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混凝土灌注桩浇筑混凝土时,如何限制钢筋笼的移位、上浮等问题
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在钢筋笼的制作中,将对称的4根主筋的下部各加长3~4m,延长至孔底,并将加长钢筋末端弯起或加工成圈状,加强混凝土灌注初期对钢筋笼下部的握裹力。在设计要求允许范围内,适当减少钢筋笼下部的箍筋和加强筋的数量。钢筋笼就位后,在钢筋笼顶部用钢筋或钢管将上部主筋与钻台架连接顶牢,或将钢筋笼顶部固定在钢护筒上,防止钢筋笼上浮。
在清孔和混凝土灌注之前把泥浆的比重控制适当的范围内,在1.5~2.0 之间,要求作泥浆用的粘土塑性指数不小于15。且清孔应尽量彻底。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防止混凝土拌合物从漏斗顶溢出落入孔中,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加大泥浆比重。泥浆比重过大,孔中液体对钢筋笼浮力增大,而且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厚的浮浆,使孔内混凝土顶面标高探测不准确,并在混凝土上升时浮浆会裹着钢筋笼上升。
混凝土配制时严格控制其流动性(坍落度)和初凝时间,选用初凝时间较长的水泥品种,适当加大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采用0.5~0.6,含砂率采用40%一50%,而且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40mm,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达到18~22cm 范围之间,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易性)。混凝土灌注前严格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进行第二次拌和,严禁不合格的混凝土灌入孔内。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其流动性变小,在不利的施工条件下,推广用缓凝剂,以推迟混凝土的凝结过程,增加其和易性。
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合理计算确定首批混凝土数量和漏斗的高度,要求导管底口埋入首批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m,在灌注¢1.5m桩时保证有2.7m3 的蓄料斗;灌注¢1.2m
桩时保证有2.0m3 的蓄料斗,及采取下料后导管回插10cm 的方法来保证埋管深度,防止混凝土流出导管底口时流速过快导致钢筋笼上浮。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不断进行,
每斗混凝土灌注间隔时间尽量缩短,严格限制拆除导管所耗时间,一般不超过去时15s,灌注中途不得停工。
当钻孔内混凝土顶面上升到接近钢筋笼下端时,是比较容易产生钢筋笼上浮的阶段,为防止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升,除保证首层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有足够的流动性外,采取以下措施:1.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笼底面时,应保证导管有较大的埋深,但一般不得大于6m,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保持较大距离,最好有3m以上并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减小混凝土的冲击力,以降低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翻升时钢筋笼所受到的顶托力。2.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3~4cm 时,提升导管,并保证导管在混凝土内的埋深在1.5m 以上,钢筋笼被该段非流动混凝土压持住(混凝土对钢筋笼骨架的握裹力)。在继续灌注混凝土时,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导管底口以下钢筋笼受到混凝土的握裹力也随之增大。一般情况下,有了这段安全埋置距离,钢筋笼便不会上浮。
2. 桩基础浇筑混凝土时,标高怎么控制
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端承桩以贯入度为主不许控制标高,摩擦桩控制标高;下放钢筋笼时待到设计标高后停止下放,用方木或者钢管横向穿过钢筋笼上方,将钢筋笼固定,下导管浇筑混凝土,抽出方木或者钢管,浇筑完成,基坑开挖时按照设计标高切除桩头(桩头超灌80cm~100cm)
3. 灌注桩浇筑时怎么控制钢筋笼底部保护层厚度,眼睛看得见部门位置可能正确,但桩底部分怎么控制
对于摩擦桩,不存在;因为摩擦桩本身钢筋笼是不到底的(上端固定在钢护筒上);对于嵌岩桩,因为底下是岩石,没有混凝土保护层也无伤害。
4.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标高如何控制
为了防止钢筋笼在吊运过程中发生纵横方向(不可自动复原)的塑性变形。除了要求起吊方法正确,不可采用错误的方法(特别注意下端不 可拖地)之外,必要时还可采用临时加强刚度的措施,使用纵向抗挠屈加劲杆(一般可采用木条),对于长骨架,可在骨架内部临时绑扎两根杉木杆以加强其刚度,因为它体直,质轻,便于安装、拆卸。起吊时采用两点吊法,第一吊点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吊点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到上三分点之间。起吊先提第一吊点,使骨架稍提起,再与第二吊点同时起吊。待骨架离天地面后,第一吊点停止起吊。随着第二吊点不断上升,慢慢放松第一吊点,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停止起吊。解除第一吊点,检查骨架是否顺直。当骨架进入孔口后,应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严禁摆动碰撞孔壁。然后,由下而上地逐个解去绑扎杉木杆的绑扎点。解去后,杉木杆受水的浮力自行浮出水面后即可取去。当骨架下降到第二吊点附近的加强箍接近孔口时,可用型钢穿过加强箍下方,将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将吊钩移到骨架上端,取出临时支承,继续下降到骨架最后一个加强箍处,按上述办法暂时支承。此时可吊来第二节骨架,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进行焊接。最后一个接头焊好后,可下沉骨架,如此循环,使全部骨架降至设计标高为止。
骨架最上端定位,必须由测定的孔口标高来反推定位筋的标度,并反复核对桩基保护桩使钢筋笼骨架就位准确后再焊接。
具体做法是:在定位钢筋顶端的顶吊圈内插入两根平行的工字钢。将整个定位骨架支托于护筒顶端。两个工字钢的净距应大于导管外径30CM。然后撤下吊绳,用用4根φ25短钢筋将工字钢及定位筋的顶吊圈焊于护筒上。钢筋笼下完后应在钢筋笼上拉上十字线,找出钢筋笼中心,根据保护桩找出桩位中心,钢筋笼定位时使钢筋笼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并固定,使钢筋笼定位于孔中心。一方面可以防止导管或碰撞而使整个钢筋骨架变位或落入孔中,另一方面也可起到防止骨架上浮的作用。
对于非全长配筋的桩,下好钢筋笼后勿必用槽钢栓住钢筋笼顶吊圈,并将钢筋笼焊接牢固,防止下落。
5.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标高如何控制
钢筋笼顶标高一般不算钢筋锚固长度,一般钢筋笼顶标高理论上是与桩顶标高一致,至于实际施工造成的误差就没办法理论计算了。
钢筋笼总长=桩长(人工挖孔桩需减去锅底高度)+锚固长度
有效桩长是对桩顶荷载和桩顶沉降有无贡献的角度来定义的,这个与有效桩长无关
6. 灌注桩的简单问题(高分)
钢筋笼的放置长度 首先是考虑到地面标高~也就是正负0标高来定制 在正负0开始下就必须埋置框架柱的钢筋
你所说的“截的太多不行,太少也不旅嫌行” 我考虑到的是 钢筋笼放侍汪置时 超出正负0的长度 如果拆谈手是的话
其实就是当你埋置钢筋过长 所需要的截 是裁掉的意思吧~.......这个只是为了到正负0 所节约钢材用的
笼顶的标高不是顺便定的 而是从整体的平面来定制的 定制的正负0一般都是以路面为标准~ 或者加上2阶梯
要不就是比路面高出10~30公分
如果有用 请给分
7. 钢筋笼顶标高过高
钢筋笼顶标高过高造成原因: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烂神虚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瞎袜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
解决办法: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快饥燃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时,控制导管埋置深度,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4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不宜大于6m和小于2m,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8. 钢筋笼顶标高比原地面低4米多的话怎么办
在不通知监理的情况下,做个同规格的笼子搭接上,需保证接头错开,满足锚固长度。
如果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知情的话,最好和设计部门沟通下,上述方法也可用。
你短的太多了,往上提钢筋笼的方法切不可用。
9.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那些标高
开钻前,要测量原地面及钻机平台(基准面)标高,主要是为算出所需钻杆的长度,钻机钻进过程中,一是通过钻杆的累计长度来控制,成孔时,可用测绳来复核。浇筑前,下钢筋笼,计算吊环的长度,要控制好钢筋笼的顶标高,还有就是浇筑砼,快到顶时,控制好桩顶砼的位置,注意砼一般要超浇50公分以上,后再破去,为保证桩头的砼质量。
10. 钢筋笼和格构柱的吊装要求有哪些
钢筋笼和格构柱吊装方案:
钢筋笼与格构柱的安放标高,可由护口管顶端处的标高来计算,安放时必须保证桩顶的设计标高,允许误差为±10mm,格构柱与钢筋笼必须焊接牢固,垂直偏差不大于1/300。
钢筋笼下放时,应对准孔位中心,一般采用正、反旋转慢慢地逐步下沉,防止碰撞,放至设计标高后应立即固定。起吊钢筋笼下笼时由人工辅助对准孔位,保持垂直、轻放、慢放,避免碰撞孔壁。下放过程中若遇到障碍应立即停止,查明原因后进行处理,严禁提高猛放和强制下入。
钢筋笼安装入孔时和上下节笼或钢筋笼与格构柱进行对接施焊时,应使钢筋笼和格构柱保持垂直状态,对接钢筋笼时应两边对称施焊。
孔口对接钢筋笼完成后,需进行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下一节笼的安装。
下放钢筋笼、格构柱时,技术员在场严格控制笼顶标高。有格构柱的钢筋笼应对格构柱顶面超平控制,并与井口钢管焊接牢固,无格构柱的钢筋笼应制作三根吊杆(吊杆用∮25钢筋加工,下部焊在钢筋笼主筋上,上部弯钩吊挂于井口钢管上),防止钢筋笼下称或浇注混凝土时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