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金相組織鋼材中的常見金相組織有哪些
摘要:將鋼材取樣,經過打磨、拋光,最後用特定的腐蝕劑腐蝕顯示後,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組織稱為鋼材的金相組織。
B. 鋼材檢測宏觀檢測和金相檢測分別是什麼
宏觀檢驗:鎮靜鋼,連鑄鋼,沸騰鋼的組織及宏觀缺陷的斷定、酸浸試驗、塔形發專紋酸浸實驗、硫印實驗、斷屬口檢驗等;
金相檢驗:金相顯微鏡檢測脫碳層深度(GB/T224 )、晶粒度檢測、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檢測、鋼中化學成分偏析檢測等;
C. 怎麼樣快速識別鋼的材質
一、火花鑒別
火花鑒別是將鋼鐵材料輕輕壓在旋轉的砂輪上打磨,觀察所迸射出的火花形狀和顏色,以判斷鋼鐵成分范圍的方法。材料不同,其火花也不同。可用於現場快遞識別材料之用。但用這種方法一般只能得到主要成分的定性估計,欲知其含量必須具有極其豐富的經驗。
二、色標鑒別
生產中為了表明金屬材料的牌號、規格等,通常在材料上做一定的標記,常用的標記方法有塗色、列印、掛牌等。金屬材料的塗色標志用以表示鋼種、鋼號,塗在材料一端的端面或外側。成捆交貨的鋼應塗在同一端的端面上,盤條則塗在卷的外側。具體的塗色方法在有關標准中做了詳細的規定,生產中可以根據材料的色標對鋼鐵材料進行鑒別。
三、斷口鑒別
材料或零部件因受某些物理、化學或機械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破斷所形成的自然表面稱為斷口。生產現場常根據斷口的自然形態來斷定材料的韌脆性,亦可據此判定相同熱處理狀態的材料含碳量的高低。若斷口呈纖維狀、無金屬光澤、顏色發暗、無結晶顆粒且斷口邊緣有明顯的塑性變形特徵,則表明鋼材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含碳量較低;若材料斷口齊平、呈銀灰色具有明顯的金屬光澤和結晶顆粒,則表明材料金屬脆性斷裂。斷口檢查:直徑30mm以下的冷拉退火及熱軋退火鋼材應進行斷口檢查。在鋼材一端切一缺口用錘擊斷或用壓力機截取斷口試樣。用肉眼檢查斷面上是否有縮孔、白點、裂紋,過燒等缺陷。
四、音響鑒別
生產現場有時也根據鋼鐵敲擊時聲音的不同,對其進行初步鑒別。例如,當原材料鋼中混入鑄鐵材料時,由於鑄鐵的減振性較好,敲擊時聲音較低沉,而鋼材敲擊時則可發出較清脆的聲音。敲擊音鑒別法 該法主要用於鑒別灰鑄鐵和鋼。灰鑄鐵被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沙啞,無餘音;同樣形狀的鋼被敲擊時,聲音清脆,常有悅耳餘音。這主要是因為灰鑄鐵中的石墨常呈條狀,好似有許多裂紋的鋼,敲擊當然聲音沙啞;同時,這也使它具有優良的吸振性。
五、銼痕法鑒別
鋼材這是一種比較粗糙的鑒別方法,與操作者經驗關系密切,多用於小作坊對鋼材硬度進行初步的判斷,主要是針對經過熱處理的機械零部件進行檢驗。銼痕鑒別法該法使用的工具通常是圓銼、三角銼、菱形銼或半圓銼。鑒別時,用銼的尖端以一定的力度在零部件經過熱處理的表面均勻銼過,觀察零部件表面的銼痕,如果銼痕深且明顯,說明鋼材硬度低或未進行熱處理,如果銼痕淺或無銼痕,說明鋼材硬度高。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也可以使用手錘敲擊零部件非工作面,根據敲擊的深度判斷鋼材的材質或是否經過熱處理。
D. 鋼鐵分析中金相怎麼檢測
金相檢測可以參照你所使用的爐渣成分,溫度,再查Fe-C合金相圖。先找出溫度,然後檢測出該溫度下金相的狀態。(是奧氏體,誅光體,馬氏體,滲炭體,梭氏體,等等)最後檢測出金相的性質,出檢測結果
E. 鋼的基本組織有哪些
金屬材料的內部結構,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內部組織結構稱為顯微組織或金相組織。鋼材常見的金相組織有:鐵素體、奧氏體、滲碳體、珠光體等。
鐵素體是碳在a-Fe中的固溶體。a-Fe的溶碳能力較差,因此,鐵素體的含碳量很低,在室溫時僅為0。008,由於含碳量低,鐵素體的強度和硬度都很低,但塑性和韌性很好;
奧氏體是碳在丁γ-Fe中的固溶體。γ-Fe的溶碳能力比a-Fe大,在1143℃時,其最大溶解度為2。11。奧氏體的強度較低,但塑性好,其機械性能與含碳量及溫度有關。對於普通碳素鋼,一般在室溫下沒有單一奧氏體存在,但在某些合金鋼(含有較高合金元素錳或鎳的鋼)中,室溫時也會有奧氏體存在,甚至全部都是奧氏體組織。
鐵與碳形成具有金屬鍵結合的金屬化合物碳化三鐵,稱為滲碳體。它的含碳量為6。67,其晶體結構比較復雜,熔點為1227~1600℃。滲碳體的硬度很高,塑性幾乎為零,是一個硬而脆的相。它在鋼鐵中的分布可以成片狀、粒狀、網狀或板狀,它的形態、大小及在鋼中的分布狀況,對鋼的性能有很大影響。
珠光體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一般情況下,鐵素體和珠光體多以片層狀相間排列混合在一起,稱為片狀珠光體。滲碳體也能以小圓球的形式分布在鐵素體的基體上,稱為球狀珠光體。
F. 金相組織怎麼辨別,有什麼小竅門嗎
買書! 金相檢驗或者分析的教材!很簡單的! 一般腐蝕後,白色的為單相組織,黑色的是多相組織 。 簡單金相組織:F(鐵素體)(一般為白色或灰白色),P(珠光體)(100X下一般為黑色,400X以上可以看到黑白相間的片層,也有球粒狀的。),M(馬氏體,板條狀或者針條狀),索氏體S(淬火馬氏體高溫回火後的組織較細)以及屈氏體P(中溫回火後的),還有貝氏體B(淬火時在貝氏體轉變區形成的,有針條狀的(針條間一般呈60°),也有羽毛形狀的,還有粒狀的)。我只能說這么多了。具體看金相檢驗
G. 檢測軸承鋼的時候,查什麼金項組織是什麼意思
糾正一下,是金相組織,不是金項組織。
材料金相組織分析,可對材料的組織形貌、晶粒度、夾雜物、缺陷及組成相進行綜合分析測定,廣泛應用於材料科學研究、生產檢驗、失效分析、優化工藝等。主要設備有日本OLYMPUS公司GX71金相顯微鏡、德國蔡氏金相顯微鏡、數字圖象處理儀等多台進口和國產精密儀器。
鋼熱處理後,根據熱處理種類和材料的不一樣,組織組成物可能是一種或多種。如馬氏體,馬氏體+殘余奧氏體,單一珠光體,單一奧氏體,鐵素體+珠光體,鐵素體+馬氏體+碳化物等等。
金相觀察時,首先要判斷被觀察組織中有幾種組織組成物,是單一組成物,還是兩種或多種組成物。
在組織組成物中,某一組成物可以是單一相,如鐵素體或奧氏體等單相;也可以是兩相或多相混合組成或化合物,如珠光體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各種碳化物等。
不同的組成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徵,利用這些特徵可以快速的識別:不同的組成物受溶液浸蝕的程度不同,使得其在金相顯微鏡下具有不同的明暗程度或不同的色彩差;不同組成物形成的先後順序不一樣,其形態也不一樣,最先形成的總是從奧氏體晶界開始形核;各組成物形成的原理不一樣,形態也有差異。通過這些就可以判別被觀察物的組成種類。大多數情況下,能夠觀察到幾種不同明暗程度或幾種形態不同的部份,就可以判定有幾種組成物。
2.觀察形態
組織組成物的形態是我們判別組成物的極其重要的依據之一。一些特定組織具有極顯著的特徵,如典型的珠光體具有層片狀(或稱指紋狀)特徵,一看就知道是珠光體;羽毛狀物是上貝氏體。白色的塊狀物不是鐵素體就是奧氏體或碳化物,黑色針狀物不是馬氏體就是下貝氏體, 沿晶分布的白色塊狀或針狀肯定是鐵素體或碳化物(滲碳體)兩者之一等等。
要觀察組織物是片狀、針狀、塊狀、顆粒狀、條狀、網狀或者是其它什麼形狀。有時,還要精細觀察是單一相還是復合相。
在觀察中要注意試樣的浸蝕程度,只有合理的浸蝕,各種組織才會正確的顯現出來,同時,制樣也很關鍵,錯誤的制樣可能導致對組成物的錯誤判斷。由於制樣和浸蝕問題,導致的判斷錯誤在新手中屢見不鮮。
在觀察中還要注意,對於觀察到的白色或黑色物,不要輕易就認為是一種組成物。對於白色的可能是奧氏體或鐵素體,更有可能是碳化物;對於黑色物,可能由於其極其細密,在常規倍數下觀察根本無法分開。
3.組成物的分布
組成物的分布特點是識別組成物的重要根據,不同的組成物具有不同的分布特點,一般是指其分布於母相的晶界或晶內。
在觀察到的組織中,凡是呈網路狀分布(不管是蘆碼封閉網狀或是斷續網狀或略有呈網狀的趨勢)的都是沿晶界分布,其餘的都是分布於晶內。要注意的是,有時沿晶析出物很少時,不易看出是沿晶分布,此時可以縮小放大倍數,觀察其分布趨勢,從而作出正確判斷。當組成物很多時,也不易識別,此時只能根據組織組成物的特徵,並輔以其它方法加以識別。
二、理論分析
理論分析在分析熱處理組織時,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組織不利用理論分析就容易得出不正確的結論。理論分析是利用過冷奧氏體的轉變原理,結合具體的熱處理工藝,對可能出現的組織加以分析判斷。
1.分析可能出現的組織組成物
加熱溫度在Ac3或Accm以上時,鋼完全變成單一奧氏體,若低於上述溫度,將出現未溶鐵素體或未溶碳化物(平常所說的加熱不足)。此兩種單相組織在室溫下屬於穩定組織,因此,冷卻時該類組織得以保留而不發生轉變,即高溫下是什麼形態,冷卻下來時也是什麼形態。
從鋼的C曲線可以看出:鋼在冷卻時,先發生先共析轉變(析出先共析相),再發生共析轉變(析出珠光體),接著發生貝氏體和馬氏體轉變。
具體發生什麼組織轉變,以鋼的實際冷卻速度是如何穿過C曲線的來確定。若冷卻時穿過先共析轉變區,即發生先共析轉變;若同時越過先共析區和共析轉變區,就發生先共析轉變和共析轉變,得到珠光體或珠光陪亂哪體加鐵素體或滲碳體組織,就是通常所陪中說的正火、退火工藝;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得到的就是馬氏體和(或)貝氏體組織,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淬火所期望得到有組織。總之,冷卻時越過幾個轉變區,就得到相應的組織,區別在於在該區的停留時間,決定在該區域組織轉變數的多少。但是,無論在先共析區停留多長時間,都不可能全部轉變為先共析產物;同樣,對於大多數鋼來說,無論怎樣快速的達到馬氏體轉變區,都不可能全部獲得馬氏體。因此,結合具體的熱處理工藝,可以判定組織組成物;同時,根據組織組成物,可以判定熱處理冷卻工藝過程。
因此,金相分析必須要對過冷奧氏體的轉變條件以及具體條件下轉變產物有清醒的認識。
2.注意成份偏析所導致的轉變產物的差異
鋼中的成份偏析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鑄件。局部區域的碳含量偏高或偏低、部份合金元素的聚集,都有可能出現反常組織,甚至於出現意想不到的組織。如本版「追求卓越」關於《鑄鋼熱處理後的金相組織》一貼中ZG310-570出現貝氏體類組織就是由於成份偏析所致,因為從理論上說,ZG310-570是不可能發生貝氏體轉變的。此時就要會識別貝氏體,同時對貝氏體產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否則就會出現不正確的判斷。軋制鋼中出現的帶狀組織也是成份偏析的結果。
3.同一形態的組織組成物的識別
同一形態的組織組成物,由於其得到的方式不一樣,其組織是不一樣的。
1)白色的小塊狀物
在淬火組織中,出現白色的小塊狀物,有可能是鐵素體,也有可能是碳化物,還有可能是殘余奧氏體,甚至幾者都有。
在亞共析碳鋼中,出現白色塊狀物,只能是鐵素體或(和)殘余奧氏體(若碳含量低於0.4%,只能是鐵素體)。但殘余奧氏體是過冷奧氏體轉變後的剩餘產物,因此其只能分布於馬氏體針的間隙。鐵素體由於形成條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態:加熱不足形成的未溶鐵素體,其分布多呈彌散分布的碎塊狀;冷卻速度不足形成的先共析鐵素體,常呈網狀或斷網狀,有時由於數量極少,還不容易發現其有向網狀發展的趨勢。
2)白色基體上分布著白色的顆粒狀物
此類組織有三種可能:粒狀貝氏體、粒狀珠光體和回火珠光體。此時同樣要根據材料和具體的冷卻方式加以判斷。若此材料根本不可能發生貝氏體轉變,則不會是粒狀貝氏體;若是球化退火或等溫退火,則可能是粒狀珠光體;若回火溫度較高達700℃左右,則可能是回火珠光體。因此,要結合熱處理工藝,並參照其它組織其進行識別。
3)回火後的黑色針狀物
回火後的黑色針狀物是回火馬氏體或貝氏體。要根據回火溫度和化學成份,並對針狀物進行精細觀察,才能作出判定。切忌晃眼一看組織就輕率作出結論。
H. 金相組織分析怎麼看
首先在金相鑲嵌機中取得試樣,再放在顯微設備哪拍下觀看,注差緩返意要調好焦距,還有,你要知道你是觀察哪一種金屬材料,根據相應的材料去看情況。虛飢
I. 鋼材z15性能怎麼檢測的
Z15鋼的性能檢測的方法:
1、化學成分分析:通過化學分析儀器對鋼材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以確保符合標准要求。
2、金相組織檢測:金相顯微鏡下對鋼材的組拍猛旦織結構進行觀察和分析,檢測其硬度、韌性等性能。
3、沖擊試驗:在低溫環境下對鋼材進行沖擊試驗,評估其在低溫下的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4、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試驗:對鋼材進行拉伸試驗,檢測其屈服強度知沒和抗拉強度。
5、磁粉探傷:對鋼材進行磁粉探傷,檢測有無缺陷(如裂紋、氣孔襲擾等)。
J. 怎樣對鋼的金相組織評級 金相顯微鏡,怎麼判定鋼的金相組織
金相顯微鏡只是對你做好的金知差相樣品進行觀察,如果要判斷到底屬於哪種金相組織需要一定的金相圓猛昌專業知識:首先要知道你的樣品屬於什麼類型的鋼種,其次要知道你所金相的熱處理的過程,再次就是根據您所了解的金相知識老判斷了.一般是金相組織的看顏色和形態以及分布狀橘扒況,實在不行的話就拿著標準的金相圖譜來類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