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碳鋼淬火後得到的組織是什麼
鋼在淬火後得到馬氏體類型的組織,也可簡單認為是馬氏體組織
B. 簡單分析鋼的熱處理時的加熱溫度、冷卻速度與回火溫度對碳鋼組織與性能的影響
不同的加熱溫度、冷卻速度、回火溫度,所產生的金相組織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組回織的鋼材機答械性能肯定不一樣。
隨爐冷卻:得到的組織硬度低,塑性韌性好;
空氣中冷卻:比隨爐冷卻組織硬度稍高,但塑性韌性稍差;
快速冷卻:即淬火,在液體中冷卻,得到馬氏體組織,硬度高而塑性韌性差;
以鐵為例:不是溫度越高越好,如果溫度太高,鐵拿出爐子的時候就會迅速氧化導致外層成為一層四氧化三鐵的不緻密孔洞裝氧化物,更容易生銹或者發生機械損傷。
(2)高碳鋼淬火溫度選擇不當會出現什麼組織擴展閱讀:
將淬火成馬氏體的鋼加熱到臨界點A1以下某個溫度,保溫適當時間,再冷到室溫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回火的目的在於消除淬火應力,使鋼的組織轉變為相對穩定狀態。在不降低或適當降低鋼的硬度和強度的條件下改善鋼的塑性和韌性,以獲得所希望的性能。
中碳和高碳鋼淬火後通常硬度很高,但很脆,一般需經回火處理才能使用。鋼中的淬火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具有體心正方結構,其正方度c/a隨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c/a=1+0.045wt%C)。
C. 淬火時,溫度高和溫度低分別會給工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淬火加熱溫度高時,輕則發生過熱,使基體晶粒粗大,組織粗化,殘余奧氏體增多,強韌性能變差,容易導致變形或開裂。重則發生過燒,材料晶界熔化,工件完全報廢。淬火溫度低時,達不到相變溫度,則不能完成淬火要求,再好的冷卻也不能使材料淬硬。如果加熱溫度分布不均勻,則淬火後可能造成組織不均勻,或者稱為組織偏析,由於不同組織的比容也不同,所以組織偏析會造成大的內應力發生,從而導致工件變形或開裂。從理論和實踐上,基本是這樣,但很多情況下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先有個基本概念就可以了。
D. 淬火加熱溫度過低和過高對45鋼組織與性能的影響
溫度過低沒有全部轉變成奧氏體,在淬火時馬氏體組織減少,影響硬度。溫度過高組織粗大,淬火後機械性能下降。
E. 高溫淬火加熱時間過長會出現什麼現象
高溫淬火是為了,把材料加熱到臨界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
時間長了就不是奧氏體……
淬火是為了在奧氏體的時候迅速冷卻得到硬度最高的馬氏體。
關於淬火加熱溫度:
以鋼的相變臨界點為依據,加熱時要形成細小、均勻奧氏體晶粒,淬火後獲得細小馬氏體組織。碳素鋼的淬火加熱溫度范圍如圖1所示。淬火加熱溫度范圍
由本圖示出的淬火溫度選擇原則也適用於大多數合金鋼,尤其低合金鋼。亞共析鋼加熱溫度為Ac3溫度以上30~50℃。從圖上看,高溫下鋼的狀態處在單相奧氏體(A)區內,故稱為完全淬火。如亞共析鋼加熱溫度高於Ac1、低於Ac3溫度,則高溫下部分先共析鐵素體未完全轉變成奧氏體,即為不完全(或亞臨界)淬火。過共析鋼淬火溫度為Ac1溫度以上30~50℃,這溫度范圍處於奧氏體與滲碳體(A+C)雙相區。因而過共析鋼的正常的淬火仍屬不完全淬火,淬火後得到馬氏體基體上分布滲碳體的組織。這-組織狀態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對於過共析鋼,若加熱溫度過高,先共析滲碳體溶解過多,甚至完全溶解,則奧氏體晶粒將發生長大,奧氏體碳含量也增加。淬火後,粗大馬氏體組織使鋼件淬火態微區內應力增加,微裂紋增多,零件的變形和開裂傾向增加;由於奧氏體碳濃度高,馬氏體點下降,殘留奧氏體量增加,使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常用鋼種淬火的溫度參見表2。表2常用鋼種淬火的加熱溫度實際生產中,加熱溫度的選擇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如亞共析鋼中碳含量為下限,當裝爐量較多,欲增加零件淬硬層深度等時可選用溫度上限;若工件形狀復雜,變形要求嚴格等要採用溫度下限。
時間過長你就得不到硬度最高的馬氏體。加熱時間過長會出現淬火失敗的現象(哈哈哈)。
F. 如何選擇鋼的淬火加熱溫度簡述淬火加熱溫度對鋼的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淬火加熱溫度的選擇:對於亞共析鋼採用Ac3+30~50°,對於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內采容用Ac1+20~40°。
對於亞共析鋼如果淬火溫度高了,奧氏體晶粒就會粗大,淬火後嚴重影響和降低塑性和韌性,如果淬火溫度低了,奧氏體化就會不完全,淬火後會有鐵素體,導致淬火硬度不夠,強度降低。
對於共析鋼和過共析鋼,淬火溫度高了,同樣奧氏體晶粒就會粗大,同時碳化物溶入奧氏體過多,淬火後容易變形開裂,同時嚴重降低硬度和強度,如果溫度低了,碳化物溶入奧氏體過少,大部分碳化物保留下來,淬火後也容易變形開裂,奧氏體化後奧氏體含碳量過低,導致淬不上火,導致淬火後馬氏體硬度不夠,強度降低。
G. 淬火對材料性能和組織有什麼影響
看材料了,有的材料在淬火後是不用回火的。
你說的那種淬火後及時回火的工藝版是調質工藝。
=============
當零件權經高溫淬火後,組織從高溫下的奧氏體變成馬氏體,形成了極大的組織應力,為了體現零件高硬度,,如淬後未回火或回火溫度時間不夠等,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殘余應力。
高碳鋼淬火後如不做回火處理,會有有較多殘余奧氏體存在時,磨削過程中會出現磨削裂紋。
中碳鋼鋼淬火後如不做回火處理,組織不平衡,晶粒較大(特別對於鑄件更是如此),影響材料性能。比如25鋼,如果調制,可以讓其在-20度時的機械性能達到一般退火狀態25鋼0度時的機械性能。但如果只淬火,那基本上是不能用了。
H. 鋼淬火溫度和所獲得的組織的關系
你出的這道題很典型啊,應該是一道考試題吧。
45鋼的Ac1為724℃,Ac3是780℃,看你給的三個溫度正好被這兩個溫度點隔開,所以他們的得到的組織完全不同,工藝的叫法也不一樣,尤其第一個根本就不能稱作淬火。700℃水冷由於其沒有任何相變,所以還是退火組織;760℃水冷由於有部分相變,但為轉變完全,所以水冷後的組織為馬氏體+先共析鐵素體+珠光體;840℃淬水由於退火組織完全轉變成奧氏體,冷卻後變成了馬氏體,所以組織為馬氏體+先共析鐵素體。
I. 碳鋼淬火,高溫回火後是什麼金相組織
1) 在心部組織評定標准中,大多數標准都是按照鐵素體的大小、形狀和數量評定級別的,低碳馬氏體很少有定性( 量) 要求, 在出現粗大馬氏體時, 選用哪種標准難以確認。 實際工藝條件下, 心部鐵素體和粗大馬氏體一般不會同時出現, 因此在以後制定標准時是否採用獨立評級圖需要加以考慮。
2) 對於心部組織的評定級別數和評級方法, 各相關行業標准中,級別數最少的為 5 級, 大部分為 6 級,最多達 8 級。 而且在實際檢驗中, 使用不同標准對同一圖片評定級別不同。 實際上檢驗的目的只是為保證產品質量,反映工藝水平,以便熱處理工藝員更好地調整工藝做出合格產品。 所以,在一般工藝規范內,心部組織的差異對最終性能的影響是否有必要分為 8 級還值得商榷,對於超出標准級別的組織, 可用大( 小) 於某級表示。 在所有的標准中均採用了 標准圖片比對法,這是目 前最適用、 最實用的方法。 有的標準例如JB /T 7710—2007、TB /T 2254—1991 對各級的鐵素體和馬氏體含量給了定量或半定量的規定, 這對臨界狀態組織評定的把握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標准中對各組織的臨界數量的規定是必要的。
3) 縱觀各行業標准對滲碳淬火回火齒輪件心部組織的評級,各有其特點及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汽車行業的兩個標准 QC /T 262—1999 ( 2005) 、QC /T 29018—1999 中,都沒有心部組織的明確規定及相關圖譜。 中國汽車業現在發展迅猛, 需要在吸收各行業滲碳淬火工藝質量標准精華的基礎上, 制定細化的汽車行業滲碳淬火回火金相檢驗標准, 以減小技術交流時的障礙,促進我國汽車行業熱處理水平的提升。
4) 借鑒國外標准 ISO 6336- 5 2003,只對心部硬度及強度進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