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36年中國和日本的鋼產量各是多少
410萬噸 41.4萬噸
日本擴充軍備,發展重工業,雖然使軍事重工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如鋼材產量專1929年為屬203萬噸,至1936年為410萬噸,煤產量1931年為2800萬噸,1936年為4100萬噸,化學工業增長1.5倍
1936年是中國民國時期經濟最好的一年。鋼產量41.4萬噸
B. 1949中國鋼產量世界排名是多少
據相關資料說:我國的鋼產量在1949年是十五萬八千噸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報》上的材料顯示:我國1952年鋼產量135萬噸,發電量72.6億度,煤炭6,649萬噸,原油43.6萬噸,棉布38.3億公尺。1957年鋼產量535萬噸,發電量193億度,煤炭13,000萬噸,原油146萬噸,棉布50.5億公尺。1957年比1952年鋼增長296%,發電量增長166%,煤炭增長96%,原油增長235%,棉布增長32%。
而有材料顯示說:
1860-1913年,美國生鐵產量由84萬噸增至3 140萬噸,鋼產量由1.2萬噸增至3180萬噸,成為世界上鋼鐵產量最大的國家。
通過查閱材料,我只能說當時這個數字是不怎麼准確的,我想你應該知道之後有大躍進什麼的,大家都虛報數字,為的是趕英超美,所以排名只能推測一下,材料供你參考;不過我強調一點喔,這個問題恐怕專家們也難以解決喔,畢竟資料很零散喔。
希望可以幫到你
C. 中國歷年鋼鐵產量
據從1896年到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只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佔的東北地區。發展概況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國鋼產量為135萬噸,1983年達到4002萬噸,增長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遞增速度為11.6%。1949~1983年,中國累計產鋼5.47億噸,生鐵5.75億噸,鋼材3.87億噸。
產地分布 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發生了可喜變化。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由於被日本帝國主義壟斷,主要集中在東北一隅,如1943年東北的鋼產量就佔全國鋼產量的94.5%,分布極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未計台灣省)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高達85.8%。
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達70%。但經過30多年建設,布局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已降到57.3%,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3)民國時期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70年代後期,全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約為3500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約為1500億噸(以上均不包括中國的儲量)。蘇聯鐵礦石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維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這五國鐵礦石儲量之和佔世界總儲量的90%左右。蘇聯70年代各年的鐵礦石產量為1.95~2.46億噸,占同期世界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是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
澳大利亞、巴西、美國、中國、加拿大的鐵礦石產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鐵礦石資源豐富是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條件。全世界平均的礦鐵比總的趨勢是下降的,20世紀50年代末高於2.00,60年代末降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D. 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呢
中國鋼鐵產量是10.65億噸。中國鋼鐵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為10.65億噸同比增長11.52%,佔比達到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鋼鐵行業積極應對國內外需求形勢變化,努力克服原燃料價格高位運行的影響。
消化環保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行業總體運行態勢良好,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預期,為滿足下遊行業用鋼需求和保障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的鋼鐵
中國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2021年中國主動戰略性壓縮粗鋼產能,但中國的粗鋼產量依然達到10.328億噸,約佔全球粗鋼產量的54%,依然占據全球粗鋼產量的半壁江山,在全球鋼鐵業的排名中遙遙領先,占據絕對的霸主地位。
在世界鋼鐵發展歷史上,除中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年鋼鐵產能量超過2億噸。而當前中國一年的鋼鐵產量則達到10億噸以上,這是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的鋼鐵產能具有強大的市場基礎。
E. 民國初年國家憲政的發展歷史簡答
希望對你有幫助黃金十年 國民政府所稱的「黃金十年」
國民黨政府於1928年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南京國民政府也獲得了國際承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國民黨政府宣布,根據孫中山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轉到經濟建設為主。1927年-1936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這十年,被國民黨政府成為黃金十年。對這十年有極端不同的看法:
正面的看法:
我們首先來看看當時中國的經濟環境,國民政府在國家預算中每年要負擔的前清遺留國債佔32%,軍費支出佔40%,建國經費只有20%。同時中國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制度公布實施之前,我國「標准」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那麼衡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可見下面附錄)。這么混亂生意怎麼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並進中。僅僅在1931-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民國以來第一次經濟奇跡。同時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余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民航空運在這十年間開辟了12條航線,長1萬5千多公里。
十年建國首重教育,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從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體制終於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政府對實用科學人才的培植更有時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遺餘力的倡導,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視為我國邁向現代科學研究紮根與發軔的重要時期。1934年蔣中正發起新生活運動,教育本是百年大計,時值禍在眉睫的存亡之際,當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謂用心良苦。
在1931年至1937年間,小學生人數增長了86%,大學生人數增長了94%。在中國歷史上,國家的貨幣第一次得到統一。
物質方面的變化——至少在城市裡——給人的印象或許更加深刻。在許多大城市裡,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密如織網的大道穿過人口稠密的地區,水電供應系統遍布在許多重要市區,一些中心地區的環境衛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收音機和卷煙、電影和汽車、卡巴萊餐廳和西式服裝的數量不斷增長。正如一個美國觀察小組在1935年所報道的那樣:「中國在所有領域里,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現代化將給中國帶來長達幾個世紀的深遠影響。」
並且在這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其實整個國家一直都還在動亂之中,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後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幾乎天天都在打仗,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能有這些成就,其功績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附錄:衡與市斤之比例
杭州0.5700
上海0.7038
河北0.8140
北平0.9440
福州0.9640
南京1.0560
漢口1.0890
廣東1.2000
濟南1.8106
江蘇3.8810
反方觀點認為:
造蔣介石二十七年「偉大統治」的故事,他編制的蔣氏治國「偉業」,包括從子虛烏有的「統一中國」,到荒唐無稽的「黃金十年」。其實,是黃金還是黃銅,甚而至於黃的什麼,只要我們敢於面對事實本身,就很容易得到正確結論的。在正式講述「黃金十年」的故事之前,也許應該提醒一下蔣氏粉絲們:黃的、閃光的並不一定就是金子。
蔣介石統治中國二十七年,能夠做的事情著實不少,但發生的事情也實在太多。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實際中發生的事情有很多並不是蔣介石吹噓要做的事。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形勢遠遠超出了蔣的控制力,結果整個事件就變成了一個民族悲劇。關於「黃金十年」的神話,事實上就是一個粉飾失敗的典型事例。蔣氏的粉絲們一口咬定所謂的「黃金十年」取得了多少多少成就,但事實上,這十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並不可觀,特別是在整體經濟規模較少的情況下,雖然個別產業的增長率達到了接近兩位數的水平,但對於經濟的整體促進作用並不是很明顯的。
特別鋼鐵產業就是一個突出的事例。凡是了解一點經濟學的網友都知道,鋼鐵是現代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大躍進」中才熱衷於鋼鐵(還有糧食)產量的增長。然而,據說擁有大量西方留學歸國經濟人才的蔣氏南京政權,卻似乎根本沒有鋼鐵生產的意識,不僅自己不建設鋼鐵產業,而且把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拱手送給外國,結果造成了可怕的「自宮效應」。
中國建設近代鋼鐵工業,是從1890年創辦漢陽鋼鐵廠開始。這個設有兩座小高爐、兩個小平爐和兩個小轉爐的工廠,建設了4年才投入生產。從那時起,到1948年,50多年時間,中國生產了760多萬噸鋼。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前7年,就生產了1433萬噸鋼。更值得注意的是,舊中國生產的760多萬噸鋼中,大部分並不是自己的民族企業生產的,因為其中的600多萬噸鋼是日本侵佔中國期間,在鞍山、本溪、唐山、大連和上海設立工廠生產的。國民黨登台的1927年,全國鋼產量是3萬噸,到1935年才達到5萬噸,也就是國民黨所吹噓的黃金十年中的黃金八年,民族鋼產業的產量只增加了2萬噸。與後來我們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們的人均生鐵僅為是印度的0.8,人均鋼材是印度的1/27。
在這所謂的「黃金十年」,由中國民族資本建成的唯一大型鋼鐵企業,還是山西軍閥建立的西北實業公司。而在抗戰發揮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廠(兵工署重慶煉鋼廠),則是四川軍閥劉湘親手建立(事後國民黨中央歸還劉湘挪借墊付建廠款75萬元),於抗戰後交給國民黨中央的。這家煉鋼廠於1937年1月1日劃歸軍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1月8日,重慶煉鋼廠3噸電爐冶煉出炭素工具鋼4噸。
在蔣政權方面,先是國民政府實業部在1928年要在南京附近地區,後是資源委員會1935年要在湖南湘潭建中央煉鋼廠,但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沒有任何實際結果。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漢陽鋼鐵廠在北洋軍閥時期年鋼產量就達到5萬噸,但於1925年停止煉鋼。國民黨接管後,經過十多年的統治,竟然沒有使該廠恢復煉鋼。到1938年10月21日武漢失守前夕,只將漢陽鋼鐵廠30噸馬丁爐2座,35噸及50噸高架起重機2部及鑄錠用模等附屬品拆走,運入四川。令人發指的是,漢冶萍自己不產鋼,但卻將挖出的鐵沙,以及煉出的生鐵大部運往日本八藩鋼鐵廠,又鑄成殺人武器,用來屠殺中國人。1935年以後,日本在東北鞍山等地建設的鋼鐵廠陸續投入生產,結果使得舊中國「名義上」的鋼產量迅速提高。
下表為1927年到1937年中國鋼產量(含日本產量):
年份 鋼產量 鐵產量(萬噸)
1927 3.0 43.7
1928 3.0 47.7
1929 2.0 43.6
1930 1.5 49.8
1931 1.5 47.1
1932 2.0 54.8
1933 3.0 60.9
1934 5.0 65.6
1935 25.7 78.7
1936 41.4 81.0
1937 55.6 95.9
在所謂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只知道從外國買鋼鐵,因為經手人可以從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皇親國戚當然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動力去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結果導致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工業倒退的情況。例如北洋軍閥時期能造炮鋼、槍管鋼,經過民國「黃金十年」的「大發展」後,反而全不能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1920年全國工礦業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為22260萬元,國民黨在中國當了十年家,又是繼承,又是吞並,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全國工礦業的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居然不升反降,老本虧了不少,變成20600萬元了。對於這種劣績,居然還有人大談什麼黃金十年,這麵皮當有一牆之厚。
下表為中國工礦業資本比重(1936年數據不含東北)
1894 外國資本60.7 國家資本31.2 民族資本家資本8.1
1913 外國資本80.3 國家資本9.7 民族資本家資本10
1920 外國資本70.4 國家資本11.4 民族資本家資本18.2
1936 外國資本78.4 國家資本5.4 民族資本家資本16.2
有人說蔣介石在1930年代初即策劃持久抗戰的大計,然而事實上卻處處表現出可怕的鼠目寸光,不斷地弱己強敵。1931年918之後,國民黨繼續為日本資本在中國的擴張提供方便,結果37年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沙,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制下的。戰爭爆發,日本資本撤出國統區,結果中國1938年至1939年的鋼產量急劇下降到了不足1000噸。這還不算什麼,1943年國統區又出了個怪事情:大後方戰時工業危機。1943年重慶18家鐵廠14家倒閉,4家鋼廠也倒了1家。而按1944年4月2日中央日報的報道,機器廠維持經常開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機具約占總數的40%,機器加工業可謂面臨崩盤。據1944年7月9日新華日報《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參觀團的報告》,四川工業50%到70%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於是,一方面,國軍缺槍缺炮,另一方面,國統區卻既不缺原料,又不缺工人,但鋼鐵廠、機器加工廠卻大批倒閉!這種咄咄怪事在與「英勇抗敵」的吹噓聲相比,也實在是怪異荒唐得可怕,堪稱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均能創造的超級奇跡。其中的原因沒別的,就是國民黨買辦思想太濃厚,總想找個外國洋爸爸,從來想不到自己扎扎實實辦工業。
由於蔣氏政權不重視民族產業的發展,其政策和資金導向也就可想而知:
首先,辦工業得不到資金上得支持。1940年的數據顯示,國民黨四行對工業的貸款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數據更糟,該年重慶銀行業對商業的貸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礦業兩的貸款合計還不到其放款量的1%。這說明蔣氏政權缺乏長遠眼光,只知道賺短平快的商業項目的利息。
其次,好不容易中國有了些工業,國民黨政府不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計進行壓榨。非令其倒閉而後快。像生鐵1941稅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業酒精1943得稅額是1939年得169倍,由於基本工業原料成本暴漲,下游加工產業自然是手中拮據,無力謀求發展了。關卡林立交易不暢更是常事,從國民黨陪都重慶到福建要過七八十個關卡,卡卡交錢,所以這條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個西天路的美名。
第三,國民政府法幣惡性貶值,國統區通脹率創造世界紀錄,導致工礦業名賺實虧,「貨幣稅」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國民黨所謂「黃金十年」發展比較快的三大產業:機制麵粉業,紡織業,火柴業。投資的不是民族資本家就是日資的,實在看不出國民政府幹了些什麼。勉強統一了貨幣,還把東北丟了,到了1933年,日資欣欣向榮,咱國資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區可能捲入戰爭,可還是不重視後方建設,直到淞滬會戰爆發後,才想起組織工商企業內遷,結果整個轉移過程亂成一團,而且遭遇到大企業家的強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1938年失武漢之後,國統區鋼產量僅為戰前的3%,電力14%,水泥5%,化學1%,棉紗1%,麵粉2%。
F. 民國十年為何沒有發展重工業
凡是了解一點經濟學的網友都知道,鋼鐵是現代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大躍進」中才熱衷於鋼鐵(還有糧食)產量的增長。然而,據說擁有大量西方留學歸國經濟人才的蔣氏南京政權,卻似乎根本沒有鋼鐵生產的意識,不僅自己不建設鋼鐵產業,而且把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拱手送給外國,結果造成了可怕的「自宮效應」。
中國建設近代鋼鐵工業,是從1890年創辦漢陽鋼鐵廠開始。這個設有兩座小高爐、兩個小平爐和兩個小轉爐的工廠,建設了4年才投入生產。從那時起,到1948年,50多年時間,中國生產了760多萬噸鋼。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前7年,就生產了1433萬噸鋼。更值得注意的是,舊中國生產的760多萬噸鋼中,大部分並不是自己的民族企業生產的,因為其中的600多萬噸鋼是日本侵佔中國期間,在鞍山、本溪、唐山、大連和上海設立工廠生產的。國民黨登台的1927年,全國鋼產量是3萬噸,到1935年才達到5萬噸,也就是國民黨所吹噓的黃金十年中的黃金八年,民族鋼產業的產量只增加了2萬噸。與後來我們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們的人均生鐵僅為是印度的0。8,人均鋼材是印度的1/27。
在這所謂的「黃金十年」,由中國民族資本建成的唯一大型鋼鐵企業,還是山西軍閥建立的西北實業公司。而在抗戰發揮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廠(兵工署重慶煉鋼廠),則是四川軍閥劉湘親手建立(事後國民黨中央歸還劉湘挪借墊付建廠款75萬元),於抗戰後交給國民黨中央的。這家煉鋼廠於1937年1月1日劃歸軍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月8日,重慶煉鋼廠3噸電爐冶煉出炭素工具鋼4噸。
在蔣政權方面,先是國民政府實業部在1928年要在南京附近地區,後是資源委員會1935年要在湖南湘潭建中央煉鋼廠,但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沒有任何實際結果。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漢陽鋼鐵廠在北洋軍閥時期年鋼產量就達到5萬噸,但於1925年停止煉鋼。國民黨接管後,經過十多年的統治,竟然沒有使該廠恢復煉鋼。到1938年10月21日武漢失守前夕,只將漢陽鋼鐵廠30噸馬丁爐2座,35噸及50噸高架起重機2部及鑄錠用模等附屬品拆走,運入四川。令人發指的是,漢冶萍自己不產鋼,但卻將挖出的鐵沙,以及煉出的生鐵大部運往日本八藩鋼鐵廠,又鑄成殺人武器,用來屠殺中國人。1935年以後,日本在東北鞍山等地建設的鋼鐵廠陸續投入生產,結果使得舊中國「名義上」的鋼產量迅速提高。
下表為1927年到1937年中國鋼產量(含日本產量):
年份 鋼產量 鐵產量(萬噸)
1927 3.0 43.7
1928 3.0 47.7
1929 2.0 43.6
1930 1.5 49.8
1931 1.5 47.1
1932 2.0 54.8
1933 3.0 60.9
1934 5.0 65.6
1935 25.7 78.7
1936 41.4 81.0
1937 55.6 95.9
在所謂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只知道從外國買鋼鐵,因為經手人可以從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皇親國戚當然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動力去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結果導致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工業倒退的情況。例如北洋軍閥時期能造炮鋼、槍管鋼,經過民國「黃金十年」的「大發展」後,反而全不能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1920年全國工礦業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為22260萬元,國民黨在中國當了十年家,又是繼承,又是吞並,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全國工礦業的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居然不升反降,老本虧了不少,變成20600萬元了。對於這種劣績,居然還有人大談什麼黃金十年,這麵皮當有一牆之厚。
下表為中國工礦業資本比重(%,1936年數據不含東北)
1894 外國資本60.7 國家資本31.2 民族資本家資本8.1
1913 外國資本80.3 國家資本9.7 民族資本家資本10
1920 外國資本70.4 國家資本11.4 民族資本家資本18.2
1936 外國資本78.4 國家資本5.4 民族資本家資本16.2
有人說蔣介石在1930年代初即策劃持久抗戰的大計,然而事實上卻處處表現出可怕的鼠目寸光,不斷地弱己強敵。1931年「9·18」之後,國民黨繼續為日本資本在中國的擴張提供方便,結果1937年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沙,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制下的。戰爭爆發,日本資本撤出國統區,結果中國1938年至1939年的鋼產量急劇下降到了不足1000噸。這還不算什麼,1943年國統區又出了個怪事情:大後方戰時工業危機。1943年重慶18家鐵廠14家倒閉,4家鋼廠也倒了1家。而按1944年4月2日中央日報的報道,機器廠維持經常開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機具約占總數的40%,機器加工業可謂面臨崩盤。據1944年7月9日新華日報《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參觀團的報告》,四川工業50%到70%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於是,一方面,國軍缺槍缺炮,另一方面,國統區卻既不缺原料,又不缺工人,但鋼鐵廠、機器加工廠卻大批倒閉!這種咄咄怪事在與「英勇抗敵」的吹噓聲相比,也實在是怪異荒唐得可怕,堪稱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均能創造的超級奇跡。其中的原因嘛沒別的,就是國民黨買辦思想太濃厚,總想找個外國洋爸爸,從來想不到自己扎扎實實辦工業。
由於蔣氏政權不重視民族產業的發展,其政策和資金導向也就可想而知:
首先辦工業得不到資金上得支持。1940年的數據顯示,國民黨四行對工業的貸款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數據更糟,該年重慶銀行業對商業的貸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礦業兩的貸款合計還不到其放款量的1%。這說明蔣氏政權缺乏長遠眼光,只知道賺短平快的商業項目的利息。
其次,好不容易中國有了些工業,國民黨政府不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計進行壓榨,非令其倒閉而後快。像生鐵1941稅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業酒精1943得稅額是1939年得169倍,由於基本工業原料成本暴漲,下游加工產業自然是手中拮據,無力謀求發展了。關卡林立交易不暢更是常事,從國民黨陪都重慶到福建要過七八十個關卡,卡卡交錢,所以這條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個西天路的美名。
第三,國民政府法幣惡性貶值,國統區通脹率創造世界紀錄,導致工礦業名賺實虧,「貨幣稅」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國民黨所謂「黃金十年」發展比較快的三大產業:機制麵粉業,紡織業,火柴業。投資的不是民族資本家就是日資的,實在看不出國民政府幹了些什麼。勉強統一了貨幣,還把東北丟了,到了1933年,日資欣欣向榮,咱國資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區可能捲入戰爭,可還是不重視後方建設,直到淞滬會戰爆發後,才想起組織工商企業內遷,結果整個轉移過程亂成一團,而且遭遇到大企業家的強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1938年失武漢之後,國統區鋼產量僅為戰前的3%,電力14%,水泥5%,化學1%,棉紗1%,麵粉2%。
G. 抗戰中國國民總值是多少
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工業化程度非常低。據統計,三十年代中期,中國近代工礦業的產值為20.76億,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為10%左右,與日本相比,差距很大。1933年,我國的鋼產量為3萬噸,而日本為309.7萬噸;我國的生鐵產量為3.5萬噸,而日本為203.1萬噸;我國的煤產量為998.3萬噸,而日本為3000萬噸。全國范圍內符合工廠登記法規定的標准即使用機器、僱工30人以上、資本一萬元以上工廠僅有3935家,工人45萬,而日本有106005家,工人293.7萬人。特別是關系國防的重化工業,基礎更差,重工業部門占工廠總數的16%,資本總額的4.4%,工人總數的7.3%。我國每年所需的機器,平均有76%依靠進口,車輛船舶83%依靠進口,鋼鐵95%依靠進口。化學、光學儀器、石油等與國防密切相關的工業不僅不發達,有些甚至是空白,比如製造水雷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的生產明顯不足,製造火炮的特種鋼材和製造槍炮殼的銅材以及光學儀器、通訊設備的生產幾乎為零。
H. 二戰時中國年產鋼鐵是多少
剛解放時,中國鋼鐵年產量只有13萬多噸,而且主產地為東北,二戰時的話肯定更少。
盡管我國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於相當一部分鋼材的質量不夠過硬,每年還需進口大量優質鋼材,因此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以河北鋼鐵集團為代表(2012年鋼產量為7110萬噸),其在2012世界鋼鐵企業年度競爭力排名第二,前20名中我國共有9家企業上榜,年鋼產量均遠超千萬噸大關。
(8)民國時期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大型鋼鐵基地:
鞍本區:是我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包括鞍山鋼鐵公司和本溪鋼鐵廠。鞍鋼是我國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所在地鞍山又「鋼都」之稱。鋼產量佔全國比重較大,而本溪鋼鐵廠以煉鐵為主,是我國鑄造生鐵的基地。今後將發展成為鋼鐵聯合企業。
京津唐地區:包括首都鋼鐵公司、天津鋼廠和唐山鋼廠。以首鋼規模最大,生產鐵為主。1958年建立煉鋼車間。天津鋼廠規模小而分散,產品多屬小型鋼材。
唐山鋼廠是我國小型鋼材基地。考慮到奧運會期間的環保要求,首都鋼鐵公司已搬遷至離唐山鋼不遠處的海島「曹妃甸」上,同時並將建設新的港口。
上海區: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但是除寶山鋼鐵公司外,其餘鋼廠規模小。但是一直以來,鋼材品種居全國首位。寶鋼同時是我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
武漢鋼鐵公司: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鋼鐵產量僅次於寶鋼、鞍鋼,局全國第三位。目前是我國生產板材的重要基地。
I. 中國鋼鐵產量是什麼
中國鋼鐵產量首破10億噸。2020全年,鋼鐵產量呈前低後高走勢。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鋼鐵需求明顯萎縮,隨著二季度國家復工復產、經濟刺激政策的逐步發力,經濟穩定復甦,下游需求逐步恢復,帶動鋼鐵企業生產積極性高漲,鋼鐵產量同比進一步上升。
12月我國粗鋼產量9125萬噸,同比增長7.7%,2020年全年產量105300萬噸,同比增長5.2%。12月我國鋼材產量12034萬噸,同比增長12.8%,2020年全年產量132489萬噸,同比增長7.7%。
鋼鐵工業的發展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國之基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漸強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世界鋼鐵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為推動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9-1957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1958-1977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曲折發展時期,1978-1992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體制調整與快速發展時期。
1993-2018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市場體制下的收斂增長時期。2020年1-12月全國粗鋼產量為78159.3萬噸,累計增長4.5%。
J. 二戰時中國年產鋼鐵是多少
剛解放時,中國鋼鐵年產量只有13萬多噸,而且主產地為東北,二戰時的話肯定更少。
盡管我國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於相當一部分鋼材的質量不夠過硬,每年還需進口大量優質鋼材,因此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以河北鋼鐵集團為代表(2012年鋼產量為7110萬噸),其在2012世界鋼鐵企業年度競爭力排名第二,前20名中我國共有9家企業上榜,年鋼產量均遠超千萬噸大關。
(10)民國時期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大型鋼鐵基地:
鞍本區:是我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包括鞍山鋼鐵公司和本溪鋼鐵廠。鞍鋼是我國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所在地鞍山又「鋼都」之稱。鋼產量佔全國比重較大,而本溪鋼鐵廠以煉鐵為主,是我國鑄造生鐵的基地。今後將發展成為鋼鐵聯合企業。
京津唐地區:包括首都鋼鐵公司、天津鋼廠和唐山鋼廠。以首鋼規模最大,生產鐵為主。1958年建立煉鋼車間。天津鋼廠規模小而分散,產品多屬小型鋼材。
唐山鋼廠是我國小型鋼材基地。考慮到奧運會期間的環保要求,首都鋼鐵公司已搬遷至離唐山鋼不遠處的海島「曹妃甸」上,同時並將建設新的港口。
上海區: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但是除寶山鋼鐵公司外,其餘鋼廠規模小。但是一直以來,鋼材品種居全國首位。寶鋼同時是我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
武漢鋼鐵公司: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鋼鐵產量僅次於寶鋼、鞍鋼,局全國第三位。目前是我國生產板材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