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稅負太低被稅務局查怎麼辦
最近有小夥伴說企業因稅負率過低被約談了。心裡很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該此碰怎麼辦!② 企業稅負太低的原因是那些呢
稅負率低的因素主要有:
1是銷售價格降低,比如季節性、供大於求、商業競爭激烈等等,都會導致銷售價格會降低。
2、進貨價格上漲,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也會增加,這樣,銷項稅減進項稅的差額野伍也就少了,稅負率就降低了。
3、一個時期內的進貨多,銷售少,抵扣的進項稅多,銷項稅少,也會降低這個時期的稅負率。
(2)鋼鐵利潤只有幾十稅負低怎麼辦擴展閱讀:頌拆或
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3%,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具體計算:
稅負率=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應稅銷售收入
×100%。
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銷項稅額—實際抵扣進項稅額。
實際抵扣進項稅額=期初留抵進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進項轉出—出口退稅—期末留抵進項稅額。稅負就是稅收負擔率,是納稅人對應期間的應納增值稅與銷售收入的比例,但如果是出口企業或免稅企業,主要把出口收入和免稅收入按應稅稅率算出銷項稅加入計算繳納增值稅。
如果有進料加工的話,還要考慮這部份的稅金,具體公式如下:增值稅稅負率=[銷項稅-免\退稅收入御碰—適用稅率—(進項稅—進項稅轉出—期初留抵期末留抵以及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的計稅價格×17%)]/。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稅負
③ 談建築行業減少稅負的案例(缺進項,利潤低該如何破局)
讓建築企業財務老闆腦仁疼的事扒蔽:
1、購買砂石等材料,供應商提供不了發票
2、設備租賃、土方工程等,供應商不給發票
3、層層轉包、工程項目墊資和中標下浮等影響進項抵扣
4、人工費無法入賬,開票出資高
5、對外借款額巨大,尤其民間借貸,利息高,無發票,沒辦法合法的在稅前抵扣
6、個人卡過賬頻繁,大量非正常交易基本上都通過個人卡消化,導致老闆個人銀行流水過來,隨時被稽查。
7、稅務成本高,老闆節稅避稅的方法都是通過買發票,被稽查到,是要進去的
8、股權設計混亂,基本都是自然人持股,一家出事多家公司收到牽連
9、公私部分,老闆的錢和公司的錢分不開
建築行業該如何破局?降低稅負,減春罩州少企業利潤?
1、成立有限公司,享受稅收獎勵
業務量比較大,小規模開票額滿足不了的,可以在稅收窪地內成立有限有限公司,單獨承接采購或者銷售的業務,享受當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上的獎勵扶持;
增值稅:獎勵給企業增值稅地方留存的50%-80%的獎勵扶持,地方留存50%
企業所得稅:獎勵給企業企業所得稅地方財政收入的50%-80%,地方留存40%
比如建築設計公司一年6000萬的利潤,按照查賬徵收正常納稅需要繳納增值稅6000萬/1.06*6=349萬,企業所得稅6000萬*25%=1500萬,合計:1849萬
享受的獎勵
增值稅獎勵:349萬*50%*80%=139.6萬
企業所得稅獎勵:1500萬*40%*80%=480萬
合計:619.6萬
繳納1849萬就可以享受619.6萬的扶持獎勵
2. 成立個人獨資企業做私房錢
舉個栗子:
一家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年盈利500萬的有限公司,每年要交多少稅?
企業所得稅:500*25%=125萬
稅後利潤:500-125=375萬
個人所得稅:375*20%=75萬
稅後利潤:375-75=300萬
綜合稅負:(125+75)/500=40%
如果在某稅收園區內成立一家小規模的個人獨資企業(某某設計工作室)承接公司500萬缺少成本票的設計業務,需要交納的稅金如下:
增值稅:500萬/1.01*1%=4.95萬
附加稅:4.95萬*6%=0.29萬
個人經營所得稅:500萬/1.01*10%*30%-4.05=10.8萬
合計:16.4萬
500萬的業務繳納16萬左右的稅金後就可以直接轉入法人私人賬戶自由支配。
中國國家稅收環境極其復雜,很多公司都是小財務不懂國家稅法和新的減稅政策導致很多企業還在交糊塗稅和冤枉稅!
1)很多老闆一心放在經營上沒有時間認真研究,也無法給財務悶虛人員下達明確的指令,導致財務,賬務,稅務混亂。
2)只知道稅務重,野蠻偷稅,愚蠢抗稅!卻從沒有認真讀懂利用好國家政策!
3)繳納稅務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且大多數被動的!您有思考過為什麼企業所得稅有2.5%,10%,25%,這裡面我們哪些可以籌劃?
4)員工不願意交個稅,導致老闆個人背鍋,為什麼個稅有0%一45%,這裡面有哪些可以籌劃?
5)增值稅裡面有3%6%9%13%這些都是交易時間地點,方式產生,我們哪些可以籌劃?
6)很多地方政府為了當地GDP招商引資,稅收優惠政策我們哪些可以用,員工不交個稅,
企業就要多交更多企業所得稅,哪些公司,哪些地方有籌劃空間,您想知道嗎?
④ 企業稅負率低的原因分析
企業稅負率低的原因分析
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型世派占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3%,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
有朋友問到我,稅負低一般有哪些原因,我覺得,商業和工業的稅負不一樣,不同行業的稅負不一樣,一般來說,造成企業稅負低的原因主要有:
有朋友問到我,稅負低一般有哪些原因,我覺得,商業和工業的稅負不一樣,不同行業的稅負不一樣,一般來說,造成企業稅負低的原因主要有:
1、一些企業在購銷過程中,結算方式多用現金為主,不開發票,不記賬,在申報納稅時隱瞞銷售收入。同時,企業財務核算不規范,庫存商品管理比較混亂,賬面庫存與實返好物不符等。
2、行業利潤較低。由於市場競爭比較劇烈,有些企業為了獲得市場,放棄部分利潤,降低銷售價格,有一些行業具胡季節性的,產品在淡季里,價格也會比旺季時要低,利潤也低薄。
3、會計期間進貨量多,造成進項稅額增大。有一些企業由於簽定了大額供貨合同,必須購進大量的'原材料備庫,而有一些是因為企業內部管理的原因造成庫存物資增加,比如對市場的預測,估計原材料會漲價,大量采購物資儲備,還有一些是采購和生產、銷售管理脫節,盲目進貨。
4、市場因素影響,比如企業市場萎縮,銷售不旺造成產品積壓、企業銷售合同無法履行(訂貨方退貨造成銷售額下降,但是進項稅已經確認)等,都是企業稅負抵的原因。
5、原料市場價格變化,進貨價格上漲,進貨價格上漲,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也會增加,但是,企業要想調高銷售價格卻面臨市場壓力,或者是銷售價格在銷售合同中已經定了,在這種情況下,銷項稅減進項稅的差額也就少了,稅卜賀負率就降低了。 ;
⑤ 企業利潤高、進項少,怎樣才能合理避稅
根據企業經營特點,合理規劃,做到合法合規降低企業稅負,有效增加企業利潤,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
企業利潤高、進項少,怎樣才能合理避稅? 問題的核心在合理避稅 。
首先我們要清楚: 應繳納的稅金 應繳納的稅種基數*相關稅種的稅率 (基數可能是收入、也有可能是利潤,還有可能是稅金等等,基數是根據各稅種具體規定的)
所以我們的 避稅思路 無非就是:一、減少應繳稅種基數,二降低相關稅種的稅率。
只要掌握了這個思路, 方法就可以自己去找了 。
第一、對公司業務進行研究,把業務行為進行分類,選擇不同的稅率繳稅( 利用稅率的不同降稅 )
比如:大型設備的製造銷售公激戚茄司,如果設備由銷售方負責運輸與安裝。我們可以對業務收入進行分類,設備製造與銷售收入(13%的稅率)、設備運輸收入(11%的稅率),安裝調試收入(9%的稅率)。我們可以對各項業務收入進行合理定價,實現利潤轉移,有效降低整體稅負。
第二、利用企業組織形式,把高稅負企業利潤轉向低稅負企業,合理降低整體稅負( 減少應繳納稅基數 )
比如:利用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的特點,利用增值稅起征點的政策,來有效降低增值稅稅負,也可以利用個獨公司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的政策,來有效降低企業所得稅。
第三、研究稅收優惠政策,來合理避稅( 稅率和基數 )
比如:高新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經濟園區稅收優惠政策等。
總之:企業應當遵紀守法,正確運用稅收政策,做到合理避稅,切不可偷稅漏稅。
企業的利潤高,到底是真實的利潤高,還是因為成本費用無法列支導致的利潤虛高?這兩種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利潤高的企業,本身就應該多交稅。假如確實是利潤很高的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的設計原理,利潤越高,相應的納稅額就越多。這是無法避免的, 游戲 規則就是這樣。
但是利潤高僅僅是指會計上的一個概念,與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稅會差異的客觀存在,利潤高的企業未必就要多交稅。
所以 假如利潤高的企業想要適當的少交稅,有一個思路可以參考,就是利用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降低應納稅所得額 。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加計扣除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支付給殘疾人職工的工資100%加計扣除。
第二、減計收入類,金融機構小額農戶貸款收入減計10%的收入。
第三明察、特殊行業地區優惠所得稅率,如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優惠稅率,西部大開發地區和贛州革命老區特定行業適用15%稅率。
上述幾類稅收優惠政策都是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所得稅的稅負。即使企業利潤很高,也可以通過加計扣除,減計收入,適用優惠稅率等方式,少交很多稅。
假如是因為成本費用發票很難取得,導致利潤虛高的企業,就應當想辦法取得發票。有些企業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比較難獲仔指得進項發票,導致成本費用難以列支,無法在稅前扣除,形成一種企業利潤虛高的假象,導致多交不少稅款。
對於這種情況,企業應當分具體原因進行相應的處理。
第一,如果是因為行業特性,整個行業都很難取得進項發票,則可以考慮申請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 。除開特殊企業不得核定之後企業所得稅以外,大部分企業因為成本費用核算不健全,都可以按照核定徵收辦法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也就完美的規避了,無法取得成本費用發票的難題。
例如廢舊物資回收企業本身,就是很難取得進項發票的,當然可以申請核定徵收了。
第二,假如是因為企業本身采購環節的發票管理不到位,那就好好想辦法,在發票管理方面多動腦筋,深挖潛力 。
有些企業財務部門對於發票的重視性不夠,導致一些本該取得發票的成本費用項目沒有取得發票,無法稅前扣除。
第三,對於營收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應當有意識地套用小型微利企業的稅率優惠政策。
根據最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30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均可以享受最低5%稅率、最高10%稅率的優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的行業,並且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企業:
假如企業的會計利潤剛好在300萬元上下,應當主動的通過一些稅收籌劃手段,使企業的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從業人數,資產規模等條件,符合小型微利企業的要求,享受低稅率優惠。
假如某企業從業人數、資產總額均符合小型微利企業的條件,但是年度會計利潤剛好為320萬元。這個時候企業老闆無論如何也要把這20萬塊錢花出去,多花了20萬塊錢,稅率就從25%下降了10%以下,可以少交不少企業所得稅。
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利潤。企業利潤高、進項少,毫無疑問,需要多交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採取一下方式:
1、由企業股東在稅收優惠區注冊一家公司,然後由這家公司作為公司的直接供應商。原供應商向新注冊的公司銷售產品,新注冊的公司再轉手加價賣給原企業。
2、這種操作方式,部分利潤轉給了新公司,同時解決了原公司進項少的問題,降低了原公司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稅負高的問題。
3、新公司多交了稅款怎麼辦?這個問題不用擔心。由於新公司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款可以核定徵收,或先征後返,所以實際稅負並不高。
4、當然了,還可以利用銷售端解決企業所得稅問題。在稅收優惠區注冊一家銷售公司,將公司的產品銷售給新注冊的公司,通過轉移銷售利潤的方式達到節約企業所得稅的問題。
還有其他操作方式可以利用,這個要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企業利潤高,先要分清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利潤高,是本身屬於利潤比較高的行業,比如咨詢、培訓,還是因為缺少進項票與相關成本核算資料,因成本核算不準確,導致利潤偏高。
1. 如果本身屬於利潤比較高的行業。比如,本身是屬於利潤比較高的現代服務業,那麼進項票確實不多,因為大頭都是人力資源成本。能夠取得的進項票是比較有限的,比如辦公費、房租、水電還有員工的一些報銷。那麼需要注意幾個要點。
(1) 能夠取得的發票盡量要取得。
比如,對於這些行業的員工來講,可能會有比較多的差旅。那麼這種情況下,要做好員工差旅成本的管理。在可能的情況下,對於交通、住宿盡量實行統一訂票和開票,以減少原始票據的損失。對於外聘人員,或者客戶端需要包票的情況,一定要做好中間環節的管理。
(2) 分析成本佔比,做好籌劃。
對於利潤高的行業,要找到成本佔比中的大頭,進行合理的籌劃和管理。比如,咨詢行業,最大頭的就是人力資源成本。對這一塊業務進行細分,究竟是公司員工的工資,還是外聘人員的勞務費。對於是工資的部分,那麼要進行合理的薪酬管理,包括基本工資的確定、福利、季度獎金、年終獎金的安排與發放。因為這個不僅涉及到工資,還涉及到企業的一塊重要成本,社保。不要因為省社保,故意降低員工工資,那麼最後導致企業所得稅虛高,對企業來說可能得不償失。對於外聘人員的勞務費,那麼是選擇稅務代開發票,還是以工作室的形式提供勞務,對於企業的稅負影響也是不同的,但注意,一定要想辦法取得發票,才能在稅前扣除。企業要做好選擇和安排。
2. 因為無法取得發票,導致核算不準確而利潤偏高的。
對於這樣的企業,首先是要盡可能地想辦法取得發票。可以考慮的措施有:
(1) 重新篩選供應商。 換選有資質能開票的供應商;
(2) 重新測算采購價格 。因為有可能有些小的供應商,要求開票就要加價。但如果確實無法更換,那麼就對企業的成本進行重新測算。使要求開票增加的成本
⑥ 想要降低企業整體稅負怎麼辦
降低企業稅負的方法:
一、增值稅:
1.納稅人的類別,指的是一那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通過計算稅負平衡點,可以合理合法的選擇稅負較輕的增值稅納稅人的身份。
2.利轎漏用固定資產的有關規定,比如加速折舊等。
3.利用增值稅的減免稅規定,比如地域和企業性質。
4.利用分機機構,比如不用的注冊地和經營地 。
5.利用混合銷售行為。選擇稅負較輕的稅種。
6.銷售方式,比如是中介或者是托銷等。
二、企業所得稅:
縮小應稅收入。
思路是及時提出不該認定為應稅收入的項目或設敬輪法增加免稅收入。
比如:對銷貨退回及折讓,即使取得有關憑證,並作沖銷銷售收入的賬務處理。年度計算收入總額時,對閉稿爛預收貨款、應付張狂等項目予以剪除。多餘的周轉基金,用於購買政府公債,其利息收入可免繳所得稅。
膨脹成本費用。注意合法憑證的取得等,注意復發規定由限額標準的費用額度。如:利息、工資、業務招待費、捐贈。提足預提的費用准備,足額攤銷費用,將盈餘分配項目改為費用支出。
利用稅收優惠
總公司和分公司的關系,在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地區設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