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模具设计 > 模具组装上模下模还有什么顺序

模具组装上模下模还有什么顺序

发布时间:2022-08-01 21:43:05

⑴ 模具的安装顺序怎样

冲床上安装模具的过程是这样的: 1) 安装前首先应确认模具刃口锋利,凹模刃口上没有崩口,凸模没有缺角。如果有崩口或缺角,请首先刃磨刀口。2) 合模前应在上、下模之间垫入一张硅钢片,防止由于搬运过程碰伤刀口。3) 在模具装上冲床前,要用油石把底面和上面的毛刺磨掉,用布条将垃圾清理干净。如果模具上下平面上有毛刺或垃圾,将引起冲片毛刺超差。4) 调整滑块行程至合适位置压紧上模,必须保证模柄或模架上平面于滑块的底面紧密贴合,下模压板螺钉轻轻压紧。然后,向上调整滑块,取出中间的硅钢片。松开下模压板螺钉,向下调整滑块,直至凸模进入凹模3~4mm,压紧下模压板螺钉。新模具冲片时凸模必须进入凹模3~4mm,否则,要出现凸模崩口或凹模涨裂。5) 升起滑块至上死点位置,调整冲床打杆止退螺钉,至松紧适宜,然后空转几次,观察模具及冲床各机构工作是否正常。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就可以开始生产了。

⑵ 模具制作的流程

生产流程

1)ESI(Earlier Supplier Involvement 供应商早期参与):

此阶段主要是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的关于产品设计和模具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探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供应商清楚地领会到产品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及精度要求,同时也让产品设计者更好地明白模具生产的能力,产品的工艺性能,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2)报价(Quotation):包括模具的价格、模具的寿命、周转流程、机器要求吨数以及模具的交货期。(更详细的报价应该包括产品尺寸重量、模具尺寸重量等信息。)

3)订单(Purchase Order):客户订单、订金的发出以及供应商订单的接受。

4)模具生产计划及排工安排(Proction Planning and Schele Arrangement):此阶段需要针对模具的交货的具体日期向客户作出回复。

5)模具设计(Design):可能使用的设计软件有Pro/Engineer、UG、Solidworks、AutoCAD、CATIA等

6)采购材料

7)模具加工(Machining):所涉及的工序大致有车、锣(铣)、热处理、磨、电脑锣(CNC)、电火花(EDM)、线切割(WEDM)、坐标磨(JIG GRINGING)、激光刻字、抛光等。

8)模具装配(Assembly)

9)模具试模(Trial Run)

10)样板评估报告(SER)

11)样板评估报告批核(SER Approval)

(2)模具组装上模下模还有什么顺序扩展阅读:

损耗原因

1)模具主要工作零件的材料的问题,选材不当。材料性能不良,不耐磨;模具钢未经精炼,具有大量的冶炼缺陷;凸凹模,锻坯改锻工艺不完善,遗存有热处理隐患。

2)模具结构设计问题,冲模结构不合理。细长凸模没有设计加固装置,出料口不畅出现堆集,卸料力过大使凸模承受交变载荷加剧等。

3)制模工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凸、凹模锻坯内在质量差,热处理技术及工艺有问题,造成凸、凹模淬不透,有软点及硬度不均。有时产生微裂纹、甚至开裂,研磨抛光不到位,表面粗糙度值过大。

4)无润滑或有润滑但效果不佳、

⑶ 模具加工顺序

①先粗后精:即先安排粗加工,其次为半精加工,最后安排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②先基面后其他:即在各加工阶段,总是先把基面加工出来,为其他表面的加工准备 好定位基准,然后再加工其他表面。
③先主后次:即在加工(除基面以外的)其他表面时,先加工零件上质量要求高的工 作表面(动模芯、型腔)和有配合要求的表面,后加工非工作表面和无配合要求的表面。要 注意在模具、夹具中有些零件上的某些表面必须在装配过程中或装配组合后才能进行精 加工。
④先平面后孔:一般零件上的平面轮廓尺寸都比较大,用做定位基准比较稳定可靠, 因此拟订工艺过程时常选平面定位,并先予以加工,后加工模具分型面、台阶。
⑤一般模架先加工好,分别攻好模板、动模芯、定模芯的螺纹孔。
⑥先把动模芯、定模芯(型腔)几何形状、尺寸加工好再加工顶杆孔(有斜孔时先加 工斜孔)、冷却水孔(特殊的可先加工冷却水孔)。
⑦热处理工序在工艺路线中的安排顺序,主要取决于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要求。
a.为改善金属的组织和加工性能所进行的热处理,如对零件进行退火、正火,多安排在机械加工之前或中间。一般对重要的、要求淬火过程中变形小的零件以及需进行渗氮处理 的零件,都在机械加工前作调质处理,以便降低硬度和为以后的热处理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经调质处理的零件,热处理常安排在粗加工后、半精加工前。
b.为消除毛坯制造和机械加工过程中引起的内应力,工艺上常安排时效处理。精度 要求不高的零件,只在工艺上考虑粗加工后再精加工。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 件,粗加工后半精加工前还要安排一次时效处理。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应安排多次 时效处理。
c.为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常需进行淬火、渗碳淬火和氮化处理等。淬火和 渗氮工序一般都安排在半精加工后精加工前进行。氮化多安排在精加工成型之后、试 模之前进行,对于尺寸(模具)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氮化工序安排在精磨、试模 之前。

⑷ 模具准备模块的操作工作需要哪些工序

为了使模具的装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装配前必须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熟悉装配工艺规程 注塑模的装配工艺规程是模具装配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也是指导模具装配工作的技术文件,是进行装配生产计划及技术准备的依据。因此,在装配前工人必须认真阅读装配工艺规程,了解并掌握所要装配模具的全过程。 二、彻底了解总装图 总装图是进行模具装配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模具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具的装配顺序和方法。深人分析总装图、部装图及零件图,可以深入了解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性能;了解模具中各零件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配合要求及连接方式,从而确定合理的装配基准,再结合工艺规程制定装配方法和装配顺序。 三、检查核对零件 根据总装图上的零件明细表,清点零件数量是否够数,随后将各个零件仔细清洗干净,再仔细检查主要零件,如型腔的形状和尺寸公差,查明各部位配合面的间隙,加工余量,有无变形和裂纹缺陷等。 四、掌握模具验收技术条件模具的验收技术条件是模具质量标准及验收依据,也是装配时的工艺依据。这个验收技术条件主要是与客户签订的技术协议书和产品图的技术要求及参照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所以在装配前,工人必须对这些技术条件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装配时充分注意,以装配出合格模具来。 五、开拓装配场地 装配模具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装配场地,该场地必须干净整洁,不能有任何杂物存在,同时要将装配所用的必要的工、夹、量具及其他所需的装配设备准备好,并擦拭干净,开辟一个文明生产的场地。 六、准备好标准件及相关材料 每一套模具都有很多标准件 ,如螺钉、销钉、螺母、弹簧等,它们数量虽不很多,但规格很多,为了装配时的顺利,在装配之初必须将这些标准件一一找好,以备装配时便于寻找,另外,装配时所需的辅助材料,如橡胶、粘合剂等,也要按需要准备好。 以上属个人见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⑸ 注塑机如何上模下模如何装模

一. 目的:
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转模作业,减小停机时间。
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上、下模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维护。
三. 上、下模作业程序内容:
1. 准备:在模具装上注塑机以前,应进行检验,以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进行修模避免装上机后又拆下来,当模具固定模板和移动模板分开检查时,要注意方向记号,以免合模时搞错。
a. 查看模具的现状:模具代号、模具是否保养良好、是否属于可以上机生产的模具,水咀等配件是否齐全等;检查模具可否安放在注塑机内调校;
b. 准备上模配套工具,如内六角扳手,吊环以及配套夹模垫铁、压板、螺钉等;
c. 准备配套冷却系统,如模温机、水管等;
d. 将所需模具及配套件运送到机台附近,准备停机上模。
2. 下模作业:
a. 在下模时,须将高压锁模取消;关闭模具,卸下冷却水管;
b. 打开模具,检查模具内是否有水份,清洁后,喷好防锈油,关闭模具,停马达;
c. 吊环锁紧并用吊机勾住;松开动模板固定螺丝,然后再松开定模板固定螺丝;
d. 开动马达,设定慢速,小心使活动锁模板后退;
e. 小心用吊机吊走模具,放在指定地点并作好防尘措施,贴上标识,标识模具状态和防锈措施、日期。
f. 关闭马达、总电源;运水阀,清洁机台。
3. 上模作业:
a. 检查电源;冷却水;料筒温度是否正常;核对模具可否安放在注塑机内;
b. 检查顶针位与注塑机顶针位置是否统一;
c. 根据生产资料设定工艺参数;启动马达,设定慢速及调低锁模压力;
d. 根据模具厚度,调整活动锁模板位置,使模具放入两板之间;若有侧向分型机构的模具,滑块宜安装在水平位置,即活动块是左右移动。
e. 吊起模具约1-1.5米,清洁好模具四周及注塑机内锁模板平面;
f. 将模具放在两板之间,在开始锁模时取消高压锁模;
g. 调整模具使料嘴与射嘴对中;当模具定位圈装入注塑机上定模板的定位圈座后,用极慢的速度闭模,使动模板将模具轻轻压紧,然后上压板,压板上一定要装上垫片,模脚每侧必须至少各装压板2块,上压板时,必须注意将调节螺钉的高度调至与模脚同高,即压板要平。如果压板是斜的,就不能将模具的模脚压得很紧。压板侧面不可接触模具,以免摩擦损坏模具。 螺丝应靠近模脚侧,否则就不能将模具的模脚压得很紧。螺丝拧入注塑机模板的深度应大于螺丝的直径,最好1.2至1.5倍直径。
h. 模具紧固后,使慢慢启模,直到动模板停止后退,调校模具开模行程(行程能使塑件及料道取下);
i. 较正顶杆顶出距,顶杆的位置应调节至模具上的顶出板和动模底板之间尚留有不小于5毫米的间隙,以防止损坏模具,而又能顶出制件。
j. 闭模松紧度的调节,松紧度适中,既防止溢边,又保证腔适当排气;对于要求模温的模具,应在模具提升模温后,再校闭模松紧度。注意:高压锁模速度不宜过快,不要超过20%,锁模高压在保证不溢边的同时尽量低,以保护模具。
k. 接通模具冷却水,接通冷却水后,应检查其是否畅通、漏水;清洁模具油渍、水渍;待料筒温度达至成型后,按《注塑机操作规程》作业。
四. 上、下模过程的注意事项|:
a. 安全性:在上、下模过程中,其他人员如清洗机筒之类亦在同时进行,因此要互相协调配合。
b. 时间性:要尽量减少停机时间,即缩短真正的上、下模作业时间。
c. 效果:要按《上下模作业程序》作业,以防发生不必要的事故,并且要注意作业质量,如料嘴与射嘴的对中,固定螺丝的紧固,冷却运水的运行都要准确到位。

⑹ 模具组装步骤

冲压模具的装备步骤:

冲压模具装配步骤

(1)选择装配基准件。装配时,先要选择基准件。选择基准件的原则是按照模具主要零件加工时的依赖关系来确定,可以作为装配基准件的主要有凸模、凹模、凸凹模、导向板及固定板等。

(2)组件装配。组件装配是指模具在总装前,将两个以上的零件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连接成一个组件的装配工作。如模架的组装,凸模和凹模与固定板的组装,卸料与推件机构各零件的组装等。这些组件,应按照各零件所具有的功能进行组装,这将会对整副冲压模具的装配精度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3)总体装配。总装是将零件和组件结合成一副完整的冲压模具过程,在总装前,应选好装配的基准件和安排好上、下模的装配顺序。

(4)调整凸、凹模间隙。在装配模具时,必须严格控制及调整凸、凹模间隙的均匀性。间隙调整后,才能紧固螺钉及销钉,调整凸、凹模间隙的方法主要有透光法、测量法、垫片法、涂层法、镀铜法等。

(5)检验、调试。冲压模具装配完毕后。必须保证装配精度,满足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并要按照模具验收技术条件,检验模具各部分的功能。在实际生产条件下进行试模,并按试模生产制件情况调整、修正模具,当试模合格后,模具加工、装配才算基本完成。


附图

⑺ 模具装配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互换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

⑻ 模具里面什么叫上模、下模

1、上模是整副冲模的上。半部逆配置型模具时装设于上模部份,顺配置型模具时装设于下模部份。

2、下模是整副冲模的下半部,即安装于压力机工作台面上的冲模部分。 下模座是下模的与压力机工作台面接触的零件,一般为板件,其直接固定在压力机台面或垫板上。

一般情况下,常常按压缩膜上、下模的配合结构,将压缩模分为溢料式、不溢料式、半溢料式三类。模具对准单元亦称为模具刃件之对合引导装置。要确实保持上模与下模之对准及缩短其准备时间,依制品精度及生产数量等条件要求。

(8)模具组装上模下模还有什么顺序扩展阅读

模具对准单元:

(1)无导引型:模具安装于冲床时直接进行其刃件之对合作业,不使用引导装置。

(2)外导引型:此种装置是最标准的构造,导引装置装设于上模座及下模座,不通过各模板。

(3)外导引与内导引并用型(一):此种装置是连续模具最常使用之构造,冲头固定板及压料板间装设内导引装置。冲头与凹模之对合利用固定销及外导引装置。

(4)外导引与内导引并用型(二):此种装置是高精密度高速连续模具之使用构造,内导引装置贯穿冲头固定板、压料板及凹模固定板等等。

(5)内导引型:此构造不使用外导引装置,内导引装置贯穿冲头固定板、压料板及凹模固定板等等,正确地保持各块板之位置关系性以保护冲头。

⑼ 做模具流程图

模具制作流程
一、接受任务书
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通常由制件设计者提出,其内容如下:
1. 经过审签的正规制制件图纸,并注明采用塑料的牌号、透明度等。
2. 塑料制件说明书或技术要求。
3. 生产产量。
4. 塑料制件样品。
通常模具设计任务书由塑料制件工艺员根据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提出,模具设计人员以成型塑料制件任务书、模具设计任务书为依据来设计模具。
二、 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制件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机械加工及特殊加工资料,以备设计模具时使用。
1. 消化塑料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塑料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例如塑料制件在外表形状、颜色透明度、使用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塑件的几何结构、斜度、嵌件等情况是否合理,熔接痕、缩孔等成型缺陷的允许程度,有无涂装、电镀、胶接、钻孔等后加工。选择塑料制件尺寸精度最高的尺寸进行分析,看看估计成型公差是否低于塑料制件的公差,能否成型出合乎要求的塑料制件来。此外,还要了解塑料的塑化及成型工艺参数。
2. 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
成型材料应当满足塑料制件的强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热稳定性。根据塑料制件的用途,成型材料应满足染色、镀金属的条件、装饰性能、必要的弹性和塑性、透明性或者相反的反射性能、胶接性或者焊接性等要求。
3. 确定成型方法
采用直压法、铸压法还是注射法。
4、选择成型设备
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来进行模具,因此必须熟知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例如对于注射机来说,在规格方面应当了解以下内容:注射容量、锁模压力、注射压力、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喷嘴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浇口套定位圈尺寸、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模板行程等,具体见相关参数。
要初步估计模具外形尺寸,判断模具能否在所选的注射机上安装和使用。
5. 具体结构方案
(一)确定模具类型
如压制模(敞开式、半闭合式、闭合式)、铸压模、注射模等。
(二)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
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需的成型设备,理想的型腔数,在绝对可靠的条件下能使模具本身的工作满足该塑料制件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经济的要求。对塑料制件的工艺技术要求是要保证塑料制件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生产经济要求是要使塑料制件的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模具能连续地工作,使用寿命长,节省劳动力。
三、影响模具结构及模具个别系统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1. 型腔布置。根据塑件的几何结构特点、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制造难易、模具成本等确定型腔数量及其排列方式。
对于注射模来说,塑料制件精度为3级和3a级,重量为5克,采用硬化浇注系统,型腔数取4-6个;塑料制件为一般精度(4-5级),成型材料为局部结晶材料,型腔数可取16-20个;塑料制件重量为12-16克,型腔数取8-12个;而重量为50-100克的塑料制件,型腔数取4-8个。对于无定型的塑料制件建议型腔数为24-48个,16-32个和6-10个。当再继续增加塑料制件重量时,就很少采用多腔模具。7-9级精度的塑料制件,最多型腔数较之指出的4-5级精度的塑料增多至50%。
2. 确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气、脱模及成型操作,塑料制件的表面质量等。
3. 确定浇注系统(主浇道、分浇道及浇口的形状、位置、大小)和排气系统(排气的方法、排气槽位置、大小)。
4. 选择顶出方式(顶杆、顶管、推板、组合式顶出),决定侧凹处理方法、抽芯方式。
5. 决定冷却、加热方式及加热冷却沟槽的形状、位置、加热元件的安装部位。
6. 根据模具材料、强度计算或者经验数据,确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定位、导向件位置。
7. 确定主要成型零件,结构件的结构形式。
8. 考虑模具各部分的强度,计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模具的结构形式自然就解决了。这时,就应该着手绘制模具结构草图,为正式绘图作好准备。
四、绘制模具图
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
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五、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
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六、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
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七、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3. 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3.2。"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 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八、.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A.自我校对的内容是:
1. 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
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2. 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
3. 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哓口套是否正确地接触。
4. 模具结构方面
1). 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塑料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
2). 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
3). 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4). 处理塑料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
5). 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5. 设计图纸
1). 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2). 零件图上的零件编号、名称,制作数量、零件内制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配合处理精度、成型塑料制件高精度尺寸处的修正加工及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标记、叙述清楚。
3). 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不要使生产者换算。
4). 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画法是否符合制图国标,有无遗漏尺寸。
6. 校核加工性能
(所有零件的几何结构、视图画法、尺寸标'等是否有利于加工)
7. 复算辅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B.专业校对原则上按设计者自我校对项目进行;但是要侧重于结构原理、工艺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
描图时要先消化图形,按国标要求描绘,填写全部尺寸及技术要求。描后自校并且签字。
C.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习惯做法是由工具制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审查,会签、检查制造工艺性,然后才可送晒。
D..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由工具制造单位技术人员编写制造工艺卡片,并且为加工制造做好准备。
在模具零件的制造过程中要加强检验,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尺寸精度上。模具组装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模具检验表进行检验,主要的是检验模具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俚语模具的制造质量。
九、试模及修模
虽然是在选定成型材料、成型设备时,在预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后,进行试模试验,看成型的制件质量如何。发现总是以后,进行排除错误性的修模。
塑件出现不良现象的种类居多,原因也很复杂,有模具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艺条件方面的原因,二者往往交只在一起。在修模前,应当根据塑件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找出造成塑件缺陷的原因后提出补救方法。因为成型条件容易改变,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先变更成型条件,当变更成型条件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考虑修理模具。
修理模具更应慎重,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其原因是一旦变更了模具条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复原状。
十、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模具经试验后,若暂不使用,则应该完全擦除脱模渣滓、灰尘、油污等,涂上黄油或其他防锈油或防锈剂,关到保管场所保管。
把设计模具开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检验合格为止,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技术资料,例如任务书、制件图、技术说明书、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底图、模具设计说明书、检验记录表、试模修模记录等,按规定加以系统整理、装订、编号进行归档。这样做似乎很麻烦,但是对以后修理模具,设计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处的。

⑽ 装模具的步骤有哪些

冲压模具的装备步骤:

冲压模具装配步骤

(1)选择装配基准件。装配时,先要选择基准件。选择基准件的原则是按照模具主要零件加工时的依赖关系来确定,可以作为装配基准件的主要有凸模、凹模、凸凹模、导向板及固定板等。

(2)组件装配。组件装配是指模具在总装前,将两个以上的零件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连接成一个组件的装配工作。如模架的组装,凸模和凹模与固定板的组装,卸料与推件机构各零件的组装等。这些组件,应按照各零件所具有的功能进行组装,这将会对整副冲压模具的装配精度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3)总体装配。总装是将零件和组件结合成一副完整的冲压模具过程,在总装前,应选好装配的基准件和安排好上、下模的装配顺序。

(4)调整凸、凹模间隙。在装配模具时,必须严格控制及调整凸、凹模间隙的均匀性。间隙调整后,才能紧固螺钉及销钉,调整凸、凹模间隙的方法主要有透光法、测量法、垫片法、涂层法、镀铜法等。

(5)检验、调试。冲压模具装配完毕后。必须保证装配精度,满足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并要按照模具验收技术条件,检验模具各部分的功能。在实际生产条件下进行试模,并按试模生产制件情况调整、修正模具,当试模合格后,模具加工、装配才算基本完成。


附图

阅读全文

与模具组装上模下模还有什么顺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钢铁雄心4民国怎么发展 浏览:229
3种钢管的布衣柜怎么安装 浏览:574
顶楼边上一圈钢铁是什么作用 浏览:749
屋檐排水沟pvc和铝合金哪个好 浏览:146
取钢板在医院能开多久病假条 浏览:728
宝钢镀铝锌钢板是什么型号 浏览:900
负筋上面写附加钢筋什么意思 浏览:354
焊接钢管人工费多少钱1吨 浏览:26
吊运合金棒不得超过地面多少 浏览:704
1800钢管多少寸口 浏览:291
小蜘蛛和钢铁侠是什么关系 浏览:431
Q235钢板折弯最小是多少 浏览:321
4米跨度用方管还是圆管 浏览:922
哪个铝合金厂招切割 浏览:287
不锈钢盆叠在一起扯不开怎么扯 浏览:161
武汉钢板什么价格 浏览:4
wkl二排钢筋长度是多少 浏览:384
汽车钢板密度多少 浏览:123
6fg管板氩电联焊视频 浏览:745
碳钢管氧弧焊套什么定额 浏览: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