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冲压模具导柱进入导套多少合适
最少也要是 导柱直径*1 吧- -
我觉得1.5~2倍直径就可以了- -
Ⅱ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一般留给钳工的研磨余量是多少
粗车规则圆钢根据长短外圆需3毫米一4毫米,不规则煅件10毫米以上,精车需2一3毫米最后一刀车到尺寸0.2一0,5,钳工需2一5毫米不等,研磨0.05够了!
Ⅲ 冲压模具导柱进入导套多少合适
看看misumi的冲压标准件书就明白了啊。看你设计的模具多大,模具越大,导柱肯定要粗的,数量也相应要多的。
选择的方式就是你打算用多粗的导柱,空间够的话装粗的导柱,刚性肯定要好。比方说,你选导柱直径38,配套的导套数据就可以查出来了啊。那么模座相应的孔径大小就可以确定的。
misumi
的标准件有单选的,也有成套的,只需要确定导柱的直径就可以,至于导柱和导套的长度,那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那种十字架(带凸台)在资料书中查
l
,你根据6块模板及上模座的总厚度再减掉10mm,取整数就可以作为导柱型号l规格。导套的长度,要根据冲床的行程大小,以开模状态导柱导套不分离并且重合30mm以上为参考。如果冲床行程很小,那一般选导套80-100长久可以。
Ⅳ 模具导柱孔要负几丝
2个丝。导柱是用于模具中与组件组合使用确保模具以精准的定位进行活动引导模具行程的导向元件,导柱孔一般放大2个丝,导柱是带肩圆柱形,会有油槽。
Ⅳ 压铸件加工余量一般放多少为最适宜
如果模具和夹具可以保证的情况下,0.2mm的加工余量挺好的。切的越多,出针孔、气孔的几率越大。孔的余量需要看孔深和拔模角。孔深越深,为防止拉模,只能加大拔模角,1度~1.5度。这样孔大端的余量单边0.4mm的话,孔小端的加工余量就挺吓人的了。可能到1.5mm~2mm,加工的时候出现气孔的几率较大。像这种情况,一般用两边销子碰穿来减小销子的长度,避免出现较大的加工余量。
Ⅵ 模具导柱和导套之间的配合间隙是多少
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及形位公差的确定方法。
在具体设计导柱导套时其思路和方法步骤如下:
1、根据工件形状,排料方式及压机的情况首先确定导柱的布置方式;
2、根据冲裁间隙的变化量,分配各部分公差,一般凸、凹模制造公差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变化量,导柱弯曲挠度为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变化量,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对冲裁间隙的改变量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变化量;
3、依据允许的导柱弯曲挠度及冲裁时的侧向力大小确定导柱的尺寸(主要是冲切不封闭的制件时);
4、依据分配的配合间隙对冲裁间隙的改变量及导柱导套的布置形式确定导柱导套的最大配合间隙;
5、依据导柱导套的最大配合间隙及导柱导套的加工公差确定导柱导套的最小配合间隙;
6、依据导柱导套的最小配合间隙确定导柱导套的形位公差。
为了保证凸凹模的精确配合间隙,一般T在0.3-0.5mm时,内导柱公差-0.01至-0.015,内导套公差0至-0.005。T在0.1-0.3mm时,内导柱公差0至-0.002,内导套公差0.003至0.005。以以上为薄料选用原则。外导组件,以滚珠导柱组件,当然是买标准件,过盈量在0.01-0.02mm
Ⅶ 求文档: CNC加工好的模具一般会留多少余量来飞模
5条以内,多了钳工师傅会发飙的。
有些形状的位置就不要留余量。胶位首先是不考虑留余量的。
再比如侧面拔模小的、大分型面等。
枕位和虎口(限位)就可以多留点,控制在2-3条。
飞模不好飞的位置就尽量到数或者少留。
其实我编的刀路都是没有考虑飞模余量的、这样只要数准反而比留了余量更好装配。
Ⅷ 模具设计时,模具加工尺寸余量如何放的
加工余量就是零件毛坯表面所需要加工部分的加工尺寸和毛坯尺寸差,看你做什么模具了,如果你毛坯模具误差大,可以多放余量,或者体积大浇铸收缩率大要放缩水。如果你做粗加工那你可以放1毫米一面余量,如果有产品需要表面探伤的话可以余量放5到8个毫米。那样连浇铸时候的气孔和杂质都可以被加工掉了。
Ⅸ 冲压模具导套孔为什么要+0.01
用到卸料板导正,固定板和冲头可放单边间隙0.005~0.02mm,而不用卸料板导正的,固定板和冲头线割时就不放间隙,装配时需摆正后压入。导柱最好配上导套(耐用,精度高),两者的间隙一般在0.005~0.015mm之间比较可靠,而线割导柱和导套装配孔时也可不放间隙。
Ⅹ 冲压模具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间隙应该是多少最好
导柱公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