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筋搭接位置
一般在圖紙沒有特別註明的情況下,地樑上下鋼筋搭接位置是與框架樑上下鋼筋搭接位置一樣的。但也有設計者根據地質的不同而設計了相反的受力筋,那他就會在圖紙上註明。
框架梁中間在跨中斷開的鋼筋,在專業術語上叫支座負彎矩筋,而在俗語上通稱支座挑筋。
從受力上分析,連續樑上部彎矩最大的地方是梁端,彎矩為0的地方一般是跨邊1/3處的地方,上部鋼筋接頭位置應該布置在彎矩為0的地方,所以一般樑上部鋼筋接頭布置在梁跨邊1/2處;
底部受力鋼筋,正彎矩最大的地方一般在梁中,最好接頭在跨邊1/3處或在梁端,而最不宜的地方就是跨中,所以,梁底部鋼筋焊接在跨中1/2處是不行的。
鋼筋在混凝土構件中主搏舉李要是承受拉力,鋼筋接頭是鋼筋承受拉力時的薄弱環節,鋼筋的接頭應設置在構件受力較小處。
(1)單跨梁板的縱向受力筋接頭不宜設在跨中1/2范圍內;
(2)連續梁板的縱向受力筋接頭,上部負彎矩筋應設在跨中附近,下部主筋應設在基遲支座處。但對滿堂基礎底板,因其彎矩圖和樓板方向相反,鋼筋的接頭位置也應相反,即上筋應在支座處,下筋則在跨中。
(3)鋼筋接頭還不宜設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區范圍內。
(4)鋼筋接頭就不應該集中,要盡量錯開位置,讓薄弱環節分散開來。
鋼筋搭接原則:
1、接頭應盡量設置在受力較小處,應避開結構受力較大的關鍵部位。抗震設計時避開梁端、柱端箍筋加密范圍,如必須在該區域連接,則應採用機械連接或焊接。
2、在同一跨度或同一層高內的同一受力鋼筋上宜少設連接接頭,不宜設置2個或2個以上接頭。
3、接頭位置宜互相錯開,在連接范圍內,接頭鋼筋面積百分率應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4、在鋼筋連接區域應採取必要的構造措施,在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或箍筋。
5、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如桁架和拱的拉桿)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得採用綁扎搭接接頭。
6、當受拉鋼筋的直徑d>25mm及受壓鋼筋的直徑d>28mm時,不宜採用綁扎搭接接頭。
參考資答仿料來源:網路-鋼筋連接
⑵ 鋼結構地梁的鋼筋接頭在哪個部位符合規范
基礎梁鋼筋接頭區段:上部筋貫通筋在支座兩賀豎旦端1/4范圍內接頭,下部筋在跨中1/3范圍內接頭。樓禪擾層框架梁:上部鋼筋在跨中1/3范圍接頭,下部筋在支座處錨固(彎錨或直錨)也可以在支座1/3范圍內接頭。同一區段接頭百分率不得大於50%,焊接接頭兩接頭間隔500mm以上且達到35d,否則視為同一纖飢區段接頭。
⑶ 基礎聯系梁鋼筋搭接位置
設置在受力較小處,應避開結構受力較大的關鍵部位。
接頭應盡量設置在受力較小處,應避開結構受力較大的關鍵部位。抗震設計時避開梁端、柱端箍筋加密范圍,如必須在該區域連接,則應採用機械連接或焊接。
在同一跨度或同一層高內的同一受力鋼筋上宜少設連接接頭,不宜設置2個或2個以上接頭。接頭位置宜互相錯開,在連接范圍內,接頭鋼筋面積百分率應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在鋼筋連接區域應採取必要的構造措施,在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或箍筋。
(3)基礎鋼筋到一層接頭在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梁鋼筋搭接要求規定:
1、不同直徑鋼筋機械連接時,接頭面積百分率按較小直徑計算。同一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同,連接區段長度按較大直徑計算。
2、焊接骨架較小鋼筋直徑不大於10㎜時,大小鋼筋直徑之比不宜大於3倍;較小直徑為12~16㎜時,大小鋼筋直徑之比不宜大於2倍。焊接網較小鋼筋直徑不得小於較大直徑的60%。
3、幫條焊、熔槽幫條焊使用時應注意鋼筋間隙的要求。窄間隙焊用於直徑≥16㎜鋼筋的現場水平連接。熔槽幫條焊用於直徑≥20㎜鋼筋的現場安裝焊接。
⑷ 基礎框架柱鋼筋接頭位置如何處理
基礎框架柱鋼筋接頭位置的處理方法:
(1)、一般的框架柱接頭位置應高出樓面砼面500mm、1/6柱凈高、柱的長邊尺寸,三者取較大值。同截面內接頭百分率不能大於50%。
(2)、接頭位置應避開箍筋加密區,你這個是基礎框架柱,加密區為1/3柱凈高,所以接頭位置距地面高度應大於1/3柱凈高,無法避開時應採用機械連接。
(3)、相鄰接頭間距和接頭面積百分率必須滿足要求 。
(4)、上柱鋼筋直徑大於下柱鋼筋時應伸入下層連接。
(5)、有可能的話遠離彎矩最大處。
(4)基礎鋼筋到一層接頭在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1、基礎梁簡單說就是在地基土層上的梁,基礎梁一般用於框架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框架柱落於基礎樑上或基礎梁交叉點上,其主要作用是作為上部建築的基礎,將上部荷載傳遞到地基上。
在工業廠房中,一般都以柱作為主要的承重構件,基礎梁(在建築圖紙中符號為JL)作為基礎的一部分,主要起到柱子間連系的作用,使基礎形成較穩定的結構,也部分抗彎和抗剪的作用,當獨立柱之間不均勻沉降時會起到抗剪的作用。
一般基礎梁的截面較大,截面高度一般建議取1/4~1/6跨距,這樣基礎梁的剛度很大,可以起到基礎梁的效果,其配筋由計算確定。
2、鋼筋接頭系數表是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鋼筋是主要建築材料。
一般每根鋼筋長度約為6~12米不等,在實際使用時,因構造的需要,有時要接長使用,或者為了節約材料,需要將剪斷的剩餘鋼筋接起來使用,所以就要有接頭。
鋼筋接頭的搭接用量,設計有接頭規定者,應按設計計算。
無設計規定者,需要另加搭接用量,為了計算方便和簡化計算手續,按鋼筋規格、搭接方式編制了「鋼筋接頭系數表」。
計算時可根據施工圖紙,按規格分類計算出延長米,換算出理論重量後,再按每噸重量乘以系數,即為鋼筋接頭用重量。
參考資料
網路-基礎梁
網路-鋼筋接頭系數表
⑸ 柱鋼筋的搭接的區域在哪個部位
柱子的鋼筋搭接區域位於那個部分首先你要看明白是抗震框住和不抗震框住,先區別出形式,然後查11G101-1圖集的57頁到67頁裡面有具體的解釋。
基於此產生了結構標准化、構造標准化的思路,用數字化、符號化的表示方法即平面整體表示方法表示創造性設計。平面整體設計方法,含表示方法和標准圖兩部分。節點構造標准化後,施工公司的勞動量加大。
設計流程:設計結構體系—〉結構分析(力學分析)—〉結構施工圖設計。
結構設計是一種是商品,有使用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分為創造性勞動和重復性勞動(非創造性勞動)。由結構工程師完成創造性設計部分(創造性勞動),節點構造、節點外構造不是結構工程師的勞動成果,是抄的規范。
(註:節點構造是算不出來的,是由研究人員試驗出來的。)傳統的單構件正投影表示方法將創造性勞動和非創造性勞動混在一起,節點內構造和節點外構造的設計屬於重復性勞動(非創造性勞動)。
⑹ 基礎梁鋼筋搭接位置
基礎梁和主體梁鋼筋連接的位置正好相反,基礎梁下部鋼筋接頭位置應在跨中1/3范圍內,上部鋼筋接頭位置應在支座1/3范圍內。
⑺ 樓板鋼筋的搭接位置鋼筋搭接位置
1、樓板面積小,底層的鋼筋常下料為一個個板跨。盡量不進行搭接接長。如非要搭接接長鋼筋,則底層的鋼筋可取在板跨的1/3-1/4處,或在梁支座錨固處截斷。上層鋼筋可取在板跨中部處;
2、鋼筋順直方向下部在凈跨的1/3處上部在凈跨的1/3--1/2處;
3、底層鋼筋網的鋼筋搭接不能放在跨中(所指長度為凈跨度的1/3)的位置,面層鋼筋網的鋼筋搭接不能放在靠支座的跨邊(支座邊至1/3跨)。
⑻ 樓板鋼筋的搭接位置
樓板面積小,底層的鋼筋常下料為一個個板跨。盡量不進行搭接接長。如非要搭接接長鋼筋專,則底層屬的鋼筋可取在板跨的1/3-1/4處,或在梁支座錨固處截斷。上層鋼筋可取在板跨中部處。
當受拉鋼筋的直徑d>25mm及受壓鋼筋直徑d>28mm時候,不宜採用綁扎搭接接頭(2010版新《混規》對這兩個數據作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舊規范定的是:28mm和32mm)
鋼筋的搭接長度一般是指鋼筋綁扎連接的搭接長度,也有是不嚴格的指鋼筋焊接的焊縫長度。
(8)基礎鋼筋到一層接頭在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在混凝土凝固過程中易受擾動時(如採用滑升模板和爬升模板等方式施工),其最小搭接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1取用。
對末端採用機械錨固措施的帶肋鋼筋,其最小搭接可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0.7取用;當帶肋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於搭接鋼筋直徑的三倍且配有箍筋時,其最小搭接可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0.8取用。
⑼ 施工中,鋼筋接頭位置在哪裡最合適
在施工中,施工單位把框架樑上鐵在柱端的1/3搭接了氏隱(採用綁扎搭接,主要考橘枝慮省料),我們要求整改,施工單位提鋼筋接頭位置要盡量放置在不受力或者受力比較小的位置.一般: 出採用電弧焊處理,把搭接的梁鋼筋焊接起來
1. 梁 底部鋼筋在支座處,上部鋼筋在跨中1/殲伍廳3范圍內, 接頭鋼筋同一斷面不得超過50%(焊接)或25%(綁扎搭接),位置錯開45d。
2. 牆、柱豎向鋼筋每層樓板面處錯開45d接頭。
3. 樓板受力通長鋼筋接長底筋在支座處,負鋼筋在跨中1/3范圍內, 其它短鋼筋則按設計長度配料製作。
4. 樓面施工縫處鋼筋處理;一般樓面不留施工縫,如遇特殊情況需留施工縫時,斷面處應增加設置施工插鐵,數量為主鋼筋面積的30%,長度取3.0m, 兩端各伸入縫內1.5m。板插鐵採用Φ12鋼筋,放置於板中部,梁插鐵用Φ20的鋼筋放於上、下受力鋼筋位置。
⑽ 筏板基礎中鋼筋接頭在什麼位置
筏板基礎鋼筋為上下雙層雙向鋼筋網片,當設計無說明時,底板鋼筋位置按照內「底部容鋼筋,短跨鋼筋置於下排,長跨鋼筋置於上排;上部鋼筋,短跨鋼筋置於上排,長跨鋼筋置於下排」進行布置,且每個交叉點處均應採用綁絲綁扎牢固。
直徑小於等於Ф16的鋼筋一般採用綁扎搭接方式連接;直徑大於Ф16的螺紋鋼筋一般採用機械連接。 接頭位置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在同一根鋼筋上宜少設接頭。
(10)基礎鋼筋到一層接頭在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筏板基礎施工,混凝土澆築完畢,應灑水養護的時間為(底板混凝土為抗滲混凝土,養護周期不少於14天)。
筏板基礎也屬於擴展基礎的一種,一般用於高層框架、框剪、剪力牆結構,當採用條形基礎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時,或當建築物要求基礎有足夠剛度以調節不均勻沉降。筏板基礎分為梁板式筏板基礎和平板式筏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