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砍伐樹木造成了哪些後果
二氧化碳太多,氧氣太少,造成全球氣溫上升。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動物沒有家。缺少了氧氣的供應,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生態的環境被強占,生態循環規律被破壞了。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印尼就是表表者)。在全世界以柴禾為燃料的人口中,我國農民佔一半左右。由於森林的大量砍伐,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著燒柴短缺的問題,這種狀況使農民將一切有機質能源,如稻草、秸桿、蒿草等充作薪柴,使有機質不能還田,土壤條件惡化,破壞了農村生態平衡。乾旱地區,過度砍伐則易引起沙漠化,乾旱和荒漠地區植物生長緩慢,如青海柴達木,一株胸徑6厘米的麻黃,需生長50~60年,這些林木一旦被砍伐就很難恢復,甚至從此變成沙漠或戈壁。然而,由於人口發展對薪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而砍伐林木的數量有增無減,許多乾旱荒漠地帶的天然耐旱耐寒植物,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耗甚至滅絕,西北部許多地區迅速沙化,這種現象如果不加以制止,後果不堪設想。現在,人類隨著自己生活發展的快速進步,樹木被砍伐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可是,人們只想到自己眼前的需求,素不知砍伐樹木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害。往大說,樹木的存在也代表著人類的存在。因為大家都知道人是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而樹木卻正是氧氣的吸收者,氧氣的創造者。因為光和作用樹在白天的時候可以產生氧氣。如果人類把樹木都砍光了,那二氧化碳就不會消失,氧氣自然而然也就不會產生。這樣人類就會漸漸滅絕。往小說,樹木還可排出殺菌素,殺滅人類身邊的細菌,為人們抵抗疾病。不但如此,如果經常砍伐樹木世界就會慢慢變的沙漠化。缺少了氧氣的供應,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生態的環境被強占,生態循環規律被破壞了。 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泥土松動,下雨時水流從高處往下流。更容易發生土崩
⑵ 亂砍亂伐給地球帶來了那些災難
長江水患是生態災難
我在《學問中國》中曾經提到,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長江水患的根本原因。今年入夏以來、迄今仍在持續的長江超級(百年未遇)大洪水,迫使我們從學理上進一步思考和探討這一問題。我認為,今年的長江大洪水應該視為一場生態災難。生態災難,是天災,也是人禍。
今年長江大洪水的直接起因是全流域性大規模降雨。據氣象專家講,這種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厄爾尼諾現象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變慢而引起的、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地球大氣環流不規則波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熱帶天氣系統,亞熱帶天氣系統跟著出現異常。厄爾尼諾現象與大氣二氧化碳增多所造成的溫室效應也有關系,特別是大量的持續性降雨與之相關。這樣看來,即使厄爾尼諾現象也與人類行為造成的大氣變化有關。據說,長江流域幾次大洪水,都出在厄爾尼諾現象的次年。31年如此,54年如此,今年又是這樣。
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了大規模的集中降雨,這是長江大洪水的首要原因。然而今年的降水量並不是歷史上最大的,長江汛期迄今總流量只有200億立方米,遠不及54年的1000億立方米,而長江水位多處多段卻出現了超歷史最高水位,且長時間居高不落。這就說明,導致大洪水的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並不是一下大雨就出現大洪水。綠色植被可以充分吸收水分,大雨季節制止山洪暴發,乾旱季節保濕涵水,據專家估計,10萬畝森林的蓄水作用相當於一座200萬立方米的水庫;其次天然的大江大河可以疏通大水;再次,與大江大河相連的大小湖泊可以調節水位。如果這些因素遭到人為的破壞,那麼就會出現一下大雨就形成水患的局面。
我曾經提到,長江上游的綠色植被破壞,長江中下游的圍湖墾田,是長江水患愈演愈烈的兩大根本原因。
綠色植被破壞之後,地表毫無涵水功能,所有的雨水都由高處向低處直沖而下,綠色植被率很低的華北地區經常發生的山洪暴發就屬此列。洪水直瀉還帶來水土流失。洪水沖走了地表的有機土壤,使之成為不毛不育之地。洪水所帶走的泥沙則進一步淤塞河道,使河流的瀉洪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因此,一般講來,綠色植被破壞是水患的罪魁禍首,無論南方洪水還是北方的洪水。歷史上,大規模的森林砍伐曾經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以致今日斷流數百天,有成為一條內陸河的危險;也使長江有成為第二個黃河的危險。縱觀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越來越低。50年代的土法上馬大煉鋼鐵和70年代的農業學大寨劈山造田,使我國的森林遭到毀滅性的破壞。80年代以來高速的經濟增長在許多地區是以亂砍亂伐樹木為基礎的。
綠色植被大肆破壞的結果,具體到長江流域,是使長江中上游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長江流域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已由50年代的36萬平方公里上升到90年代的56.2萬平方公里。由於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有機土壤損失不說,長江流域存在嚴重的湖泊萎縮、河道淤積。洞庭湖年淤積泥沙1.2億噸,50年來湖面縮小了33.2%,容積縮小了43.7%,損失洪水調蓄能力100億立方米。鄱陽湖年淤積量也達到1210萬噸,湖床平均每年增高3厘米。這樣巨大的調蓄能力的損失,難怪長江水患不愈演愈烈。我們試假定洞庭湖和鄱陽湖的容積能夠恢復到50年前的水平,以現有的堤防,今年的大洪水將有多少危險?
導致長江流域調蓄能力下降的另一原因是大規模的圍湖墾田。湖泊作為長江水系的天然調節器,其被圍墾之後人為的造成洪災。圍出的湖面必得修堤以擋洪水,修堤圍湖的人多起來,洪水沒地方去,結果是所有的堤防都得加固,不然就會被沖毀釀成洪災。同樣道理,湖面都被圍起來了,長江之水無處宣洩,只得加高加固江堤。這樣就造成了「垸益多,水益迫。客堤益高,主堤益卑。故水至不得寬緩,湍怒迅激,勢必沖嚙,主堤先受其害。」(《沔陽志》)湖北省號稱「千湖之省」,我不知道現在還剩下多少湖泊。以我的家鄉湖北省武穴市(廣濟縣)為例,1948年時尚有大小湖泊33個,總面積96平方公里。經過幾十年的圍墾,現在只剩下3個,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現存的3個,湖面也大大減少。這次大洪水,雖長江干堤未損,但所圍的湖田均發生內澇。
正是由於植被破壞和圍湖墾田的趨勢一直沒有改變,長江水患愈演愈烈。從公元前185年到1911年2096年的歷史,長江共發生了有歷史記載的大小洪水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民國38年中發生大水7次,平均五、六年一次。90年代,長江流域水災更加頻繁,水位不斷攀高。及至今年的超級大洪水,幾乎全線超歷史最高水位。數百萬軍民死守江堤已有月余,但還是險情不斷,目前依然面臨著最危險的關頭。
在巨大的災害面前,我們應當警省:著眼於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對我們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應有足夠的反思。我們必須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決不應該是為了應付國際社會的呼聲而做出的權宜之計,而應該是我們中國人迫在眉毛的當務之急。如果再不注意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重建,上游的水土流失將對三峽工程構成致命的威脅,而長江中下游則難免年年告急。一味加高加固江堤以御洪水,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治標更要治本。我們的祖先大禹已經認識到治水當注重疏通而不是一味防堵。在繼續搞好長江水利建設的同時,要大搞植樹造林,恢復和增加綠色植被,當務之急是徹底制止長江上游依然還在進行的亂砍亂伐,要把植樹造林當做水利工程來抓;在長江中下游疏通河道,有計劃的退田還湖,清淤增容,發展多種經濟。
長江連年水患,黃河斷流,有成為一條內陸河的危險,這無疑是一個警示。如果說龍的傳人命運系於黃河長江兩條龍脈,那麼,今日兩河的狀況,就是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命運的觸目驚心的提示。我呼籲,「生態立國」應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並且應依此基本國策制定我們的發展道路。在此洪水依然肆虐、長江大堤繼續經受嚴峻考驗的時刻,人們應該認清,今年的長江大洪水是一場生態災難。
⑶ 森林被破壞的後果
大氣環境惡化。有關部門統計,全國338個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剩餘的66.9%都超過二級標准,其中有137個超過三級標准,占統計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國的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無減;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8.5%;1995年我國人均耕地僅為0.08公頃左右,在全世界26個人口5000萬以上的國家中倒數第三位。
草地退化。由於對草地的掠奪式開發,亂開濫墾、過度樵採和長期超載過牧,全國草地面積逐年縮小,草地質量逐漸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達1.3億公頃,並且每年還以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下降,人均積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已達367萬平方公里,並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繼續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目前,我國沙化土地的面積為168.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6%。
海洋環境也不容樂觀,1999年我國近岸海域污染嚴重,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已達46%以上,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東海海區,劣四類海水比例高達53%。
生態環境惡化所產生的危害有多大?
經濟損失。1994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201.6億元,接近同年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測算只是生態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部分間接經濟損失,沒有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許多難以測算的潛在經濟損失。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估,這種損失遠大於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時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態破壞加劇了貧困,影響了社會安定。在寧夏、內蒙古一些沙化嚴重的地區,當地農民被迫遠走他鄉,成為生態災民。
導致自然災害頻繁。在類型眾多的自然災害中,除了地震、火山活動之外,許多自然災害都與人類破壞生態密切相關,特別是洪澇、乾旱、泥石流、沙塵暴等的頻繁發生,可以說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後果。
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的江河斷流和污染,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給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生物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物種的大量消失,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而且進一步削弱了工農業生產的原材料供給能力……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惡化趨勢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其造成的損失及負面影響還在擴大!
人為因素的作用,特別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造成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大煉鋼鐵、「以糧為綱」、「有水快流」、「先上車後買票」等等,都對環境造成了觸目驚心的損害。令人擔憂的是,時至今日,新的生態破壞行為還時有發生。
⑷ 全國大煉鋼鐵,大量砍伐樹木,會給我們造成怎樣的災害
大煉鋼鐵會向大復氣中排放大制量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污染大氣,降低空氣質量;導致地球上空二氧化碳大幅增加,加劇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空洞;大量伐樹會導致地面植被減少,植被覆蓋率降低,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河流徑流量變化變大,河流中下游洪澇災害更加頻繁
⑸ 大躍進時中國的森林都真的被砍光了嗎
你從哪裡聽到的這個謠言啊?即使是拚命黑ZF的輪子都不敢這么說吧
⑹ 1949年的中國森林覆蓋率是多少
為啥打死你都不信49年的8%森林覆蓋率?話說得這么絕對,難道你有什麼依據么專?你更相信屬50%這個數字,新疆沙漠、西藏高山大部分地區是不會有什麼森林的,蒙古是草原,黃土高原那時候就叫黃土高坡所以不會有森林,這50%要放到剩下的地方……我的天,這種森林覆蓋率那還叫什麼1949年,叫石炭紀好了,歷史上最大的成煤期。
你去問問民國出生的老人,他們小時候的山坡上有沒有大片的樹林?四萬萬人,家家戶戶都生活做飯,你以為是燒的蜂窩煤還是液化氣呢?家家戶戶都需要蓋房子,難道除了木頭以外有鋼筋給你做梁?死了人也要埋,那時候可都是用棺槨土葬。
以上一切都需要從砍樹開始,一個處於發展晚期的農業社會文明,其本質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擁有大片的森林(秦修咸陽宮,就砍光了四川的樹木,咸陽宮的規模不會超過一個近代中等城市的規模,而當時中國才多少人,民國又有多少人)。工業化早期的森林覆蓋率會比農業社會晚期更低一些,但一旦建立起了一個體系,工業社會對森林是沒有那麼大的破壞慾望的。幾年來中國的森林增長率,相信正常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親眼看見。
⑺ 求有關我國亂砍亂伐造成植被破壞的相關資料~!急急急~~!!!
我在《學問中國》中曾經提到,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長江水患的根本原因。今年入夏以來、迄今仍在持續的長江超級(百年未遇)大洪水,迫使我們從學理上進一步思考和探討這一問題。我認為,今年的長江大洪水應該視為一場生態災難。生態災難,是天災,也是人禍。
今年長江大洪水的直接起因是全流域性大規模降雨。據氣象專家講,這種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厄爾尼諾現象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變慢而引起的、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地球大氣環流不規則波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熱帶天氣系統,亞熱帶天氣系統跟著出現異常。厄爾尼諾現象與大氣二氧化碳增多所造成的溫室效應也有關系,特別是大量的持續性降雨與之相關。這樣看來,即使厄爾尼諾現象也與人類行為造成的大氣變化有關。據說,長江流域幾次大洪水,都出在厄爾尼諾現象的次年。31年如此,54年如此,今年又是這樣。
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了大規模的集中降雨,這是長江大洪水的首要原因。然而今年的降水量並不是歷史上最大的,長江汛期迄今總流量只有200億立方米,遠不及54年的1000億立方米,而長江水位多處多段卻出現了超歷史最高水位,且長時間居高不落。這就說明,導致大洪水的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並不是一下大雨就出現大洪水。綠色植被可以充分吸收水分,大雨季節制止山洪暴發,乾旱季節保濕涵水,據專家估計,10萬畝森林的蓄水作用相當於一座200萬立方米的水庫;其次天然的大江大河可以疏通大水;再次,與大江大河相連的大小湖泊可以調節水位。如果這些因素遭到人為的破壞,那麼就會出現一下大雨就形成水患的局面。
我曾經提到,長江上游的綠色植被破壞,長江中下游的圍湖墾田,是長江水患愈演愈烈的兩大根本原因。
綠色植被破壞之後,地表毫無涵水功能,所有的雨水都由高處向低處直沖而下,綠色植被率很低的華北地區經常發生的山洪暴發就屬此列。洪水直瀉還帶來水土流失。洪水沖走了地表的有機土壤,使之成為不毛不育之地。洪水所帶走的泥沙則進一步淤塞河道,使河流的瀉洪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因此,一般講來,綠色植被破壞是水患的罪魁禍首,無論南方洪水還是北方的洪水。歷史上,大規模的森林砍伐曾經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以致今日斷流數百天,有成為一條內陸河的危險;也使長江有成為第二個黃河的危險。縱觀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越來越低。50年代的土法上馬大煉鋼鐵和70年代的農業學大寨劈山造田,使我國的森林遭到毀滅性的破壞。80年代以來高速的經濟增長在許多地區是以亂砍亂伐樹木為基礎的。
綠色植被大肆破壞的結果,具體到長江流域,是使長江中上游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長江流域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已由50年代的36萬平方公里上升到90年代的56.2萬平方公里。由於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有機土壤損失不說,長江流域存在嚴重的湖泊萎縮、河道淤積。洞庭湖年淤積泥沙1.2億噸,50年來湖面縮小了33.2%,容積縮小了43.7%,損失洪水調蓄能力100億立方米。鄱陽湖年淤積量也達到1210萬噸,湖床平均每年增高3厘米。這樣巨大的調蓄能力的損失,難怪長江水患不愈演愈烈。我們試假定洞庭湖和鄱陽湖的容積能夠恢復到50年前的水平,以現有的堤防,今年的大洪水將有多少危險?
導致長江流域調蓄能力下降的另一原因是大規模的圍湖墾田。湖泊作為長江水系的天然調節器,其被圍墾之後人為的造成洪災。圍出的湖面必得修堤以擋洪水,修堤圍湖的人多起來,洪水沒地方去,結果是所有的堤防都得加固,不然就會被沖毀釀成洪災。同樣道理,湖面都被圍起來了,長江之水無處宣洩,只得加高加固江堤。這樣就造成了「垸益多,水益迫。客堤益高,主堤益卑。故水至不得寬緩,湍怒迅激,勢必沖嚙,主堤先受其害。」(《沔陽志》)湖北省號稱「千湖之省」,我不知道現在還剩下多少湖泊。以我的家鄉湖北省武穴市(廣濟縣)為例,1948年時尚有大小湖泊33個,總面積96平方公里。經過幾十年的圍墾,現在只剩下3個,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現存的3個,湖面也大大減少。這次大洪水,雖長江干堤未損,但所圍的湖田均發生內澇。
正是由於植被破壞和圍湖墾田的趨勢一直沒有改變,長江水患愈演愈烈。從公元前185年到1911年2096年的歷史,長江共發生了有歷史記載的大小洪水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民國38年中發生大水7次,平均五、六年一次。90年代,長江流域水災更加頻繁,水位不斷攀高。及至今年的超級大洪水,幾乎全線超歷史最高水位。數百萬軍民死守江堤已有月余,但還是險情不斷,目前依然面臨著最危險的關頭。
在巨大的災害面前,我們應當警省:著眼於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對我們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應有足夠的反思。我們必須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決不應該是為了應付國際社會的呼聲而做出的權宜之計,而應該是我們中國人迫在眉毛的當務之急。如果再不注意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重建,上游的水土流失將對三峽工程構成致命的威脅,而長江中下游則難免年年告急。一味加高加固江堤以御洪水,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治標更要治本。我們的祖先大禹已經認識到治水當注重疏通而不是一味防堵。在繼續搞好長江水利建設的同時,要大搞植樹造林,恢復和增加綠色植被,當務之急是徹底制止長江上游依然還在進行的亂砍亂伐,要把植樹造林當做水利工程來抓;在長江中下游疏通河道,有計劃的退田還湖,清淤增容,發展多種經濟。
長江連年水患,黃河斷流,有成為一條內陸河的危險,這無疑是一個警示。如果說龍的傳人命運系於黃河長江兩條龍脈,那麼,今日兩河的狀況,就是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命運的觸目驚心的提示。我呼籲,「生態立國」應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並且應依此基本國策制定我們的發展道路。在此洪水依然肆虐、長江大堤繼續經受嚴峻考驗的時刻,人們應該認清,今年的長江大洪水是一場生態災難。
⑻ 大躍進的時候全國的森林都真的被砍光了嗎
那是個瘋狂的年代。稻米畝產一萬斤,一個蘿卜三千斤。唉。
森林是砍了些,哪兒能砍光了啊。 這種說法語文裡面叫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