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剪力牆豎向鋼筋偏位較大,該怎麼處理
1、鋼筋偏位在1:6以內時,一般是3cm時可以把板砼向下鑿掉一部分,把鋼筋打彎使其不偏位。按規版定修理好砼部分權。
2、鋼筋偏位在1:6以外時,一般是3cmc 以上時,要進行植筋處理(有資質的專業施工單位施工)。
⑵ 剪力牆柱鋼筋偏位怎樣校正
。一種情況就是偏離不大,採用不大於1:6的角度直接彎曲鋼筋到設計的位專置, 然後採用立筋屬綁扎固定偏位鋼筋。
另一種情況是鋼筋偏離原位過大,也採用的不大於1:6的角度直接彎曲鋼筋到設計的位置,然後在鋼筋設計位置按規范進行植筋,新植鋼筋與原彎曲校正進行綁扎,綁扎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要求。
第二種校正(處理)措施要取得設計部門的同意。
⑶ 如果柱子,剪力牆鋼筋移位過大,怎樣處理
接綁扎,使得位移鋼筋按1、位移的鋼筋在柱子或剪力牆截面內。
剪力牆結構鋼筋的安裝要嚴格按照平法GB 50204-20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和11G101-1標准圖集的要求施工。要抓住鋼筋工程施工的重點,加強鋼筋工程安裝施工質量管理。
剪力牆豎向鋼筋的連接,剪力牆鋼筋的安裝,要依據牆體外皮線位置和牆體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的要求,調整最外層鋼筋的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按1/6坡度比要求,在校正豎向甩槎鋼筋後,進行牆體豎向鋼筋的連接。
(3)剪力牆鋼筋偏位規范如何處理擴展閱讀:
截面相同法舉個例子,原來的直徑是22,需要換算的直徑是12,那麼就需要2根直徑為12的代換。記住只能大不能小。
質量相同法同樣舉個例子,原來為直徑22的鋼筋需要2根,其重量假設為50千克,那麼需要換直徑為12的鋼筋,其質量必須大於直徑為22的鋼筋質量,就是要大於50千克。
這個只是作為施工員在實際中的簡單作,不作為計算工程量。圖紙上真的說:「剪力牆鋼筋雙向」的話,設計與施工就無法溝通了(設計沒有採用平法規定)手中的圖紙當心了。因問反映了圖紙的水平。
剪力牆平法施工圖的表示方法,剪力牆身,牆身編號,由牆身代號、序號以及牆身所配置的水平與豎向分布鋼筋(即您所問的剪力牆鋼筋雙向『水平與豎向分布鋼筋』)的排數組成,其中,排數注寫在括弧內。表達形式為:QXX(X排)當牆身所。
⑷ 有關剪力牆鋼筋的位置問題
水平方向的剪力牆的鋼筋應該是>2排,估計你家也就2排,鋼筋到邊緣的距離(也就是保護層的厚度)最少應該是大於等於15MM,這是國家規定的!
如果出現你家的那問題,應該是質量上的問題,應該是鋼筋彎曲,或則模板不平造成的,或則是混凝土級別低等等
剪力牆一般都設兩排鋼筋,是分布在內外兩邊的!不過也有三排及以上的!
但位置都大同小異!內外邊的鋼筋應該有2公分以上的保護層,要是再加上粉刷的話,鋼筋離牆外至少也在5公分左右!
所以正常剪力牆是不可能看到鋼筋的銹斑!
你說的那些純屬施工原因造成的!
像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鋼筋將會嚴重腐爛,那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我想,這么顯而易見的東西施工都能馬虎出錯,建議你最好在仔細看看別的地方還有沒有隱患!
牆厚140mm以上的剪力牆,都應是兩排鋼筋。鋼筋布置在牆兩側,鋼筋到牆外皮的距離應為15mm。
漏筋了~~~~明顯有影響的 監理看到了又要找麻煩了。。。。是澆築的時候 沒有調整鋼筋吧。。。估計是沒有放鋼筋保護墊塊。。挺嚴重。。。
也有可能是模板對拉筋留下的 那個沒啥事 看清楚 要是點形狀的就是對拉筋的 要是線條型的就是漏筋
你所說的剪力牆應該是還未抹灰的毛牆,其鋼筋(水平鋼筋)保護層一般為15mm,出現的情況通常有兩種:
一是鋼筋偏位造成保護層過薄或幾乎沒有保護層引起鋼筋銹蝕.這種情況一般能看到一道道水平銹痕,間距約100至200mm.
二是鋼模板支模時本身模板表面有浮銹,拆除模板後銹斑粘到混凝土上形成.這種情況的銹跡應是一塊塊較均勻的銹跡.
鋼筋保護層過小(過於靠外)對剪力牆的質量影響不大,如果是主筋引起的銹斑,應清除表面銹斑,採用水泥砂漿抹灰,以保護鋼筋不再銹蝕就可以了.當然既是新接收商品房的剪力牆,應與物業公司交涉,讓其處理至滿意.
補充:樓板鋼筋的保護層(樓板中的鋼筋與樓板最外層的距離)為10mm,銹蝕對鋼筋受力是有影響的,因為會減小鋼筋截面積,既然是新房,應該影響不大,最要緊的是防止繼續銹蝕;
保護層的大小在設計圖中是有規定的,根據設計規范規定,一般樓板為10mm,剪力牆為15mm或與等於主筋直徑.
⑸ 頂板混凝土澆築完,剪力牆放線,鋼筋移位,怎麼出處理方案
看你偏位多少,一般五公分以內可以像樓上說的那樣,把面層混凝土剔除10公分左右,慢慢打彎就可以了,如果是大於10公分就要重新植筋進行處理了
⑹ 柱子及剪力牆鋼筋位移怎麼處理
如果柱子來,剪力牆鋼自筋移位過大,處理情況分2種:
1、位移的鋼筋在柱子或剪力牆截面內,直接綁扎,使得位移鋼筋按1:6的傾斜角度矯正歸位,底部加t字筋加強。2、位子的鋼筋在柱子或剪力牆截面尺寸外,就只能植筋處理,植筋處理後還得做抗拉拔實驗。這種情況的處理方案要報設計部門同意,項目總監理工程師認可。處理措施資料要存檔。
⑺ 剪力牆預留梁底筋位置不符合規范要求,處理措施
剪力牆結構設計要點
1.剪力牆結構設計要點 提交日期:2004-04-15 瀏覽: 973
整體規定
◆ A級高度乙類、丙類高層建築的剪力牆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牆——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分別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牆——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30、120、100、80m,9度抗震時不宜採用 A級高度甲類高層建築的剪力牆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時,將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後,按乙類、丙類建築採用 9度抗震時,應專門研究 (說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電梯機房、水箱、構架等高度)
◆ B級高度乙類、丙類高層建築的剪力牆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牆——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牆——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50、140、120、100m B級高度甲類高層建築的剪力牆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時,按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後,按乙類、丙類建築採用 8度抗震時,應專門研究
◆ 結構的最大高寬比: A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分別為6、6、6、5、4 B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8、7、7、6 ◆ 質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不均勻的結構,應計算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 其他情況,應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影響
◆ 考慮非承重牆的剛度影響,結構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取值0.9~1.0
◆ 平面規則檢查,需滿足: 扭轉: A級高度—— B級高度、混合結構高層、復雜高層—— 樓板: 有效樓板寬 ≥ 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 開洞面積 ≤ 該層樓面面積的30% 無較大的樓層錯層 凹凸: 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 ≤ 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 ◆ 豎向規則檢查,需滿足: 側向剛度: 除頂層外,局部收進的水平向尺寸 ≤ 相鄰下一層的25% 樓層承載力:A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 (宜)≥ 相鄰上一層的80% 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 (應)≥ 相鄰上一層的65% B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 (應)≥ 相鄰上一層的75% (說明:樓層層間抗側力結構受剪承載力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該層全部柱及剪力牆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豎向連續:豎向抗側力構件(柱、抗震牆、抗震支撐)的內力不得由水平轉換構件(梁等)向下傳遞 ◆
◆ 水平位移驗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 ≤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層間彈塑性位移角 ≤ 1/120
◆ 舒適度要求: 高度超過150m的高層建築,按10年一遇的風荷載取值計算的順風向與橫風向結構頂點的最大加速度限值為:住宅、公寓 0.15 m/s2,辦公、旅館 0.25 m/s2
◆ 伸縮縫 1. 最大間距:現澆 45m,裝配 65m 2. 可適當放寬最大間距的條件: ① 頂層、底層、山牆和縱牆端開間等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②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牆設置外保溫層 ③ 每隔30~40m留出後澆帶,帶寬800~1000mm,鋼筋採用搭接接頭,後澆帶砼兩個月之後澆灌 ④ 頂部樓層改用剛度較小的結構形式,或頂部設局部溫度縫,將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 ⑤ 採用收縮較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⑥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採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
◆ 防震縫 1. 最小寬度:按框架結構的50%取用,但不宜小於70mm。 框架結構防震縫最小寬度規定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過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應每增加高度5m、4m、3m、2m,縫寬加寬20mm 2. 縫兩側結構體系不同時,按不利情況確定 縫兩側房屋高度不同時,按較低房屋高度確定 3. 縫沿房屋全高設置,地下室和基礎可不設,但在與上部防震縫對應處應加強構造和連接 4. 相鄰結構基礎存在較大沉降差時,宜加寬防震縫 牆體布置
◆ 宜雙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時應避免單向布置
◆ 門窗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一、二、三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不宜採用錯洞牆,且所有部位不宜採用疊合錯洞牆
◆ 牆肢長度不宜超過8m,且牆段總高與牆肢高度之比應大於2。當牆肢較長時宜開設洞口,各牆段間設置弱連梁
◆ 應避免樓面梁垂直支承在無翼牆的剪力牆的端部(《審查要點》3.6.3 / 6)
◆ 當牆肢與其平面外方向的樓面梁連接時,應至少採取以下一種措施:
◆ 一般剪力牆的底部加強部位高度的取值: (說明:當有地下室時,牆肢總高度應從地上一層(首層)算起,但底部加強部位應額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設計
◆ 構件截面長邊與短邊之比大於4時,宜按牆的要求進行設計(《砼規》10.5.1) ◆ 矩形截面獨立牆肢的長度與厚度之比不宜小於5 當其比值小於5時——其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限值,當一、二級抗震時,應較正常牆肢的相應值減0.1,三級抗震時為0.6 當其比值不大於3時——宜按框架柱進行設計,但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變,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 雙肢剪力牆的抗震設計中,牆肢不宜出現小偏拉,當任一牆肢出現大偏拉時,兩牆肢均應將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數 (說明:剪力牆牆肢不同受力狀態的延性優劣—— 小偏拉 < 大偏拉 < 小偏壓 < 大偏壓)
◆ 剪力牆截面設計的內容:平面內的斜截面受剪、偏壓或偏拉、平面外軸心受壓
◆ 在集中荷載作用下,牆內宜設置暗柱,並註明暗柱縱筋的連接方式,無暗柱時應進行局部受壓承載力驗算
◆ 一級抗震時,牆體的水平施工縫處宜進行抗滑移驗算 截面厚度
◆ 一、二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 ≥ 其他部位 ≥ (《砼規》11.7.9 / 1)補充:當牆端無端柱或翼牆時,≥ 層高的1/12
◆ 三、四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 ≥ 其他部位 ≥
◆ 非抗震時,≥
◆ 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進行牆體的穩定計算(高規附錄D) ◆ 剪力牆井筒中,分隔電梯井或管道井的牆肢截面厚度可適當減小,但不宜小於160mm。 ◆ 截面尺寸還應符合受剪要求 ◆ 剪力牆的厚度不宜小於樓層高度的1/25(《砼規》10.5.2) 軸壓比限值 ◆ 一般剪力牆 底部加強部位——三級抗震無規定、二級抗震0.6、一級(7、8度)抗震0.5、一級(9度)抗震0.4 其他部位——無規定 ◆ 短肢剪力牆 各部位統一規定為三級抗震0.7、二級抗震0.6、一級抗震0.5,一字形牆應各降低0.1 砼強度等級 ◆ ≥C20,帶筒體和短肢剪力牆的結構≥C25 截面配筋 ◆ 豎向和水平鋼筋不應單排設置:截面厚度hw ≤ 400 時,可雙排配筋; 400 ≤ 截面厚度hw ≤ 700 時,宜三排配筋; 截面厚度hw ≥ 700 時,宜四排配筋 ◆ 短肢剪力牆的全部縱向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 ≥ 1.2% ;其他部位 ≥ 1.0% ◆ 端部縱筋 ◆ 牆肢每端的豎向鋼筋不宜少於4φ12或2φ16,該處對應的拉筋直徑不小於6mm(間距250mm)(《砼規》10.5.8) ◆ 非抗震設計時,剪力牆端部構造配置不少於4φ12的縱筋,沿縱筋配置不少於直徑6mm、間距250mm的拉筋(《高規》7.2.17/5)————同上條 ◆ 縱筋搭接長度:≥ laE 和 la(抗震和非抗震) 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 一般剪力牆: ◆ 最小配筋率: 一、二、三級抗震時,0.25% ;四級和非抗震設計時,0.20% ◆ 間距:≤ 300mm;直徑:≥ 8mm,但 ≤ 牆肢厚度的1/10 ◆ 以下特殊部位的剪力牆的分布鋼筋應加強,最小配筋率不應小於0.25%,間距不應大於200mm 房屋頂層剪力牆 長矩形平面房屋的樓梯間和電梯間剪力牆 端開間的縱向剪力牆 端山牆 ◆ 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部位,剪力牆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應適當加強(《砼規》10.5.9) ◆ 水平分布鋼筋搭接 搭接接頭間距:同排水平分布筋搭接接頭之間的水平凈距 ≥ 500mm 上、下相鄰水平分布筋搭接接頭之間的垂直凈距 ≥ 500mm 搭接長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 豎向分布鋼筋搭接 搭接接頭間距:可在同一高度搭接 搭接長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拉筋 ◆ 間距不應大於600mm,直徑不應小於6mm(一般取為φ6@600) ◆ 底部加強部位,約束邊緣構件以外的拉筋間距應適當加密(一般取為φ6@400) ◆ 構造邊緣構件陰影區域內拉筋的水平間距不應大於縱向鋼筋間距的2倍(《砼規》11.7.16) 邊緣構件 ◆ 約束邊緣構件的設置范圍:一、二級抗震的剪力牆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牆肢端部 ◆ 構造邊緣構件的設置范圍:一、二級抗震的剪力牆其他部位的牆肢端部 三、四級和非抗震設計的剪力牆全部部位的牆肢端部 ◆ 在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的范圍內,若牆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小於下述的規定值,可按構造邊緣構件設置(《抗震規范》6.4.6/1)(《砼規》11.7.4) —— 一級抗震(9度)0.1、一級抗震(8度)0.2、二級抗震0.3 約束邊緣構件 剪力牆的約束邊緣構件 ◆ 配箍特徵值λv按下表取用,約束邊緣構件的長度lc取下表數值、1.5 bw和450mm的最大值 項目 一級(9度) 一級(7、8度) 二級 λv 0.20 0.20 0.20 lc(暗柱) 0.25 hw 0.20 hw 0.20 hw lc(翼牆或端柱) 0.20 hw 0.15 hw 0.15 hw (說明: ,hw為剪力牆牆肢長度) ◆ 當有端柱、翼牆或轉角牆時,lc ≥(翼牆厚度+300mm)或(端柱沿牆肢方向截面高度+300mm)(《砼規》11.7.5 / 1) ◆ 翼牆長度不得小於其厚度的3倍,端柱截面邊長不得小於牆厚的2倍,否則視為無翼牆或無端柱 ◆ 豎向鋼筋的配筋范圍不應小於圖中陰影面積,一、二級抗震時分別不應小於6φ16和6φ14,且分別不應小於陰影面積的1.2%和1.0% (一般來說,端部縱筋配置在陰影范圍內,陰影范圍之外、lc范圍之內部分的縱筋按豎向分布鋼筋配置) ◆ λv要求的箍筋范圍為圖中陰影所示,箍筋直徑不應小於8mm,一、二級抗震時,箍筋間距分別不應大於100mm和150mm 構造邊緣構件 剪力牆的構造邊緣構件 ◆ 構造邊緣構件的范圍見上圖,最小配筋率應符合下表規定 底部加強部位 其他部位 抗震等級 縱向鋼筋最小用量(取較大值) 箍筋 縱向鋼筋最小用量(取較大值) 箍筋 最小直徑(mm) 最大間距(mm) 最小直徑(mm) 最大間距(mm) 一級 —— —— —— 0.008Ac,6φ14 8 150 二級 —— —— —— 0.006Ac,6φ12 8 200 三級 0.005Ac,4φ12 6 150 0.004Ac,4φ12 6 200 四級 0.005Ac,4φ12 6 200 0.004Ac,4φ12 6 250 ◆ 箍筋的無支長度不應大於300mm,拉筋水平間距不應大於縱筋的2倍 (當拉筋隔一拉一時,縱筋間距≤150mm;當每道縱筋均設拉筋時,縱筋間距一般均可滿足要求≤300mm) ◆ 當牆端部為端柱時,端柱的縱筋和箍筋宜按框架柱的構造要求配置 連梁 ◆ 跨高比大於5時,按框架梁設計 ◆ 樓面主梁不宜支承在連樑上 ◆ 連梁可作剛度折減,折減系數不低於0.5 ◆ 連梁應進行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當連梁截面尺寸不滿足抗剪要求(超筋)時,可如下處理 1. 減小連梁截面高度 2. 可對連梁進行內力調幅,以降低剪力設計值。此法應盡量避免,且調幅范圍應當限值,因為連梁已經進行了剛度折減 3. 當連梁破壞對承受豎向荷載無明顯影響時,可考慮在大震作用下該連梁不參與工作,按獨立牆肢進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分析,牆肢按兩次計算所得的較大內力進行配筋設計 ◆ 縱筋設置: 1. 規范未規定縱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參照同一級框架梁的要求,但縱筋在保證受彎承載力的前提下,應越小越好,以使連梁在地震作用下盡早屈服、耗散能量,形成抗震的第一道防線 2. 洞口上、下兩邊的連梁內縱筋面積不宜小於被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筋面積的一半,且≥2根,≥φ12mm(《砼規》10.5.8) ◆ 箍筋設置: 1. 抗震設計時,連梁箍筋沿全長的構造按框架梁端加密區箍筋的構造要求採用 2. 洞口連梁全長配箍:直徑≥6mm,間距≤150(《砼規》10.5.14) 3. 頂層連梁的縱向鋼筋錨固范圍內,應設置箍筋(《抗震規范》6.4.11),箍筋直徑與該連梁的箍筋相同,但間距不宜大於150mm ◆ 腰筋設置: 1. 連梁范圍內,牆體的水平分布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拉通連續配置 (一般情況下,連梁腰筋即為牆體水平分布筋) 2. 連梁截面高度大於700mm時,兩側腰筋的直徑不小於10mm,間距不應大於200mm 3. 連梁跨高比不大於2.5時,兩側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小於0.3% 4. 腰筋置於連梁箍筋的外側(00G101) ◆ 一、二級抗震,且連梁跨高比≤2、牆厚≥200時,連梁內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設斜向交叉構造鋼筋(《抗震規范》6.4.10),其直徑不小於12mm,斜筋應按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要求錨入牆內 開洞、錯洞 ◆ 當剪力牆面開有各邊長小於800mm的非連續小洞口,且整體計算中不考慮其影響時,洞口四周可不另設加強鋼筋,應將被洞口截斷的牆內分布鋼筋分別集中配置在洞口四邊,且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2mm ◆ 剪力牆面內邊長小於300mm的洞口要按要求預留 ◆ 穿過連梁的管道宜預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 ≥ ,且洞口處宜補強鋼筋,單側補強≥2φ14 ◆ 連梁被洞口削弱的截面應進行承載力驗算 ◆ 樓板開大洞削弱後,如下措施予以加強: 1. 加厚洞口附近樓板,提高樓板配筋率,雙層雙向布筋,加配斜向鋼筋 2. 洞口邊緣設邊梁、暗梁 3. 樓板洞口角部配置斜向鋼筋 短肢剪力牆特殊規定 ◆ 定義:牆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為5~8 ◆ 截面厚度不小於200mm ◆ 最大適用高度應比一般剪力牆結構的規定值適當降低,且不應大於100m(7度抗震)和60m(8度抗震) ◆ 短肢剪力牆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大於總力矩的50% ◆ 抗震等級應比一般剪力牆提高一級採用 ◆ 7、8度抗震時,宜設置翼緣,且一字形短肢牆平面外不宜布置與之單側相交的樓面梁 ◆ 不應適用於B級高度和9度抗震的A級高度 樓蓋 ◆ 高度超過50m時,宜採用現澆樓蓋 ◆ 現澆樓蓋砼強度宜在C20~C40之間,板厚可按跨度的1/35~1/45採用 施工圖繪制 ◆ 地上和地下部分,剪力牆的水平分布筋均在豎向分布筋之外側 ◆ 洞口錯開時,宜將連梁錨入暗柱內,形成暗框架 ◆ 設計說明: 1. 剪力牆的底部加強區的范圍 2. 剪力牆的拉筋為φ6@600,底部加強區為φ6@400 3. 轉角窗(陽台)的窗下填充牆,在轉角處設置構造柱,並增設水平配筋腰帶與兩側剪力牆端連接,構造柱配筋按框架柱構造要求 他山之石 ◆ 應避免將大梁穿過較大房間,住宅中嚴禁梁穿房間 ◆ 設有轉角窗(陽台)的高層住宅剪力牆結構不宜再設置躍層單元 ◆ B級高度和9級抗震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築在角部剪力牆體上開設轉角窗(陽台)應慎重,需進行專門研究 ◆ 非抗震設計和7、8、9度抗震設計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築,在設置轉角窗(陽台)時,宜如下處理 1. 轉角處沿窗線設置挑梁並相交 2. 靠窗邊的牆端暗柱配筋加強,尤其是箍筋加強,必要時暗柱可按約束邊緣構件配筋,或在建築允許的情況下,靠窗邊的牆端設端(壁)柱 3. 板內設斜向暗梁(或直接設斜向拉結筋),以連接窗邊兩牆體, 或在建築允許的情況下,直接設斜向連梁 4. 將該房間的樓板加厚,雙向雙層配筋加強 5. 轉角窗窗下牆體設置構造柱,並增設水平配筋腰帶與兩側構造柱連接 6. 窗邊兩道牆體應盡量避免一字形牆、短肢牆,並控制軸壓比 ◆ 長寬比小於2的連梁的受剪承載力較低,宜避免採用 說明:除「他山之石」外,未註明之規定,均出自於《高規》
⑻ 剪力牆移位五分處理辦法
目前,鋼筋植筋技術普遍應用,施工單位在處理鋼筋移位時,經常簡單地切除移位鋼筋,重新植筋。這種處理方法不需要剔鑿混凝土,節省用工,糾偏速度快,不延誤工期。筆者以為,應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處理。
1、鋼筋位移較小:如果鋼筋位移在3厘米左右,剪力牆鋼筋的保護層一般15mm,這時鋼筋移出模板線10~15mm,可剔鑿鋼筋根部的混凝土,深度約6~8厘米,然後用扳手將鋼筋移至模板線以內,保證模板支設即可。這樣的處理,符合鋼筋≥1:6改變位置的要求。禁止採用熱處理的方式,將鋼筋煨彎。
2、鋼筋位移較大:如果鋼筋位移在4~5厘米以上,需要剔鑿混凝土的10厘米以上,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可採用植筋的方法進行處理模板線意外的鋼筋。
3、模板線以內的位移鋼筋:剪力牆只考慮其平面內的剪力,而不考慮平面外的剪力,所以剪力牆鋼筋的位置對剪力牆的受力幾乎沒有影響,甚至有設計師明確表示:剪力牆鋼筋位置是可以沿剪力牆平面任意布置的,而不影響結構,只要鋼筋數量是按設計要求即可。而有些配筋很少的剪力牆,鋼筋是單排布置的,也是這個道理。懂得了這個道理,剪力牆模板線以內的位移鋼筋處理就很簡單了,只需按照1:6的比例調整到位即可。
補充說明一下,按照≥1:6的比例調整鋼筋意思:如果鋼筋位移了5厘米,在頂板以上不小於5×6=30厘米的范圍內調整到位。
⑼ 剪力牆鋼筋驗收應注意什麼問題
剪力牆鋼筋驗收應注意
1、頂板澆築砼後應及時剔毛,剔毛後將砼碎渣清理干凈,不能有鬆散的碎渣殘留在表面上;
2、剪力牆縱向鋼筋偏位情況較輕可以將鋼筋根部剔鑿,按照1:6進行打彎糾正;否則應使用同規格同型號的鋼筋植筋。
3、剪力牆鋼筋搭接長度為1.2lae,連接位置出結構面即可,但是相鄰豎向鋼筋接頭應該錯開,兩接頭間距為(500+1.2lae)mm。
4、暗柱豎向縱筋連接採用綁扎搭接時,相鄰豎向鋼筋接頭互相錯開,箍筋套口方向沿四周布置,搭接長度為1.4lae,連接位置至少出結構面500mm,兩接頭間距為1.3lle,搭接區箍筋加密,加密區箍筋間距不大於5d(d搭接區最小鋼筋直徑)和100mm;暗柱縱向鋼筋採用機械連接或焊接時,連接位置至少出結構面500mm,相鄰豎向鋼筋接頭間距不小於35d且不500mm。機械連接外露絲扣不大於2扣,電渣壓力焊的四周焊包要均勻突出鋼筋表面不小於4mm,無偏心現象。
5、水平鋼筋綁扎應符合11G圖集要求,水平起步筋距離結構面50mm,豎向起步筋距離邊緣約束構件50mm;在連梁的位置,水平鋼筋應該作為連梁的腰筋連續通過連梁布置,拉筋水平間距為箍筋間距的2倍,豎向隔一拉一。
6、剪力牆上的拉筋應按照圖紙要求布置,並且同時勾住水平和豎向鋼筋,兩側均需要彎135°,防止因鋼筋偏位造成露筋,在澆築頂板和牆體混凝土時,都需要有水平定位筋和定位拉筋或上部綁扎一個水平梯子筋,較少鋼筋的偏位情況。
7、連梁縱向受力鋼筋可直錨,不小於lae和600mm,直錨不足時可進行彎錨,鋼筋伸至縱向鋼筋的內側,向下彎錨15d;KL一般情況下都不足直錨,當錨固平直段長度不小於0.4lae時,彎錨15d,平直段小於0.4lae時,彎拐長度應按照錨固長度計算。
8、KL中hw≥450mm時,要設置構造腰筋和抗扭腰筋,間距不大於200mm;構造腰筋的錨固和搭接長度為15d,抗扭腰筋的錨固和搭接按照lae和lle確定,錨固方式同梁中下部鋼筋,並且安放位置在箍筋內側,拉筋水平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2倍,豎向隔一拉一。
9、KL起步箍筋距離梁端部50mm,加密區長度為一級抗震時為2h,2~4級抗震時為1.5h。主次梁交接處按照圖紙設計增加附加箍筋和吊筋。箍筋開口方向交錯布置,箍筋用套扣法綁扎。箍筋要垂直主筋,間距要均勻,綁扎要牢,梁主筋要貼箍筋角;
10、梁底和暗柱端部要綁扎砼墊塊,綁扎不允許露扣,扎絲要朝向內,避免滲水或反銹。
11、梁二排鋼筋凈距≥25mm且≥d,偏差在±5mm范圍內,梁的綁扎高度要確定,保護層厚度不小於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和規范要求。
12、對於端支座和中間支座梁的負彎矩筋伸出長度:第一批截斷位置從柱邊或梁邊伸出長度為ln/3,第二批截斷點從柱邊或梁邊伸出ln/4。ln為端支座時本跨的凈跨值,中間支座時為相鄰最大跨凈跨值。
(9)剪力牆鋼筋偏位規范如何處理擴展閱讀
1、混凝土的收縮應力過大
混凝土的收縮應力過大收縮裂縫主要與水泥用量、骨料、構件長度及外加劑等因素有關
(1)水泥用量
隨著我國高層建築的不斷發展,各種高強度混凝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C50、C60乃至C80混凝土設計標號已屢見不鮮,由此相應的是水泥用量的增大、水灰比的減小。而水灰比是影響混凝土收縮的最主要因素。例如,當水灰比小於0.35時。體內相對濕度很快降至80%以下,自收縮引起的體積減小在8%左右,收縮值相當可觀。
(2)骨料
預拌混凝土為了滿足運輸、泵送的要求。增加了細骨料用量,使得骨料的表面積增大,相應包裹在骨料上的水泥等膠凝材料變少,減弱了混凝土之間的連接能力,增大了混凝土的塑性收縮。
(3)構件長度 現代建築的跨度、構件長度均有較大提高。
(4)外加劑
外加劑在混凝土中摻量少,作用大。使用的混凝土中普遍摻有減水劑、緩凝劑、早強劑、防水劑等多種外加劑。研究表明,有近一半外加劑會造成混凝土收縮率大於基準混凝土,混凝土收縮率的增大自然增大了裂縫的出現概率。外加劑對混凝土性能影響極大,可能是導致混凝土開裂的重要原因。
2 、混凝土的溫度應力過大
溫度裂縫主要與水泥品種、養護條件、拆模時間及溫差等因素有關:
(1)水泥品種
預拌混凝土大多使用新法(主要為旋窯)燒製成的水泥,尤其為提高混凝土標號,大量使用硅酸鹽水泥,使得水泥水化熱高且集中。水泥水化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量,且大部分水化熱都是在澆築的前三天釋放,而混凝土是熱的不良導體,產生的熱量不易散發,內部溫度不斷上升。而拆模後,表面散熱快,溫度較低,內外形成溫度梯度。內部混凝土熱脹產生壓應力,外部混凝土產生拉應力。當此拉應力超過此時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便使混凝土產生裂縫開裂。
(2)養護條件
由於剪力牆養護不足,牆體表面積大水分散失快,體積收縮大,而內部濕度變化相對較小,體積收縮較小,表面收縮變形受到內部混凝土的約束而產生拉應力,引起混凝土表面開裂。
(3)拆模時間
牆體模板的拆除時間過早,混凝土表面溫度急劇變化,產生較大的降溫收縮,表面受到內部混凝土的約束,將產生很大的拉應力(內部混凝土溫度變化相對較小,受自約束而產生壓應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強度和彈性模量較低,因而出現牆體表面較淺范圍內的裂縫。另外在室外溫差較大的嚴冬和盛夏,由於混凝土結構不易導熱,在結構的頂部和底部常產生溫度裂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剪力牆
⑽ 高層地下室剪力牆鋼筋偏位3cm~8cm,請問怎麼處理
正規的處理辦法是將鋼筋按照1:6的斜度彎折到正確位置。如果偏位過大,超出模板位置,就需要重新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