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龙虾的生长周期
小龙虾在天然环境中6~12个月龄达性成熟,已达性成熟的个体体重一般为30~10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6个月可达性成熟。
1、龙虾耐低氧能力较强,在水体缺氧的环境下它可以爬上岸进行鳃呼吸以维持生存。水质的pH值在5.8~9范围内,溶氧低于1.5mg/L时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长要求溶解氧在3ml/L以上。
2、龙虾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养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进水口周围。下大雨天,该虾可逆向水流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爬上岸边栖息,因此养殖场地要有防逃的围栏设施。
3、进食方式:龙虾的食性很杂,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底栖动物、贝类、软体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及各种鱼、虾的尸体及同类尸体都是龙虾的喜食饵料,对人工投喂的饲料也很喜食。
在生长旺季,池塘下风处浮游植物很多的水表面,能够观察到龙虾将口器置于水平面处用两只大螯不停划动水将水面藻类送入口中的现象,表明螯虾甚至能够利用水中藻类。龙虾是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动物,但食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稍有差异。
4、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不久便摄食轮虫等小浮游动物,随着个体不断增大,摄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成虾兼食动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动物尸体,也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水草小型甲壳类及一些水生昆虫。
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幼体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螺旋藻粉等,成虾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植物碎屑。
(1)不锈钢波纹管平口器干什么用扩展阅读:
繁殖方式:
小龙虾常年均可繁殖,其中以5-9月为高峰期。小龙虾雌雄异体,并且具有较显著的第二性征。可从腹部游泳肢形状加以区分,雄虾腹部第一游泳肢特化为交合刺,而雌虾第一游泳肢特化为纳精孔;
其次,二者螯足具明显差别,雄性螯足粗大,螯足两端外侧有一明亮的红色疣状突起,而雌虾螯足比较小,疣状突起不明显;第三,雄虾螯足较雌虾粗大,个体也大于雌虾。
小龙虾的卵巢发育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交配以后,视水温不同,卵巢需再发育2-5个月方可成熟。在生产上,可从头胸甲与腹部的连接处进行观察,根据卵巢的颜色判断性腺成熟程度,把卵巢发育分为苍白、黄色、橙色、棕色(茶色)和深棕色(豆沙色)等阶段。
其中苍白色是未成熟幼虾的性腺,细小,需数月方可达到成熟;橙色是基本成熟的卵巢,交配后需3个月左右可以排卵;茶色和棕黑色是成熟的卵巢,是选育亲虾的理想类型。
精巢较小,在养殖池塘中,一般同卵巢同步成熟。在美国各主要的螯虾生产区域,一般采用逐步排干池水的方法,来刺激螯虾的性腺成熟,促进亲虾交配产卵。
参考资料:小龙虾-网络
2. 龙虾吃什么食物
龙虾是杂食性动物,爱吃蚯蚓、鲜杂鱼、畜禽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也爱吃玉米、黄豆等植物性饲料,以及水中的藻类以及植物碎屑、浮游生物等,龙虾的喂食要根据生长阶段来稍作调整,投喂量以吃饱且不留残渣为参考,投喂方式为分散撒投。
(2)不锈钢波纹管平口器干什么用扩展阅读:
龙虾进食方式
龙虾的食性很杂,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底栖动物、贝类、软体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及各种鱼、虾的尸体及同类尸体都是龙虾的喜食饵料,对人工投喂的饲料也很喜食。
在生长旺季,池塘下风处浮游植物很多的水表面,能够观察到龙虾将口器置于水平面处用两只大螯不停划动水将水面藻类送入口中的现象,表明螯虾甚至能够利用水中藻类。
龙虾是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动物,但食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稍有差异。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不久便摄食轮虫等小浮游动物,随着个体不断增大,摄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
成虾兼食动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动物尸体,也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水草小型甲壳类及一些水生昆虫。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幼体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螺旋藻粉等,成虾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植物碎屑。
3. 养殖小龙虾应该喂什么好
龙虾爱吃的动物性饲料很多,特别是那样具有较浓腥味的死鱼、猪、牛、鸡、鸭、鱼肠等下脚料,龙虾最爱吃。另水沟、河汊等处的螺类、蚌、蚯蚓、水蚯蚓等,也都是龙虾喜食的较好的活体动物饲料。
当然动物性饵料还有干小杂鱼、鱼粉、虾粉、螺粉、蛋蛹粉、猪血、猪肝肺等。
植物性饵料包括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幼嫩部分、浮萍、谷类、豆饼、米糠、豆粉、麦麸、菜子饼、植物油脂类、啤酒糟等。
稻田养殖:
选择水质良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在离田埂1米处,每隔3米打一处1.5米高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待藤蔓上架后,在炎热的夏季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
在养虾沟和田间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分散为好,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墙,以防小龙虾逃逸。
4. 用什么农药才能杀死飞蛾
可以使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1.8%阿维菌素1000-1500倍液、25%扑虱灵1000-1500倍液或25%棉虫霸1500倍液喷杀。
一、飞蛾形态特征
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等。
成虫
1、头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羽状)等,雄性触角常较雌性为发达。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数低等蛾类保留有上颚和下颚外,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
2、胸部
胸部发达,各胸节趋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呈颈状,两侧有小突起,称为翼片(或称领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两侧有1对发达的肩板(或称肩片)。后胸背板小。
2、腹部
腹部呈圆筒形或纺锤形,共10节。
二、飞蛾的生活习性
“残灯一盏野蛾飞。”在晴朗的夏夜,只要到路灯下,总能看到许多美丽的飞蛾,它们纷纷绕着灯儿不停地转啊转,身体撞在灯罩上,电线杆上,翅膀撞破了,也全然不顾。
1、飞行习性
蛾属于鳞翅目昆虫,蛾多数在夜间活动,蛾大多是夜行性动物,这说明蛾不是因为爱慕光明而绕灯转。蛾是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为吸管,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食,它们不会到路灯下去捕食小飞虫,人类也排除了蛾因为食物而趋光的可能。
2、取食习性
幼虫长有咀嚼式口器,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物。成虫无法咀嚼食物,而用类似吸管的长型口器吮吸树汁、花蜜等。
成虫取食花蜜,对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液蛾类成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成为柑桔、桃、李、梨等果树的重要害虫。
3、趋光性
蛾类从旁观者看来,好像显然地会被光所吸引。但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飞蛾头晕搞不清楚方向”而围绕着明亮的物体盘旋。只要光源十分遥远像是太阳或月亮,飞蛾眼里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会近乎一致地平行,这时飞蛾只要大约朝直线方向行进,视觉成像就能维持不变。
三、防治方法
1、诱杀:
用黄色材料制成适当大小的黄色板,插于田边,稍高于棉花,板上涂抹机油,一周涂一次,可大大减少棉田虫口密度。
2、药杀:
可掌握在棉花上、中、下三叶平均单叶若虫达到16-20头时,选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1.8%阿维菌素1000-1500倍液、25%扑虱灵1000-1500倍液或25%棉虫霸1500倍液喷杀。
(4)不锈钢波纹管平口器干什么用扩展阅读:
飞蛾变种
1、乌桕大蚕蛾
(1)这种飞蛾翅展25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
(2)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
(3)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
(4)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
(5)顶角粉红色,内侧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2、绿斑姬尺蠖蛾
成虫前后翅基和中线有数枚深绿色大斑块,前翅端线近前缘处有四枚绿色小斑排列。成虫主要出现在六至七月及九至十一月,分布于桃园县复兴乡、南投县惠荪林场、台东县兰屿等地。
3、中带白苔蛾
灯蛾科。成虫前翅白色表中央有一条黑色横宽带,该宽带中央外侧雌蛾略为外凸,雄蛾则明显外凸。成虫主要出现在五至六月、八月、十至十一月,可能是一年三代。分布于乌来、北横公路、梅峰、洛韶、藤枝等中低海拔山区。
4、胡桃豹蛾
瘤蛾科。成虫前翅浅黄褐色,满布大小不规则白斑,外缘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排列。成虫在夏季活动,分布于洛韶、慈恩等中海拔山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蛾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蛾 (昆虫纲动物)
5. 观察昆虫的问题
蝉(English:cicada 有方言称蝉:蛈蛚 蛈蛚龟儿)同翅目(Homoptera)蝉科(Cicadidae)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厘米(0.8∼2吋),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螽蝉科(Tettigaretidae)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多数北美蝉发出有节奏的滴答声或呜呜声,但某些种的声音甚动听。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蝉虽不算害虫,但雌虫数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
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蛾蝉属(Tibicen)等属的种类——外还有周期蝉。最著名的周期蝉有17年蝉和13年蝉(魔蝉属〔Magicicada〕),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一次。
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
蝉曾用于民间医药,或用作宗教或货币的象征,也是重要的食物。人们一度认为其鸣声可预告天气变化。中国人笼养雄蝉以听其鸣声。许多文化的神话、文学及音乐中提到过蝉。
俗称“知了”。一种昆虫,同翅目,蝉科。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寒带较少见。蝉的幼虫期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厘米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编辑] 周期蝉
比较著名的蝉是“十七年蝉”或“周期蝉”(Magicicada)。原产于美国东部地区,这些蝉在地下蛰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后破土而出。
根据他们出现的年份,周期蝉被分为30个“群”。群1号到17号是十七年蝉,群18号到30号是十三年蝉。一些群并不存在,但为了方便起见而保留。群4号已于2003年出现。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蝉为将于2011年出现的群19号。群10号,一种十七年蝉,已经出现于2004年5月的新泽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Can1.JPG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学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80多万种,比所有别种动物加起来都多。昆字原作䖵[1]。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
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有一部分昆虫是人类的害虫,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此外,有一些昆虫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杀人蜂等
构造
昆虫解剖图
A- 头部 B- 胸部 C- 腹部
1. 触角 2. 单眼 (前) 3. 单眼 (上) 4. 复眼 5. 脑部 (脑神经节) 6. 前胸 7. 背动脉 8. 气管 9. 中胸 10. 后胸 11. 前翅 12. 后翅 13. 中部内脏(胃) 14. 心脏 15. 卵巢 16. 后部内脏 (肠, 直肠和肛门) 17. 肛门 18. 阴道 19. 腹神经索 20. 马氏管 21. 爪垫 22. 爪 23. 跗节 24. 胫节 25. 腿节 26. 转节 27. 前部内脏 (嗉囊) 28. 胸部神经节 29. 基节 30. 唾液腺 31. 咽下神经节 32. 口器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thorax)和腹部(一译:下体)(abdomen)。
[编辑] 头部
头部有着各种感觉器官。触角(antenna)除了有触觉外,有时还会传递气味信息。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触角甚至有听觉,借助触角,它们才能听见同类雌性蚊飞行震动时的声音,以利于交配。而在另外一些昆虫,比如蝗虫,它们的听觉器官长在身体其它部位,如下体或者是腿上。
昆虫的眼大多是复眼(ommateum)。复眼有上千只单眼(ommatidium)组成。每只小眼会独立成像,总体合成一副网格样的全像。很多昆虫此外还会有两到三只单眼(ocellus),它们的作用并非成像,而是通过光调节自身作息生物节律。另外昆虫的视觉对紫外线敏感,但它们并不能看到红光。
在头部还有口器(trophi)。它们的上颚是有力的嚼咬工具。下颚主要是稳住和进一步细嚼食物。
但口器也可以有其他形态,如异翅亚目的昆虫有一个薄薄的尖型嘴,而蜂则有一长软的吸管。而蜻蜓的幼虫具有脸盖mask,“是由下唇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非常灵活,能迅速伸展,捕获猎物,其末端装备着一对能活动的钩子,锋利异常,当脸盖伸向猎物时,这对钩子迅速钳住猎物,脸盖缩回,钩子将猎物送进口中[2]。”
[编辑] 胸部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每个体节都带有一对附肢,称为胸足。胸足分成几节,分别为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跗节(tarsus)和前跗节(pretarsus)。跗节通常分为5个跗分节,有时还带有成对的爪子。胸足通常会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务。第一胸节的背部被称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会特别加固。另外的两个胸节的背面通常会各带有一对翅。在甲虫的前对翅膀之间有一块三角形的甲片。
翅膀中有分支复杂的血管系统,称作翅脉,其走向和分布可作为分辨昆虫种类的特征之一。前翅比后翅窄而有力,有时会加固,如鞘翅目,其前翅就特化为较坚硬的构造,称为翅鞘。
在双翅目昆虫中,只有一对翅膀发育正常。而后面另一对翅膀则成为平均棍。许多无翅昆虫应该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翅,而成为寄生虫,如跳蚤和虱。但是在蝗虫里面也会找到许多没有飞行能力的种类。一些古老,构造简单的古昆虫也飞不起来,它们应该是从没有飞行能力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编辑] 腹部
昆虫在腹部有着重要的器官,如管状的心脏,梯形神经系统,胃肠系统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会延伸至前方,如神经中枢--咽上神经节或是脑部,和其他动物一样位于头部。在躯体中还藏着分支的气管,会直接把氧气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去。器官开口于线粒体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气。昆虫在体侧壁具有气孔(stigma),直接与外界大气接触,可透过肌肉的收缩而关闭,为一种开放式循环系统。
[编辑] 生长和发育
很多昆虫受到伤害的时候会吐出液体自卫坚硬的外壳使得昆虫的生长受到限制。昆虫要突破这个生长限制,只能通过蜕皮这一方式。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昆虫将旧的外壳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大的外壳。昆虫的一生大概要蜕皮5到15次,其次数因昆虫而异。褪皮后,旧外壳被褪去。但有许多昆虫,如蝗虫,会吃掉这一层旧外壳。
有些昆虫其幼虫和成虫从外部形态比较仅体型较大,此种称为无变态,如衣鱼,但其成虫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和幼虫不同,也是从外部形态无法观察到的改变,而有些成虫的外形会与幼虫相差极大,其间的形变被称为变态发育。
如果成虫与幼虫生长的地方不一样,那么它俩之间的形态差异会非常显著,如蜻蜓和蜉蝣。相反,当两者生活的环境相似,则他们的形态差别就没那么明显了,如蝗虫科和臭虫科的昆虫。
如果幼虫直接发育成为成虫,会被称之为不完全变态。相对于此,若在这两种活动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静止状态--蛹的话,则会被称之为完全变态。在这种发育中,昆虫会经过一个吐丝结茧,在茧内化蛹的过程。也有昆虫的发育类型是界乎于这两者之间的,如蓟马,其最后一个幼虫阶段即是静止状态。或者是蛇蛉目和毛翅目的昆虫,它们的蛹在成虫破茧而出之前是活动的,而且在最后一次蜕皮之前,它们会另觅他处。
昆虫的幼虫阶段,其实就是不断进食的阶段,而成虫的任务通常只有一个,就是生育繁殖,很多时候甚至不再进食。因此幼虫期通常会长于成虫期。最好的例子是蜉蝣,它们的幼虫期长达几年,而成虫期只有一天。金龟子的幼虫期为3年,成虫活不到几天。
许多昆虫的生命周期少于一年,但它们拥有一套内在调节机制,使得其成虫在每年的同一个季节出现。这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有些昆虫的幼虫需要依赖某种特定植物,通过这种调节机制使得它们可以在每年同一时候找到合适自己生长的地方。例如某种蜂,它们需要专一收集某种花的花粉和花蜜,以提供其后代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因此对于它们来说,采蜜期与花期同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昆虫在静止期会经历一系列的构造变化,而静止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许多蜜蜂和野蜂在蛹期前9个月就会以饱食状态静闭在造好的茧中,而且可以就这样过上几年,才成蛹蜕变为成虫。许多昆虫可以在一年之间交替几代。在地球上非常成功生存的家蝇甚至可以在一年之间交替15代。相反,一些蝗虫和蜻蜓种类,则需要5年的发育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a/Robal.png
螳螂(学名Mantodea),亦作蟷螂,是昆虫纲螳螂目的通称。目前世界上有大约1800-2000种螳螂,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特征
螳螂是一种中大型肉食性昆虫。其体态特征如下:
前肢长、呈镰刀形非常锋利,在捕食昆虫时能牢牢抓住昆虫迅速杀死它们。
它的体型修长,通常是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
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比较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
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时往两侧扩展。
翅膀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的翅膀变小或退化,特别是雌虫。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
跖节通常几乎5节,末端2爪,股节和胫节外缘有时向外延伸。
腹部长,呈圆筒形。
螳螂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各阶段习性相似。雄虫飞行能力较佳,触角较发达,腹部通常有8节,雌虫则有6节。
[编辑] 寄生虫
靠近水源的螳螂的腹腔中常有铁线虫,能分泌特殊物质使螳螂口渴并投水自杀,自杀未遂的螳螂也会因腹腔破裂、内脏掏空、体液流尽而死。
[编辑] 人类认知
一只螳螂
螳螂卵鞘,内含数以百计的幼卵很多园丁十分喜欢螳螂这种昆虫,因为它们消灭大部分有害的昆虫。不使用农药的有机园艺 可能促进螳螂作为一种生物害虫防治手段。 因此螳螂的卵块在一些园艺商店也可以买到。
螳螂不会选择特定的物种作为猎物,基本上它吃所有可以抓得到的东西。尽管螳螂主要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但是有报道说大型螳螂也吃小型脊椎动物,例如: 蜥蜴、老鼠、蛇和蜂鸟之类的小体型鸟类[1]。自然学家Gerald Durrell在他的自传《我的家人和其它动物》记述了一场螳螂和壁虎的大战。
除了捕食其他小生物,螳螂亦有同类相食的自然习性,尤其是交配后的雌性螳螂,大部分都会吃掉雄性的螳螂。雄螳螂其实可以在交配后逃走,可是雌螳螂在交配后必须要吃掉雄螳螂,才可以确保生出健康的小螳螂。因此雄螳螂通常不会离开,而被雌螳螂吃掉。
[编辑] 濒危品种
只有一种西班牙种螳螂 Apteromantis aptera,处于低灭绝风险或者濒临威胁状态。
[编辑] 历史
在中国古代词典《尔雅》中首次提到螳螂(蜱蛸),在这部书中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描述总结了螳螂的特点(代表勇气和无畏),当然描述也十分简单。宋罗愿《尔雅翼·释虫二》:“螗娘,世谓之天马。盖骧首奋臂,颈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随后在1108年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中详细记述了螳螂卵囊的结构,生命周期和结构甚至触须的作用。
18世纪,螳螂的生物学和形态学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Roesel von Rosenhof在他的著作《Insekten-Belustigungen》(昆虫娱乐)中精确绘制和描述了这种昆虫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7/Mante_religieuse.JPG
6. 龙虾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龙虾养殖需要注意事项:
一、池塘条件。池塘水面不宜过大,适宜水面1~2亩,水深1~1.5米,具有完善的排进水系统和增氧系统;塘底略有坡度,无渗漏,并修好防逃设施。
二、虾苗放养。石灰水消毒待7~10天水质正常后即可放苗,对水温要求比较高,适宜的生长水温20℃~30℃,低于15℃时很少摄食。
三、投饵饲养。虾苗放塘30分钟后开始投喂饲料,前期以投喂煮熟黄豆打浆为主,再补少量的小杂鱼和螺肉等,投喂量为虾体重6~8%,分早晚二次投喂。
四、日常管理。①强化水质管理,保证溶氧充足,水质清新。②高温季节防止虾浮头,增开增氧机。③水质过肥时用生石灰消杀浮游生物,全池泼洒。④注意巡塘,清除敌害生物、青蛙、蛇等。
五、病害防治:
黑鳃病:在持续阴雨或强暴雨后,由于池塘水浅易混浊,水体污染、光照不足霉菌感染等原因,一些小龙虾病虾鳃部由起初的红色变为褐色,直至完全变黑,病鳃逐渐失去滤水给氧功能,慢慢地鳃就萎缩了。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臭氧复合制剂0.6克全池泼洒,施药2次,一天一次。隔3天后每立方米水体用光合细菌5克全池泼洒;饲料内添加0.2%稳定型VC,连续投喂一周即可。
选购龙虾时注意检查尾部
和自然界中多数以大欺小的生物一样,在龙虾界也存在大虾吃小虾的现象。龙虾的大部分肉质都藏于尾部,有时一条虾看起来生龙活虎,但也许它的尾部已几近被一起生存的大虾吃空。所以在选购龙虾时请一定注意观察龙虾的尾部,用手轻捏是最好的检验方式。
7. 龙眼丛枝病是什么
Euphoria longana witches broom virus
症状(图2-40)
图2-40 龙眼丛枝病
1.病枝 2.病叶
丛枝病又叫秃枝病、鬼帚病、扫帚病、麻疯病、胡芽、鬼穗病、虎穗、哑吧等。病株的嫩梢、叶片及花穗表现明显症状。病株的嫩梢幼叶狭小,淡绿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羽状复叶的小叶柄变扁变宽,严重时整个叶片细长呈带状、弯曲畸形,烟褐色,状如幼嫩蕨叶。长成的叶片卷曲皱缩,叶尖向下卷曲,叶缘向叶背卷曲,叶片凹凸不平,呈波纹状,叶脉淡黄绿色,明脉,对光透视可见细侧脉间显现大小不平、不定形的黄绿色斑驳。间或在同一枝梢上同时具有细长弯曲的畸形小叶和大小正常,但叶面凹凸不平,具有明显斑驳的大叶。有时在同一枝梢上见到春、秋梢叶表现明显畸形,而夏梢叶生长正常,不表现症状。
发病严重的植株,病梢顶部的各种畸形叶常全部落光成为秃枝。秃枝的节间缩短,新生的侧枝节间缩短成丛生的扫帚状,褐色,无叶枝群。果农称之为“扫帚病”、“鬼帚病”和胡芽。
病株的花穗节间亦缩短,成丛生、簇状花穗,花朵畸形膨大,花量多,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故有“丛枝病”、“虎穗”或“哑吧”之称。虎穗上的花发育不正常,不能结实,偶尔结实,亦仅结果一、二个,且果小,果肉淡而无味,不堪食用。虎穗(花穗)干枯后变褐色或暗褐色,经久不落,常悬挂枝梢丛间。病树的正常枝上结的果实无明显症状。
病原
本病病原是一种病毒,称为龙眼丛枝病毒(Euphoria lomgana witches broom virus)。据报道,此病毒为线状粒体,大小为1000×12nm,只存在于寄主筛管内,多数是许多粒体聚集在一起,少数是单独存在。用聚乙二醇法和浸出法,均从病树的枝梢茎皮、叶片、叶柄和叶脉中分离到一种球形质粒,大小为40—70nm。上述两种质粒究竟哪一种是本病的主要病原物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有人认为福建的龙眼丛枝病,病原物是类菌原体(MLO),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病的寄主,除龙眼中的红核仔、中仔、大粒、乌龙岭和油潭本等品种外,据福建农科院陈景耀、柯冲报道,人工接种(靠接),龙眼和荔枝的丛枝病可以互相传染。
发生规律
本病毒可通过嫁接传染,用二年生砧木嫁接病接穗,经7—8个月即可发病。种子可能带病,通常带病率为1—5%,最高可达10%。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的苗木、接穗和种子的调运。在果园里的自然传播媒介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有关。据调查,凡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和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 Melichar)等害虫严重的果园,病害扩展快且严重。另一个途径可能由病树和健树的根相互接触传染。人工嫁接可使元红荔枝染病。
龙眼各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红核仔、大粒、牛仔、油潭本、赤壳、蕉眼、福眼和花壳等品种均较感病;而信代本、乌龙岭和东壁龙眼则较抗病或耐病。
树势衰弱的病树,在果实采收后,抽出的新梢常全是病梢(丛枝)。幼龄树一般较成年树发病普遍,受害亦较严重。
栽培管理差,荔蝽、白蛾蜡蝉、龙眼颊角木虱为害严重的果园发病较多。树势衰弱,秋梢抽发不整齐,在寒潮来临前尚未成熟的秋梢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
严禁从病区输出苗木、种子和接穗等繁殖材料,以防止本病传播到无病区。
2.培育无病苗木
用无病、品质优良的母树种子或接穗育苗,严禁从病树上高压苗。
3.新区和新建果园
应选种抗病和耐病品种,一旦发现有零星病株,应立即砍除烧毁。
4.及时防治害虫
特别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荔蝽、白蛾蜡蝉、龙眼颊角木虱等。
5.加强栽培管理
零星发病的果园,重病树要立即砍除烧毁。新建果园应适当放宽株行距,以减少接触传染的机会。在龙眼生长期间,注意施肥,特别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比例,促使秋梢萌发和生长充实,树势健壮,提高抗病力。对轻病树及时剪除病枝梢和病花穗,可抑制和缓和病势扩展,并有延长结果年限的作用。
8. 直径16毫米的不锈钢波纹水管做头方法
钢波纹水管做头要用专用的做管工具(压边模、打波器、平口器、打平器……),否则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9. 怎样做燃气波纹管结头
如果是加螺母的话,需要一个跟管径相同的平口器,锤子,和割刀
10. 蜻蜓点水是什么意思
蜻蜓点水(qīng tíng diǎn shuǐ):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蜻蜓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款款飞旋, 不时地将细长的尾巴弯成弓状伸进水草丛中, 湖面因此扩张开一圈圈波纹。蜻蜓在水面上飞翔,尾尖紧贴水面,一点一点用尾尖点水, 是俗话说的“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是蜻蜓生活中的自 然组成部分—产卵、繁殖后代。人们通常借用这种“点水” 方式告诫大家做事要深入,不要浅尝辄止。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示例:下乡只是~式的,还要带白馒头。 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这位厂长每天到车间走一趟,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其实他什么问题也没发现。
拓展资料:
蜻蜓点水近义词:轻描淡写、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偶一为之、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反义词:下马观花、铺天盖地、一语道破、下马看花、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