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Q235鋼的斷裂應變(失效應變)是多少
鋼的斷裂應變(失效應變)也就是抗拉強度,其值為(σb/MPa):375-500
Q235普通碳素結構鋼又稱在A3板。
Q代表的是這種材質的屈服極限,後面的235,就是指這種材質的屈服值,在235MPa左右。並會隨著材質的厚度的增加而使其屈服值減小(板厚/直徑≤16mm,屈服強度為235MPa;16mm<板厚/直徑≤40mm,屈服強度為225MPa;40mm<板厚/直徑≤60mm,屈服強度為215MPa;60mm<板厚/直徑≤100mm,屈服強度為205MPa;100mm<板厚/直徑≤150mm,屈服強度為195MPa;150mm<板厚/直徑≤200mm,屈服強度為185MPa)。由於含碳適中,綜合性能較好,強度、塑性和焊接等性能得到較好配合,用途最廣泛。
由Q+數字+質量等級符號+脫氧方法符號組成。它的鋼號冠以」Q「,代表鋼材的屈服點,後面的數字表示屈服點數值,單位是MPa例如Q235表示屈服應力(σs)為235 MPa的碳素結構鋼。
必要時鋼號後面可標出表示質量等級和脫氧方法的符號。質量等級符號分別為A、B、C、D。脫氧方法符號:F表示沸騰鋼;b表示半鎮靜鋼:Z表示鎮靜鋼;TZ表示特殊鎮靜鋼,鎮靜鋼可不標符號,即Z和TZ都可不標。例如Q235-AF表示A級沸騰鋼。
化學成份
Q235分A、B、C、D四級(GB/T 700-2006)
Q235A級含 C ≤0.22% Mn ≤1.4% Si ≤0.35% S ≤0.050 P ≤0.045
Q235B級含 C ≤0.20% Mn ≤1.4% Si ≤0.35% S ≤0.045 P ≤0.045
Q235C級含 C ≤0.17% Mn ≤1.4% Si ≤0.35% S ≤0.040 P ≤0.040
Q235D級含 C ≤0.17% Mn ≤1.4% Si ≤0.35% S ≤0.035 P ≤0.035
機械性能
密度:7.85g/cm^3
彈性模量(E/Gpa):200~210
泊松比(ν):0.25~0.33
抗拉強度(σb/MPa):375-500
伸長率(δ5/%):
≥26(a≤16mm)
≥25(a>16-40mm)
≥24(a>40-60mm)
≥23(a>60-100mm)
≥22(a>100-150mm)
≥21(a>150mm)
其中 a 為鋼材厚度或直徑。
B. 鋼筋受拉破壞四個階段
鋼筋受拉破壞四個階段:
1、彈性階段:
隨著荷載的增加,應變隨應力成正比增加。如卸去荷載,試件將恢復原狀,表現為彈性變形。在這一范圍內,應力與應變的比值為一常量,稱為彈性模量E。
彈性模量反映鋼材的剛度,是鋼材在受力條件下計算結構變形的重要指標。常用低碳鋼的彈性模量E=2.0×105~2.1×105MPa,彈性極限E=180~200MPa。
2、屈服階段:
應力與應變不成比例,開始產生塑性變形,應變增加的速度大於應力增長速度,鋼材抵抗外力的能力發生「屈服」了。因比較穩定易測,常用低碳鋼的為195~300MPa。該階段在材料萬能試驗機上表現為指針不動或來回窄幅搖動。
鋼材受力達屈服點後,變形即迅速發展,盡管尚未破壞但已不能滿足使用要求。故設計中一般以屈服點作為強度取值依據。
3、強化階段:
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又重新提高,變形發展速度比較快,隨著應力的提高而增強,稱為抗拉強度,用бb表示。
常用低碳鋼的為385~520MPa。抗拉強度不能直接利用,但屈服點與抗拉強度的比值,能反映鋼材的安全可靠程度和利用率。屈強比越小,表明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高,結構越安全。
但屈強比過小,則鋼材有效利用率太低,造成浪費。常用碳素鋼的屈強比為0.58~0.63,合金鋼為0.65~0.75。
4、頸縮階段(破壞):
材料變形迅速增大,而應力反而下降。試件在拉斷前,於薄弱處截面顯著縮小,產生「頸縮現象」,直至斷裂。
通過拉伸試驗,除能檢測鋼材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等強度指標外,還能檢測出鋼材的塑性。塑性表示鋼材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而不破壞的能力,它是鋼材的一個重要性指標。鋼材塑性用伸長率或斷面收縮率表示。
工程量計算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制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3、先張法預應力鋼筋,按構件外形尺寸計算長度,後張法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並區別不同的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的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0.35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螺桿另行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徽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0.15m,兩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0.3m計算。
4、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硅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0.35m計算。
5、低合金鋼筋或鋼絞線採用JM、XM、QM型錨具孔道長度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m;孔道長度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計算。
6、碳素鋼絲採用錐形錨具,孔道長在20m以內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m;孔道長在20m以上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1.8m。
7、碳素鋼絲兩端採用鐓粗頭時,預應力鋼絲長度增加0.35m計算。
鋼筋的砼保護層厚度:
受力鋼筋的砼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直徑,並應符合下面的要求:
1、處於室內正常環境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砼強度等級不低於C20且施工質量有可靠保證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規定減少5mm,但預制構件中的預應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
2、處於露天或室內高濕度環境的預制構件,當表面另作水泥砂漿抹面且有質量可靠保證措施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室內正常環境中的構件的保護層厚度數值採用。
3、鋼筋砼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一般為10mm;預制的肋形板,其主肋的保護層厚度可按梁考慮。
4、板、牆、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0mm;梁、柱中的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
抗拉強度是鋼筋在承受靜力荷載的極限能力,可以表示鋼筋在達到屈服點以後還有多少強度儲備,是抵抗塑性破壞的重要指標。
鋼筋有熔煉、軋制過程中的缺陷,以及鋼筋的化學成分含量的不穩定,常常反映到抗拉強度上,當含碳量過高,軋制終止時溫度過低,抗拉強度就可能很高;當含碳量少,鋼中非金屬夾雜物過多時,抗拉強度就較低。抗拉強度的高低,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抵抗反復荷載的能力有直接影響。
C. 拉伸強度的單位MPa是什麼意思
拉伸強復度的單位是N/(mm)^2。
單位N/(mm)^2(制MPa)指的是單位面積內金屬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壞的力。
金屬材料在拉伸過程中,材料經過屈服階段後進入強化階段後隨著橫向截面尺寸明顯縮小在拉斷時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試樣原橫截面積(So)所得的應力(σ),稱為抗拉強度或者強度極限(σb)。
計算公式為:σ=Fb/So
式中:
(1)Fb--試樣拉斷時所承受的最大力,單位:N(牛頓);
(2)So--試樣原始橫截面積,單位:mm²。
(3)拉伸多少MPA鋼材斷裂擴展閱讀:
國內測量拉伸強度比較普遍的方法是採用萬能材料試驗機等來進行材料抗拉/壓強度的測定。
對於脆性材料和不成形頸縮的塑性材料,其拉伸最高載荷就是斷裂載荷,因此,其拉伸強度也代表斷裂抗力。對於形成頸縮的塑性材料,其抗拉強度代表產生最大均勻變形的抗力,也表示材料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極限承載能力。對於鋼絲繩等零件來說,拉伸強度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性能指標。
拉伸強度很容易測定,而且重現性好,與其他力學性能指標如疲勞極限和硬度等存在一定關系,因此,也作為材料的常規力學性能指標之一用於評價產品質量和工藝規范等。
D. 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有什麼不同
拉伸強度(即抗拉輕度)和撕裂強度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概述不同:
1、拉伸強度的概述:回是金答屬由均勻塑性形變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
2、撕裂強度的概述:是測定薄膜或薄片耐撕裂性的一個試驗方法(Elmendorf法)中定義的一個術語。
二、兩者的性質不同:
1、拉伸強度的性質:材料最大均勻塑性變形的抗力。
2、撕裂強度的性質:撕裂薄型試樣所需的力。
三、兩者的單位不同:
1、拉伸強度的單位:單位為MPa。
2、撕裂強度的單位:單位為N。
E. 鋼材在拉伸時材料在什麼前所承受的最大應力稱為抗拉強度
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是金屬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表徵材料最大均勻塑性變形的抗力,拉伸試樣在承受最大拉應力之前,變形是均勻一致的,但超出之後,金屬開始出現縮頸現象,即產生集中變形;對於沒有(或很小)均勻塑性變形的脆性材料,它反映了材料的斷裂抗力。符號為Rm(GB/T
228-1987舊國標規定抗拉強度符號為σb),單位為MPa。
鋼材在拉伸時材料在斷裂前前所承受的最大應力稱為抗拉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