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梁寬240,底部一排能不能放4跟25的鋼筋謝謝!
對了
去掉兩邊保護層,減去雙肢箍直徑,剩下170mm
4×25再加3個間距25mm等於175mm;175>170,差5
寬250mm的梁則多餘5mm
㈡ 如何計算梁的單排最大布置縱向鋼筋數量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9.2.1第3條:
樑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版於30mm和1.5d;
梁下部權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
當下部鋼筋多於2層時,2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2層的中距增大一倍;
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
舉個例子:
如梁寬300mm,保護層為25mm。箍筋採用8mm,那麼對於縱筋22mm的,上部鋼筋最多可以放4根,下部鋼筋最多可以放5根。
上部鋼筋計算:1.5d=1.5×22=33mm>30mm。25×2+22×4+33×3+8×2=253mm<300mm,如果採用6根,則計算結果>300mm。
下部鋼筋計算:d=22mm<25mm。25×2+22×5+25×4+8×2=276mm<300mm,如果採用7根,則計算結果>300mm。
用自己製作的excel表格計算結果如下:
㈢ 梁的寬度為4O0mm,高度為3O0mm,應下多少條鋼筋
1、要下多少鋼筋,具體要看設計要求。
2、提醒一下,梁寬400,梁高300,是否有誤。
㈣ 當梁寬為250毫米時,能否一排排下4根直徑為20毫米的HPB鋼筋
要想單排主筋4根22,該梁的最小寬度應大於或等於201mm才能符合規范(規范要求:梁主筋間距不小於25且不小於主筋直徑,梁保護層厚度不小於25),雖然規范如此規定,但從施工便利方面考慮(考慮振動棒插入及砼灌入),單排主筋4根22的梁,其寬度應大於等於250。
考慮施工:
1、200寬的梁其單排主筋最好2根,最多3根;250寬的梁主筋盡量不超過3根,最多不能超過4根。
2、振動棒直徑50,泵送混凝土的石子粒徑一般為5-31.5,自拌混凝土的石子粒徑一般為5-40,所以梁主筋凈間距能大於50最好,最少也要大於31.5。
梁的橫截面
若梁的橫截面有一縱向對稱軸,則梁有一縱向對稱面。梁的軸線即為縱向對稱面內的直線(直梁情形)或曲線(曲梁情形)。若作用於樑上的載荷都在這個縱向對稱面內,則撓曲線也是這一平面內的曲線,這類彎曲稱為平面彎曲,是工程中最常見的彎曲形式。
若梁的橫截面無對稱軸,則梁也無縱向對稱面,但只要載荷通過彎心連線,且平行於截面的形心主慣性軸(見截面的幾何性質),梁的變形仍為平面彎曲。
㈤ 計算一根梁能放多少根鋼筋
不管受力構件的配筋率的話可放:d大於等於25時可放(b-2a)/2d+1根
d小於內25時可放(容b-2a)/25mmd+1根
㈥ 八米大粱放多大鋼筋
梁截面高度原來的規范是規定取1/8~1/12的梁跨度,新的規范是取1/10~1/18梁跨度,所以綜合來看梁高取600mm~800mm就可以了,梁寬取250~300mm就可以了,受力鋼筋沒法定。 通常來說底筋要大點的,如果上面是正常的一層層高的砌塊建議至少整個4根25或者6根20的或者6...」
㈦ 250寬樑上部鋼筋可以放9根20鋼筋么,4/5這樣放超筋么
按GB50010-2010第9.2.1.3款的規定,樑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對於250mm寬梁如按所述配筋,則上部第一排配4根20的鋼筋時凈距為(250-2×25-4×20)/3=40mm>30mm,可以滿足規范要求;而第二排要配5根20的鋼筋時凈距為(250-2×25-5×20)/4=25mm<30mm,就不能滿足規范的要求了。因此應調整梁截面尺寸或配筋。
註:兩計算式中
2×25為梁兩側的保護層厚度;
4×20、5×20分別為第一、二排鋼筋所佔梁寬;
3、4分別為第一、二排鋼筋的間隔數;
㈧ 25公分寬大梁放4支25厘米鋼筋可以嗎
大梁一般最少4根25的三級鋼筋,加兩根腰筋其他自己看著加,跨度大的再多加兩根。最好把建築圖給人算算再配筋 。
相關介紹
梁的配筋依據是荷載,如果是民用建築,可用直徑18的三級鋼筋作為梁底部主筋,要用三根,兩直一彎,架立筋可以用直徑14的圓鋼,箍筋可以用直徑6mm的圓鋼,間距150mm。
底筋用3根直徑20mm的二級鋼,上部2根直徑14mm二級鋼、在兩支座處再各加2根負彎筋長度1.5米、直徑20mm的二級鋼,箍筋直徑8mm間距100到200mm,兩端加密,混凝土用C25,梁寬最好加到25cm。注意此梁只能承載一層的荷載,各層都要配梁。
根據拆除牆體的長度和牆體上部所承受的各種荷載累加,確定梁的截面尺寸,再進行計算其配筋。
在需要拆除的牆體兩側,設置鋼管支撐立柱,加上橫梁,下加墊板,將牆體上的樓板托住保持其原有的穩定性,並加鋼鍥撐緊。支頂立柱的斷面及間距通過荷載計算來確定。支點位置在距板端部的100毫米處的長范圍內。對於多層或底層改梁,澆築孔位置一般小於2米,澆築孔在上側即可。
在保證立柱穩定的情況下,再對牆體進行拆除。同時按照梁的截面尺寸以及支承長度來剔除梁的下牆體,清除完雜物。
為防止板原接頭混凝土下落,可以按間距不大於1.5米增加鋼支撐,並在梁混凝土澆築范圍內,模板支好後,沿樓板上沿從一端或兩端依次澆築梁混凝土,在混凝土攪拌好後,靜置的時間不要超過混凝土早期凝固時間長度。間距為1米左右,開直徑約150毫米的混凝土灌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