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
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做竖唤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纯凯,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纤源。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
想详细的了解,建议找些书看看。不好讲的太详细。
错误之处,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② 焊接前预热有什么作用
焊前预热就是焊前将焊件局部和整体进行适当加热的工艺措施。其目的是减小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避免产生淬硬组织和减小焊接应力与变形,它是防止产生焊接裂纹的有效方法。
焊前预热的方法主要包括火焰加热、加热炉加热和远红外加热。预热时,应采用表面接触式温度计在待焊区域两侧30~50mm范围内测量温度。
1.预热是防止冷裂纹、热裂纹和热影响区出现淬硬组织的有效措施。当焊接含碳量高的碳钢、低合金钢、耐热钢,以及普通低碳钢刚度较大的构件时,由于焊缝冷却速度快,容易在焊缝及热影响区产生淬硬组织,从而导致裂纹的产生。所以对焊件必须进行预热。预热能达到减慢冷却速度的目的,可以防止焊缝产生裂纹。
2.对拘束大的焊接接头区进行焊接时,由于急冷急热,会在接头区产生收缩应力,从而引起裂纹。焊前对接头区进行预热,就可以减小收缩应力,防止裂纹的产生。
3.在温度较低的区域进行焊接时,为防止产生裂纹,即使是低碳钢其厚度超过20ram也必须进行预热处理。
4.预热还能清除油污、水分等影响焊缝质量的因素,而且还能促使焊缝中氢的逸出,从而为防止产生气孔等缺陷起到相应的作用,也防止了裂纹的产生。
③ 怎样进行焊前预热
焊前预热:
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叫预热。预热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使焊后能缓慢冷却,防止产生焊接裂纹,特别是冷裂纹。强度级别较高,具有淬硬倾向的低合金结构钢,导热性特别良好的有色金属,厚度较大的焊件焊前往往需要采取预热措施。
正确选择适当的预热温度,是保证预热效果的关键。对于低合金结构钢,过高的预热温度会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晶粒粗大、力学性能不稳定,热影响区冲击韧度急剧下降。
有时还会在焊缝中出现大量气孔。过高的预热温度还要增加设备投资及恶化焊工的操作条件。所以,应该在防止焊接裂纹的条件下,选择较低的预热温度。
焊前预热就是焊前将焊件局部和整体进行适当加热的工艺措施。其目的是减小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避免产生淬硬组织和减小焊接应力与变形,它是防止产生焊接裂纹的有效方法。
焊前预热的方法主要包括火焰加热、加热炉加热和远红外加热。预热时,应采用表面接触式温度计在待焊区域两侧30~50mm范围内测量温度。
④ 焊接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哪些现象
【现象】厚来板多层焊接时,不注意层源间温度控制,如层间间隔时间过长,不重新预热就施焊容易在层间产生冷裂纹;如过间隔时间过短,层间温度过高(超过900℃),对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性能也会产生影响,会造成晶粒粗大,致使韧性及塑性下降,会对接头留下潜在隐患。
【措施】厚板多层焊接时,应加强对层间温度的控制,在连续施焊过程中应检验焊接的母材温度,使层间温度尽量能与预热温度保持一致,对层间的最高温度也要加以控制。
焊接时间不应过长,如遇有焊接中断的情况时应采取适当的后热、保温措施,再次施焊时,重新预热温度应适当高于初始预热温度。
⑤ 焊接前预热有什么作用
焊前预热这件事是针对的碳钢和低合金钢这些钢材的焊接工艺。为什么是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会有相变产生。而奥氏体不锈钢就不用预热,也不用焊后热处理,因为它没有相变。相变是啥,就是高温时是一种晶体结构,低温时又是另一种。而不同的晶体结构有不同的组织性能。
预热能产生什么效果,主要就是缓解冷却速度。搞焊接的应该知道碳钢低合金钢焊接产生延迟裂纹的三要素: 扩散氢,淬硬组织和拘束度。那么我们控制冷裂纹就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扩散氢: 这个不用多说,打磨清理表面杂物,使用碱性焊材,烘干焊条焊剂等。
淬硬组织: 这个就是开篇说的快速冷却时,由于不均匀相变,晶格畸变产生的脆硬马氏体组织。它的产生与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有关,其中化学成分决定了材料的碳当量,碳当量又决定了淬硬倾向。控制冷却速度,就是为了避免产生淬硬组织,冷却速度有几个因素决定: 预热温度,焊接热输入,焊接方法和母材厚度,说白了,就是焊接时工件上的热量要保持住,不能让它散走了。
拘束度: 这个文绉绉的词,简单说就是焊接完后能不能自由收缩,不能的话,那焊件中的内应力必然就很大。俗话说的好,只要有焊接,那不产生变形就产生应力,二者必有其一。
简单说,预热就是为了防止冷裂纹的产生,但要明白一点,预热温度的制定是与化学成分,扩散氢含量,焊接热输入,焊接方法,母材厚度和拘束度都有关系的,这是个综合性的因素。不是说我做了焊接工艺评定,定了个预热温度,试验合格了就完事了,不能所有接头都用这个温度。你也许要跟我提什么连续冷却转变温度CCT曲线,这玩意也仅供参考而已,工程上不实用。举个例子,筒体开孔接管插入的焊接,即使是Q235这种低碳钢,在打底焊时就可能会裂,因为拘束度高,预热即可预防。
焊接接头预热温度的确定常用的有两种标准方法,一种是EN1011,一种是AWS D1.1方法,两种都是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后一种比前一种要保守,就是计算出来的预热温度偏高些
⑥ 焊接前预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我们知道一般的重要部件的焊接、合金钢的焊接和厚件的焊接要求焊接前预热。
焊接前预裂搭热的肆迅拿主要功能是:
(1) 预热可降低焊接后的冷却速度, 有利于消除焊缝金属中的氢扩散, 避免氢致裂纹。同时也降低了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硬化程度, 提高了焊接接昌扒头的抗裂性。
(2) 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应力。即使是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也能降低焊接区焊工之间的温差 (也称为温度梯度)。这样, 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 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率, 有利于避免焊接裂纹的发生。
(3) 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结合度, 降低接头的结合度尤为明显, 随着预热温度的增加, 裂纹的发生率降低。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和电极的化学成分有关, 而且与焊接结构、焊接方法和环境温度的刚性有关,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全面.另外, 预热温度在钢板厚度方向均匀性和焊缝区均匀性方面, 对降低焊接应力有重要影响。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焊机的受限程度确定, 一般为焊接区周围壁厚的三倍, 不得少于150-200 毫米。如果预热不均匀, 不仅不会降低焊接应力, 而且会出现增加焊接应力的情况。
⑦ 请问焊接预热温度过高,对木材和焊缝有什么影响
不会的 温度太低 远远低于相变点
⑧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
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
想详细的了解,建议找些书看看。不好讲的太详细。
错误之处,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⑨ 为什么焊接前预热温度不够会产生裂纹
预热陪扒主要是针对厚板拘束度比较大的、淬硬倾向比较大、冷裂盯乱旦纹倾向比较大、会产生延迟裂纹的钢种,预热可以降低焊接接头冷却速度,使焊缝中的扩散氢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并且延长热影响区800-500℃的冷却时间,避免出现马氏体淬硬组织。而且根部焊道的拘束应力比较大,必须要足够的预热温度凯扰,才能使接头的温度保持在产生马氏体的上限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