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鋼的熱處理需要加熱到多少度!
您好朋友:
鋼的熱處理需要加熱到25o度左右
這個溫度對鋼的結構容易成型
注意,高溫操作有一定的危險,
『貳』 請問各位大師,圓鋼鍛造加熱溫度要達到多少度以上方可最好在什麼溫度范圍內鍛造
一般圓鋼的鍛造溫度大概在八百多度到九百多度,某些特殊鋼材要一千度左右才能鍛造
『叄』 20#.45#鋼材煉鋼溫度各是多少
20#.45#鋼材煉鋼溫度各是920和950℃
20鋼的含碳量是0.2% 45鋼的含碳量是0.45% T12鋼的含碳量是1.2%
在退火狀態下,
強度硬版度由低至權高的排列如下: 20鋼<45鋼<T12
鋼塑性韌性由低至高的排列如下: T12鋼<45鋼<20鋼
把煉鋼用生鐵放到煉鋼爐內按一定工藝熔煉,即得到鋼。鋼的產品有鋼錠、連鑄坯和直接鑄成各種鋼鑄件等。通常所講的鋼,一般是指軋製成各種鋼材的鋼。鋼屬於黑色金屬但鋼不完全等於黑色金屬。
煉鋼是指控制碳含量(一般小於2%),消除P、S、O、N等有害元素,保留或增加Si、Mn、Ni、Cr等有益元素並調整元素之間的比例,獲得最佳性能。
『肆』 為什麼一般要把鋼材加熱到1000-1250℃高溫下進行鍛造加工
原因:
1、高溫回火的回火溫度高,有利於徹底消除內應力,提高塑性和韌性,碳結構、合金鋼、保證淬透性結構鋼鋼材均可採用高溫回火狀態交貨。
2、加熱溫度越高,晶粒長大越快,奧氏體越粗大;保溫時間延長,晶粒不斷長大,但長大速度越來越慢。
例如:機械結構鋼即適用於製造機器和機械零件的合金鋼。通常要經過熱處理(如調質處理、表面硬化處理)後使用。
優質碳素結構鋼主要用於製造機器零件。一般都要經過熱處理以提高力學性能。30、35、40、45、50鋼經熱處理後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即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高的塑性、韌性,用於製作軸類零件。
(4)提煉鋼材溫度多少度擴展閱讀
1、鋼材出廠前經退火熱處理。退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除和改善前道工序遺留的組織缺陷和內應力,並為後道工序作好組織和性能上的准備,合金結構鋼、保證淬透性結構鋼、軸承鋼、工具鋼、汽輪機葉片用鋼。
2、從鋼液中產生晶體的過程,也稱液態結晶或一次結晶。隨著熱量的導出,晶體從無到有(形核),由小變大,直至液體全部轉為固體,完成結晶過程。鋼液的結晶過程決定著鋼錠或鑄件的結晶組織及物理、化學不均勻性,從而影響到鋼的機械、物理和化學性能。
『伍』 鋼的鍛造溫度范圍是如何確定的始鍛溫度和終鍛溫度過高或過低各有何問題
始鍛溫度是開始襲鍛造的溫度,也是允許的最高加熱溫度。始鍛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可能造成過燒和過熱,但始鍛溫度也不宜太低,否則將縮短鍛造操作時間,縮小鍛造溫度范圍,增加鍛造的困難。一般將始鍛溫度控制在固相線以下150~250℃。
終鍛溫度是停止鍛造的溫度。終端溫度過高,停止鍛造後晶粒在高溫下繼續長大,使鍛件晶粒粗大,降低鍛件的力學性能;終鍛溫度過低時,鍛件塑性不良,變形困難,內應力增大,甚至導致鍛件產生裂紋。碳素鋼的終鍛溫度約為800℃,合金鋼一般為800~900℃。
(5)提煉鋼材溫度多少度擴展閱讀:
鍛造溫度與鍛造工藝有關,大型件有時要分成三火完工,那最後一次變形前的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要酌情而定——看變形量而定。臨界變形量-溫度-晶粒大小三者間的三軸圖在鍛造手冊等有關資料里找得到,一般最後一火加熱溫度低一些,1150~1180℃,如果已沒有多少變形量(或鍛造比≤1.2之類),可將加熱溫度控制在1050℃——對大多數合金結構鋼來說,晶粒快速長大是從1050℃以上開始的。
因為盡管表面溫度(尤其是邊角溫度)低一些,內部溫度可能還比較高。這時內熱外冷,有較好的「模殼效應」,有利壓實內部材料,鍛件外形也容易精整。
『陸』 煉鋼的溫度起碼要達到幾度啊
一樓所說的只是純鐵的液相限溫度,實際在煉鋼過程中這個溫度是遠遠不夠的。鋼水在爐內的溫度一般都在1600攝氏度以上,這得考慮鋼水出到鋼包裡面的溫降,當然,如果有精煉爐這個溫度范沒毀圍可以適當放寬,因為精煉爐是可以升溫的,如果沒有精煉爐就必須保證這個溫度要足夠高,否則連鑄是沒有辦法澆鑄的。可以這樣算,沒有精煉爐的話,出鋼過程一般降溫液吵在20到50度,吹氬降溫20度,鋼包到中包澆鑄過程還要降溫40度左右,而且必須保證中間包的溫度不能低於鋼水的液相限,這樣鋼水在爐內的溫度應該是不低於1630度左右,不同的鋼種也會有不同的液相限,同時等待澆鑄的過程也會有一點的溫降,根據不同的工藝流鬧察侍程,鋼水在爐內的溫度也會有不一樣的要求。
『柒』 煉鐵需要的溫度是多少度
如果從使用工具的料質角度進行歷史分期,人類首先進入的是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只使用那些經過簡單加工就能夠應用的材料,如獸骨、石塊和木頭等。
除了少量的鐵質隕石和小塊天然黃金外,人們最早認識的金屬是銅。很可能是人們無意中用含有銅礦物的石頭搭建爐灶燒火,由於銅的熔點低,熔化後的銅金屬留在灰燼中被人們發現。這些新物質不同於石器,打磨後會發出誘人的光澤,而且可捶打成薄片和其他形狀,適於做裝飾品。後來人們又發現銅經過加工可製成切削工具,切割堅硬的物體時鋒刃只會變形而不易破損,比石刀、石斧強很多。大約公元前4000年,在古埃及與西亞兩河流域,銅器開始得到大量使用。
但是,用純銅製成的工具和武器太軟,不過人們很快發現,在冶煉銅礦石時混入一定量的錫,製成的青銅則遠比純銅硬得多。大約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與西亞地區最早進入青銅時代。
由於鐵的熔點為1150℃,比銅高很多,木柴燃燒的溫度很難使鐵礦石熔化,直到公元前1400年,在兩河流域才首先出現冶煉生鐵技術。位於小亞細亞的赫梯人是第一個使用鐵制武器的民族,他們征服了附近使用青銅武器的其他民族。與此同時,使用鐵制武器的多利安人入侵希臘,打敗使用青銅武器的原住民,把鐵器傳入歐洲。
中世紀時,歐洲冶金工匠採用一種能夠獲得較高溫度的熔鐵爐,熔融後的鐵水灌入鑄模,成為鑄鐵。它比以往的生鐵製品更便宜,也更堅硬,因而使鐵器得到更廣泛的使用,但也導致森林木材被大規模砍伐。18世紀末,英國鐵匠使用焦炭代替木炭,由此開始了以煤為主要能源的時代。
法國科學家列奧米爾發現,碳的含量決定著鐵的韌性和硬度。人們通過增加爐火的溫度以及向熟鐵中加入適量的碳,首次製成了更堅硬的鋼。但由於繁雜的工藝過程,鋼仍然是一種很昂貴的材料,僅用於製造刀劍和彈簧等。直到1856年,英國工程師貝塞麥發明了鼓風爐技術,通過送風的方法來提高熔爐溫度和控制碳的含量,生產出大量價格便宜的鋼材。不久,英國工程師西門子又發明了平爐煉鋼法,從此人類進入了鋼鐵時代。從槍炮、機器、輪船、鐵路、橋梁到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鋼材都得到廣泛的使用。
科學家在煉鋼過程中發現,適當加入少量的錳,可製成非常堅硬的錳合金鋼。隨後,人們又嘗試向鋼中加入鎢、鉻、鋁、鎳、鈷、鋇等元素,製成各種特殊性能的合金鋼,如在高溫下仍保持高硬度的鎢鉻合金鋼、不怕腐蝕的鎳鉻不銹鋼、具有極強鐵磁性的鎳鈷磁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