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解决塑胶模具产品结合线的问题
首先要明白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解决方式如下:
1,材料流动性太差,可以提高成型温度,增大注塑压力,或换用其他流动指数更高的原料;
2,模温过低,提高模温;
3,模具排气不好,增加或修改排气槽。
成性方面可以提高模温,提高料温,调整射速。模具方面可以加大浇口,改浇口位置(远离孔位)。如果产品不要求外观,而是要求强度。移浇口位置,使结合线移到强度要求不高的方向。
(1)模具设计怎么取消缝合在分模中扩展阅读
根据浇注系统型制的不同可将模具分为三类:
1、大水口模具:流道及浇口在分模线上,与产品在开模时一起脱模,设计最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所以较多人采用大水口系统作业。
2、细水口模具:流道及浇口不在分模线上,一般直接在产品上,所以要设计多一组水口分模线,设计较为复杂,加工较困难,一般要视产品要求而选用细水口系统。
3、热流道模具:此类模具结构与细水口大体相同,其最大区别是流道处于一个或多个有恒温的热流道板及热唧嘴里,无冷料脱模,流道及浇口直接在产品上,所以流道不需要脱模,此系统又称为无水口系统,可节省原材料,适用于原材料较贵、制品要求较高的情况,设计及加工困难,模具成本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塑胶模具
② 分模操作步骤主要有哪几步
就是用UG做模具的制作呀,一般的分模芯的设计与模架的设计两种。
模芯可以用UG通过设计好的三维实体直接拆出;
模架一般使用现成的通过UG中的moldflow找出。
PROE分模是模具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全世界99%的用品都是用模具批量生产出来的.模具可以世界工业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PROE分模技巧谈
1.L法:也就是最基本的方法COPY SURFACE,这是一位台湾教授教材上讲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2.切割法:许多时候,当我们做好分型面后进行分模才发现,分不开并且出现了许多绿线线和红点点,这时我们可选择切割法,具体做法是:直接将分型面复制一个后往前模方向延伸到前模仁的厚度,封闭起来生成前模仁,而后做一实体为后模仁,用分模切掉前模部分,再用参考零件直接CUTOUT出后模仁型腔来;
3.当然针对2所出现的情况,也可采用精度修改法来解决,适当的调整一下精度,也可解决一些情况,还可在设计过程中调整模具精度和产品精度保持一致,(最好是在CONFIG)中直接就设置为产品精度和模具精度保持一致;
4.补洞法:在做型面时,不要去COPY SURFACE(推荐使用),直接将有破孔的地方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曲面来堵住,有时曲面不太好做也可直接长出一块0.01mm厚的实体来,然后再一些比较简单的大分型面来就可分出来;
5.裙边法:对于大部分的壳体类产品,建议使用裙边来做分型面,这样不仅易分模而且往做出来的分型面比较漂亮;
6.产品中做分型面法:有的时候就是很奇怪的事,直接模具版块中做分型面分不出来的产品,换作到产品板块中去做分型面,然后到模具板块中去分模会比较容易分出,据小可了解有不少的高手就是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模的;
7.体积块法:有时也可用直接做体积块的方法来完成,包括做成成品的体积块和先随意做成几个体积块后再进行体积块的分割与合并;
8.调包法:在某些时候,当用主分型面进行分模时会出现分不开的情况,但不要轻易放弃,试换一个分型面(如镶件.镶针或者滑块)来分一下也会出现惊喜的;
9.修改产品法:此法做法是针对于一些用第三方软件做图转换的图档和一些产品曲面质量较差的的产品较有用.可将产品上一些局部的地方做
希望能够帮助你!!
2
③ ug手动分模详细步骤
你说的是模具设计步骤:1、收集任务书 2、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 3、确定成型方法 4、选择成型设备 5、具体结构方案: ①型腔布置②确定分型面③确定浇注系统④选择顶出方式⑤决定冷却、加热方式及加热冷却沟槽的形状、位置、加热元件的安装部位。⑥根据模具材料、强度计算或者经验数据,确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定位、导向件位置。<br> ⑦确定主要成型零件,结构件的结构形式。<br> ⑧考虑模具各部分的强度,计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br>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模具的结构形式自然就解决了。这时,就应该着手绘制模具结构草图,为正式绘图作好准备。<br> ⑨绘制模具图<br> <br>A绘制总装结构图<br> ①模具成型部分结构<br> ②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br> ③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br> ④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br> ⑤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br> ⑥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br> ⑦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br> ⑧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br> <br>B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br> ①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br> ②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 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br> ③模具使用,装拆方法。<br> ④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br> ⑤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br> C、绘制全部零件图<br> ①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br>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br> ②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br> ③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3.2。 "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br> ④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br> D、校对、审图、描图、送晒<br> <br>自我校对的内容是:<br> ①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br> ②塑料制件方面<br>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br> ③成型设备方面<br> 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哓口套是否正确地接触。<br> ④模具结构方面 a.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塑料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 b.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 c.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d.处理塑料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 e.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f.设计图纸 g.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h.零件图上的零件编号、名称,制作数量、零件内制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配合处理精度、成型塑料制件高精度尺寸处的修正加工及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标记、叙述清楚。<br> ⑤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不要使生产者换算。<br> ⑥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画法是否符合制图国标,有无遗漏尺寸。<br> ⑦校核加工性能:(所有零件的几何结构、视图画法、尺寸标'等是否有利于加工)<br> ⑧复算辅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专业校对原则上按设计者自我校对项目进行;但是要侧重于结构原理、工艺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描图时要先消化图形,按国标要求描绘,填写全部尺寸及技术要求。描后自校并且签字。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习惯做法是由工具制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审查,会签、检查制造工艺性,然后才可送晒。<br> ⑨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由工具制造单位技术人员编写制造工艺卡片,并且为加工制造做好准备。在模具零件的制造过程中要加强检验,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尺寸精度上。模具组装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模具检验表进行检验,主要的是检验模具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俚语模具的制造质量。<br> <br>强烈推荐一本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 加拿大人H瑞斯写得《模具工程》<br> <br> 我的文库里面也有很多资料可以下载,如果还有问题也可以直接网络HI我
④ proe模具分模步骤
proe分模大概有以下步骤:
1、首先创建模具分模装配组件,新建文件。
类型选择:制造
子类型选择:模具型腔
分模完成文件
⑤ 在注塑模具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的关
1.使用FUTABA标准模座结构组模座。
2. 使用正钢或同规格标准模具零件、配件。
3. 所有导销(GUIDE PIN),衬套(BUSHING)必须在尾端有凸型。
4. 所有模具设计图面纸张尺寸需统一使用全开规格尺寸,并等核准后,才开始制作。
5. 模具上成品部分加工时,应以成品图中尺寸公差的半值来做为加工公差,不得使用 成品图上之公差来加工。
6. 所有度量单位以英制为准,长度使用毫米,重量使用公斤,温度使用摄氏(C)。
7. 压力以英制PSI为单位,1PSI=1磅/平方英寸=14.2公斤/平方公分。
8. 确认模厚,夹模板行程,顶出行程。
9. 公母模四侧面吊模孔位置,“A”“B”板每一相邻两侧最少有一吊模孔,其他模板最少 有一侧面有吊模孔。
10. 四支导销中之任一支,必须做成偏心,即不与其他三支对称,以防止公、母模反向 合模。
11. 打印钢材规格及硬度於模仁底面。
12. 详列材料表并标示材料与表面处理规格,并标示电热器瓦数规格与电压大小。
13. 打印,编号所有模具零件。
14. 模具两侧面,应与装箱前以铁条固定,以免模面分开。
15. 同一成品模穴超过一个穴时,应采用连续编号以便识别模穴。
16. 在模座上需有一吊模孔於模具重心位置,以避免吊模时模具倾斜,并确定螺纹与深 度足够负荷模重。
17. 除模仁有大面积梯阶靠破外,均应装置模面锁定块(PARTING LINE LOCKS)。
18. 肋片深度超过5mm时,需於肋底部加逸气销或以镶件制作,以利塑料充填。
19. 以销子做平面靠破时,应将销子顶端加长伸入钢材内,避免销子顶面压损或变形。
20. 成品重要处,应稍预留尺寸,避免加工尺寸过大而导致补焊。
21. 模仁未经许可不准补焊。
22. 在特殊情况下以补焊修补模具时,应选用模具同材料做焊条,以免材质不同影响成 品之外观及留下痕迹。
23. 各项装配组立均应确实控制公差,不得有敲击之痕迹留下。
24. 所有的模板除分模面外,其余角落应倒角。
25. 使用电热器之模具,均需附电路图以便生产单位正确接线。
26. 模具需咬花处理时,拔模角度至少需要2度以上,咬花深度则每深0.001”需增加1度 拔模角,例如:深度为0.003”时需有5度拔模角度,咬花前模穴表面至少要以#300 砂纸打光。
27. 确认模穴,模座强度足够。
28. 模具设计应符合成品图面附注要求。
29. 提供所有不属于标准规格零件详细图面。
30. 模仁表面经电镀处理后,应加热模仁至500F以1英寸厚度加热1小时计算,以防止模 仁脆化。
31. 电镀件之厚度及附着强度均需特别注意,不得在使用后有剥落的现象。
32. 美式塑胶机顶出杆位置图,主料头末端倒钩设计,及三片模或使用剥料板模具其拉 杆设计须设计倒钩请。 B.模具组立图制作要点
⑥ 关于模具设计
首先要了解清楚客户的要求(如产品的外观要求,结构上的要求或其它的一些特殊要求)与客户进行沟通,接下来就要开始分析要做的这个产品了,主要是检查产品的拔模及肉厚,对一些柱位及肋位进行防缩水处理(这些很必要,可以减少以后开模中一些不必要麻烦,提高你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
下面就要进入我们的主题——————模具设计(以下以PRO/E 进行模仁3D,再在CAD里面完成所有设计为基础)
1:对产品进行排位(这将决定模具的大小,在这里要考虑的东西大多了,主要的还是靠你的经验及你们公司的要求)(如果用CAD设计的话注意要先对产品进行镜像,再放缩水,然后才排位)排位再好做到产品四面分中,以便后面加工时出数) 2:对产品加上收缩率(缩水)
3:确定模仁的大小(具体的不多讲,网上有很多参考资料)
4:现在可以开始做分模面了,这里考的就是你的真功夫,不仅3D要用的好,模具结构更是重中之重
5:分模面做好就可以把模具分开了,前后模,镶件,斜顶,行位都可以在这边分好
6:接下来做的就是流道了,这个关系到公司生产的成本及产品的质量,设计时要三思啊
7:下面就是冷却水路的布置及镙丝也的放置,顶针的排列(用EMX设计这里只要做基准点就可以
8:用CAD设计的话我一般做完以上的工作就把它转成平面图,直接放入模胚再在CAD里面设计了,以下的设计以CAD为主(可能很多人做法会不一样)
9:模仁图有了,就开始模胚上的设计了,先要以模仁的太小及结构定出模胚的大小及形式(如大水口,细水口等)然后用模具外挂调出适用的模胚,装入模仁(注意图层的控制及颜色的控制,以便在后面出散件图时能更快,更易识别)
10:把水路引到模胚上,当然还有镙丝,再来画上弹弓,垃圾钉,顶棍孔,在主视图上做这些的同时要在剖面图上表达出来,当然不有顶针了,别忘了这里把唧嘴给画上,如果是细水口的话就忙了,水口拉针,拉杆,开闭器都要在这里设计好,如果有行位的模具应先设计好行位 11:做好这些好像差不多了,可以休息10分钟了,接下来的工作是撑头及锁模片,还有一个撬模坑差点忘了
12:简单一点的模具做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只是说结构图)开始标数吧,同时也是检查设计正确性的重要一环
13:搞定就开始做BOM表了,做完套上图框,这个不用多说了吧,填好标题栏再检查一遍(这时我一般自己看一遍再调给同事看一遍(自己的错误有时怎么都看不出来)好了,出个组立图先,给客户确认一下,看客户还没有不满意的,有问题的话赶快改吧,没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可以出散件图了
⑦ 模具设计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第一步:产品分析与修改,确定模具结构,缩水图:
1、产品分析:开模方向,分模线与分模面,外形尺寸,厚度,拔模角度,倒勾及相应抽芯方式,进胶点与进胶方式,模穴数等等。
2、转工程图:用三维软件出图,一般建立三个视图:第一个主视图(后模表面投影),第二个第三个立体示意图(外表面和内表面)。其他视图按第三角法或第一角法摆放,剖视图(X和Y,剖切位置线通过重要位置中心,倒勾,柱位,孔位,枕位等等),保存文件DXF格式,到CAD打开标数处理。
3、缩水图:将上一步工程图镜像一次并且放大一个缩水率的倍数。(标明:MI,缩水率)
第二步:产品排位:在模具内怎样排列
考虑因素:模具长宽方位,产品模穴数,进胶位置,间隔(强度,放什么零件放得下)
先排第一个视图是后模侧俯视图抓主视图,第二个视图排前模侧俯视图,先把第一个视图中心线镜像到正右方然后抓后视图,然后排第三个X方向剖视图放在后模侧俯视图的正下方,第四个视图Y方向剖视图排在前模侧俯视图正右方。
第三步:模仁订购
根据产品的大小,生产批量,模穴数,抽芯机构等.
第四步:模胚订购
根据模仁大小与抽芯机构(侧),进胶方式与位置,前模是否有抽芯(开模动作,油缸),产品材料,顶出方式等等。
第五步:将模仁装配至模胚内
第六步:模仁与模胚安装与定位设计
第七步:分模线,枕位,镶件设计
第八步:如果客户产品有倒勾要设计抽芯机构如行位或斜顶设计
第九步:设计浇注系统(直接浇口,侧浇口,潜水口,牛角式,点浇口,扇形浇口,搭浇口等)
第十步:如果是细水口模具那么要设计开闭器与塞打螺丝
第十一步:排气系统设计(排气槽位置与产品溢边值大小)
第十二步:顶出系统设计(顶针,斜顶,司筒,顶块,推板,气顶等)
第十三步:冷却系统设计(水路样式如直通式,阶梯式,隔板式,螺旋式等)
第十四步:辅助零件开设(弹簧,垃圾钉,撑头,中托司,锁模板,扣机,边锁,平衡块,限位块,吊模孔,撬模坑等)
第十五步:检查与修改,视图补充与位置调整
第十六步:2D转3D分模或做全3D
第十七步:拆散件图(3D+2D)
第十八步:图纸审核,改图。
第十九步:图纸合格后打印归档
第二十步:图纸发给模具制造车间加工
以上模具设计从客户给3D图开始到设计出模具图到加工整个流程步骤,希望对你有帮助!
客户提供的图纸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客户给定审定的塑件图纸(二维电子图档)及技术规范要求(此时需要用三维软
件构建3D图)。
(2)给定3D图档,处理成2D图(出工程图纸)。
(3)给定样板(手板),此时需要测绘出2D和3D图。
以上是一般有三种,其中第二种情况最常见,就是客户产品设计师设计好了3D产品拿给你开模。
希望以上答案会对你有帮助 有需要了解更多模具资料可以私聊
⑧ 塑胶模具设计中的问题
塑胶模具设计中的问题:
一.检查胶位是否均匀,如不均匀则会引起缩水并影响外观。
二.确定分型面与拔模角
1.分型面选择在开模方向上投影的最大值,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简单化
2.碰穿位:尽量选碰后模,如要碰前模,易走披锋,影响外观,利用平面接触。
3.枕位:枕5—8毫米,再与大分型面接平,胶位部分拔3度,后面拔3度或避空。
4.插穿位:利用侧边工作,拔3度,一般做镶件。
三.拔模原则:
1:减胶方向拔模。
2:轴类最大端为产品尺寸,孔类最小端为产品尺寸。
四.2D一定要注意镜像且放缩水,如忘记这步,绝大部分模具报废。
五.缩水:缩水率小产品(5‰以下)可按经验放缩水,缩水率大产品,例如一个可放18‰也可放20‰更甚至于可放22‰产品,一定要先征求负责人意见再放,以免跟配套产品尺寸不吻合。
六.唧嘴偏心KO应与同轴
七.行位要点:
1.一般用斜导柱作动力,比较小的抽芯距用T形槽,大于30mm用油缸抽芯。
2.斜导柱的角度比铲机角度小2—3度。
3.后模行位伸入前模超过总高度一半,可省掉铲机,利用前模加工面作压面。
4.行位宽度大于100mm,尽量用2根斜导柱,大于150mm的中间加导向槽。
5.行位定位:尽量不用波仔弹珠(力不够大),用螺丝定位。
6.行位在TOP位处,一定要放弹簧,否则行位开完模因重力作用,无法归位而导致撞坏。
7.开模方向投影,如行位底下有斜顶或顶针的,要设置先复位机构,否则有可能行位与斜顶或顶针会产生干涉。8.行位跟行走,走啤把,包胶位,直身出。
9.行位行程应大于扣位2至3mm,油缸行程应大于扣位10mm。
10.为了增加铲机牢固性,尽量做反铲。
八.斜顶设计要点
1.斜顶一般做3—8°,不超过15°。
2.顶出行程一般大于扣位0.5—1mm.
3.顶出方向:胶位应平或向上,否则做延迟斜顶。
4.斜顶宽度比较小时,顶针板增加一座架,使斜顶高度减短,以确保强度。
还需要注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