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M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的簡介
該車車體為鋁合金裝甲焊接結構。車首前上裝甲和頂裝甲採用鋁合金,炮塔前上部和頂部對車首前下裝甲均為鋼裝甲,側部傾斜裝甲採用鋁合金,車體後部和兩側垂直裝甲為間隙裝甲。間隙裝甲由外向內,第一層系6.35mm厚的鋼裝甲,第二層為25.4mm的間隙,第三層為6.35mm厚的鋼裝甲,第四層系88.9mm的間隙,最後一層為25.4mm的鋁裝甲背板,總厚度152.4mm。車底底裝甲採用5083鋁合金,其前部三分之一掛有1層9.52mm的鋼裝甲,用以防地雷。整個裝甲能防14.5mm槍彈和155mm炮彈破片。
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有4個潛望鏡,3個在前部,1個在左側。中間1個可換成AN/VVS-2微光駕駛儀。 炮塔能旋轉360°,位於車輛中央偏右。炮塔內,炮手的位置在左,車長居右,兩人各有1個向前開啟的單扇窗蓋。炮手有晝夜合一瞄準鏡,夜間採用熱像儀。車長有光學中繼顯示裝置,放大倍率為4×和12×。此外,生產型車輛均有固定電源和備份晝間瞄準鏡,一旦晝夜合一的主瞄準鏡失靈,可供炮手或車長應急瞄準使用。炮手和車長均有用於前方和側部觀察的潛望鏡。
㈡ 士兵突擊里戰車問題
鋼7連用的是85式裝甲輸送車和86式步戰車。戰斗全重13.6t
85式履帶式裝甲戰車
載 員6.125m
車 長6.125m
車 寬3.06m
車體頂高1.914m
車全高(槍呈水平狀態)2.59m
最大爬坡度32度
越壕寬2.2m
武器1挺12.7mm高平兩用機槍
方向射界360度
高低射界-5度-+85度
彈葯基數1050發
最大速度65km/h
最大行程500km
射程1600m
觀瞄紅外或微光,能在公路上行駛。86式步兵戰車主要性能參數:
乘/載員:3+8人
戰斗全重:13.3噸
單位功率:22馬力/噸
單位壓力:62千帕/平方厘米
車 長:6.74米(防浪板不打開)
車 寬:2.97米
車 高:1.92米(至炮塔頂) 2.154米(至炮塔探照燈頂)
車底距地高:0.38-0.40米
履帶著地長:3.57米
最 大 時 速:65公里(公路)、7公里(水上)
平 均 時 速:40-45公里(公路)、31-35公里(越野)
最 大 行 程:460-510公里(公路)、100公里(水上)
爬 坡 度:58%
側 傾 坡 度:46%
越垂直牆高:0.6-0.8米
越 壕 寬:>2米
三 防 裝 置:有
滅 火 裝 置:有
電氣系統電壓:26±4伏
蓄電池數量:2
86式步兵戰車採用的是動力艙前置結構,中部為炮塔,後部為載員艙。由於86式步兵戰車為輕型裝甲車輛,在設計中又強調火力和機動性,因此其裝甲防護力較弱。為了盡可能提高防護力,該車在車體結構上進行改造,如其外形低矮、流線型好,本身就具有較一般車輛更好的防護力。車體根據受攻擊的可能性,不同部位按不同角度和厚度設計,材料選用的是不同厚度的特種合金鋼板,局部地方採用了特種鋁合金;整個車體共用77塊裝甲板焊接而成。車首傾斜裝甲的傾斜角度較大,動力艙蓋板為帶7條橫筋的鋁合金板。除注意提高裝甲防護力外,該車還配有可靠的毒劑和r射線警報器、自動關閉機和濾毒通風裝置等三防系統;同時車上設有熱煙幕裝置、滅火系統等,進一步提高了該車的生存力。
86式步兵戰車的動力系統主要包括發動機、傳動系統、行動系統和操縱系統,發動機及傳動裝置位於車輛前部右側。發動機採用V型120度夾角、4 沖程6V150水冷直噴式高速柴油機,功率293馬力。該發動機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高度僅770毫米,為整車實現外形低矮創造了條件,單位功率約22 馬力/噸。同時採用縱向安裝,通過主離合器與安軸式常嚙合變速箱相連,二級行星轉向機安裝在變速箱端頭,使整個動力傳動裝置形成一個整體,便於安裝和調整。主離合器為單片式摩擦離合器,液壓操縱;必要時也可用壓縮空氣操縱。變速箱為定軸式、同步器換檔的機械式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其中2到3 檔和4到5檔有同步器,採用液壓伺服助力操縱;1檔和倒檔無同步器,用機械操縱。二級行星轉向機的離合制動器通過轉向桿和液壓系統進行操縱,可實現無級滑動轉向,側減速器為一級行星式,可保證在結構緊湊的條件下實現增大主動輪扭矩。
乘員為3名,包括車長、炮長和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有一個向右轉動開啟的艙蓋,上面裝有3具晝間觀察潛望鏡。夜間駕駛時可將中間1 具潛望鏡換為紅外夜間駕駛儀。操縱系統採用液、氣、機械聯合式,轉向操縱為方向盤式。在行駛過程中,如果油路產生故障,氣路可通過電磁閥立即進入工作狀態,避免車輛失控。如果油、氣路都發生故障,則可用機械方式操縱車輛,從而做到萬無一失。車長位於駕駛員後方,有1個向前開啟的車長門,可旋轉,不開啟部分裝有3個潛望鏡,中間1個為晝夜合一微光觀察鏡(也可用晝夜合一紅外觀察鏡,此時應帶紅外燈)。
86式步兵戰車的中部為炮塔,其外形非常低矮。炮塔回轉和火炮俯仰均由操縱台用電操縱,並有手動操縱裝置。炮塔最大俯仰速度大於6度/秒,炮塔最大回轉速度大於20度/秒。炮塔裝有1門短身管的73毫米低壓滑膛炮(86式步兵戰車的主要火力來源),火炮全重為110公斤,全長2.185米,最大俯仰角為-3度30分~+30度30分,由於膛壓低,所以火炮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的特點;在火炮右方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備彈2000發;在火炮炮身與火炮防盾上裝有1具紅箭-73反坦克導彈發射架;炮塔底部有吊籃;炮塔頂部右方裝有1個白光探照燈。
炮長位於炮塔內,配有4具炮長用潛望鏡和1具晝夜合一微光夜視瞄準鏡。其中瞄準鏡晝間系統視場為15度,放大倍率6X;夜間系統視場為6度,放大倍率6.7X,夜視距離約為400~900米。瞄準鏡中有破甲彈和榴彈兩種分劃。
車體後部為載員艙,可搭載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以背靠背坐在載員艙內;中間為主柴油箱及電器支架。載員艙內有4個頂蓋,左右各2個,通過鉸鏈與車體頂甲板相連。步兵下車作戰的主要出入口為兩扇車後門,這兩扇後門同時也作為柴油箱,左後門容積為60升,右後門容積為70升。搭載步兵既可以下車作戰,也可以乘車作戰。為便於步兵乘車作戰,在車體兩側及左後門上共設有9個射擊孔並有觀察瞄準裝置,供步兵班射擊用。兩側最前面第一個射孔用於班用機槍,可向車前方30度方向射擊。其他6個射孔用於突擊步槍或沖鋒槍射擊,射孔內有球形支座,可使槍上下俯仰±12度左右,左右轉動15度。廢彈殼收集在彈殼袋內,火葯氣體可經抽氣風扇排除車外。此外,該車還備有1具40毫米火箭筒、10枚手榴彈。
86式步兵戰車可不經任何准備直接浮渡江河、湖泊,水上行駛用履帶劃水,時速為7-8公里。水上行駛前應關好門窗,打開防浪板和升起進氣筒,駕駛員中間潛望鏡應換上高潛望鏡。水上行駛條件為浪高不大於25厘米,流速不大於1.2米/秒。該車還裝有陀螺半羅盤方向指示器,以便於在沙漠地區和水上行駛時判別方向。
◎ 作戰武器
73毫米主炮的裝填方式以自動裝填為主,自動裝彈機由輸彈機、抓彈提彈機和推彈機3部分組成,全部裝填過程由電操縱。裝填時火炮必須回復到裝填位置,此時相當於火炮成3度30分仰角,由角度控制器自動對准,射速為7~8發/分。如果自動裝彈機發生故障,可用手工裝填。炮塔內裝有73毫米尾翼穩定火箭增程破甲彈和尾翼穩定鋼珠榴彈各20發,當然也可根據戰斗任務需要而定。其中破甲彈重3.5公斤,初速為410米/秒,直射距離780米,有效射程 1300米;榴彈重3.86公斤,最大射程2900米。
紅箭-73反坦克導彈主要用於對付3000米以內的裝甲目標,車內備彈4枚,採用有線制導方式,通過炮塔頂前部的裝填窗口裝填,屆時需將火炮抬高至接近最大仰角(約28度)位置。射程為500-5000米(5000米指紅箭-73的改進型)。此外,每3-4輛步兵戰車還配有1枚紅纓-5防空導彈,有效射程4200米,有效射高50-2300米,具有一定的對空自衛能力。
該車有三防能力,車輛能整體密封,以集體防護為主,步兵可攜帶防毒面具供下車作戰時使用。
型號演變和變型車1.NFV-1步兵戰車
1986年6月該公司與美國食品機械化學(FMC)公司協商,同意利用86式履帶步兵戰車底盤和美國食品機械化學公司2.5mm(M242型)單人電驅動炮塔,共同研製NFV-1步兵戰車。樣車於1986年在北京國際防務展覽會上正式展出,隨後在北京試驗場進行了行駛和實彈射擊表演。1987年9月應埃及邀請,參加了1987年11月埃及舉辦的國際防務展覽,會後進行了全面的整車性能和射擊試驗。
該車主要武器為25mm的M242叢林之王(Bushmaster)高平兩用機關炮,布置在炮塔右側,雙向單路供彈,可單發、短點射、長連射(每分鍾200發),可發射榴彈和脫殼穿甲彈。M240式7.62mm並列機槍在炮塔左方。炮塔方向旋轉和火炮高低俯仰為電驅動,也可手動,炮塔可旋轉360°,火炮俯仰范圍為-7°~+47°,炮手瞄準鏡為M36晝夜合一瞄準鏡,可安裝穩定器。戰斗全笪為13.6t,除3名乘員外,可載全副武裝士兵8名。在不需任何准備的條件下有浮渡能力,水上速度為7~8km/h。
2.WZ503裝甲人員輸送車
該車於1987年在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底盤基礎上研製而成,已經設計定型,並於1988年參加了北京國際防務展覽會。
該車主要零部件均可與基型車通用,通用率達86%。由於總體設計合理,該車繼承了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機動性好、越野能力強、操縱輕便、乘坐舒適等特點;承載能力和水上浮渡儲備系數有很大提高,更適合改裝和變型其他用途的車輛。
該車戰斗全重為12.8t,乘員2人,載員13人,車長6.74m,車寬2.97m,車高至最高點為2.415m、至頂甲板為1.710m,浮力儲備系數為37%。車上裝有1挺W-85型12.7mm機槍,兩側各有3個射孔,可使載員乘車戰斗,後門也有1個射孔。有集體三防裝置,可保證車輛在原子、化學、生物戰條件下運送步兵和物資。
3.WZ504內置式紅箭-73B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該車於1988年製成,並於198年11月參加了北京國際防務展覽會。
該車戰斗全重13.6t,乘員3人(駕駛員、車長、炮手),載員4人,炮塔可360°旋轉,有吊籃、液壓升降式發射平台(也可用手動油泵控制升降)。平台上安裝有4枚紅箭-73B導彈,中間安裝有紅外測角儀,平台上升後由高低機操縱俯仰,俯仰范圍為-2°~+10°。戰斗時將車開至預定位置,然後將平台升起,回轉平台用測角儀搜尋和瞄準目標,操縱按鈕發射導彈。平台上右左各2枚的導彈發射時應對稱進行,以保證平台平衡。整車有導彈16枚。戰斗後放下平台,此時整車可密封,以便於通過原子、化學、生物沾染地區。
該車保持了水上性能,能浮渡江河,水上行駛速度為7~8km/h。
4.WZ505步兵戰車
該車於1988年在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底盤的基礎上研製而成,採用25mm高、平兩用機關炮外置式單人炮塔。戰斗全重為13.6t,乘員3人(駕駛員、車長、炮手),載員8人,採用頂置式單人炮塔,全重為1500kg。安裝25mm機關炮,高平兩用,能變換射速和彈種,可首發自動裝填,電擊發,為雙向單路彈鏈供彈,有爆破榴彈和脫殼穿甲彈,彈葯基數200發(吊籃內放置),射速為單發、100發/min、200發/min。炮塔由電驅動,水平向速度為o.05°~+45°/s,最大加速度為40°/s2,高低向速度為10.05°~40°/s,最大加速度為40°/s2。並列機槍為59式7.62mm機槍,彈葯基數為1000發。炮手採用可見光高平潛望瞄準鏡,能變倍率,對地射擊時為6×,對空視場大於40°。設有餘彈計數器,可同時顯示兩條彈鏈上的剩餘彈數,並能在需要補充彈葯時發出信號並終止射擊。
炮塔兩側裝有84式76mm煙幕彈發射器,每側各4具,發煙時間為5s,持續時間為2min,煙幕彈在100m左右距離上離地面5m左右炸開時形成的煙幕寬為110m。該車還有熱煙幕施放裝置。
該車還具有水上浮渡性能,水上最大速度為7~8km/h。有三防裝置,能在原子、化學、生物戰條件下作戰或行駛。
5.外置式紅箭-73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該車於1985年製成,利用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底盤改裝,可攜帶12枚導彈,發射裝置利用基型車的炮塔座圈、電傳動系統和高低方向機,因而發射平台可360°旋轉,俯仰范圍為-3°~+33°,發射平台上安裝4枚紅箭-73導彈,用晝夜合一瞄準鏡進行觀察和瞄準。
該車戰斗全重為13.3t,乘員3人(駕駛員、車長、炮手),載員4人。有射孔以保證載員乘車戰斗。具有三防性能、水上浮渡能力和有熱煙幕施放裝置等。
性能數據
型號 86式步兵戰車
乘員 3+8人
戰斗全重 13300kg
凈重 12100kg
單位功率 16.2kW/t
單位壓力 62.0kPa
車長(防浪板不打開) 6.740m
車寬 2.970m
車高
至炮塔頂 1.920m
至炮塔探照燈頂 2.154m
車底距地高 0.380~0.400m
履帶著地長 3.570m
最大速度
公路 65km/h
水上 7~8km/h
平均速度
公路 40~45km/h
越野 31~35km/h
最大行程
公路 460~510km
水上 100km
爬坡度 58%
側傾坡度 46%
攀垂直牆高 0.6~0.8m
越壕寬 >2m
發動機型號 6V150
類型 4沖程6V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215kW/2600r/min
傳動裝置類型 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5/1
轉向裝置類型 液壓操縱的二級行星轉向機
懸掛裝置類型 扭桿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 73mm/低壓滑膛炮
並列武器口徑/類型/數量 7.62mm/機槍/1挺
反坦克制導武器型號/數量 紅箭-73反坦克導彈發射架/1具
熱煙幕 有
彈葯基數
炮彈 40發
7.62mm槍彈 2000發
導彈 4枚
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和手動
炮塔旋轉范圍 360°
火炮俯仰范圍 -3°30′~+30°30′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6°/s
炮塔最大回轉速度 >20°/s
三防裝置 有
滅火裝置 有
電氣系統電壓 26±4V
蓄電池數量 2個
㈢ 美國AIFV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的特點是什麼
AIFV部兵戰車車體採用鋁合金焊接結構,並披掛有FMC公司研製的間隙鋼裝甲,用螺栓與主裝甲連接。這種間隙裝甲中充填有網狀的聚氨酯泡沫塑料,重量較輕,並有利於提高車輛水上行駛時的浮力。
駕駛員在車體前部左側,在其前方和左側有4個M27晝間潛望鏡,中間一個可換成被動式夜間駕駛儀。車長在駕駛員後方,有5個潛望鏡,4個為標準的M17潛望鏡,1個為M20A1潛望鏡,放大倍率為1和6。如果需要,該鏡可換成被動式夜間潛望鏡。
密閉式焊接的單人炮塔在車體右側發動機後面,也披掛有類似車體上的間隙裝甲。在炮手兩側各有2個M27晝間潛望鏡和1個菲利普晝夜瞄準鏡,菲昨普瞄準鏡的晝間放大倍率為2和6;夜間放大倍率為6,此外,還有1個對付空中目標及應急用的瞄準鏡。
主要武器為1門厄利空25毫米的KBA-B02機關炮,雙向單路供彈,有待發彈180發,備份彈144發。在主炮左側有1挺7.62毫米的FN並列機槍,有待發彈230發,另在車體內有備份彈1610發。在車體前部有6具煙幕彈發射器。
炮塔用電流人操縱裝置控制自身旋轉和主炮俯仰,俯仰范圍為-10°~+50°,俯仰速度為60°/秒。雖然該車是美國FMC公司研製與生產的,但荷蘭生產的該車的一些炮塔則由荷蘭DAF公司製造與組裝,並對車輛內部進行了某些改進。
發動機在駕駛員右側,藉助分動箱與3速自動變速箱連接。通過車體前部的艙門可以更換整個動力裝置和進行日常維護保養。車輛通常是用帶式油冷制動器轉向與制動。
在差速器輸出軸上還有一組油冷盤式制動器,用於地面低速緊急轉向和水上行駛。在動力艙的頂部有一個較大的散熱器和皮帶驅動的風扇,以便於在高溫條件下冷卻。
動力傳動裝置與M113A1裝甲人員輸送車相似,但作了一些改進,諸如發動機增裝了渦輪增壓器,高散熱的散熱器;變速箱改裝了耐大負荷的零部件,重負荷萬向節以及採用M548履帶式運貨車的側傳動等。
行動部分採用了套管式的扭桿,扭桿彈簧有效長度是M113A1車上的兩倍。履帶、負重輪和大部分懸佳元件與M113A1相似,有5對雙負重輪,無托帶輪,在第一、第二和第五負重輪上有液壓減振器。履帶為T130E1鋼質履帶,有橡膠襯套和可更換的橡膠襯墊。
載員艙在車體後部,可載步兵7人,有一人在車長和炮塔之間,面向後,其餘6人分成兩排,在兩側背靠背乘坐。在頂部有一個單蓋艙口用於通風,兩側各有2個射孔,另外還有一個在跳板式後門上。
為減少在車內發生意外傷害,單兵武器在射擊時都有支架。艙內有廢彈殼搜集袋,以防止射擊後拋出的彈殼傷害鄰近的步兵。車後有動力操縱的跳板式大門,步兵通過此門出入。大門左側有安全門,兩側有燃油箱,並用裝甲板與車內隔開。
該車能用履帶劃水在水中行駛,入水前將車前折疊式防浪板升起。
任選設備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直升機公司的25毫米鏈式炮,或者用以取代25毫米機關炮的M2HB式12.7毫米機槍;放大倍率為1和7的M36炮手瞄準鏡,載員艙或貨艙用的加溫器以及加溫發動機冷卻液與蓄電池用的加溫器。
㈣ 坦克伴侶,M2步兵戰車是使用復合裝甲還是壓制鋼裝甲
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是鋁合金裝甲,原型車是M2A0,服役型號從M2A1,改進型有A2,A2ODS(海灣戰爭之後針對沙漠有所改進),A3。
車體首上和頂裝甲是5083鋁合金;
炮塔前上部和頂部還有車體首下是鋼裝甲;
側面的傾斜裝甲是7039鋁合金,後面和側面垂直裝甲是間隙裝甲,間隙裝甲由外向內,第一層系6.35mm厚的鋼裝甲,第二層為25.4mm的間隙,第三層為6.35mm厚的鋼裝甲,第四層系88.9mm的間隙,最後一層為25.4mm的鋁裝甲背板,總厚度152.4mm;
車底底裝甲也是5083鋁合金,前三分之一掛1層9.52mm的鋼裝甲,防地雷。
整車裝甲能防全方向14.5mm槍彈和155mm炮彈破片。
A2加掛了炮塔和車體外部披掛附加裝甲,全車能防30mm炮彈。
M2系列步兵戰車在A2基礎上還試驗過改進為復合材料裝甲和玻璃纖維裝甲;
最後一點,鋁合金裝甲不耐火,被擊中後極易起火,是M2步戰防禦的一大弱點。
㈤ 89式步兵戰車的防護系統
89式步兵戰車的防護處於較低水平。該車在研製時,世界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的車體都趨於採用鋁合金,如美國「布雷德利」、英國「武士」、義大利「標槍」等,只有89式採用了防彈鋼板。當時有種看法認為鋁合金在中彈時有燃燒的危險,因此為了避免此危險,89式選用了鋼制裝甲。盡管鋁合金的燃燒危險性屬於杞人憂天的問題,但是該車能夠置時代潮流於不顧,斷然放棄水上機動性,通過採用鋼制車體來確保防護性,從這個層面上來說,89式步兵戰車是值得圈點的。
從海灣戰爭時起,也就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其他國家的步兵戰車都掀起了加強防護力的高潮,「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採用了重型裝甲,「武士」安裝了「挑戰者」主戰坦克上採用的「喬巴姆裝甲,法國AMX-10P和義大利「標槍」步兵戰車都增裝了附加裝甲,就連最初採用鋼裝甲的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最終也增強了裝甲,其重量也由最初的28.2噸增加到了33.5噸。西班牙和奧地利共同研製的ASCOD(即西班牙的「皮薩羅」、奧地利的「槍騎兵」)步兵戰車安裝了爆炸反應裝甲。在世界各國步兵戰車不斷加強裝甲防護能力的情況下,日本89式步兵戰車自服役以來從未增強過裝甲,完全落後於同時代車輛。但是日本陸上自衛隊既不是不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也並非不想增強89式戰車的防護力,他們一直認為該車的裝備數量很少,如果加裝不適宜批量生產的附加裝甲會導致成本更高,就這樣猶豫不決最終沒能向財政省提出來,只能放棄對89式步兵戰車裝甲防護能力的增強計劃。
㈥ M980機械化步兵戰車的結構特點
M980機械化步兵戰車車體採用鋼板焊接結構,但有的非關鍵性部位採用了鋁合金。車體前裝甲能在100m距離上防20mm穿甲彈,其他部位能在同樣距離上防7.62mm穿甲彈。除車長、炮手和駕駛外,還可容載全副武器士兵7名。駕駛員的位置在車體前部左側,有3個潛望鏡,中間1個可換成紅外或微光夜間駕駛儀。
車長的位置緊靠駕駛員的後面,有1個指揮塔,能旋轉360°,在其前方只有1個潛望鏡。紅外探照燈位於車長指揮塔前方,可由車長從車內開半。
單人炮塔位於動力艙後部離車輛中心線稍稍偏右。炮塔內裝有1門20mm的HS 804機關炮,射速800發/min,採用50發彈鼓供彈。配用的彈種有榴彈和穿甲彈,榴彈重0.122kg,初速為880m/s;穿甲彈重0.142kg,其初速也是880m/s,在500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8mm/0°,最大射程對空中目標為1500m,對地面目標為2000m。
在主炮右側有1挺7.62mm的M55並列機槍,射速為1200發/min,可用50發或300發的彈帶供彈。車內還可存放2~4枚。再裝彈時,炮手的身體需暴露在車外。
炮塔有對付地面目標的晝間瞄裝鏡,放大倍率為1.1×,視場40°;夜間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5.3×,視場10°;被動式夜間瞄準鏡視距800m,放大倍率為7.3×,視場7°。在炮塔左側和後部有3個潛望鏡,在頂部左側有2個面向前方的潛望鏡。
發動機位於駕駛員右側。進出氣百葉窗均在車體頂部,排氣管在車體右側。與發動機匹配的是帶液力變矩器的預選式液力機械傳動裝置。行動部分採用扭桿懸掛,有5對單負重輪,與法國的AMX-10P步兵戰車相似,有2個托帶輪。上支履帶有裙板防護。第一和第五負重輪處有液壓減振器。
載員艙在車體後部,人員通過車後兩扇門上下車。每扇後門上有1個射孔和觀察鏡。在車體兩側各有3個射孔和觀察鏡。在車體頂部中央有2個橢圓形的頂艙蓋。
M980機械化步兵戰車可浮渡,用履帶劃水推進,入水前將車首防浪板升起。標准設備有三防裝置、煙幕施放裝置以及自動操縱和手動操縱的中央滅火裝置。三防裝置能使車輛在沾染地區停留並持續工作10h。有加溫裝置,當艙外溫度為-15℃時,艙內溫度可保持+15℃。
㈦ 「步兵戰車」(IFV)多採用什麼材質
戰斗車輛(不管是不是步兵用的車輛),防護力當然是愈堅強愈好。IFV如果和坦克協同作戰或採取和坦克相同的運用方式,那麼它所面對的危險程度將和坦克沒有兩樣。IFV如果採用與坦克相同程度的裝甲防護,至少在理論上不會產生矛盾。其實IFV由於搭乘的人員比坦克多,更應該比坦克實施更堅強的防護才對。
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一種理論基礎薄弱的觀念認為IFV應該比主戰坦克輕而便宜。
由於這種觀念作祟,IFV的裝甲防護力比坦克脆弱得多。惟一的例外是以色列的「加伯列」戰車(嚴格地說,此型戰車不能稱為IFV)。「加伯列」的車廂內可以容納五至六名步兵,但是前提條件是必須先卸下主炮的預備彈葯。事實上「加伯列」並不是常常兼當主戰坦克與IFV(或APC)的戰斗車輛。
如果車輛要減少重量,往往會考慮使用鋁合金的裝甲。鋁合金的裝甲是APC(M113)的主要裝甲材料。現在的IFV的大部分使用這種材料。
所謂鋁合金裝甲是以鋁為基礎,熔合亞鉛及鎂以後,經過熱處理而完成的產品。具有代表性的是鋁5083,這是現在美國陸軍最新型的IFV當中,生產的M2的基本材料。
M2車體重要部分的表面上,另外再鋪上一層彈性較好的鋁7039。比M2稍後製造的英國MCV80,車身上使用此種7039鋁合金的部分更多。
也有些IFV以防彈鋼板為主體。例如前蘇聯的BMP-1/2前上部駕駛室的艙蓋為鋁和鎂的合金,其他部分是鋼板。而且容易中彈部位與不容易中彈部位的材料品質有所區別,以便降低製造成本。
IFV的裝甲無法像坦克那樣,做成幾十毫米的厚度,因此必須盡量形成傾斜,以增加等效厚度,如果傾斜度夠的話,還可造成跳彈的現象。因此在打造車身裝甲時,常常會考慮到避彈的功能。在這一方面,設計最好的可能是蘇聯的BMP。它前面的裝甲雖然只有七毫米的厚度,可是由於形成80度的傾斜,對於水平飛來的炮彈,卻可以形成相當於37毫米裝甲的防護力。
在車身上安裝二層或三層裝甲,並且在各層裝甲之間保持空隙,也是不增加太多重量而提高裝甲防護力的好辦法。最近有很多IFV紛紛採用這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會造成車體的大型化。雖然可以使用層壓的裝甲或復合裝甲來改善這個缺點,但是由於重量與成本的限制,目前幾乎還沒有被採用。
最近用飛機、大炮、導彈等武器由車頂正上方攻擊坦克的情形相當多,因此從前比較受到輕視的車頂,現在也必須注意它的防護功能。IVF的裝甲,就在這種情形之下,有愈來愈強化的傾向。
這種裝甲強化的傾向使得車輛的重量逐漸增大。事實上誰也沒有理由去反對IVF達到和主戰坦克相同的重量。阿根廷的TAM坦克和VCTP的結合是重量相似的主戰坦克和IFV結合的例子。但是一般基於價格及補給運輸的考慮,往往把IFV的重量製造得比主戰坦克輕。
現在IFV當中最重的是28.2噸的德國造MICV,其次是23.5噸的MCV80,接下來是22.3噸的M2。這些型號的IFV的重量相當於以前中型坦克的重量。但是在其他國家,十二至十四噸左右的重量則比較受歡迎(例如荷蘭的YPR-765、前南斯拉夫的M80等)。
㈧ 什麼是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是指專門用於步兵機動和作戰的裝甲戰斗車輛。其主要任務是協同坦克作戰,消滅敵方輕型裝甲戰斗車輛、火力支撐點、軟目標以及各種反坦克武器,必要時還可用來對付敵坦克及低空飛行目標。步兵戰車分履帶式和輪式兩種。履帶式步兵戰車越野性能好,生存力強,是現裝備的主要車型。步兵戰車由推進系統(動力、傳動、操縱、行動裝置)、武器系統(武器及火控系統)、防護系統(裝甲殼體及其他特種防護裝置與器材)和通信、電氣設備組成。炮塔安裝在車頂中部,步兵戰斗室設在車體後部。步兵戰斗室兩側和後車門通常開有射擊孔,每個射擊孔的上方裝有觀察鏡,便於步兵乘車戰斗。步兵戰車的戰斗全重為12-28噸,乘員2-3人,載員6-9人。步兵戰車在越野行駛時速度與坦克差不多,在公路上行駛時比坦克速度快,最大時速為70-80千米。多數步兵戰車為水陸兩用,水上時速為6-8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1度。越壕寬1.5-2.5米,過垂直牆高0.6-1米。步兵戰車的裝甲厚度為10-15毫米,其炮塔正面能防20毫米或25毫米炮彈,車體能防機槍彈或炮彈片。車身採用鋁合金或鋼復合裝甲。車上通常裝有1門20-3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1-2挺機槍和1具反坦克導彈發射架。機關炮最大射速為1000發/分,有效射程可達2000米,可發射榴彈、穿甲彈和脫殼穿甲彈等。反坦克導彈射程為3000-4000米,破甲厚度400-800毫米。
㈨ 美國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該車車體為鋁合金裝甲焊接結構。車首前上裝甲和頂裝甲採用5083鋁合金,炮塔前上部和頂部對車首前下裝甲均為鋼裝甲,側部傾斜裝甲採用7039鋁合金,車體後部和兩側垂直裝甲為間隙裝甲。
間隙裝甲由外向內,第一層系6.35毫米厚的鋼裝甲,第二層為25.4毫米的間隙,第三層為6.35毫米厚的鋼裝甲,第四層系88.9毫米的間隙,最後一層為25.4毫米的鋁裝甲背板,總厚度152.4毫米。車底底裝甲採用5083鋁合金,其前部三分之一掛有1層9.52毫米的鋼裝甲,用以防地雷。整個裝甲能防14.5毫米槍彈和155毫米炮彈破片。
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有4個潛望鏡,3個在前部,一個在左側。中間一個可換成AN/VVS-2微光駕駛儀。炮塔能旋轉360°,位於車輛中央偏右。炮塔內,炮手的位置在左,車長居右,兩人各有一個向前開啟的單扇窗蓋。
炮手有晝夜合一瞄準鏡,夜間採用熱像儀。車長有光學中繼顯示裝置,放大倍率為4和12。此外,生產型車輛均有固定電源和備份晝間瞄準鏡,一旦晝夜合一的主瞄準鏡失靈,可供炮手或車長應急瞄準使用。炮手和車長均有用於前方和側部觀察的潛望鏡。
主要武器為1門25毫米的M242鏈式機關炮,俯仰范圍為-10°~+60°,系麥克唐納·道格拉斯直升機公司生產,採用雙向單路供彈,可以選擇不同的彈種,該炮既可發射厄利空25毫米炮彈,也可發射美國M790系列彈葯,其中包括M791曳光教練彈,可單發也可連發。連發的射速有兩種:一種為100發/分鍾;另一種為200發/分鍾。
廢彈殼可自動拋出炮塔外。目前正在研製的新彈種還有XM919和XM881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後者採用貧鈾彈芯。
輔助武器有一挺7.62毫米的M240C並列機槍,位於主炮右側。車載武器還有陶式坦克導彈,採用雙管箱式發射架,內裝待發彈兩枚。發射架為升降式,行軍時撤收放在炮塔左側,俯仰范圍為-20°~+30°。該導彈可3750米距離上擊毀對方裝甲。
為便於炮塔旋轉、武器俯仰與操作,採用通用電氣公司的炮塔驅動和穩定系統,該系統能使武器在越野時行進間射擊。整個系統由炮塔定位和控制用的旋轉驅動總成、武器定位和控制用的武器俯仰驅動總成、陶式反坦克發射架定位和控制用的俯仰驅動總成、陶式反坦克發射架的升降裝置、電子控制總成、3個陀螺裝置、炮手和車長用的各種儀表和電纜等組成。
動力艙在駕駛員右側,與發動機匹配的為通用電氣公司的HMPT-500液壓機械傳動裝置,有2個液壓泵和馬達總成。利用徑向球形活塞和獨特的齒輪排列保證所需要的轉向比和傳動比。HMPT-500有3個速度范圍,在此范圍內均能無級變速。艙內有3個固定式的哈隆滅火器。
行動部分採用扭桿懸掛。每側有6個雙負重輪、兩個單托帶輪和一個雙托帶輪,單托帶輪僅僅用於支撐履帶內側。履帶為單銷式,有可更換的橡膠襯墊。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負重輪處均有液壓減振器。
該車載員7人,一人坐炮塔前部左側,面向後;一人在炮塔左側,面向前;一人在車體後方左側,面向車內;還有4人位於炮塔後方,兩人面向前,兩人面向後。
車內載員通過車後跳板式大門出入,大門用液壓裝置操縱。大門的左側還開有小門,以備應急出入。載員艙頂部有1艙口,兩側和後部各有兩個射孔,每個射孔上方均有潛望鏡,便於車內步兵射擊。
該車在水上採用履帶劃水推進。浮渡時,如果由受過訓練的乘員操作,裝在車輛四周的折疊式圍帳5分鍾即可升起。
該車披掛附加裝甲時會使車輛過重,影響浮渡。為提高浮渡性能,擬在車輛每側裙板上增掛3個氣囊,平時裝在用鋁裝甲板製成的箱中。浮渡前由乘員從車內乘用簡易的壓氣機充氣,充氣所需時間不到4分鍾。浮渡時,所有氣囊均潛入水下,如果有的被輕武器擊中,還可立即重新充氣。
在炮塔前部火炮兩側各有1組電操縱的煙幕彈發射器,每組4具。此外,還有熱煙幕施放裝置和故障診斷裝置,前者與蘇聯坦克裝甲車輛上的相似,後者用以檢測發動機、傳動裝置、電氣設備和火控系統中的故障,以便於及時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