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细菌学检验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来源:临床检验医学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35℃?
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35℃,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时上下波动2℃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显然就不合适了。至于真菌培养,要视标本来源而定。
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35℃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35℃做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来源于35℃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怀疑温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一般要求大于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湿度。
2、CO2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
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CO2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2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
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4、我们基层医院实际工作中做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几乎做不了,很多直接报白念珠菌,这样合适吗?
这样做不合适。目前有些检验科甚至分不清酵母菌和霉菌,在阴道白带、尿液和粪便中镜检发现念珠菌后报告为“找到霉菌”。
霉菌是指丝状多细胞真菌;酵母菌是指单细胞形态的真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阴道中感染的酵母菌大多是白念珠菌,但不排除其他酵母菌。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天然耐药,如果遇到类似存在天然耐药的菌株,会影响后续的治疗。
5、痰标本中少量念珠菌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吗?还是不报告?
标本要求和检验程序用要体现,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虽然白色念珠菌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很小,遇到痰标本真菌培养中分离出该真菌,还是建议报告,临床医生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考虑。
先进性痰标本直接涂片,标本质量合格的情况下,见到真、假菌丝或大量孢子,痰培养有真菌生长,还是要报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的。至于是否要做药敏,可和医生沟通后决定。
①建议留样本前5%苏打水漱口;
②清晨第一口痰;
③连送3d结果是否一致。
最好和临床医生沟通一下,或平时对医生、护士进行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报告之前,结合痰涂片镜检结果,备注标本质量信息及污染可能性。
6、请问一下:前几天遇到一个抽出的脓液标本,打到血培养中,报阳后涂片显示真菌孢子,转种后涂片,形态上圆形,墨汁染色阳性,但是没有荚膜,转种科玛嘉没有颜色,后有白色有点黄色,用某国产鉴定显示近平滑,药敏全耐。问题是:①这个结果可信不?②墨汁用的是普通汁有影响吗?③该如何改进?
墨汁染色是针对标本中怀疑隐球菌属的荚膜进行负染,特别是新生隐球菌才做的试验,对纯培养的隐球菌属不可作为鉴定试验。
(1)将之前的脓液标本做个10%KOH湿片检,寻找真菌孢子和真、假菌丝。
(2)培养结果应该是可信的,最好和临床医生沟通一下,看患者是否有症状。
(3)对某国产品牌不熟悉,鉴定结果和药敏结果不好判断
(4)按照全国操作规程配制念珠菌的鉴定生化管,用原卫生部质控真菌鉴定符合率还是很好的,可以考虑自配生化鉴定管,用质控真菌进行验证。
(5)对每批号的某国产鉴定管用质控真菌进行验证,如果结果符合,应该没问题。
(6)最好参加原卫生部微生物质控培训,无论细菌、酵母菌方面,都会帮助你提高业务水平和验证你所用的试剂质量。
(7)墨汁只要粗细均匀,颗粒越细小越好,推荐曹素功墨汁,试剂公司也有印度墨汁可采购。
7、临床常见痰标本初次检出曲霉后,流程是怎么进行下去的?
(1)痰标本初次培养出丝状真菌菌落,前提是痰标本必须是新鲜的或不能立即送检应4℃冰箱保存。
流程是接受痰标本→镜检→培养→鉴定。
在痰标本合格的情况下,先做个10%KOH湿片镜检,低倍镜寻找真菌菌丝,是透明或暗色,是否有45度分枝。
如果痰标本合格,又找到菌丝,电话联系临床,告诉医生有丝状真菌生长,怀疑是XXXX,容易的直接报告临床,难的点种沙氏琼脂平板或察氏琼脂平板,再做进步鉴定。
(2)若标本不合格或合格但标本中未见菌丝,和临床医生电话沟通,告知有真菌生长,让医生综合考虑。鉴定正常进行,并报告临床,备注不排除污染可能。
8、酵母菌同化试验为什么放28℃而不是35C?同化试验和发酵试验有何区别?为什么教科书上说凡能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糖,同化某种糖则不一定发酵该糖?
多数酵母菌体外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故其体外试验选用此温度。通话和发酵分别指真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酵解,前者将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后者将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等。
其代谢首先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再进一步进行无氧酵解,这由细菌和真菌的相关酶类决定。酵母菌多数为专性需氧菌,所以其试验设计多以糖同化试验为主。比如隐球酵母只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只能同化葡萄糖而不能发酵,而酿酒酵母可将粮食发酵为酒,既发酵也同化葡萄糖。
9、鉴于目前真菌培养不是很规范,如何选择培养基、温度、报告时间和方式?请讲述实验室的具体流程。
(1)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脑心浸膏琼脂等适宜真菌生长的培养基,临床疑似酵母菌及酵母样菌感染,有条件实验室可平行接种显色培养基,推荐采用螺口管斜面培养法,标本处理后接种于培养基斜面中下部,绝大多数为需氧菌建议平行接种两管。
(2)培养条件及报告时间:深部真菌28±1℃培养7~14d,如怀疑双相真菌感染,应同时在28士1℃及35士1℃培养。
怀疑罕见真菌慢生长真菌感染或临床已用抗真菌药物时,延长观察时间至少培养4周。
如CSF宜置28℃及35℃两个温度培养至少一周;
痰/尿/粪一般35℃48h即可,如未见丝状真菌生长,则延长培养时间;
组织标本一般30℃,2~4周。
10、是否可以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作为真菌初代培养基?
可作为初代培养基之一,建议另外接种沙氏培养基或酵母氮培养基(YPDA),SDA和YPDA一般是酵母样菌的标准培养基。
11、咽拭子真菌培养有意义吗?
咽拭子培养真菌意义不大,存在定植除非患者有临床表现。
12、请问痰标本念珠菌定植率那么高,痰涂片看到比较多的孢子和假菌丝要怎么报告才比较合理?
个人觉得还是要如实报告临床医生、并将标本质量是否合格告知临床医生,至于是否感染,临床医生会根据影像学资料、患者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的。
13、患者的手上有湿疹一样的丘疹,怀疑真菌感染,请问怎么样采样好?
对于皮损类的标本采集,需要用70%的酒精先将患处消毒处理,再使用已消毒的不锈钢刮刀或外科手术刀在皮损边缘刮取皮屑,装在无菌容器内送检。
14、我们用一次性手套装SDA平板可以吗?
一次性手套无论是PV还是乳胶,都会产生相对低氧的环境,而真菌是需氧菌会影响真菌的生长,不建议这样操作。
可以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带(静脉输液固定针头的)封闭平板,注意不要封太死。
15、用的墨汁在显微镜下不是均匀的黑色背景,而是一些细小黑色颗粒,这是不是墨汁的质量不好?还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通风柜三者有什么区别?
墨汁本身就是一些细微小颗粒加入溶媒形成的,墨汁质量的好坏在于颗粒的大小和均一性。
一般的墨汁检测隐球菌应该能观察,它只是作为背景,荚膜不染色,为透明的,背景是黑色。
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的区别在于风吹的方向:
生物安全柜的风向是先垂直向下再向柜内,经过循环通过HEPA过滤后再排出,柜内形成一个相对负压的环境;
超净工作台的风向是先向下再向外吹,保证柜内的清洁无尘,通常用来配置平板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分子克隆相关实验。
通风柜是通过风机将柜内的空气排到实验室外,通常用来配置有挥发性的化学品试剂,有害气体排向室外。
16、痰涂片中看到曲霉头,有多大临床意义?毛霉有没有污染可能?或者是定值?在痰里一直检查到青霉菌,没有意义吗?
如果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曲霉头,那就要考虑是曲霉感染。培养可以确定是哪一种曲霉。
毛霉存在污染的可能性,空气中也可以存在,但又因其高度的侵袭性,报告需谨慎,定值的可能性很小,但操作中污染的情况还是不少的。若标本合格,湿片镜检有90度分枝及粗大、不分隔的菌丝,那就要考虑了,否则有污染可能,最好及时联系临床医生。
青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如果痰中直接镜检查到菌丝,培养阳性,还是考虑感染。
17、在经验积累的初期,如何得到足够的菌株,用于练习各类染色、阅片呢?
有条件的话,最好到相关医院真菌室进修学习湿片镜检、真菌鉴定,将保存的菌株分批转种后,仔细研究其菌落颜色、大小质地等变化和镜检变化,并做好笔记。或参加医学真菌专业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
18、如何保存真菌菌株?
最好的方法就是真空干燥、低温冻存。国际菌株保藏机构都是这种方法。
(1)将生长的斜面直接放在-10℃冷冻,表皮癣菌和许多接合菌纲菌种不可用此法保存。
(2)蒸馏水保存法:将生长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的成熟的菌落,刮取菌丝体、芽孢或酵母细胞或利无菌蒸馏水冲洗斜面表面,再以吸管吸取放在无菌小管中,密封阻止蒸发,置于室温保存。
(3)另一种方法为直接加无菌矿物油至霉菌生长的琼脂斜面,至少可保存半年以上。
(4)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30%甘油,将新鲜成熟菌落挑至其中,-80℃保存。
19、一般什么样的患者我们会重点去关注是否为真菌感染呢?
免疫缺陷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患者及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20、霉菌培养箱(28C)被污染后如何处理?培养基放进培养箱后很快长污染菌,尤其门上的密封条上也长菌了,怎么办?
断电后,甲醛熏蒸,5%苯酚(石炭酸)擦拭后停留30min后,清水擦拭,打开通风24h后再使用。
21、血培养中可能培养出哪些丝状真菌?哪些是污染?
血培养阳性的丝状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蓝状菌、镰刀菌、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赛多孢,人眼球组织(研磨后打入血培养瓶)里曾培养出紫色拟青霉。腹水打入血培养瓶培养出棕黑腐殖霉。
文献报告皮炎芽生菌、伊蒙菌、球孢子菌都可以从血培养里培养出来。
烟曲霉是污染的,有报告土曲霉的心内膜炎患者外周血培养出来土曲霉[ I Clin Microbiol.1998Nov;36(11):3347-51]。
22、呼吸科患者,男,61岁,诊断支气管肺炎,HIⅣ阴性,在合格痰内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3+,可以诊断吗?有必要复检吗?
他肝脾大吗?是否有骨骼受累及?皮肤受累及?还是仅仅局限在肺部?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吗?
建议重送标本,如果反复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要警惕。痰中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应该可以认为是致病性真菌。
马尔尼菲蓝状菌和曲霉菌丝区别:
如果在直接的临床标本中(体内),马尔尼菲蓝状菌是酵母样的孢子,而曲霉菌是分枝分隔成45度角的菌丝。
如果在体外28℃培养物马尔尼菲蓝状菌可为淡黄色、黄绿色,背面红色,有红色色素渗透培养基中;
而曲霉开始为白色,表面可为不同颜色的颗粒,以此区分为何种曲霉。
马尔尼菲蓝状菌可以见到帚状枝,而曲霉可以看到曲霉头。
以上内容来源:卢洪洲、钱雪琴、徐和平主编的《医学真菌检验与图解》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Ⅱ 微体古生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试题
链接:https://pan..com/s/12ERlBf8DiPYRbyERmmRUXA
提取码:mby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网络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Ⅲ 实验室设备包括哪些
1、实验台:板式中央台 钢木单边实验台、全钢中央台、水斗台、天平台;
2、实验台面板:环氧树脂台面、陶瓷板台面、耐蚀理化板台面、千思板;
3、通风柜系列 :板式通过风柜、钢木通风柜、新型全钢通风柜、落地式全钢通风柜;
4、柜体系列;试剂柜、器皿柜、气瓶柜、安全柜、更衣柜、鞋柜;
5、试剂架:板式试剂架、钢玻中央试剂架、德式试剂架、防水插座、实验凳;
6、实验室专业水斗系列: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实验室专用水龙头、实验室专用考克系列;
7、实验室通风系统:原子吸气罩、万向抽气罩;
8、办公隔断系列:办公桌、办公椅。
(3)不锈钢通风标本柜哪里靠谱扩展阅读
实验室的归属分类:
1、第一类是树立在大学里面,从属于大学或者是由大学代管的实验室。
2、第二类实验室属于国家机构,有的甚至是国际机构。它们大多从事于基本计量,高精尖项目,超大型的研究课题,和国防军事等任务。
3、第三类实验室直接归属于工业企业部门,为工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服务。
参考资料
网络-实验室设备
Ⅳ 岩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岩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岩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入库保存,特制定《岩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确保岩石标本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和有效使用。
岩石标本资源保存需要一定的标本库存条件,有些特殊岩石标本的保存还需特制的容器,岩石标本入库要求入库登记、标本有序存放、借出签约和归还登记等一系列过程,为了有效保存管理这些标本资源,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规程起草人:苏尚国。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岩石标本的保存范围及所用术语,包括标本库的条件、岩石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信息记录。
本规程适用于博物馆、研究机构等保存收藏岩石标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总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a.标本库(specimen storeroom):储藏标本的库房及其设施。
b.标本柜(specimen cabinet):储藏标本的木柜或铁柜,内有很多格抽屉以便系统有序地存放标本。
c.标本盒(specimen box):摆放标本的盒子。
4 标本库条件
标本库应具有固定空间及坚固、密闭与通风的功能,包括防火、防盗、防震、防潮、防蛀、防紫外线、防风化等,对于有些特殊岩石标本还需要有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施(空调)。
5 保存
5.1 标本入库要求
——必须是整理好的、干燥的、整洁的和有科学意义和保存价值的标本。
——标本上应标注野外采集号。
——应填写相应的入库登记卡片,入库登记卡片将作为重要的原始资料保存。
5.2 登记
5.2.1 登记内容
——岩石标本入库前应登记存档卡片,登记内容包括样品编号、资源名、产地、地质产状、资源提供者、资源采集日期等,对有测试数据的样品还应标注,具体登记内容见附录A。
——岩石标本或薄片上仅记录标本编号,样品编号不清晰者,应重新书写。
5.2.2 登记研究标本还应同时记录以下信息
与标本相关的出版物,出版物的信息包括作者姓名、论文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较详细的还应该注明标本所在的具体图版、图片号码等。
5.3 标本的放置
a.普通规格手标本应放置于大小合适、不含腐蚀性物质的标本盒中。这些标本盒再放置到标本柜的抽屉中。
b.较大的手标本也可直接有序地摆放到标本柜的抽屉中。
c.标本盒上都放有岩石标本标签,标签上记录包括标本号、岩石名称、产地、时代、地质产状、采集人、采集日期等。
5.4 标本的排列
5.4.1 按产地
标本被划分为本国的和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本,同一地区标本尽量放在一起。
5.4.2 按岩石类型
对于同一地区的标本,尽量将相同岩类的标本放在一起。
5.4.3 其他
研究单位的标本也可按岩石类型排放,在各岩石类型之下,进一步的编排是根据标本入库的顺序(往往也是标本发表的顺序)放置。
6 管理
6.1 标本储存位置
标本入库后在标本入库卡片中应标明标本号、抽屉号、标本柜号(见附录A)。
这些信息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
6.2 检查
标本入库后应定期进行检查,每一次查看标本的保存情况都应有详细记录,如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
6.3 馆藏条件
收藏标本的目的在于对这些标本的再利用,而馆藏条件是保存好标本的首要条件。对于一般标本的保存不需要特殊的保护,但对于一些特殊标本,如珍贵、稀缺标本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标本,则应有标注,以便提供特殊的保存条件。
6.3.1 一般标本的馆藏要求
一般岩石标本的储藏条件是干燥、通风的环境,并具有防潮、防虫、防火、防震、防盗、防紫外线等功能。
6.3.2 特殊标本的馆藏要求
a.含硫化物标本的馆藏要求:含硫化物标本中,由于硫容易挥发,最好保存在密封容器中,一般保存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密封容器中并加有硅胶干燥剂,这种条件下相对湿度可达30%,符合硫化物的保存要求。容器要透明,从各方向都可看到标本。如果要打开容器,要记录下打开的时间或标本被取出时间。
b.盐类标本的馆藏要求:盐类标本易潮解,因而也必须放入密封、干燥的容器中。
c.含微生物岩石样品的馆藏要求:含微生物岩石标本保存条件要求较高,要求利用空调来调节湿度和温度;普通标本的保存温度应保持在16~18℃为宜;避光;标本储藏柜由抽屉和柜门组成,柜门具有紧密“密封”的性能,每次使用之后,都要把柜门关上,柜门在抽屉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尽可能地保持了抽屉内部环境的稳定。
d.放射性样品的馆藏要求:对于含放射性元素的样品,应放入特制的铅容器内,铅容器应放入防辐射的标本柜中,这些标本柜应放入单独的储存室,一般没有防护设备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6.3.3 薄片/光薄片标本的保存条件
对于珍贵的薄片/光薄片标本应放入特制的木质标本盒中,以便薄片平躺于盒中,这样薄片不易脱胶。一般薄片/光薄片放于普通薄片盒中即可。薄片/光薄片需要保存于恒温恒湿的环境。
6.3.4 电镜样品的保存条件
贮存于恒温恒湿且无尘的环境中。
7 交换、捐赠岩石标本
a.标本登记:建立交换、捐赠岩石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及与标本有关的信息和数据。
b.对新接受的标本应进行检查,并请有关专家确定其是否有保存价值,按保存价值确定其保存条件。
c.其他同上。
8 借用登记
在借用岩石标本之前,必须确定各种岩石标本的共享方式,标本共享方式包括:①公益性共享;②公益性借用共享;③合作立项研究共享;④知识产权性交易共享;⑤纯资源性交易共享;⑥资源租赁性共享;⑦资源交换性共享;⑧行政许可性共享;⑨收藏地共享。如果是有偿共享还需确定借用标本的费用。
岩石标本借用方式包括:①岩石标本观察;②磨制光薄片;③磨制光薄片+化学分析样。
借用者必须在规定的限度内处理标本。
借用者通过网上检索所需样品,填写借用登记单,应记录借用者姓名,借用目的(重新研究、查阅对比等)、借用标本的登记号、借用日期、归还日期等,借用单格式见附录B。
标本库管理人员将在半个月内请标本库专家组对借用单进行审定和授权,借用者可以通过现场索取、邮寄等方式借用样品及相关资料,并签署保证不损坏所借出标本、薄片及有关资料并按期归还的承诺。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岩石标本存档卡片
表A.1 岩石标本存档卡片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岩石标本借用单
表B.1 岩石标本借用单
Ⅳ 植物标本制作方法
1、绿色标本的制作。将绿色植物材料洗净后浸在 5%的硫酸铜溶液中,直到材料由绿色变为黄色再由黄色变为绿色为止。此时可取出材料洗净,然后浸到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2、红色标本的制作。某些红色的果实如番茄等洗净后要先浸在用4毫升福尔马林、3克硼酸和400毫升水配成的处理液中,约1~3天后果实即变成褐色,此时可取出果实向里面注射少量用20毫升10%的亚硫酸、10克硼酸和580毫升水配制而成的保存液, 随后将果实长期浸泡在这种保存液中,逐渐恢复成原来的红色。
3、紫色标本的制作。紫色葡萄等果实洗净后要先在250毫升福尔马林、500毫升氯化钠饱和溶液再加4350毫升蒸馏水配制成的处理液中浸2~3个月,取出后洗净,放入1%~2%的福尔马林液中长期保存。
4、白色标本的制作。将白色的花与块根等洗净后放在1%~4%的亚硫酸溶液中,然后长时间置于日光下曝晒,直到标本晒漂成雪白色为止。
(5)不锈钢通风标本柜哪里靠谱扩展阅读
制成的腊叶标本必须妥善保存,否则易被虫蛀或发霉等,造成损失。腊叶标本应存放在标本柜里。标本柜要求结构密封、防潮,大小式样可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分上下两层,便于搬动。
每层高100厘米,宽70厘米,深45厘米。柜前为对开的门,中间用板隔成两边,每边再用活动的木板横隔成五格。标本就分类放在木板上。没有标本柜也可用密封的木箱代替。标本柜必须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
标本入柜前还必须做两件事:登记、编号将每份标本按需要分类登记在登记本上。登记、编号主要是为了便于随时掌握存有多少标本,有哪些标本,使标本保存更有条理,使用方便。
Ⅵ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植物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植物化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入库保存,特制定《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确保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需要一定的标本库条件,植物化石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并进行适当的保存,有些标本还需特殊保存,另外还涉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等的信息记录管理以及数据整理等一系列操作处理。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杨小菊。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植物化石标本的保存范围及所用术语、标本库的条件、植物化石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信息记录。
本规程适用于博物馆、研究机构等保存收藏植物大化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标本库:贮藏标本的库房及其设施。
标本柜:贮藏标本的木柜或铁柜,内有很多格抽屉以系统地摆放标本。
标本盒:摆放标本的盒子。
4 标本库条件
库内要有显示温度和湿度的设施。具有密闭与通风的性能,能防湿、防虫、防混杂、防火、防震、防盗、防紫外线等,要有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施(空调)。
5 保存
5.1 标本入库要求
——必须是整理好的、干燥的标本。
——标本上应标注野外采集号和标本登记号。
5.2 登记
5.2.1 登记号
——登记号可由前缀和数字两部分构成。前缀往往代表不同单位或部门,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用“PB”代表古植物(palaeobotany);数字则按标本领号的先后顺序编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标本的登记号都是唯一的。
——在同一块岩块上不同的植物要分别编号,各自独立的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以a、b等区分。
——登记号直接写在标本上,或写在小标签上。
——登记号应在手稿提交出版之前就由作者本人登记领取。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在标本与标本相关信息之间建立长期的和永久性的联系
5.2.2 其他信息
登记研究标本还应同时记录以下信息: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较详细的还应该注明标本所在的具体图版、图片号码。
5.3 标本的摆放
1)普通手标本应放置于大小合适、不含酸性物质的标本盒中。这些标本盒再放置到标本柜的抽屉中去。
2)较大的手标本也可直接摆放到标本柜的抽屉中。
3)标本盒上或标本边放标签,标签上记录有标本的学名、登记号、模式、产地、时代、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鉴定人,或附注,这些内容也应输入数据库中。
4)标本的保存位置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5.4 标本的排列
1)按标本产出的地质年代排列,分类单位是纪(Period)和世(Epoch),新生代一般再细分。
2)按产地排列,在大的地层单元中,标本被划分为本国的和来自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标本。
3)按植物学分类排列,在地层分类单位和标本的国别分类之下,进一步的编排是根据植物系统分类,即植物界内部分类。
4)其他排列方式,如研究单位的标本也可按门类排放,在各门类之下,进一步的编排是根据标本入库的顺序(往往也是标本发表的顺序)排放。
6 管理
6.1 标本标志
标本入库后应标明标本号、抽屉号、标本柜号。
这些信息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6.2 检查
标本入库后应定期进行检查,检查时应避免外界高温高湿的影响。
6.3 保护
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藏标本的基本目的在于保存好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在良好环境中,合理排列并随时准备用于研究。因此,标本的保护是收藏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的措施包括:
——利用空调来调节湿度和温度。
——普通标本的保存温度应保持在16~18℃为宜。
——避光,标本储藏柜由抽屉和门组成,门具有紧密“密封”的性能。每次使用之后,都要把门关上。门在抽屉内部和外部环境二者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尽可能地保持了抽屉内部环境的稳定。
——黄铁矿(FeS2)化程度高的标本最好保存在相对湿度大约是30%的环境中。如果标本柜中的标本已经显示了黄铁矿腐蚀迹象(出现了细微的白或黄的晶体),就请古生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将标本置于特定环境中,减慢腐蚀过程。特定环境指在常用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密封容器中加有硅胶干燥剂,这样能够调节相对湿度达30%的特别要求。容器透明,从各方向都可看到标本。如果要打开容器,要记录下打开的时间或标本被取出时间。
——薄片标本平放于标本盒中再放入标本柜,保存于低温房间内。
——电镜样品贮存在温度相对受到控制且无尘的环境中。
7 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
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以及和标本有关的所有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人工记录或录入数据库中。
对新接受的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登记号、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等。
8 借用登记
应记录借用者姓名、借用目的(重新研究、查阅对比等)、借用标本的登记号、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
9 数据库
用电子数据库记录馆藏标本的详细资料。这种记录方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写表格。数据库包含可能彼此相关的域和亚域。
Ⅶ PCR实验室特点是什么
(1)布局理想的结构
标准PCR实验室采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所以只设置三间实验区,即:试剂准备区,标本制备区和PCR扩增区以及相应的缓冲区Ⅰ缓冲区Ⅱ和缓冲区Ⅲ。、使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区之前先进入缓冲区更换工作服,试剂和标本通过传递直接传入标本制备区和PCR扩增区。
(2)标准的气压设置要求
为了防止整个PCR实验过程中试剂和标本受到气溶胶的污染以及扩增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标准PCR实验室内各实验区设置了一定的相对气压,从设施上保证人员、环境和标本的安全性。
(3)严谨的防护措施
①
标本制备区内部安装有生物安全柜,标本制备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生物安全柜的通风系统保证了人员和标本的安全性,防止气溶胶对人员和标本的污染,生物安全柜内部的洁净度达到100级。
②
在三个实验区和三个缓冲区顶部以及生物安全柜和传递内部安装有紫外灯,供消毒用。试剂和标本通过电子连锁不锈钢传递,保证试剂和标本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
③
在试剂准备区和标本制备区设置移动紫外灯,对实验桌进行局部消毒。
(4)简明洁净的外观
SL-6040A标准PCR实验室主要由彩钢板、铝合金型材和玻璃等材料构成,其四角采用铝合金圆角立柱支撑,实验室内角采用铝合金内圆角装饰,结构牢固,线条简明,美观大方,密封性好。
(5)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要求部件由原厂内部测试,现场拼装。能大批量生产,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可靠,使成本得以有效的控制,安装方便。
(6)标准化设计
设定标准规格的实验室尺寸,充分节约空间,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并提供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文件范文(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实验室的设置和质量管理文件都经过多位专家和多家医院的论证,符合国家卫生部验收标准。
(7)集中控制设计
所有的开关都安装在开关面板上,以便于集中控制。
(8)人性化设计
在各实验区的工作台、传递窗、水槽和水龙头的位置,都根据人体工程设计。并且,在各实验区都预留有电话、网络和空调的接口。
Ⅷ 标本储藏室的储藏柜需要通风么
需要。
Ⅸ 蝴蝶标本永远保存
盒子密封性要好,里面放上樟脑丸和防潮剂即可。可以保存很久。
阳光直射会造成褪色。因此标本储存是要求避免阳光直射的。只要注意防蛀防潮,昆虫标本几乎能够永久保存。
蝴蝶标本,对于小型蝴蝶,不需要处理,直接展翅、定型,干燥后就好。大型蝴蝶可除去腹部内容物。
http://www.cninsect.com/bf-xg-zuo.htm
Ⅹ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孢粉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使孢粉化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入库保存,特制定《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确保孢粉化石标本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的标本库需要特定的条件,孢粉化石入库要求有详细的入库记录和标本登记并进行妥善保存,有些标本还需特殊保存,涉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等的信息记录管理以及数据整理需按照一定的程序。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王怿。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孢粉化石标本的保存范围及所用术语、标本库的条件、孢粉化石标本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信息记录。
本规程适用于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等保存收藏孢粉化石标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1)标本库(specimen storerooms):贮藏标本的库房及其设施。标本库应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资料,数据库亦应设有安全电子保护屏障。
2)标本柜(specimen cabinets):贮藏标本的木柜或铁柜,内有很多格挡或抽屉以系统地摆放未经实验室处理的样品、薄片盒和标本盒。
3)薄片盒(slide boxes):摆放薄片的盒子。
4)标本盒(specimen boxes):摆放装有有机残留物的小瓶。
4 标本库条件
库内要有显示温度和湿度的设施。具有密闭与通风的性能,能防湿,防虫,防混杂,防火,防震,防盗,防紫外线等,要有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施(空调)。
5 孢粉化石标本的保存
5.1 标本入库要求
——必须是经整理好的、未经实验室分析的样品,应有野外采集号、产地、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
——薄片和电镜座上应标注野外采集号和标本登记标签。
——装有机残留物的小瓶(已经实验室处理的副样)应标注野外采集号和对应薄片上的标本登记号。
5.2 孢粉化石标本入本登记
5.2.1 登记号
——登记号可由前缀和数字两部分构成。前缀往往代表不同单位或部门,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用“PB”代表古植物学(Palaeobotany);数字则按标本领号的先后顺序编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孢粉标本的登记号都是唯一的。
——登记号写在标签上,并黏于薄片或电镜座上。
——为了在标本与标本相关信息之间建立长期的和永久性的联系,登记号应在手稿提交出版之前就由作者本人登记领取。
5.2.2 登记研究标本还应记录的信息
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标本所在的具体图版、野外编号、薄片号、薄片定位数据、图片号码。
5.3 标本的摆放
1)根据类型的不同,孢粉化石标本的放置方式不同。未经实验室处理的样品应整齐摆放在标本柜抽屉中;薄片可放置在薄片盒中,薄片盒摆放在标本柜抽屉中;装有机物残留物的小瓶和电镜座放置在密封塑料标本盒中,摆放在标本柜抽屉中。
2)标签贴在薄片或电镜座上,标签上仅有登记号,其他信息可在数据库中查找。数据库内容包括:登记号、孢粉化石标本的学名、模式(含有薄片定位数据)、产地、时代、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鉴定人,及附注。
3)标本的保存位置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5.4 标本的排放
孢粉化石标本的排放可按未经实验室处理样品、薄片(含电镜座等)和装有机物残留物小瓶三个系列排放,但需标明某样品对应的薄片和小瓶的排放位置。在各类标本排放中可按照下列方案进行序列排放(一个库房应只采用一种序列;如果可能,可同时设立按不同序列排放的若干个库房):
1)按地质年代:基础单元是地层,更高的单元是纪(Period)和世(Epoch),新生代可再细分。
2)按产地:在大的地层单元中,标本被划分为本国的和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本。
3)古生物学分类:在地层分类单位和标本的国别分类之下,进一步的编排依据是古生物系统分类。孢粉化石标本和样品被排放在古植物大类。
4)同一门类标本的排放:研究单位的标本也可按门类排放,在各门类之下,同一门类化石标本进一步的编排依据是标本入库的顺序(往往也是标本发表的顺序)。孢粉化石标本排放在古孢粉学类标本中。
5.5 管理
5.5.1 标本标志
标本入库后应标明标本号、抽屉号、标本柜号。在孢粉化石标本中,需要标注出未经实验室处理的样品-薄片(含电镜座等)-装有机物残留物小瓶的相互对应位置。
这些信息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5.5.2 检查
标本入库后应定期进行检查,检查时应避免外界高温和高湿的影响。每个库房应规定定期检查的期限。
5.5.3 保护
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藏标本的基本目的在于保存好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在良好环境中,合理编排并随时准备用于研究,因此标本保护是收藏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的措施包括:
——利用空调来调节湿度和温度。
——未经实验室处理样品的保存温度应保持在16~18℃为宜。
——避光,标本储藏柜由抽屉和门组成,门具有紧密“密封”的性能,每次使用之后,都要把门关上。门在抽屉内部和外部环境二者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尽可能地保持抽屉内部环境的稳定。
——薄片标本平放于标本盒中再放入标本柜,保存于低温房间内。
——电镜样品贮存在温度相对受到控制(室温4°左右)且无尘的环境中。
5.6 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
1)标本须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及与标本有关的所有信息和数据。人工记录这些信息并把它们录入数据库中。
2)对新接受的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有必要便立即实施。
3)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并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登记号、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是在某文献中已描述过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等。
5.7 借用登记
应记录借用者姓名、借用目的(重新研究、查阅对比等)、借用标本的登记号、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5.8 数据库
用电子数据库记录馆藏标本的详细资料。这种记录方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写表格。数据库包含可能彼此相关的域和亚域。在数据库中应包括:登记号、孢粉化石标本的学名、模式(含有薄片定位数据)、产地、野外编号、时代、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鉴定人,未处理样品的摆放位置、薄片(含电镜座)的摆放位置、有机残留物小瓶的摆放位置和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