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管焊管 > 欽州方矩管

欽州方矩管

發布時間:2022-06-07 13:49:09

① 欽州白話咸濕是什麼意思

欽州話
我、你  佢─他、她  系~是  東─東飲(請飲)   了(liu4)、齊─助動詞,表達已經完成的動作狀態
我哋(我們)、你哋(你們)、佢哋(他們)、人哋(人家)
捻─lan2到屎(沾到屎)、nan2蓋~擰蓋; 瓢─浮萍   
賤─頭有一隻~(頭上有一個旋)  八點踏三(八點十五)  叻(lik4)、掯(kang3)有本事 𠵿pe1~撲克牌
囈(ngai1)一~人(乞求人)  一級(ngap1)台階數   扌斑─~炮    扌林─ ~衫袋   口孟─非常開心
錔─錔好筆蓋    搬─幫我~下仔(幫我抱下兒子)
saai4(墜落來)─啲竹saai齊落來了
未─得未(行沒)、未得、未去   識─識得、識意、識做
仲─仲有(還有)仲講、仲走、仲細、仲系、仲未  、仲好、仲要   點─同點(怎樣)
冇─不、沒有  嘢─咩嘢(什麼)得─行   得冇得(行不行)
咩─為咩、做咩(為什麼)正─才     喺(coi2)  睇、望─好睇、望見   啲(di1、dit1)
諗─諗法(想法)諗直(想明白)諗頭(想法、打算)  心諗(心想) 攋─攋衫袖
企─企定定(站定)飆─突然間沖出來
使─使咩講(還用說嗎)食─食粥
邊啲─哪裡、嗰啲─這里(邊人、乜人、咩人)誰
邊只─哪個,烏只、嚕只─那個,嗰只─這個  烏啲、嚕啲─那些,嗰啲─這些
嗍、唞─吸、呼   炕─烘  畀─畀錢(給錢)畀足面(給足面子)
渄─水渄出來(水噴出來)
喃─一直講  耖─翻找  洽─欺負  褪─退後
炆~燜搽─搽風油精    仆─~喺床(躺在床上)
姣─你系冇系發姣(你是不是癢)威─漂亮
幼─頭發太幼(頭發太細)
至─至好(最好)至多(最多)至誠(不節制) 至啱(最合適) 躂─跌落來
揀─挑選
語氣詞─咯、呵、嗰、嘅(ge1)、哇(系你嘅─是你的?!)喎、架、呢
舐─舔  斬─捱人斬死  精─識精(精明)
梗─梗系(肯定系)靚─生得靚仔
呵─哭得咁大聲,快啲去呵佢
揇─腳有一揇長 揸─揸緊條棍
擤─捏住鼻子,用氣排出鼻涕
韞─捱韞采屋   裝白鶴─捉白鶴 乜─什麼
乸─母  擸─收刮   攞─攞錢、攞老婆   搵─找
擘─擘皮(剝皮)瀨─失禁  屈─誣賴、空氣不流通
甩─甩身、甩色、甩皮、走甩、甩手、甩漏、甩鏈、甩頭發  癮─喜歡      鑊─鑊蓋 扻─扻爆頭
扱─扱被    凝─菜已經凝油   呷─呷米羹
睺─監視     梘─沖涼要抹梘
蜆─江蜆  孭─孭書包(背書包)~鑊(背黑鍋)
劏─劏雞(殺雞)觘─樹捱牛觘斷
校─風扇校細一啲  囂─你冇使咁器
揰─揰雀仔竇  哽(kang2)─食飯哽到  啱─啱心水
戙─豎  索─繩  湴─爛泥  脌─隔脌
笪─一笪地  碌─一碌  嬲─佢嬲死你
癲─癲佬  攰─攰死  煨─煨番薯
漚─衫漚到臭  蔑─竹蔑  捼─沖涼捼老泥
捱─捱打  擝─擝頭發
弊─弊啦,冇記得帶鎖匙
耍、弄─耍、弄手機  嘈─成日采啲嘈
坎─坎頭  椗─蘋果有隻椗
簕─條竹有大世界簕(這條竹子有非常多刺)籺─糕點  篩─篩麻  遮─撐遮  衰─衰神
腍─D扣肉好腍
涸─好耐冇去文峰路,涸死了 擱 ~ 冇使理個只癲仔,擱佢喺外頭,做得咩畀我哋;扯─走人
淥(luk1)─淥面  鍟─鋼筋生鍟  燶─對襪燶臭嗰
翼─雞翼  鑊─鑊頭  禾─割禾  谷─打穀
煲─銻煲  攞─攞殼潷水  喐─喐手(njuk1sau2)
執─執垃圾  搵─搵食
撳─只龜仔青山出來嗰,快D幫手撳定佢
揞─揞實  㧸─一錘㧸爆頭  爭─爭一身債
皮刂─皮刂皮  目彡─瞻視
篤─篤底(至底層)拮─拮一針
鬧─鬧人  冧─坐冧  蒲─蒲頭  禁─禁使
平─便宜  屙─肚屙  呃、昆(gwan1)─呃人
跛─跛佬  扽─扽出屎
撈、摟、夾─和   搊一~褲(提褲子)
◆◆睇水、放水、走水、抽水、涓水、過水、縮水、心水、老水、落水(下水)、游水、踩水、飲水、生水、燒水、滾水、潲水、篤水、醒水、酸水、味水、水蟹、湆水、
◆◆趁你病攞你命、遲到好過冇到、花花碌碌、出出入入、蒼蠅埲屎、唞氣渴渴、嘈天巴閉、解膊漏篤、天冷地凍、翻風落雨、翻車轆轉、隔籬鄰舍、人仔細細、半男半女、唏唏唅唅、大食大使、一日到黑、一隻二隻、七七八八、講三講四、東講西講、東安西安、自動自覺、大吉利是、詐傻扮懵、趁機搏亂、佮手佮腳、縛手縛腳、喐手喐腳、肯高肯大、講系咁講、講話算數、喊打喊殺、行來行去、融融爛爛、攬頭攬膊、癩皮癩骨、爛銅爛鐵、甩皮甩骨、舞手畫腳、吊盪盪、青蘨蘨、白pung pung、白白望、紅盪盪、紅痴痴、流埞埞、黑麻麻、圓籮籮、薄切切、腍癟癟、粈汭汭、企篤篤(立於某處)、掹實實、暗埲埲、煙駸駸、丑喵喵、重濌(dap4)濌、面黑黑、咳欦欦、冷颼颼、反喳喳、嘈喳喳、飆撒撒、飆唅唅、褲甩甩、矮垤垤、矮瓜色、喊吖吖、新簇簇、坐定定、好地地、無端端、笑瀉瀉、哭悷悷、哭浽浽、眼針針、眼白白、眼舊舊、沖含含、零雞蛋、捉水蟹、掛空檔、狗擔屎、花貓公、皮包骨、發雞盲、發抽筋、絣鎖匙、捚沙包、結飛機、收盲雞、摸盲雞、老筆字、爛哭貓、門口狗、跟尾狗、紅眼貓、打功夫、抄後篤、拜眼眯、拗手骨、搵老契、晏晝覺、講到尾、聽聞講、擰轉頭、掉轉頭、放飛機、打飛機、走飛機、車大炮、半桶水、半岑嶔、炒魷魚、冇得、冇使、冇耐、冇受、冇識、冇啱、冇理、冇面、冇心、冇單止、冇對書、冇可能、冇抵得、冇情願、冇佮得、冇識死、冇要命、冇法子、冇得傾、冇識事、冇計帶、冇識丑、冇關事、冇眼睇、冇使驚、冇使憂、冇埞使、冇眼睇、冇驚丑、冇忿得、耐冇耐、對冇住、自冇自、冇頂得順、冇來得贏、冇大冇細、冇怪之得丶冇理冇晾、冇好意思、冇為得過、任教冇聽、著咩邏由(何必呢)、前世冇閪修、屙屎冇出賴地硬、
◆◆突然間、然之後、等陣間、自不然、一世界、一陣間、一下、一系、一陣、一終、一世、一齊、一咀、一路、等定、等使、而今、宜家、頭先、啱啱、平閑、得閑、得錢、得把口、得耐、得妥、近來、朝早、上晏、晏晝、下晏、晚黑、半晚三更、舊年、何竟(好多)、究竟、雞啼、天時、天好、天光、天井、天面、幾時、幾耐、幾何、幾好、幾多、白日、今日、明日、明識、明講、昨日、及時、排時、早時、塞時、即時、即管、即刻、傾偈、傾掂、傾數、傾價、傾下、傾成、傾陣、傾妥、但系、都系、凈系、即系、發達、發毒、發懵、發相、發覺、好似、好嘢、好嬲、好心、好多、好彩、好驚、好講、好抵、好行、好傾、好命、好得、好耐、好使、好諗、好耍、好睇、好興、照睇、照搞、照舊、使得、使錢、使力、使咩講、使人、使齊、前頭、後尾、開頭、外頭、里頭、邊邊、邊只、邊頭、角落頭、爛哭、爛命、爛賭、爛飲、出奇、出在、出煙、出千、出痘、出麻、出聲、出屋、入屋、起屋、出力、收衫、收工、收數、收蝦、收聲、開聲、著火、著緊、掛著、逼著、勤力、落力、落雨、落貨、落葯、落鑊、落袋、落來、落球、硬頸、撐場、撐頸、拗頸、吊頸、食緊、食朝、食晏、食晚、成日、成晚、成只、成身、成世、禁睇、禁食、禁餓、抵力、抵諗、抵得、有排、有心、有料、有仔、有耍頭、單單、單止、就算、就手、抻手、邀手、搶手、重手、錯手、講明、講笑、講真、講大話、得意、難意、詐意、詐嗲、詐昂、詐病、卒之、兼之、密之、猛之、幫手、幫襯、消夜、消口、嚡口、忌口、拗口、反口、反而、反骨、反面、閪面、畀面、翻面、翻生、賒數、走數、找數、結數、清數、路數、細膽、沙膽、夠膽、夠鍾、夠數、花腎、花假、假假、睇衰、唱衰、影衰、罷就、罷自、罷自就、差啲、爭啲、差火、走差、走盞、差冇多、差天遠、擺上(放上)、擺明、擺景、擺台、擺酒、攞命、搏命、搏氣、搏懵、執笠、執拾、大曬、大單、大使、劖死、劖開、巉眼、翕眼、眼熱、眼利、眼眯、眼核、眼界、漏宗、漏嘢、撒架、撒跳(嚇一跳)、撒醒(驚醒)、生成、生猛、生嘢(未熟的東西)、生仔、生生、生壅、生蠻、生手、老手、索食、獨食、爭食、快脆、快手、入腦、入味、入新屋、進球、入水、入去、行前、行後、行近、行運、行路、行開、行慢、誃人、誃行開、些少、少少、多少(或多或少)、多謝、多事、多手、多口、多啲、猜准、作為、千祈、上面(得寸進尺)、尚下、茄咧、准只、穩陣、頻輪、論盡、靜心、心因(心涼)、心松、心定、心翻、心機、心蝡、心毒、滴惜、架勢、勁抽、咸濕、掗拃、搞吵、搞掂、打趁哄、叉巴啦、立亂、臘雜、失禮、獻世、老皺、hea(無所事事)夾伙、服侍、有心、哭輸、特聽、交帶、計帶、威滑、靈醒、醒目、沉醉、憂郁、凄涼、修柔、孤寒、咿呦、花撩丶番蠻、巴閉、偷雞、百厭、狼狂、慣世、酷熱、藞苴、由在、由得、另開、發姣、賤格、吵耳、幼滑、燶臭、蝕(set4)底、順瑞、激(gik4)氣、老懵懂、啞咭、媾妹、益我、非禮、丑鬼(難看)、十足、十足十、似樣、正斗、有得、價錢、闊落、屈質、密實、搞直、身家、隔籬、鄰近、了期、喃經、火爆(怒氣)、捱夜、更加、陰涼、陰毒、陰功、折墮、天收、糞箕、屌你老fing、斑鳩(陰~)、狗屌、牛話、焫雞、孻屘、摟打、回南天、辣痛、辣侳、暗傷、怪錯、關事、懶理、過背、白凈、白粥(賭錢冇贏)
一捆線、一屋人、一橛竹、一舊肉、一架雨、一舊水、一支公、一蚊雞、你塊面、一把口、一條村-樹、一棟屋、一浸(zaam3)屋、一篤屎、一盞燈、一台車、一隻狗、一迾屋、一碌粽、一件奶.衫、一梳芭蕉、一支啤酒、一架單車、一殼潷你、一巴拿扇歪你
◆◆阿公、阿嬤、阿伯、阿母、阿儂、阿叔、阿祖(祖父的父輩)、靚仔、靚妹、爛妹、紅花、刀仔、甌仔、矮仔、哥仔、妹仔、龜仔、馬仔、爛仔、老仔、腎仔、腎zet1、野仔、啞仔、命仔(小命)、人公仔、紅花仔、敗家仔、反骨仔、日本仔、三馬仔、弟弟仔、哥哥仔、妹妹仔、姐姐仔、細佬哥、細佬仔、大肚婆、寡佬、賊佬、癲佬、昂佬、盲佬、差佬、跛佬、外父佬、番鬼佬、老派、老豆、老嘢、大嘢、老公橛、新抱(pu2)、外母、娘媽、契弟、乞兒、廢柴、白捻、八婆、兩仔爺、兩公婆、兩仔乸、兩姊妹、茄咧啡、白拈
◆◆熱頭、雷公、膠紙、火雞(打火機)、call機、咳水、米羹、豆豉、豉油、魚秧、匙羹、單車、扣針、對(春聯)、手曲(左輪)、勾機、鐵貓、餐紙、膠通、膠箍、膠喉、膠擦、口盅、擦炮、間尺、筆水、索、魚絲、褦雞、水泵、椏杈、谷籮、籮筐、外家、監倉、拖桶、薄刀、矮凳、眼、口、頸、喉嚨椗、面、的水、面墩、鼻公、鼻公窿、下爬、麻筋、膊頭、心口、肚臍、頭殼、背脊、背脊骨、屎忽、腰骨、菠蘿蓋、膝頭、腳板底、假蔞、蕹菜、番桃、酸桃、沙梨、水瓜、矮瓜、青瓜、豆角、蘭豆、菜花、艾、扁柑、馬蹄、簕樹、簕竹、石竹、黃竹、單竹、囂竹、竹殼、朴子、松木、金瓜、竹簽、粟包、葛薯、番薯、茅芒、芋蒙、油蔥、白鴿、聲渣、鷯哥、花鷯、鬼鶴、白鶴、土狗、飛鼠、蠶蟲、百縮、虱乸、裨蔭、擝屘、湴蛇、薄鰱、尺眼、玉魚、倉魚、巴魚、巴星、墨魚、臘魚、毛蟹、地雞、草雞、禾蝦、騷圾、項雞、雞乸、騸雞、生雞、馬騮、蛤乸、田雞、笠衫、底褲、衫褲、長袖衫、癟癟屎、鉛筆捻、倒後鏡、沖涼房、沖天炮、釘書機、沉水艇、白薯籺、豆腐花、豆腐炸、卜坴糖、原子筆、風氣球、白斬雞、垃圾臿、禾稈草、噼啪筒、掃把星、救火車、黑肉蔗、山子瓜、木冬瓜、馬鈴薯、油麥菜、假芋頭、指甲花、狗仔花、田基黃、落地生根、苦棟木、年奶脌、大笨象、牛角蟲、衫袖蜂、禾蜆蟲、鼻涕蟲、鼻涕螺、毛婆雞、丁仔娘、抆屎公、馬螂狂、辣蟲、狗毛蟲、臭屁蟲、打電蟲、白眼圈、pet4 pet4貓、釣魚鷹、青竹飆、金包鐵、銀包鐵、大蝻蛇、雷公蛇、雷公魚、人仔鶴、走水乸、大肚魚、八爪魚、偷鹽蛇、口殼蛇、黃梢蛇、草花蛇、烏肉蛇、湴蛇、大頭河、牛角象、罌(eng1)仔蜂、生毛蟹、牛屎叮、白霧水雞
◆◆左便(左邊)、右便(右邊)、做嘢、做海、做社、谷坎(上坡)、向火、炓火、出煙、打噎、打得(能打)、打夠餐(打到夠)、打花(開花)、打靶、打邊爐、打走(動物逃脫)、打的、打理、打零工、打側、打橫、大命、大牙、大力、大紅、大黃、包篤、拆場、拆台、乞食、煏燒烤、猜碼、煲飯、煲粥、煲羹、煲電話粥、解衫、擁門、挨近、挨到、閂門、扽燈、起身、笡身、周身、耖身、空口(單獨食菜,冇食飯)、肚餓、肚屙、肚腩、肚痛、肚煲、肚脹、校鍾、哨風、哨牙、吹雞、盪街、窿路、櫼人(cim3)隊、爆芽、爆料、影相、笠頭、睡夢、害得、害到、揞到、冷到、撞到(碰見)、撞衫、霸定、霸位、霸場、霸埞、摒走、摒屋、飛發、斗木、燒煙、燒火、垛定、去街、阻埞、識精、識埞、識做、識人、識諗、噴渦、拜拜、拜山、拜祖公、趷尾、耕田、罯泥、漚肥、漚雨、把簿、熰腍、熰爛、報牌、菢蛋、踩踭、尋人、撏毛、束裝、躲蔭、花名、花蛤、花蚊、花灑、放生、放養、批燙、風槍、風殟、拉緪、煙屎(A)、煙塵、扱印、轥地、蜎走、摳鐖、趁圩、沖涼、剎掣、整車、坐監、坐定、跛手、跛腳、光身、腰勾、裨牙、臭青、臭燶、臭氣、臭歿、臭餲、臭汗酸、臭火燫、湊近堆、湊夠數、抹角、爆罅(le3)、爆庄、麻胡、脆湒、苦澀、清簡、清甜、清補涼、青色、菜坡、菜骨、重秤、重口、搭車、搭秤、搭嘴、醓豉油、

② 殿試時被武則天親點為第一的青年才俊張說,為何被武則天貶到欽州

張說被貶,源於他捲入了武則天晚年武李兩家宗室與武則天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的權力斗爭。張說在張氏兄弟陷害宰相魏元忠一案的臨陣倒戈,讓他被張氏兄弟記恨。但是張說是有政治眼光的,他的行為為日後李唐復辟後自己青雲直上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晚年,逐漸倦怠朝政,也下定了決定還政於兒子中宗李顯。在擁護李顯恢復太子之位的過程中,武則天最寵信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曾經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給武則天吹枕邊風,勸她復立李顯為太子。故而,曾有一段時間,李家宗室與二張關系還算不錯。但是,隨著張氏兄弟權欲日益膨脹,仗著武則天的寵幸橫行朝野,他們逐步目中無人,甚至武李兩家宗室都受到牽連。

誰知魏元忠一案引發朝野震動,以為如果魏元忠案坐實,則命運多舛的太子李顯一定又被牽連。支持李唐的大臣們群情激憤,在張昌宗與魏元忠在殿內爭執不下時,張說來到殿外,包括鳳閣舍人宋璟(後與張說同為玄宗朝名相)、殿中侍御史張廷珪、左史劉知幾等紛紛攔住張說,勸他為了李唐王朝,為了正直忠義,一定要據理力爭,保住魏元忠。

在權衡利弊後,張說認定二張得勢是暫時的,李唐終會復辟,於是願意以一時的屈辱換取今後的前途。終於,張說進殿,不僅不替張昌宗作證,還直言張昌宗讓其作偽證。二張勃然大怒轉而誣告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張說滿腹經綸,侃侃而談,講的二張啞口無言。武則天惱怒張說不識抬舉,威逼要將其下獄,張說依然不為所動。最終,由於沒有證據,魏元忠得免一死,被貶為高要縣尉,張說流放欽州。二張不甘心,又誣告為魏元忠送行的大臣們結黨謀反,但滿朝文武據理力爭,最終不了了之。

很快,張柬之等五大臣發動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李唐王朝成功復辟。張說被赦免回朝任職,從此青雲直上,到了睿宗李旦復位後,張說第一次拜相,不久因不願意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貶。玄宗李隆基消滅太平公主一黨後張說二任宰相,之後又因為貪財及脾氣暴躁與群臣不睦罷相。但李隆基對其榮寵不衰,最終三任宰相,卒於左丞相任上,追贈太師。張說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不貪圖一時榮耀,最終成為政壇不倒翁。反觀當年依附二張和太平公主的大臣,多被殺死。其智慧可見一斑。

③ 宋代首都在地區管轄上隸屬於那個省

對呀直隸是到明清才有
宋代將行政區域劃分為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永興軍路,秦鳳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江南西路,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共24個行政區。我在再把當時州府如何再劃分給你說一下。
1京畿路
開封府;
滑州;
2,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鄧州,唐州,襄州,郢州,隨州;
光化軍;
3,京西北路
河南府,潁昌府;
孟州,鄭州,汝州,陳州,蔡州,潁州;
信陽軍;
4,京東東路
齊州,淄州,青州,濰州,萊州,登州,密州,沂州;
淮陽軍;
5,京東西路
應天府,興仁府;
兗州,徐州,單州,鄆州,濮州,濟州;
廣濟軍;
6,河北東路
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
滄州,清州,雄州,棣州,濱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永靜軍,信安軍,保定軍;
7,河北西路
真定府;
懷州,衛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趙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廣信軍,安肅軍,順安軍,永寧軍,安利軍;
8,河東路
太原府,隆德府;
晉州,絳州,澤州,汾州,隰州,石州,豐州,府州,麟州,代州,嵐州,憲州,忻州,遼州,慈州;
晉寧軍,火山軍,保德軍,岢嵐軍,寧化軍,平定軍,威勝軍;
9,永興軍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
環州,慶州,寧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陝州,解州,同州,華州,鄜州,邠州;
保安軍,定邊軍,綏德軍;
10,秦鳳路
鳳翔府;
秦州,會州,鞏州,岷州,階州,成州,鳳州,隴州,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蘭州,熙州;
積石軍,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
11,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綿州,漢州,彭州,蜀州,眉州,簡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永康軍;
陵井監;
西山野川諸部;
12,梓州路
資州,普州,梓州,榮州,戎州,祥州,瀘州,純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懷安軍,廣安軍;
富順監;
羅氏;
石門番部;
13,利州路
興元府;
三泉(直屬京師);
文州,龍州,劍州,利州,興州,洋州,巴州,蓬州,閬州;
14,夔州路
夔州,達州,開州,萬州,施州,忠州,涪州
大寧監;
雲安軍,梁山軍,南平軍,遵義軍;
田氏,羅殿;
黔州所領矩*(左「片」右「羊」)等州
15,荊湖南路
荊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武岡軍;
桂陽監;
16,荊湖北路
江陵府;
靖州,沅州,辰州,鼎州,灃州,岳州,鄂州,安州,復州,歸州,峽州;
漢陽軍,荊門軍;
17,廣南東路
連州,廣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18,廣南西路
桂州,賀州,昭州,梧州,潯州,邕州,廉州,雷州,鬱林州,瓊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貴州,柳州,賓州,宜州,觀州,宣州,欽州;
昌化軍,朱崖軍,萬安軍;
特磨道;
自杞;
19,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劍州;
興化軍,邵武軍;
20,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撫州,吉州,虔州;
臨江軍,建昌軍,南安軍,南康軍,興國軍;
21,江南東路
江寧府;
太平州,宣州,池州,江州,饒州,信州,歙州;
廣德軍;
22,兩浙路
杭州,蘇州,潤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衢州,婺州;
23,淮南東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揚州,泰州,通州;
漣水軍,高郵軍;
24,淮南西路
壽州,濠州,和州,廬州,光州,黃州,舒州,蘄州;
無為軍;
當時北宋的首都是開封,開封隸屬京畿路,而南宋的首都是臨安,臨安是當時的杭州,被南宋統治者由杭州改為臨安,所以臨安隸屬於兩浙路。

④ 有關記者的問題

透視校園送禮現象 傾聽各方人士評說

●送禮是學生的自願還是家長的「代言」?●送禮是否會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怎樣看待送禮與正常的師生關系?●不要讓弱勢群體為送禮發愁。

編者按:節假日,中小學生自願給老師送賀卡、台歷、掛歷,或自己親手製作小紀念品,以此向老師表達敬意之情、感謝之意本無可厚非。然而,近年來,記者發現一些學校在送賀卡的同時,悄然派生出一股送禮之風。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我們該怎樣去看待這個問題?在送禮的背後應引起我們哪些思考?為此,新年伊始本報特邀請一些人士就如何看待學生給老師送禮的話題進行評說。

記者現場目擊

為了解學生給老師送禮的現象,記者選擇了「教師節」這個特定的日子,在北京地區的幾所學校進行了隨機采訪。

2002年9月10日北京D小學門口早上7點20分。身穿校服的學生陸續走進學校。記者發現在進校的的2/3學生的手中都拿有鮮花、賀卡,還有包裝精美的小禮盒。在離校門不遠處,一位穿戴樸素的母親用無奈的眼神目送女兒走進學校的情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並上前與她攀談起來。談話中得知她與丈夫都下了崗,家庭生活拮據,今天是「教師節」,女兒提出想給老師買點禮物的心願沒能滿足,心裡感到很對不起女兒,不過她已向女兒保證明年一定滿足她的願望。不一會兒,一位推著自行車,穿著得體大方的年輕母親送女兒上學,在女孩的手上拿著3朵美麗潔白的百合花,記者趕上前詢問:上學為什麼要帶花?為什麼帶3朵?花是什麼時候買的?原來,女兒是個班幹部,母親認為女兒的成長是老師培養的結果,今天是「教師節」,所以頭天晚上媽媽陪著女兒特意排隊為班主任、數學和英語老師各買了1朵百合花,表達對老師的感謝之情。

7點40分,記者來到北京Z小學。在距學校20米開外的西北處,一位賣花人被上學的學生簇擁著,不到5分鍾,桶里的鮮花被一搶而空。在進校的學生流中,一個沒有帶任何禮物的男孩,邊擦眼淚,邊責怪送他上學的爸爸,為什麼沒有給他准備送老師的禮物。

7點55分,記者又趕到G小學,這時學生都已進入了教室。在校門口記者了解到,該校今天為學生開設了一個「我跟老師說句心裡話」的信箱,以次作為學生送給老師節日的禮物。這個「禮物」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點20分,記者又走進了曾經采訪過的打工子弟學校——北京希望小學。年輕的肖校長告訴記者,今天是「教師節」,學校放一天假以示慶賀。在老師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插在玻璃瓶里的鮮花和包裝不太講究的禮盒。操著河南口音的男老師告訴記者,鮮花和小禮物是學生昨天下午送來的。這是他第一次在教師節里收到禮物,他很意外,也很感動。

事情雖然過去了幾個月,但一種難以名狀的心情,卻始終縈繞在心頭。下崗女工那雙無奈的眼神;邊哭、邊責怪父親的男孩等,怎麼也揮之不去。為什麼學生要給老師送禮?對那些沒有給老師送禮的學生老師會怎樣對待他?一個原本很單純的事情,如今卻夾雜了如此多而難以明辨的「內涵」,使這話題談起來如此的沉重!

快要過年了,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送什麼禮?又成了不少孩子和家長為難的事情。(本報記者 陳曉蓓)

讓家長解脫 還老師坦然

趙忠心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你對我好,我也不能辜負你。在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無可厚非。

但是,在有的交往中就不宜採取互送禮物的方式來表達某種關系和感情。比如,干群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群眾給幹部送禮,學生給老師送禮,很容易把「正常」的干群、師生關系給扭曲了。

目前,在學校里,學生給老師贈送禮物的現象有相當的普遍性。前些年,一般在新年到來之際,學生給老師送個掛歷,說來這也沒什麼,花不了多少錢;有的還是借花獻佛。

近來,有的地區或學校,學生和家長給老師送禮物,相互攀比,日益升級,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應當承認,家長讓孩子給老師送禮物,絕大多數還是為了表達對老師培養、教育孩子辛勞的感激之情,並無其他非分的意圖;但也有個別的家長,存有一些不大正當的想法,比如希望老師在平時能「偏向」或關照自己的孩子一點兒等。

不知道家長們想沒想過:當孩子得知家長給老師送了禮物,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究竟是更加激勵孩子求學上進,還是會使他們產生一些依賴、放鬆思想?

做老師的如果欣然收下了家長贈送的禮物,老師想沒想過:我們收了學生和家長送的禮物,很容易產生一種「欠賬感」,你還敢不敢再像過去那樣嚴格要求、管理學生?學生犯了錯誤、違反了學校紀律還敢不敢批評?常言道:「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

另外,要是一旦嚴格管理學生,把學生管「翻」了怎麼辦?別的學生知道這個家長給老師送了貴重禮物,會有什麼想法?別的老師知道某個老師收了家長的貴重禮物,會對你有什麼看法?有的家長沒送禮,有的送禮貴重,有的禮物不大值錢,老師在工作中還能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嗎?做老師的尤其應當想到自己的身份:我們是公職人員,就像國家幹部,代表國家行使教育的權利,盡教育學生的義務。收了學生和家長的禮物,老師在民眾中的形象就會發生變化,老師的人格就會在家長和學生中大打「折扣」。

當然,絕大多數老師面對學生和家長送禮物的現象,是左右為難:收下吧,不合適;不收吧,會讓家長多心,是不是認為「禮太輕」了?

我看,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最好的辦法是學校領導在家長會上公開表態,謝絕一切用禮物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學校領導代表老師表示「心領了」。這樣,既可以幫助老師從「收」與「不收」兩難中擺脫出來,也能使家長從「送」還是「不送」的尷尬中解脫出來;既維護了老師的清白和在學生、家長中的威信,也使那些拿不起禮物的家長徹底「鬆了口氣」。(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局長說:禮要分「輕」、「重」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教育局 賴每

學校作為社會道德的源頭,應當是一片凈土,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一股送禮之風也刮進校園。尤其是過節、過年之前,學生們除了送賀卡、鮮花、小紀念品等普通禮物外,送化妝品、項鏈等貴重禮物的也逐漸出現,而且攀比之風日益嚴重。有些學生送禮並非出自自己的意願,而是家長的意思。造成學生送禮風的起源很復雜:尊師重教的傳統,家長的討好心理,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等等。

學生該不該給老師送禮?筆者認為簡單地全盤禁止不太現實。問題出在這個「禮」的輕重上,如果禮物價格高,已成為學生(家長)的負擔,這種禮就會引起不良的後果;如果禮物「輕」,比如學生親手製作的賀卡,或老師病了,學生們集體送一束鮮花慰問等,這種禮既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而且能很好地表達學生對教師的真誠感情。應該說,這種禮是高尚的,是有積極意義的,沒必要禁止。

但是,有部分學生送禮是帶有個人目的的,希望送禮後能得到老師的特殊關照,例如能評上「三好」學生或當個班幹部等,這種禮已變質,對學生本人、對學校的學風和教風都會產生消極影響,這種現象應該堅決制止。還有個別學生送禮是帶有商業性質的,如用錢買文憑、買分數等,這已是腐敗行為,應當依法懲治。

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又是學生禮物的接受者,要使學生的「禮」是恰當的並具有積極意義,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因此,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引導學生送禮行為。首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提倡學生送禮,對有一定價值的禮物不能接收。因為教師是孩子成長生涯中的重要角色,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給成長期的孩子們做著榜樣,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新一代接班人,要想我們未來的社會風氣更加潔凈,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做起,從學校教育抓起。一名真正德行高尚的教師,需要的是學生及社會公眾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愛戴,而不應該是強調物質上的任何錶示;其次,對有消極意義的送禮行為要加強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因為學生正處於接受教育的階段,有些學生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仍難以有個清晰的認識,加上部分家長為了討好教師,不顧孩子的感受,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不惜花重金送禮。作為教師,應該加強教育及引導,讓學生明白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不是靠送禮送出來的,而是自己努力爭來的。

教師還要注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和溝通,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最後,教師絕對不能因為接受了禮物而對學生產生偏向,從而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校長說:表達心意不可攀比

江蘇省常州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邵蘭芳

教師作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實踐者、創造者,其工作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關注、尊重與贊譽。廣大家長在滿意的同時希望孩子在學校能獲得的更多。於是,家長通過孩子或自己直接給老師送禮的情況便屢有所聞,在某些地區或學校甚至已經成風。作為校長——學校的管理者怎麼看這種現象,且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此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教師的辛勤勞動應該得到全社會及廣大家長的認可與尊重。中國是禮儀之邦,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家長願意表示一點心意亦屬人之常情,不必諱言,更不必談「禮」色變。但這人之常情卻有個度的問題。

說到底,首先要涉及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書育人為教師天職,對每個孩子負責,為每個孩子提供優質教育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中國有句古話,君子之交淡如水,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應該是君子之交。既是君子之交,彼此看重的就應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物質交往,則應以淡淡如水為度。家訪時的一杯熱茶,一聲謝謝;節日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教師節的一張賀卡,一朵鮮花,都是表達心意的方式。

我們學校的老師就曾在教師節的時候將過去的、現在的學生送的賀卡貼在辦公室的牆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卡片,教師心裡充滿了自豪與溫暖,特別是那些家長與孩子親手製作的別具一格的卡片更是令教師愛不釋手,細心珍藏。當老師滿頭銀絲的時候,這些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樣禮物表達的是誠摯的心意,留下的是溫馨與感動;它會激發教師愈加熱愛教育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

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向老師表達心意的方式不宜物化,更不能以金錢多少作為衡量的標准,甚至形成攀比,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作為教師要堅決避免與家長關系的庸俗化,並將此提高到師德、操守、人格的高度上來認識,不然此風盛行,不但污染了社會風氣,還玷污了教師這個以育人為天職的神聖職業。「因為與家長的關系而影響與學生的關系,妨礙公平、公正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貽誤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這樣的結果大概也是家長所不願意看到的。

教師說:禮物,教師價值的體現

北京市房山區第四中學 楊濤

送禮的緣由,自是多多。筆者認為,學生給教師送禮主要是為人格魅力所折服。

我的愛人身為教師。平日里,她幾乎所思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班裡的學生。早餐前、晚飯中、睡覺前滿嘴都是她的學生如何如何。家裡的電話也成了她與家長溝通的「熱線」。

歲末,她也收到了學生給予的大小不一的禮物20餘件。此時,眼前的一師一生,讓我感到:學生送禮,是對教師的一種慰問與祝福,是對教師為師之道的一種認同,甚至是對教師人格魅力的一種「另類」詮釋。

試想,今天的學生遠不像他們祖輩、父輩那樣的「乖順」、那樣的「膜拜」。他們敢懷疑、敢質詢,同時也更敢以自已的方式去表達愛與恨、喜歡與厭惡的情感。因此說,學生給老師送禮的前提是師生間曾有過生活樂趣的共享、情感的溝通與共融,心靈的碰撞與彌合,思想的共振與共鳴。惟其如此,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方是亦師亦友、民主平等的好老師。從而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看來我們的教師在與學生日常的交往中,隨意與不隨意的言行,學生都會做出相應的評判。如果教師人格魅力流失了,最終會導致教師在學生的視線中失落。

追思過去,筆者上中學時,也曾給一位女老師送過自家產的粒粒飽滿的花生。因為這位班主任的豁達開朗、聰慧睿智慈祥如母,令我陶然於濃濃的師情之中,令我身處於「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之中,於是我便用花生去表達我的尊重、敬羨與愛戴之情。

現在,筆者雖廣義亦為師,但實則為「中層幹部」,所謂的教育管理者,與教師接觸遠遠多於與學生的共融,其自身所謂人格魅力也無緣展現於學生面前,這就註定了去年歲末,筆者未能收到任何來自於學生的禮物,哪怕是一張小小的賀卡。這不又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學生給教師送禮,所要表達的是對教師的崇敬、關心甚至感戴之情嗎?

但願這種如清泉之澈,無任何銅臭與功利的學生給老師送點小禮物之風,不要肆意滋延,以維持師情可期,育韻繚繞的美好境界吧!

家長說:校園送禮要有規矩

王煥現

近些年來,越來越盛的校園送禮問題,怎麼都難以看成是學生對老師真摯情感的真實表達。事實上,送禮之風一經個別人帶起,師生間正常的高尚的感情就被摻了沙子。現在有錢人多起來,一些學生和家長動輒給老師送價值幾百甚至上千元的禮物,或請老師吃飯,或資助旅遊。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難免會對相關的學生多些「關照」。事實上,這樣的「關照」成了老師對家長和學生的一種「回報」。而這種回報,直接挑戰的就是教育的公平性原則,它已不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了。當然,其他學生和家長不會心甘情願地承受這樣的不公平,於是,在社會沒有規范的情況下,只好加入給老師送禮的行列,以期同樣得到老師的「關照」。面對這些寄託著期望的禮物,老師是受之難,卻之更難。因為,無論這禮物輕重厚薄,它們都是一份寄託,而哪個老師能拒絕家長和孩子對自己的寄託呢?於是乎,校園送禮問題就進入了現在這樣一個怪圈。

必須承認,盡管這些年我們的立法步伐加快,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但仍然有一些盲區。比如,在學校和社會的關系方面,在師生關系方面,校園送禮這樣的問題,就暴露了一個不小的法律法規的盲區。而類似的問題在法制相對完備的國家就不會發生,因為他們早就制訂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我至今記得在英國參加的一個聚會,那是為紀念系裡一位80歲老教授的生日。聚會的氣氛相當熱烈,但全系送給老教授的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一張有全系所有教師簽名的生日賀卡。這不能說他們情誼不深,但他們的深情都凝聚在這張卡上了。有位英國朋友還告訴我,無論是就學還是找工作,有關人員包括教師決不會接受當事人的禮物,當事人不會送,有關人也不會接,在這個過程中任何可能損害當事人人權和利益的言語和行為,都有可能被控告。

在今天的中國,市場經濟的確立,教育需求的增加,眾多新問題的產生,也都在要求新的理論境界,新的解決方法。既然存在師生關系,就要求有相應的師生關系的規范。既然有學生、教師、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的關系,也就都要求有相應的法律和法規。當然,有些規范應該是著眼於道德的,但僅有道德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著相應的法規盡快面世。到那時,我們將學習工作在一個「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教育環境中,老師和學生都坦坦盪盪,心情舒暢。

過節送什麼禮物好?

北京農學院 張祥平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學生給教師最好的禮物是:學生接道,收業,提問——學生者,所以接道收業提問也。

如果一個小學生在教師節那一天對老師說:我今天按照您的教誨幫助媽媽多打掃了一個房間;或者,今天我多做出一道難題,那麼,就是送給老師的最好的節日禮物。

對於中學生來說,如果更多地理解父母的辛勞和關愛,或者消弭一件與同學的齟齬,或者把更多的知識融會貫通,或者提出值得老師用些心思去思考的問題,那麼,就是送給老師的最好的節日禮物。

大學生送給老師的最好的節日禮物可以有較多的表現形式,但是應該只有三類:接道,收業,或是提問。

如果已經畢業的學生在教師節那一天向老師表示問候,或者用自己的工資為老師買一件小禮品,也是非常好的禮物。

在校學生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即使收到了獎學金,也應該孝敬父母,除了病危急救等特殊情況,師生之間不應該出現物質關系。物質經濟的關系只能發生在父母或監護人與校方之間。師生之間只有文化的精神的關系:道、業、惑。

能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師生關系,關鍵在教師。教師是強勢者,學生是弱勢者,強者支配,弱者服從。所謂的師生平等只是一種矯情的虛言,即使在歐美國家的大學之中,也已經開始反省,更不用說中小學。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強弱格局才發生變化,所以如果已經畢業的學生給教師送禮品,不說明師生關系不正常,相反,說明當初在校時的師生關系良好。

即使教師重道,敬業,敏惑,如果社會風氣低糜,也不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但是作為強勢者的教師,在自己的班級內仍然具有一定的迴旋餘地,尤其是小學,其次是中學,最後是大學。
參考資料

⑤ 篡唐的章節目錄

一位分管農業的副市長,離奇重生於開皇末年。睜開眼睛,迎接他的是一場慘烈的殺戮……
第一章 今夕是何年
第二章 開皇十八年(上)(下)
第三章 門閥之鄭氏(上)(下)
第四章 有故事的人
第五章 安遠堂二爺(上)(下)
第六章 山雨欲來
第七章 小看了古人
第八章 殺人了(上)(下)
第九章 無間道
第十章 唯別而已矣
第十一章 我心似君心(上)(中)(下)(續一)(續二)
第十二章 麻煩來了(上)(下)
第十三章 詠鵝(上) (下)
第十四章 徐世績的缺點(上) (下)
第十五章 一畝甘蔗林
第十六章 崔道林(上)(中)(下)
第十七章 長孫大人
第十八章 昔日老軍
第十九章 言慶就學
第廿章 八百年門閥
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下)
第廿二章 做個小說家(上)(下)
第廿三章 懦懦竇奉節(上)(下)
第廿四章 三國演義
第廿五章 拜師(上)(中)(下)
第廿六章 昔日袍澤
第廿七章 處處商機
第廿八章 孔融讓梨(上)(下)
第廿九章 大難臨頭(上)(下)
第卅章 唐猊玉帶
第卅一章 竇文蔚
第卅二章 風暴之端倪(上)(下)
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上)(中)(下)
第卅四章 風暴之清明
第卅五章 風暴之安撫(上)(中)(下)
第卅六章 風暴之回歸
第卅七章 又聞彌勒聲
第卅八章 父與子(上)(下)
第卅九章 石灰吟(上)(下)
第卌章 隋末大拆遷(上)(中)(下)
第卌一章 一千貫(上)(下)
第卌二章 竹園深深
第卌三章 二月春風似剪刀
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上)(中)(下)
第卌五章 若有緣時自相逢
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上)(中)(下)
第卌七章 我本一俗物(上)(下)
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上)(下)
第卌九章 白龍馬
第五十章 前夜
第五一章 命題:釋道(上)(下)
第五二章 破題:原道
第五三張 於無聲處聽驚雷 言慶的身世已經揭開,但父子何時能夠團圓?李基所說的第二個師父,又會是誰?一聲『彌勒降世』,新洛城內,血蓮台現……三國演義中的黃巾之亂,莫不是言慶做出的一次預言?
第一章 且聽下回分解(上)(下)
第二章 禮物
第三章 外交殺人事件(上)(中)(下)
第四章 所謂天朝上國(上)(下)
第五章 父子情(上)(中)(下)
第六章 刀筆之下斷生死
第七章 哈士奇(上)(下)
第八章 李基來信
第九章 種子(上)(下)
第十章 流言
第十一章 大定酒樓
第十二章 豎子敢稱霸王?
第十三章 一匹馬引發的……
第十四章 反常的毛旺一家
第十五章 彌勒弟子
第十六章 居江湖之遠(上)(下)
第十七章 好鬥世家子
第十八章 八仙歌
第十九章 黃口孺子言太平
第廿章 割喉禮
第廿一章 先聲奪人
第廿二章 言慶出招
第廿三章 裴娘子
第廿四章 長孫召見
第廿五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廿六章 長孫有女初成長
第廿七章 緣來如此
第廿八章 安遠堂告急
第廿九章 回滎陽(一)
第卅章 回滎陽(二)
第卅一章 回滎陽(三)
第卅二章 回滎陽(四)
第卅三章 回滎陽(五)
第卅四章 回滎陽(完)
第卅五章 各懷心機
第卅六章 釜底抽薪(上)(下)
第卅七章 囚徒(上)(下)
第卅八章 古廟逢貴客
第卅九章 遇襲
第卌章 火馬奔騰
第卌一章 血戰觀音殿
第卌二章 武僧
第卌三章 女兒心思
第卌四章 不肯吃虧
第卌五章 鳩殺
第卌六章 回洛陽
第卌七章 朵朵
第卌八章 小郡主
第卌九章 三娘子
第五十章 被姑姑痛恨的男人
第五一章 裴淑英的迷茫
第五二章 何為盛世?
第五三章 暗涌(一)
第五四章 暗涌(二)
第五五章 約定
第五六章 入榖
第五七章 俱傷
第五八章 天寶將軍
第五九章 噩耗
第六十章 禽獸
第六一章 雄大海出獄
第六二章 殤逝
第六三章 裴世矩
第六四章 父女
第六五章 不如意事常八九
第六六章 尋醫
第六七章 遠行 大業悲歌,即將來臨。鄭言慶遠在巴蜀,卻迎來了一場越嶲飛山蠻之亂……無垢的身體,一日好過一日,正當言慶著手離開時,一封來自滎陽的書信,卻讓他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界!
第一章 雨霖鈴
第二章 仙醫何處尋?
第三章 希譙道長
第四章 所求者何?
第五章 徐世績的選擇(上)(下)
第六章 朵朵失蹤
第七章 遇故人
第八章 僚亂(一)
第九章 僚亂(二)
第十章 僚亂(三)
第十一章 僚亂(四)
第十二章 沒有想像的好
第十三章 授藝
第十四章 一封家書
第十五章 翠雲回家
第十六章 出征
第十七章 長命鎖
第十八章 別惹我!
第十九章 冼夫人
第廿章 欺人太甚
第廿一章 沖突
第廿二章 緣由
第廿三章 借糧
第廿四章 孝子
第廿五章 招攬
第廿六章 春江花月夜
第廿七章 過河!過河!過河!
第廿八章 平壤一夜(一)
第廿九章 平壤一夜(二)
第卅章 平壤一夜(三)
第卅一章 平壤一夜(四)
第卅二章 平壤一夜(五)
第卅三章 平壤一夜(六)
第卅四章 王室追殺令(上)(下)
第卅五章 分道揚鑣
第卅六章 新羅(一)
第卅七章 新羅(二)
第卅八章 新羅(三)
第卅九章 新羅(四)
第卌章 新羅(五)
第卌一章 新羅(六)
第卌二章 新羅(七)
第卌三章 新羅(八)
第卌四章 絕境
第卌五章 屍山血海(一)
第卌六章 屍山血海(二)
第卌七章 屍山血海(三)
第卌八章 屍山血海(四)
第卌九章 屍山血海(五)
第五十章 屍山血海(六)
第五一章 屍山血海(七)
第五二章 屍山血海(八)
第五三章 屍山血海(完)
第五四章 小風口
第五五章 孝文之殤
第五六章 辛文禮,新文禮?
第五七章 漢家兒郎
第五八章 回歸
第五九章 擒王
第六十章 鄭言慶,回來了
第六一章 武邑故人
第六二章 人善被人欺
第六三章 功過相抵
第六四章 胡馬
第六五章 此生不復鄭姓
第六六章 蹊蹺
第六七章 竇夫人求醫
第六九章 獅虎兒
第六九章 決裂
第七十章 林中,刺殺
第七一章 花郎隱者
第七二章 言虎
第七三章 身世大白
第七四章 化工產業雛形
第七五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七六章 登門尋釁
第七七章 何人死期?
第七八章 言慶露心聲
第七九章 滎陽之變
第八十章 投名狀
第八一章 爾欲戰,便來戰!
第八二章 罵死虞柔
第八三章 公子威武
第八四章 生當為豪士
第八五章 紅土坡鄭善願歸天
第八六章 踏雪獅子驄
第八七章 歸去兮
第八八章 皇泰主
第八九章 鳳兮鳳兮
第九十章 伊人遠去
第九一章 父子相見
第九二章 龍子
第九三章 夜談
第九四章 麒麟館
第九五章 江淮第一悍匪
第九六章 洛陽求救
第九七章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第九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 大業十二年,楊廣移駕江都,李密走進瓦崗寨。這一年,言慶出任黑石關鷹揚郎將,八方風雨,齊聚中原……
第一章 桃花三月下江都
第二章 觀音來
第三章 沉香槊
第四章 七學士(一)
第五章 七學士(二)
第六章 七學士(三)
第七章 無垢 末完待續
第八章 鞏縣第一豪門
第九章 悍匪解象
第十章 法主風雨上瓦崗
第十一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
第十二章 班底
第十三章 新官上任之第一把火
第十四章 不簡單的柴孝和
第十五章 金堤關(一)
第十六章 金堤關(二)
第十七章 金堤關(三)
第十八章 金堤關(四)
第十九章 金堤關(五)
第廿章 滎陽李無敵
第廿一章 程咬金的斧頭
第廿二章 楊慶?鼠輩?
第廿三章 汝非蒲山公
第廿四章 傀儡
第廿五章 各取所需
第廿六章 河南討捕大使
第廿七章 他是秦瓊?
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上)
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下)
第廿九章 黃雀
第卅章 坦白
第卅一章 驅虎吞狼乎?
第卅二章 瓦崗興,李當王(一)
第卅三章 瓦崗興,李當王(二)
第卅四章 瓦崗興,李當王(三)
第卅五章 瓦崗興,李當王(四)
第卅六章 瓦崗興,李當王(五)
第卅七章 瓦崗興,李當王(六)
第卅八章 瓦崗興,李當王(完)
第卅九章 魏徵初露崢嶸
第卌章 機關算盡(上)(下)
第卌一章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第卌二章 李王初會(上)(中)(下)
第卌三章 薛伯褒第一謀
第卌四章 王白牛(上)(下)
第卌五章 准備好了!
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1-16)
第卌七章 漁人(上)(下)
第卌八章 李道玄
第卌九章 二李王爭
第五十章 真邪?假邪?
第五一章 喜盈門(1-3)
第五二章 麥子的野望
第五三章 言慶收徒
第五四章 養真
第五四章 天下大勢
第五五章 交易
第五六章 李公子和小八
第五七章 東都(1-8)
第五八章 君何人?(上)(下)
第五九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1-9)
第六十章 大業十四年
第六一章 風滿樓
第六二章 房彥謙的決斷!
第六三章 關中來客
第六四章 李神通(1-3)
第六五章 一字並肩王
第六六章 李道彥
第六七章 誠意
第六八章 願來世不生帝王家(上)(下)
第六九章 末日(1-7)
第七十章 贏家
第七一章 勿重滔覆轍
第七二章 新年
第七三章 三槍
第七四章 籌謀
第七五章 河東
第七六章 危機
第七七章 魚與熊掌
第七八章 有子
第七九章 關中再來客
第八十章 兩駙馬
第八一章 鄴城之戰(1-5)
第八二章 河南王(上)(中)(下)
第八三章 真凶
第八四章 洛陽城下
第八五章 各懷心機
第八六章 父仇不共戴天
第八七章 多事之秋
第八八章 孤教得你否?
第八九章 未來的路
第九十章 這只是開始
第九一章 蝴蝶 河南王抵達長安!卻不想,只是匆匆過客……武德三年,欽州刺史,俚帥寧長真起兵反唐,嶺南局勢陡然緊張。滅梁十策,使李靖愕然;初唐第一軍神,似乎也並不是毫無破綻……
第一章 血案
第二章 長安,長安
第三章 所謂劃江而治
第四章 隋楊安在?
第五章 王府門外的偶遇
第六章 長安好
第七章 舉賢不避親
第八章 江山一盤棋
第九章 江湖風波將起
第十章 釜底抽薪
第十一章 武德年間的官二代
第十二章 李玄霸
第十三章 突厥十不戰
第十四章 平南十策
第十五章 且行且珍重
第十六章 未雨綢繆
第十七章 郢州之變
第十八章 仇人
第十九章 安南都督
第廿章 啟程
第廿一章 武德三年的余韻
第廿二章 都棱鎮(1-7)
第廿三章 俚人之王
第廿四章 童環
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1-8)
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1-4)
第廿七章 俚之危
第廿八章 僱傭軍初構想
第廿九章 遍地黃金
第卅章 天下棋局(一)(二)
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1-4) 篡唐,最終卷!
第一章 長安風雲(一)
第二章 長安風雲(二)
第三章 海門鎮(一)
第四章 海門鎮(二)
第五章 魏徵的決斷(一)
第六章 魏徵的決斷二
第七章 魏徵的決斷三
第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
第九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二)
第十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三)
第十一章 長安一夜(一)
第十二章 長安一夜(二)
第十三章 長安一夜(三)
第十四章 決戰玄武門(一)
第十五章 決戰玄武門(二)
第十六章 決戰玄武門(三)
第十七章 決戰玄武門(四)
第十八章 決戰玄武門(五)
第十九章 歷史
遲來的結束語

⑥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人物 都在那個城市~請詳細點`急 萬分感謝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上谷: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田疇、程普
遼西: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公孫瓚、韓當
遼東:治襄平,即今遼陽。公孫度、
玄菟:治高句驪縣,今遼寧省新賓。
樂浪:治朝鮮縣,今朝鮮平壤市大同江南岸。
新增:昌黎: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燕國:治薊縣,今北京附近。徐邈、
范陽:即涿郡。
帶方:今漢城附近。
裁撤: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後改為范陽。劉放、盧毓、孫禮、劉備、劉禪、張飛、簡雍、盧植。
廣陽:改為燕國。
漁陽: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張純、張舉、鮮於輔、田豫、
遼東屬國:改為昌黎郡。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審配、
巨鹿:治癭陶,在今河北寧晉縣西南。沮授、田豐、張至存、
常山: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張燕、趙雲、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甄皇後
安平:今河北安平周圍。郭皇後、牽招、牽弘、趙忠
河間: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邢顒、張郃、
清河: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崔琰、朱靈、崔林、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劉劭、
勃海: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新增:平原:原屬青州。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王烈、華歆、管輅、劉敦、禰衡
樂陵:在今山東德州市樂陵縣境。
陽平:治元城,今河北大名東。樂進、
廣平:治廣平,今河北雞澤。
朝歌:治淇縣,原屬河內。今河南省淇縣。
博陵: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章武:治東平舒縣,今河北靜海縣。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上黨: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太原: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郝昭、靳詳、關靖、孫資、溫恢、王昶、王凌、王允、
西河: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雁門:治陰館,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張遼、
朔方:治臨戎,今內蒙古磴口縣。
新增:樂平:
新興:今山西興縣附近。
裁撤:五原: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
雲中: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張楊、
定襄: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司隸
河南: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任峻、鄭渾、鄭泰、杜夔、孟光、郤正、趙達、
河內: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毛皇後、郝萌、韓浩、張范、司馬芝、司馬朗、常林、楊俊、
河東: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賈逵、賈充、徐晃、衛凱、衛瓘、裴潛、毋丘儉、關羽、關興、
弘農: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楊修、
新增:滎陽: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金城: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安定: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皇甫嵩
北地: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李傕、傅巽、傅嘏、
武威: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周毖、張綉、賈詡、
張掖:今甘肅張掖。郭汜
酒泉:今甘肅酒泉。龐淯
敦煌:治敦煌縣,在今甘肅敦煌西。
新增:西平:治西都縣,今青海西寧。
西郡:今甘肅永昌一帶。
西海:今青海省海晏縣。
裁撤:張掖屬國:今張掖市的東北。
武都: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濟南: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樂安:治臨濟,今山東青縣高苑鎮。國淵、
北海: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王修、邴原、管寧、徐幹、孫乾、孫邵、是儀、
東萊:治掖縣,今山東青島掖縣。王基、太史慈、劉繇
齊國:治臨淄,今山東臨淄。
新增:城陽: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長廣:治不其,今山東青島嶗山附近。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陳留: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孔伷、衛茲、潘勖、毛玠、典韋、阮瑀、阮籍、衛臻、高柔、穆皇後、吳懿、濮陽興、蔡邕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陳宮、程昱、薛悌、王觀、潘璋
東平: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張邈、畢軌、劉楨、
任城:今山東濟寧任城。
泰山: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王匡、鮑勛、於禁、臧霸、高堂隆、
濟北:治盧縣,今山東長清。
山陽:山東金鄉西北。郗慮、劉表、涼茂、李典、王粲、滿寵、伊籍、
濟陰:治定陶,今定陶西北。董昭、
豫州
穎川: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韓馥、郭圖、荀彧、荀攸、胡昭、鍾繇、鍾毓、鍾會、郭嘉、劉馥、陳群、陳泰、杜襲、趙儼、辛毗、辛評、徐庶、司馬徽、張讓、戲志才

汝南: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伍瓊、袁紹、袁術、應瑒、和洽、孟建、許靖、許劭、陳祗、陳到、呂蒙、呂范、呂據、胡綜、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曹操、曹彰、曹丕、曹植、曹沖、劉岱、魏諷、張魯、夏侯敦、夏侯淵、夏侯懋、夏侯霸、夏侯尚、夏侯玄、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史渙、丁謐、許褚、丁儀、丁廣、文欽、文鴦、華佗、朱建平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袁渙、何夔、梁習、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孔融、劉琰
新增: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嵇康、
弋陽:
陽安:
襄城:
汝陰: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東海:治郯(今山東郯城北)。王朗、王肅、糜竺、糜芳、
琅邪: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卞皇後、趙昱、劉勛、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諸葛喬、諸葛謹、諸葛恪、王夫人、徐盛、
彭城:樊阿、張昭、張承、張休、嚴畯、
廣陵: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陳登、臧洪、陳容、陳琳、陳矯、徐宣、吳普、張紘、呂岱、
下邳:國名,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甘皇後、薛綜、樓玄
新增:東莞: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徐奕、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九江: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蔣欽、周泰
丹陽:陶謙、笮融、何姬、朱治、朱然、朱績、
廬江: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雷緒、周瑜、周循、周胤、陳武、陳表、丁奉、王蕃、左慈
會稽: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朱俊、謝夫人、虞翻、虞汜、吳范、鍾離牧、賀齊、賀邵、駱統、潘夫人、闞澤、董襲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孫堅、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亮、孫休、孫皓、吳國太、徐夫人、顧雍、顧邵、顧譚、凌統、凌操、朱桓、陸績、陸康、張溫、吾粲、朱據、陸遜、陸抗、陸機、陸雲、全琮、周魴、周處、陸凱、陸胤、孫峻、孫琳、韋曜、華核

豫章: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新增:廬陵: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建安: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臨川: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淮南: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劉曄、倉慈、

鄱陽: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安豐:
新都:
臨海:
吳興:
東陽:
毗陵典農校尉:
廬陵南部校尉: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南陽:治宛城。何進、張羨、何晏、鄧陽、李勝、許攸、文聘、劉廣、韓暨、黃忠、陳震、呂乂、李嚴、李豐、王連、許慈、宗預、王夫人、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蔡瑁、蒯良、蒯越、董和、董允、霍峻、霍弋、閻宇、馮習、張南、
江夏: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李通、劉焉、劉璋、費觀、費褘、

零陵: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劉巴、蔣琬、蔣斌、賴恭、黃蓋、
桂陽: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武陵: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廖立、潘浚、
長沙: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桓階、劉封、
新增:義陽:湖北棗陽東南。韓嵩、鄧艾、樊建、董厥、魏延、來敏、鄧芝、傅肜、傅僉、
郝普、
始興: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襄陽: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龐統、龐德公、馬良、馬謖、楊儀、羅憲、向朗、向寵、廖化、輔匡、張悌、
楚國:蔣濟、胡質、
南鄉:
魏興:
新城: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上庸: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宜都:
臨賀:
衡陽:
湘東:
建平:
天門:
昭陵: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張肅、張松、劉闡、張任、張裔、杜瓊、王伉、
犍為: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楊洪、費詩、張翼、楊戲、李密、
牂牁:朱褒
越巂:高定
建寧: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李恢、雍闓、
永昌: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呂凱、
新增:汶山: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江陽:
漢嘉:
朱提:
雲南:
興古:
裁撤: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合浦: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修允、郭馬
交趾:
九真:
日南:
新增:朱崖: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武平:
九德:
新興: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京兆:原屬司隸。杜畿、杜恕、金旋、
左馮翊:原屬司隸。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張既、
右扶風:原屬司隸。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王忠、士孫瑞、蘇則、射援、
馬騰、馬超、馬岱、法正、孟達、竇武
新平:
興漢:
秦州
隴西:原屬涼州。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董卓
漢陽:原屬涼州。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閻溫、楊阜、姜維、
南安:龐德、
廣魏:
郢州
蘄春:
安成:
彭澤:
武昌:
廣州
南海:原屬交州。
蒼梧:原屬交州。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士燮
鬱林:原屬交州。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高涼:
高興:
桂林:
合浦北部尉:
梁州
漢中:原屬益州。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巴郡:原屬益州。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閻圃、張嶷、甘寧
廣漢:原屬益州。秦宓、彭羕、王甫、
梓潼: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杜微、尹默、李撰、李福、
涪陵:原屬益州。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陰平: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武都:
宕渠:
巴東: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西:周群、譙周、黃權、馬忠、王平、句扶、

⑦ 廣西成立【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研究小組,這名字有何淵源

這名字猛一看還以為是在罵人,仔細一查才知道,原來是武則天的母親跟欽州可能存在“歷史淵源”,有一個公眾號寫過《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的文章,然後當地的研究小組就直接照搬了這個標題,沒有進行書面化更改,才鬧出了這個笑話。

03、工作組已經改名為“武利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

這個研究組的名號在網上火熱之後,工作組也是迅速反應,把名字改為正常的“武利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這就是當地的地名+工作組性質,非常中規中矩。

不然的話,網友調侃的“武則天她大爺在XX”,“武則天她姥姥在XX”,可能就被別的地方工作組搶注了。

玩歸玩,鬧歸鬧,考證歷史還是需要有嚴謹細致的專業態度,這樣才對得起我們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

⑧ 壯族節日

習慣集中地體現在各種節日活動上。他們幾乎每一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加上各聚居點自己的特定節日,壯族人民的節日,可謂接二連三,不停不斷。這些節日活動,從內容看,有預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慶耕種開始、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有慰勞牲畜或農田勞作某個階段勝利完成任務的,有歡慶好收成的,有紀念祖先和其他歷史、傳統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節日一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或者烹豬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飯、米花、糍粑、湯圓或粽粑,一家團圓,同餐共飲,而且還要請客走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熱爰生活,創造生活的良好願望和感情,體現了壯族人民團結互助相愛如賓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壯族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願望上。與此相關聯,壯族的節日活動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給先人墳幕、寺廟或「泰山」神燒香掃祭,舞獅、舞龍、舞狗、舞貓、舞公雞、舞春牛,拜年祝壽,給房屋、社廟、大樹、大石、大山貼紅紙,或者集會坐龍燈會、裝古事、坐歌堂、對歌等等都是從當地實際習慣出發,表示自己的信仰、願望、情緒和追求。 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歷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台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正月初一,互不串門。早飯後,青少年們穿著盛裝,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還有舉行迎春祭祀儀式,「府州縣排列彩亭,設土牛,迎春於東郊」;「儀仗甚盛,凡距縣城二十里內,男婦老幼,相競逐隊來觀,至為熱鬧」。鄉村中也流行舞獅、舞龍和舞春牛等活動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陣陣;孩童追隨其後,其樂融融。獅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並互道賀語。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餚。大人給小孩壓歲錢。 當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認為開粽粑會引起田埂開裂漏水。並最忌爭吵,人人都求和氣、吉利。迎春牛對歌 "迎春牛"為流傳於廣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於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為紙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迎春牛表示勸農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氣和農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搶頭鴨 廣西凌雲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並按規矩放於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台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並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後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夥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打春堂 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現在有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模特郎一般在村內或院子、廳堂里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於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較大規模的特郎則在村邊空曠地舉行,數十人排在臨時搭起的長凳兩側,在鑼鼓的伴奏下有節奏敲擊,成百上千圍觀者則不時喝彩肋威,場面熱烈而壯觀。較大規模的特郎通常還表演了種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場和舂米嘗新的全過程,頗具勞作豐收的喜慶色彩。 吃母粽 桂西一帶元霄習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個用約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個小粽粑擺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節,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後,才把供品撤掉,此為"散年"。"散年"時,即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粽",按家中年齡長幼依次分發,各人則須恭敬接受並將其食完,此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攜帶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邊或溪河畔,邊焚香肅立念"避邪訣"或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此謂之"賣疥瘡"、"賣咳喘"和"送凶禍"。當地人認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順遂吉祥。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用當地特產的大粽葉,將十斤糯米、二斤豬肉、三斤綠豆、包紮成大年粽,放在大鐵鍋中燒煮三天三夜。 這種十多斤重的粽粑,並不是最大的,廣西邕寧縣的壯族村寨過去在有人中舉後,全村要籌集糯米、豬腳等物,包紮巨型粽粑。 祭蛙婆 也稱"螞蟲另節"、"孝螞蟲另",是紅水河中上游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民間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舞雞 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雲南壯族年節 雲南壯族的春節稱作「吉節」,這是壯族最隆重的歲首節慶。吉節最有意思的是小夥子要到河邊檢鵝卵石,姑娘要去搶新水。 吉節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准備活動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家家戶戶縫新衣,做新鞋,載年豬,備辦年貨。臘月十五後,一切農活都停止了,忙著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發洗澡,打掃衛生,一切為了豐豐盛盛過吉節。 除夕年飯,不僅要品種多,而且要數量充足,吃飯後要每樣飯菜都有剩餘,祝願來年糧足菜豐、有剩有餘。年飯後,各家各戶燈火通明,一家人圍著火塘而坐,徹夜不眠,說說笑笑,開始守歲,一直守到金雞高唱、草木凝露時分。 這時,青年男子爭先恐後到河邊燒香,燃放鞭炮。他們手裡拎著雞籠、鵝籠,在河邊撿鵝卵石,家裡養了幾種家禽就要撿幾個鵝卵石,裝在籠子里。回家路上,還要模仿家禽聲音學家禽叫,直到把裝滿鵝卵石的籠子放在家禽棲息的地方為止,祝願來年家禽興旺。 在男青年撿鵝卵石的同時,姑娘們則爭先恐後的挑著水桶,到水井邊搶「新水」。誰先搶到「新水」最為吉利,所以姑娘門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後。「新水」擔回家後,家裡每個人都得喝「新水」,祈願新得一年中避邪驅惡,身體強壯。 青年人撿回鵝卵石、挑回新水之後,就在家門口燃放十二枚特別製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進門。十二枚鞭炮象徵新一年十二個月,如果依次點燃的鞭炮個個炸響,表示月月平安。十二響大鞭炮炸響後,已是天色微明,此時壯家村寨,炮竹聲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一派新春氣象。以後的十多天里,人們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邱北地區壯族 邱北地區壯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燒著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來年溫暖、興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雞叫頭遍,男女老少便點燒火把,大人擔水桶,小孩牽「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龍井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據說,來得早,新年的莊稼就長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爭第一桶水,整個山寨,「勒」聲四起,炮竹震天,熱鬧非凡。天剛亮,人們吃著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飯,個個換上新裝,走出家門,互相祝賀新年快樂,五穀豐登。 2、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二月 1、祭土地公、土地婆節 又稱春社節、「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對土地神的崇拜,每個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既可保佑農業豐產,也可保護村寨平安,阻止猛獸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據說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誕辰日,各家各戶都要殺雞煮肉到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農業豐產,人畜興旺,生活平安。 大新一帶的壯族則稱二月初二為土地婆節。屆時,各村群眾捐錢殺豬請道公到土地廟念經,表示對土地婆祝壽,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參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戶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傳說從前有個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個女兒後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們為紀念她而起了個土地廟以祭之。 每年二月初二還是邕寧縣中和鄉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炮節」,各個村坡派出強壯的小夥子組成隊伍,聚集在花炮場地進行搶花炮比賽,獲勝的村隊,即意味為本村爭得了吉祥、幸福和豐收的好年景。 2、花王節 又稱花朝節、百花仙子節或花婆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或十九日(另說二月十五等其他時間)舉行,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花王又稱花婆、百花仙子,是壯族虔誠敬奉的一位女神。傳說百花仙子降於這天。她喜歡木棉樹,因為它長得挺拔粗壯,春來滿樹紅花,鮮艷如火。所以她常棲木棉樹上,佑護大地百花燦爛,人間安寧。 傳說花婆神專管人類生育,又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嬰兒出世後,就在卧室的床頭邊立一花王聖母神位,上置一束從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紅紙剪紮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須焚香敬拜;孩兒得病,祭拜之。農歷二月二十九日則大祭之。這一天,已婚婦女們相互結拜為姐妹,殺雞供奉花婆神,祈求生兒育女,孩兒健康。祭畢,婦女們做米粉聚餐。 節日是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過的。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他們穿著民族盛裝,懷揣五色糯飯、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綉制的綉球。人倦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贊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綉球便帶著無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樣飛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時在綠叢中綵球飛舞,給歌場增添了無限的趣意。 夕陽時分,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從四周把綉球向木棉高枝拋去,於是一道道彩色的「閃電」,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拋擲過後,木棉樹上綵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3、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四月開耕節亦稱開耙節、開秧節、插秧節。廣西南部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四或初八舉行。節日期間人們須請道公趕鬼後才開始耙田插秧。 潑泥節 西林、那坡、靖西縣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四月插秧季節舉行。姑娘和年青媳婦們用田中的泥漿向路過田邊的男子潑去,以此勸告男子務農。傳說古時有一個已婚男子經常外出唱歌,農忙季節也不回歸。一天,他的妻子正與一群姑娘插秧,他路過田邊也不過問。姑娘們假作潑泥混戰,將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無法串寨。從此以後他回心轉意,與妻子共同耕作並獲豐收。這潑泥漿迎豐收活動此後便相沿成習。 宮坪選在村邊壩子上,中間用籬笆圍著一蔸金竹。相傳他們的祖先在一次戰爭中被外族圍追,一位英雄藏身於金竹叢中,用計擊退了敵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敬獻金竹,形成了圍著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宮節。 節日的一切准備就緒後,由那摩擊鼓三下,宣布節日開始。接著吹起葫蘆笙,擊起銅鼓,人們伴著音樂,和著鼓點,圍著金竹熱情地跳舞。不時有人跳餓了累了,便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塊肉,喝口酒,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兩天。第一天晚上,人們要結隊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賀節日。第二天晚上則到各家各戶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戶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青年們則扮演各種鳥獸,讓大家追打。這種妙趣橫生的游戲,使節日之夜的歡樂氣氛更加濃烈。 節日的最後一天俗稱「過三朝」。中午,由那公組織全村寨各家各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雞殺狗,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祭祀結束後,還要舉行「送鼓」儀式。由那公、宮頭和七個帕比(節日主持者)帶著眾人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那摩家裡。這時,節日告以結束。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跳宮節成了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大集會,節日內容更加豐富了,附近的壯、苗、瑤、漢等民族也來參與物資交流和娛樂活動,以歡慶節日。 6、「紅飯節」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壯族同胞,都要過「紅飯節」。紅飯節的「紅飯」,是用一種叫紅飯葉的植物染成的。在節日的頭天,將紅飯葉洗凈放在鍋里加水煮成深紅色的汁,除去渣質,將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時後控干,用甑子蒸熟即成紅飯。紅飯色澤鮮艷誘人,裝在碗里,猶如一朵初放的紅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時沾上白糖或紅糖,味美可口。後來,紅飯逐漸變成了紅、黃、紫、黑、白等「彩色飯」。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紅飯葉、楊咪咪花、紫香藤、稻稈等植物的漿汁浸染而成,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 有關紅飯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在北宋皇佑時期(1050年),壯族頭人儂智高不滿宋王朝的壓迫統治,率領民眾起義,攻城奪寨,劫富濟貧,兩三年時間,就建立了政權並稱帝。朝廷得知後,就派兵來圍剿。儂智高與官兵激戰,寡不敵眾,被官兵圍困在麻栗坡縣的一座大山上。儂智高在山上堅持了數月之久,由於山上缺水,儂智高只好殺了幾匹戰馬,用馬的鮮血來煮僅有的一點大米。將士們吃了馬血紅飯,精神抖擻,志氣高昂,准備與官兵決一死戰。農歷六月初一黎明,儂智高率領所有人馬拚命沖殺,終於突出重圍。轉移途中,經過壯族村寨時,受到壯族人民熱情款待。壯家男女老幼聚集村頭寨尾,給將士們吃米飯,喝米酒,送糧食。將士們說沒有那頓紅飯,就沒有這次勝利。後來,壯族人民為了紀念儂智高,就把六月初一定為紀念日。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紅飯來祭祀儂智高。 壯族紅飯節一般2—3天,節日期間村村寨寨喜氣洋洋,美酒飄香,洋溢著歡聲笑語。老人和婦女走親串戚,互相做客;男子則結伴上山玩耍,或進行籃球、下棋比賽;姑娘們身穿節日盛裝,成群結隊找小夥子唱山歌。小夥子也收拾打扮一番,來找姑娘們唱。唱得情投意合,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就擇日結婚。 7月 1、蓄水節 廣西靖西、德保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2、嘗新節 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單家獨戶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來一起過的。嘗新這天,家家戶戶都煮大甄新米飯和豐盛菜餚。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來綠稻葉供在神龕上,把准備好的飯菜水果供上,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好後,把狗叫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每樣菜都給一點,為了感謝它的功勞,這一天讓它先吃飽,以示犒賞。 3、祭祖魂節(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是壯族的祭祀性節日。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雲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後逃亂;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鬼兩種。相傳七月十四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天祭奠遠祖。又傳說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無家可歸,成為野鬼孤魂,他們四處游盪作祟。為免遭其害,人們在這天祭祖的同時,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殺雞殺鴨,蒸糕做饃,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鞋襪。家祭之後,入夜又到河邊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並讓其灰燼隨水漂流。另外,這一天凡已出嫁之婦必回娘家省親、行祭,但過節後須回去,當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中元節之禮俗,迄今依舊,人們已多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死者的緬懷。 4、祭青苗節 桂西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七月間擇日舉行。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為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著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八月1、眾神誕節 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初舉行。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廣西龍勝、鍾山等縣,各戶以十一個糍粑祭月,以像征古代傳說中的十一個月亮。這十一個糍粑不吃則已,一吃就要吃十個,只允許剩一個,象徵現在天上的一個月亮;各地都習慣以圓形的食品來拜月,例如月餅、柚子、花生、芋頭之類,表示天地同圓,如意吉祥。 這一天,也是親戚團聚的日子,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共享天倫。各地還有不少娛樂活動,廣西德保、靖西兩縣一帶通過"歪囊海"請月娘下凡與民同樂;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擇地舉行歌會,對歌傳情。因此許多地方也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歌節。孩子們則以柚子皮做成面具,踩高橈,扮演高公矮婆,盡情游樂,玩個通宵。這一天,人們忌諱"圓"字,而以"團"、"鸞"等字來代替"圓",否則就是對月亮的不恭。 九月 1、九月九節 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說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祝壽,是老人壽辰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沒有老人的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並帶給一隻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喂飯,然後才進餐,以示孝敬。 是日,有的地方還有祭掃祖墳之俗,如雙定五聯村一帶的壯族,各家在清晨時就帶著祭品外出祭墳。 2、百靈節 廣西天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九月初九,相傳是為紀念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舉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3、新谷節 廣西大新縣壯族民間農祀節日。第一線年農歷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用新收獲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十月 1、趕降節 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流行於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產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裡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後熱鬧三天才"散降"。 2、慶豐節 十月是稻穀收割進倉的季節,為慶祝豐收,酬謝神祗,十月初十(時間各地不一,有的為初七、初十、十一或十二),各家各戶都殺雞、打魚、做糯米飯,祭祀祖先諸神。 十二月 1、送灶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傳說,天帝派灶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稟報人間情況。人們為了討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隻大公雞以祭,讓灶王上天時作座騎用,送灶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灶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掃衛生。送灶節過後,各家即開始為過好春節作準備。 2、壯年 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後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於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庄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裡作為「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

⑨ 明清兩朝廣東廣西的版圖為啥那麼怪,為啥廣西沒出海口

廣東廣西現在一般合稱“兩廣”,這其實是宋朝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的簡稱,但這“廣”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人家山東山西的“山”是太行山,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這“廣”到底是什麼?它其實是漢代的廣信,當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設立交州管這里,表示:粵地初開,宜廣布恩信。於是漢朝官員就把這一地區的中心命名廣信,其位於今廣東封開縣至廣西蒼梧縣。

這個廉州府(當時包括欽州)對於廣西來說真的是異常尷尬的事情

一直到建國之後才開始管事,中央政府對兩廣的轄區進行了一系列重新劃分,1951年至1955年,欽州、廉州(即今欽州、防城港、北海)從廣東劃入廣西。1952年,懷集從廣西劃入廣東。1955年至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東。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西。

同時,建國後還解決了另一個問題——懷集,懷集縣。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置縣,置縣以來,800年屬粵,700年屬桂。清代屬於梧州府,因其西界僅與平樂府相連,故為廣西梧州府卡在廣東的飛地,所以正好為了彌補廣東,把這里劃給了廣東。

這其實算是照顧廣西,因為廣東是有自己的沿海港口(就是現在廣西非常看中的北部灣地區),根本不需要靠這些地方,但廣西走出去卻十分困難,所以這些地方歸屬廣西更合適,自此,廣西算是穩定了,“光復”了明朝失去的大部分土地,但也沒有完全恢復,因為雷州半島和海南還屬於廣東(海南後獨立建省)。

閱讀全文

與欽州方矩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焊接不銹鋼護欄 瀏覽:7
模具的體積指的是什麼 瀏覽:189
貴州樓梯護欄怎麼樣 瀏覽:474
打磨不銹鋼表面要什麼樣的砂紙 瀏覽:189
鐵的東西怎麼用烙鐵焊接 瀏覽:77
鋼板抽是什麼 瀏覽:549
冷軋鋼板是什麼成分 瀏覽:156
鋼板上用什麼筆寫字好 瀏覽:552
32750雙相不銹鋼多少錢 瀏覽:884
鋼材標准件是什麼 瀏覽:981
鹽城市高頻焊管廠 瀏覽:596
潔具上不銹鋼痕跡如何去除 瀏覽:365
購入鋼材支付的吊費怎麼做賬 瀏覽:348
鋁合金上的膠水怎麼擦掉呢 瀏覽:104
如何分辨鋼管內有沒有水 瀏覽:825
石家莊鋼鐵醫院怎麼樣 瀏覽:604
烏海別墅護欄圍欄報價多少 瀏覽:706
木銹鋼鍋怎麼才不粘鍋 瀏覽:622
18的鋼筋單面焊接長度是多少 瀏覽:631
鋼筋整理定額包括什麼意思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