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焊後熱處理
焊後熱處理
1、焊接殘余應力是由於焊接引起焊件不均勻的溫度分布,焊縫金屬的熱脹冷縮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伴隨焊接施工必然會產生殘余應力。
消除殘余應力的最通用的方法是高溫回火,即將焊件放在熱處理爐內加熱到一定溫度和保溫一定時間,利用材料在高溫下屈服極限的降低,使內應力高的地方產生塑性流動,彈性變形逐漸減少,塑性變形逐漸增加而使應力降低。
焊後熱處理對金屬抗拉強度、蠕變極限的影響與熱處理的溫度和保溫時間有關。焊後熱處理對焊縫金屬沖擊韌性的影響隨鋼種不同而不同。
2、熱處理方法的選擇
焊後熱處理一般選用單一高溫回火或正火加高溫回火處理。對於氣焊焊口採用正火加高溫回火熱處理。這是因為氣焊的焊縫及熱影響區的晶粒粗大,需要細化晶粒,故採用正火處理。然而單一的正火不能消除殘余應力,故需再加高溫回火以消除應力。單一的中溫回火只適用於工地拼裝的大型普通低碳鋼容器的組裝焊接,其目的是為了達到部分消除殘余應力和去氫。絕大多數場合是選用單一的高溫回火。熱處理的加熱和冷卻不宜過快,力求內外壁均勻。
3、焊後熱處理的加熱方法
⑴感應加熱。鋼材在交變磁場中產生感應電勢,因渦流和磁滯的作用使鋼材發熱,即感應加熱。現在工程上多採用設備簡單的工頻感應加熱。
⑵輻射加熱。輻射加熱由熱源把熱量輻射到金屬表面,再由金屬表面把熱量向其他方向傳導。所以,輻射加熱時金屬內外壁溫度差別大,其加熱效果較感應加熱為差。輻射加熱常用火焰加熱法、電阻爐加熱法、紅外線加熱法。
『貳』 焊前預熱和焊後熱處理的范圍、目的和方法
焊前預熱和後熱是為了降低焊縫的冷卻速度,防止接頭生成淬硬組織,產生冷裂紋。焊前預熱溫度一般在100-200度,
後熱不屬於熱處理,也是一種緩冷措施,後熱的溫度在200-300度,有的單純是為了緩冷,有的是針對消氫處理的,一定的後熱溫度,能使焊縫中氫擴散出來,不至於集聚導致裂紋。後熱保溫時間要根據工件厚度來確定,一般不會低於0.5小時的。
焊後熱處理的就多了,主要分為四種:
1低於下轉變溫度進行的焊後熱處理,如消除應力退火,溫度一般在600-700之間,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殘余應力,
2高於上轉變溫度進行的焊後熱處理,如正火,溫度在950-1150之間,細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再如不銹鋼的固熔、穩定化處理,溫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銹鋼的耐蝕性能。尤其是抗晶間腐蝕的能力。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藝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鋼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於上轉變溫度進行處理再進行低於下轉變溫度下的熱處理。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轉變溫度之間進行的焊後熱處理。750-900之間,一些材料的實效強化重結晶退火等。
想詳細的了解,建議找些書看看。不好講的太詳細。
錯誤之處,大家多多批評。
『叄』 焊後熱處理是指什麼退火
針對不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方法,為消除焊接缺陷所採取的各種熱處理方法,稱之為焊後熱處理,
主要有如下幾種。
(1)從組織看
熱處理的目的是將材料硬化、脆性化的組織軟化,形成了強度、韌性較好的退火組織,提高焊縫接頭材料的延展性喝斷裂韌性。
(2)從應力狀態看
為了消除冷熱不均勻的應力狀態,達到鬆弛焊接應力,穩定結構尺寸形狀,需要採用去應力退火或者人工時效熱處理,使材料性能回復。
(3)提高抗腐蝕能力
對於奧氏體不銹鋼類產品,焊接組織和應力會降低材料的抗腐蝕能力,必須對焊接區域進行去應力處理。
(4)防止熱應變時效脆化
焊接後需要熱處理退火。
(5)焊後的去氫處理
主要是加快焊縫中的氫的逸出,對於低合金鋼焊接件尤其需要。
所以,人工時效只是焊後熱處理中,一種去除焊接應力的方法。
『肆』 鋼結構件去除焊接應力有幾種方法
鋼結構件焊接後產生的應力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消除,以下是常見的幾種方法:
1. 熱處理法
熱處理法是通過在高溫下對材料進行處理,利用其屈服點下降和蠕變特性來鬆弛焊接產生的殘余應力。這種方法不僅能消除應力,還能提升接頭的性能。
- 整體熱處理
整體爐內熱處理和整體腔內熱處理是兩種常見的整體熱處理方法。這種處理的效果受到熱處理溫度、保溫時間、加熱和冷卻速度、加熱方法以及加熱范圍的影響。保溫時間根據板厚來確定,通常每毫米板厚需要1到2分鍾的保溫時間,但至少要30分鍾,最長不超過3小時。
- 碳鋼及中、低合金鋼的熱處理溫度為580至680℃。
- 局部熱處理
局部熱處理主要針對特定區域,以降低殘余應力峰值,雖然不能完全消除應力。常見的加熱方法包括電阻爐加熱、火焰加熱、感應加熱和遠紅外加熱等。消除應力的效果與加熱區域的范圍和溫度分布密切相關。
2. 載入法
載入法是通過在構件上施加拉伸應力,以產生拉伸塑性變形,從而與焊接時產生的壓縮塑性變形相互抵消,達到鬆弛應力的目的。
- 機械拉伸法
- 溫差拉伸法
- 振動法
以上方法的選擇和應用需要根據具體的鋼結構件特性、尺寸和焊接工藝來確定,以確保焊接應力得到有效且安全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