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既然人類從未登上過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又是怎麼知道他們上面沒有氧氣,溫度情況,地表情況的
這位熱心網友回答的很准確。
1、通過宇宙中的太空望遠鏡。例如射電望遠鏡,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通常,由天線、接收機和終端設備3部分構成。天線收集天體的射電輻射,接收機將這些信號加工、轉化成可供記錄、顯示的形式,終端設備把信號記錄下來,並按特定的要求進行某些處理然後顯示出來。所以,射電望遠鏡可以通過星球輻射觀測星體構成。
2、通過在宇宙中飛行的航天器。有些航天器上裝有高精密儀器,這些儀器可以分析星體上的元素。
3、登陸器。有些航天器上裝有登陸器,登陸器降落至星體表面,來探測星體構成。
4、探險車。目前火星上的機遇號仍在工作,它可以分析其表面成分。還可以用機器手挖取表面土層,送至地球分析。
5、宇航員。目前只有美國的宇航員成功登陸月球,留下了真正的人類的腳印。
6、光譜。太陽的構成和溫度就是用光譜分析出來的。
B. 好奇號是怎麼登陸火星的它又是怎麼在火星表面爬行的火星的引力能吸住火星車嗎
通過減速傘,空氣起重機等來完成著陸,這一過程需要七分鍾,可是地球的指揮人員不能親自指揮,所以又叫做恐怖七分鍾。好奇號火星車的先進住處就是它是靠核能來提供動力,而不是以往的太陽來提供動力,所以它可以不用考慮火星當時的環境,任何時段都能啟動,它有汽車一般大小,在火星表面移動是靠輪子移動。火星的引力當然能吸住它啦!火星是行星,和地球是一個級別的,他可不是和月球一樣沒有大氣(月球是衛星,說白了就是塊大隕石),火星比地球小,所以它的大氣沒有我們地球那麼牢固,但還是有重量的只是比地球要輕。宇宙是失去重力,可是在星系內有母星的引力,行星有行星的引力,所以只要有質量的物體都有萬有引力
C. 日本成功登陸52億公里外的小行星,這一技術,比登月難度大嗎
日本登上小行星了?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因為在大家的印象里,太空事業之前一直被美蘇把持著。 蘇聯解體之後, 美國航天 一直一枝獨秀,它是唯一集齊八大行星照片的國家,甚至連被除名的 冥王星 的照片都有。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我們先後完成了 空間站 、探月以及火星探測,成為了當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新興力量。 至於日本,似乎更像是航天的邊緣國家,很少聽說它們在太空領域取得了什麼發展。
那麼,日本登陸的小行星到底是哪顆?既然能夠成功登上小行星,為何他們不先登月呢?
隼鳥2號 是日本為了 探索 龍宮小行星專門發射的探測器,於2014年12月3日發射,歷時4年飛行,抵達小行星龍宮(編號1999 JU3)。 隼鳥2號投放探測器,在龍宮上採取了岩石樣本, 並於2019年返回,於2020年返回地球,將樣本降落在了澳大利亞南部。
然而隼鳥探測器並沒有完全回來,攜帶樣本的是返回艙, 它的探測部分還將利用剩餘的燃料前往下一個小行星1998KY26,預計2031年到達。
隼鳥2號 成功著陸小行星並成功攜帶樣本返回,對於全人類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這代表人類以後可以對小行星進行開采。
整個太陽系中數量最多的天體就是小行星, 人類已知的就有超過10萬顆,科學家估計太陽系的小行星數量大約在100萬顆左右。
對於日本取得這樣的成就,中國方面也是送上祝賀,畢竟這是人類小行星技術的一大進步。 但是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龍宮小行星距離地球52億公里,遠超過了地球與月球的距離, 既然日本能夠成功登陸小行星,為何不先一步登陸 月球 呢?
恐怕很多人並不知道, 日本有自己的登月計劃,並且圍繞月球的探測器中,有一枚是日本的。
2007年9月14日, 日本發射了 月亮女神探測器 ,上面攜帶了15個探測儀器,准備對月球進行一次全方位的 探索 ,這是日本第一次發射月球探測器。
上個世界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將人類的登月計劃做到了極致, 5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登上過月球的航天員有且只有 美國 的。 受到美國阿波羅計劃的啟發, 1999年,日本決定開啟自己的 登月計劃 ,命名為「月亮女神」。 原本計劃在2006年就發射,由於出現了故障,計劃被迫推遲到了2007年。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發射了 嫦娥一號 月球探測器,可以說從時間上來看,二者幾乎是同時開始的探月計劃。 然而差不多15年過去了, 中國已經成功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日本的探月計劃幾乎是在原地踏步 。可以說中國探月技術領先日本一大截。
另一方面,他們在小行星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隼鳥2號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登陸C型小行星。 從這一點看,日本的小行星探測技術超過了中國。 那麼日本為何會放棄發展自己的登月計劃,而轉投小行星的懷抱?登陸小行星技術比登月難度更大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登月和登小行星完全是兩種概念,因此技術沒有可比性。 日本隼鳥2號 的成功只能說明它的小行星技術成功,但不能說它的這個技術就比中國的探月先進,對比也要是同目標來看待。 日本能登上小行星,不代表它能登上月球,因為在這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難題是不一樣的。
月球屬於地球的體系裡面,想要登陸月球,不僅要考慮月球本身的引力,還有地球引力的影響。 而小行星所處的環境復雜,周圍密密麻麻全是其他小行星,如何精確定位是關鍵。 而且小行星極易受到更大天體的影響,說不定還沒有到達,它就被擠出了軌道。 地球和月球在 歷史 上沒少被小行星撞擊,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白堊紀末的那顆,直接導致 恐龍 王朝被攔腰折斷。
月球 的表面積更大,因此需要對月球上的每個地方都做好研究,這需要付出時間、人力以及大量的經費。 我國有強大的經濟作打底,因此可以在探月上放手一搏。 而日本的經費緊張,他們需要將錢花在刀刃上,探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們沒有那麼多資金在這上面。 小行星的面積小,可以定好目標之後,專注進行。
作為一個小國,日本沒有美蘇中的充足經費,如果它想要在航空航天上取得成績,就必須另闢蹊徑。 當大國的目標都在大型天體上時,它選擇了小行星。
蘇聯解體以後,太空不再處於兩極分化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了探尋之中 ,除了大家熟知的美國 NASA ,還有歐盟的歐空局ESA、日本的JAXA以及中國的國家航空局。 由於很多領域已經被美蘇捷足先登,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拓展空間, 比如 嫦娥五號 的著陸地點是在月球背面,之前從未有探測器到達過。
歐空局則選擇與美國合作,最具代表的計劃就是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 日本航天局想要在這些力量中脫穎而出, 就必須選擇一個之前無人踏足的,於是他們找到了小行星1999 JU3,又名 龍宮 。 決定在這上面進行嘗試,最後獲得了成功。
很早之前就有科學家預測,未來的地球會擁擠不堪,資源也支撐不過百年,因此,太空才是未來人類的生活空間。著 名物理學家霍金在去世前也說過,人類最終會離開地球,前往宇宙開始移民。 這是新時代的「大航海運動」,誰先抓住了太空,誰就抓住了未來。 因此很多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 航空航天 上,就連印度都沒有放過這輪風口。
我國在 歷史 上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結果在近代得到了慘痛的教訓。 新中國成立後, 我國積極開展航空航天計劃,在1970年完成了第一枚人造衛星的發射。 從那之後,中國躋身世界航空強國之列,直到今天, 中國已經完成了當年制定的計劃,准備向著更遠的目標前進,這一次我們不會再錯過。
人類從非洲一隅出發,到足跡遍布世界,用了大約10萬年,而人類從站在地上 仰望星空 ,到飛向太空觸摸星辰,100年的時間都不到。 人類發展得越快,所需要的能源就越多,可地球目前所存在的化石能源,是完全不夠未來使用的。
化石能源是地球在5億年的時間里,通過能量轉換,將曾經的古生物的能量封存在地殼中。 人類將這些能量釋放了出來,造成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長。 我們不僅面臨資源短缺,還面臨環境惡化,全球變暖。 今天的 地球 是人類的搖籃,明天的地球可能就是人類的地獄。
人類是 太陽系 唯一的文明體,可是根據文明等級,我們連最初級都沒有達到, 科學家預測人類還有大約200年的時間達到一級文明,然而地球上的能源只夠人類再使用50年。 人類看似時間很充裕,其實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無法徹底解決能源問題,我們就無法繼續文明。
每一個國家在太空中取得的進步,對於全人類都是一次機會,不管是中國的嫦娥計劃,還是日本的隼鳥2號。 由於兩者的目標不盡相同,因此相互比較難度沒有任何意義。 宇宙「大航海」與 歷史 上的大航海不一樣,它帶來的不是掠奪與殖民,而是新的新的希望。
不管是38萬公里的 月球 ,還是52億公里的小行星,都是人類未來的候選, 因此有成功是值得慶祝的,因為受益的是全人類。
D. 以人類目前的航天技術,能夠實現木星登陸嗎
航天大國往往都希望登陸宇宙中的各個星球,以探索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然而,在八大行星中,航天大國從來不敢考慮登陸木星,這是為什麼呢?
E. 穩得一匹!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美國行星探測的幕後團隊做了什麼
美國的毅力號探測器已經成功在火星的耶澤羅撞擊坑成功的著陸了,這個地形相當復雜。現在有證據表明,這個大坑是在36億年前形成的,直徑不到50公里。這個地方過去曾經有大量的水,預計水深曾經達到了250米深。也就是說這里實際上是個很大的湖泊,而且這個湖泊有河流注入,甚至能分辨出河流形成的三角洲。正因為地形復雜,所以這里才成為了毅力號著陸的首選地點。
我相信毅力號的操控團隊一定是非常緊張的,畢竟在火星上著陸難度和風險都很大。因為地球和火星之間距離太遠,無線電有很長的延時,不可能靠人來操控,著陸火星只能完全依賴自動化操作,操控團隊有時候也沒轍,只能乾瞪眼傻看著。美國人自己曾經失敗過,蘇聯人基本上沒成功過。我猜,美國的操控團隊可能開了一大包花生米在吃,這樣可以幫助減壓。遇到緊張時刻就開一包花生米壓壓驚,這也是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一項老傳統了。
沒錯,毅力號背後的研發和運營團隊就是大名鼎鼎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說起這個JPL,基本可以算是美國火箭技術的開端。早年間,加州理工大學古根海姆實驗室有幾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他們從1934年開始研究飛機的高速飛行。他們發現螺旋槳是難以勝任高速飛行的。所以,加州理工的教授,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讓自己的研究生馬林納開始研究噴氣推進技術,其實就是火箭技術。
正巧,馮·卡門的助手做了一個有關火箭的講座,主要講的是奧地利工程師桑格爾的研究,當地的報紙刊登了相關的新聞。結果這則新聞又招來兩個醉心於火箭研究的年輕人。一個叫帕森斯,一個叫福爾曼。他們用火葯製造過簡易火箭,但是他們想搞液體火箭的時候遇上了難題,搞不定,於是來找加州理工學院幫忙。
這一下,馬林納、帕森斯和福爾曼幾個人碰了頭,他們決定組成一個火箭研究小組。後來學習天體物理的阿諾德也參加了這個小組,他甚至帶資入組,自己捐了1000美元。再後來又來了一個年輕的中國留學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錢學森,他成了馮·卡門的學生。火箭研究小組最早也就是這么幾個年輕人。
其實,錢學森在沒去美國留學之前就已經對火箭技術非常了解了,他在《浙江青年》雜志上寫過有關火箭技術的文章,當時是1935年8月,時間非常早。參加了火箭小組以後,他主要負責理論上的事兒。他提交了一份114頁的報告,對液體火箭做了深入的分析。裡面提到很多關鍵的問題,比如噴嘴的發散角度對火箭推力的影響。還給燃燒室和噴嘴的關系建立了一個數學物理模型。有了理論的指導起碼大家不用再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了,效率大大提高。
火箭實驗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大概是附近的居民都認為這幾個學生是禍患的源頭,因為這幾個人做實驗的時候發生了爆炸,把宿舍的牆炸出了一個大洞。這事兒不是鬧著玩兒的,在輿論壓力之下,學校只能把他們攆到郊外的一片河谷地帶來做實驗,這地方寬敞,怎麼炸都沒關系。這個地方後來就成了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所在地。
就這樣,這些人一直在私下裡自己鼓搗火箭實驗,一直折騰到1937年。到了1938年,馮·卡門教授收到陸軍航空隊的信函,陸軍表示對火箭很感興趣。當時美國軍方已經感覺到和日本的戰爭不可避免,在太平洋的那些小島上起降大型飛機,跑道不夠長,要是有火箭助推一把,應該能大大縮短起飛距離。
到了1939年,火箭小組在拿到了資金以後,要變成一個正經八百的實驗室。鑒於當初火箭小組總是弄出爆炸,在當地「火箭」二字基本上成了貶義詞,馮·卡門繞個彎兒,起名字叫「噴氣推進實驗室」,這樣起碼大家不反感嘛。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這個噴氣和航空噴氣發動機沒有半毛錢關系。這個噴氣指的是火箭。因為涉及軍方事務,錢學森是外國僑民,也就沒有再參與。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中美成了盟國,馮·卡門就幫錢學森弄到了許可權。軍方也不得不讓錢學森重新參與火箭方面的研究,因為當時火箭人才少得可憐,你放著這么個頂尖專家不用,那簡直是暴殄天物。
所以,錢學森也是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創始人之一,世界級的火箭專家。但是誰也想不到他不僅僅是美國火箭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後來還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所以他能有這么高的成就,那是因為他不僅僅是一個火箭專家,而是一個戰略科學家。他參與過美國網羅德國 科技 人才的回形針行動,和他的導師馮·卡門一起接觸過大量德國方面的技術人才,其中就有馮·布勞恩。
布勞恩帶著一大幫德國的工程師來到美國,在阿拉巴馬州的亨斯維爾紅石兵工廠的舊址建立起了歸屬美國陸軍的導彈研究機構。蘇聯發射了第一顆衛星,可把美國人給驚到了。美國馬上要應對這一挑戰,本來想讓海軍的先鋒號打頭陣,沒想到先鋒號在眾目睽睽之下炸了,弄得美國人很沒面子。海軍栽了,那就只能看陸軍方面的布勞恩團隊和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進度了。
布勞恩負責朱諾號火箭的研發,衛星的研發則是JPL負責的。兩家機構加班加點,終於把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環繞地球的軌道,算是找回了一點面子。JPL就此開始了轉型,也就是從專注於火箭的研製,偏向了衛星和探測器的研發。
後來嘛,JPL被劃歸到了新成立的NASA麾下。根據NASA和加州理工的協議書,噴氣推進實驗室由加州理工代管。從60年代開始,JPL就不再負責火箭發動機的研究工作。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各種各樣的行星探測器。幾乎美國發射的所有月球和行星探測器全都是JPL負責的。 水手號、海盜號、麥哲倫號、伽利略號、旅行者號、勇氣號、機遇號……你能數出一大串的著名探測器,全是JPL出品的。
JPL最出名的項目是旅行者1號和2號。因為80年代有一次罕見的九星連珠現象。也就是太陽系的幾個大行星排成了一條線。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顆探測器就能拜訪4顆巨大的氣體行星。旅行者1號和2號帶給人類大量的有關這木星、土星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詳細信息。而且這兩個探測器已經成了人類飛得最遠的探測器了。最著名的那張照片暗淡的藍點就是旅行者1號在1990年拍攝的。
JPL 這樣的機構 歷史 不算短了,也就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傳統,比如說,我們前面提到的在重大、危險的飛行活動期間吃花生米,毅力號著陸,大家手邊肯定少不了這東西,這是多年來的習慣傳統了。
在 60 年代,JPL 搞得徘徊者月球探測器接連失敗,他們被弄得灰頭土臉的。徘徊者探測器的主要目標是撞擊月球,連續失敗 6 次,到第 7 次,大家分了點花生來分散一下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剛巧徘徊者 7 號成功了。於是吃花生就和成功聯系在了一起,成為 JPL 的一種文化。沒辦法,火箭啦,探測器啦,都是極其復雜的東西。出了問題很難查找,甚至有點玄學的意思。到現在還有程序員在服務端新版本上線的時候,給伺服器燒香上供的嘛,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剛才毅力號在經歷那恐怖的7分鍾時候,肯定有 JPL 的工程師在大把地吃花生豆,這幫工程師還是挺可愛的。
JPL 的成員可不都是一幫「理工直男」,JPL 居然下設了一個藝術工作室,有不少文理兼修的藝術家,他們公布的每一張畫面都是經過精心修飾的。他們甚至能給科幻電影提供精美的海報,可見實力有多強。
國家花了納稅人的錢養著 JPL 這樣的科學機構,到底你們干出什麼成績,也要傳達給公眾才行。所以,他們對科普非常上心,提供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剪輯也是一種公關活動。公眾興趣大,呼聲高,對 NASA 向國會的老爺們要錢也是大有幫助的。所以,JPL 經常搞開放日活動,有不少的孩子們看到這些精美的行星照片,看到這些好玩的探測器模型,立刻就愛上了天文,愛上了日月星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付出了無數的青春與汗水,投身於航天事業。
對於宇宙和太空的 探索 和研究,暫時看不出什麼直接的經濟效益。總是有人在問,花這么多錢在行星探測上,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想,我們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族群,我是漢族,漢這個字的含義,你往前追溯,你會發現其實就是指的天上的銀河。以銀河為名的這個族群在太空時代當然是不能缺席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不可能永遠睡在搖籃里,我們的夢想是星辰大海。
就說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