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钢铁行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之间联系有多紧密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行业,更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湿度计,对于有些地区来讲还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出口的大宗份额和创汇手段之一。
B. 中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正是得益于钢铁工业提供的各类钢铁产品,才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
但是,在获得诸多“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也为钢铁工业的无限扩产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代价不仅是物质上的、环境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仅是短期的,还包括长期的,甚至影响到我国钢铁工业在做大后难以做强。
C. 如何评价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经济有周期,钢铁受周期影响,好的时候好,坏的时候坏,属于刚需,上下市场需求,高端设备需求,都是未来需求,现状对比以前,市场成熟,质量,生产消耗,可塑性,关联度等,点需到面需!
D.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 上海世博会场馆、 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E. 钢铁是现代化工业最重要和应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钢铁一直是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现代化工业最重要和应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所以,人们常把钢、钢材的产量、品种、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钢铁的主要原料就是铁矿石 这就 是铁 矿石 矿山风光 矿洞深部 洞内全是铁矿,上下左右全是铁啊 这才是重点!别小看这些矿石内里还含有铜、硫、和微量黄金呢。 洞外的阳光 矿石从深井中开采出来含有废石、硫、及其他杂质需要进行进一步精选以达到去除初步杂质的目的。选出的铁精粉还要经配料烧结或球团处理后才能入炉使用。
F. 我们国家的钢铁企业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调整进入关键期
2007-08-27 14:31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文章类型:摘编 内容分类:新闻
信息北京8月27日电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推动了钢铁行业投资快速增长。2002-2006年,伴随中国钢铁投资的快速增长,钢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激增至2006年的4.187亿吨。满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并基本完成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改造。由2003年年度钢材净进口3624万吨,到2006年实现净出口3446万吨,平均年增加出口2356万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钢材进出口态势的历史性变化,也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国际钢铁业走出多年徘徊的困境,那么中国钢材出口连续几年快速增长是中国钢铁企业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在加快改造发展中,满足了国际市场钢材需求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的贡献。
从2007年1-7月的统计数据看,中国钢铁生产2.79亿吨,增幅18.5%,实际增产4356万吨。其中7月同比增长14.5%,即使下半年保持这个产量增幅,预计今年粗钢产量将超过4.85亿吨,同比增长16%。中国钢材需求增长已经连续3年明显回落,今年前7个月的钢材表观消费增速回落到10.01%,预计全年中国资源总量增长将达到10.5%。不过1-7月净出口折粗钢3643万吨,占中国粗钢产量的13.05%,占粗钢产量增长的83.63%。仅从出口量看,今年前七个月出口钢材3970万吨,出口钢坯527万吨,两者合计相当于出口粗钢4705万吨,相当于今年前七个月中国钢材的增产部分全部用于出口。而不包括中国,1-6月份全球粗钢累计产量为4.145亿吨,同比增幅3.6%,同比增加产量1441万吨。同期中国钢材净出口折算成粗钢3093万吨。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同比新增产量和从中国进口钢材总量已经达到4534万吨。其中中国出口占这个增量的68.22%,与1-4月和1-5月的58.8%和65.54%比较,中国钢材出口对支撑国际钢材需求增幅的比例呈现扩大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大部分是依赖中国钢材出口来支撑的。由此不难发现,2007年以后继续扩大钢材出口与前几年钢铁企业调整结构,扩大出口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走的是增加出口,支撑国际钢铁需求增长的道路。
中国环境与资源的双重压力,再加之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中国不适合走钢铁出口的路子,也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压力。但在实践上,中国钢企还在运行这种发展模式,原因主要是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对中国钢材需求前景缺乏科学的预测,难以形成走出去、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钢铁企业集团。数百个钢铁企业都在试图继续投资、把自己做大,由此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居高不下、产能过剩,最后只能通过出口寻求出路。尽管中国已被国际投资研究机构公认为不适合钢铁投资的国家,但由于国际钢铁需求呈现增幅扩大的趋势,一段时期内的国际钢铁市场供给不足,钢材出口的高利润对中国钢铁企业形成难以抗拒。这对中国钢铁行业和钢材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在国际需求快速增长期,中国钢材出口支撑国际需求增长,却卖不出好价钱,还引发贸易摩擦和铁矿石涨价的现象,应该引起中国钢铁企业的重视,从深层次寻找其中的原因。
而如果今后几年延续中国钢铁投资居高不下,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其严重的后果,不仅仅在于中国的环境资源压力和铁矿石涨价的形势严峻,而且还在于面对未来国际钢铁需求增长趋势和国际钢铁工业布局结构的调整趋势,中国钢铁企业很难把握住这种国际发展机遇。最近许多大的国际钢铁企业都加大了在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的钢铁投资。这一切也许几年内不会对中国钢铁企业构成威胁,但长期来看,几年后国际钢铁供给格局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一旦国际需求增幅放缓,一旦几年后东南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新一轮钢铁生长供给能力,将对中国的过剩产能形成严重的冲击,进口铁矿石形成的高成本压力也将使钢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几年后,中国钢材需求可能会进入低增长时期,中国钢铁企业由于缺少回旋余地,很可能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鉴于上述情况,未来两三年将是中国钢铁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如果钢铁企业继续增加盲目扩大产能,这些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而且会越积越多。
G. 到底钢材是属于什么行业钢材是属于什么行业
1、钢铁属于钢铁行业。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
2、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
H. 中国钢铁行业前景如何啊
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增长、汽车工业稳定增长,加之政策红利释放、行业去产能版发力权,我国钢铁业实现恢复性增长。供需也逐渐趋于合理,钢铁行业利润逐步在往合理化的方向迈进,趁当前行业形势平稳,企业应抓住机遇,谋长远,促转型,创新发展。
参考前瞻《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目前钢铁行业整体形势是:行业规模在收缩,产业集中度加剧,以及环保的压力不时地也在挤压钢企生产空间,未来市场的结构会越发往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倾斜。而由于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钢铁行业的总体的盈利水平有可能被进一步抬高。
2016年,钢铁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著,但产能过剩基本面没有改变,行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2017年仍要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业内人士认为,能源综合利用及绿色发展、民营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产品转型升级是今后钢铁企业的努力重点。
I. 太原钢铁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什么地位
太钢是国有大型企业,生产的不锈钢非常有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J. 销售钢材的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属于那一类
您好:钢材属于国民经济行业的那一类,属不属于建筑材料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