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能解释一下条形基础地下黄圈画的三根钢筋怎么放的吗,看不懂这个图啊
1号:12间距150,为盖筋,两端分别下锚;
2号,14间距200,位于柱承台底部范围内,两端不弯钩;版
3号:12间距200,左侧直角弯,权右侧伸入防水底板通长设置。
(该图中,承台右侧有一根竖向表示钢筋的线应该是多余的)
『贰』 梁上部下部都是三根钢筋如何绑扎四肢箍筋
现在平法提倡的都是大箍套小箍,大箍套住上下共6根主筋,上下部均设置一根HRB335直径至少为14的构造筋,使它和梁的中间主筋分别位于小箍筋的角部。
谢谢网友们的支持,在我看了“百笑狂生”的回复,再认真翻阅了图集后,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但是我还想说以下几点:
1、03G101-1第24页第四条: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该项为必注值。而你的图纸上没有注明就说明不设置架立筋。(之前我错了,以为架立筋是选注项)
2、如果非要配成四肢箍,我估计设计人的意图并不是大箍套小箍了,设计人的意思应该是用两个相同大小的箍筋分别套住4根主筋。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做法在以前的图集中都允许,但是在03G101第62页至65页的注1中就明文规定了“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当梁承受扭矩时,沿梁截面的外围箍筋必须连续,只有围绕截面的大箍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此时的多肢箍要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如果梁不承受扭矩(只受弯和受剪),可以采用两个相同箍筋相互交错套成四肢箍,但采用大箍套小箍能更好的保证梁的整体性,且材料用量并不增加。
3、其实我个人认为只有上下各3根主筋,没有必要配成四肢箍,倒可以直接配成双肢箍或三肢箍,这样既与03G101相符,又与原先的图集没有冲突。建议与设计人沟通。
至于“百笑狂生”说的“完全架立筋”其实没有必要,它只要伸到支座附近能与支座主筋搭接上的完全可以与支座钢筋搭接后截断;还有关于他的“梁的配筋要对称配置”的说法,我不能认同。
『叁』 三根16的钢筋位置怎么放那个拐弯的线怎么回事
2根是通长钢筋一根是梁的非贯通筋,按照图集要求计算长度放置即可
『肆』 地下室剪力墙顶部有3根Ф18的钢筋如何放置
一般墙顶都应该设暗梁的,当成梁纵筋处理就可以。
『伍』 梁底第二排的3根钢筋在绑扎的时候怎么固定
用短钢筋和底排隔开,靠箍筋的和箍筋绑扎,中间的固定在短钢筋上。
『陆』 剪力墙(两排),洞口每边补强钢筋为3根直径14的钢筋,是补在一排上还是怎么放置
洞口加筋是抄因为此处的开洞已经影响到了钢筋的配筋率,所以在剪力墙上被洞口截断的钢筋,通过在洞口四周设补强钢筋来处理,一方面配筋率满足要求,一方面避免洞口处由于应力的突变,造成砼承载力降低或裂缝等。这样 你听明白了么,也就是说加筋的位置恰好是被截断钢筋的位置。
『柒』 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3根面筋和3根底筋,什么情况下才能放2根
只要钢筋放抄得下去就可以袭。
具体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010-2010)第9.2.1 条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捌』 梁的上部和下部都是3根钢筋,4肢箍筋,怎么绑
3根钢筋平分排列,外箍套两根角筋,内箍套一根,这种方式不多见。
『玖』 图片左下角原位标注的3根25加2根22钢筋怎么摆放
这个原位标注表示梁第一跨下部钢筋总共配筋5根
其中3根为直径25mm,2根为22mm
配置的箍筋直版径为8mm,加密区间距权100mm,非加密去间距200mm,四肢箍
还配有6根14mm梁侧构造筋,每侧3根
值得注意的是集中标注的4根18表示梁上部钢筋的通长筋
『拾』 请问下梁上部2根钢筋 下部3根钢筋怎么怎么设置4肢箍
怎么会有这样的设法
不要说两根不能设 就是下面三根设4肢箍也是不合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