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吊装作业有哪些危害风险
今天,东方力神和大家一起再次学习吊装风险隐患问题,希望通过对事故的深入剖析,吸取经验,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来看看下文的几点总结:
风险1、超负荷吊装
超负荷吊装是最常见的风险隐患之一,避免风险的方法是将所有吊点标注SWL,加强监控,让所有操作人员遵守超负荷不吊的禁令。
风险2、指挥信号不明确
现场作业人员需要根据吊装指挥的信号执行吊装操作,指挥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从业资格,并经过培训。每次吊装都必须有专人指挥,操作人员对指挥信号不明确、不理解,都拒绝起吊。同时要避免多人指挥的情况,指挥信号一旦混乱就容易引发事故。
风险3、吊埋在地下的物件
这一操作是违背禁令的,但很多时候,现场的吊装操作人员图方便,走捷径,冒风险,往往会造成吊装带断裂、吊车翻车等重大事故。
风险4、吊物上站人
工作人员挂号吊钩后,还没离开吊物,就开始起吊,或者人员为了偷懒想吊装到位后方便控制吊钩、吊装带,站在吊物上指挥吊装。
风险5、重物在人头上过
在吊装带作业规范里有明确的要求:重物超过人头不吊,吊物捆绑不牢、不稳不吊。一意孤行的操作则可能造成砸伤事故,损伤人和物,所以吊装要尽量捆绑牢固,不要从人头上过。
❷ 钢筋施工中的质量事故有哪些
前言
钢筋工程是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核心之一,在当前的框架结构施工中,钢筋的原材、锚固、接头、箍筋、代换等项目工程的做法往往因疏忽或不规范而引起一些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留下工程隐患。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施工经验,总结出框架结构钢筋工程施工中一直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大家探讨,希望能引起同行的足够重视。s
一、原材错用的问题
现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功能也多样化,一个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米的小区,集住宅、商场、办公楼、公寓,且是同期施工。设计单位根据使用功能及结构形式要求,在同一个工程中同规格的钢筋设计有Ⅱ级钢与Ⅲ级钢。但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同是螺纹钢,很难区别,特别是有的钢厂Ⅱ级钢原材上标有3字,故施工人员容易把Ⅱ级钢当Ⅲ级钢使用;还有翻样人员把C看错或写错为Φ,同样出现用错的现象。Ⅱ级钢筋标准抗拉强度为335Mpa,Ⅲ级钢筋标准抗拉强度为400Mpa,钢筋强度值不同,配筋率就不同,一旦用错,将严重影响结构的承截能力,留下质量隐患。
控制措施:首先翻样、工长、质检员看图必须认真仔细,技术人员对料单审核后才能进行加工。钢筋进场后,材料员与试验员要将标牌与质量证明书进行核对,经监理见证后抽样复试,无标牌或复试不合格的钢筋应作退场处理,不得用在工程上。复试合格的钢筋应分类堆放并作好标识。
二、钢筋锚固的问题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由于没有完全熟悉图纸,对规范与图集亦不甚了解,对人防顶板与屋面框架梁筋的锚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捣制顶层柱砼前没有在柱中预埋梁筋,导致部分框架梁筋的锚固长度不足。同样,柱筋加工时没有考虑钢筋焊接时烧化量,累结到顶层时,主筋不能达到梁顶,缩短了钢筋的锚固长度,有时留的烧化量太多,主筋到顶层时就高出梁顶,施工人员往往就把锚固割掉,没有按规定锚入梁板;抗震KZ边柱和角柱的顶层锚固按中间柱及非抗震KZ锚固也是较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控制措施: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在充分熟悉图纸的基础上,结合施工规范及相关图集,对钢筋班组做班前的技术交底,柱钢筋配置时留足烧化量,施工到顶层时,对出楼面主筋按≥Hn(层柱净高)/6、≥hc(截面长边)、≥500,取最大值进行一次性割平,再按实际高度及锚固要求进行加工。钢筋隐蔽前要严格进行自查、互查及专项检查。
三、钢筋连接的问题
1、电渣压力焊连接:目前大多数工程的框架柱主筋都采用电渣压力焊,但直径28、32的钢筋焊接质量合格率低。虽然《钢筋焊接与验收规程》(JGJ18-2003)规定电渣压力焊的适用范围为直径14~32,但由于电渣压力焊受操作人员素质、电流、电压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大直径钢筋往往容易产生咬边、夹渣、气孔、焊不透等质量问题。再加上管理人员不认真对钢筋的焊接接头逐个检查,就留下重大质量隐患。
解决办法:针对当前的施工现状,建议直径25以上的钢筋采用机械套筒连接。质量较有保证。
2、直螺纹钢筋连接:近几年来,直螺纹钢筋连接施工工艺已比较成熟,质量也比较有保证,目前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是钢筋套筒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见到许多厂家供给的套筒长度不够,内径偏大,造成连接处长度及紧密度达不到要求。施工过程中,工人攻丝时不用量具与卡尺,钢筋攻丝部位长短不一,造成钢筋连接时套筒内的钢筋不能相互顶紧,或外露丝扣较多。这些都削弱了钢筋连接处的抗拉及抗弯强度。
控制措施:钢筋套筒进场时,材料员要会同质检员按型式检验报告要求对套筒进行逐个检查,达不到要求的必须退场。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正确运用量具与卡尺,经常性地进行督促与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丝头切除重做。
四、箍筋的问题
1、箍筋的外加工:目前大多施工单位都把箍筋委托外加工,外加工单位不收取加工费,完全靠钢筋的延申率赚取利润。所以现在外加工的箍筋大都达不到规范要求, HPB235级的钢筋的冷拉率都大于4%,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冷拉率大于1%。
2、箍筋的加密:抗震KZ有加密区的要求,除具体工程设计注有全高加密箍筋的柱之外,一至四级抗震等级的柱按底层柱根加密≥Hn(层柱净高)/3,中间层在楼板上下按≥柱长边尺寸(圆柱直径)、≥Hn/6、≥500,取其最大值,包括梁柱节点处进行加密,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加密高度不够,特别是梁柱节点处,由于钢筋较密,施工人员操作困难,箍筋不加密甚至不放箍筋。
3、箍筋尺寸不够:一些施工人员由于对钢筋保护层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保护层厚度是由箍筋的边缘开始计算(应是从钢筋的主筋边缘始计),以致箍筋的实际下料尺寸减小,导致构件的有效截面变小。
以上3点箍筋问题,不能满足箍筋一方面抗剪,另一方面对构件截面核心区混凝土起约束作用,提高构件整体承载能力的要求。
控制措施:2007年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强建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 宁建工字〔2007〕32号文件规定:“盘圆钢筋加工不得冷拔、冷挤压,并不得外加工。因场地确有困难,经建设单位同意的场外钢筋加工,进场时应按批次验收和复试,外观及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规范要求。”应按此要求认真执行。加强钢筋加工与钢筋绑扎的过程控制,钢筋绑扎前必须对箍筋进行验收,对尺寸偏小及弯勾的平直长度不够的箍筋一律重加工,钢筋绑扎过程中对加密区特别是梁柱节点处进行重点检查。
五、钢筋代换的问题
施工中,由于钢筋型号和规格与设计不符,要进行钢筋代换时,必须征得设计单位同意,还要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有些施工单位在进行钢筋代换时,只是在强度上达到设计要求,而忽视了钢筋抗拉强度同屈服强度两者比值的相关规定。《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5.2.2条中规定: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控制措施:对于钢筋的代换,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应对照以下原则进行代换,等强度代换后的钢筋强度应不小于原有的钢筋强度,并确保钢筋抗拉强度同屈服强度两者比值的要求;如构件是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同级钢筋可按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结构构件系受裂缝宽度或抗裂性要求控制时,钢筋的代换需进行裂缝和抗裂性验算。可见,在实际施工时对钢筋的代换需作计算和检验,谨慎处理才能保证安全。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框架结构的特点,结合长期的工程实践,对目前钢筋工程施工时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由于钢筋工程是建筑工程主体施工中的关键工序,以上问题又是结构安全关键所在。所以,只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引起重视,加强事前事中制,过程检查,强化验收,并准确运用好检查手段和方法,完全能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❸ 建筑工程钢筋安装时的存在什么通病,是什么原因,如何预防
钢筋安装时的通抄病
一、现象:
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绑扎网片斜扭、平板中钢筋的砼保护层不准、骨架吊装变形、框架梁插筋错位、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露筋、钢筋代换后截面不足、钢筋搭接接头松脱、箍筋间距不一致、箍筋接头位置同向、梁箍筋弯勾和纵筋相碰、梁箍筋被压弯、肋形楼盖穿筋困难、弯起钢筋方向错误、双层网片移位、钢筋遗漏、绑扎接点松口、柱钢筋弯勾方向不对、薄板露构、基础钢筋倒钩、骨架歪斜、钢筋网
主副筋位置放反、钢筋网上下钢筋混淆、曲线形状不准、四肢箍筋宽度不准、配筋重叠层次多、梁上部钢筋下落、交叉杆件主筋相碰、牛腿配筋交叉重叠等质量通病现象。
二、预防:
各种通病现象,在我们的工程中也是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应加以足够的重视,仔细分析各种通病的原因所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加强各方面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通病现象的发生。
❹ 钻孔灌注桩施工,吊放钢筋笼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哪些不良现象的出现
灌注桩系是指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依照成孔方法不同,灌注桩又可分为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和挖孔灌注桩等几类。
钻孔灌注桩施工注意事项
1、准备阶段
(1)施工人员对施工地点地质情况、桩位、桩径、桩长、标高等了解清楚。
(2)桩位放样。测量人员将4根直径400mm的钢管打入强风化层作为定位桩。
(3)将吊装工字钢焊接的钢围堰导向桩与定位桩分层联结固定,确保导向框位置准确。
(4)插打钢护筒。钢护筒壁厚12mm,根据各墩不同地质情况决定护筒长度,护筒下沉深度穿过覆盖层。
(5)插打钢板桩围堰。采用拉伸——Ⅲ型钢板桩沿导向框排列。用Dz-60Y型振动锤振动下沉,直至穿过覆盖层为止。
2、钻孔阶段
(1)安设钻机,使钻杆中心重合,其水平位移及倾斜度误差按规范要求调整。
(2)用冲击钻钻孔时,应待相邻孔位上已灌注好的混凝土凝固并已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开钻。
(3)钻孔过程采用正循环回转钻进施工技术,在黏土层,适当少投泥土,靠钻进自行造浆,在砂土层则加大泥浆浓度固壁。钻进速度始终和泥浆排出量相适应。
(4)孔内始终保持0.2kg/cm2的静水压力,护筒内水位始终高于水库水位,遇松散地层时,适当增大泥浆相对密度和稠度,尽量减轻冲液对孔壁的影响,同时降低转速和钻压以满足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5)钻进过程严禁孔内掉进钻头、钻杆及其他异物,经常检查钻头的磨损情况。
(6)钻进过程随时留取渣样,每米不少于1组,在离设计标高1.0~1.5m范围内,每30cm留1组,每根桩渣样不少于3组。
3、清孔阶段
(1)清孔是钻孔桩施工中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一环。通过清孔尽可能使沉渣全部清除,使混凝土与基岩接合完好,以提高桩底承载力。
(2)终孔后,将钻头提至距孔底的0.2-O.3m处,使之空转,然后将残存在孔底的钻渣吸出;必要时投入适量纯碱以提高泥浆比重和胶结能力,使沉渣排出孔外。
(3)当钢筋笼下沉固定后,再次复检孔深和沉渣厚度等。若沉渣超标,可用导管中附属的风管再次清孔,直至全部符合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
(4)清孔结束前,将泥浆比重调整到规定范围,以保证水下混凝土的顺利灌注,同时保证成桩质量。
4、钢筋笼的制作及安装注意事项
(1)钢筋笼制作时,主筋连接,桩身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应设置在桩身受力较小处;接头位置宜相互错开,且在35d的同一接头连接区段范围内钢筋接头不得超过钢筋数量的50%;主筋与箍筋应点焊。
(2)钢筋笼应整体吊装,吊装时不得碰损孔壁。钢筋笼吊放前,必须清除槽底沉渣,孔底沉渣厚度≤200mm。钢筋笼吊放到设计位置时,应检测其水平位置和高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检测合格后应立即固定钢筋笼,钢筋笼入孔后至浇筑混凝土完毕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
(3)钢筋笼在制作、运输、吊装过程中应采用有效措施防止钢筋笼变形。
(4)在钢筋笼上有预埋钢筋处应采用聚乙烯泡沫板覆盖预埋件,以便于需要时凿出预埋件。
5、灌注混凝土注意事项
(1)砼坍落度16~22cm、粗骨料粒径小于40mm。
(2)混凝土灌注在二次清孔结束后30分钟内立即进行。
(3)采用Φ250法兰式导管自流式灌注混凝土。导管联结要平直,密封可靠;导管下口距孔底30cm~50cm为宜。
(4)首盘浇筑:初灌量必须保证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中50cm以上,且连续灌注。
(5)正常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埋于砼中深度宜为2~6m之间。
(6)一次拆卸导管不得超过6m,每次拆卸导管前均要测量砼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埋深,然后拆卸。不要盲目提升、拆卸导管,导管最小埋深2.0m。
❺ 钢筋安装工程一般有哪些质量隐患如何控制钢筋安装工程的质量
钢筋安装的隐患:
绑扎不到位,漏绑,未绑紧,未绑整齐
刚劲搭接接头留设位置(详见图集,基础梁按基础梁、框架梁按框架梁)
钢筋是否偏位.在浇捣柱前就要先控制要.不然倒上来的钢筋还要拗来拗去
保护层厚度要足够不然容易露筋或出现裂缝影响耐久度
如有焊接焊缝要饱满,钢筋堆焊出要先切平,如钢筋变截面焊时要对中.
有用套筒时要看看钢筋的螺纹是否清晰.长度是否适合.不要太长.(毕竟有缝隙不好更不要太短旋螺纹短就达不到设计的强度要求).
钢筋是否少用,多用,用错位置(暨钢筋的排布与图纸设计的有偏差)
先写这么多有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❻ 铁路箱梁钢筋笼在吊装时吊散分析原因怎么写
1.钢筋绑扎及焊接存在问题,造成钢筋骨架整体性差,缺乏稳定性。
2.钢筋骨架吊装过程中对内吊点选择存在容问题,未能选取合适的吊点。
3.吊装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监控,对吊装全过程没有很好的把握。
综合来说施工管理不严格,隐患排除不到位
❼ 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钢筋笼碰塌孔
(1)现象
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已钻好的孔壁发生坍塌。
(2)危害
施工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埋住钢筋笼。
(3)预防措施
1)钻孔时,严格掌握孔径、孔垂直度或设计斜桩的斜度,尽量使孔壁较规则。
2)在灌注水下混凝土前,要始终维持孔内有足够水头高。
3)吊放钢筋笼时,应对准孔中心,并竖直插入。
(4)治理方法
治理方法同钻进中塌孔。
2.钢筋笼放置的与设计要求不符
(1)现象
钢筋笼吊运中变形,钢筋笼保护层不够,钢筋笼底面标高与设计不符。
(2)危害
使桩基不能正确承载,造成撞击抗弯、抗剪强度降低,桩的耐久性大大削弱等。
(3)预防措施
1)钢筋笼根据运输吊装能力分段制作运输,吊入钻孔内再焊接相连接成一根。
2)钢筋笼在运输与吊装时,除预制焊接时每隔2.0m设置加强箍筋外,还应在钢筋笼内每隔3.0~4.0m装一个可拆卸的十字形临时加强架,待钢筋笼吊入钻孔后拆除。
3)钢筋笼周围主筋上,每隔一定间距设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小轮状垫块,使混凝土垫块厚度和小轮半径符合设计保护层厚度。
4)最好用导向钢管固定钢筋笼位置,钢筋笼顺导向钢管吊入孔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还可保证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时不会发生偏离。
5)做好清孔,严格控制孔底沉淀层厚度,清孔后,及早进行混凝土灌注。
❽ 钢筋绑扎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钢筋绑扎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
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钢筋绑扎质量问题分析如下:
一、楼梯梯段部位主筋在楼梯梁内锚固长度不够 1.现象
梯段主筋下滑,在下层楼梯梁内锚固长度超出规范要求,在上层楼梯梁内主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或主筋放置位置不准确,一侧梁内长度偏大,一侧梁内长度偏小。 2.原因
(1)下料时,施工人员严格照图计算、下料并制作,而钢筋工在绑扎时,由于主位置放置不准确,造成梯段主筋在楼梯梁内锚固长度有一定的偏差;(2)钢筋未采取防滑措施或由于混凝土的重量作用使钢筋向下位移;(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看筋工作不到位,发现问题未能及时改正、补救。 楼梯梯段主筋下料时,建议钢筋长度可以比图纸尺寸稍长一些,以防出现梯段主筋锚固长度不足的现象;或在钢筋绑扎时,在梯段主筋与楼梁箍筋相交部位附加一根分布筋,将分布筋与梯梁箍筋绑扎连接,以防止主筋下移,同时也能够确保此处钢筋保护层厚度;梯段钢筋不如现浇板钢筋位置容易保证,并且梯段部位混凝土留槎应在梯段长度1/3部位,如果混凝土浇筑中出现主筋下移,使上层楼梯梁内锚固长度不足,应对主筋进行搭接或焊接.这样,不仅费工费料,而且施工也不方便,不易保证工程质量。 二、条形基础钢筋垫块加设不到位 1.现象
(1)基础构造柱钢筋上标高标志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部分标志点有下降现象;(2)条形基础厚度不足,实测混凝土条基断面厚度,局部厚度比设计厚度小1-3cm。
2.原因
条形基础施工时,标高往往标注在构造柱钢筋上,由于忽视在构造柱钢筋下加设垫块或垫块强度偏低,在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混凝土重量作用使垫块破碎造成钢筋下移,从而使标志点下降,同时造成基础钢筋局部整体下降,使基础断面厚度减小,减小的尺寸基本稍低于垫块的厚度。对这个问题,施工单位应认真制作和加设垫块,使垫块厚度偏差、垫块间距、垫块强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三、吊筋制作、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 1.现象
(1)吊筋水平锚固长度不足,底部水平段长度未达到次梁宽度加100mm,弯起角度不准确;(2)吊筋未正确放在次粱正下方,且每侧宽出次粱50mm,或吊筋未放至主梁底部。而放至次粱底部。 2.原因:
钢筋制作绑扎不接图施工,或吊筋制作形状虽然正确,但各部位长度、角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放置位置不准确。
❾ 长短钢筋可以一起吊装吗
不能。
这样装会有安全隐患,长短不一的钢筋在一起重心不在钢筋中心,吊装时会倾斜的,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而且钢筋吊运由持证起重工指挥,不得无人指挥或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