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用ps使我所拍摄的不锈钢产品看起来比较好看,有质感点
加高光,加反光,加阴影,强化明暗对比,调灰度
另外,你这个盆子内是在摄影箱里拍容的吧?最好在静物台上拍,用柔光箱加白泡沫板布光。这东西体积太大,距离光源太近,就会导致四边与中间的曝光系数不一样,后期追起来比较费劲。
② 水增加锅气
一、「锅气」主要来源于美拉德反应
食物、酱料在中、高温烹饪的时候(>70℃)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 (核心反应是美拉德反应)。
有意思的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反应也会发生变化。
想要做出来自己想要的色、香、味,关键是要理解食材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了什么。
我们对食材的处理、对温度的控制,其实都是在针对性地干预这些化学反应。
比方说,炖煮的食物为什么没有「锅气」呢?
因为温度不够,这种烹饪方法的上限只有 100℃。
汤汁中的水超过 100 度就会蒸发,蒸发过程会不断吸热,把水温重新降低到 100 度。
遗憾的是,美拉德反应在 70-105℃时,产物是无色、无味的。
所以,慢火炖煮只会把食物煮熟,不会产生「锅气」。
美拉德反应机理 (来源:维基网络)
有人会问,我有时都把食物煮焦了,温度总该够了吧?
emm,温度是够了,「锅气」也曾经有过,只是温度太高又跑掉了。
我们平时能闻到的气味大多是高挥发性的物质,高温下容易挥发掉。
同时,食材超过 200℃时会大量产生类黑素——一种苦涩味、深褐色的东西。
所以,煮焦了的食物不仅没有「锅气」,尝起来还又苦又涩。
以前在实验室用酒精提纯过食物中的类黑素,它就是我们平时煮焦的芹首食物表面那层又脆又黑的焦褐层。
想要「锅气」的话,140-170℃的反应是关键。
这个温度会大量地产生黄色的含氮化合物和挥发性的醛、酮类物质。
它们分别赋予了食物诱人的金黄色泽和「锅气」风味。
有兴趣的可以快速扫一眼「锅气」长什么样:
美拉德反应的风味产物 (锅气的真面目)
在烹饪时候把食物表面的温度控制在 140-170℃之间,就召唤神龙的关键。
不对,是召唤「锅气」。
听起来挺简单的,对吧?可是很多人把火开到最大了,还是做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食物的实际温度并没有到底 140-170℃。
想要把温度升上去,还有两个关键点。
二、关键点一:起始温度够高
食物和锅面接触后,锅中积蓄的热能会传递到食物表面。
蓄热越高,入锅食物(表面)的温度就会越高。
随后,锅和食物的温度就达到了平衡,这就是我们烹饪的起始温度。
在入锅阶段,我们需要让起始温度尽可能地高。
这样后续要升温到 140-170℃也会相对简单。
我们做了个小实验来看蓄热对起始温度的影响:
将大铁锅、不锈钢锅空烧 1-2 分钟到冒烟,加入 500g 23.7℃的水,等水温平衡后测量温度。
温差大概在 15℃左右
左图是初始水温,中图是铁锅,右图是不锈钢锅
在实际做菜时,我们下锅食物的和锅面的接触性是不如水的,不能全面铺开,份量可能也会少一些。
对锅面吸热的幅度不如水高。
所以,可以想象实际情况下 2 种锅的温度差会更大,甚至可能达到 30-40℃。
也就是说,如果要做出「锅气」,蓄热能力强的锅具是不能少的。
一般家庭使用的话,推荐用厚铁锅、砂锅或者陶瓷锅。
砂锅的高蓄热、保热能力也是煲仔菜有「锅气」的一个原因,喜欢粤菜的人应该能想起砂锅上菜时那种“滋啦滋啦”香味四溢的场景。
另一方面,下锅食物的温度也不能太低,否则也会拉低烹饪的起始温度。
冷冻的食物可以提前一晚放到 4℃解冻,做饭前拿出来恢复到室温。这样对肉质的损伤比较小,不容易长菌。
推荐「解冻神器」,一般 15-20 分钟就能从 4℃冷藏恢复到室温。
原理就是把低温传到金属座上,通过增大空气接触面积来加速食材升温。
最后,就是把食材表面的水分甩干、擦干,尤其是蔬菜这种含水大户。
水分过多的话容易变成「白水煮肉」或者「白水煮菜」。
这样温度上不去,香气也出不来。
另外吸水的时候要用厨房纸,普通陆档纸容易掉屑。
这里只写了一些我能想到的因素,可能会有遗漏。
大家在炒菜时候遇到其他情况,也可以根据提升起始温度的原理来自行判断。
二、关键点二:快速升温
请判断下图中的大厨在做什么?
A. 耍帅;
B. 施法召唤「锅气」。
答案是 A+B。
一般的热量传导是 火→锅→食物,颠锅是 火→食物。
这等于跳过了锅的部分,来提高热传导效率:
直接用明火把食物拉升到美拉德反应的最佳温度,就产生了大家所说的「锅气」或者「烟火气」。
可是不会颠锅咋办?
那只能老老实实地把提升热传导的基本功做好。
我们先来说火→锅的部分——关键是选一口导热性能比较好的锅。
一般锅具的常用材质有铜、铝、铁和不锈钢,导热性能上是铜>铝>铁>不锈钢。
来源:《完美牛排烹饪全书》
当然,日常使用嫌悉数的话还需要综合考虑材质的优缺点。
比如铜锅和铝锅有易氧化、难保养的特点,同时铜和铝的过量摄入也会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
所以,日常的主力锅建议用厚铁锅,传热能力适中,材质也比较耐造。
其次是锅→食物的部分——这儿加油量和翻炒是关键。
老说炒菜要多放油才香,不仅因为油香,也有油可以帮助食物快速升温的原因。
食物表面一般凹凸不平,和锅面的接触点比较有效,所以会降低锅→食物的传热效率。
而油是重要的传热介质,可以大大提升锅→食物的传热效率。
加油量对食物传热的影响
也就是说,油增加了食物表面和锅的接触面积,热量可以更快地从锅面传导到食物表面。
这样食物升温快,「锅气」自然就容易炒出来了。
同样,大家在炒菜时遇到其他情况,也可以根据传热效率这个原理来自行判断。
最后回到开始的问题:怎么做出「锅气」呢?
食物快速升温到 140-170℃;
高起始温度:大铁锅,食材解冻、吸水等;
高升温速度:大火力,高传热的锅具,多加油等。
③ 摆放不锈钢产品拍摄时,要注意些什么
拍不锈钢物品,主要是要用大面积软光(柔光)和硬光相结合。因为专不锈钢物品有光照部属分是白色,无光照的地方为黑色。而且不锈钢物品造型各异,布光较难,因此很可能拍出的不锈钢产品是花花的,在简易条件下很难完成对不锈钢的拍摄。
一般情况下拍小型物件,用牛油纸或拷贝纸描图纸即可。也可以自已动手做柔光屏,选择柔光布很重要,第一要纯白,颜色不白这会影响色温,第二布的经纬密度要大,您可以把布拉平对着灯光看一下,有十字或一字的光泛射都不行。店铺销售的一些影室灯柔光箱布的密度不行,产生十字一字泛射,不太适合拍产品。好的柔光布应该是在灯光照射下呈现从亮到暗均匀的漫射。
④ 水粉不锈钢锅怎么画或者来一张水粉不锈钢锅的图片
颜色区分大,该深就深。该用枯笔捎白就纯色加一点点环境色上。这样才能体现出金属的质感。 一下为参考资料: 1,普蓝 起稿,画出不锈钢壶的基本型,交待一下基本的素描关系。 2,普蓝+深红 用红相对多一些,画最重的部分黑色的把手。 3,在现有画笔颜色基础上+黄+绿 调一相对重的颜色画壶的暗部,注意用笔要顺着物体的的结构画。 4,紫罗兰+绿+白 画出壶的相对亮的部分和反光,注意色彩关系要拉开,对比强一点,以体现不锈钢的质感。 5,普蓝+深红 画壶盖的把,颜色红一些,注意用笔,不要画跑了形。 6,普蓝+深红+湖蓝 颜色重一些,勾勒一下壶上下转折的暗部,注意透视关系,在壶下面勾一条相对重的线,用以表现壶和衬布的缝隙,注意虚实变化,可以断断续续的勾。 7,湖蓝+深红+白 调色时可以加一点画壶暗部的一点颜色,颜色亮一些,画壶的亮部进一步刻画形体,形上注意物体上下、左右的转折都要考虑到。由于不锈钢物体反光较强,所以它的亮部、暗部与对比较大,色彩上要拉开关系,笔触感也要强一些,以表现出不锈钢的质感。 8,紫罗兰+钴蓝+中黄 画反光,色彩对比可强一些,用笔要干脆,切不可拖泥带水。 9,紫罗兰+群青+白调色时可带入画壶亮部用的颜色,画背景,注意背景亮部暗部的冷暖变化,还要注意物体边缘线的处理及物体和背景的色彩关系。 10,钴蓝+白 多用白让色彩亮起来,点上高光完成作品,注意点高光要点精致,尽量小一点。 完成图
⑤ 如何拍摄不锈钢产品 单反要怎么设置参数才拍得比较好看
。
>>容实面其`细详请>>点`>内是>后>>>我的>装击
⑥ 不锈钢怎么拍摄
拍摄不锈钢首先去除周围底神枯色,加反光板。做出物品投影效果,放一个柔光布,两边各有一个放光版,中间两个柔光灯。打反射光腊瞎洞,让光从墙面上反射过来,加点底物衬托效果。镜头焦距别太短,棚内无杂光。产品不要轮枯放在桌面上,要放在支架上,柔光纸尽量接近产品就可以了。
⑦ 不锈钢炒锅第一次怎么使用怎么保养
不锈钢炒锅第一次抄使用方法:
先检查新锅里外是否贴有标签,如果有,得把标签撕去。有的标签粘贴紧难手撕去,此时可以在标签上滴几滴风油精,等风油精完全被标签吸湿后,就很容易撕掉了。
在湿棉抹布上滴两滴洗洁净(大众品牌即可),用抹布里里外外擦试锅体。
锅盖也要擦。
别忘记了擦锅底部位。
清水冲洗(一定要冲洗才能彻底冲去洗滴净哦)。
往锅里倒入开水和少许白醋,摇晃锅体,让醋水清洗到内锅每个部位。
用吸水纸擦干锅。
放心的用锅烧煮你喜欢吃的任何东东啦。
如何保养:
1. 对于任何不锈钢锅,都不要用强碱性或强氧化性的化学药剂,如苏打、漂白粉、次氯酸钠等洗涤不锈钢锅,以免对产品产生腐蚀。不要用太大的火去加热(使用大火易导致产品变色)。
2. 不锈钢锅含有铬和镍,这两种元素能够在非强酸或非强碱环境下,耐受400℃以下高温而不被腐蚀,但是如果长期接触酸、碱类食物,也会起化学反应,所以不宜长时间盛放盐、酱油、菜汤,也不能煎药。
⑧ 请问不锈钢餐具拍摄要怎么摆灯
详细布光摆灯方法以下举例说明:
在拍摄过一个不锈钢水槽的案例中,是用硬光拍摄,把画面处理成低调,在深黑色的环境中,两只硬光灯,一侧一逆,一高一低,很好低表现了水槽的不锈钢质感,照片颇具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