㈠ 槟榔到底是什么啊什么味道的呢
槟榔
[1]betel
学名∶槟榔(Areca catecthu L.)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两种不同植物种子的总称,在南亚和东印度人们取之咀嚼。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6�515公尺(40�6�550迟),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6�5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6�5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时,卷少许于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编辑本段]特征与特性(一)植物特征 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米,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滑无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雄 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坚果,卵圆形;种子1粒,圆锥形。
(二)生物学特性 槟榔生长在热带季风雨林中,形成了一种喜温、好肥的习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0℃。16℃时落叶;5~6℃时落果;3℃时叶色变黄,果实发黑脱落;-10℃以下植株严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生长较好。其喜湿而忌积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则对生长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80%左右)又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50%~60%,至成龄树应全光照。槟榔经济生命长短,土壤是关键。喜欢生长于土层厚、表土黑色、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底土为红壤或黄壤最为理想。其一般定植后7~8年开花结果,20~30年为盛果期,寿命最高可达100年以上。果实采收后种子有果内后熟的特性。黄色成熟果实发芽率64.3%。果实失水即降低发芽率。在室内催芽,日均温26.41℃,日温变化平均差1.8℃,发芽率98%。 [编辑本段]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编辑本段]中药规格等级现行槟榔规格标准如下:
一等 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内。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水超过3%。无杂质、霉变。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1.选地与整地宜选无低温地区和潮湿疏松肥沃的土壤。坡变较大的可开行距3米的等高环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内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个月按株距2米挖穴。让土壤充分风化。穴宽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杂肥或厩肥10千克 作基肥,同时回表土至满穴。另外,可在行间种速生快长的飞机草或豆科植物作临时荫蔽,有抑杂草生和保土壤湿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选种母树应选择15~30年生,结果正常无病虫害,单株结果不少于300个,果托不少于3托,叶片8片以上,茎干上部节间较短的植株。一般选第二、第三托的果实作种适宜。成熟的果实以卵形、椭圆形为好,果熟时呈金黄色为最佳。
(2)催芽产区多采用堆积催芽法。果实采下后晒1~2天,果皮剪去1/4。然后在选好的地上堆种,一般堆种厚度20厘米以下,若种子多应每隔1~1.2米留一条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检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后,盖上一层稻草保温,经15~20日后每7~8日检查1次发芽情况,同时拣出发芽种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温度低于36.1℃。日最高温度低于36.5为宜。若超过上述温度时就可能烂果。
(3)育苗
①营养袋育苗营养袋为长25厘米、宽18厘米的塑料薄膜制成。袋下有4个小孔以便通气透水。营养土按1:1的表土与腐熟牛粪混匀,占袋4/5,再装入河沙至满袋,以免表面土板结,每袋放1粒种子,淋透水,保持湿润。
②苗床育苗选近水源土质疏松肥沃砂质壤土或壤土为育苗地,经犁翻耙平施下厩肥或塘泥作基肥与土壤拌匀做畦,畦长4~5米,宽1米左右,高12~15厘米,并在畦面铺一层4厘米的细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种子。待第一片小叶展开时施稀薄人粪尿或硫酸铵,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槟榔苗生长约1年,高50~60厘米,5~6片叶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云南以5~6月,温暖多雨时节定植。最好选阴天定植,定植前1~2天浇透水。定植时去营养袋,盖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荫蔽和土壤湿润。
3.田间管理
(1)幼龄树每年除草2~4次,并进行培土。
(2)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幼龄期3年内每季度施肥1次,在树冠外围挖穴或开沟,按四个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粪尿约5千克或硫酸铵25~50千克,混合绿肥5千克,并覆土浇水。3龄以后呈开花结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0千克,混合硫酸铵100~150克、过磷酸钙150~250克。开花结果树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过磷酸钙250~500克、氯化钾100~150克。
(3)排灌槟榔喜潮湿环境,但不要积水,以防烂根。
(4)荫蔽定植后3年为槟榔幼龄期,需荫蔽以保湿。间作物可选灌木药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证其茁壮成长。
4.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斑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叶点霉叶斑病(Phylio-sticta arecae Diedecke.),多毛孢属叶斑病
(2)果腐病(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烂,导致落果。防治同上。
(3)果穗枯萎病(Colletotri 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害果穗、果实。防治方法:清除落果落叶,集中烧毁。幼果、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霉灵喷雾防治。
(4)根腐病(Phytophthora sp.)为害苗。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湿度;发生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发现病株即时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
(5)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主要害虫。防治方法:清园,春季3、4月结合施肥施3%呋喃丹颗粒剂0.25千克/株,施在根际挖深约10厘米半环沟,并覆土压实,或于4、5月和8、9月喷药两次,药剂用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剂100倍液加10%可百可乳油10毫克/升喷雾。 [编辑本段]采收与加工1.采收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1~12 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2.加工
(1)榔玉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4)槟榔花取尚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绿色为佳品。 [编辑本段]作用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草药名: 槟榔(betel nut)
常用的驱虫药。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疟疾等病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槟榔有驱虫、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属正常现像. [编辑本段]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编辑本段]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编辑本段]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编辑本段]食用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编辑本段]毒性槟榔本身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于2003年8月发表专论公布“槟榔果实本身即是第一类致癌物”,亦即槟榔果实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风险。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出汗,头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害处
根据医学上的统计,嚼食槟榔与口腔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1.台湾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2.口腔癌的发生率因近年来嚼食槟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
3.嚼食槟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机率比一般人高20倍。
由此可见,嚼槟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其次,乱吐槟榔汁与残渣,不仅会影响市容,且有碍观瞻,有些不肖的槟榔业者,常用尽各种花招来招揽客人,尤其是『槟榔西施』到处可见,对于儿童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善良风俗,都有不良的影响。
再者,由于贩卖槟榔的利润很高,有些人就在并不适合种植槟榔的山坡地大肆种植,而造成水土流失,当台风来时,很容易产生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一)常见之危害:
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二)严重之健康危害:
1.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
(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区。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见于颊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槟榔俗称菁仔,其成份中的「槟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则为助癌剂。世界卫生组织经回顾嚼槟榔与癌症之相关文献,所作之结论:
(1)烟草伴同槟榔一起嚼食确定为人类致癌原因。
(2)抽烟且嚼食槟榔,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嚼槟榔,如吸烟者更须戒除,因为两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烟、嚼槟榔又合并喝酒,则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齿之伤害
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
嚼食槟榔的人口急剧的在成长,在台湾估计已超过260万人;嚼食槟榔者之平均年龄层亦有逐渐下降之趋势;而嚼食槟榔之普遍性也从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劳动阶级人口,扩展到白领阶级高知识分子。槟榔为「红唇族」的最爱,农民眼中的「绿色黄金」,但它却是台湾人民健康和水资源的最大杀手。根据统计台湾5万多公顷的槟榔园(相当2个台北市大),除每年造成水资源损失约40亿公吨及严重破坏林地外,国人一年花费在吃槟榔的金额更高达900多亿,相当于半条高速公路之造价,相当惊人。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更使得国人之口腔癌,跃升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因此如何推动槟榔防治工作,减少国人嚼食槟榔之嗜好,亦成为卫生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食用过量会产生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走路不稳、行为怪异或粗暴;重则导致急性精神病,包括听幻、自我膨胀、被迫狂想、谵妄乱神等。
·经济的危害:随地吐槟榔汁,会被取缔罚锾;食用槟榔价钱昂贵,增加支出负担;医疗费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齿变黑、嘴巴变红,外观相当不雅。
·环境的污染:随地吐槟榔汁不但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吐出槟榔汁中的细菌会随风飘散,吸入大众的肺里。
·水土保持: 由于槟榔树属浅根性,大量面积种植,会严重破坏水土保持。 [编辑本段]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编辑本段]性味苦辛,温。
性状
为类圆形。表面有灰白色与棕色交错得大理石纹理。质坚脆易碎。气微,味涩而苦。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编辑本段]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编辑本段]考证出自李当之《药录
1.《南方草木状》: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论》:凡使槟榔,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3.陶弘景:槟榔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4.《纲目》: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按刘恂《岭表录》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白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一说,则大腹子与槟榔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5.《本草新编》:槟榔,味辛、苦,气温,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脾、胃、大肠、肺四经。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若服之过多,反泻胸中至高之气。善消瘴气,两粤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损真气,劝人调胃,而戒食槟榔。此亦有见之言,然而非通论也。岭南烟瘴之地,其蛇虫毒瓦斯,借炎蒸势氛,吞吐于山巅水溪,而山岚水瘴之气,合而侵人,有立时而饱闷晕眩者。非槟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槟榔感天地至正之气,即生于两粤之间,原所以救两粤之人也。
㈡ 槟榔的加工流程是什么
槟榔的加工流程如下:
1、原料验收、储藏。原料的验收可以参照农业部组织制定的“槟榔干果”的质量标准,特别要注意槟榔原果中的“氟”的含量,必须符合食用槟榔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规定的含量。
2、挑选。虽然槟榔原料在进厂前经过一定的挑选分级,但是,在实际生产时还需要按照工厂生产要求进行挑选分级。
3、清洗。槟榔原果由于原料处理用不同燃料、设备烘烤等原因,其表面粘附大量的灰尘,因此,必须经过适当的清洗,不同的厂家使用的清洗方法不同,一般有水煮法、冷浸泡法和泡蒸法等三种清洗方法。
4、浸泡发籽。浸泡发籽是使用由蛋白糖、甜蜜素、甘草水提液、香兰素、食用香精、食用防腐剂等组成的溶液浸泡槟榔原果,使槟榔果壳充分吸收浸泡液中各种风味物质的一个工序。
5、晾干。发籽结束后,浸泡液已经全部被槟榔果壳吸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继续密闭1-2天,然后在洁净的环境里晾干槟榔外表面的水分,以便涂上胶液。
6、上胶。现代槟榔食品都要在槟榔果外表面涂上一层胶液,这样不仅使槟榔产品外表光洁发亮,而且提高了产品的风味,胶液一般用食用明胶、甜味剂、食用香精香料、防腐剂等配制而成。
7、闷胶。涂抹胶液后,为了使香物质能在整批产品中分布均匀,往往在一个洁净且消过毒的密闭容器里密闭保存约一天,这个过程就称为“闷胶”。
8、切片。将选籽分类的槟榔按要求切片并挑出果内的果核,然后根据槟榔的形状与个体大小分为“对开籽”和“三开籽”。
9、卤水制作。槟榔卤水是用氢氧化钙(原来以石灰石或含石灰石的牡蛎壳为原料煅烧、消化而成,现在使用食用氢氧化钙)和饴糖经过热反应得到的一种褐色浆体,在这种浆体中需要加入甜味剂以及多种食用香精香料。
10、点卤水。点卤水就是将制作好的卤水加到切好的槟榔果片芯里,现在主要是手工完成。
11、包装。槟榔包装现代化是槟榔从传统纯民俗食品发展为现代休闲食品的关键推动力之一。目前为止,包装种类很多,总的大致分为袋装和单片包装两大类。
12、产品贮藏。将验收计量后的槟榔产品储藏在通风良好且阴凉干燥的仓库内。
槟榔的食用价值: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槟榔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槟榔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并含有少量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及高槟榔碱等,均与鞣酸集合存在。
还有鞣质、脂肪、甘露醇、半乳糖、蔗糖、儿茶精、表二茶精、无色花青素、槟榔红色素、皂苷及多种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
据药监部门透露,我国有225个药品含有槟榔。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曾被用来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绕虫、姜片虫等寄生虫感染。
由槟榔与乌药、人参、沉香组成的四磨汤主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民间有在婴儿出生一周后服用四磨汤的传统,据说有利于孩子肠胃,以后不闹肚子。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槟榔
㈢ 槟榔有哪些特征
(陈伟平、黄业松、樊瑛)
槟榔(Areca catechu L.) 别名槟榔子、青子。为棕榈科常绿乔木。产于海南,云南、台湾、福建、广西等省区亦有少量栽培。以种子(榔玉)、果皮(大腹皮)及花入药。种子主要含槟榔碱及少量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此外,尚含鞣质、脂肪、氨基酸和糖类等。味苦、辛,性温。种子有健胃、驱虫、泻下清肠、理脚气、破积的功能,治食积腹痛、疟疾、水肿胀满、脚气肿痛。是治疗人畜体绦虫的特效药。果皮有行水、下气宽中的功能,治胸腹胀、水肿脚气肿等症。花有止咳嗽,驱痰,化气,清热暖胃的功能。
一、形态特征
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约10—15cm,高10—13m以上。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m,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滑无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二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雌蕊3枚,雄蕊6枚多雌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柱3枚,子房上位,一室。坚果,卵圆形;种子一粒,圆锥形(图15—72)。
表15—51 槟榔果实不同催芽方法和温度与萌芽和烂果的关系3.育苗
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育苗。苗床育苗选地严格,管理和运输不方便,定植时容易伤根,成活率不如营养袋育苗高。生产上较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育苗期间均需适当荫蔽。
(1)营养袋育苗
采用塑料薄膜制成长25cm、宽18cm的营养袋(小一些的营养袋亦可,但养分供应较差),在袋下半部打4个小孔以便通气透水。营养土按1∶1的表土与腐熟牛粪混匀,装入袋中至4/5,再装入河沙至满袋,以免面土板结。每袋平放或立放已发芽种子一粒(芽点向上),种子入七深浅以盖没种子为度,淋透水。以后经常保持湿润。
(2)苗床育苗
选靠近水源、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育苗地,经犁翻耙平后施下厩肥或塘泥作基肥,与土壤拌匀做畦,畦长4—5m,宽1m左右,高12—15cm。并在畦面上铺一层厚约4cm的细沙,以免表土板结和有利幼苗生根。按20×30cm株行距挖穴,每穴放下已发芽种子一粒,覆土与种子顶平,并使幼芽刚露土面为宜。轻压土面并盖草浇水。待第一片小叶展开时可施以稀薄人粪尿或硫酸铵,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二)选地与整地
宜选无低温地区和潮湿疏松肥沃的土壤。如山丘下半部、河旁、田边、村寨附近、房前屋后等。偶有低温出现的地区应选南坡、东南坡的山脚地段,山谷及避西北风的地方。砍除杂草和过密灌木烧毁作肥料,保留适当的灌木作荫蔽。坡度较大的可开行距3m的等高环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内倾斜15度角左右。定植前1—2个月按株距2m挖穴,让土壤充分风化。穴宽50cm,深40cm,每穴施土杂肥或厩肥10kg作基肥,同时回表土至满穴。另外,可在行间种速生快长的飞机草或豆科植物作临时荫蔽,有抑制杂草丛生和保持土壤湿度的作用,日后还可当绿肥压青。
(三)定植
槟榔苗生长约一年,高50—60cm,5—6片叶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云南以5—6月,温暖多雨时节定植为宜。最好选阴天定植,并在定植前1—2天浇透水。在运输时切勿弄破营养袋;在苗床起苗时切勿伤根太多和尽量带土以保护根系。定植时要弃除营养袋,栽植不宜过深,盖草淋足定根水。以后保持荫蔽和土壤湿润。
(四)田间管理
1.除草培土
幼龄树需要勤除草培土,至少每年除草2—4次,保持植株附近无杂草及土壤疏松,同时将杂草覆盖槟榔头部。春初结合除草进行培土,把露土的肉质不定根盖上,槟榔的茎基节痕培土后常生长不定根,扩大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2.追肥
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幼龄期三年内每季度施肥一次,在树冠外围20cm处挖穴或开沟,按东南西北方向交替进行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粪尿约5kg或硫酸铵25—50g,混合绿肥5kg,并覆土浇水。三龄以后至开花结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0kg,混合硫酸铵100—150g,过磷酸钙150—250g。开花结果树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0kg,加入尿素100—150g,过磷酸钙250—500g,氯化钾100—150g。
3.排灌
槟榔喜欢潮湿环境,但也不宜积水,故雨量少、旱季长的地区需要及时浇水以保证供给足量水分,雨季降水过多,易造成积水的地,应提前开掘好排水沟,以排除多余水分,防止烂根和影响生长。
4.荫蔽和间作
定植后3年为槟榔幼龄期,根系少而浅且幼嫩,经不起日晒土干,须有适量荫蔽以保持土壤湿润。行间可种植飞机草、日本青、木豆、山毛豆等绿肥作短期荫蔽物,于种植的第二年再种上间作物,第三年砍除绿肥植物压青。间作物可选灌木药材如山栀子等;草本药材如长春花、肾茶、益智、穿心莲等;经济作物如香蕉、菠萝、胡椒、可可等。既可在槟榔开花结果前起一定荫蔽作用,防止土壤冲刷,又可增加经济收入。但要注意增施肥料,防止槟榔与间作物互争养分,出现缺肥现象。槟榔开花结果树上层需要阳光充足,此时,如有高于槟榔树的间作物须截顶,随着时间的增长,一般间作物不会长高于槟榔树。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斑病类
槟榔叶斑病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叶点霉叶斑病(Phyllosticta arecae Diedecke),造成从叶尖向基部扩展的灰褐色不规则斑,具深褐色外圈。多毛孢属叶斑病(Pestalotia palmarum Cooke),在叶尖、叶缘出现病斑,后致组织枯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 porioides Penz.),叶部呈不规则灰褐色斑,具轮纹。茎点霉叶斑病(Phoma camelliae Cooke),叶部具浅褐色不规则病斑,边缘有深褐色环带。防治方法:(1)注意清园,经常清除枯枝落叶烧毁,减少菌源;(2)发生期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或用瑞毒霉等防治;(3)苗期注意通风透光,不宜过密或荫蔽过大。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
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烂,导致落果。防治方法同叶斑病。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为害果穗、果实,使其呈褐色腐烂,上生小黑点(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即时清除地面落果落叶,集中烧毁,幼果、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菌灵喷雾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
为害苗,使其根茎部呈黑褐色腐烂,以致死亡。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湿度;发生期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发现病株即时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
5.红脉穗螟
(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
是槟榔重要害虫,此外还为害椰子和油棕。成虫产卵于花苞裂缝、伤口、花苞片、果蒂等缝穴、皱褶处。初孵幼虫即蛀食花果,可将花穗吃光,果仁吃空。幼虫吐丝结缀虫粪和啮屑作成虫道,隐身其中。花期、幼果期为害最烈,造成落果。该虫在海南槟榔产区普遍发生,刚结果幼龄树为害尤重,对产量造成直接威胁,据粗略估计,因此虫造成的损失,重者可高达40%以上。在海南槟榔上年生八代以上,无明显的越冬越夏阶段。秋冬季槟榔收获青果后,在饲料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可为害心叶,造成秃顶或枯死。防治方法:(1)注意随时拾拣落果,尤其是秋冬收果后,结合清园,将落果和枯枝落叶清出园外烧毁,以减少虫源。(2)在发生严重的地块,春季3、4月份结合施肥施3%呋喃丹颗粒剂0.25kg/株(小树酌减),基本可控制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并可兼治其它害虫。施药方法是在根际挖深约10cm的半环沟,将药施入并覆土压实,或于4、5月和8、9月喷药两次,药剂用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剂100倍液加10%灭百可10ppm喷雾。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因商品规格要求不同其采收时期不同。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第二个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成榔玉。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色、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采收方法都用锋利镰刀绑紧在所需高度的竹竿上,按每株槟榔的果托顺序由下而上将果托基部割下,最好有人在树旁将割下的果实接住,以免果实摔在地上使部分果实的果萼脱落,影响加工后的榔干质量。切割时勿割伤茎干或果托基部下面的叶柄,以免影响生长。
(二)加工
商品规格不同,其加工方法亦不同。
1.榔玉
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烤干,约烤7—10天取出待冷,用小铁锤敲破果皮取出榔玉再晒1—2天即成商品。一般100kg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kg。
2.榔干
将采下的青果去掉果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动一次,连翻两次便可。约烤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干。烤好的榔干以果萼不脱落,两头不蓬松,黑褐色而有光泽,摇动时有响声者为佳品。一般100kg鲜果可烤得榔干20—25kg。
3.大腹皮
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4.槟榔花
取尚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棕色为佳品。
㈣ 槟榔是怎么做出来的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包括各种酚类、多糖、脂肪、粗纤维、生物碱等, 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药用方面,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
槟榔加工过程中,首先在加工前必须用清水彻底将槟榔清洗干净,因槟榔是呈弱酸性的植物,所以应该再用清水清洗时加入适量的碱,这样不仅可以部分中和槟榔果的酸性,使槟榔呈中性,更可以彻底地清洗槟榔果的表面。
其次,尽量保持槟榔果存放环境的干燥,在发子过程中使用的水一定要注意消毒,而且必须要保证发子的时间,一般发子时间为5-7天。
最后,因为表香过程将最终决定产品槟榔的最后的口味,所以在香料的配合使用上必须要力求达到最佳的香气组合和使用量,选用香精时应考虑耐挥发的香精,为了防止香气的流失和外观的美观性,可适当涂点胶体。
还有一种简单的新鲜槟榔制作方法,先优选尚未成熟的槟榔,并将其一边的皮沿纵向切开,不要切断;再将保鲜剂——红灰均匀涂于被切的槟榔及槟榔皮的内层,所述红灰的原料包括甘草膏及生石灰;然后切一片老花置于两瓣槟榔之间即可
㈤ 槟榔制作过程
在平时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槟榔的习惯,甚至很多人已经对槟榔上瘾了,总的来说,适当吃一些槟榔有时候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如果感觉到有一些困的话,可以嚼槟榔帮助提神醒脑,但提醒大家注意,槟榔这种东西一定不能吃得太多,下面详细介绍槟榔的制作过程。
槟榔制作过程:
平常去逛商店的时候都会看到包装不大的槟榔,那包小小槟榔味道是很棒,它的口味独特,它深受大众的喜爱,是平时社交活动的调味剂,它的口味非常的独特,而且含有的一些营养元素,也都是比较丰富。知道味道这么棒的槟榔是经过什么样的制作流程而制造出来的吗吗?今天来告诉槟榔的制作过程,爱吃槟榔的都来了解一下吧!
1、首先,因槟榔是呈弱酸性的植物,所以应该在用清水清洗时加入适量的碱,这样不仅可以部分中和槟榔果的酸性,使槟榔呈中性,更可以彻底地清洗槟榔果的表面,在这里要注意加工前必须用清水彻底将槟榔清洗干净。
2、在者,为了防止因为槟榔果过的早霉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发子的水一定要注意消毒。尽量保持槟榔果所存放环境的干燥。发子过程对最终的产品口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发子的时间。一般发子时间为5-7天。一定要对这个时间把握好。
3、最后,因为表香过程将最终决定产品槟榔的最后的口味,所以在香料的配合使用上必须要力求达到最佳的香气组合和使用量,选用香精时应考虑耐挥发的香精,为了防止香气的流失和外观的美观性,可适当涂点胶体。
注意事项:
在这里要注意一下槟榔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哦,因为槟榔吃多了的话会对的身体造成危害,就对于爱美的人士来讲吧,如果长期吃槟榔的话,槟榔的红色汁液也会把的牙齿染得黑漆漆的。
㈥ 槟榔是什么东西做的
槟榔是用槟榔这种水果制作而成的。槟榔,其实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槟榔原产马来西亚,在中国的云南、海南、台湾地区都有种植。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曾被用来治疗多种寄生虫感染疾病。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做“四磨汤”,是由槟榔、乌药、人参、沉香组成,对于治疗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有一定的功效作用。
(6)如何焊接特大槟榔笔扩展阅读
不过槟榔除了药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被人拿来用零食食用。槟榔果实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和有益物质,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嚼服槟榔后,可以起到化痰止咳、有效缓解疲劳的作用,这也是许多人在开车、加班等需要提神的时候会嚼服槟榔的原因。槟榔在制作的时候,会加入石灰和许多的香料,这样会增加槟榔的口感,嚼服后会感觉到口腔内清爽、冰凉,可以起到有效提神的作用。
㈦ 湖南槟榔的加工过程有什么特别之处
湖南槟榔在加工时,其传统加工方式不会去除槟榔果芯。现代的槟榔加工技艺则先是通过机械进行切片处理,以保证切片大小的一致性;再由人工分拣出高级别、高品质槟榔原籽,人工再根据纹理、果型进行切片;最后再从槟榔果中将果核,也就是槟榔碱含量最高的部分去除,降低刺激性,让产出槟榔的口味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网络回答望采纳
㈧ 如何分辨槟榔的真假
辨真假分两点,以为多年来嚼槟榔的经历告诉你: 一看:看两点。真假槟榔外包装上没有不同,第一看槟榔果地肉质是否呈棕白色,若灰黑色基本不是正货;第二看是点的卤水,是否有较多的溢在刀切面上,正规的槟榔公司是严格把关的。 第二点就是嚼了,稍嚼一会就出现大量掉渣(槟榔果的果茎与果肉),那个就不用说二话了。 目前我还没在外包装发现什么破绽,我想以后在外包装上也不会怎么有什么破绽了。希望你以后能买到好槟榔(真货),就让黑心商人狠我去吧。 友情提示:槟榔别嚼多了,嚼多了易得口腔癌什么的,休闲聚会嚼一嚼还是挺和气氛的。
㈨ 槟榔该怎样加工
槟榔:先将成熟的果实晒2~3天,然后放入灶中烘烤7~10天,每2~3天翻动1次,使其受热均匀,待果皮呈黑色时取出冷却用小铁锤击破或用小刀剖开果皮,取出种子晒干,即为中药商品槟榔。
大腹皮:将取出槟榔玉后的果皮,用铁锤打松晒干即成大腹皮。
榔玉: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柴火慢慢烤干,约烤7~10天取出待冷,用小铁锤敲破果皮取出榔玉,再晒1~2天即成商品。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17~19千克。
榔干:将采下的青果去掉果枝,然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出晾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动一次,连翻两次即可。约烤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为榔干。烤好的榔干以果蒂不脱落,两头不蓬松,黑褐色而有光泽,摇动有响声为佳品。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烘得榔干20~25千克。
槟榔花:取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棕色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