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迷你世界銅爐怎麼做
首先打開迷你世界游戲,玩家需要先製作石爐,然後獲取銅合金礦(走在路上,都能夠發現不少)。最後在石爐熔煉銅合金礦就能獲取黃銅錠,使用6個黃銅錠在工匠台製作,就可以製作出銅爐。
《迷你世界》是一款高度自由的休閑類3D沙盒游戲,由深圳市迷你玩科技有限公司運營。游戲有著方便快捷的多人聯機模式,只要有網路就能和各個地方的小夥伴們一起玩。
游戲特點:
這里沒有等級和規則限制,沒有規定的玩法,只有隨心所欲的破壞和天馬行空的創造。玩家可以在游戲里成為最牛的建築大師,創建房屋、城堡、城市。也可以過快樂的田園生活,種花草莊稼,養一群可愛的動物。
也可盡享勇士榮耀,帶領小夥伴前往火山挑戰入侵的虛空幻影。還可以做迷你世界的創世神,製造洪水、科技來改變世界。最後還可以把你的世界分享給其他小夥伴,供人膜拜,一起歡樂。
② 迷你世界的黃銅錠怎麼做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迷你世界黃銅怎麼獲得。
1、首先在打開的游戲中,需要找到銅合金礦,進行挖掘。
③ 中國有色金屬分布在哪
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中國的十大有色金屬礦產地:內蒙古白雲鄂博的稀土、甘肅金昌的鎳,山東招遠的黃金,江西德興的銅、大余的鎢,湖南錫礦山的銻、水口山的鉛鋅礦,雲南個舊的錫,廣西平果的鋁,貴州銅仁的汞。
有色合金是以一種有色金屬為基體(通常大於50%),加入一種或幾種其他元素而構成的合金。有色金屬通常指除去鐵(有時也除去錳和鉻)和鐵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屬。有色金屬可分為重金屬(如銅、鉛、鋅)、輕金屬(如鋁、鎂)、貴金屬(如金、銀、鉑)及稀有金屬(如鎢、鉬、鍺、鋰、鑭、鈾)。
(3)銅合金礦在哪裡找到擴展閱讀:
有色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一般比純金屬高,電阻比純金屬大、電阻溫度系數小,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鋁合金、銅合金、鎂合金、鎳合金、錫合金、鉭合金、鈦合金、鋅合金、鉬合金、鋯合金等。
由於稀有金屬在現代工業中具有重要意義,有時也將它們從有色金屬中劃分出來,單獨成為一類。而與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並列,成為金屬的三大類別。
有色金屬工業包括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冶煉和加工等部門。礦石中有色金屬含量一般都較低,為了得到1噸有色金屬,往往要開采成百噸以至萬噸以上的礦石。因此礦山是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礎。
有色金屬礦石中常是多種金屬共生,因此必須合理提取和回收有用組分,做好綜合利用,以便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許多種稀有金屬、貴金屬以及硫酸等化工產品,都是在處理有色金屬礦石或中間產品以及礦渣、煙塵的過程中回收得到的。
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通常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其中含有多種有用組分,有時含有有毒物質,一些有色金屬也具有毒性。因此,在生產有色金屬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
參考資料:網路——有色金屬
④ 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開采、冶煉硫銅礦的遺址是哪一座
1987年,李延祥等對內蒙古昭烏達盟赤峰市林西縣大井古礦冶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它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相當於春秋早期。在該遺址,當年的工匠曾用石質工具較大規模地開采了銅、錫、砷共生硫化礦石,礦石經焙燒後直接還原熔煉出了含錫、砷的金屬銅合金。該遺址在赤峰市林西縣官地鄉,銅礦區的礦石主要類型為含錫石、毒砂(FeAsS)的黃鐵礦黃銅礦,少量為黃錫礦。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多座煉爐以及爐渣(煉渣)、爐壁、礦石,對當時的冶煉技術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實物資料。在8個煉區中,發現4座多孔窯式煉爐和8座橢圓形煉爐。
前一種當是焙燒爐,距采礦坑很近。採集到的爐渣中發現有白冰銅Cu2S的顆粒,推測焙燒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山坡較平坦處挖一個直徑約為2米的爐坑,坑內先鋪一層木炭,其上堆放礦石,再以草拌泥將礦石堆封起來(目的是減少熱量損失)。在封泥上留有若干圓形排煙(SO2)孔和鼓風口。點燃木炭並鼓風入內後,焙燒反應即開始進行。由於焙燒反應是放熱反應,因此當礦石熱到起火溫度後就無需再補充燃料,焙燒反應便可持續下去。
後一種則是還原熔煉爐,有拱形爐門,以排放銅液和煉渣。煉爐周圍發現有煉渣、木炭,表明木炭是作為燃料和還原劑的。煉渣中SiO2、FeO和CaO的含量總和佔到80%~90%,可以推斷出這種煉渣的熔點在1100~1200℃,煉渣里夾有石灰石顆粒,表明冶銅時可能已利用了石灰石做助熔劑。在煉渣中殘余的金屬顆粒已形成合金,一些有代表性的合金顆粒經化學分析,含銅約70%,錫約20%,砷約5%。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開采、冶煉硫銅礦的遺址。
⑤ 《迷你世界》黃銅石怎麼找
方法如下:
1、進入新版迷你世界,找到【銅合金礦】,進行挖掘。
2、製作【石質工匠台】,放置附近的地面上。
3、右擊【石質工匠台】,找到【熔爐】選項,點擊製作。
4、將【熔爐】放在地上,滑鼠右擊熔爐打開面板。
5、將【銅合金礦石】放入熔爐,添加燃料煅燒。
6、熔爐將銅合金礦石冶煉成【黃銅錠】,採集即可。
游戲簡介
對戰模式
《迷你世界》是一款高度自由的休閑類3D沙盒游戲,有著方便快捷的多人聯機模式,只要有網路就能和各個地方的小夥伴們一起玩。這里沒有等級和規則限制,沒有規定的玩法,只有隨心所欲的破壞和天馬行空的創造。玩家可以在游戲里成為最牛的建築大師,創建房屋、城堡、城市。
也可以過快樂的田園生活,種花草莊稼,養一群可愛的動物。
⑥ 迷你世界黃銅礦在第幾層
迷你世界的黃銅礦在18層。
迷你世界中的黃銅礦需要銅合金礦燒煉得到。銅合金礦是非常常見的。走在路上,都能夠發現不少的銅合金礦石。
全新的礦石系統,挖到礦石之後,需要燒煉。在燒煉的過程裡面,不同的溫度,會獲得不同數量的資源。
游戲道具
話說,要想生存好,礦石不能少。《迷你世界》最基本的7種礦石,分別是:煤、鐵、黃金、藍晶、孔雀石、電石、鑽石。一般不推薦新手們去天然礦洞,因為那裡很黑,黑的地方就有危險,危險就意味著容易死,死了就會掉光身上所有的東西。
通常有樓梯式與直下式兩種方式,推薦大家使用直下式,省時間,但是需要做大量的梯子。個人中心可以說是每個迷你玩家的資料庫,在這里,可以查看自己的迷你號、皮膚(或角色,但前提是沒有開啟角色鎖。
迷你號、方塊值、粉絲、人氣值等,設置頭像框、名稱等也是綽綽有餘。收藏和上傳的地圖都會出現在這里,還有好玩的動態系統,在勛章這兒,每完成一次就是一次欣喜若狂,達到一定的勛章值還有獎勵。
⑦ 迷你世界星銅石在哪挖
萌眼星。
星銅石是萌眼星上的一個固有資源,你想要獲取星銅石,首先,你需要到萌眼星上採集,想要到萌眼星,火箭是必須有的東西,而製作火箭你需要有配方才可以,火箭的配方你能直接通過擊殺地心世界的黑龍獲取,或者是直接在商人的地方購買。
獲取火箭的配方之後,就可以製作火箭,之後你收集到燃料,就能乘坐火箭到達萌眼星。到萌眼星之後,你需要收集氧氣果,這樣才能讓你安全帶生存下去,一個氧氣果只能提供一分鍾的氧氣時間,所以,你首先要種植自己的珍木樹,才能穩定的獲取氧氣果。
相關內容:
迷你世界中的黃銅礦需要銅合金礦燒煉得到。銅合金礦是非常常見的。走在路上,都能夠發現不少的銅合金礦石。全新的礦石系統,挖到礦石之後,需要燒煉。在燒煉的過程裡面,不同的溫度,會獲得不同數量的資源。
在鐵爐低溫的時候,使用一個銅合金礦可以獲得一個黃銅,中溫的時候,可以獲得兩個,高溫的時候,可以獲得三個。
⑧ 迷你世界黃銅甲要什麼材料
黃銅錠。
黃銅錠獲得方法:
1、進入迷你世界,准備好工具挖礦。
2、銅合金礦是非常常見的,無論是地表還是地下都可以獲得。
3、採集岩石塊和泥土塊,在背包中合成石爐。
4、將製作完畢的石爐放置地面上,滑鼠右擊使用。
5、給石爐添加原料、燃料,石爐自動開始工作。
6、銅合金礦放入熔爐冶煉,一段時間後得到黃銅錠。
⑨ 銅合金的文物發現有哪些
從出土文物來看,在陝西省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些銅片,據分析它是含少量鉛錫的銅鋅合金,含鋅為20%至26%。它被壓在仰韶文化層之下,最遲也應是仰韶文化前期的製品,距今當有6000年之久。
在甘肅省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用單范鑄成的銅片,在甘肅省永登連城蔣家坪馬廠文化遺址出土了殘銅A。前者距今約5000年,後者距今也至少有4000年,它們都是青銅製品。
此外,在甘肅省火燒溝文化遺址、山東省龍山文化遺址、山西省東下馮文化遺址、河南省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都發現了屬於冶煉而成的銅器物,除少數為紅銅外,大部分是青銅。
特別是在甘肅省永靖縣張家嘴辛店文化遺址和山東省諸城龍山文化遺址中,不僅出土了一些紅銅碎片,同時還發現有銅煉渣和孔雀石。這清楚地說明,在4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及內蒙古、青海等地區普遍出現了冶銅的活動。當時的煉銅活動大多直接採用以孔雀石為主的單一銅礦石,其中不乏雜有其他共生礦。
⑩ 中國銅礦床勘查開發簡況
銅是人類使用最早的金屬材料之一。據考古學家認定,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就開始使用「紅銅」(自然銅),並被稱為「銅石並用時代」;之後,為青銅器時代。我國應用銅金屬的時代很早,《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在湖北發現了商代中期,距今約3000多年的銅器。甘肅武威縣皇娘娘台遺址和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紅銅器定為公元前2000~2500年,同時與紅銅器一起出土的還有青銅器,說明這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新疆伊犁地區尼勒克縣城南的奴拉賽和圓頭山兩處開采輝銅礦古遺址中的支護木架和石斧經碳同位素測定為距今2300~2100年。我國自古以來銅一直是民用的主要金屬材料之一,直到解放前的許多朝代的貨幣都是用銅合金製作成的。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國很少進行銅礦地質勘查工作。僅有幾個不定期開採的、產量很少的銅礦山,如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雲南東川銅礦等。因此,幾乎沒有探明的銅礦儲量。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地質工作的開展,才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銅礦地質勘查工作。半個世紀以來,銅礦地質勘查工作從未間斷過。通過廣大地質職工的努力,找到並探明了大量銅礦,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銅礦床勘查工作發展的三個時期
我國銅礦床勘查工作在新中國建立時從發展老礦山開始,到現在運用現代地礦理論和各種高科技綜合方法找銅,這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大體可概括為三個時期。
1.發展老礦山,擴大遠景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因而需要各種大量銅礦資源,但當時資源情況不清,地質資料很少,要開展銅礦地質工作最快捷的辦法是從幾個已有的老銅礦山入手。當時首選了銅官山、東川和白銀廠開展勘查。1951年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組織對銅官山老廟基山銅礦進行鑽探。1952年地質部成立後,又組成321地質隊對銅官山銅礦進一步勘查,首次探明銅金屬儲量26萬噸,同時發現了獅子山含銅夕卡岩。但由於受當時國外夕卡岩型礦床無大礦的影響,找夕卡岩型銅礦工作擱淺。直到1956年華東地質局組建成揚子江普查隊(374隊)到獅子山普查,才在西獅子山見到隱伏的夕卡岩型銅礦,還指出了東獅子山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1957年,321隊接替374隊繼續工作,證實東西獅子山均為工業銅礦床。以後對外圍的普查不斷有新的發現,1965年發現了老鴉嶺中型銅礦床,以後找到大團山等多個銅礦床。使銅官山地區探明的銅儲量大增,於是在銅官山建成我國華東的重要銅礦生產基地。
東川銅礦床是一個地處邊遠的小礦床,1951年對它開展勘查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1953年起相繼發現了湯丹銅礦、稀礦山銅礦、濫泥坪、小水井等多個銅礦床,到1957年末,東川銅礦床累計探明銅儲量達210萬噸,成為我國西南一個銅礦基地。
1950年,宋叔和先生對甘肅省白銀廠開采鐵礦時,見有鐵帽,推測深部可能有銅,隨即向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提出進一步開展工作。1951年組隊上山,找到了折腰山和火焰山銅礦,當即展開工作,於1956年底結束折腰山、火焰山和銅廠溝等三個礦區勘探工作,提交銅金屬儲量86萬噸,還發現了另一個大型礦床——小鐵山銅多金屬礦。白銀廠成為我國西北的一個重要的銅礦基地。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條山銅礦床,1952年對垣曲銅礦峪銅礦點開展調查工作,在我國首次認定了銅礦峪礦床為細脈浸染型(後稱為斑岩型銅礦)銅礦。於1954年調集2000餘名職工,進行大規模勘查工作。到1956年提交了探明銅金屬儲量達167萬噸的勘探報告,形成了華北一個新的重要銅礦基地。
4個原來不大或者僅為礦點的老礦山的重新認識和勘查,後來都擴大或肯定了其開發遠景,成了我國重要的銅礦生產基地。
2.發動群眾報礦,就礦找礦時期
1953年,中國開始執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地質工作提出的要求中明確「鼓勵群眾報礦」。從1953年起,地質部開展了群眾報礦,廣泛發動農牧民為主的群眾找礦報礦,到1958年由於大煉鋼鐵,群眾找礦報礦達到了空前規模。當時估計發現各種礦點、礦化點達20萬處。這為後來的普查找礦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我國惟一達世界級規模的甘肅金昌市金川銅鎳礦和我國最大的斑岩型銅礦——西藏玉龍斑岩銅礦,就是根據群眾報礦信息而發現的。青海瑪沁德爾尼大型銅鈷礦也是根據群眾報礦發現的。沒有群眾報礦線索,像玉龍、德爾尼這樣位於海拔4000多米,人跡罕至之處的礦,當時單憑專業地質隊伍一時是難以走到和發現的。50年代後期根據群眾報礦線索或礦床(點)就礦找礦發現了許多銅礦。到「二五」末(1962年),經過勘查上平衡表的銅儲量猛增到1100多萬噸。這和當時群眾報礦和就礦找礦有密切關系。這種活動持續到70年代後期,根據這些線索,還發現了相當多的具工業價值的銅礦床。
3.總結成礦規律,運用地礦理論指導找礦時期
這方面的銅礦工作,是從長江中下游地區首先開始的。長江中下游從50年代開始銅礦普查勘探工作後,大量銅礦床被發現。從湖北大冶起,沿江而下經過江西、安徽、江蘇直到上海,這一地帶開始作為國家銅鐵礦普查勘探的最重要地區。對長江中下游地區銅礦為主的礦床一般地就礦找礦已不易解決問題,而對該區成礦規律等的認識日漸深化,同時找礦的難度則與日俱增,於是進入了總結成礦規律,運用地礦理論來指導找礦的階段。
冬瓜山大型銅礦的發現是第一份豐厚的回報。銅陵獅子山接觸交代型銅礦床成礦既有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的控礦,又明顯受岩層層位的控制。後來又發現了老鴉嶺和大團山銅礦床,具有相似的控礦因素。當時地質隊內以常印佛先生為代表的地質專家們反復研究和論證了區內石炭系黃龍—船山組的成礦條件後,認為這個層位分布的地區,即使隱伏地下也可能含礦。於是選擇了冬瓜山西南約240m處進行探查,於1975年9月開始鑽探,1976年4月見到了黃龍—船山組層位的銅礦,接著又施鑽兩個都見到了同一層位和同一類型的富銅礦,進一步的勘查結果,冬瓜山銅礦提交了銅金屬儲量93萬噸。這一埋深近千米的全隱伏大富銅礦的發現,不僅在長江中下游找銅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證實了科學的預測,而且對地區的成礦規律的認識也是一個飛躍,使普查找礦工作邁進了一個新階段。
1979年下半年,湖北鄂東地質隊薛迪康等在完成鄂東南地區1∶10萬鐵、銅、硫成礦預測成果的基礎上,選擇銅錄山—馮家山鐵銅礦田進行1∶1萬成礦預測,總結礦田成礦規律,以礦田成礦模型為基礎,按照「岩體前緣區,構造復合帶,灰岩存在處」的找礦模式,對各種標志分析、類比,預測雞冠嘴NNE向斷裂破碎帶在—500~—800m可能出現礦體。1981年11月,鑽孔見到了厚達78m的全隱伏銅礦,取得了突破。最後探明為銅金屬儲量12.76萬噸,共生金20.28t,硫鐵礦石631萬噸的大型金銅礦。
福建紫金山地區地質工作始於1960年,進行過1∶20萬區調、化探掃面、重砂測量以及地面槽井等工作,多次進進出出,沒有取得重要進展。到1983年認定是金礦,但還未作出評價。1985年局總工石禮炎等認真仔細綜合研究了紫金山地區的全部已有地質資料,認識到紫金山廣泛發育有隱爆角礫岩,有大面積蝕變,還有多處鐵帽,肯定了紫金山地區屬於與次火山岩有關的礦化類型,推斷深部有成銅遠景。於是進一步加強工作和對新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終於於1987年打到了隱伏的以藍輝銅礦為主的大型斑岩型銅礦。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各地勘單位和有關研究部門都加強了銅礦床的研究,深入開展成礦規律、成礦條件和找礦標志的研究和總結。原地質礦產部正式部署了總結區域成礦規律,開展中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用以指導普查找礦工作。經過綜合研究全國成礦條件後,將全國劃出若干有找礦前景的遠景區(片),固體礦產的勘查工作有重點地部署在片區上。同時強調運用綜合手段找礦,區(調)、地(質)、物(探)、化(探)、遙(感)五統一部署工作。鑒於銅礦的找礦工作難度大大超過其他礦種,總結規律,應用地礦理論指導,進行預測和應用綜合方法找礦就特別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的結果是陸續發現了一批銅礦,如湖北大冶的雞冠嘴、桃花嘴大型金銅礦、新疆哈密黃山和黃山東銅鎳礦、哈巴河阿舍勒大型海相火山氣液型銅鋅礦等。
二、堅持不懈地勘查銅礦床
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銅鐵原材料,而我國已探明的銅鐵礦儲量有限,因此,從50年代起「富鐵富銅」一直作為地質勘查工作的重點。每年銅礦地質勘查工作的地勘費和工作量都占相當大的比重,從而每年都有新的銅礦床發現,相應地探明了一定的銅儲量。根據可統計數據,歷年對銅礦地質勘查工作的投資、使用的岩心鑽探工作量和探明銅儲量的增長情況如表1-1。
表1-1銅礦床勘查費、岩心鑽探工作量和新增銅儲量表Table 1-1Table showing exploration cost,core drilling footage a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reserves of copper metal
註:比例數為以「一五」探明儲量數為100%,各時期探明儲量相當於「一五」的百分數。
據統計,到1996年底,我國銅礦床地質勘查工作共投入地勘費36.25億元,占固體礦產勘查工作總投入的2.24%,使用岩心鑽探工作量約1379萬米,占固體礦產岩心鑽探總工作量的4.09%,最多一年為1977年,當年銅礦床勘查施鑽達104.3萬米。
三、對我國銅礦床類型認識的發展
前已述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銅礦床勘查工作是從幾個已知礦床(礦點)的調查和評價起步的。在對它們的遠景予以肯定並進入系統勘查後,對它們的成因類型也有了較深的認識,並且根據這些認識,在地質條件相似的鄰近地區又陸續找到一些同類型的新礦床。但是當時對我國總的地質情況和成礦規律的知識還很膚淺,對我國銅礦類型的了解還很局限,因此對哪些銅礦類型在我國最有潛力,應該是主攻方向,哪些地區最有成礦遠景,需要重點部署工作,還不是心中有數,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外經驗的影響,存在著盲目性。例如,我國最早開始勘查的夕卡岩型(接觸交代型)銅礦,由於當時受到國外對這類礦床消極認識的影響,在銅官山銅礦勘查之後,沒有繼續加大沿長江中下游各省具類似成礦條件地區工作的力度,至使該區銅礦工作一度徘徊不前。進入60年代以後,我國經濟建設遇到巨大困難,迫切需要交通條件好,靠近已有工業基地的富銅資源,才促使我們重新重視長江中下游一帶夕卡岩型銅礦床的工作。經過60年代以後持續30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確立了這種類型富銅礦在我國的特殊重要意義。對這種類型富銅礦的成礦規律也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並在其成礦理論上有了一批水平很高的著作成果問世。
例如斑岩型銅礦床,在1954年探明了中條山銅礦峪斑岩銅礦床的大量銅礦儲量後,在全國范圍內激勵起找尋這類銅礦的熱潮。1956年發現了江西德興斑岩銅礦,以及其他一些類似的礦點。但是由於我國這類礦床的次生富集作用不發育,缺少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帶,原生礦石較貧,在當時我國采冶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貧礦一時難以利用,因此找尋斑岩銅礦的熱情開始低落。進入60年代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興起,對斑岩銅礦成礦規律的進一步闡明和在世界范圍內勘查斑岩銅礦熱潮的啟發下,原地質部1979年在江西德興召開了斑岩銅礦工作現場會,推動了在全國有利地區找尋斑岩銅礦的高潮,發現並評價出一批斑岩銅礦,如西藏玉龍等世界級斑岩銅礦的勘查,就是最好的例證。到80年代初,我國斑岩銅礦的探明儲量已遠遠超過其他類型而在我國居首位。而且經過實踐已對我國斑岩型銅礦的成礦條件,成礦有利地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工作的主動性更增強了。
除了上述兩個類型銅礦的實例外,對我國已發現和勘查過的其他銅礦類型在我國銅礦資源中不同重要性,及其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的了解也更深化了。這樣就使我國銅礦勘查工作能建立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大大減少了盲目性。
當然,地質工作還在發展中,新的銅礦類型還可能在勘查中被發現,已知的銅礦類型的認識還可能加深甚至發生改變,因此還需要在工作中繼續加深對國內外各類型銅礦的研究,以求使我們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進一步克服銅礦勘查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
四、銅礦床的開發利用
從50年代的銅官山、中條山、東川和白銀廠等幾個老礦山開始建成為我國重要的銅礦基地起,隨著新的銅礦床的不斷發現和銅礦儲量的擴大,新的銅礦山也陸續建成。我國銅的年產量平均以7.8%的增長率不斷增加。根據「我國銅礦資源對2010年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論證報告」資料,我國銅礦探明儲量約有44%已被建設開發利用,共涉及礦區300多處,其中包括大中型礦床78處。如江西德興銅廠銅礦、鉛山縣永平銅礦、湖北大冶縣銅錄山銅礦、甘肅白銀市白銀廠銅礦、金昌市金川銅鎳礦、山西垣曲縣銅礦峪銅礦、雲南東川市東川銅礦等大型礦和一批中型礦;約有12%的探明儲量可供建設利用但尚未被開采利用,其中大中型礦床13個,如江西九江縣城門山、安徽銅陵市冬瓜山、江西德興銀山九區以及四川會理縣拉拉廠和黑龍江嫩江縣多寶山等大型礦床;約有32%的銅儲量僅在規劃考慮之中,共有269處產地,其中大中型礦床20處。這些礦床有的是位置偏遠,目前交通不便,如青海瑪沁德爾尼大型銅鈷礦、興海縣銅峪溝大型銅礦等;有的銅品位低,如內蒙新巴爾虎右旗烏奴克吐山大型斑岩銅礦,銅儲量有126萬噸,但銅平均品位0.46%;廣東曲江縣大寶山大型銅多金屬礦,銅礦體之上蓋有幾千萬噸鐵礦,影響了銅礦的近期開采;福建上杭縣紫金山銅礦上部蓋有幾十噸金礦,先要開採金,銅只能延緩開發。諸如此類困難因素有客觀的,也有人為的,致使大量探明銅儲量不能馬上建設利用。另外,還有目前暫難利用的銅金屬儲量約占探明總儲量的11%多(包括大中型礦床24處),主要原因是礦石銅品位太低,選冶性能差,或外部建設或開采條件太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