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剪力牆水平筋的規范要求
設置拉筋時,由於其不承受結構內力,鋼筋截面都比較小,一般採用6mm或版8mm鋼筋,兩端做成180°彎勾權,並用鐵絲固定就可以了。
1、間距不應大於600mm,直徑不應小於6mm(一般取為φ6@600)《高規》
2、底部加強部位,約束邊緣構件以外的拉筋間距應適當加密(一般取為φ6@400)
3、構造邊緣構件陰影區域內拉筋的水平間距不應大於縱向鋼筋間距的2倍(《砼規》11.7.16)
(1)剪力牆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剪力牆結構形式的特點是:
①結合建築平面,利用間隔牆位置來布置豎向構件,基本上不與建築使用功能發生矛盾;
②牆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來調整剛度中心的位置;
③能靈活布置,可選擇的方案較多,樓蓋方案簡單;
④連接各牆的梁,隨牆肢位置而設於間隔牆豎平面內,可隱蔽;
⑤根據建築平面的抗側剛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牆,形成主要的抗側力構件,較易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
B. 當約束邊緣構件體積配箍率計算中計入牆身水平分布鋼筋時 什麼意思
一、當約束邊緣構件體積配箍率計算中計入牆身水平分布鋼筋時意思就是把牆身水平分布鋼筋也按其面積計算進入體積配箍率計算;
1、因為約束邊緣構件本身是有其箍筋的,這里是要求按兩種鋼筋的總面積,計算體積配箍率。
2、附對於框架柱,式中各參數含義為:
Acor-箍筋范圍內的混凝土核心面積,其重心應與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計算中仍按同心、對稱的原則取值。對框架柱,Acor=l1·l2;
ρv-框架柱的體積配筋率(核心面積Acor范圍內單位混凝土體積所含箍筋的體積);n1、As1-b方向的箍筋肢數、單根箍筋的截面面積;n2、As2--h方向的箍筋肢數、單根箍筋的截面面積;l1-b方向箍筋寬度;l2-h方向箍筋寬度;s-箍筋的間距。
(2)剪力牆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對於抗震等級一、二、三級的剪力牆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剪力牆肢,應設置約束邊緣構件。其他的部位應設置構造邊緣構件。約束邊緣構件對體積配箍率等要求更嚴,用在比較重要的受力較大結構部位;構造邊緣構件要求松一些。
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計算復合箍的體積配筋率時,不必扣除重疊部分的箍筋體積 。在計算復合螺旋箍的體積配筋率時,其中非螺旋箍筋體積應乘以系數0.8。
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其中,fc≥16.7N/mm2,fyv不受360N/mm2的限制。
C. 剪力牆邊緣構件如何根據SATWE計算結果配筋
剪力牆邊緣構件根據SATWE計算結果配筋,按柱配筋,此時表示柱對稱配筋計算的單邊的鋼筋面積。
剪力牆顯示「0」是指邊緣構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慮構造配筋(此時按照高規表7.2.16來配),當牆柱長小於3倍的牆厚或一字型牆截面高度不大於800mm時。
水平鋼筋:H0.8是指Swh范圍內的水平分布筋面積(cm2),Swh范圍指的就是Satwe參數中的牆水平分布筋間距,是指的雙側的,先換算成1米內的配筋值,再來配,比如你輸入的間距是200 mm ,計算結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為了把cm2轉換為mm2)*1000/200=400mm2 。
再除以2就是200mm2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
所以配豎向鋼筋:計算過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樣是指雙側,除以2就是250mm2,Φ8.gif'/>200(面積251mm2)足夠。
Satwe參數中的豎向配筋率是可根據工程需要調整的,當邊緣構件配筋過大時,可提高豎向配筋率。
分布筋是處在受力筋上面的成 90 度起固定受力鋼筋位置的作用,並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在垂直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的裂縫。 在剪力牆上,牆梁與牆柱之外的牆體縱筋橫筋亦稱作分布筋。在剪力牆上,牆梁與牆柱之外的牆體縱筋橫筋亦稱作分布筋。
(3)剪力牆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分布筋的種類:
1、構造柱,是牆體內轉角及軸線相交處設置的牆體抗震柱,它是在唐山大地震後總結出來的防震減災技術措施之一,在此之前建築上是沒有的。
2、構造筋,就是按國家建築結構設計規范的強制要求布設、不用經設計人員重新計算的配筋,就是構造配筋,如單向受力板中長向配筋、柱子核心區加密等 牆拉筋:是構造柱與牆體的拉結鋼筋,保證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牆體能連接成整體,不至於甩出後傷人。
3、腰筋,是梁的高度超過一定高度後,防止梁側向扭曲的構造配筋,這就是上面說的構造配筋,是按國家規范強制要求而布設的。
4、預埋錨固筋,就是插筋,是為了新舊混凝土面的接槎牢固或滿足受力要求而預先插設的。
5、抗扭筋,屬於腰筋的一種,是用以承受扭矩的鋼筋,需要有「箍筋」和「縱筋」構成。
6、附加吊筋,主次梁相交,在主梁內次梁鋼筋下部布設的吊筋,解決次梁與主梁相交處主梁內部混凝土剪應力過大的問題。
D. 剪力牆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怎麼配筋
剪力牆的水平分布抄鋼筋和豎向分布鋼筋見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范》6.4節抗震牆結構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
6.4.4 抗震牆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置,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抗震牆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300mm,部分框支抗震牆結構的落地抗震牆底部加強部位,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00mm。
2 抗震牆厚度大於140mm時,其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應雙排布置,雙排分布鋼筋間拉筋的間距不宜大於600mm,直徑不應小於6mm。
3 抗震牆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直徑,均不宜大於牆厚的1/10且不應小於8mm 豎向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0mm。
E. 請教問題:剪力牆結構底部加強部位的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4.4 牆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宜大於300mm。可利用焊接鋼筋網片進行牆內配筋。
F. 如何根據SATWE計算結果配剪力牆鋼筋
假設此樓層是不是加強層,剪力牆厚度為200,
問題如下:
1.剪力牆下面的「H0.8」根據幫助文件那裡說是指Swh范圍內水平分布筋面積,我想問問「Swh范圍內」是不是指SATWE參數設置裡面的「牆水平分布筋間距」?同時這個面積是指兩側的吧? 假如是,那根據「H0.8」我配Φ10@200(面積為392,我在SATWE裡面設置牆水平分布筋間距為200的),這樣對嗎? 兩側面積加起來低於0.8cm2呀!!! 各位大俠你們覺得該怎麼配!
2.我找了半天都沒見到豎向分布鋼筋的計算結果面積,我想問是不是剪力牆上面顯示「0」表示暗柱按構造配筋,那麼牆的豎向分布鋼筋面積就按照SATWE參數設置裡面的「牆豎向分布筋配筋率0.3%進行計算」?計算過程是不是:1000X200X0.3%=600mm2,這樣那配 Φ12@180(面積為628)這樣對嗎? 或者我的想法是錯誤的,那該怎麼計算牆的豎向分布鋼筋
H0.8是指Swh范圍內的水平分布筋面積,Swh范圍指的就是Satwe參數中的牆水平分布筋間距,是指的雙側的,那麼單側就是0.8/2=0.4cm^2,而一根8為0.503,已遠大於0.4,所以Φ8@200足夠,不必加大。
豎向:計算過程是:1000X200X0.3%=600mm^2,但同樣是指雙側,除以2就是300mm^2.
Φ10@200(面積393mm^2)足夠,而不需要Φ12@180(面積為628)。
根據satwe的說明書,關於邊緣構件的豎筋面積,是應該以「牆邊緣構件簡圖」為準的,而「混凝土構件配筋簡圖」中的相應結果只能作為參考,不能直接使用。
G. 剪力牆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怎麼配筋
剪力牆的水平來分布鋼筋和自豎向分布鋼筋見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范》6.4節抗震牆結構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
6.4.4
抗震牆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置,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抗震牆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300mm,部分框支抗震牆結構的落地抗震牆底部加強部位,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00mm。
2
抗震牆厚度大於140mm時,其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應雙排布置,雙排分布鋼筋間拉筋的間距不宜大於600mm,直徑不應小於6mm。
3
抗震牆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直徑,均不宜大於牆厚的1/10且不應小於8mm
豎向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0mm。
H. 剪力牆水平分布筋,垂直分布筋,拉筋怎麼計算
1、長度=牆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牆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註:專牆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屬)柱、暗(連)梁,即牆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
拉筋的麵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I. 剪力牆配筋率如何計算
剪力牆配筋率計算如下圖所示:
剪力牆(shear wall)又稱抗風牆、抗震牆或結版構牆。房屋或構築物中主權要承受風荷載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重力)的牆體,防止結構剪切(受剪)破壞。
它分平面剪力牆和筒體剪力牆。平面剪力牆用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升板結構、無梁樓蓋體系中。為增加結構的剛度、強度及抗倒塌能力,在某些部位可現澆或預制裝配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現澆剪力牆與周邊梁、柱同時澆築,整體性好。筒體剪力牆用於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懸吊結構中 ,由電梯間、樓梯間、設備及輔助用房的間隔牆圍成,筒壁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牆體,其剛度和強度較平面剪力牆高可承受較大的水平荷載。
牆根據受力特點可以分為承重牆和剪力牆,前者以承受豎向荷載為主,如砌體牆;後者以承受水平荷載為主。在抗震設防區,水平荷載主要由水平地震作用產生,因此剪力牆有時也稱為抗震牆。
J. 如何計算剪力牆中的分布鋼筋配筋率
計算剪力牆中的分布鋼筋配筋率:
剪力牆(shear wall)又稱抗風牆、抗震牆內或結構牆。房屋或容構築物中主要承受風荷載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重力)的牆體,防止結構剪切(受剪)破壞。
它分平面剪力牆和筒體剪力牆。平面剪力牆用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升板結構、無梁樓蓋體系中。為增加結構的剛度、強度及抗倒塌能力,在某些部位可現澆或預制裝配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現澆剪力牆與周邊梁、柱同時澆築,整體性好。筒體剪力牆用於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懸吊結構中 ,由電梯間、樓梯間、設備及輔助用房的間隔牆圍成,筒壁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牆體,其剛度和強度較平面剪力牆高可承受較大的水平荷載。
牆根據受力特點可以分為承重牆和剪力牆,前者以承受豎向荷載為主,如砌體牆;後者以承受水平荷載為主。在抗震設防區,水平荷載主要由水平地震作用產生,因此剪力牆有時也稱為抗震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