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鋼筋驗收要注意哪些節點控制
1.1柱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1.2為保證暗柱主筋位置准確,採用定距框控制
1.3柱鋼筋綁扎:
1.3.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置。
1.3.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後從上往下採用纏扣法綁扎。
1.3.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扎,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1.3.4暗柱箍筋與牆筋綁扎要求:暗柱箍筋與牆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並在一起。
2.牆體、暗柱、聯系梁鋼筋:
2.1牆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2.2牆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邊第一根牆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
2.3.2牆第一根牆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
2.3.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
2.3.4連系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
2.3.5連系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2.4牆體豎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長度不小於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扎范圍不少於三個扣。牆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於相鄰接頭中-中1.3倍搭接長度。
2.4.2牆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扎接頭錯開。
2.5豎向梯子筋要求:
2.5.1採用比牆筋大一個規格的鋼筋製作,以代替豎筋。
2.5.2頂模筋等於牆厚減2mm。250mm、300mm、350mm厚的牆頂模筋長度應為248mm、298mm、348mm。
2.5.3頂模筋自立筋至端頭的長度為水平筋保護層加水平筋直徑減1mm,如保護層為15mm,Φ12水平筋,長度為15+12-1=26mm,頂模的根數為3根。頂模筋端頭刷好防銹漆。
2.5.4非頂模筋每側長度為水平筋直徑。
2.5.5每段牆豎向梯子筋設置數量要求間距為1米,每段牆2個或2個以上,要求同一標高,綁扎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採用短斜鋼筋製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圖製作並符合該段牆體的鋼筋間距,專牆專用。 2.6.3 牆體筋綁扎時設在牆模板口以上300mm,並綁扎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製作準確,綁扎牢固。
2.8保護層要求:
2.8.1牆、柱、梁均採用塑料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
2.8.2設置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筋墊塊設置在主筋上,牆筋墊塊設置在牆水平筋上。
2.9對箍筋的要求:
2.9.1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
2.9.2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
2.9.3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扎到位。
2.9.4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
2.9.5綁扎牢固。
2.9.6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
2.9.7對柱、過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於Φ20以10cm控制,小於Φ20以5d控制。
2.9.8連系梁箍筋要求不傾斜,間距均勻,開口設置在上部兩邊。
2.9.9單支箍按圖紙要求設置,彎鉤為135。,平直長度為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
凡是洞口牆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並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連系梁鋼筋錨固:
2.11.1長度必須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2.12梁主筋必須設在箍筋四角,兩排主筋間距為鋼筋直徑小於或等於25mm。
3.頂板鋼筋:
3.1板筋綁扎前的控制:
3.1.1對牆筋、連系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3.1.2設置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扎。
3.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牆邊尺寸50mm。
3.4綁絲要求:
3.4.1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
3.4.2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
3.4.3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3.5混凝土板面鋼筋:
3.5.1不準用電弧點焊。
3.5.2有出電線管時應採用「z」字形鋼筋綁扎牢固。
3.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置。
3.6.1設置間距不大於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製作符合要求。
3.6.2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3.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3.8板筋墊塊:
3.8.1採用塑料墊塊,厚度和強度符合保護層要求。
3.8.2墊塊間距不大於600mm,梅花形設置。
3.9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於200mm,小於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3.10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
② 鋼筋驗收需注意哪些事項
鋼筋及預埋件進場應進行驗收,驗收項目包括查對標牌、檢查外觀和力學性能檢驗,驗收合格後方可使用。
查對標牌
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是產品質量的證明資料,因此,鋼筋混凝土工程中所用的鋼筋,必須有鋼筋產品合格證和出廠檢驗報告(有時兩者可以合並)。
進場的每捆(盤)鋼筋(絲)均應有標牌,一般不少於兩個,標牌上應有供方廠標、鋼號、爐罐(批)號等標記,驗收時應查對標牌上的標記是否與產品合格證和出廠檢驗報告上的相關內容一致。
檢查外觀
鋼筋的外觀檢查包括:鋼筋應平直、無損傷;鋼筋表面不得有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銹蝕;鋼筋表面凸塊不允許超過螺紋的高度;鋼筋的外形尺寸應符合有關規定。
力學性能檢驗
鋼筋進場時應按爐罐(批)號及直徑分批驗收,並按現行國家標准?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2007)、?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2008)等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力學性能檢驗,合格後方可使用(應有進場復驗報告)。
成型鋼筋
成型鋼筋進場時,應抽取試件作屈服強度、抗壓強度、伸長率和重量偏差檢驗,檢驗結果應符合相關標准規定.
對由熱軋鋼筋製成的成型鋼筋,當有施工單位或監理單位的代表駐廠監督生產過程,並提供原材鋼筋力學性能第三方檢驗報告時,可僅進行重量偏差檢驗。
③ 筏板基礎施工鋼筋應該注意那些問題
第8節 主體鋼筋工程
鋼筋加工場設粗、細鋼筋半自動化加工線各一條,鋼筋通過冷拉、除銹、切斷、焊接、彎曲成半成品,小規格鋼筋,如柱箍,負彎矩鋼筋等,可在鋼筋棚內加工,粗直經鋼筋的作業可在棚外加工。
1.鋼筋材質要求
(1)鋼筋進場由物資設備科出示鋼筋質量證明書或試驗報告單,並按規定進行復檢,質量證明書及復檢報告單一式叄份,交工程支術負責人審驗後送資料室存檔。
(2)框架結構的縱向受力鋼筋的檢驗結果由工程技術負責人驗證,並符合下列要求: 鋼筋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強屈比)不應小於1.25。
(3) 鋼筋雖經復檢合格,但在加工過程中發生惑疑時(如脆斷、焊接性能不良或機械性能明顯異常等), 尚應進行化學成份分析。物資設備科按規定取樣,送監理公司指定的試驗室試驗。 (4)對熱軋鋼筋質量有疑問時或級別不明時,必須進行拉力和冷彎試驗,根據試驗結果確定鋼筋的類別後充許使用,但這類鋼筋不宜在主要承重結構的重要部上使用。
2.鋼筋的堆放與保管
(1)鋼筋進場後由施工班組嚴格按批、按規格分別堆放,材質、規格不得混淆。堆放時下部用木方墊好,離地正5~10cm。
(2) 進場鋼筋由施工班組、質檢登記台帳,記載進場日期、合格證編號、材質、規格、數量,使用於何部位的數量、庫存數等。
(3) 料堆近旁由班組掛明顯標牌,加以標識:進場日期,材質(鋼號)、規格、數量等。
(4) 鋼筋加工後的余料,由班組按鋼號、規格返回原處,也可分別單獨堆存,分別堆放時亦應加以標識方法、內容同3)。
3.鋼筋代用
未經有關人員簽證的鋼材代用證書,不準代用。
凡屬重要結構的鋼筋代用,應有設計單位簽認,否則不得代用。
4.鋼筋配料
(1)鋼筋配料應注意下列事項認真熟悉圖紙,弄清圖紙說明,自審和會審記錄,設計變更通知單,材料代用等。弄清構件部位,構件數量,材料規格等。熟悉結構構造, 嚴格控制保護層厚度(指主 筋保護層),並應滿足綁扎安裝要求,以免造成施工困難。 (2)鋼筋下料長度,按鋼筋的形式分為以下二種情況: 1)直鋼筋下料長度計算
下料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彎鉤長度(光正圓鋼筋)。 2)箍筋下料長度計算
下料長度=箍筋周長+彎鉤增加長度-彎曲伸長值 箍筋數量=主筋長度/箍筋間距+1
3)配料計算完成後,由配料員填寫配料表,作為加工鋼筋依據。
5.鋼筋加工
鋼筋加工由鋼筋作業班組作業,鋼筋加工須在工程技術負責人質量驗證之後開始加工。 (1)鋼筋冷拉調直
直經6~12mm 的熱軋圓盤鋼筋調直,採用JJM3.3t 卷揚冷拉法進行,直經大於12mm 的粗直經鋼筋採用人工平直。冷拉法調直鋼筋時,I 級鋼筋冷拉率控制在4%以內。冷拉前操作人員應對卷揚機、冷拉小車、軌道、夾具、鋼絲繩等全面檢查,運轉正常後方可操作。冷控時,冷控線附近3~4m 不得站人和通行,否則須採取隔離措施。
(2)鋼筋切斷1)鋼筋切斷採用GJ5-40 型切斷機作業,其每次斷料根數不得超過切斷機允許切斷數量。
2)鋼筋切斷前的准備工作
加工鋼筋的操作人員,根據配料牌核對鋼筋的級別、直經、尺寸、根數等是否有誤,然後方可切斷。根據原料長度,將同規格的鋼筋根據不同長度長短搭配,先斷長料後斷短料,以減少浪費。下料人員操作前,為保證尺寸准確,採用直觀丈量法,先剪斷一根,經核對無誤後,方可大批斷料,鋼筋斷料充許偏差±5mm;切斷的鋼筋按規格堆放,並將配料牌(5cm×8cm 木牌)掛在鋼筋一端,置於明顯處以便取用。
3)鋼筋切斷注意事項
鋼筋切斷前,操作人員須首先檢查切斷機的刀片是否安裝合適牢固,潤滑油是否充足等。切斷鋼筋必須在切斷機運轉正常後方可作業。切斷細鋼筋時,切斷機刀片重疊量(活動刀法與固定刀法沿運轉方向的縱向距離)約為2mm。切斷粗鋼筋時,刀法重疊量應適當減小,縱向間隙以0.5~1mm 為宜。鋼筋切斷必須在鋼筋矯直後進行,操作人員必須緊握鋼筋,並在活動片後退時投入鋼筋。30cm 以內的短鋼筋,不宜用切斷機切斷。切斷機起動時不得放入鋼筋,超過切斷機性能以外的鋼筋不得加工。 (3)彎曲成型
1) 鋼筋彎曲採用手工和彎曲機加工。採用手工彎曲前,成型操作人要按彎曲鋼筋的直經選用合適的扳子、底盤。才用彎曲機彎曲成型時,需根據鋼筋直經選用合適的彎心和調整擋板的間距,然後在操作台上由操作人員按配料牌的尺寸,對成型鋼筋的各段劃線,彎曲機選用GJ7-40 型,成型完畢的鋼筋由施工班組按料號分別堆放整齊,不得亂拋以免變型,配料牌(5cm×8cm 木牌)掛在鋼筋一端置於明顯處。
2)彎曲機彎曲成型注意事項:
操作前操作人員需檢查機械各部件是否正常,電氣開關是否靈活,必須待機械運轉正常後進行作業。彎曲角度大於90 度的長鋼筋時,應向外彎曲,協作人員不得站在彎曲行程裡面。使用GJ7-40 型彎曲機變換工作盤方向時,應從正轉→停→倒轉,不應從正→倒或從倒→正轉。
3)鋼筋的彎鉤長度及彎曲半徑應符合設計要求,如設計未明確應符合GB50204-92 規范要求,應強調一點的是,箍筋接頭處的彎鉤形式及長度須符合規范要求。
(4)縱向受力鋼筋連接縱向受力鋼筋焊接採用UN2-150 型對焊機,及機械螺紋連接技術。 1)閃光對焊的一般規定:對焊鋼筋的接頭不宜放在受力較大的部位,並距鋼筋彎曲處的距離不小於 10d(d 為鋼筋直徑), 接頭也不宜放在同一根鋼筋上。鋼筋在正式焊接前或更換焊工及鋼筋品種、規格,應進行施焊,並做二組試件(3 根/組,一組機械性能試驗,一組冷彎試驗), 經試驗合格後,方可大批焊接。對有抗震要求的受力鋼筋,其接頭不宜設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區范圍內。
④ 鋼筋驗收時注意哪些問題
剪力牆鋼筋驗收要點:
1、頂板澆築砼後應及時剔毛,剔毛後將砼碎渣清理干凈,不能有鬆散的碎渣殘留在表面上;
2、剪力牆縱向鋼筋偏位情況較輕可以將鋼筋根部剔鑿,按照1:6進行打彎糾正;否則應使用同規格同型號的鋼筋植筋。
3、剪力牆鋼筋搭接長度為1.2lae,連接位置出結構面即可,但是相鄰豎向鋼筋接頭應該錯開,兩接頭間距為(500+1.2lae)mm。
4、暗柱豎向縱筋連接採用綁扎搭接時,相鄰豎向鋼筋接頭互相錯開,箍筋套口方向沿四周布置,搭接長度為1.4lae,連接位置至少出結構面500mm,兩接頭間距為1.3lle,搭接區箍筋加密,加密區箍筋間距不大於5d(d搭接區最小鋼筋直徑)和100mm;暗柱縱向鋼筋採用機械連接或焊接時,連接位置至少出結構面500mm,相鄰豎向鋼筋接頭間距不小於35d且不500mm。機械連接外露絲扣不大於2扣,電渣壓力焊的四周焊包要均勻突出鋼筋表面不小於4mm,無偏心現象。
5、水平鋼筋綁扎應符合11G圖集要求,水平起步筋距離結構面50mm,豎向起步筋距離邊緣約束構件50mm;在連梁的位置,水平鋼筋應該作為連梁的腰筋連續通過連梁布置,拉筋水平間距為箍筋間距的2倍,豎向隔一拉一。
6、剪力牆上的拉筋應按照圖紙要求布置,並且同時勾住水平和豎向鋼筋,兩側均需要彎135°,
防止因鋼筋偏位造成露筋,在澆築頂板和牆體混凝土時,都需要有水平定位筋和定位拉筋或上部綁扎一個水平梯子筋,較少鋼筋的偏位情況。
7、連梁縱向受力鋼筋可直錨,不小於lae和600mm,直錨不足時可進行彎錨,鋼筋伸至縱向鋼筋的內側,向下彎錨15d;KL一般情況下都不足直錨,當錨固平直段長度不小於0.4lae時,彎錨
15d,平直段小於0.4lae時,彎拐長度應按照錨固長度計算。
8、KL中hw≥450mm時,要設置構造腰筋和抗扭腰筋,間距不大於200mm;構造腰筋的錨固和搭接長度為15d,抗扭腰筋的錨固和搭接按照lae和lle確定,錨固方式同梁中下部鋼筋,並且安放位置在箍筋內側,拉筋水平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2倍,豎向隔一拉一。
9、KL起步箍筋距離梁端部50mm,加密區長度為一級抗震時為2h,2~4級抗震時為1.5h。主次梁交接處按照圖紙設計增加附加箍筋和吊筋。箍筋開口方向交錯布置,箍筋用套扣法綁扎。
箍筋要垂直主筋,間距要均勻,綁扎要牢,梁主筋要貼箍筋角;
10、梁底和暗柱端部要綁扎砼墊塊,綁扎不允許露扣,扎絲要朝向內,避免滲水或反銹。
11、梁二排鋼筋凈距≥25mm且≥d,偏差在±5mm范圍內,梁的綁扎高度要確定,保護層厚度不小於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和規范要求。
12、對於端支座和中間支座梁的負彎矩筋伸出長度:第一批截斷位置從柱邊或梁邊伸出長度為ln/3,第二批截斷點從柱邊或梁邊伸出ln/4。ln為端支座時本跨的凈跨值,中間支座時為相鄰最大跨凈跨值。
13、懸挑樑上部第一排鋼筋伸至梁端並且彎下12d,第二排縱筋伸至3l/4進行彎起。當Δh/(hc50)≥1/6時,上部第一排鋼筋不能同相連構件的縱向鋼筋連續布置,應符合樑上部鋼筋縱筋的錨固方式。
14、剪力牆上開洞應當設置加強鋼筋:開洞的長和寬均小於800mm時,每邊設置不小於2根12鋼筋,當洞口長或寬度大於800mm時,洞口上下設置補強暗梁,左右設置剪力牆邊緣構件。加強筋伸出洞口的長度為lae。
⑤ 鋼筋驗收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下面是一份非常詳細的建築工程鋼筋綁扎隱蔽驗收內容,對實際工作有非常強的執導作用:
1暗柱內容:
1.1柱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1.2為保證暗柱主筋位置准確,採用定距框控制
1.3柱鋼筋綁扎:
1.3.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置。
1.3.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後從上往下採用纏扣法綁扎。
1.3.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扎,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1.3.4暗柱箍筋與牆筋綁扎要求:暗柱箍筋與牆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並在一起。
2.牆體、暗柱、聯系梁鋼筋:
2.1牆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2.2牆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邊第一根牆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
2.3.2牆第一根牆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
2.3.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
2.3.4連系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
2.3.5連系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2.4牆體豎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長度不小於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扎范圍不少於三個扣。牆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於相鄰接頭中-中1.3倍搭接長度。
2.4.2牆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扎接頭錯開。
2.5豎向梯子筋要求:
2.5.1採用比牆筋大一個規格的鋼筋製作,以代替豎筋。
2.5.2頂模筋等於牆厚減2mm。250mm、300mm、350mm厚的牆頂模筋長度應為248mm、298mm、348mm。
2.5.3頂模筋自立筋至端頭的長度為水平筋保護層加水平筋直徑減1mm,如保護層為15mm,Φ12水平筋,長度為15+12-1=26mm,頂模的根數為3根。頂模筋端頭刷好防銹漆。
2.5.4非頂模筋每側長度為水平筋直徑。
2.5.5每段牆豎向梯子筋設置數量要求間距為1米,每段牆2個或2個以上,要求同一標高,綁扎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採用短斜鋼筋製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圖製作並符合該段牆體的鋼筋間距,專牆專用。 2.6.3 牆體筋綁扎時設在牆模板口以上300mm,並綁扎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製作準確,綁扎牢固。
2.8保護層要求:
2.8.1牆、柱、梁均採用塑料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
2.8.2設置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筋墊塊設置在主筋上,牆筋墊塊設置在牆水平筋上。
2.9對箍筋的要求:
2.9.1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
2.9.2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
2.9.3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扎到位。
2.9.4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
2.9.5綁扎牢固。
2.9.6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
2.9.7對柱、過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於Φ20以10cm控制,小於Φ20以5d控制。
2.9.8連系梁箍筋要求不傾斜,間距均勻,開口設置在上部兩邊。
2.9.9單支箍按圖紙要求設置,彎鉤為135。,平直長度為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
凡是洞口牆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並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連系梁鋼筋錨固:
2.11.1長度必須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2.12梁主筋必須設在箍筋四角,兩排主筋間距為鋼筋直徑小於或等於25mm。
3.頂板鋼筋:
3.1板筋綁扎前的控制:
3.1.1對牆筋、連系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3.1.2設置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扎。
3.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牆邊尺寸50mm。
3.4綁絲要求:
3.4.1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
3.4.2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
3.4.3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3.5混凝土板面鋼筋:
3.5.1不準用電弧點焊。
3.5.2有出電線管時應採用「z」字形鋼筋綁扎牢固。
3.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置。
3.6.1設置間距不大於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製作符合要求。
3.6.2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3.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3.8板筋墊塊:
3.8.1採用塑料墊塊,厚度和強度符合保護層要求。
3.8.2墊塊間距不大於600mm,梅花形設置。
3.9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於200mm,小於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3.10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
⑥ 基礎鋼筋驗收應注意什麼
鋼筋的驗收標准就那麼多,不過基礎驗收主要根據不同的基礎形式,看專看他的錨固長度夠不夠屬,鋼筋網片的間距以及觀感,底部鋼筋的直徑,鋼筋搭接的長度,焊接的倍數綁扎的方式。四周的封頭筋夠不夠,施工方比較容易在鋼筋間距上出問題,這樣會節省大量的鋼筋。以上標准根據砼的標號和基礎形式以及抗震等級依據圖集就能查到。
⑦ 筏板基礎的鋼筋驗收
主要檢查事項:
1、鋼筋出廠合格證
2、力學性能檢測報告或化學分析(要求在有資質檢測單位檢測)
3、按圖紙要求對綁扎的鋼筋進行檢驗
4、檢查筏板上下保護層預留厚度
5、檢查鋼筋加工質量(主要是焊接或搭接)
⑧ 鋼筋驗收主要注意些什麼
鋼筋驗收要依據以下要點:
1.1柱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1.2為保證暗柱主筋位置准確,採用定距框控制
1.3柱鋼筋綁扎:
1.3.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置。
1.3.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後從上往下採用纏扣法綁扎。
1.3.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扎,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1.3.4暗柱箍筋與牆筋綁扎要求:暗柱箍筋與牆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並在一起。
2.牆體、暗柱、聯系梁鋼筋:
2.1牆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2.2牆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邊第一根牆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
2.3.2牆第一根牆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
2.3.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
2.3.4連系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
2.3.5連系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2.4牆體豎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長度不小於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扎范圍不少於三個扣。牆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於相鄰接頭中-中1.3倍搭接長度。
2.4.2牆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扎接頭錯開。
2.5豎向梯子筋要求:
2.5.1採用比牆筋大一個規格的鋼筋製作,以代替豎筋。
2.5.2頂模筋等於牆厚減2mm。250mm、300mm、350mm厚的牆頂模筋長度應為248mm、298mm、348mm。
2.5.3頂模筋自立筋至端頭的長度為水平筋保護層加水平筋直徑減1mm,如保護層為15mm,Φ12水平筋,長度為15+12-1=26mm,頂模的根數為3根。頂模筋端頭刷好防銹漆。
2.5.4非頂模筋每側長度為水平筋直徑。
2.5.5每段牆豎向梯子筋設置數量要求間距為1米,每段牆2個或2個以上,要求同一標高,綁扎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採用短斜鋼筋製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圖製作並符合該段牆體的鋼筋間距,專牆專用。 2.6.3 牆體筋綁扎時設在牆模板口以上300mm,並綁扎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製作準確,綁扎牢固。
2.8保護層要求:
2.8.1牆、柱、梁均採用塑料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
2.8.2設置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筋墊塊設置在主筋上,牆筋墊塊設置在牆水平筋上。
2.9對箍筋的要求:
2.9.1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
2.9.2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
2.9.3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扎到位。
2.9.4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
2.9.5綁扎牢固。
2.9.6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
2.9.7對柱、過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於Φ20以10cm控制,小於Φ20以5d控制。
2.9.8連系梁箍筋要求不傾斜,間距均勻,開口設置在上部兩邊。
2.9.9單支箍按圖紙要求設置,彎鉤為135。,平直長度為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
凡是洞口牆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並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連系梁鋼筋錨固:
2.11.1長度必須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2.12梁主筋必須設在箍筋四角,兩排主筋間距為鋼筋直徑小於或等於25mm。
3.頂板鋼筋:
3.1板筋綁扎前的控制:
3.1.1對牆筋、連系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3.1.2設置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扎。
3.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牆邊尺寸50mm。
3.4綁絲要求:
3.4.1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
3.4.2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
3.4.3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3.5混凝土板面鋼筋:
3.5.1不準用電弧點焊。
3.5.2有出電線管時應採用「z」字形鋼筋綁扎牢固。
3.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置。
3.6.1設置間距不大於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製作符合要求。
3.6.2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3.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3.8板筋墊塊:
3.8.1採用塑料墊塊,厚度和強度符合保護層要求。
3.8.2墊塊間距不大於600mm,梅花形設置。
3.9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於200mm,小於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3.10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