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檳榔到底是什麼啊什麼味道的呢
檳榔
[1]betel
學名∶檳榔(Areca catecthu L.)
別名∶檳榔玉、檳門、檳楠、尖檳
科屬∶棕櫚科Palmae,檳榔屬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兩種不同植物種子的總稱,在南亞和東印度人們取之咀嚼。估計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子是棕櫚科(Palmae)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葉。檳榔樹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6�515公尺(40�6�550遲),直徑約45公分(18吋)。葉大,6�6�59枚簇生於莖頂。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內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6�5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採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乾,干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時,卷少許於蒟葉內,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鹼。有時還加入少許小豆蔻、姜黃或其他芳香劑。結果產生大量磚紅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齦都染成橘紅色。但愛嚼檳榔者的牙齒並不是被檳榔汁液染黑,而是人為染黑的。檳榔子是劣等兒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鹼是檳榔鹼,獸醫用作驅蟲葯。 [編輯本段]特徵與特性(一)植物特徵 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莖干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干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復葉,長1.3~2米,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干。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 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1粒,圓錐形。
(二)生物學特性 檳榔生長在熱帶季風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好肥的習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0℃。16℃時落葉;5~6℃時落果;3℃時葉色變黃,果實發黑脫落;-10℃以下植株嚴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區生長較好。其喜濕而忌積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則對生長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都能生長。空氣相對濕度高(80%左右)又長期穩定對生長有利。一般幼苗期蔭蔽度宜50%~60%,至成齡樹應全光照。檳榔經濟生命長短,土壤是關鍵。喜歡生長於土層厚、表土黑色、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底土為紅壤或黃壤最為理想。其一般定植後7~8年開花結果,20~30年為盛果期,壽命最高可達100年以上。果實採收後種子有果內後熟的特性。黃色成熟果實發芽率64.3%。果實失水即降低發芽率。在室內催芽,日均溫26.41℃,日溫變化平均差1.8℃,發芽率98%。 [編輯本段]分布狀況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海南、台灣兩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 [編輯本段]中葯規格等級現行檳榔規格標准如下:
一等 干貨。呈扁圓形或圓錐形。表面淡黃色或棕色。質堅實。斷面有灰白色與紅棕色交錯的大理石花紋。味澀微苦。每1000g 160個以內。無枯心、破碎、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 干貨。呈扁圓形或圓錐形。表面淡黃色或棕黃色。質堅實。斷面有灰白色與紅棕色交錯的大理石樣花紋。味澀微苦。每1000g 160個以上,間有破碎、枯心不超過5%;輕度蟲蛀水超過3%。無雜質、霉變。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1.選地與整地宜選無低溫地區和潮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坡變較大的可開行距3米的等高環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米挖穴。讓土壤充分風化。穴寬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千克 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雜草生和保土壤濕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選種母樹應選擇15~30年生,結果正常無病蟲害,單株結果不少於300個,果托不少於3托,葉片8片以上,莖幹上部節間較短的植株。一般選第二、第三托的果實作種適宜。成熟的果實以卵形、橢圓形為好,果熟時呈金黃色為最佳。
(2)催芽產區多採用堆積催芽法。果實採下後曬1~2天,果皮剪去1/4。然後在選好的地上堆種,一般堆種厚度20厘米以下,若種子多應每隔1~1.2米留一條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檢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後,蓋上一層稻草保溫,經15~20日後每7~8日檢查1次發芽情況,同時揀出發芽種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溫度低於36.1℃。日最高溫度低於36.5為宜。若超過上述溫度時就可能爛果。
(3)育苗
①營養袋育苗營養袋為長25厘米、寬18厘米的塑料薄膜製成。袋下有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占袋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表面土板結,每袋放1粒種子,淋透水,保持濕潤。
②苗床育苗選近水源土質疏鬆肥沃砂質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犁翻耙平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米,寬1米左右,高12~15厘米,並在畦面鋪一層4厘米的細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種子。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施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檳榔苗生長約1年,高50~60厘米,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雲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定植。最好選陰天定植,定植前1~2天澆透水。定植時去營養袋,蓋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3.田間管理
(1)幼齡樹每年除草2~4次,並進行培土。
(2)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3年內每季度施肥1次,在樹冠外圍挖穴或開溝,按四個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千克或硫酸銨25~50千克,混合綠肥5千克,並覆土澆水。3齡以後呈開花結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混合硫酸銨100~150克、過磷酸鈣150~250克。開花結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過磷酸鈣250~500克、氯化鉀100~150克。
(3)排灌檳榔喜潮濕環境,但不要積水,以防爛根。
(4)蔭蔽定植後3年為檳榔幼齡期,需蔭蔽以保濕。間作物可選灌木葯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證其茁壯成長。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主要有以下幾種:葉點霉葉斑病(Phylio-sticta arecae Diedecke.),多毛孢屬葉斑病
(2)果腐病(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爛,導致落果。防治同上。
(3)果穗枯萎病(Colletotri 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為害果穗、果實。防治方法:清除落果落葉,集中燒毀。幼果、青果期間用炭疽福美、多霉靈噴霧防治。
(4)根腐病(Phytophthora sp.)為害苗。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濕度;發生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發現病株即時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5)紅脈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檳榔主要害蟲。防治方法:清園,春季3、4月結合施肥施3%呋喃丹顆粒劑0.25千克/株,施在根際挖深約10厘米半環溝,並覆土壓實,或於4、5月和8、9月噴葯兩次,葯劑用Bt乳劑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劑100倍液加10%可百可乳油10毫克/升噴霧。 [編輯本段]採收與加工1.採收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 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莖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為佳。第二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熟果,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
2.加工
(1)榔玉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乾柴火慢慢地烤乾,約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曬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採下青果去枝,然後置果實於鍋內加水煮沸約30分鍾,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炒1次,連翻兩次便可。約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鮮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乾燥即得。
(4)檳榔花取尚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綠色為佳品。 [編輯本段]作用種子可入葯,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葯」之一。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驅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興奮作用。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草葯名: 檳榔(betel nut)
常用的驅蟲葯。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 。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絛蟲、蟯蟲、薑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現代葯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屬正常現像. [編輯本段]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編輯本段]採集冬、春果實成熟時採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干。 [編輯本段]葯材乾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並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果皮附著。 [編輯本段]食用檳榔果可以食用,沾鹵水咀嚼,初次咀嚼者會面紅、胸悶,屬於正常現象 [編輯本段]毒性檳榔本身有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於2003年8月發表專論公布「檳榔果實本身即是第一類致癌物」,亦即檳榔果實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風險。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甚至胸悶,出汗,頭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害處
根據醫學上的統計,嚼食檳榔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系。例如:
1.台灣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2.口腔癌的發生率因近年來嚼食檳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
3.嚼食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0倍。
由此可見,嚼檳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
其次,亂吐檳榔汁與殘渣,不僅會影響市容,且有礙觀瞻,有些不肖的檳榔業者,常用盡各種花招來招攬客人,尤其是『檳榔西施』到處可見,對於兒童們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善良風俗,都有不良的影響。
再者,由於販賣檳榔的利潤很高,有些人就在並不適合種植檳榔的山坡地大肆種植,而造成水土流失,當台風來時,很容易產生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一)常見之危害:
嚼食檳榔,除了使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還會導致口腔癌。據調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二)嚴重之健康危害:
1.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
(1)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常見於頰黏膜,其次為顎區。口腔黏膜會有燒灼感,潰瘍、變白,最後造成張口及吞咽困難。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見於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檳榔俗稱菁仔,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世界衛生組織經回顧嚼檳榔與癌症之相關文獻,所作之結論:
(1)煙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
(2)抽煙且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嚼檳榔,如吸煙者更須戒除,因為兩者合並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煙、嚼檳榔又合並喝酒,則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齒之傷害
因嚼食動作頻繁,超出正常負荷,造成牙齒咬耗(磨損),以及牙床動搖。
嚼食檳榔的人口急劇的在成長,在台灣估計已超過260萬人;嚼食檳榔者之平均年齡層亦有逐漸下降之趨勢;而嚼食檳榔之普遍性也從低社會經濟地位和勞動階級人口,擴展到白領階級高知識分子。檳榔為「紅唇族」的最愛,農民眼中的「綠色黃金」,但它卻是台灣人民健康和水資源的最大殺手。根據統計台灣5萬多公頃的檳榔園(相當2個台北市大),除每年造成水資源損失約40億公噸及嚴重破壞林地外,國人一年花費在吃檳榔的金額更高達900多億,相當於半條高速公路之造價,相當驚人。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更使得國人之口腔癌,躍升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因此如何推動檳榔防治工作,減少國人嚼食檳榔之嗜好,亦成為衛生單位的工作重點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食用過量會產生中毒症狀,輕則興奮、眼神呆滯、全身發抖、走路不穩、行為怪異或粗暴;重則導致急性精神病,包括聽幻、自我膨脹、被迫狂想、譫妄亂神等。
·經濟的危害:隨地吐檳榔汁,會被取締罰鍰;食用檳榔價錢昂貴,增加支出負擔;醫療費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齒變黑、嘴巴變紅,外觀相當不雅。
·環境的污染:隨地吐檳榔汁不但污染環境有礙觀瞻,吐出檳榔汁中的細菌會隨風飄散,吸入大眾的肺里。
·水土保持: 由於檳榔樹屬淺根性,大量面積種植,會嚴重破壞水土保持。 [編輯本段] 炮製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
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
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編輯本段]性味苦辛,溫。
性狀
為類圓形。表面有灰白色與棕色交錯得大理石紋理。質堅脆易碎。氣微,味澀而苦。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編輯本段]功用主治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編輯本段]考證出自李當之《葯錄
1.《南方草木狀》: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脈)開破,仰望眇眇,如插叢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系數房,房綴數十實,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衛其實也。味苦澀。剖其皮,鬻其膚,熟如貫之,堅如干棗,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論》:凡使檳榔,取好存坐穩、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內文如錦文者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葯用。
3.陶弘景:檳榔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有大者名豬檳榔;作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4.《綱目》: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之異,今人不甚分別。按劉恂《嶺表錄》雲,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白嫩及老,采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葯,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又《雲南記》雲,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一說,則大腹子與檳榔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5.《本草新編》:檳榔,味辛、苦,氣溫,降,陰中陽也,無毒。入脾、胃、大腸、肺四經。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殺三蟲,治後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之過多,反瀉胸中至高之氣。善消瘴氣,兩粵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損真氣,勸人調胃,而戒食檳榔。此亦有見之言,然而非通論也。嶺南煙瘴之地,其蛇蟲毒瓦斯,借炎蒸勢氛,吞吐於山巔水溪,而山嵐水瘴之氣,合而侵人,有立時而飽悶暈眩者。非檳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檳榔感天地至正之氣,即生於兩粵之間,原所以救兩粵之人也。
㈡ 檳榔的加工流程是什麼
檳榔的加工流程如下:
1、原料驗收、儲藏。原料的驗收可以參照農業部組織制定的「檳榔乾果」的質量標准,特別要注意檳榔原果中的「氟」的含量,必須符合食用檳榔食品安全地方標准規定的含量。
2、挑選。雖然檳榔原料在進廠前經過一定的挑選分級,但是,在實際生產時還需要按照工廠生產要求進行挑選分級。
3、清洗。檳榔原果由於原料處理用不同燃料、設備烘烤等原因,其表面粘附大量的灰塵,因此,必須經過適當的清洗,不同的廠家使用的清洗方法不同,一般有水煮法、冷浸泡法和泡蒸法等三種清洗方法。
4、浸泡發籽。浸泡發籽是使用由蛋白糖、甜蜜素、甘草水提液、香蘭素、食用香精、食用防腐劑等組成的溶液浸泡檳榔原果,使檳榔果殼充分吸收浸泡液中各種風味物質的一個工序。
5、晾乾。發籽結束後,浸泡液已經全部被檳榔果殼吸收,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繼續密閉1-2天,然後在潔凈的環境里晾乾檳榔外表面的水分,以便塗上膠液。
6、上膠。現代檳榔食品都要在檳榔果外表面塗上一層膠液,這樣不僅使檳榔產品外表光潔發亮,而且提高了產品的風味,膠液一般用食用明膠、甜味劑、食用香精香料、防腐劑等配製而成。
7、悶膠。塗抹膠液後,為了使香物質能在整批產品中分布均勻,往往在一個潔凈且消過毒的密閉容器里密閉保存約一天,這個過程就稱為「悶膠」。
8、切片。將選籽分類的檳榔按要求切片並挑出果內的果核,然後根據檳榔的形狀與個體大小分為「對開籽」和「三開籽」。
9、鹵水製作。檳榔鹵水是用氫氧化鈣(原來以石灰石或含石灰石的牡蠣殼為原料煅燒、消化而成,現在使用食用氫氧化鈣)和飴糖經過熱反應得到的一種褐色漿體,在這種漿體中需要加入甜味劑以及多種食用香精香料。
10、點鹵水。點鹵水就是將製作好的鹵水加到切好的檳榔果片芯里,現在主要是手工完成。
11、包裝。檳榔包裝現代化是檳榔從傳統純民俗食品發展為現代休閑食品的關鍵推動力之一。目前為止,包裝種類很多,總的大致分為袋裝和單片包裝兩大類。
12、產品貯藏。將驗收計量後的檳榔產品儲藏在通風良好且陰涼乾燥的倉庫內。
檳榔的食用價值:
檳榔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檳榔還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11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檳榔種子含總生物鹼0.3%-0.6%,主要為檳榔鹼,並含有少量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及高檳榔鹼等,均與鞣酸集合存在。
還有鞣質、脂肪、甘露醇、半乳糖、蔗糖、兒茶精、表二茶精、無色花青素、檳榔紅色素、皂苷及多種原矢車菊素的二聚體、三聚體、四聚體等。
據葯監部門透露,我國有225個葯品含有檳榔。傳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的功效,曾被用來治療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寄生蟲感染。
由檳榔與烏葯、人參、沉香組成的四磨湯主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民間有在嬰兒出生一周後服用四磨湯的傳統,據說有利於孩子腸胃,以後不鬧肚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檳榔
㈢ 檳榔有哪些特徵
(陳偉平、黃業松、樊瑛)
檳榔(Areca catechu L.) 別名檳榔子、青子。為棕櫚科常綠喬木。產於海南,雲南、台灣、福建、廣西等省區亦有少量栽培。以種子(榔玉)、果皮(大腹皮)及花入葯。種子主要含檳榔鹼及少量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去甲基檳榔次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高檳榔鹼等。此外,尚含鞣質、脂肪、氨基酸和糖類等。味苦、辛,性溫。種子有健胃、驅蟲、瀉下清腸、理腳氣、破積的功能,治食積腹痛、瘧疾、水腫脹滿、腳氣腫痛。是治療人畜體絛蟲的特效葯。果皮有行水、下氣寬中的功能,治胸腹脹、水腫腳氣腫等症。花有止咳嗽,驅痰,化氣,清熱暖胃的功能。
一、形態特徵
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約10—15cm,高10—13m以上。莖干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干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復葉,長1.3—2m,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干。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二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雌蕊3枚,雄蕊6枚多雌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柱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一粒,圓錐形(圖15—72)。
表15—51 檳榔果實不同催芽方法和溫度與萌芽和爛果的關系3.育苗
可用苗床和營養袋育苗。苗床育苗選地嚴格,管理和運輸不方便,定植時容易傷根,成活率不如營養袋育苗高。生產上較多採用營養袋育苗。育苗期間均需適當蔭蔽。
(1)營養袋育苗
採用塑料薄膜製成長25cm、寬18cm的營養袋(小一些的營養袋亦可,但養分供應較差),在袋下半部打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裝入袋中至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面土板結。每袋平放或立放已發芽種子一粒(芽點向上),種子入七深淺以蓋沒種子為度,淋透水。以後經常保持濕潤。
(2)苗床育苗
選靠近水源、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犁翻耙平後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m,寬1m左右,高12—15cm。並在畦面上鋪一層厚約4cm的細沙,以免表土板結和有利幼苗生根。按20×30cm株行距挖穴,每穴放下已發芽種子一粒,覆土與種子頂平,並使幼芽剛露土面為宜。輕壓土面並蓋草澆水。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可施以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二)選地與整地
宜選無低溫地區和潮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如山丘下半部、河旁、田邊、村寨附近、房前屋後等。偶有低溫出現的地區應選南坡、東南坡的山腳地段,山谷及避西北風的地方。砍除雜草和過密灌木燒毀作肥料,保留適當的灌木作蔭蔽。坡度較大的可開行距3m的等高環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傾斜15度角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m挖穴,讓土壤充分風化。穴寬50cm,深40cm,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kg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制雜草叢生和保持土壤濕度的作用,日後還可當綠肥壓青。
(三)定植
檳榔苗生長約一年,高50—60cm,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雲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定植為宜。最好選陰天定植,並在定植前1—2天澆透水。在運輸時切勿弄破營養袋;在苗床起苗時切勿傷根太多和盡量帶土以保護根系。定植時要棄除營養袋,栽植不宜過深,蓋草淋足定根水。以後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四)田間管理
1.除草培土
幼齡樹需要勤除草培土,至少每年除草2—4次,保持植株附近無雜草及土壤疏鬆,同時將雜草覆蓋檳榔頭部。春初結合除草進行培土,把露土的肉質不定根蓋上,檳榔的莖基節痕培土後常生長不定根,擴大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
2.追肥
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三年內每季度施肥一次,在樹冠外圍20cm處挖穴或開溝,按東南西北方向交替進行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kg或硫酸銨25—50g,混合綠肥5kg,並覆土澆水。三齡以後至開花結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kg,混合硫酸銨100—150g,過磷酸鈣150—250g。開花結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kg,加入尿素100—150g,過磷酸鈣250—500g,氯化鉀100—150g。
3.排灌
檳榔喜歡潮濕環境,但也不宜積水,故雨量少、旱季長的地區需要及時澆水以保證供給足量水分,雨季降水過多,易造成積水的地,應提前開掘好排水溝,以排除多餘水分,防止爛根和影響生長。
4.蔭蔽和間作
定植後3年為檳榔幼齡期,根系少而淺且幼嫩,經不起日曬土干,須有適量蔭蔽以保持土壤濕潤。行間可種植飛機草、日本青、木豆、山毛豆等綠肥作短期蔭蔽物,於種植的第二年再種上間作物,第三年砍除綠肥植物壓青。間作物可選灌木葯材如山梔子等;草本葯材如長春花、腎茶、益智、穿心蓮等;經濟作物如香蕉、菠蘿、胡椒、可可等。既可在檳榔開花結果前起一定蔭蔽作用,防止土壤沖刷,又可增加經濟收入。但要注意增施肥料,防止檳榔與間作物互爭養分,出現缺肥現象。檳榔開花結果樹上層需要陽光充足,此時,如有高於檳榔樹的間作物須截頂,隨著時間的增長,一般間作物不會長高於檳榔樹。
(五)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類
檳榔葉斑病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葉點霉葉斑病(Phyllosticta arecae Diedecke),造成從葉尖向基部擴展的灰褐色不規則斑,具深褐色外圈。多毛孢屬葉斑病(Pestalotia palmarum Cooke),在葉尖、葉緣出現病斑,後致組織枯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 porioides Penz.),葉部呈不規則灰褐色斑,具輪紋。莖點霉葉斑病(Phoma camelliae Cooke),葉部具淺褐色不規則病斑,邊緣有深褐色環帶。防治方法:(1)注意清園,經常清除枯枝落葉燒毀,減少菌源;(2)發生期用1∶1∶150波爾多液噴霧或用瑞毒霉等防治;(3)苗期注意通風透光,不宜過密或蔭蔽過大。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
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爛,導致落果。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為害果穗、果實,使其呈褐色腐爛,上生小黑點(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即時清除地面落果落葉,集中燒毀,幼果、青果期間用炭疽福美、多菌靈噴霧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
為害苗,使其根莖部呈黑褐色腐爛,以致死亡。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濕度;發生期用5%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發現病株即時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5.紅脈穗螟
(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
是檳榔重要害蟲,此外還為害椰子和油棕。成蟲產卵於花苞裂縫、傷口、花苞片、果蒂等縫穴、皺褶處。初孵幼蟲即蛀食花果,可將花穗吃光,果仁吃空。幼蟲吐絲結綴蟲糞和嚙屑作成蟲道,隱身其中。花期、幼果期為害最烈,造成落果。該蟲在海南檳榔產區普遍發生,剛結果幼齡樹為害尤重,對產量造成直接威脅,據粗略估計,因此蟲造成的損失,重者可高達40%以上。在海南檳榔上年生八代以上,無明顯的越冬越夏階段。秋冬季檳榔收獲青果後,在飼料條件不佳的情況下,可為害心葉,造成禿頂或枯死。防治方法:(1)注意隨時拾揀落果,尤其是秋冬收果後,結合清園,將落果和枯枝落葉清出園外燒毀,以減少蟲源。(2)在發生嚴重的地塊,春季3、4月份結合施肥施3%呋喃丹顆粒劑0.25kg/株(小樹酌減),基本可控制花期和幼果期為害,並可兼治其它害蟲。施葯方法是在根際挖深約10cm的半環溝,將葯施入並覆土壓實,或於4、5月和8、9月噴葯兩次,葯劑用Bt乳劑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劑100倍液加10%滅百可10ppm噴霧。
四、採收與加工
(一)採收
因商品規格要求不同其採收時期不同。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基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為佳。第二個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成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色、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採收方法都用鋒利鐮刀綁緊在所需高度的竹竿上,按每株檳榔的果托順序由下而上將果托基部割下,最好有人在樹旁將割下的果實接住,以免果實摔在地上使部分果實的果萼脫落,影響加工後的榔干質量。切割時勿割傷莖干或果托基部下面的葉柄,以免影響生長。
(二)加工
商品規格不同,其加工方法亦不同。
1.榔玉
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乾柴火慢慢烤乾,約烤7—10天取出待冷,用小鐵錘敲破果皮取出榔玉再曬1—2天即成商品。一般100kg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kg。
2.榔干
將採下的青果去掉果枝,然後置果實於鍋內加水煮沸約30分鍾,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動一次,連翻兩次便可。約烤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干。烤好的榔干以果萼不脫落,兩頭不蓬鬆,黑褐色而有光澤,搖動時有響聲者為佳品。一般100kg鮮果可烤得榔干20—25kg。
3.大腹皮
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乾燥即得。
4.檳榔花
取尚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棕色為佳品。
㈣ 檳榔是怎麼做出來的
檳榔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包括各種酚類、多糖、脂肪、粗纖維、生物鹼等, 還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11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葯用方面,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的功效。
檳榔加工過程中,首先在加工前必須用清水徹底將檳榔清洗干凈,因檳榔是呈弱酸性的植物,所以應該再用清水清洗時加入適量的鹼,這樣不僅可以部分中和檳榔果的酸性,使檳榔呈中性,更可以徹底地清洗檳榔果的表面。
其次,盡量保持檳榔果存放環境的乾燥,在發子過程中使用的水一定要注意消毒,而且必須要保證發子的時間,一般發子時間為5-7天。
最後,因為表香過程將最終決定產品檳榔的最後的口味,所以在香料的配合使用上必須要力求達到最佳的香氣組合和使用量,選用香精時應考慮耐揮發的香精,為了防止香氣的流失和外觀的美觀性,可適當塗點膠體。
還有一種簡單的新鮮檳榔製作方法,先優選尚未成熟的檳榔,並將其一邊的皮沿縱向切開,不要切斷;再將保鮮劑——紅灰均勻塗於被切的檳榔及檳榔皮的內層,所述紅灰的原料包括甘草膏及生石灰;然後切一片老花置於兩瓣檳榔之間即可
㈤ 檳榔製作過程
在平時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著檳榔的習慣,甚至很多人已經對檳榔上癮了,總的來說,適當吃一些檳榔有時候是有好處的,比如一個人在開車的時候,如果感覺到有一些困的話,可以嚼檳榔幫助提神醒腦,但提醒大家注意,檳榔這種東西一定不能吃得太多,下面詳細介紹檳榔的製作過程。
檳榔製作過程:
平常去逛商店的時候都會看到包裝不大的檳榔,那包小小檳榔味道是很棒,它的口味獨特,它深受大眾的喜愛,是平時社交活動的調味劑,它的口味非常的獨特,而且含有的一些營養元素,也都是比較豐富。知道味道這么棒的檳榔是經過什麼樣的製作流程而製造出來的嗎嗎?今天來告訴檳榔的製作過程,愛吃檳榔的都來了解一下吧!
1、首先,因檳榔是呈弱酸性的植物,所以應該在用清水清洗時加入適量的鹼,這樣不僅可以部分中和檳榔果的酸性,使檳榔呈中性,更可以徹底地清洗檳榔果的表面,在這里要注意加工前必須用清水徹底將檳榔清洗干凈。
2、在者,為了防止因為檳榔果過的早霉變,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所以發子的水一定要注意消毒。盡量保持檳榔果所存放環境的乾燥。發子過程對最終的產品口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保證發子的時間。一般發子時間為5-7天。一定要對這個時間把握好。
3、最後,因為表香過程將最終決定產品檳榔的最後的口味,所以在香料的配合使用上必須要力求達到最佳的香氣組合和使用量,選用香精時應考慮耐揮發的香精,為了防止香氣的流失和外觀的美觀性,可適當塗點膠體。
注意事項:
在這里要注意一下檳榔雖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哦,因為檳榔吃多了的話會對的身體造成危害,就對於愛美的人士來講吧,如果長期吃檳榔的話,檳榔的紅色汁液也會把的牙齒染得黑漆漆的。
㈥ 檳榔是什麼東西做的
檳榔是用檳榔這種水果製作而成的。檳榔,其實是一味重要的中葯材。檳榔原產馬來西亞,在中國的雲南、海南、台灣地區都有種植。傳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的功效,曾被用來治療多種寄生蟲感染疾病。
在中醫的處方中,有一個著名的方子叫做「四磨湯」,是由檳榔、烏葯、人參、沉香組成,對於治療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有一定的功效作用。
(6)如何焊接特大檳榔筆擴展閱讀
不過檳榔除了葯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被人拿來用零食食用。檳榔果實也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它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素和有益物質,還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11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嚼服檳榔後,可以起到化痰止咳、有效緩解疲勞的作用,這也是許多人在開車、加班等需要提神的時候會嚼服檳榔的原因。檳榔在製作的時候,會加入石灰和許多的香料,這樣會增加檳榔的口感,嚼服後會感覺到口腔內清爽、冰涼,可以起到有效提神的作用。
㈦ 湖南檳榔的加工過程有什麼特別之處
湖南檳榔在加工時,其傳統加工方式不會去除檳榔果芯。現代的檳榔加工技藝則先是通過機械進行切片處理,以保證切片大小的一致性;再由人工分揀出高級別、高品質檳榔原籽,人工再根據紋理、果型進行切片;最後再從檳榔果中將果核,也就是檳榔鹼含量最高的部分去除,降低刺激性,讓產出檳榔的口味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網路回答望採納
㈧ 如何分辨檳榔的真假
辨真假分兩點,以為多年來嚼檳榔的經歷告訴你: 一看:看兩點。真假檳榔外包裝上沒有不同,第一看檳榔果地肉質是否呈棕白色,若灰黑色基本不是正貨;第二看是點的鹵水,是否有較多的溢在刀切面上,正規的檳榔公司是嚴格把關的。 第二點就是嚼了,稍嚼一會就出現大量掉渣(檳榔果的果莖與果肉),那個就不用說二話了。 目前我還沒在外包裝發現什麼破綻,我想以後在外包裝上也不會怎麼有什麼破綻了。希望你以後能買到好檳榔(真貨),就讓黑心商人狠我去吧。 友情提示:檳榔別嚼多了,嚼多了易得口腔癌什麼的,休閑聚會嚼一嚼還是挺和氣氛的。
㈨ 檳榔該怎樣加工
檳榔:先將成熟的果實曬2~3天,然後放入灶中烘烤7~10天,每2~3天翻動1次,使其受熱均勻,待果皮呈黑色時取出冷卻用小鐵錘擊破或用小刀剖開果皮,取出種子曬干,即為中葯商品檳榔。
大腹皮:將取出檳榔玉後的果皮,用鐵錘打松曬干即成大腹皮。
榔玉: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柴火慢慢烤乾,約烤7~10天取出待冷,用小鐵錘敲破果皮取出榔玉,再曬1~2天即成商品。一般100千克鮮果可加工17~19千克。
榔干:將採下的青果去掉果枝,然後放入鍋內加水煮沸30分鍾,撈出晾乾,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動一次,連翻兩次即可。約烤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為榔干。烤好的榔干以果蒂不脫落,兩頭不蓬鬆,黑褐色而有光澤,搖動有響聲為佳品。一般100千克鮮果可烘得榔干20~25千克。
檳榔花:取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棕色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