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去濟寧市王因鎮找個工作,不知道哪裡有什麼工廠,知道的給說說,待遇比較好點的
那邊的鋼結構廠家比較多的,都是私營企業,待遇不好說,自己有興趣的話去看下。一般能攀高的青年做安裝工,工資150元/天左右吧。
❷ 王因鎮屬於那裡管理
這個找找度娘就搞定了吧!
王因鎮在山東省濟寧市濟寧高新區,轄區面積72平方公里,59個行政村,7.1萬人,是濟寧市城市規劃的東城區所在地;是大汶口文化前期北辛文化的發祥地;是濟寧高新區招商引資、安置項目的主要承載地。
http://map..com/?newmap=1&s=con%26wd%3D%E7%8E%8B%E5%9B%A0%E9%95%87%26c%3D286&from=alamap&tpl=mapdots
❸ 王因的王因街道 - 歷史沿革
王因街道是濟寧地區的經濟強鎮,大汶口文化發祥地.「王因遺址」於200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位於山東省濟寧高新區東部,魯南大都市的金三角地帶。北依巍巍泰山,南望碧波盪漾的微山湖,東臨孔子故里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全鎮轄59個行政村,人口5.8萬.總面積72平方公里。
1948年解放初期,本鎮為本縣第八區;1949年稱王因區;1956年撤區分屬王因、柳溝、黃屯三個大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立「紅旗人民公社」;1962年與曲阜分治後稱王因公社;1966年5月,改王因公社為區;1968年底又撤區仍稱王因公社;1984年5月,行政區劃改革時,與婁庄公社合並改為王因區。1986年12月撤區改為王因鎮。
本鎮駐地王因村歷史悠久,相傳古時候,有個王子因為被人侮告謀反,被大王囚禁於此村貶為庶人永世不得出村,此村因得名王囚。後來覺得囚字不雅,加一橫改作王因。 劉台庄:本村原名中郯庄,清代順治年間劉姓發展成大戶族,出了個進士劉布春,村名改稱劉家郯庄,後訛為劉家台庄。1964年「四清」時改名劉家村。1980年因與他處重名,命名為劉台庄。
晏家村:本村歷史悠久。據傳晏姓於宋代來此建村。此村原稱晏家郯庄,轉音為晏家台庄。後因泗河決口,多次被淹,逐漸衰落,晏姓僅存兩戶人家,習稱晏家村。
梁家營:據傳明初梁、路兩家表親同由山西遷來落戶,始建此村。因系兩姓,稱兩家營,亦稱梁路營,後梁姓繁盛,改稱梁家營。
前侯家營:據村內明崇禎九年(1636)創建娘娘廟碑記載:此村原名劉者營,後來劉家地權轉賣給侯家,村名改為侯家營。與北面的後侯家營相對稱前侯家營。
北許:本村許姓祖居南部距此二公里的許家莊。清朝中期,泗河發水被淹。有幾戶遷此居住,周圍築了土堰,始建此村。因地處北部,稱北許家莊。今簡作北許。
東郭家營:此村臨近泗河,過去經常決口。明、清時駐有防汛的兵營,帶兵的將領姓郭,故村得名郭家營。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黃屯鎮的郭家營同名,更名為東郭家營。
南許:據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廟碑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許姓最早來此定居,村名許家莊。到了清代中期,一部分人家遷至北邊重新建村,稱北許家莊,此相對稱南許家莊。今簡為南許。
後韓家堂:本村原名韓家堂。韓姓於明初由鄒縣韓寨村遷來,系唐代文學家韓愈後裔。建有家祠,稱韓家祠堂,村以此得名。後分出一支於南邊立村,此村相對稱後韓家堂
前韓家堂:村內原有三聖堂廟宇一座,明崇禎三年(1630)建。廟碑記載,此村系由後韓家堂分支而來,因在南,稱前韓家堂。
程家街:據村內《程氏家譜》程氏始祖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由泗河東遷此落戶。村中只有一條主要街道,故村得名程家街。
呂家廟:據本村清代康熙年間(1736—1795)立「關聖帝君廟碑」記述,呂姓於清初最早來此居住,並出資建了一座關帝廟,故村得名呂家廟。
周庄:本村原名周家柳溝。周姓於明末由曲阜地初遷至本市今黃屯鎮蒜園村,再遷至此村。村名改稱周家莊,今簡為周庄。
西仁美庄:此村始建於宋代。明代明嘉靖、萬曆年間出了任瀛等父子三進士,明朝末期,任姓遷走、村內讀書人根據《論語·里仁》篇的句子:「里仁為美」,改村名為仁美庄。後分為四個村委會。本村居中西部,稱西仁美庄。
東婁庄:本村歷史較悠久。此村為北魏婁昭攻打瑕丘屯兵之處。此村農歷一、六日有定期集市。村內久無婁姓。村近置集市,後改為婁庄集,今簡為婁庄。
河口:本村李姓於明代末年來此建村,原稱李家河口。因地處泗河向西轉彎的地方,過去有通往鄒縣的渡口,故名。今簡稱河口。
業庄:本村建於清初。相傳當時有個南方人買葯,留居此地,四鄉群眾都來買葯,稱此村為「葯庄」。因「葯」、「業」音近,後漸訛為業庄。 ·優越的位置
系濟寧市城市東城區,位於濟寧任城區、兗州區、曲阜、鄒城四個城區的中心位置,距任城區6公里,兗州區7公里,曲阜市區15公里,鄒城市區18公里。
·一流的園區
整個工業園規劃總面積20平方公里,劃分為六大園區:高新區中小企業科技園A區、B區、C區、雪花工業園、山推重工科技園、楊村工業園。已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區內基礎設施「七通一平」。高新區中小企業科技園A區、B區、C區已建成10萬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
·配套的產業
生物醫葯、機電加工、汽車零部件、木業板材、金屬容器與輕鋼網架、紡織紡紗等主導產業已基本形成,區域內工業年產值達到110億元。
王因鎮
·良好環境
山東省文明鄉鎮,山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最適宜人居鄉鎮,全面建設「經濟強鎮、特色園區、生態城鎮、和諧王因」。
硬體環境: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配套齊全,價格優惠。區內擁有13.5萬千伏安的熱電廠,日供水量15萬噸的水廠,3萬千伏安的變電站,日供氣量2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站。以崇文大道、黃王路、濟微路、中心路等集綠化亮化、給排水於一體的「五縱五橫」,交通路網日益完善。
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30%以上,鎮駐地行政商務區、林蔭綠地、楊村城市居住區、仁美城市居住區、崇文城市居住區、泗河生態休閑觀光帶等城鎮建設已全面展開。
人文環境:幹部群眾支持項目建設已形成一種社會風氣。 王因鎮交通便利,濟微公路、崇文大道(濟寧——曲阜)縱貫南北,太白路(嘉祥——濟寧——高新區——鄒城)縱貫東西,是濟兗鄒曲嘉的中心區域,距離濟寧、兗州、曲阜、鄒城均在10分鍾以內。京滬、兗石鐵路,日荷高速公路在鎮北交匯,東靠10 4國道,西鄰327國道、濟寧港和濟寧機場。形成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立體交通網。通訊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❹ 王因鎮的新農村建設
濟寧市高新區王因鎮充分利用濟寧市區邊緣鄉鎮的優勢,嚴格按照城區高標准規范,推進城鎮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 高起點規劃,引導合理布局。該鎮按照王因作為濟寧市東城區的定位,結合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確立了鎮駐地商貿居住區和仁美商貿居住區兩個集中居住區,修訂完善片區控制性詳規和專項規劃。以鎮駐地六村合一,劉村五村合一,仁美四村合一,張村、戲樓等集中居住區為基礎,穩步推進舊村改造。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全鎮59個村主要街道進行了高標准綠化,安裝了路燈,採取「集中整治與日常管理」相結合,以清理清除村內「三堆」、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為重點,實行村級垃圾定點存放、統一清運,凈化了村內環境。2003年以來,鎮黨委、政府把秸稈還田作為階段性重點工作,財政補貼260餘萬元用於農機補貼和政策兌現,連續四年確保秸稈還田率100%,徹底解決了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的問題。
扎實推進「一新兩改」。該鎮把推廣太陽能,農戶改廚、改廁,作為當前和今後新農村建設,改變群眾生活方式的重點,在深入調研,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制定政策,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對安裝太陽能的戶,每戶補助500元;對改廁的戶,每戶補助300元;對改廚的戶,每戶補助100元,各村也根據經濟狀況,相應給予適當補助,提高了群眾的積極性,全鎮太陽能用戶達3000餘家,改廁戶達到1200餘家,改廚戶數達到7000餘家。形成了以道路為主,以村居為重的綠色長廊。
王因鎮
搭建「三個平台」,構築「五道保障」。為提高農富水平,培訓新型農民,該鎮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信息化教育,群眾文化性活動」三個平台,並精心構築「低保、養老、醫保、防疫、征地補償」等五道保障。推進農民就業培訓,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平台。立足於全區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需求增大,王因油罐、鋼構傳統產業的實際,投資20餘萬元組建了新型農民就業培訓學校,聘請技校、職業技術學校的教授、老師授課,免費進行崗前技術培訓,130人的電氣焊和180人的遠程教育微機培訓班圓滿結束。今後,還將根據企業用工的需要,相繼舉辦生物發酵、機械製造、紡織等培訓班,力爭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加快村村通寬頻、通有線電視,實行「三網合一」,建立農民信息化教育網路平台。鎮財政每年投入20餘萬元,實施了遠程教育、寬頻、有線電視「三網合一」,建立了完善的鎮村兩級遠程教育信息化網路。對入戶率達到50%以上新開通有線電視的村,免除初裝費及一年的收視費,提高了群眾積極性,全鎮入戶率達到70%以上。全鎮廣大幹群上網學習、上網了解致富信息蔚然成風,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素質。狠抓鎮村文化陣地建設,建立群眾文化活動平台。全鎮建成高標准、開放式村級廣場3處,村村建有文化大院,配備了文體設施,劉村、柳溝等村成立了腰鼓隊、秧歌隊等,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科學、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實行貧困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農村困難群眾實現了「應保盡保」。投入100餘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敬老院,從2007年起,為全鎮75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30元的養老金,投入150萬元,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7%。由鎮財政補貼,成立了120餘人的衛生醫療和80餘人的畜牧防疫專業隊伍,制定預算,增強了突發性事件的防控能力。全鎮工業佔地、建設佔地做到即征即補、及時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