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變截面梁、柱的鋼筋計算方法。
要算鋼筋量先懂構造才好,你先看看06g901-1第2到19,柱變截面分好幾種,內容較多。梁以就是按一般的計算,只是變了截面的面積,不影響。
⑵ 柱鋼筋根數發生變化原因
題主是否想詢問「柱子鋼筋根數發生變化原因」?不同直徑縱向鋼筋採用連接方式不同的原因。柱子鋼筋根數發生變化原因可能是不同直徑縱向鋼筋採用連接方式不同的原因。當縱向鋼筋採用搭接連接時,搭接區域的箍筋間距是按照加密間距計算的。使用「編輯鋼筋」,分別選中兩個箍筋數量不同的柱,查看根數計算的區別。
⑶ 柱子截面變了,鋼筋根數變了,直徑也變了,怎麼處理
看101圖集上有一節,專門講這個,簡單來說就是柱子鋼筋在這一層錨固,上一層鋼筋重新插筋,也讓鋼筋上去,電渣壓力焊的時候換另一個截面的鋼筋,要看具體情況選擇的
11-101-1上是看第65頁
⑷ 請問框架柱鋼筋變小,截面變小,鋼筋變少,上部鋼筋如何設置
16G101-1圖集68頁上有圖示。
一般是採用重新插筋的做法。
請採納
⑸ 關於每層框架柱鋼筋個數變化的問題
如果是在同一個截面上的柱子的話,可以選擇直接從下次柱子重新插筋進行設置,當然也可以直接從二層樑上重新錨固設置,兩種方式都是可以的!
⑹ 柱變截面位置縱向鋼筋構造
必須要按c/h的比例來執行,因為如果c/h的比例≥1/6時,如果再用彎折縱向鋼筋的方法,的話鋼筋的受力就不一樣了,而且會造成柱節點外面的豎筋保護層厚了
⑺ 柱變截面位置縱向鋼筋構造
這個C/h是集合的問題了,c/h與1/6關系只要滿足大於或者小於,都可以用圖集的規范去操作;但是,有的時候也不一定的,現在很多現場施工都是依據圖集,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施工難度的,彎折縱向鋼筋的方法用的少。
個人看法:圖集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不影響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實際操作還是靠經驗的。不要照圖集按部就班的做,那樣沒有一個工程可以很好的完工。熟悉圖集,靈活運用才是王道。
對於受力,建議你畫個圖自己看看柱鋼筋的受力,還有對梁的力。
⑻ 柱子截面不變鋼筋直徑和數量變怎麼處理
可以調整鋼筋規格直徑大小或者數量,如果需要調整規格大小,可以採用在某一層樓板澆築前,預埋要變小的鋼筋即可啊;如果是數量變化的,則在某層樓板澆築後,重新調整豎向鋼筋的間距即可。
⑼ 如何處理柱鋼筋變截面
1、假如600變500是一側縮小100,梁高大於600,那麼把多餘的4跟22鋼筋直錨,高度為伸過梁底1.2倍錨固長度,其餘鋼筋與上部連通,鋼筋在梁內調整為上部位置。
2、假如600變500是兩側各縮小50,梁高大於300,處理方法同第一條。
3、如果不能滿足前兩個條件,則需要把變截面處鋼筋在梁麵筋下部彎鉤,上部鋼筋重新預埋,下部鋼筋彎鉤長度為柱縮小長度加200,上部鋼筋錨固為1.5倍錨固。
由於柱筋每側減少數量為1根在提前一層考慮上層鋼筋錯開的問題,應在壓力焊時注意焊接鋼筋長度,保留的4根22鋼筋全部保留較高的鋼筋,原角筋較矮的鋼筋接的等於層高的鋼筋,原角筋較高的鋼筋接的等於層高減去焊接錯開長度的鋼筋。
(9)柱變截面縱向鋼筋數量如何變化擴展閱讀:
在地下室插筋時就加長,使連接區上移到地下室頂板下部的連接區,然後焊接時用20的鋼筋.如果怕下料時麻煩就直接封頭,在上面插筋。
柱鋼筋綁扎主要內容及施工流程:
1、施工流程:搭設柱筋支撐腳手架→套柱箍筋→連接並綁扎豎向受力筋→畫箍筋間距線→綁箍筋。
2、搭設柱筋支撐腳手架:柱筋支撐架採用腳手架鋼管搭設,操作面四周鋪跳板,並掛安全網。
3、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鋼筋上,然後綁扎定位鋼筋,立柱子鋼筋。
4、機械連接:豎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後,機械連接接頭、套筒尺寸應符合設計及有關規范要求。
5、畫箍筋間距線:在立好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劃箍筋間距線。
6、柱箍筋綁扎:箍筋的接頭(彎鉤疊合處)應交錯布置在四角縱向鋼筋上,柱角鋼筋與箍筋間用雙扣交錯綁牢,綁扣相互間應成八字形。箍筋與主筋要垂直。
7、下層豎向露筋出樓面用柱箍將其固定。
8、截面變化:下層柱筋露出部分,在綁紮上層梁前先行收縮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