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澆樓板的鋼筋被損傷,請問該怎麼補救有什麼影響
於樓板麵筋露筋底筋露筋面,筋露筋主要負筋豎直翹或樓板厚度足所致,該處樓板厚度進行檢測發現處樓板厚度足現象,具體邊緣15厘米范圍內,由於模板高度足邊模高僅8.5厘米,造該處砼樓板厚度,才終導致板面負筋突混凝土外處於保護狀態經現場測定負筋超混凝土面0.5至1.3厘米獲現場監理確認同意採用加註細石混凝土處理:
具體:
(1)除銹:由於鋼筋外露段間表面產鐵銹使鋼筋與混凝土良粘結,所必須露筋部位進行除銹處理具體工使用鋼刷鋼筋表面鐵銹刮除並清理干凈。
(2)鑿毛:確保層細石混凝土與基底混凝土具良粘結,先用鋼絲刷清除表面浮層污物,採用工鑿毛鑿掉表面混凝土使基底露堅硬、牢固混凝土面鑿毛務必徹底全面宜深度免損壞混凝土。
(3)沖洗飽:鑿除混凝土表面採用自水碎屑、灰塵沖洗干凈並連續、均勻噴灑使表層混凝土達飽狀態且表面明水增加粘連配水泥油均勻塗灑於接觸面。
(4)支模由於處理處板面露筋連廊兩側砼欄桿板施工完畢,才進行所用混凝土欄桿板作邊模並欄桿板內側彈線控制標高,由於板負筋突混凝土面高1.3厘米,所細石混凝土澆築厚度3厘米。
(5)澆搗細石砼現場連廊板混凝土C30現擬採用高標號細石混凝土進行澆築配料嚴格按C35混凝土配合比進行拌制,由現場台自落式攪拌機攪拌,再用斗車運至二樓連廊待澆築,處工平攤搗振密實初凝壓光。
⑵ 建築柱,牆主鋼筋位移,怎麼預防和處理
一、對鋼筋位移問題按照如下方法處理:
根據建築安裝分項工程施工工藝規程DBJ/T 01-26-2003中關於鋼筋位移的相應要求,具體處理措施如下:
1、鋼筋位移不大於20mm:
如果鋼筋位移在20mm范圍內,可剔鑿鋼筋根部的混凝土,深度約6~8厘米,然後用扳手將鋼筋調整到位,保證模板支設即可。這樣的處理,符合鋼筋≥1:6改變位置的要求。按照≥1:6的比例調整即如果鋼筋位移了20mm,在頂板以上不小於20×6=120mm的高度范圍內調整到位。禁止採用熱處理的方式,將鋼筋煨彎。
2、20mm<鋼筋位移尺寸≤40mm:
如果鋼筋位移在20mm到40mm之間,同樣將鋼筋根部的混凝土剔鑿約8厘米深度,然後用扳手將鋼筋調整到位,保證模板支設,同時採取鋼筋根部綁扎鋼筋的方法進行加固,加筋的直徑同原結構鋼筋,加筋需要與打彎的鋼筋綁扎搭接在一起。
3、鋼筋位移≥40mm:
如果鋼筋位移大於40mm以上,將鋼筋根部的混凝土清理干凈,然後用扳手將鋼筋調整到位,同時採取根部結構植筋的方法加固,規定植筋深度h≥12d,規格同原鋼筋。所植鋼筋需要與打彎的鋼筋綁扎搭接在一起。植筋所用錨固膠的錨固性能通過專門的試驗確定,或獲准使用的植筋錨固膠,除說明書規定可以摻入定量的摻和劑(填料)外,現場施工中不宜隨意增添摻料。植筋時先把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凈,用加長鑽頭鑽孔,鑽孔時在鑽頭上做好鑽孔深度標志,然後用電吹風機的吹風管深入鑽孔吹乾凈灰塵,植筋膠置入錨孔後,在固化完成前,應按固化期間禁止擾動。
二、預防以上質量控制措施
1、應在牆體鋼筋上口設置水平梯子筋,在柱鋼筋上口放置定位套卡。振搗混凝土時防止碰動鋼筋,澆完混凝土後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牆筋位移。混凝土澆搗過程中要由看筋人隨時檢查鋼筋位置,及時校正,盡量不碰撞鋼筋,嚴禁砸壓、踩踏鋼筋和直接頂撬鋼筋。砼澆注後,應立即檢查、校正、固定,防止偏位,特別對暗柱及門窗洞口暗柱鋼筋,更要嚴格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嚴格落實質量檢查管理制度,對工程質量從嚴要求。項目部管理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及有關圖集和規范要求執行,對各項施工質量過程進行監控。要求各班組長加強管理,組織好交接檢驗收工作,以防類似問題的發生。
來源於問問我
⑶ 淺談鋼筋質量問題及預防措施
1.鋼筋加工
1.1條料彎曲
1.現象
沿鋼筋全長有一處或數處「慢彎」。
2.原因分析
每批條料或多或少幾乎都有「慢彎」。
3.預防措施
減輕條料彎曲程度。
4.治理方法
直徑為14mm和14mm以下的鋼筋用鋼筋調直機調直;粗鋼筋用人工調直:可用手工成型鋼筋的工作案子,將彎折處放在卡盤上板柱間,用平頭橫口扳子將鋼筋彎曲處扳直,必要時用大錘配合打直;將鋼筋進行冷位以伸直。
1.2鋼絲表面損傷
1.現象
冷拔低碳鋼絲經鋼筋調直機調直後,表面有壓痕或劃道等損傷。
2.原因分析
(1)調直機上下壓輥間隙太小。
(2)調直模安裝不合適。
3.預防措施
(1)在一般情況下,鋼絲穿過壓輥之後,應使上下壓輥間隙為2-3mm。
(2)根據調直模的磨耗程度及鋼筋性質,通過試驗確定調直模合適的偏移量。
4.治理方法
取損傷較嚴重的區段為試件,進行拉伸試驗和反復彎曲試驗,如各項力學性能均符合技術標准要求,則鋼絲仍按合格品使用;如不符合要求,則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一般僅允許用作架立鋼筋或分布鋼筋,而且在點焊網中應加強焊點質量檢驗。
1.3箍筋不方正
1.現象
矩形箍筋成型後拐角不成90°,或兩對聯角線長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邊長成型尺寸與圖紙要求誤差過大;沒有嚴格控制彎曲角度;一次彎曲多個箍筋時沒有逐根對齊。
3.預防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確;當一次彎曲多個箍筋時,應在彎折處逐根對齊。
4.治理方法
當箍筋外形誤差超過質量標准允許值時,對於Ⅰ級鋼筋,可以重新將彎折處直開,再行彎曲調整;對於其他品種鋼筋,不得直開後再彎曲。
1.4成型尺寸不準
1.現象
已成型的鋼筋長度和彎曲角度不符合圖紙要求。
2.原因分析
下料不準確;畫線方法不對或誤差大;用手工彎曲時,扳距選擇不當;角度控制沒有採取保證措施。
3.預防措施
加強配料管理工作,根據本單位設備情況和傳統操作經驗,預先確定各種形狀鋼筋下料長度調整值,配料時事先考慮周到;為了畫線簡單和操作可靠,要根據實際成型條件,制定一套畫線方法以及操作時搭扳子的位置規定備用。一般情況可採用以下畫線方法:畫彎曲鋼筋分段尺寸時,將不向角底的下料長度調整值在彎曲操作方向相反一側長度內扣除,畫上分段尺寸線;形狀對稱的鋼筋,畫線要從鋼筋的中心點開始,現兩邊分畫。 為了保證彎曲角度符合圖紙要求,在設備和工具不能自行達到准確角度的情況下,可在成型案上畫出角度准線或採取釘扒釘做標志的措施。
對於形狀比較復雜的鋼筋,如要進行大批成型,最好先放出實樣,並根據具體條件預先選擇合適的操作參數(畫線過程、扳距取值等)以作為示範。
4.治理方法
當所成型鋼筋某部分誤差超過質量標準的允許值時,應根據鋼筋受力和構造特徵分別處理。如果存在超偏差部分對結構性能沒有不良影響,應盡量用在工程上;對結構性能有重大影響,或鋼筋無法安裝的,則必須返工;返工時如需重新將彎折處直開,僅限於Ⅰ級鋼筋返工一次,並應在彎折處仔細檢查表面狀況。
1.5已成型好扔鋼筋變形
1.現象
鋼筋成型後外形准確,但在堆放或搬運過程中發現彎曲、歪斜、角度偏差。
2.原因分析
成型後往地面摔得過重,或因地面不平,或與別的物體或鋼筋碰撞成傷;堆放過高或支墊不當被壓彎;搬運頻繁,裝卸「野蠻」。
3.預防措施
搬運、堆放要輕抬輕放,放置地點應平整,支墊應合理;盡量按施工需要運去現場並按使用先後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治理方法
將變形的鋼筋抬放成型案上矯正;如變形過大,應檢查彎折處是否有局部出現裂紋,並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1.6箍筋彎鉤形式不對
1.現象
箍筋末端未按規范規定不同的使用條件製成相應的彎鉤形式。
2.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條件;忽視規范規定的彎鉤形式應用范圍;配料任務多,各種彎鉤形式取樣混亂。
3.預防措施 熟悉半圓(180°)彎鉤、直(90°)彎鉤、斜(135°)彎鉤的應用范圍和相關規定,特別是對於斜彎鉤,是用於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結構,在鋼筋加工的配料過程要注意圖紙上標注和說明。因為並不是抗震設防地區的所有構件中箍筋都取斜彎鉤,而只有某結構部位才幫斜彎鉤;至於哪些結構所用構件屬於受扭,配料人員也不掌握。如果圖紙上表述不清或有疑問,應了解確切後再配料。
4.治理方法
對於已加工成型而發現彎鉤形式不正確的箍筋,應做以下處理:斜彎鉤可代替半圓彎鉤或直彎鉤;半圓彎鉤或直彎鉤不能代替斜彎鉤。
2.鋼筋安裝
2.1骨架外形盡寸不準
1.現象
在模板外綁扎的鋼筋骨架,入模時放不進去,或劃刮模板。
2.原因分析
鋼筋骨架外形不準,這與各號鋼筋加工外形是否准確有關,如成型工序能確保各部尺寸合格,就應多安裝質量上找原因。影響安裝質量有兩點:多根鋼筋端部未對齊;綁扎時某號鋼筋偏離規定位置。
3.預防措施
綁扎時將多根鋼筋端部對齊;防止鋼筋綁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4.治理方法
將導致骨架外形尺寸不準的個別鋼筋松綁,重新整理安裝綁扎。切忌用錘子敲擊,以免骨架其他部位變形或松扣。
2.2平板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不準
1.現象
(1)澆築混凝土前發現平板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沒有達到規范要求。
(2)預制板製成後,板底出現裂縫。鑿開混凝土檢查,發現保護層不準。
2.原因分析
(1)保護層砂漿墊塊厚度不準,或墊塊墊得太少。
(2)當採用翻轉模板生產預制平板時,如保護層處在混凝土澆搗位置上方(澆築陽台板、挑檐板等懸臂板時,雖然是現澆的,不用翻轉模板,也有這種情況),由於沒有採取可靠措施,鋼筋網片向下移位。
3.預防措施
(1)檢查保護層砂漿墊塊厚度是否准確,並根據平板面積大小適當墊夠。
(2)鋼筋網片有可能隨混凝土澆搗而沉落時,應採取措施防止保護層偏差,例如用鐵絲將網片綁吊在模板楞止上;採用翻轉模板時,也可用鋼筋承托網片(鋼筋穿過側模作為托件),再在翻轉後抽除承托鋼筋9如不是採用翻轉模板,則在混凝土澆搗後抽除)。
4.治理方法
澆築混凝土前發現保護層不準,可以採取以上預防措施補救;如構件已成型而發現保護層不準(經鑿開混凝土觀察或用必要的儀器探測確認),則應根據平板受力狀態和結構重要程度,結合保護層厚度實際偏差狀況,對其採取加固措施,嚴重的則應報廢。
2.3同一連接區段內接頭過多
1.現象
在綁扎或安裝骨架時,發現同一連接區段內內受力鋼筋接頭過多,有接頭的鋼筋截面面積占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超出規范規定的數值。
2.原因分析
(1)鋼筋配料時疏忽大意,沒有認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長度的合理搭配。
(2)忽略了某些桿件不允許採用綁扎接頭的規定。
(3)錯誤取用有接頭的鋼筋截面面積占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數值。
(4)分不清鋼筋位於受拉區還是受壓區。
3.預防措施
(1)配料時按下料單鋼筋編號再劃出幾個分號,註明哪個分號與哪個分號搭配,對於同一組搭配而安裝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說明。
(2)記住軸心受位和小偏心受拉桿件中的受力鋼筋接頭均應焊接,不得採用綁扎。
(3)弄清楚規范中規定的「同一連接區段」含義。
(4)如果分不清鋼筋所處部位是受拉區或受壓區時,接頭設置均應按受拉區的規定辦理;如果在鋼筋安裝過程中安裝人員與配料人員對受位或受壓理解不同,則應講座解決或征詢設計人員意見。
⑷ 地基回填土時柱體鋼筋遭嚴重破壞怎麼處理
很奇怪的問題。怎麼個嚴重破壞?是否回填時砸彎了預留的柱根接頭鋼筋?砸斷不易發生,回填搞扭了不會扭太厲害,恢復原位即可。主筋彎的嚴重時,尤其是二級以上鋼筋時,有些麻煩。挖出基礎表面,清凈,調直原筋。靠原位鑽孔至設計要求錨固長度深,高強建築膠與基礎混凝土粘牢,切記各筋所圍面積重心與原重心應重合,注意保護層滿足規范要求,達不到就加大柱根斷面。
如是一級鋼筋,彎角大於90度,曲率半徑又較大,就請設計者現場鑒定可否調直繼續用,或鑒定彎折部位是否允許搭接焊,如可,就省事多了。如已套上箍筋,箍筋變形了,因箍筋一般是一級鋼,且直徑小,整形繼續用就是了。
沒遇到過你說的情況,問題不詳細,按猜想情況答的,可能離題萬里了,見諒見諒!
⑸ 鋼筋碰撞怎麼修改
在計算設置里邊的搭接設置
來整體修改工程的搭接設置也可以用構件屬性調整命令來單獨修改某一個構件的搭接設置。
⑹ revit鋼筋碰撞後鋼筋為什麼變白
導致鋼筋發白的原因如下。
1、鋼筋除銹劑在使用時候,兌水了,所以導致泛白。
2、將鋼筋除銹劑倒入噴壺後,噴灑到鋼筋表面後,鋼筋尚未乾透,正好趕上下雨或是不小心見水,除銹劑被稀釋了,導致鋼筋出現泛白。
3、鋼筋生銹嚴重,鋼筋表面比較臟,使用鋼筋除銹劑除銹前,沒有對鋼筋表面進行預處理,建議先用高壓水槍沖洗鋼筋表面污漬,待鋼筋表面晾乾後,再噴塗除銹劑;
4、使用鋼筋除銹劑用量不足,注意一定要噴透噴均勻,要像下雨淋一樣的效果。
⑺ 在公路上騎電瓶車時被鋼筋撞了,交警的責任認定書還沒給出,我應該怎麼理賠醫療費,誤工費等應該怎麼辦
像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找一個比較高等級的,比如說開發商或者是承包商這些有錢的人來賠償,如果他不賠償的話,你可以提起法律訴訟的。
⑻ 工地高空幹活摔了一跤鋼筋磕到腰有淤青怎麼處理
摔傷之後導致局部出現有淤青,目前來說你的這個表現情況不排除有專腰椎骨折等情況導致的表現了屬,情況最好先去進行一個腰椎ct檢查看一看吧,淤青的症狀可以先去對症食用些冰塊冷敷,這段時間盡量不要有太多的活動,尤其是重體力活動
⑼ 腳被鋼筋扎傷怎麼處理
皮膚嚴重擦傷,先對傷口進行清創處理,以及嚴格的消毒。如果傷口不深,建議應該暴露傷口或者薄層包紮。觀察傷口,如果沒有明顯感染,擦傷局部結痂可以不用處理。如果有滲出或者炎症表現應該再次消毒並局部塗抹抗生素軟膏。不需要每天換葯。指導意見觀察傷口,如果沒有明顯感染,擦傷局部結痂可以不用處理。如果有滲出或者炎症表現應該再次消毒並局部塗抹抗生素軟膏。不需要每天換葯。
如果鋼筋嚴重銹蝕或者粘上泥土,又擦傷嚴重的話,建議還是要打一下破傷風的預防針。
⑽ 裝修打洞碰到鋼筋怎麼辦
打孔時出現了鋼筋處,有以下解決辦法:
一,放棄此處的打孔。
二,可以以45度角傾斜打孔。方向偏上或偏下,不能左右偏向。
最好越過鋼筋,不要打斷了,另找地方打眼,以免影響房屋牆體牢固性.牆內配筋主要作用:
(1)豎向受力鋼筋其主要作用是承受水平荷載對牆體產生的拉應力。
(2)橫向受力鋼筋其主要作用是固定豎向受力鋼筋的位置,並可以承擔一定的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