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 科學教育出版社 下冊的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里,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5、(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第二單元 熱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新 課 標第 一網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Ⅱ 鐵橋架為什麼在滾軸上
鋼鐵造的橋在溫度變化時會熱脹冷縮。因此,鐵橋通常都架在滾軸上。
Ⅲ 鋼鐵趙地橋在溫度變化時會熱漲冷縮因此鐵橋通常都載入滾軸上,對嗎
對的,這是為了熱脹冷縮時候,單根鋼軌變長或者超短,接縫部位可以平滑的滑動,不會造成鋼軌凸起或者斷裂,這種結構是「伸縮縫」。
Ⅳ 鋼鐵造的橋架在滾軸上,目的是什麼
吸收橋體的不平衡位移,減少鋼結構不規則形變應力。
Ⅳ 一座橋 | 俄羅斯朝鮮圖們江鐵路大橋
1858年,清帝國與英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正酣,北方的沙俄武力逼迫清帝國簽訂《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年之後,英法聯軍攻克北京,沙俄借口「調停有功」再次逼迫清帝國簽訂《北京條約》,割占黑龍江口至圖們江口40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區。不計入當年作為屬國的朝鮮半島沿岸,中國在日本海(中國舊稱「鯨海」)的出海口及沿海港灣(崴子)、海島(漁場)全部喪失。
1886年中俄第二次堪界,吉林督辦吳大澄會同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雖未能從沙俄侵佔領土中取得圖們江入海口,但爭得了圖們江口通航權。自此,清(屬國朝鮮)俄兩國以江心為界共有圖們江口。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後,朝鮮獨立,清帝國在圖們江以西土地歸屬朝鮮(日本實際控制),雖然通航權仍保留,卻失去了陸地上的屏障。如今,離入海口最近的琿春市防川村距日本海僅幾公里。
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圖們江口成為日滿同盟治下與蘇聯的「界河」入海口。1938年,蘇軍占據「滿洲國」一側張鼓峰,日軍在沖突後出於戰略考慮,封閉了圖們江入海口,由「滿洲國」(中國東北)進入日本海的水道阻塞。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蘇聯以向朝鮮運送軍事物資名義修築了蘇朝圖們江鐵路大橋(朝鮮稱為友誼大橋),該橋作為志願軍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補給線。大橋全長約530米,為8孔60米鋼架鐵橋,橋底至常水位高9.6米,其中僅3孔可作為通航孔。
蘇朝圖們江鐵路大橋雖然在抗美援朝戰爭功不可沒,但隨著戰後尤其是新中國恢復在圖們江通航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一是橋梁凈空過低,原有的橋梁設計直接將大噸位的中國船隻「堵截」在海口之內;二是鐵路橋上游約1公里處有十餘個殘存的橋墩(位於蘇聯和朝鮮境內,毀於二戰蘇聯出兵東北),它們形成的漩渦使河道中形成一些沙灘,對入海口泥沙淤積有一定影響。
蘇聯時代,由俄羅斯途經鐵路橋進入朝鮮的鐵路一直承擔著運輸化肥和石油的任務。蘇聯解體後,跨境物流已經很少,往昔火車過橋的氣勢磅礴已不多見。
目前,圖們江鐵路橋所在的鐵路連通著俄羅斯的扎魯比諾港(擴建中)和朝鮮的羅津港(擴建中)和清津港(擴建中),並與俄羅斯遠東鐵路網順接。
吊詭的是,雖然鐵路橋所在區域國際化合作在逐步加強,但對於中國進入日本海的這一礙航設施,俄羅斯和朝鮮似乎有著超乎尋常的默契—「維持現狀,積極封堵」。
千年國土,豺狼蠶食,泱泱中華前失鯨海重要門戶。
指畫江山,書生惋嘆,海口不得最為東北發展硬傷。
Ⅵ 五下科學知識整理
您好,為您整理出來五下四個單元的知識點:
第一單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生活中的許多物體如(石塊)、(鐵片)在水中是沉的,(木塊)、(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重量),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變。
2.對於不同種材料製成的物體,體積大小相同時,(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時,(體積大的)容易浮(體積小的)容易沉。小瓶子和潛水艇都是在體積不變下通過改變(輕重)來實現沉浮的。
3.各種形狀的(實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讓橡皮泥浮起來,可以把橡皮泥挖空做成(船)形或做成各種(空心)的形狀。
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開的水量有關。排開的水量是指排開水的(體積),物體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鐵制的大輪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排開的水量很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很大)。
5.用手將一塊泡沫向下壓時,會感到有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是(浮力)。靜止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力(小於)重力。測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測力計拉住繩子通過底部滑輪讓泡沫沉入水底時,此時浮力=(重力+拉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時,與水接觸的體積最大,排開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體受到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有關。
6.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測力計測出(空氣)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測得重力,浮力=(空氣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沉入水底的重物,浮力(小於)重力。
7.不同的液體對於相同的物體所產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我們在判斷物體在某種液體里的沉浮時,往往利用相同的體積比較輕重。如銅能浮在水銀上,是因為相同體積的銅比水銀(輕),馬鈴薯在濃鹽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為相同體積的馬鈴薯比濃鹽水(輕)而比清水(重)。
8.我們採用(增大船排開的水量)的方法來增加小船的裝載量,用(分隔船艙)的方法來保持船的平穩。
9.比較同體積液體重量的儀器叫(比重計)。
二、實驗設計
1.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器材:彈簧秤、鉤碼、水、水槽
方法:用彈簧秤測出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再把鉤碼浸沒在水中測出重力;重復幾次,比較數據。
發現:物體在空氣中測得的重力比在水中測得的重力要大,說明在水中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浮力,因此,下沉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2.設計實驗,測馬鈴薯的體積大小。
器材:燒杯、馬鈴薯、滴管
方法:在燒杯中取200毫升清水,把馬鈴薯輕輕放入水中,讀出水位,上升的水量就是馬鈴薯在水中排開的水量,這個體積等於馬鈴薯的體積。
三、簡答
1.為什麼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
答:在重量相同情況下,大輪船排開的水量比鐵塊大得多,它受到的浮力也大很多,當浮力大於重力時,就能浮在水面上了。
2.外觀一樣的兩杯液體,一杯是濃鹽水,一杯是清水,你能用哪些方法把它們開了?
答:A、各取50毫升比重量,重的是濃鹽水,輕的是清水。
B、放一個馬鈴薯(或雞蛋),馬鈴薯浮的是濃鹽水,沉的是清水。
C、用比重計測量,比重大的是濃鹽水,比重小的是清水。
D、分別往裡面加鹽,溶解鹽少的是濃鹽水,溶解鹽多的是清水。
E、加熱兩杯液體,有白色物質出現的就是濃鹽水。
3.相同體積的鐵塊、石塊、木塊放入水中,它們受到水的浮力大小有什麼關系,說明理由?
答:鐵塊受到的浮力等於石塊受到的浮力,大於木塊受到的浮力。
因為鐵塊和石塊都沉沒在水中,排開是水量最大且相等,所以浮力也最大且相等,木塊能浮在水面上,排開的水量小於鐵塊和石塊,所以受到的浮力也小。
第二單元熱
一、填空
1.當我們感到冷時,我們可以通過(吃熱的食物)、(做運動)、(烤火)等方法來增加熱量。衣服本身不能產生熱量,它只能(減少熱量流失),起(保溫)的作用。
2.裝有熱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會(浮);裝有冷水的塑料袋在熱水盆中,開始會(沉),一段時間後會(浮),因為相同重量的水,熱水的體積(大)。在加滿冷水的試管上面裹一塊氣球皮,加熱後氣球皮會(鼓起來),這一現象可以說明(冷水受熱後體積膨脹)。
3.用一個燒瓶裝滿冷水,塞上插有空心玻璃管的橡皮塞,加熱燒瓶,水變熱時玻璃管里的水位會(升高);再冷卻燒瓶,水變冷時水位會(降低),這種水體積的變化叫做(熱脹冷縮)。但水在(4)℃以下時正好相反,是(熱縮冷脹)。其它的大部分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所以裝液體的瓶子都不會(裝滿)。溫度計就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
4.用一個瓶口裝有氣球的燒瓶來研究空氣的變化,將燒瓶放水熱水裡時,氣球會(鼓起來),再把燒瓶放入冷水裡時,氣球會(癟下去),這比水的熱脹冷縮的變化要(明顯),說明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5.銅球在加熱後(不能)穿過鐵環冷卻後(能)穿過鐵環,說明銅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鋼條加熱後會變(長)變(粗)、鐵軌鋪設時分段並留有縫隙、鐵橋架在滾軸上,說明大多數金屬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但(銻)、(鉍)等正好與大多數金屬相反,是熱縮冷脹。
6.用酒精燈加熱粘有火柴的鐵絲的一端或塗有蠟的圓盤來研究,發現熱在傳遞時由(熱源)為起點,向(四周)傳遞,熱總是由(溫度高)的一端向(溫度低)的一端傳遞。
7.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8.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傳熱性能)是不一樣的。像金屬這樣的物體傳熱性能(強),被我們稱為(熱的良導體),它吸熱(快),散熱也(快);而像(木頭)、(泡沫塑料)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吸熱(慢),散熱也(慢),所以可以用它們作為(保溫)材料。
9.每根鋼軌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是為了(鋼軌在夏天受熱時有膨脹的空間,不會相互擠壓而變形;在冬天不會因為受冷收縮而斷裂)。
10.野外的電線,夏天看起來比較(鬆弛),冬天比較(緊綳),因為電線會(熱脹冷縮)。如果在夏天架電線,應該(稍微鬆弛一些)。
11.通過固體物體傳熱叫(熱傳導),通過液體或氣體的流動傳熱叫(熱對流),沒有通過物體直接傳熱叫(熱輻射),這三種方式統稱為(熱傳遞)。
二、實驗設計
1.證明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器材:帶細管的圓底燒瓶、燒杯、冷水、熱水
方法:在圓底燒瓶里裝滿冷水,用帶有細管的橡皮塞塞緊;分別把它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細管中水柱的變化並記錄。
現象:在熱水中,細管中水柱上升,在冷水中,水柱下降。
解釋: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證明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器材:錐形燒瓶、氣球、燒杯、熱水、冷水
方法:將氣球套在錐形燒瓶口上;分別把它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並記錄。
現象:在熱水中,氣球鼓起來了,在冷水中,氣球癟下去了。
解釋:空氣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3.金屬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器材:銅球、金屬環、酒精燈、一杯冷水。
方法:用酒精燈加熱銅球,看它能否通過金屬環;把銅球浸入冷水中冷卻後,看它能否通過金屬環;觀察並記錄。
現象:銅球加熱後,不能通過金屬環;銅球冷卻後,能通過金屬環。
解釋:銅球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金屬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熱是怎樣傳遞的?
器材:鐵絲、火柴、酒精燈、支架、蠟
方法:將鐵絲拉直固定在支架上;每隔一段距離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燈給鐵絲的一端加熱;觀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來。
現象:靠近熱源的一端的火柴先掉下來。
解釋:熱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
三、簡答
1.乒乓球癟了但沒漏氣,你有什麼辦法讓它鼓起來?理由是什麼?
答:把乒乓球放到熱水中燙一下,因為乒乓球裡面的空氣會受熱膨脹,讓球鼓起來。
2.寒冷的冬天,我們觸摸室外的鋼鐵和泡沫塑料,為什麼會感覺鋼鐵要冷得多?
答:因為鋼鐵是熱的良導體,它迅速把手上的熱量吸走並快速的散發開去,而泡沫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吸熱慢,散熱慢,所以感覺鋼鐵要冷的多。
3.夏天停電時,為什麼可以用厚厚的棉被蓋在冰櫃上來減緩棒冰的融化速度?
答:棉被是熱的不良導體,它可以有效阻擋外面熱量的進入,使裡面保持低溫。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一、填空
1.我們可以用有規律或有節奏的活動來估計時間,如用(數心跳)、(數呼吸)、(有節奏拍打)等來估計1分鍾,用(陽光下的影子)、(上下課的鈴聲)來估計幾點鍾,但憑我們的估計不能准備地知道時間。在一分鍾的時間里大約可寫(40)幾個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平時覺得時間有快慢是我們的感覺在起作用。
2.我們古時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2個小時),古埃及根據一年內36個星座在天空的橫穿情況將一天劃分為(24個小時),白天(12)個,晚上(12)個,每小時的時長是變化的。
3.古代的水鍾有(受水型)和(泄水型)兩種,都是根據水量的變化製成的。在滴漏實驗時,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容器中水越少,則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4.不同的擺自由擺動時的快慢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重物的重量、拉開的幅度、擺繩的長度來研究,發現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越長,速度(越慢),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5.計時器的組成:(齒輪控制器)、支軸、長針短針、(擺)、齒輪、(垂體)。齒輪控制器由擺來控制、齒輪由垂體來控制。
6.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光影變化規律)製成的。
7.像(日晷)、(水鍾)以及(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
8.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是(太陽鍾),最早的計時單位是(天)。
二、實驗設計:
1.擺每分鍾擺動次數與什麼因素有關?
A、研究問題:擺每分鍾擺動次數與擺錘重量有關嗎?
材料:細繩、螺帽、支架、計時器
方法:用細繩和螺帽做兩個長短一樣,重量不同的擺;分別把兩個擺固定在支架上,測出他們每分鍾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記錄數據並比較。
發現:擺每分鍾擺動次數與擺錘重量無關。
B、研究問題:擺每分鍾擺動次數與擺繩長短有關嗎?
材料:細繩、螺帽、支架、計時器
方法:用細繩和螺帽做兩個重量相同,擺繩長短不同的擺;分別把兩個擺固定在支架上,測出他們每分鍾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記錄數據並比較。
發現:擺每分鍾擺動次數與擺繩長短有關,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三、簡答
1.你對製作每分鍾擺動30次的擺有什麼建議?
答:如果擺每分鍾擺動超過30次,建議適當加長擺繩;如果擺每分鍾擺動不到30次,建議適當減短擺繩,用此方法反復調試,直到每分鍾擺動30次。
2.人類歷來使用過哪些計時器?依據的原理是什麼?
日晷、圭表——光影變化規律
水鍾——滴水的等時性
擺鍾——單擺的等時性
沙漏——細沙漏下來的等時性
蠟燭鍾——蠟燭燃燒的等時性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一、填空
1.在地球上看到晝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現,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幾種假說:(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太陽不動,地球自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
2.「地心說」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他認為地球是(球體)、(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日心說」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的,他著有(《天體運行論》)並認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運動)的,每24小時自轉一周、(太陽)是不動的是宇宙中心,地球圍著太陽轉。「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3.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已為世界所公認。
4.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或(逆時針),所以我們看到天體(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比西邊(先)迎來黎明。
5.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 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一個小時)。北京處於(東八區),紐約處於(西五區),相差(13個)小時,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是黑夜。
6.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或(逆時針),公轉一周是(一年),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形成了(四季變更)和(極晝極夜)現象。(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
7.北極星「不動」是因為北極星在(地軸的延長線上),地球圍繞地軸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所以我們在地球上看來北極星是「不動」的。
8.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首先發現恆星周年視差。
9.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0.地軸傾斜的角度是大約(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那麼極晝極夜的范圍將(擴大),對地球會產生巨大的災害。
11.陽光直射——日照面積大——溫度高——夏季
陽光斜射——日照面積小——溫度低——冬季
二、簡答
1.我們為什麼看到太陽東升西落?
答:因為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我們看到景物會向反方向運動,所以我們會看到太陽東升西落。
2.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答:自轉證據:傅科擺、天體東升西落、衛星直接觀測、南北流向河流兩岸侵蝕程度不同。
公轉證據:恆星周年視差、星座四季交替、衛星直接觀測。
3.地球的運動產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答: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南北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會發生偏轉。
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四季變化、極晝和極夜。
4.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由於地軸傾斜不變,導致陽光有規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區,使得氣溫也有規律地變化,從而形成四季。(會畫圖)
希望採納
Ⅶ 鋼鐵造的橋在溫度變化時會熱脹冷縮因此鐵橋都架在什麼上
吸收橋體的不平衡位移,減少鋼結構不規則形變應力。
Ⅷ 一段令人氣憤的歷史:吉林省離海最近處僅3公里,為何沒有出海口
吉林省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只有3公里,在我們的通常觀念里,如此沿海的省份應當是非常容易取得出海口的,但是吉林卻沒有出海口。
通常人們會認為在吉林省防川是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這是因為在防川這個地方,你可以「一眼望三國」,你可以從高出看到俄羅斯和朝鮮。因此,許多人認為它離日本海最近。
防川風景區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是吉林省琿春市井敬信鎮。這里與日本海的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而防川風景區與日本海的距離為15公里。
如今的吉林省是一個內陸省份,沒有出海口,也沒有可以出海的通道。但是,回望 歷史 ,在清朝時期,吉林省確是當時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
看看中國的行政區劃圖,我們不難發現,現今的東北地區,吉林省是面積最小的省份。可是清朝初年,吉林省的面積可遠遠不止今天這么大。當時的吉林省不僅包括今天的吉林省,還包括今天的黑龍江省和遼寧省的部分區域。更重要的是,吉林省毗鄰日本海,海岸線特別長,所以當時吉林的海運貿易是非常發達。
然而,隨著清朝的衰落,吉林省逐漸成為一個沒有海岸線的內陸省份。滿清王朝視東北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對東北地區出台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禁止漢人進入墾荒和開發。這也導致了當時東北人口稀少,發展水平極低,邊防空虛。
而沙俄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急於尋找突破口,在雅克薩之戰中戰敗的沙俄決定再一次將魔爪伸向中國的東北地區。。
1858年,1860年,沙俄和清政府陸續簽署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沙俄先後佔領了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以南地區以及庫頁島地區。這些地區成為俄羅斯的土地後,日本海出海口就被封鎖了。
出海通道的喪失給吉林省造成了巨大損失。1886年,滿清北洋大臣吳大徵主張《中俄琿春東界約》明確規定「中國船隻進出圖們江不得受阻」。
所以那時候,吉林省還可以沿著圖們江到達日本海。雖然在海邊沒有直接的港口建設,但吉林省的船隻可以進出日本海,大量的特產也可以運出進行貿易。然而,到朝鮮戰爭時,一切又已經發生了變化!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以向朝鮮運送軍事物資的名義修建了圖們江鐵路橋。我們今天來看,建造這座橋的目的可能並不只是那麼簡單。這座橋的總長度約為530米,是一座8孔、60米的鋼架鐵橋。從橋底到正常水位的高度為9.6米,其中只有3個洞可以作為通航孔。
圖們江鐵路橋
這座橋距離水面太淺了,只有小船可以進出,大型船隻根本無法通過。另外一點是,在鐵路橋上游大約1公里處還有10多個橋墩。它們形成的漩渦在河道中形成了一些沙灘,對入海口的泥沙淤積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要進行海運貿易,這就一般會是一艘大船。而這座橋可以說完全限制了吉林地區的對外貿易。後來,吉林省也提出了該橋是否可以重建以允許大型船隻通過的問題。讓人奇怪的是,俄羅斯和朝鮮似乎有著非同尋常的默契——保持現狀。而保持現狀實際上就是繼續對吉林地區的封堵。俄羅斯這樣的行為真的讓人氣憤!
現今,吉林省正在積極解決這一問題,吉林省也想要再次獲得出海通道。這是一場持久戰,但相信不久的將來吉林的願望就會實現。
Ⅸ 與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類似的古代吊橋,在當時的工藝水平下是怎麼建成的
吊橋在橋梁工程專業中更習慣被稱作為懸索橋,毋庸置疑,懸索橋起源於中國,但它是怎麼演變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在古代,若遇到不寬不深的河水溪流,人們在河中擺放一些石塊,或者將石板擱放在石堆上,或者將樹干搭放在兩岸,就可踏石或踏木過河。待技術有所發展後,就可建造一些跨度十分有限的木樑橋、石樑橋和石拱橋。對實在難以造橋的地方,就只能坐船渡河,或者望河興嘆了。
相比而言,在崇山峻嶺之中造橋,其難度就要比在平原和丘陵地區造橋大得多。例如,在我國雲南的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並流區域,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在四川、貴州的一些地區,那裡高山崎嶇,峽谷深切,急流洶涌;即便是今天建橋,也絕非易事,更遑論沒有現代造橋技術、材料和工具的古代先民了。
即便再難,橋還得造。但拿什麼造橋?造什麼樣的橋?假定古人有能力建造跨度不大的梁橋或拱橋,但以今天的橋梁工程角度看,在高山深谷之間建造跨度十分有限的梁橋或拱橋,那就得在峽谷急流中建造橋梁基礎,並架設高墩,這肯定不合適。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與水打交道,一跨越過。除了東晉的《華陽國志》外,更早的《漢書?西域傳》中就已有「以繩索相引而度(渡)」的描述。把鐵環連成鐵鏈,用於軍事和索橋,也是首先在中國出現。在索橋方面,說古代中國鐵索橋最早出現在隋唐,比較靠譜,雲南神川鐵橋就是一個佐證。古代人大概是從山林間動物藉助藤蔓攀援而得到啟示,發明了以藤、竹、草等自然界材料加工成索來造橋的辦法,逐步創造出了三大基本橋式(指梁、拱、索)之一的索橋。
古代中國稱索橋為笮(讀zuó)橋,笮就是用竹篾擰成的索,那笮橋就是竹子做的索橋。現四川都江堰(過去稱灌縣)安瀾橋,就是由古代笮橋延續至今的。這橋不知始建於何時,宋朝以前叫「珠浦橋」,明末毀於戰爭而改為船渡,清代(1803年)仿舊制重建,改名安瀾橋。安瀾橋分八大孔,兩小孔,長334.55m,最大跨徑60m左右。1964年,山洪沖毀古橋,1965年重建時改木樁為混凝土墩柱,改承重竹索為直徑25mm的鋼絲繩。1974年,修建外江閘門時,把橋從魚嘴處向下游遷移了130m。1982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
神川鐵橋
在雲南麗江玉龍縣西北的塔城鄉,曾有一座建於唐朝的跨越金沙江的鐵索橋,後毀於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吐蕃與南詔之間的一場戰爭。史料中沒有關於鐵橋的具體信息,今天能看到的,只是1991年當地政府在遺址處設立的一塊「古鐵橋遺址」碑。
據史料記載,唐天寶年間,南詔與吐蕃發生神川(指金沙江)鐵橋大戰。《舊唐書?南詔傳》中記載了南詔偷襲吐蕃的過程,結果是:「??乘其無備,大破吐蕃於神川,遂斷鐵橋,造使告捷」。唐朝樊綽所著《蠻書》中亦雲:「??貞元十年,南詔蒙異牟尋用軍破東西兩城,斬斷鐵橋,??。」。至於神川鐵橋的建造者,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的認為是隋朝名將史萬歲(這名字起得霸氣)所建,有的說是雲南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所建,但當代史界學者一般都認為是吐番(公元618?842年間的古代藏族政權)所建。結合藏族後來的建橋技術看,筆者也傾向於是吐蕃所建。
關於懸索橋較其它橋型,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建造超大跨度的橋梁,無一例外地選擇懸索橋,如跨度3300m的墨西那海峽橋梁方案和跨度3500m的直布羅陀海峽橋梁方案。這是因為:同其他橋型相比,跨度越大,懸索橋的優勢越明顯。
優勢之一是在材料用量和截面設計方面。其他橋型的主要承重構件的截面積,總需隨著跨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大跨懸索橋的加勁梁(其材料用量在全橋用量中占相當大的比例)卻不是主要承重構件,其截面並不需要隨著跨度而改變。
優勢之二是在構造方面。許多構件截面積的增大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例如梁的高度、桿件的外廓尺寸、鋼材的供料規格等,但懸索橋的大纜、錨碇和塔這三個主要承重構件在擴充其截面積或承載能力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則較小。
優勢之三是大纜受力方面。眾所周知,橋梁構件主要承受拉、壓、彎。受彎構件難以充分發揮材料潛力,受壓構件需要考慮穩定問題,只有受拉構件最為合理。由於大纜受拉,其截面設計容易,材料使用效率高,跨越能力也最強。
優勢之四是在施工方面。懸索橋(不包括自錨式)的施工總是先將大纜架好,這樣,大纜就可視為一個現成的懸吊式支架,加勁梁的架設就比較方便。當然,為了防禦強風的侵襲,雖然也必須採取防範措施,但與其他橋式所用的懸臂施工方法相比,風險較小。
Ⅹ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復習資料答案
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復習資料
1、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如:一塊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還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體,越(重)越容易(沉),越(輕)越容易(浮);輕重相同的物體,體積越(小)越容易(沉),體積越(大)越容易(浮)。
3、潛水艇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重量)來控制沉浮的。
4、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
5、一塊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辦法讓它浮起來嗎?(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鐵塊在水中是沉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輪船好像一個很大的鐵碗,它的體積比鐵塊大得多,排開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過了它所受到的 啛啛 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狀後,(排開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塊等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9、放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當物體靜止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0、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有關,排開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1、馬鈴薯在濃的鹽水、糖水等液體里都能浮起來。因為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濃鹽水輕,所以上浮。
1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同體積的水的重量有關。物體比相同體積的水重,下沉;比相同體積的水輕,上浮。
13、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同體積的液體的重量有關。物體比相同體積的液體重,下沉;比相同體積的液體輕,上浮。
14、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
15、測量液體輕重的儀器叫作(比重計)。
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熱》復習資料
1、當我們感到冷時,我們可以通過(運動)、(多穿衣服)、(吃熱的食物)、(靠近熱源)等方法來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產生熱量,為什麼它能讓我們的身體熱起來?衣服本身不能產生熱量,但它能減緩身體向空氣散發熱量的速度,起來保暖的作用。
3、裝有熱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因為相同重量的熱水和冷水相比,熱水的體積要大,相同體積的熱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把一袋裝有冷水的塑料
4、要明顯地觀察到水由冷變熱時體積的變化,利用一個燒瓶裝滿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熱水中,水變熱時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變 .... 冷時水位下降,這種水體積的變化叫做熱脹冷縮。但水在4攝氏度以下時正好相反,是熱縮冷脹。其它的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所以裝液體的瓶子都不會裝滿。
5、空氣的熱脹冷縮 我們用一瓶口裝有氣球的瓶子來研究空氣的變化,將瓶子放入熱水裡時,氣球鼓起來了。放入冷水中時,氣球癟下來了,說明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比水的熱脹冷縮的變化要明顯。解釋熱脹現象:A、常見的物體都有微粒組成的。B、這些微粒是不停運動的。C、微粒運動的速度和范圍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強烈和擴大。
6、金屬的熱脹冷縮 銅球在加熱後不能穿過鐵環,冷卻後能穿過鐵環,說明銅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鋼條加熱後會變長加粗、鐵軌鋪設時分段並留有縫隙、鐵橋架在滾軸上,都說明大多數金屬都有這樣的性質。銻、鎵、鉍等金屬正好與大多數相反,是熱縮冷脹。
7、熱是怎樣傳遞的 觀察熱的傳遞,用酒精燈一端加熱粘有火柴的鐵絲及塗有蠟的圓盤來研究,發現熱在傳遞時由熱源為起點,由熱的一端向冷的一端傳遞或由熱的物體向冷的物體傳遞。離熱源越遠,熱傳遞的時間越長。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熱傳遞。
8、傳熱比賽 一般來說,金屬的傳熱能力強於非金屬,通過金屬和非金屬物質的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熱量的傳遞。銅鋁鋼傳熱性能比較:銅>鋁>鋼
9、設計製做一個保溫杯。製作保溫杯:1、隔絕空氣與水相接觸,設計一個用熱的不良導體制用的蓋子。2、用熱的不良導體製成杯身或在杯子外製成一個杯套。棉衣棉被作為熱的不良導體,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減緩熱量的傳遞速度。冷櫃斷電蓋棉被是減緩空氣中的熱量向冷櫃傳遞。一、時間在流逝:我們可以用有規律或有節奏的活動來估計
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復習資料
一、時間在流逝:我們可以用有規律或有節奏的活動來估計時間,如數心跳、有節奏地敲桌子等。
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平時覺得時間有快慢是(我們的感覺)在起作用。心情愉快時,感覺時間過得(快);心情焦急、煩燥時,感覺時間過得(慢)。
二、太陽鍾:在時鍾還沒發明之前,人們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天)。我們古時把一天(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為現在(兩小時)。(日晷)就是利用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使地面上物體的影子(長度)和(方向)的變化而計時的。
三、用水來測量時間:古代的水鍾有受水型和泄水型兩種,都是根據水量的變化製成的,受水型是根據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據水量的減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
四、在滴漏實驗時,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狀態往下流時,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隨著水量的減少速度變慢。容器中水越少,則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四、我的水鍾: 將兩個塑料瓶去頭去底進行組合,就可以製成一個簡易水鍾。設計製作的一般步驟為:
1、先選擇製作水鍾的類型(受水型還是泄水型)
2、確定總水量,
3、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樣。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總水量保持不變。)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
4、測出一分鍾的水量。5、推測出其餘十分鍾的水量。
五、機械擺鍾: 擺鍾的擺一分鍾(擺動60次),每分鍾擺動的次數(相同)。一條細繩,上端固定,下端掛一個小重物,就組成一個簡易的擺。擺在擺的過程中(方向不變)、(速度不變),(幅度越來越小)。
六、擺的研究: 不同的擺自由擺動時的快慢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擺繩的長度)來研究,發現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無關。擺繩(越長),速度(越慢)。擺繩(越短),速度(越快)。
七、做一個鍾擺: 在不改變擺繩長度的前提下,擺錘的長度發生變化,發現擺錘越長,速度越慢,得出結論,擺的速度與擺的長度(擺繩加擺錘的長度)有關。擺越長,速度越慢。在擺錘最下面懸掛一個重物,發現掛了重物的擺比不掛重物的擺速度要慢。都掛了重物的擺在比較時發現:擺的速度與重物的位置有關,重物越往下,擺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擺的速度變快。我們要調整一個擺的擺動速度只需要調整重物的位置變可以了。由慢變快,重物上移,由快變慢,重物下移。
八、製作一個一分鍾的計時器: 計時器的組成:齒輪控制器、支軸、長針短針、擺錘、齒輪、垂體。齒輪控制器由擺來控制、齒輪由垂體來控制。設計一個分鍾的計時器,可以製成水鍾、擺鍾等。
九、實驗題:
擺的擺動快慢可能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擺繩的長度)等因素有關。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因素進行研究。
研究的問題: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嗎?
我們的猜測:有關。擺繩越長,速度越慢。擺繩越短,速度越快。
實驗的材料:擺錘、擺繩、鐵架台、秒錶
相同的條件:(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
不同的條件:(擺繩的長度)
實驗的步驟:1、做一個擺長為30厘米的擺,測量1分鍾擺動的次數。2、做一個擺長為15厘米的擺,測量1分鍾擺動的次數。 3、比較兩次實驗的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的結論: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
地球的運動
一、晝夜交替現象:在地球上看到晝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現,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幾種假說:1、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2、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3、太陽不動,地球自轉。4、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實驗後發現這四種假說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區域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
二、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觀點和學說,地心說: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主要觀點:1、地球是球體。2、地球處於宇宙中心。3、地球靜止不動4、太陽圍著地球轉。日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他的著作是《天體運行論》。主要觀點:1、地球是球形,2、太陽處於宇宙的中心,3、地球是運動的,每24小時自轉一周,4、在太陽是靜止不動的,5、地球圍著太陽轉。
三、證明地球在自轉: 將擺和它的支架放在一個圓形的底盤上,擺擺動時轉動底盤,擺擺動的方向並沒有隨著底盤的轉動而改變,而是基本不變。日心說發表300年後,傅科利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他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盤的方向與擺的方向發生的偏移,由於擺的方向能保持不變,所以只能說明地球在自己轉動。傅科擺作為地球自轉的證據,已為世界所公認。
四、誰先迎來黎明:地球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向東(逆時針運動),正好是太陽運動方向相反,。我們可以通過(世界時區圖)來判斷時間。世界時區圖是以地球的(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成(24)個時區。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每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北京處於東八區,紐約處於西五區,相差13個小時,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是黑夜。五、北極星不動的秘密:地球是圍繞著(地軸)進行轉動的是(自轉),夜晚看天空北極星不動的,是因為(北極星)處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地軸是(傾斜)的(23°),在一年四季里地軸傾斜的方向是(不變)的。六、地球在公轉嗎:公轉就是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周期是(1年)。
地球公轉的證據是:一、星座的位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東向西移動。二、恆星的周年視差。三、從衛星、飛船上的觀測。四、利用太空望遠鏡觀測。
七、為什麼一年有四季: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並且地軸是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變,導致陽光有規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區,因此氣溫也有規律地變化,形成四季。
1、當陽光直射點在赤道時,我們的家鄉可能是(春季)或(冬季)。
2、當陽光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的陽光是(直射),處於(夏季);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處於(冬季)。
3、當陽光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南半球的陽光是(直射),處於(夏季);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處於(冬季)。八、極晝極夜現象的解釋: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半年時間是白天半年時間是晚上,這種現象就是極晝、極夜,而且南北兩極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1、地球是傾斜的,方向始終指向北極星;2、地球圍繞太陽公轉。
地球的運動
運動形式
自轉
公轉
對兩種運動形式的描述
方式:繞地軸轉動
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周期:自轉1周24小時(一天)。
特點:地軸是傾斜的
方式:繞太陽轉動
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周期:公轉1周1年(365天)。
特點:地軸傾斜的方向、角度不變。
判斷地球運動的依據
看看ok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