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鋼鐵貿易 > 鋼鐵廠的鐵板怎麼形成的

鋼鐵廠的鐵板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3-04-12 02:10:53

㈠ 高爐煉鐵過程中鐵水冷卻變成鐵板 屬於什麼變化

主要是物理變化,從液態到固態,也有化學變化,金屬鐵估計會發生氧化反應。

㈡ 誰能告訴我鋼鐵在鋼廠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介紹一下用到一些煉鋼的一些設備

鋼鐵在鋼廠的生抄產流程是基本如下的:

首先是以鐵礦砂的形式被鋼廠購買進去,進去了鋼

廠之後,首先就會去到燒結廠,在燒結廠粉狀的鐵礦砂

會被燒結成小球狀的鐵礦顆粒, 然後小球狀的鐵礦就會

被送進煉鐵廠,放進高爐里,和焦炭反應,在高爐里,

氧化鐵被還原為單質的鐵,鐵以鐵水的形式從高爐里流

出, 然後鐵水就被運輸到煉鋼廠,在煉鋼廠的轉爐里

煉成鋼,之後轉爐把爐內的 鋼水倒出來,倒進鐵水包里

鐵水包把鋼水運到鑄造,軋鋼車間,把鋼水鑄造成鋼板

或鋼條讓後把連續的鋼板或鋼鐵切開,之後冷卻。這樣

鋼鐵就被生產出來了,最後只要把鋼鐵運到儲存車間,

等待出售就可以了!流程就是這樣。

只有樓主你說的煉鋼的設備,應該是單指煉鋼這單一過程的設備吧,而不是整個鋼鐵冶煉過程吧?
如果是單指煉鋼單一過程的話,需要用到的設備有:1轉爐,2鐵水包,3氧氣噴槍,4煉鋼用的生產氧氣的設備。等,其實就是是單一的煉鋼就會涉及很多的設備,我以上所說的只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
就這么多了,如果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就給我發送消息吧!

㈢ 最早的鋼鐵是用什麼方法冶煉出來的

首先是中國鋼鐵冶煉的歷史, 春秋時代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階段。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勞動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商代用隕鐵製作了鐵刃銅鉞,說明對鐵的性質和鍛打嵌鑄的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掌握,但當時尚不知人工煉鐵。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晉國用鐵鑄刑鼎,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的,可見晉國民間鐵已不少。在江蘇六合縣程橋、湖南長沙龍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時的鐵器。戰國初或稍早已發明鑄鐵技術,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對冶金技術的重大貢獻,比外國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興隆縣壽王墳出土了大量戰國時的鐵范,其中有較復雜的復合范和雙型腔,還採用了難度較大的金屬型芯,反映了當時的鑄造工藝已有較高水平。戰國時發明的用柔化退火製造可鍛鑄件的技術和多管鼓風技術是冶金技術的重要成就,比歐洲早二千年左右。戰國時還掌握了塊煉鐵固態滲碳制鋼的方法和淬火技術。
塊煉鐵的方法也就是「固體還原法」。由於塊煉鐵是鐵礦石在較低溫度下從固體狀態被木炭還原的產物,所以質地疏鬆,還夾雜有許多來自礦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亞鐵和硅酸鹽。這種塊煉鐵在一定溫度下若經過反復鍛打,便可將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機械性能就改善了。從江蘇六合縣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條,就是塊煉鐵的產品。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鍛造鐵器也是以塊煉鐵為材料。
在反復鍛打塊煉鐵的實踐中,人們又總結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從河北易縣武陽台村的燕下都遺址44號墓中曾出土79件鐵器,經分析鑒定,它們的大部分都是由塊煉鋼鍛成的,這證明至遲在戰國後期塊煉滲碳鋼的技術已在應用,塊煉鐵質柔不堅,塊煉鋼雖經滲碳處理,變得較堅硬,但在生產上仍嫌不足。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又摸索出塊煉鋼的淬火工藝,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塊煉鋼的機械性能。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鍛鋼件,大部份是經過淬火處理的,這又表明在當時,人們對淬火工藝也較熟悉了。
生鐵的冶鑄工藝,在原料、燃料上與塊煉法基本一樣。它們之間主要的差別在冶煉溫度的不同。塊煉法的爐溫大約在1000(C左右,離純鐵的熔點(1534(C)相差很遠,而生鐵冶煉時,爐溫達到了1100-1200(C。在冶煉中,被還原生成的固態鐵會吸收碳,這種吸收隨著溫度的升高,速度就會加快。
另一方面吸收碳後,鐵的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C;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為最低,僅1146(C。在這種條件下,爐溫就可使鐵熔化,從而得到了液態的生鐵。液態生鐵就可以直接澆鑄成器,冶鑄過程簡化了,就使鐵器的生產有了大發展的可能。
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丸,洛陽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的鐵錛、鐵鏟都是生鐵器物,這證明在塊煉法的同時,我國已出現生鐵冶鑄工藝。生鐵與塊煉鐵同時發展,是我國古代鋼鐵冶金技術發展的獨特途徑。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從塊煉鐵發展到生鐵,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就拿歐洲一些國家來說,雖很早已有塊煉鐵,但出現生鐵則在公元十三世紀末和十四世紀初。
生鐵的生產效率高,鑄造性能又較好,這為廣泛使用鐵器提供方便。在冶煉生鐵的初期,由於溫度還不夠高,硅含量也較低,致使生鐵中的碳在冷卻凝固時不能成為石墨狀態,而成為碳化三鐵(Fe3C),與奧氏體狀態的鐵在1146(C共晶。因此,煉出的生鐵性脆而硬,鑄造性能雖好,但強度不夠,這種生鐵,人們稱它為白口鐵,它只能鑄造某些農具。從河北興隆燕國礦冶遺址出土的大批鋤、范等,就是由白口鐵鑄成的。
為了克服白口鐵的脆性,在戰國早期,人們就創造了白口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所謂柔化處理就是將白口鑄鐵長時間加熱,使碳化鐵分解為鐵和石墨,消除了大塊的滲碳體,這對減少脆性、提高韌性可以起良好的作用。處理後的白口鐵就變成了展性鑄鐵。長沙出土的戰國鐵鏟,輝縣出土的戰國中期鐵帶鉤,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晚期鐵钁、鋤等,都是屬於這種展性鑄鐵。
漢代的鋼鐵冶煉技術
漢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在戰國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勤勞的中國人民在這方面又有了不少的創造和發明。
漢代鐵金屬在工業、農業和軍事中的作用愈顯重要,官府對冶鐵業的管理越加嚴格,漢武帝時任用孔僅為大農丞,將鹽、鐵、稅利的巨業,收歸官府經營管理,實行一系列嚴格措施,使冶鐵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孔氏家族原本是梁國的冶鐵商賈,素有經營冶鐵的管理才能,所以他能在漢武帝時一躍而成為大司農丞要職,在任職的短短十餘年間,從組織管理到冶鐵技術和農具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為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的擴展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西漢時「百煉鋼」的技術興起,使鋼的質量較前提高。這種初級階段的百煉鋼,是在戰國晚期塊煉滲碳鋼的基礎上直接發展起來的,二者所用原料和滲碳方法都相同,因而鋼中都有較多的大塊氧化鐵-硅酸鐵共晶夾雜物存在;但不同的是增多了反復加熱鍛打的次數。鍛打在這里不僅起著加工成型的作用,同時也起著使夾雜物減少、細化和均勻化,晶粒細化的作用,顯著地提高了鋼的質量。
從河北滿城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劉勝佩劍、鋼劍和錯金寶刀,它們雖與易縣燕下都鋼劍所用的冶煉原料相同,但金相檢查表明,鋼的質量卻有顯著的提高,它正是「百煉剛」技術興起的產物。
西漢中期以後,又出現炒鋼。這是因為塊煉鐵雖然能製造滲碳鋼,而產量不大,效率很低,不能適應當時封建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供不應求」即生產量與需要量的矛盾,促使出現了用生鐵炒成為鋼的新工藝。但是生鐵的產量已相當大,用生鐵作為制鋼原料,是煉鋼史上的一次飛躍發展,也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
炒鋼的產生,即將生鐵炒到成為半液體半固體狀態,並進行攪拌,利用鐵礦粉或空氣中的氧,進行脫碳,藉以達到需要的含碳量,再反復熱鍛,打成鋼製品,利用這種新工藝煉鋼,既省去了煩難的滲碳工序,又能使鋼的組織更加均勻,消除了由塊煉鐵帶來的嚴重影響性能的那種大共晶夾雜物,使質量大大提高。1974年7月,山東蒼山縣東漢墓出土的東漢永初六年卅煉環首鋼刀,經有關單位鑒定就是用炒鋼為原料,反復鍛打而成的。
與此同時,百煉剛的原料也由原來的塊煉鐵,發展到用生鐵炒成的鋼或熟鐵做為原料,經過滲碳鍛打而成。這樣一來,原料的改變即鐵基體有了變化,使鋼的質量也隨之大大提高,從而百煉鋼也發展到成熟階段。
百煉鋼雖然是漢代風行一時的煉鋼工藝,但固體滲碳工序費工費時;而在炒鋼過程中控制鋼的含碳量則是一個復雜的工藝,比較難以掌握控制。生產的發展,必然要求進一步發展工藝簡單、保證質量而成本較低的煉鋼方法。為此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以灌鋼為主的煉鋼技術。
鋼鐵業在漢代的大發展,也從煉爐的形狀及冶煉設備上反映出來。西漢時期煉鐵的豎爐就已得到發展,爐型有了擴大。煉鐵已用石灰石作為熔劑。為了適應豎爐加大的需要,對鼓風設備也進行了改革。早期開始用皮囊人力鼓風,既笨重又不適用,後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不斷總結經驗,創造出新,採用畜力代替人力鼓風,出現了馬排,但還遠遠不能滿足高爐生產的需要。
公元31年,東漢後期南陽太守杜詩總結了南陽冶鐵工人的實踐經驗,創造了水力鼓風的「水排」。利用「水排」鼓風生產鋼鐵,比用人力、畜力鼓風「用力少,見功多」。我國「水排」的出現比歐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到魏晉時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南北朝以後鋼鐵業的發展
我國古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這些重大創造發明,歷經南北朝以後得到普遍推廣,並且更趨成熟。
兩晉南北朝時,新的灌鋼技術興起了。這種方法是先將生鐵炒成熟鐵,然後同生鐵一起加熱,由於生鐵的熔點低,易於熔化,待生鐵熔化後,它便「灌」入熟鐵中,使熟鐵增碳而得到鋼。這樣,只要配好生熟鐵用量的比例,就能比較准確地控制鋼中含碳水平,再經過反復鍛打,就可以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材。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工效提高較大,因此南北朝以後成為主要煉鋼方法。
關於灌鋼的技術,南北朝南齊、梁時期的醫學家兼煉丹家陶弘景(約452-536年)就較早地記敘說:「鋼鐵是雜煉生鍒作刀鐮者,生指生鐵,鍒指熟鐵,這就是灌鋼。稍晚一些時候,北齊的道士纂母懷文也是較早的灌鋼的實踐者之一。據說他「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製成的刀還要用牲畜尿和油脂進行淬火。尿中含鹽,用以淬火,冷卻能力比水高;油脂作淬火劑,高溫冷卻快而低溫冷卻慢,可以減少鋼件變形和脆性;適當地配合運用,能夠獲得性能優越的淬鋼件。灌鋼技術在南北朝時已相當流行,這種方法是在炒鋼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關於鋼鐵的熱處理,其實早在南北朝以前,就已應用了由冷卻方法的差別來求得鋼鐵的不同硬度的淬火技術。在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鋼劍、鋼戟,就已用淬火處理。我國早期文獻對此也有記載。這說明當時對淬火工藝已有一定的規律性認識。
南北朝發明的灌鋼這一技術,宋、元以來不斷發展,成為主要的煉鋼方法之一。宋代的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載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在煉鋼爐中把熟鐵條屈曲地盤繞著,把生鐵塊嵌在盤繞著的熟鐵條之間,用泥把爐密封起來燒煉,待煉成後再加鍛打,這樣,「灌鋼」就煉成了。利用生鐵的含碳量高和熔點低可以在溫度較低的時候先熔化,讓生鐵的鐵液灌入四周盤繞的熟鐵中,和留存在熟鐵內的氧化渣緊密地發生氧化還原作用,既使熟鐵中的渣除去,又使所含的碳達到適當的分量,而轉變成為品質較純的鋼鐵。
到了明代,這種灌鋼的冶煉方法基本上一樣,但操作略有不同。明末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1637年)載:「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尖(夾)緊,生鐵安置其上(原註:廣南生鐵名墮子鋼者,妙甚),又用破草覆蓋其上(原註:粘帶泥土者故不速化),泥塗其底下。
明代鍛制生產工具時,採用了「生鐵淋口」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和灌鋼相同的。在《天工開物》上對此有詳細的描述。這種方法是利用熔化的生鐵,作為熟鐵的滲炭劑,使這種熟鐵的刀口煉成鋼鐵。這一創造性的技術成就,現在應用於一些小農具的生產上面。
生鐵淋口的方法再發展一步,就產生了蘇鋼的冶煉方法。這種方法相傳是蘇州煉鋼工人首先發明的。它實際上是在灌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卓越成就。
在煉鋼方面,封建社會後期出現了把煉鐵爐流出的鐵水,直接流進炒鐵爐里炒成熟鐵的做法,減少了一步再熔化的過程。這樣就在鋼鐵冶煉史上出現了半連續性系統。這一創造在《天工開物》中,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還有圖說明。
在鼓風方面,北宋有一種可以移動的煉爐叫做行爐。在北宋《武經總要》中有「行爐圖」,其側面出現了梯形木風箱,說明至遲在北宋時就已經發明了用蓋板開閉來鼓風的簡單木風箱。在燃料上,宋代煉鐵已十分普遍使用煤了。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則記載說:「……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可五日不滅火,煎礦煮石,殊為省力」。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不但懂得煉焦,而且用焦炭進行冶煉了。
我國古代的鋼鐵冶煉史上每一項發明創造,無一不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凝結著他們的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現在中國鋼鐵冶煉確實很差勁,但現在差,不代表以前就技不如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的鋼鐵冶煉技術是一度領先於世界的,絕不是某些人所說的不堪一擊。
言歸正傳:灌鋼法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17世紀以前,世界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中國發明的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1 古代冶煉技術的演進春秋以前,中國的冶煉技術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當時使用的冶煉方法稱為「塊煉法」。當時煉鐵使用木炭作燃料,熱量少,加上爐體小,鼓風設備差,因此爐溫比較低,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稱為「塊煉鐵」。塊煉鐵冶煉比較費時,質地比較軟,含雜質多,經過鍛打成為可以使用的熟鐵。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到「塊煉滲碳鋼」。出土文物表明,中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復加熱,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夾雜物後成為鋼。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於製作兵器和刀具。進一步發展到「百煉鋼」技術。人們在打制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品質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

在西漢中晚期,中國出現新的煉鋼技術「炒鋼」,這是在生鐵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煉鋼技術。大約在春秋末期,中國就已經發明生鐵冶鑄技術,以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利用生鐵為原料的炒鋼技術。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就是炒鋼技術。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冶煉業能向社會提供大量廉價、優質的熟鐵或鋼,滿足生產和戰爭的需要。炒鋼的出現促進百煉鋼技術的發展,人們以炒鋼為原料,經過反復加熱、折疊、鍛打成質量很好的鋼件。但是炒鋼和百煉鋼技術還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鋼工藝復雜,不容易掌握;百煉鋼費工費時。

2 綦毋懷文發展灌鋼法大約在東漢末,可能出現煉鋼新工藝「灌鋼」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這一煉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首先記載了灌鋼法,北朝魏、齊間的綦毋懷文曾用這種方法製成十分鋒利的「宿鐵刀」。綦毋懷文,姓綦毋,名懷文,是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6世紀北朝的東魏、北齊間,具體生卒年代歷史上缺乏記載,只知道他好「道術」,曾經作過北齊的信州(今四川省奉節縣一帶)刺史。據史書記載,綦毋懷文的煉鋼方法是:「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就是說,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為鋼。由於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成為「宿鐵」。灌鋼法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煉法或炒煉法比較,其優點1)生鐵作為1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2)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於脫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3)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硅、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4)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3 推動中國古代刀劍技術的發展綦毋懷文是一位出色的制刀專家,對前人造刀經驗進行研究、比較,經過不斷實踐,創造一套新的制刀工藝和熱處理技術。

綦毋懷文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鐵和熟鐵以灌鋼法燒煉成鋼,做成刃口,然後「以柔鐵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這樣做出來的刀稱為「宿鐵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鐵甲30札。對於含碳量比較高的鋼,理想的淬火介質應該是:當工件在比較高的溫度650~400℃,具有較大的冷卻速度,在低溫300~200℃,具有較慢的冷卻速度。這就需要採用雙液淬火法。綦毋懷文先用動物尿、後用動物油進行雙液淬火,能夠造出品質很高的「宿鐵刀」。中國早在戰國時代就使用了淬火技術,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般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雖然三國時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沒有突破水的范圍。而綦毋懷文則實現了這一突破,他在製作「宿鐵刀」時使用了雙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避免單純使用1種淬火(即單液淬火)的局限。雙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雙液淬火法是1種比較復雜的淬火工藝,這在當時沒有測溫、控溫設備的條件下,完全依賴操作及經驗,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綦毋懷文之前,中國古代的鋼刀大都用百煉鋼製成,這樣製作的刀劍雖然性能優異鋒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煉鋼製成,價格昂貴;如一把東漢時期的名鋼劍的價錢可以購買當時供7個人吃2年9個月的糧食。
而且百煉鋼製作刀劍費時費力。三國時,曹操命有司製作寶刀5把,用了3年時間。為此,綦毋懷文對制刀工藝進行了重大更新。這表明綦毋懷文對鋼鐵的性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而且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合理選擇材質,發揮各種材質的優點,節省某些貴重材料,降低成本和費用。1把刀的背部、刃口實際起著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

一般來說,刃口主要起刺殺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這樣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應該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製造。而刀背主要起1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沖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綦毋懷文正是有了上述類似的認識,在製作刀具時才能夠將熟鐵和鋼巧妙的結合起來,將2者恰到好處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既滿足了鋼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節省大量昂貴鋼材,利於鋼刀的推廣和普及。這種制刀工藝,今天還在沿用。

由於綦毋懷文和千百萬工匠的辛勤勞動,使中國古代冶金技術自立於世界之林。因此,當我們研究和總結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時候,不應該忘記綦毋懷文的功績。這是中國冶金史上的一項傑出成就和偉大創新,在世界煉鋼史上佔有一定地位。4 灌鋼法的進一步革新灌鋼法的出現,使鋼的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為隋唐以後生產力的大幅度增長提供了條件。後來,灌鋼法又不斷發展。宋代又把生鐵片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間,用泥巴把煉鋼爐密封起來,進行燒煉,效果更好。明代又有改進,把生鐵片蓋在捆緊的若干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更好均勻地滲入熟鐵之中。不用泥封而用塗泥的草鞋遮蓋爐口,使生鐵可從空氣中得到氧氣而更易熔化,從而提高冶煉的效率。明中期以後,灌鋼法更進一步發展為蘇鋼法以熟鐵為料鐵,置於爐中,而將生鐵板放在爐口,當爐溫升高到1300℃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既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使料鐵均勻地淋到生鐵液;這樣,既可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直到現今,在蕪湖、湘潭、重慶、威遠等地人們還在使用;可見其影響的深遠。在17世紀以前,中國的煉鋼技術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受到各國地普遍贊揚。公元1世紀時,羅馬博物學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說:「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和中國來的鋼相媲美。」

㈣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要詳細過程

煉鐵:

輸料系統把燒結礦(由燒結廠燒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輸入到高爐頂的布料系統,由布料系統均勻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爐內。熱風系統將風吹進高爐,焦碳燃燒形成一定的高溫(1150--1200度)化學氣氛,燒結礦中鐵的氧化物在這種溫度和環境下發生還原反應。

礦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變成一氧化碳,還有一些雜質氣體被高溫排走,進入除塵凈化系統和高爐燃氣回收系統,無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礦石中的鐵被還原後在高溫下行成液態鐵水。

鐵水又叫生鐵。生鐵可分三類:一類是供煉鋼用的鋼鐵(硅SI含量小於1.25%);一類是供澆鑄機件和工具的鑄造鐵(硅含量大於1.25%);還有一類是鐵合金(主要是錳鐵和硅鐵)。

煉鋼:

實質上是將鐵水(生鐵)加溫並添加不同的元素,通過吹氧等手段,使鐵的含碳量降低到0.2-1.7%的冶煉過程。可煉出多種不同質地的鋼。如加錳,就煉出錳鋼;加鎳、鉻、鈦就煉出不易生銹的鋼。

(4)鋼鐵廠的鐵板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鐵碳合金分為鋼與生鐵兩大類,鋼是含碳量為0.03%~2%的鐵碳合金。碳鋼是最常用的普通鋼,冶煉方便、加工容易、價格低廉,而且在多數情況下能滿足使用要求,所以應用十分普遍。按含碳量不同,碳鋼又分為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隨含碳量升高,碳鋼的硬度增加、韌性下降。

合金鋼又叫特種鋼,在碳鋼的基礎上加入一種或多種合金元素,使鋼的組織結構和性能發生變化,從而具有一些特殊性能,如高硬度、高耐磨性、高韌性、耐腐蝕性,等等。經常加入鋼中的合金元素有Si、W、Mn、Cr、Ni、Mo、V、Ti等。

合金鋼的資源相當豐富,除Cr、Co不足,Mn品位較低外,W、Mo、V、Ti和稀土金屬儲量都很高。21世紀初,合金鋼在鋼的總產量中的比例將有大幅度增長。

含碳量2%~4.3%的鐵碳合金稱生鐵。生鐵硬而脆,但耐壓耐磨。根據生鐵中碳存在的形態不同又可分為白口鐵、灰口鐵和球墨鑄鐵。白口鐵中碳以Fe3C形態分布,斷口呈銀白色,質硬而脆,不能進行機械加工,是煉鋼的原料,故又稱煉鋼生鐵。

碳以片狀石墨形態分布的稱灰口鐵,斷口呈銀灰色,易切削,易鑄,耐磨。若碳以球狀石墨分布則稱球墨鑄鐵,其機械性能、加工性能接近於鋼。在鑄鐵中加入特種合金元素可得特種鑄鐵,如加入Cr,耐磨性可大幅度提高,在特種條件下有十分重要的應用。

鋼鐵中碳的來源:煉鐵的原料之一是鐵礦石,鐵礦石主要成份是Fe2O3,沒有碳。煉鐵的原料之二是焦碳。煉鐵過程部分焦碳留在了鐵水中,導致鐵水中含碳。鋼鐵的生產 由鐵礦石煉生鐵。

由生鐵作原料煉鋼,煉鋼的過程主要是除碳的過程.還不能將碳除盡,鋼需要有一定量的碳,性能才達到最佳。

按冶煉設備分

⑴轉爐鋼 用轉爐吹煉的鋼,可分為底吹、側吹、頂吹和空氣吹煉、純氧吹練等轉爐鋼;根據爐襯的不同,又分酸性和鹼性兩種。

⑵平爐鋼 用平爐煉制的鋼,按爐襯材料的不同分為酸性和鹼性兩種,一般平爐鋼多為鹼性。

⑶電爐鋼 用電爐煉制的鋼,有電弧爐鋼、感應爐鋼及真空感應爐鋼等。工業上大量生產的,是鹼性電弧爐鋼。

按鋼的品質分

⑴普通鋼 鋼中含雜質元素較多,含硫量ws一般≤O.05%,含磷量wP≤0.045%,如碳素結構鋼、低合金結構鋼等。

⑵優質鋼 鋼中含雜質元素較少,含硫及磷量ws、wp,一般均≤0.04%,如優質碳素結構鋼、合金結構鋼、碳素工具鋼和合金工具鋼、彈簧鋼、軸承鋼等。

⑶高級優質鋼 鋼中含雜質元素極少,含硫量ws一般≤O.03%,含磷量wP≤0.035%,如合金結構鋼和工具鋼等。高級優質鋼在鋼號後面,通常加符號「A」或漢字「高」以便識別。

㈤ 鋼鐵完完全全的製作過程

製造鋼的過程或業務
煉鋼工藝過程
造渣:調整鋼、鐵生產中熔渣成分、鹼度和粘度及其反應能力的操作。目的是通過渣——金屬反應煉出具有所要求成分和溫度的金屬。例如氧氣頂吹轉爐造渣和吹氧操作是為了生成有足夠流動性和鹼度的熔渣,以便把硫、磷降到計劃鋼種的上限以下,並使吹氧時噴濺和溢渣的量減至最小。
出渣:電弧爐煉鋼時根據不同冶煉條件和目的在冶煉過程中所採取的放渣或扒渣操作。如用單渣法冶煉時,氧化末期須扒氧化渣;用雙渣法造還原渣時,原來的氧化渣必須徹底放出,以防回磷等。
熔池攪拌:向金屬熔池供應能量,使金屬液和熔渣產生運動,以改善冶金反應的動力學條件。熔池攪拌可藉助於氣體、機械、電磁感應等方法來實現。
電爐底吹:通過置於爐底的噴嘴將N2、Ar、CO2、CO、CH4、O2等氣體根據工藝要求吹入爐內熔池以達到加速熔化,促進冶金反應過程的目的。採用底吹工藝可縮短冶煉時間,降低電耗,改善脫磷、脫硫操作,提高鋼中殘錳量,提高金屬和合金收得率。並能使鋼水成分、溫度更均勻,從而改善鋼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熔化期:煉鋼的熔化期主要是對平爐和電爐煉鋼而言。電弧爐煉鋼從通電開始到爐料全部熔清為止、平爐煉鋼從兌完鐵水到爐料全部化完為止都稱熔化期。熔化期的任務是盡快將爐料熔化及升溫,並造好熔化期的爐渣。
氧化期和脫炭期:普通功率電弧爐煉鋼的氧化期,通常指爐料溶清、取樣分析到扒完氧化渣這一工藝階段。也有認為是從吹氧或加礦脫碳開始的。氧化期的主要任務是氧化鋼液中的碳、磷;去除氣體及夾雜物;使鋼液均勻加熱升溫。脫碳是氧化期的一項重要操作工藝。為了保證鋼的純凈度,要求脫碳量大於0.2%左右。隨著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電弧爐的氧化精煉大多移到鋼包或精煉爐中進行。
精煉期:煉鋼過程通過造渣和其他方法把對鋼的質量有害的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經化學反應選入氣相或排、浮入渣中,使之從鋼液中排除的工藝操作期。
還原期:普通功率電弧爐煉鋼操作中,通常把氧化末期扒渣完畢到出鋼這段時間稱為還原期。其主要任務是造還原渣進行擴散、脫氧、脫硫、控制化學成分和調整溫度。目前高功率和超功率電弧爐煉鋼操作已取消還原期。
爐外精煉:將煉鋼爐(轉爐、電爐等)中初煉過的鋼液移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精煉的煉鋼過程,也叫二次冶金。煉鋼過程因此分為初煉和精煉兩步進行。初煉:爐料在氧化性氣氛的爐內進行熔化、脫磷、脫碳和主合金化。精煉:將初煉的鋼液在真空、惰性氣體或還原性氣氛的容器中進行脫氣、脫氧、脫硫,去除夾雜物和進行成分微調等。將煉鋼分兩步進行的好處是:可提高鋼的質量,縮短冶煉時間,簡化工藝過程並降低生產成本。爐外精煉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常壓下爐外精煉和真空下爐外精煉兩類。按處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鋼包處理型爐外精煉及鋼包精煉型爐外精煉等。
鋼液攪拌:爐外精煉過程中對鋼液進行的攪拌。它使鋼液成分和溫度均勻化,並能促進冶金反應。多數冶金反應過程是相界面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擴散速度是這些反應的限制性環節。鋼液在靜止狀態下,其冶金反應速度很慢,如電爐中靜止的鋼液脫硫需30~60分鍾;而在爐精煉中採取攪拌鋼液的辦法脫硫只需3~5分鍾。鋼液在靜止狀態下,夾雜物*上浮除去,排除速度較慢;攪拌鋼液時,夾雜物的除去速度按指數規律遞增,並與攪拌強度、類型和夾雜物的特性、濃度有關。
鋼包喂絲:通過喂絲機向鋼包內喂入用鐵皮包裹的脫氧、脫硫及微調成分的粉劑,如Ca-Si粉、或直接喂入鋁線、碳線等對鋼水進行深脫硫、鈣處理以及微調鋼中碳和鋁等成分的方法。它還具有清潔鋼水、改善非金屬夾雜物形態的功能。
鋼包處理:鋼包處理型爐外精煉的簡稱。其特點是精煉時間短(約10~30分鍾),精煉任務單一,沒有補償鋼水溫度降低的加熱裝置,工藝操作簡單,設備投資少。它有鋼水脫氣、脫硫、成分控制和改變夾雜物形態等裝置。如真空循環脫氣法(RH、DH),鋼包真空吹氬法(Gazid),鋼包噴粉處理法(IJ、TN、SL)等均屬此類。
鋼包精煉:鋼包精煉型爐外精煉的簡稱。其特點是比鋼包處理的精煉時間長(約60~180分鍾),具有多種精煉功能,有補償鋼水溫度降低的加熱裝置,適於各類高合金鋼和特殊性能鋼種(如超純鋼種)的精煉。真空吹氧脫碳法(VOD)、真空電弧加熱脫氣法(VAD)、鋼包精煉法(ASEA-SKF)、封閉式吹氬成分微調法(CAS)等,均屬此類;與此類似的還有氬氧脫碳法(AOD)。
惰性氣體處理:向鋼液中吹入惰性氣體,這種氣體本身不參與冶金反應,但從鋼水中上升的每個小氣泡都相當於一個「小真空室」(氣泡中H2、N2、CO的分壓接近於零),具有「氣洗」作用。爐外精煉法生產不銹鋼的原理,就是應用不同的CO分壓下碳鉻和溫度之間的平衡關系。用惰性氣體加氧進行精煉脫碳,可以降低碳氧反應中CO分壓,在較低溫度的條件下,碳含量降低而鉻不被氧化。
預合金化:向鋼液加入一種或幾種合金元素,使其達到成品鋼成分規格要求的操作過程稱為合金化。多數情況下脫氧和合金化是同時進行的,加入鋼中的脫氧劑一部分消耗於鋼的脫氧,轉化為脫氧產物排出;另一部則為鋼水所吸收,起合金化作用。在脫氧操作未全部完成前,與脫氧劑同時加入的合金被鋼水吸收所起到的合金化作用稱為預合金化。
成分控制:保證成品鋼成分全部符合標准要求的操作。成分控制貫穿於從配料到出鋼的各個環節,但重點是合金化時對合金元素成分的控制。對優質鋼往往要求把成分精確地控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一般在不影響鋼性能的前提下,按中、下限控制。
增硅:吹煉終點時,鋼液中含硅量極低。為達到各鋼號對硅含量的要求,必須以合金料形式加入一定量的硅。它除了用作脫氧劑消耗部分外,還使鋼液中的硅增加。增硅量要經過准確計算,不可超過吹煉鋼種所允許的范圍。
終點控制:氧氣轉爐煉鋼吹煉終點(吹氧結束)時使金屬的化學成分和溫度同時達到計劃鋼種出鋼要求而進行的控制。終點控制有增碳法和拉碳法兩種方法。
出鋼:鋼液的溫度和成分達到所煉鋼種的規定要求時將鋼水放出的操作。出鋼時要注意防止熔渣流入鋼包。用於調整鋼水溫度、成分和脫氧用的添加劑在出鋼過程中加入鋼包或出鋼流中。

㈥ 鋼鐵生產工藝流程

鋼鐵生產工復藝主要包括煉鐵、煉制鋼、軋鋼等流程,簡要解釋如下:

(1)煉鐵:就是把燒結礦和塊礦中的鐵還原出來的過程。焦炭、燒結礦、塊礦連同少量的石灰石、一起送入高爐中冶煬成液態生鐵(鐵水),然後送往煉鋼廠作為煉鋼的原料。

(2)爍鋼:是把原料(鐵水和廢鋼等)里過多的碳及硫、磷等雜質去掉並加入這量的合金成分。

(3)連鑄:將鋼水經中間罐迕續注入用水冷卻的結品器里,凝成坯殼後,從結晶器以穩定的速度拉出,再經噴水冷卻,待全部凝固後,切成指定長度的連鑄坯。

(4)軋鋼:連鑄出來的鋼錠和連鑄坯以熱軋方式在不同的軋鋼機軋製成各類鋼。

㈦ 鋼鐵是怎樣形成的

鋼鐵是工程技術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最主要的,用量最大的金屬材料。相信很多人好奇鋼鐵的形成過程,下面就讓我來給你科普一下鋼鐵是怎樣形成的。

鋼鐵形成的過程

一、煉鐵工序

現代鋼鐵聯合企業的煉鐵工序,是由高爐、燒結機和煉焦爐為主體設備構成的。其核心 是高爐,其中包括熱風爐和鼓風等輔助設備。這些設備在生產生鐵的同時,還產生大量的煤 氣和其它副產品,可以在能源、化工原料、建築材料等部門得到廣泛的綜合利用。

二、煉鋼工序

煉鋼工序的主要目的是把從來自高爐的鐵水配以適量的廢鋼,在煉鋼爐內通過氧化、脫 碳及造渣過程,降低有害元素,冶煉出符合要求的鋼水。

目前煉鋼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平爐煉鋼法、轉爐煉鋼法、電爐煉鋼法。其中氧氣頂吹 轉爐和電爐煉鋼發展得較快。特別是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由於在生產率、產品質&、成本 等方面的優越性,被人們廣泛採用。採用這種煉鋼工序主要包括三個過程,即:原料預處理 過程、吹煉過程、鑄錠或連鑄過程。

近十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鋼鐵生產過程朝著連續、高速和大型化方向發展。 在鋼液處理方面逐步採用連續鑄鋼法(簡稱連鑄)代替傳統的鑄錠開坯法。所謂連鑄就是將 鋼液直接冷卻,凝固成符合軋材規格需要的方坯或板坯。這種方法的最大的特點是省去了初 軋工序,因此在提高金屬收得率、生產效益,降低能耗等方面,優點是很明敁的。

三、軋鋼工序

軋鋼工序是把符合要求的鋼錠或連鑄坯按照規定尺寸和形狀加工成鋼材的工序。軋制是 利用塑性變形的原理將鋼錠或連鑄坯放到兩個相向旋轉的軋輥之間進行加工。

軋鋼工序比較復雜,每個聯合企業由於生產的最終產品不同而設置不冋的軋鋼工序。大 體上可分為初軋、厚板、條鋼、熱軋、冷軋和鋼管軋制等。其中條鋼又包括鋼軌、各種型鋼、 棒鋼、線材等多種產品。

鋼鐵行業面臨問題

(一)產能依然過剩,企業效益兩極分化。截至2014年底,我國粗鋼產能已達11.6億噸,仍處於較高水平。從企業效益看,重點大中型企業中實現利潤前20名企業總體盈利280億元,占行業利潤總額的92%;虧損企業19家,累計虧損116億元,企業盈利水平兩極分化嚴重。

(二)企業財務狀況未得到有效改善,銀行抽貸、融資貴問題突出。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8.3%,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但與行業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個百分點。受銀行系統嚴控產能過剩行業和鋼貿企業信貸規模影響,銀行提高了鋼鐵行業貸款利率,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費用共計938.3億元,同比增長20.6%,是企業實現利潤的3倍多。部分銀行對企業採取了大額抽貸、壓貸,已有鋼鐵企業因此出現停產甚至破產情況。

(三)產業集中度降低,同質化競爭進一步向高端產品蔓延。鋼鐵行業效益不佳,企業兼並重組意願下降。2014年,粗鋼產量前10家企業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6.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大型鋼鐵企業精品板材項目多為汽車板、電工鋼等高端產品,已出現過剩跡象,低牌號取向電工鋼、無取向電工鋼及普通質量汽車板市場壓力進一步加大,高端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加劇。

(四)出口產品大幅增加,引發貿易摩擦沖突加劇。2014年,我國出口鋼材佔全球鋼鐵貿易量的32.2%,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含硼鋼前11個月累計出口3976萬噸,占當期的47.5%左右,多個國家對我國鋼材產品採取貿易保護措施。2014年國外對我鋼鐵企業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調查達到40起,且發起調查國家除原有的歐美發達國家,又增加了亞洲、非洲、拉美發展中國家,范圍逐步擴大。

(五)地條鋼、無票銷售現象擾亂鋼材市場,市場公平競爭亟需解決。受行業不景氣影響,部分中小企業採取生產地條鋼、無票銷售等違法違規手段獲取市場份額和利潤,嚴重擾亂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不僅擠壓了正規經營企業市場空間,也為落後產能提供了生存空間,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鋼鐵行業的常用術語

1、標准 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我國鋼鐵產品執行的標准有國家標准(GB、GB/T)、行業標准(YB)、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

2、技術條件 標准中規定產品應該達到的各項性能指標和質量要求稱為技術條件,如化學成分、外形尺寸、表面質量、物理性能、力學性能、工藝性能、內部組織,交貨狀態等。

3、保證條件 按照金屬材料技術條件的規定,生產廠應該進行檢驗並保證檢驗結果符合規定要求的性能、化學成分、內部組織等質量指標,稱為保證條件。

4、質量證明書 金屬材料的生產和其他工業產品的生產一樣,是按統一的標准規定進行的,執行產品出廠檢驗制度,不合格的金屬材料不準交貨。對於交貨的金屬材料,生產廠提供質量證明書以保證其質量。金屬材料的質量證明書不僅說明材料的名稱、規格、交貨件數、重量等,而且還提供規定的保證項目的全部檢驗結果。質量證明書,是供方對該批產品檢驗結果的確認和保證,也是需方進行復檢和使用的依據

5、質量等級 按鋼材表面質量、外形及尺寸允許偏差等要求不同,將鋼材質量劃分為若乾等級。例如一級品、二級品。有時針對某一要求制定不同等級,例如針對表面質量分為一級、二級、三級,針對表面脫碳層深度分為一組、二組等,均表示質量上的差別。

6、精度等級 某些金屬材料,標准中規定有幾種尺寸允許偏差,並且按尺寸允許偏差大小不同,分為若乾等級,叫作精度等級。精度等級按允許偏差分為普通精度、較高精度、高級精度等。精度等級愈高,其允許的尺寸偏差就愈小。在訂貨時,應注意將精度等級要求寫入合同等有關單據中。

7、牌號 金屬材料的牌號,是給每一種具體的金屬材料所取的名稱。鋼的牌號又叫鋼號。我國金屬材料的牌號,一般都能反應出化學成分。牌號不僅表明金屬材料的具體品種,而且根據它還可以大致判斷其質量。這樣,牌號就簡便地提供了具體金屬材料質量的共同概念,從而為生產、使用和管理等工作帶來很大方便。

8、品種 金屬材料的品種,是指用途、外形、生產工藝、熱處理狀態、粒度等不同的產品。

9、型號 金屬材料的型號是指用漢語拼音(或拉丁文)字母和一個或幾個數字來表示不同形狀、類別的型材及硬質合金等產品的代號。數字表示主要部位的公稱尺寸。

10、規格 規格是指同一品種或同一型號金屬材料的不同尺寸。一般尺寸不同,其允許偏差也不同。在產品標准中,品種的規格通常按從小到大,有順序地排列。

11、表面狀態 主要分為光亮和不光亮兩種。在鋼絲和鋼帶標准中常見,主要區別在於採取光亮退火還是一般退火。也有把拋光、磨光、酸洗、鍍層等作為表面狀態看待。

12、邊緣狀態 邊緣狀態是指帶鋼是否切邊而言。切邊者為切邊帶鋼,不切邊者為不切邊帶鋼。

13、交貨狀態 交貨狀態是指產品交貨的最終塑性變形加工或最終熱處理狀態。不經過熱處理交貨的有熱軋(鍛)及冷軋狀態。經正火、退火、高溫回火、調質及固溶等處理的統稱為熱處理狀態交貨,或根據熱處理類別分別稱正火、退火、高溫回火、調質等狀態交貨。

14、材料軟硬程度 是指採用不同熱處理或加工硬化程度,所得鋼材的軟硬程度不同。在有的帶鋼標准中,劃分為特軟鋼帶、軟鋼帶、半軟鋼帶、低硬鋼帶和硬鋼帶。

15、縱向和橫向 鋼材標准中所稱的縱向和橫向,均指與軋制(鍛制)及拔制方向的相對關系而言,與加工方向平行者稱縱向;與加工方向垂直者稱橫向。沿加工方向取的試樣叫縱向試樣;與加工方向垂直取的試樣稱橫向試樣。而在縱向試樣上打的斷口,是與軋制方向垂直的,故叫橫向斷口;橫向試樣上打的斷口,則與加工方向平行,故叫縱向斷口。

16、理論質量和實際質量 這是兩種不同的計算交貨質量的方法。按理論質量交貨者,是按材料的公稱尺寸和密度計算得出的交貨質量。按實際質量交貨者,是按材料經稱量(過磅)所得交貨質量。

17、公稱尺寸和實際尺寸 公稱尺寸是指標准中規定的名義尺寸,是生產過程中希望得到的理想尺寸。但在實際生產中,鋼材實際尺寸往往大於或小於公稱尺寸,實際所得到的尺寸,叫作實際尺寸。

㈧ 鋼鐵廠煉鐵原理

一、煉鐵的原理(怎樣從鐵礦石中煉出鐵) 用還原劑將鐵礦石中的鐵氧化物還原成金屬鐵。鐵氧化物(Fe2O3、Fe3O4、FeO)+還原劑(C、CO、H2) 鐵(Fe)
二、煉鐵的方法
(1)直接還原法(非高爐煉鐵法)
(2)高爐煉鐵法(主要方法)
三、高爐煉鐵的原料及其作用
(1) 鐵礦石:(燒結礦、球團礦)提供鐵元素。
冶煉一噸鐵大約需要1.5—2噸礦石。
(2) 焦碳:
冶煉一噸鐵大約需要500Kg焦炭。
提供熱量;提供還原劑;作料柱的骨架。
(3)熔劑:(石灰石、白雲石、螢石)
使爐渣熔化為液體; 去除有害元素硫(S)。
(4)空氣:為焦碳燃燒提供氧。
四、高爐煉鐵設備

㈨ 鋼鐵廠原料是什麼

鋼鐵企業一般都是由多個工序,即多個分廠組成,從煉鐵、焦化、動力一直到煉鋼、軋鋼,涉及的原材料不下上百種,整體來說,所有原材料中最重要的是鐵礦石,其次是各類合金礦石、白灰等輔料,然後就是煤炭、電力、氧氮氬水等動力介質。

如果只是單純問的煉鋼廠,那麼最重要的原料是鐵水,這個是煉鐵工序用鐵礦石生產出來的,然後是幾十種各類合金礦、料,石灰等輔料,氧氮氬煤水壓縮空氣等各類動力介質,電爐煉鋼的話則主要是電力。

(9)鋼鐵廠的鐵板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按含碳量分類:

1、小於0.25%C為低碳鋼﹐其中尤以含碳低於0.10%的08F﹐08Al等﹐由於具有很好的深沖性和焊接性而被廣泛地用作深沖件如汽車﹑制罐等﹐20G則是製造普通鍋爐的主要材料﹐此外﹐低碳鋼也廣泛地作為滲碳鋼﹐用於機械製造業﹐

2、0.25~0.60%C為中碳鋼﹐多在調質狀態下使用﹐製作機械製造工業的零件。

3、大於0.6%C為高碳鋼﹐多用於製造彈簧﹑齒輪﹑軋輥等﹐根據含錳量的不同﹐又可分為普通含錳量(0.25~0.8%)和較高含錳量(0.7~1.0%和0.9~1.2%)兩鋼組。

錳能改善鋼的淬透性﹐強化鐵素體﹐提高鋼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和耐磨性。通常在含錳高的鋼的牌號後附加標記「Mn」﹐如15Mn﹑20Mn以區別於正常含錳量的碳素鋼。

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煉鐵:
輸料系統把燒結礦(由燒結廠燒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輸入到高爐頂的布料系統,由布料系統均勻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爐內。熱風系統將風吹進高爐,焦碳燃燒形成一定的高溫(1150--1200度)化學氣氛,燒結礦中鐵的氧化物在這種溫度和環境下發生還原反應。
礦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變成一氧化碳,還有一些雜質氣體被高溫排走,進入除塵凈化系統和高爐燃氣回收系統,無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礦石中的鐵被還原後在高溫下行成液態鐵水。

閱讀全文

與鋼鐵廠的鐵板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鋼材適合沖壓 瀏覽:460
三毫米鋼板多少錢一噸 瀏覽:68
怎麼才能便宜的進到鋼材 瀏覽:112
涿州橡膠模具加工哪裡的好 瀏覽:283
槍炮病菌與鋼鐵屬於什麼類書籍 瀏覽:171
樂山哪裡有賣鋼管棚材料 瀏覽:891
醫療輸液器模具多少錢 瀏覽:99
計算鋼材重量公式表格怎麼做 瀏覽:990
中山哪裡有不銹鋼工業管 瀏覽:39
預埋板焊接用什麼焊條 瀏覽:995
貴州精密注塑模具價格多少 瀏覽:741
長春金泰鋼材市場在哪裡 瀏覽:74
鋼材粉末噴塗套什麼定額 瀏覽:757
美標鋼管用的什麼標准 瀏覽:204
大腿股骨幹骨折取鋼板後多久出院 瀏覽:183
深圳平湖哪裡有賣鋼管的 瀏覽:302
鋼材質地軟有毛刺怎麼去除 瀏覽:587
空心鋼管切割用什麼方式最好 瀏覽:353
汽車鋁合金回收多少錢一斤2020 瀏覽:691
方管的規范對接發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