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4.胡胜:是一位车床加工工人,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使用数控机床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5.崔蕴:今年58岁的崔蕴,共参与总装过七十多发不同型号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
6.刘伯明:这个“五一”假期,无论是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还是重点项目生产车间,广大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锻造工刘伯鸣接受了这个挑战。
7.李凯军:李凯军是一汽集团钳工班班长,在模具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在单位家喻户晓,并且蜚声行业内外,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8.周皓:周皓是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维修工作。在两次马里亚纳科考航次中,他解决科研装备技术难题156 项,针对海试需要对科考装备合理升级改造58 项,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
9.竺士杰:5月4日的“大国工匠”是一位码头桥吊司机,他曾经凭借着不差分毫的娴熟技术和独创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
10.郑春辉:5月3日的《大国工匠》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木雕师——郑春辉,他凭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11.孙红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他们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来看“五一”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给飞机发动机维修就是在心脏上做手术。今天(5月2日)的“大国工匠”孙红梅就是这个“主刀医师”。
12.杨金安:大藤峡水利枢纽是我国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枢纽的船闸大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这个闸门的底枢曲扭“蘑菇头”要承受1295吨闸门的压力。炼钢工人杨金安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炼出一炉35吨的特种钢,用来打造这个“蘑菇头”。
13.金其福: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状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轴劲儿。这个从两眼一摸黑的学徒工成长起来的省级“钳工状元”,从业18年以来,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与机械设备改造和维修难题较劲。
14.曹遂军:“我觉得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今年45岁的曹遂军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练。
15.付浩:付浩,现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三十二年来,付浩一直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安装施工第一线。
16.王海荣:这所油田的首席技师王海荣,在工作的数十年间,加工改进多套工具。从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装各种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晓佳:李晓佳从事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作,就是给每台机床做动态精度检验,通过车削试件来检验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产出的每台机床都是中高档商品,所以在使用时不能出现差错。
18.高喜喜:走进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旁,高级技师高喜喜正聚精会神的编程加工零件,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旋转中的刀头,不时对其进行修正。
19.张莉:相继参与全国铁路三次提速建设,参与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线路所需30余种新型道岔的研发和10多项工艺改进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轨道线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莉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经历和一项项成绩诠释着“认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临近11时,曹梅走到户外固定观测点,仰望天空,默记几秒,随后回到办公室操作台前,将仅凭肉眼观测到的云高、云量填进系统,连同观测仪器自动抓取的准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等基础数据,11时准时上报至上级气象部门。
21.李刚:这个被工友们称之为“刀手”的技术大咖,不仅能蒙着眼在上千根电缆,数百个走向,数万个节点中,一口气精准无误的插接百余条线路,而且还具有着扎实的电气理论基础,参与国产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创新研发。。
22.徐立平:一台正在工作的大型风扇,一节等待精细加工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两个埋头紧张作业的工人。这就是走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所在的厂房能够看到的全部景象。
23.周红亮:9月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与往常一样,陕西宝鸡秦岭输电运维班巡视员周红亮肩上背着测温仪,行走在距离宝鸡市区50公里的秦岭观音山,巡视着连接秦岭南北的电力线路。
24.张新停:张新停在鸡蛋上练钻孔这门绝活儿,是为了在普通钻床上给高硬度钨合金钻0.4毫米的平底深孔。当时,全公司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技术,如果外包,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长,会影响按期交付。
❷ 高凤林负责火箭什么部分的焊接
高凤林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焊接。
这时高凤林已能独当大任,他负责焊接的是火箭的心脏部位——发动机。他带领班组技术人员一次次攻坚克难,在背后默默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动机焊接工作,有40%是由高凤林负责完成的。
高凤林的精神品质。
一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我从事的工作是祖国的航天事业,这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这份事业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而我就扎根在这个事业的生产一线上建功立业。拥有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让我能够很享受这份常人眼中很枯燥但也很光荣的工作,也让我在岗位上不断超越自我。如今,党和国家提出了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进军的目标,“强国”成为航天企业技能人才的坚定信念和神圣职责,我们不仅要献身航天,更要立志建设航天强国。
二是持续专注,开拓创新。大家所熟知的“1万小时”定律,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我也曾经历了艰苦的锤炼,日积月累地苦练技能。工作以来,经我的手焊接了140多发火箭的发动机,焊接的焊缝总长度达到12万多米。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研制的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国内外两拨“顶尖策划人员”都没有攻克的难关,我一天一夜就拿出了解决方案。这些都证明,产业工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一样可以站在世界科技之巅。
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新材料钛合金自行车研制中,我生产的样车经过了20万次振动试验,超过国际标准10倍以上,并已成功应用到长征五号钛合金构件上。这个成果同我的另外两项创新成果,一举拿下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的三项金奖。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研制中,我攻克了一系列难关,并提出了高阶方程反变形公式和线积分校核补偿方法,得到了行业协会的高度认可,该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是推陈出新,薪火相传。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最好的设备也需要人来控制、实施,人,才能实现最大的柔性制造,最好的智能制造。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依托我所在团队授予的首批全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工人。工作室19名成员中3名被评为特级技师,3名成员被评为高级技师,6名成员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五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实现我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既需要一大批对党忠贞、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一心为党、爱国奉献的能工巧匠。全总牵头落实推进产业工人建设改革方案,湖南省总工会也制定了《实施方案》,包括八个方面、29条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