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碳素結構鋼熱處理後的組織是什麼
樓主的問題問的不對,他的原意可能是:為什麼低碳鋼淬火後硬度上不去。內
可能樓主接觸容了幾種結構鋼都是低碳鋼,就以為碳素結構鋼都是低碳鋼,同時低碳鋼淬火硬度上不去,就認為是不能熱處理.(淬火是熱處理中的一種)
鋼淬火硬度主要跟碳含量有關,在碳含量小於0.77%的時候,淬火硬度隨碳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碳含量大於0.77的時候,淬火硬度反而隨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q235的碳含量不到0.2%,淬火硬度自然上不去。
㈡ 45號鋼600度回火後組織形成過程
45鋼淬火後組織中殘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不考慮殘奧的轉變。
第一階段(≤版200℃):碳原子權偏聚、馬氏體的分解(一直到350℃完成)、ε-碳化物的形成。馬氏體+ε-碳化物稱為回火馬氏體。
第二階段(300℃-400℃):ε-碳化物到滲碳體轉變(同時進行α相的應力消除與回復開始)。繼續保留馬氏體位向的α相+細小滲碳體的混合物稱為回火屈氏體。
第三階段(>400℃):滲碳體聚集、長大、α相再結晶。等軸的α相+球粒狀的滲碳體稱為回火索氏體。
600℃時α相已經完全回復為等軸晶粒,滲碳體也比較粗化,光鏡下已能分辨
滿意請加分
㈢ 回火後的馬氏體高碳鋼,隨著溫度的升高會變成其它組織嗎
隨著溫度的升高,回火後的馬氏體是要發生組織轉變的。
主要原因是專,馬氏體是一種不穩定組織,屬它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由於過飽和的碳原子在晶格中處於受擠壓狀態,隨著溫度的升高它都有從晶格間隙中跑出來(脫溶)的趨勢,回火溫度溫度越高,碳的擴散遷移能力就越強,形成過飽和碳原子的偏聚,最初(溫度較低時)析出ε碳化物,最終(溫度300℃以上)轉變為Fe3C(滲碳體)組織。
所以,溫度是影響馬氏體轉變的關鍵,可以這樣說,只要有馬氏體存在,加熱時它就有轉變的趨勢。
㈣ 低碳鋼壓鍛後進行球化退火,在進行淬火、回火得到的是什麼組織
是什麼體我忘了,做刃具沒問題。。
㈤ 知道45鋼在600度回火後的組織是回火索氏體,可是回火後組織的形成過程及組織對性能的影響怎麼寫啊
回火索氏體的定義復及組制織特徵。回火索氏體(tempered martensite)是馬氏體於高溫回火(500℃—600℃)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來,其為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球粒的復合組織。它也是馬氏體的一種回火組織,是鐵素體與粒狀碳化物的混合物。此時的鐵素體已基本無碳的過飽和度,碳化物也為穩定型碳化物。常溫下是一種平衡組織。
性能上,同樣材料的索氏體比回火索氏體硬度強度高,但是塑性韌性差,一般不用作成品,得到回火索氏體的工藝也叫調質,得到的組織綜合力學性能好,一般作為中低碳鋼結構零件的最終熱處理
㈥ 共析鋼分別經過退火、正火、淬火和淬火+回火(分別包括低、中、高溫回火)後其組織組成物是什麼
內容這么多,加點懸賞分吧!別太摳了! 提供部分答案,加分後再提供計算題。
1、共析碳鋼專:完全退火:珠光體屬、正火:細珠光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
2、過共析碳鋼:完全退火:滲碳體+珠光體、正火:細珠光體+網狀滲碳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滲碳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滲碳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滲碳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滲碳體
3、亞共析碳鋼:完全退火:鐵素體+珠光體、正火:鐵素體+細珠光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
四、計算
答:
1、
2、
㈦ ~~~~~~~求助~~~~T10鋼熱處理後的組織
回火抄索氏體在馬氏體於高溫回火(500℃—600℃)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來,其為基體鐵素體內分布著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球粒。碳鋼調質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高溫回火是指在500-650℃之間進行回火。
熱處理後形成的氧化皮因為成分十分復雜,是無法防銹的,這些氧化皮很容易與空氣中的水分、酸、鹼等形成不穩定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還會分解,形成銹蝕。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
(7)碳鋼回火後的組織是什麼擴展閱讀:
熱處理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早在公元前770至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實踐中就已發現,鋼鐵的性能會因溫度和加壓變形的影響而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製造農具的重要工藝。
㈧ 碳鋼淬火,高溫回火後是什麼金相組織
1) 在心部組織評定標准中,大多數標准都是按照鐵素體的大小、形狀和數量評定級別的,低碳馬氏體很少有定性( 量) 要求, 在出現粗大馬氏體時, 選用哪種標准難以確認。 實際工藝條件下, 心部鐵素體和粗大馬氏體一般不會同時出現, 因此在以後制定標准時是否採用獨立評級圖需要加以考慮。
2) 對於心部組織的評定級別數和評級方法, 各相關行業標准中,級別數最少的為 5 級, 大部分為 6 級,最多達 8 級。 而且在實際檢驗中, 使用不同標准對同一圖片評定級別不同。 實際上檢驗的目的只是為保證產品質量,反映工藝水平,以便熱處理工藝員更好地調整工藝做出合格產品。 所以,在一般工藝規范內,心部組織的差異對最終性能的影響是否有必要分為 8 級還值得商榷,對於超出標准級別的組織, 可用大( 小) 於某級表示。 在所有的標准中均採用了 標准圖片比對法,這是目 前最適用、 最實用的方法。 有的標準例如JB /T 7710—2007、TB /T 2254—1991 對各級的鐵素體和馬氏體含量給了定量或半定量的規定, 這對臨界狀態組織評定的把握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標准中對各組織的臨界數量的規定是必要的。
3) 縱觀各行業標准對滲碳淬火回火齒輪件心部組織的評級,各有其特點及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汽車行業的兩個標准 QC /T 262—1999 ( 2005) 、QC /T 29018—1999 中,都沒有心部組織的明確規定及相關圖譜。 中國汽車業現在發展迅猛, 需要在吸收各行業滲碳淬火工藝質量標准精華的基礎上, 制定細化的汽車行業滲碳淬火回火金相檢驗標准, 以減小技術交流時的障礙,促進我國汽車行業熱處理水平的提升。
4) 借鑒國外標准 ISO 6336- 5 2003,只對心部硬度及強度進行規定。
㈨ 低碳鋼高溫淬火低溫回火後的組織
低溫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淬火鋼的內應力和脆性,但基本保持淬火所獲得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內。
與材容料的成分有關系,一般的低中碳鋼淬硬區為回火索氏體,心部沒淬硬的為回火索氏體和鐵素體;高碳鋼有滲碳體,回火索氏體及殘余奧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