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钢筋直径到底怎么量
钢筋直径用游来标卡尺量,源一头在肋上另一头不在肋上量得的尺寸即为钢筋的直径。
公称直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钢筋直径,但是公称直径没方法直接测量。
钢筋公称直径是为了设计、制造、安装和维修方便而人为规定的标准直径。所以它是一种名义直径(或直接称呼为直径)。与实际直径有差别,例如,钢筋公称直径为10mm,其实际直径可能只达到了9.98或者是10.05。
拓展资料:
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变形钢筋的公称直径相当于横截面相等的光圆钢筋的公称直径。钢筋的公称直径为8-50毫米,推荐采用的直径为8、12、16、20、25、32、40毫米。钢种: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
参考资料:网络-钢筋
㈡ 箍筋长度的计算方法
箍筋长度的计算方法
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1、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2、外包宽度=b-2c+2d;3、外包长度=h-2c+2d;4、b×h=构件横截面宽×高;5、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6、d——箍筋直径。箍筋: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
箍筋加密区与蜚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A8-1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
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2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两肢箍。
网络-箍筋。
箍筋长度计算公式是什么
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箍筋弯钩长度计算:对转半圆弯钩180度,为6.25d;对直弯钩为90度,3.5d;对斜弯钩为45度,4.9d;135度箍筋弯钩为11.9d,长度11.9d弯曲值的计算:计算时,用到一个弧度和角度的换算公式:1rad=3.14*r*2/360,即一度角对应的弧长是0.01745r。
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
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及图解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及图解: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1、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2、90/180的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籍筋内皮周长-4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1个180°弯钩中心线长+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8.268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99.613、135/135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3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135°弯钩中心线长(135°弯钩中心长度=3π/4*(R+d/2),R=2.5d)+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3326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29.6箍筋内皮周长长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构件周长 -8个保护层)
㈢ 如何计算圆形钢筋的直径和周长
圆形缩尺
(1)按弦长方向布置
先算出钢筋所在位置的弦长,再减去两端保护层厚度,便得钢筋长度。
㈣ 螺纹钢直径允许偏差
1. 公称直径范围及推荐直径
钢筋的公称直径范围为6~25mm,标准推荐的钢筋公称直径包括6、8、10、12、16、20、25、32、40、50mm等。
2. 带肋钢盘的表面形状及尺寸允许偏差
带肋钢筋横肋应符合以下规定:
- 横肋与钢盘轴线的夹角β不应小于45度,且当夹角不大于70度时,钢筋相对两面上横肋的方向应相反;
- 横肋与间距l不得大于钢筋公称直径的0.7倍;
- 横肋侧面与钢筋表面的夹角α不得小于45度;
- 钢筋相对两面上横肋末端之间的间隙(包括纵肋宽度)总和不应大于钢筋公称周长的20%;
- 当钢筋公称直径不大于12mm时,相对肋面积不应小于0.055;公称直径为14mm和16mm时,相对肋面积不应小于0.060;公称直径大于16mm时,相对肋面积不应小于0.065。
3. 长度及允许偏差
a. 长度:钢筋通常按定尺长度交货,具体交货长度应在合同中注明。钢筋以盘卷交货时,每盘应是一条钢筋,允许每批有5%的盘数(不足两盘时可有两盘)由两条钢筋组成。其盘重及盘径由供需双方协商规定。
b. 长度允许偏差:钢筋按定尺交货时的长度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0mm。
c. 弯曲度和端部:直条钢筋的弯曲变应不影响正常使用,总弯曲度不大于钢筋总长度的40%。钢筋端部应剪切正直,局部变形应不影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