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縫鋼管 > 1275鋼管什麼意思

1275鋼管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5-09-20 15:35:46

A. 日本二戰步兵武器

一、步兵輕武器
日軍二戰時陸軍單兵裝備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式步槍,30式刺刀,94甲水壺,前後盒彈匣(120發子彈),鋼盔等。
將校:94式手槍,望遠鏡,軍刀,地圖囊,將校水壺。
日軍還有一種特殊裝備—89式擲彈筒,這是一種類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結構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類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可以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彈強多少。與槍榴彈相比不佔據步槍槍口,但相對槍掛榴彈發射器並無任何優勢,作為一種單兵面殺傷武器,曾普遍裝備一線部隊。
日本武器的編號採用正式服役的年代為型號, 稱為式. 如三八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等.
日本人稱步槍為步兵銃或小銃, 手槍為拳銃, 卡賓槍為騎銃, 機關槍為機關銃, 刺刀為銃劍, 防火帽為消炎器.
日本武器採用的年代有三種系統, 一是天皇的年號, 在1926年前, 採用的是天皇年號. 三八步槍是明治38年(1905)年採用的.
二是日本紀元,日本以公元前660年為日本之紀元開始, 所以是公元年代加660. 九九式為日本紀元2599年(昭和14年, 1939)服役, 故稱九九式.
三八步槍是由有(土反)成章(Nariaki Arisaka)上校在東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廠, 由南部騏次郎(Kijiro Nambu)少校設計完成(他還設計了南部手槍, 中國人以往稱為王八盒子, 大概是因為它的幾近橢圓形的槍套. 另外他還設計了2式機槍, 仿自法國的Hotchkiss). 算是毛瑟步槍的一支, 其子彈為日本自行發展的6.5mmx50, 半有邊子彈.
後來由於其火力太小, 殺傷力不足, 在1938年決定採用其在1932年開始使用的7.7mmx58機槍彈的改良型, 採用無邊設計. 在1939年定型量產, 是為九九式步槍. 除了口徑不同, 九九式的表尺由三八式的2,400公尺改為1,700公尺, 加上了兩翼, 輔助對空射擊, 裝有單腳架. 最奇特的是在全世界各國都開始使用短管步槍作為正式步槍時, 日本仍然堅持製造31.5寸槍管的長步槍. 同時, 各國都開始將拉柄改成下彎式, 九九式仍使用水平式的拉柄.
日本南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關槍(Nambu Type 11 Shiki Kikanju), 於大正十一年(1922)採用, 使用彈斗進彈, 容量為6個5發橋夾, 可用標准三八式步槍之6.5子彈或減裝之輕機槍彈。 在子彈進膛前, 有油刷附於彈鬥上, 以供潤滑子彈, 否則會引起退殼失敗。
由於槍托弧形像鵝脖子一樣折向一邊, 故俗稱歪把子輕機關槍, 抗戰至韓戰, 中共敵後游擊隊、 解放軍都曾大量使用。 該槍在理論上, 可以與步兵使用相同彈葯, 十分方便, 副射手可以將步兵用的橋夾投入彈斗內, 即可射擊。 實際上應用起來, 持續射擊下, 槍管很快過熱, 又不能換槍管, 射擊必須中斷。 而彈斗機件復雜, 常常故障。 因此雖然是一個破天荒的好主意, 後來連日本人自己也不曾再用。
許多論者以為九六式機槍的發展, 是日軍在中國見識了捷克式之後, 才將十一式改進而成。 以捷克式的名氣, 日本應不須經過這個途徑, 令其印象深刻的應是7.92子彈的殺傷力。 而且, 96式的作業方式和捷克式完全不同。
96式輕機槍雖於1936年定型, 但日本並無產能將其大量配發部隊, 直到珍珠港事變後, 入侵馬來西亞的部隊全面配備, 方才曝光。 1942年5月出版的Japanese Ground and Air Forces(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4, War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指出:『英軍最近在馬來西亞遭遇一種日軍新式武器』; 所附照片為一名英軍提著一把96式輕機槍及兩張96式特寫。 史載『馬來之虎』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的25軍, 是第一個全面配備96式輕機槍的部隊。
1996年中共出品的『七七事變』及1995年合資影片『南京1937』, 片中日軍大在1939年時, 日本一共有三種不同的7.7mm子彈. 有邊用於海軍和海軍航空隊的Lewis機槍上, 半有邊用在92式和99式機槍上, 無邊用於99式步槍上. 這也是世界輕武器史上的一項紀錄. 這個後勤官想來不好當.
捷克在1937年並運交中國1,000挺ZB-37重機槍; 該槍外型有點類似日制的92式重機關銃, 但使用彈鏈而非保彈板, 閉鎖方式類似ZB-26系列。 近年的中國抗日影片, 片中日軍多以其替代92式。
戰後, 日本的第一枝自行設計的步槍是64式, 7.62mmX51步槍, 由豐和工業(Howa Instries)負責研發. 重4.4公斤, 長0.99公尺. 作業原理是類似Tokarev SVT-36/40, FN49/ FAL, SKS等的傾斜槍栓閉鎖. 而日本人又發奇想, 使用減少裝葯的子彈, 以配合日本士兵對後座力的敏感. 這也是奇怪的事, 想來7.62mmX51該沒有7.7mmX54厲害. 如果要使用正常的NATO彈葯, 要調整瓦斯鈕.
豐和工業後來又研發出了89式5.56mmX45步槍, 於1989年配發, 重3.5公斤, 長0.92公尺, 使用M16彈匣, 有單發, 三發和全自動的功能, . 第一枝機槍是在1962年定型量產, 由日特金屬 (Nittoku Metal Instry Co., 現住友重工)研發, 重10.7公斤, 射速為每分鍾659發. 手槍則在1980年代由Sig授權生產P220, 不過採用9mm. 彈匣為單排式, 只能裝9發. (這里有兩種可能, 一是因為按原來P220, .45ACP的設計, 不改變槍柄, 因此不改變彈匣的尺寸. 這就有點偷懶. 另一種可能性是考慮了東方人的手掌較小, 單排彈匣的槍柄比較容易掌握. 如果是這樣, 就值得褒獎.)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型制式軍用
步槍。由於時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為「三八式」。三八式步槍與三十年
式步槍兩者在外觀上最顯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機匣上方增設了一個「∩」形的防塵蓋,這個
防塵蓋可隨槍機前後滑動,當槍機呈關閉狀態時,這個大大的防塵蓋將整個機匣完全蓋住,
可有效防止沙塵進入機匣之內。由此,三八式步槍就得了一個叫得響的名字——「三八大蓋
」。的確,在中國大地上的城鄉村野、街頭巷尾,有誰不知道「小日本,大蓋槍」呢!三八
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單兵武器,也是裝備量最
大、裝備時間最長的一型單兵武器,直到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停止使用,用了
整整40年。

「三八大蓋」的特點

「三八大蓋」全槍由槍管、瞄具、槍機、機匣、彈倉、槍托、槍刺等七大部分組成。該槍全
面秉承和實現了日本軍方「可靠、便捷、簡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發揮了當時日本機械工
業的先進技術成果,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支加工製造品
質相當精良且戰斗使用性能相當優良的步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認為該
槍具有以下特性:(1)槍的鋼質好,經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發射1萬發槍彈;
(2)瞄準基線較長,射擊時即使略有瞄準誤差,彈頭的偏差量也較小;(3)因槍彈裝葯量
小,初速也小,所以殺傷力較小。但射擊時槍的震動小,因而命中要精確些;(4)槍管較
長,因此射程較遠;(5)有防塵裝置,使塵土不易侵入機匣;(6)全槍較長,雖攜帶不大
便利,但適於白刃戰。

「三八大蓋」的結構

「三八大蓋」 全槍長1275mm,可以說是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家軍用步槍中最長的步槍,比
當時蘇聯紅軍使用的莫辛?納甘1891/30式7.62mm步槍還要長 43mm。從外觀上看,全槍顯得
十分纖細緊湊,干凈利落,從而操槍更為便捷,不像有些步槍,外觀上「零碎」很多。「三
八大蓋」的槍管長769mm,也是二戰時期各種主戰步槍中槍管最長者。槍管內部有4條右旋膛
線,為了追求射擊精度,膛線導程確定為200mm,這在當時各式步槍中是最小的,因此,「
三八大蓋」發射的彈頭轉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誤差也相對要小。並且由於彈頭的初速
為 762m/s,盡管在當時各式步槍中也是最小的,但彈頭命中目標後,仍有足夠的侵徹力且
不易翻滾。說「三八大蓋」打得比較准,自然與瞄具有直接關系。「三八大蓋」的準星形狀
為「∧」形,用燕尾槽與準星座配合,可以橫向調整,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前期生產的「
三八大蓋」,沒有準星護翼,而後期生產的則有準星護翼。「三八大蓋」的表尺,與一般步
槍的板狀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個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個缺口照門(其中表
尺框板上有2個缺口照門,游標上有 1個缺口照門),相應地有3種用法。平時攜帶步槍時或
目標在300m以內時,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狀態下使用,這時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門所對應的
射距為 300m;當目標在400m以上時,則將表尺框向後立起並將游標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
的另一個缺口照門,此時這個缺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400m;當目標在 500m以上時,則使
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狀態下,將游標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標上的第3個缺口照門,此時這個缺
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500m;當射距大於500m時,則逐次上移游標,使游標上的缺口照門與
目標距離相對應。「三八大蓋」的表尺射程2400m。在後期生產的「三八大蓋」中,有的采
用3個覘孔照門,其目的是企圖利用覘孔照門以抵消瞄準誤差,從而簡化新兵的瞄準訓練過
程。但是,實踐證明「三八大蓋」上的覘孔照門距離使用者的眼睛過遠,瞄準時並不方便,
特別是在夜間瞄準更為困難。像「三八大蓋」這樣的準星與表尺關系位置形式,覘孔照門顯
然不如缺口照門使用方便。「三八大蓋」改覘孔之舉,不失為弄巧成拙。作戰實踐證明,步
槍戰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離,通常在200m以內,而真正達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離是在100m左
右。這時,還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優點,就是當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時
,可以豎起表尺框,並把目標與準星同時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擊,若受過一定訓練
的射手,槍槍打中不成問題。

「三八大蓋」相對於「金鉤步槍」改動最大之處,要數槍機。在世界步槍之林中,沒有沿襲
當時各國盛行的槍機結構而獨樹一幟者,就要數「三八大蓋」的槍機。縱覽世界上林林總總
五花八門的步槍,凡採用回轉閉鎖後拉式槍機的步槍,其槍機大體上可以歸為三大類。其一
,是以德國M1888毛瑟步槍為代表的槍機結構;其二,是以俄國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為代表
的槍機結構;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蓋」為代表的槍機結構。這3種典型的槍機中,結
構最簡單、分解最簡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數「三八大蓋」的槍機,分解開來只有槍機栓體、
抽殼鉤、機尾、擊針和擊針簧5個零件。而另外兩類槍機的零件,至少在6個以上。上述3類
槍機的機頭大同小異,而區別主要是在機尾部分。「三八大蓋」槍機的機尾部分,沒有兩個
歐洲「兄長」那樣復雜,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礙事的「金鉤」,把機尾部件(保險機)改成一
個滾花的扁圓柱體,既不會鉤掛服裝、裝具,又便於射手操作,特別是便於在嚴寒天候條件
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右旋轉到定位,即為保險狀態;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左旋
轉到定位,即為待擊狀態)。此外,槍機栓體上的拉機柄頭,採用了獨特的橢球體而不是傳
統的圓球體,也是為了提高適操性特別是嚴寒條件下戴大手套時的適操性。

「三八大蓋」的機匣上方和右側各有一道縱向溝槽,用來安裝和規正其獨特的「大蓋子」(
防塵蓋)。在防塵蓋的後端,有一個供拉機柄穿過的方圓形孔,當槍機拉開時,防塵蓋隨
槍機一同向後滑動,讓開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以供射手向彈倉內填壓槍彈以及
完成抽、拋彈殼動作;當推槍機時,防塵蓋又隨槍機一同向前滑動,直至完全封閉機匣的裝
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塵土進入步槍的核心部位。這一點在世界各國所
有的步槍上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帶來的戰術技術效益也是舉世無雙的。這一點即使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來,也不失為點睛的一個妙筆。

探幽「三八大蓋」

應該說,「三八大蓋」的結構非常簡單,而其在戰斗使用性能和戰場勤務性能方面的考慮,
卻又非常周到。讓我們從以下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

先說「三八大蓋」彈膛,總體上看與其他同類型步槍並無大異,但是,在「三八大蓋」彈膛
的正上方,鑽有兩個泄氣孔,一般人看來似乎沒有多大的用處,其實不然。這兩個泄氣孔可
以在槍機開鎖的瞬間,與槍口形成一個與現代坦克炮抽煙筒作用類似的氣體拉動力,這無疑
有利於彈膛的冷卻。再說「三八大蓋」的彈倉,其總體與「毛瑟」的彈倉類同,但卻比「毛
瑟」高出一籌,多了一個彈罄提示,即當最後一發彈殼被拋出槍外之後,槍機的機頭即被彈
倉的托彈板擋住,無法繼續前推槍機,以此告知射手「該裝槍彈了!」這個類似現代槍械的
「空倉掛機」功能,在實戰中特別是緊迫倉促的戰斗中實在是太重要了!謂之不可或缺並不
為過。「毛瑟」的彈倉底蓋卡筍,深藏在底蓋卡筍孔中,不用相應的工具抵壓,難以卸下來
,戰斗間隙要把彈倉中的槍彈或臟東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蓋」的彈倉底蓋結
構,幾乎與「毛瑟」的彈倉底蓋無異,惟其卡筍在扳機護圈前緣內側,用拇指向前按壓,即
可方便地卸下彈倉底蓋,使擦拭保養和快速退彈具有極大方便性和安全性。再看「三八大蓋
」的槍托。對於步槍來說,槍托無論在人機工程方面還是在生產成本方面,都是一個非同小
可的問題。從人機工程方面講,「三八大蓋」的槍托無論縱向尺寸、槍頸握圍以及槍托厚度
和傾斜夾角,還是造型圓弧過渡、粗細過渡以及托底板的設計和槍背帶環的位置等等,都更
適合日本(包括亞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體形,使用起來包括據槍、端槍、托槍、背槍以
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較舒適。當然世界上許多優秀的步槍在這方面也都不遜色。從加工生
產方面講,傳統步槍的槍托和下護木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大多為一個整體部件;其二是大
都用一塊整體木材製成。「三八大蓋」的槍托和下護木雖然也是一個整體部件,但卻是由兩
塊木材製成。其中,槍托的上半部分和下護木是由一條長條木材製作,而槍托的下半部分則
由一小塊三角形木材拼接。僅此一項,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木材。這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木材資
源缺乏,又要大量製造武器來滿足法西斯侵略戰爭需要的國家,效益可想而知。我們再來看
看「三八大蓋」配裝的刺刀。眾所周知,伴隨大和武道的發展,日本的刀劍打造技術和工藝
,是很有特色的。日本軍國主義在籌措侵略軍火的時候,自然是要傾其刀劍打造技術之所有
的。日本軍國主義的槍刺,由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實現了絕對的標准化,其制式槍刺為單刃
偏鋒樣式,刺刀全長500mm,其中刃部長400mm,全質量0.5kg。包括「三八大蓋」 在內的所
有日本步槍以及九六式輕機槍,刺刀的介面都是通用的;二是鋼「活」好。根據在同等條件
(開軍用罐頭)下,對二戰時期各主要國家的步槍刺刀所進行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日本步
槍所配刺刀是剛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講到這里,心裡不禁升起一股強
烈的感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是何其艱苦卓絕!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多麼來之不
易啊!

「三八大蓋」家族

按照現在的說法,「三八大蓋」實際上是一個槍族。在設計三八式步槍的同時,還設計了三
八式6.5mm馬槍。該槍除了槍管比步槍短306mm,背帶環位置在槍身的左側,上護木從頭箍一
直覆蓋到表尺座處以外,其他機構與步槍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馬槍的彈膛部位上表面,也像
步槍一樣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個字的銘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帶有折疊槍刺的6.5mm馬槍,並將其年式定為
「四四式」。四四式馬槍的機構特徵與三八式馬槍基本相同,只是在槍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
以折疊的三棱錐形槍刺,刺刀座與頭箍相連,在其彈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
式」銘文。

三八大蓋」的日常分解結合

(一)分解:

1.左手握槍,右手握拉機柄向左旋轉並向後拉槍機,左手拇指向左撥開槍機阻筍,右手繼續
向後拉槍機,直至從槍上卸下槍機和防塵蓋,再從槍機上取下防塵蓋;

2.左手握槍機體,右手向前頂壓機尾,順時針將機尾旋轉90°,然後慢慢放開,並取下機尾
,倒出擊針和擊針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壓扳機護圈前緣內側的彈倉蓋卡筍,左手取下彈倉底蓋及托彈板(簧)


(二)結合:按分解相反順序進行。

註: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馬槍的分解結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將槍機裝入機匣之前,應將
防塵蓋前端插進機匣上的防塵蓋導槽內,然後再推槍機向前;當托彈板擋住槍機時,以左手
拇指下壓托彈板,然後繼續推槍機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蓋」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擊步槍,因當年
為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故稱之為九七式狙擊步槍(該槍彈膛表面的銘文為「九七式」)。
九七式狙擊步槍乍一看很難與「三八大蓋」區分,仔細看來,九七式狙擊步槍有瞄準鏡座,
可以裝瞄準鏡;槍的二箍上裝有一個鋼絲支架,平時向前折疊於槍身之下,必要時向下展開
,作為射擊時的腳架。其實,這個鋼絲腳架究竟有多大用處,能不能將槍架穩?很值得懷疑
!不過日本槍大多有個規律,這就是到一定的時候總會出點 「邪怪、武蠻、拙笨」的東西
來,否則就不叫日本槍了。

關於「三八大蓋」的口徑,始終是日本陸軍爭論不休的問題。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
公元1920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針就要求步槍採用7.7mm口徑,但直到昭和天
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開始進行步槍使用7.7mm口徑九九式槍彈(與九二式重機槍
彈同型)的試驗,目的在於使步槍具有與重機槍一樣的威力,從而解決6.5mm步、機槍彈在
中國戰場上顯得威力不足的問題。試驗中,使用的是口徑改為7.7mm的三八式步、馬槍和四
四式馬槍,最後認為,兩型馬槍改大口徑之後,槍口動能以及後坐力過大;而「三八大蓋」
改大口徑則沒有多大問題。於是於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上
出台了7.7mm的新步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9年,故稱該步槍為「九九式」。九九式
步槍基本上就是後期出廠的「三八大蓋」,除了口徑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與九七式
狙擊步槍相同的鋼絲腳架,立框式表尺兩側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折疊的、對空中目標射擊的提
前量桿,並採用了覘孔照門。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後,九九式7.7mm步槍被確定為日本制式武
器, 「三八大蓋」則停止生產。

因為體形如同「三八大蓋」的九九式7.7mm步槍,槍口動能以及後坐力均比「三八大蓋」有
所增加,顯然不適應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著又出台了一型長度在「三八大蓋」與兩型
馬槍之間的九九式7.7mm短步槍,其主要特徵為上護木從頭箍一直覆蓋到表尺座處,二箍處
無鋼絲腳架,背帶環在槍身左側。彈膛上方也銘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樣。

此外,為了適應空降兵作戰需求,還生產了一種可從槍管節套處將槍分解成前後兩段的7.7
mm短步槍,日本軍方將其命名為「二式」步槍。九九式7.7mm步槍系列開始正式投產裝備日
軍之時,也正是日寇「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之時。九九式無論是在中國戰場,還是在東南
亞乃至太平洋戰場,事實上並沒有成氣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敗。到後來,九九式的生產
水平和加工質量每況愈下,遠遠不及「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在中國

「三八大蓋」自1907年開始生產到1940年停止生產,累計生產數量達300餘萬支。我國舊統
治當局曾經向日本購買過一批,以後遼寧和太原的兵工廠也先後仿造過。在抗日戰爭中以至
抗戰勝利,中國軍民曾繳獲了大量的「三八大蓋」。因彈葯不足,棄之又實在可惜,當時國
民黨當局曾經指定軍政部第60兵工廠將 6.5mm口徑的「三八大蓋」改為7.92mm口徑,以同國
民黨軍隊7.92mm口徑彈葯體制一致。凡被改擴口徑的「三八大蓋」,其彈膛上方均刻有「改
七九」字樣。抗戰勝利之初,國民黨沈陽第九十兵工廠曾仿造九七式步槍,但口徑改為7.9
2mm,同時把瞄準鏡座去掉。因該產品未列入制式,故稱其為「臨時式步槍」,並在機匣正
上方刻「臨七九」三字。

在中國廣大抗日戰場上,繳獲的九九式7.7mm步槍或短步槍數量遠遠不如「三八大蓋」多,
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槍或短步槍在中國只分布在東北地區的關東軍手中,而大部分都
用來裝備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的日軍,因此現在歐美各國有為數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戰後作為
戰利品收藏的。在中國,「三八大蓋」被日軍一直用到戰敗投降,我軍則一直用到祖國大陸
全境解放,還有相當一部分「三八大蓋」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此後,我國廣大的民兵一直
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蓋」 這樣一支取之於強敵之手,又為我所用與強敵作戰的戰
利品,在中國軍民手中使用時間之長,分布面積之廣,贏得勝利之眾,實為歷史所罕見。以
至於老一輩軍人每每談及「三八大蓋」的時候,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蓋
」的時候,是那樣愛不釋手,操槍的一招一式又總是那樣嫻熟。這就是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士
兵!歷史就是這樣寫著:兵民是勝利之本!
南部十四式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 8 mm

重量: 0.91 公斤

彈夾: 8 發

簡介:日本南部 14 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 1925 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 「 王八盒子 」 。
四四年式騎槍
運作方式:手動槍機, 4 條右旋膛線
尺寸:長 868mm ,槍管長 487mm
口徑: 6.5mm
重量: 3.3 公斤
彈夾: 5 發
簡介:該卡賓槍為步槍的縮短版,基本設計完全一樣,槍口初速: 732m/s ,瞄準具 2000m 表尺。服役自 1905 年至二次世界大戰。槍機上方有一塊防塵蓋。

九九式步槍

工作方式:手動槍機

口徑: .352 英寸( 9mm )

簡介:該步槍中較短的一型於二次大戰前為日本軍方所採用,而標准型則較前者長 152mm. 注意槍身前段下方的鐵線式的單腳架,其實用價值令人懷疑。本來設計比三八式有改進,但因為戰爭後期日本資源匱乏,許多部件不得不使用替代品而使效能大為降低。

九二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口徑: 7.7mm

全重: 62.5 公斤(包括三角架)

彈夾: 25/30 發彈板供彈

射速: 650-700 發

簡介:皇記 2592 年定型,導氣自動原理
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 1.1 米,全重 10.2 公斤

口徑: 6.5mm

B. 管樁是什麼

上世紀60年代末,鐵道部豐台橋梁工廠開始生產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簡稱PC管樁),當時主要用於鐵道橋梁工程的基礎建設;70年代研製生產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70年代以來,特別是在上海寶山鋼鐵廠建設中,大量使用了日本引進的鋼管樁,不僅造價高,耐久性也差。為了適應港口建設發展的需要,1987年交通部三航局從日本全套引進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簡稱PHC管樁)生產線,PHC管樁的主要規格為椎600mm~椎1000mm.80年代後期,寧波浙東水泥製品有限公司與有關科研院所合作,針對我國沿海地區淤泥軟弱地質的特點,通過對PC管樁的改造,開發了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薄壁管樁(簡稱PTC管樁),PTC管樁的主要規格有椎300mm~椎600mm.
1989年~1992年,原國家建材局蘇州混凝土水泥製品研究院和番禺市橋豐水泥製品有限公司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引進管樁生產線的消化吸收,自主開發了國產化的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1993年該項成果被原建設部列入全國重點推廣項目。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開始大量應用於鐵道系統,並擴大到工業與民用建築、市政、冶金、港口、公路等領域。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由於地質條件適合管樁的使用特點,管樁的需求量猛增,從而迅速形成一個新興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到2007年年底,全國已有400多家管樁生產企業(不含台灣地區廠家),生產各類管樁2.5億米左右,產值達300多億人民幣。同時為管樁行業配套的輔助產品年產值也近250億元,成為一個富有朝氣的新興產業,目前管樁已佔全國水泥製品行業產值的50%左右。
在這近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管樁項目先後獲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管樁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原建設部重點推廣新產品;2006年在有關單位和協會的共同努力下,有3家企業(中山建華管樁有限公司、中山三和樁桿管樁有限公司、寧波浙東建材集團)的管樁產品被列入中國名牌產品目錄,這是我國管樁行業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高潮,得到了行業內外的一致好評。
管樁產品從無標生產,發展到今天擁有較完善的標准體系——GB13476-92《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GB13476-1999《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JC888-2001《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薄壁管樁》、03SG409《預應力混凝土管樁》、GB/T19496-2004《鑽芯檢測離心高強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方法》、JC/T947-2005《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用端板》、JC/T950-2005《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用硅砂粉》、JC/T948-2005《混凝土製品用脫模劑》、JC/T540-2006《混凝土製品用低碳冷拔鋼絲》,這一發展歷程整整走了近20年。
管樁分為後張法預應力管樁和先張法預應力管樁,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C管樁)和預應力混凝土薄壁管樁(PTC管樁)及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HC管樁).
先張法預應力管樁是採用先張法預應力工藝和離心成型法製成的一種空心筒體細長混凝土預制構件,主要由圓筒形樁身、端頭板和鋼套箍等組成。
管樁按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壁厚分為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C管樁)、預應力混凝土薄壁管樁(PTC管樁)和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PHC管樁)。PC樁的混凝土強度不得低於C50砼,PTC管樁強度等級不得低於C60,PHC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於C80。PC樁和PTC樁一般採用常壓蒸汽養護,一般要經過28天才能施打。而PHC樁,脫模後要進入高壓釜蒸養,經10個大氣壓、180度左右的蒸壓養護,混凝土強度等級達C80從成型到使用的最短時間只需三、四天。

C. 關於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 六項世界或全國第一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長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
■杭州灣跨海大橋地處強腐蝕海洋環境,為確保大橋壽命,在國內第一次明確提出設計使用壽命大於等於100年的耐久性要求,並制定相應的工程技術措施。
■杭州灣跨海大橋50米箱梁「樑上運架梁」技術,其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1430噸,到目前為止居世界第一,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類技術、橋梁建設「樑上運架梁」的新紀錄。
■杭州灣跨海大橋深海區上部結構採用70米整體預制預應力砼箱梁,為解決大型砼箱梁早期開裂的工程難題,第一次成功實施「二次張拉技術」,徹底解決了這一工程「頑疾」。
■杭州灣跨海大橋採用整樁螺旋鋼管樁,最大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整樁螺旋鋼管樁長度在國內外橋梁鋼管樁中位居第一。
■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10公里灘塗底下蘊藏著蜂窩狀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灘塗區的鑽孔灌注樁施工中,第一次採用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其施工工藝為世界同類似地理條件之首創。
一組與杭州灣跨海大橋有關的數據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大橋於2003年11月14日動工,將於2008年建成並通車,設計使用壽命100年。預計到2015年,日通車量可達9萬輛。
■大橋「解剖」棧橋全長12049米;樁基中,鋼管樁沉樁5474根,鑽孔灌注樁3550根;承台1275個,墩身中,現澆安裝的有954個,預制並安裝的有474個;70米長的箱梁需要預制並安裝540片,50米長的箱梁需要預制並安裝404片,現澆12340米。
■大橋設北、南兩個通航孔。北通航孔橋為主跨448米的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主塔高度均為178.8米,通航標准35000噸;南通航孔橋為單塔單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主塔高度為194.6米,通航標准3000噸。
■大橋橋墩達1428個,需要用掉245萬立方米混凝土、82萬噸鋼材,橋樁連起來約達800公里長。 ■杭州灣跨海大橋,可圈可點的是 「兩跨」、「雙百」。 「兩跨」:一是跨越杭州灣天塹,氣勢恢宏,在世界跨海大橋中長度第一;二是跨越世紀,大橋的前期工作跨越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大橋的使用壽命將跨越21世紀與22世紀。「雙百」:工程的營運時間超越百年;投資總額逾越百億元。

D. 什麼是管樁什麼是灌注樁兩者有什麼區別

灌注樁

:灌注樁是一種就位成孔,灌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而製成的回樁。

管樁:

管樁是答採用先張法預應力工藝和離心成型法製成的一種空心筒體細長混凝土預制構件,主要由圓筒形樁身、端頭板和鋼套箍等組成。

1、功能不同

與管樁相比,灌注樁具有不受地層變化限制,不需要接樁和截樁,適應能力強,受力相對較穩,抗壓又抗拔,振動小、雜訊小等特點。

2、生產方式不同

灌注樁造價大,工藝復雜,工期相對長,基礎和上部結構施工有時有間斷。

管樁可在工廠集中生產,也可在場地四周預制。單節長10米左右。

3、適用范圍不同

管樁樁身質量易於保證和檢查;適用於水下施工;樁身砼的密度大,抗腐蝕性能強;施工工效高。因其打人樁的施工工序較灌注樁簡單,工效也高。

灌注樁由於其既不存在擠土負面效應,又具有穿越各種硬夾層、嵌岩和進入各類硬持力層的能力,樁的幾何尺寸和單樁的承載力可調空間大。因此鑽、挖孔灌注樁使用范圍大,尤以高重建築物更為合適。

E. 35ni4cr2moa 是什麼鋼材

一:牌號Incoloy800H奧氏體耐熱合金

二:化學成分:碳{0.05-0.10}錳{1.50}硅{1.00}磷{0.030}硫{0.015}鉻{19.0-23.0}鎳{30.0-35.0}銅{0.75}鈦{0.15-0.60}鋁{0.15-0.60}鐵{38.0-47.0}

三:應用范圍應用領域:

甑式爐,馬弗爐及熱處理夾具和料筐,真空爐裝置,高工作溫度華氏1000度氯化設備,二氧化鈦工廠,甑式爐,脂肪酸工藝中的加熱器、蒸餾器、泡罩塔和冷凝器,硫化鈉製造工藝中的蒸發器管、管板和壓片盤,紙漿製造中的松香酸處理設備等。

四:物理性能:密度:8.1g/cm3, 熔點:1357-1385 ℃,磁性:無

熱處理:980-1150℃之間保溫2小時,快速水冷。

機械性能:抗拉強度:σb≥450Mpa,屈服強度σb≥175Mpa:延伸率:δ≥30%,硬度;HB135-179

五:概況:INCOLOY800/800H/800HT三者的化學成分十分相似,因此都具有很好的耐還原、氧化、氮化介質腐蝕以及耐氧化還原交替變化介質腐蝕的性能,且在高溫長期應用中具有高的冶金穩定性。但由於三者的(Al+Ti)含量不同,致使三種材料運用的環境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INCOLOY 800在零下、室溫和600℃高溫下各種性能都會發揮出來。INCOLOY 800H由於(Al+Ti) 的含量不高於0.7% ,在600℃以上具有很好的抗拉強度,並且在700℃以下長時間工作時仍然具有較好的韌性。INCOLOY 800HT在700℃以上時具有優秀的屈服強度。

F. SAE1008對應國內什麼材質

SAE1008的材質相當於國內的「優質碳素結構鋼」。優質碳素結構鋼是含碳小於0.8%的碳素鋼,這種鋼中所含的硫、磷及非金屬夾雜物比碳素結構鋼少,機械性能較為優良。

SAE1008 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標准,10代表Mn低於1%,08代表碳含量;1008和1006, 1012的主要區別是含碳量不同。根據優質碳素結構鋼表格對照可知,SAE1008對應中國08優質碳素結構鋼,SAE1012對應中國10優質碳素結構鋼。

此類鋼產量較大,用途較廣,一般多軋(鍛)製成圓、方、扁等型材、板材和無縫鋼管。主要用於製造一般結構及機械結構零、部件以及建築結構件和輸送流體用管道。根據使用要求,有時需熱處理(正火或調質)後使用。

(6)1275鋼管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優質碳素結構鋼:

鋼中除含有碳(C)元素和為脫氧而含有一定量硅(Si)(一般不超過0.40%)、錳(Mn)(一般不超過0.80%,較高可到1.20%)合金元素外,不含其他合金元素(殘余元素除外)。 此類鋼必須同時保證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其硫(S)、磷(P)雜質元素含量一般控制在0.035%以下。

若控制在 0.030%以下者叫高級優質鋼,其牌號後面應加「A」,例如20A;若P控制在0.025%以下、S控制在0.020%以下時,稱特級優質鋼,其牌號後面應加「E」以示區別。

對於由原料帶進鋼中的其他殘余合金元素,如鉻(Cr)、鎳(Ni)、銅(Cu)等的含量一般控制在Cr≤0.25%、Ni≤0.30%、Cu≤0.25%。有的牌號錳(Mn)含量達到1.40%,稱為錳鋼。

閱讀全文

與1275鋼管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冒險島鋼鐵用什麼合成 瀏覽:99
揚州焊管設備廠家 瀏覽:736
不銹鋼彈片牌號是多少 瀏覽:920
不銹鋼樓梯扶手哪個品牌好 瀏覽:595
設備基礎鋼筋網如何計算工程量 瀏覽:969
黃銅的銅鋅合金化學式怎麼寫 瀏覽:573
飛刀什麼鋼材 瀏覽:760
鋼筋砼800頂管多少錢一米 瀏覽:232
買鋼材抄碼是什麼意思 瀏覽:619
化糞池模具怎麼買 瀏覽:428
管樁不焊樁尖會怎樣嗎 瀏覽:779
骨折用國產鋼板能用多少年 瀏覽:588
10厚鋼板多少錢一個平方米 瀏覽:873
賣鋼材需要做些什麼 瀏覽:859
如何得出樁基的基礎鋼筋 瀏覽:966
1275鋼管什麼意思 瀏覽:946
尺橈骨取鋼板傷口多久拆線 瀏覽:711
2018年11月焊管行情 瀏覽:865
不銹鋼管燒黑了怎麼辦 瀏覽:210
403方鋼管什麼意思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