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配置有哪些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8.4.6 在梁、柱類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專搭接長度范圍內屬的橫向構造鋼筋應符合本規范第8.3.1條的要求;當受壓鋼筋徑大於25mm時,尚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的范圍內各設置兩道箍筋。
8.3.4 混凝土結構中的縱向受壓鋼筋,......受壓鋼筋錨固長度范圍內的橫向構造鋼筋應符合本規范第8.3.1的有關規定。
8.3.1-3
當錨固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大於5d時,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於d/4;對梁、柱、斜撐等構件間距不應大於5d,對板、牆等平面構件間距不應大於10d,且均不應大於100mm,此處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
規范在此說的「橫向構造鋼筋」就是指的箍筋。
B. 當梁中配有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應符合哪些規定
當梁中配有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應符合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彎鉤直線段長度不應小於5d、箍筋間距不應大於400mm、箍筋間距不應大於15d規定(這是應付考試的選擇)。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版)
8. 3. 4 昆凝土結構中的縱向受壓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其抗壓強度時,錨固長度不應小於相應受拉錨固長度的 70%。
受壓鋼筋不應採用末端彎鉤和一側貼焊錨筋的錨固措施。
受壓鋼筋錨固長度范圍內的橫向構造鋼筋應符合本規范第8. 3. 1條的有關規定。
8. 3.1
3 當錨固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大於 5d 時,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於d/4;對梁、柱、斜撐等構件間距不應大於5d,對板、牆等平面構件間距不應大於10d ,且均不應大於 100mm ,此處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
8. 4. 6 在梁、柱類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的橫向構造鋼筋應符合本規范第 8. 3. 1條的要求;當受壓鋼筋直徑大於25mm 時,尚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 100mm 的范圍內各設置兩道箍筋。
9.2. 7 混凝土梁宜採用箍筋作為承受剪力的鋼筋。
當採用彎起鋼筋時,彎起角宜取45°或60°;在彎終點外應留有平行於梁軸線方向的錨固長度,且在受拉區不應小於 20d,在受壓區不應小於 10d, d為彎起鋼筋的直徑;梁底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頂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下。
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4 當梁中配有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應符合以下規定:
1) 箍筋應做成封閉式,且彎鉤直線段長度不應小於 5d,d為箍筋直徑。
2)箍筋的問距不應大於 15d ,並不應大於 400mm 。當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於5根且直徑大於 18mm 時,箍筋間距不應大於 10d, d為縱向受壓鋼筋的最小直徑。
3)當梁的寬度大於 400mm 且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於3根時,或當梁的寬度不大於 400mm 但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於 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
C. 框架梁中架立筋什麼時候設置
架立鋼筋設置在來梁的受自壓區外邊緣兩側,用來固定箍筋和形成鋼筋骨架。如受壓區配有縱向受壓鋼筋時,則可不再配置架立鋼筋。
也就是說,一般梁中上部如果沒有縱向鋼筋,則設置架立筋,只是為了固定箍筋形成鋼筋骨架。架立筋計算時不考慮受力,僅為滿足箍筋肢數要求,保證梁的整體性
D. 縱向受壓鋼筋。
受壓鋼筋通常抄指樑上部鋼筋,柱筋(縱筋即受拉也受壓)
一般來說,梁結構往往不需要配置受壓鋼筋,梁的上部縱向鋼筋和下部縱向鋼筋都是按受拉考慮的,區別在於一個在支座上部,一個在跨中下部。
框架柱的受力要復雜一點,往往需要考慮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荷載,找出最不利的組合進行計算,鋼筋既可能承受壓力,也可能受拉力,不能簡單的判定鋼筋受拉還是受壓。
實際判斷應以結構圖紙標注為准。如果按經驗可以從以下角度去考慮:
1、受壓鋼筋多出現在以下結構中:軸心受壓或小偏心構件,如軸心受壓短柱、桁架中受壓腹桿、拱板(殼)等。
2、按截面尺寸判斷。混凝土截面相對比較小而配筋相對多時,可能有部分鋼筋用於協助混凝土受壓。
3、沒有標注的,一律按受拉考慮。
E. 關於什麼是縱筋
縱向鋼筋是平行於混凝土構件縱軸方向所配置的鋼筋。配置於截面受壓區的鋼筋稱為縱向受壓鋼筋;配置於截面受拉區的鋼筋稱為縱向受拉鋼筋。
施工方法:
當梁較高(Hw≥450mm)時,為了防止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形而產生豎向裂縫,同時加強鋼筋骨架的剛度,在梁的兩側沿梁高每隔200mm處各設一根直徑不小於10mm的腰筋,兩根腰筋之間用φ6或φ8的拉筋連系,拉筋間距一般為箍筋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