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既然人类从未登上过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又是怎么知道他们上面没有氧气,温度情况,地表情况的
这位热心网友回答的很准确。
1、通过宇宙中的太空望远镜。例如射电望远镜,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通常,由天线、接收机和终端设备3部分构成。天线收集天体的射电辐射,接收机将这些信号加工、转化成可供记录、显示的形式,终端设备把信号记录下来,并按特定的要求进行某些处理然后显示出来。所以,射电望远镜可以通过星球辐射观测星体构成。
2、通过在宇宙中飞行的航天器。有些航天器上装有高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星体上的元素。
3、登陆器。有些航天器上装有登陆器,登陆器降落至星体表面,来探测星体构成。
4、探险车。目前火星上的机遇号仍在工作,它可以分析其表面成分。还可以用机器手挖取表面土层,送至地球分析。
5、宇航员。目前只有美国的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留下了真正的人类的脚印。
6、光谱。太阳的构成和温度就是用光谱分析出来的。
B. 好奇号是怎么登陆火星的它又是怎么在火星表面爬行的火星的引力能吸住火星车吗
通过减速伞,空气起重机等来完成着陆,这一过程需要七分钟,可是地球的指挥人员不能亲自指挥,所以又叫做恐怖七分钟。好奇号火星车的先进住处就是它是靠核能来提供动力,而不是以往的太阳来提供动力,所以它可以不用考虑火星当时的环境,任何时段都能启动,它有汽车一般大小,在火星表面移动是靠轮子移动。火星的引力当然能吸住它啦!火星是行星,和地球是一个级别的,他可不是和月球一样没有大气(月球是卫星,说白了就是块大陨石),火星比地球小,所以它的大气没有我们地球那么牢固,但还是有重量的只是比地球要轻。宇宙是失去重力,可是在星系内有母星的引力,行星有行星的引力,所以只要有质量的物体都有万有引力
C. 日本成功登陆52亿公里外的小行星,这一技术,比登月难度大吗
日本登上小行星了?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太空事业之前一直被美苏把持着。 苏联解体之后, 美国航天 一直一枝独秀,它是唯一集齐八大行星照片的国家,甚至连被除名的 冥王星 的照片都有。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我们先后完成了 空间站 、探月以及火星探测,成为了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新兴力量。 至于日本,似乎更像是航天的边缘国家,很少听说它们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什么发展。
那么,日本登陆的小行星到底是哪颗?既然能够成功登上小行星,为何他们不先登月呢?
隼鸟2号 是日本为了 探索 龙宫小行星专门发射的探测器,于2014年12月3日发射,历时4年飞行,抵达小行星龙宫(编号1999 JU3)。 隼鸟2号投放探测器,在龙宫上采取了岩石样本, 并于2019年返回,于2020年返回地球,将样本降落在了澳大利亚南部。
然而隼鸟探测器并没有完全回来,携带样本的是返回舱, 它的探测部分还将利用剩余的燃料前往下一个小行星1998KY26,预计2031年到达。
隼鸟2号 成功着陆小行星并成功携带样本返回,对于全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这代表人类以后可以对小行星进行开采。
整个太阳系中数量最多的天体就是小行星, 人类已知的就有超过10万颗,科学家估计太阳系的小行星数量大约在100万颗左右。
对于日本取得这样的成就,中国方面也是送上祝贺,毕竟这是人类小行星技术的一大进步。 但是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龙宫小行星距离地球52亿公里,远超过了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既然日本能够成功登陆小行星,为何不先一步登陆 月球 呢?
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 日本有自己的登月计划,并且围绕月球的探测器中,有一枚是日本的。
2007年9月14日, 日本发射了 月亮女神探测器 ,上面携带了15个探测仪器,准备对月球进行一次全方位的 探索 ,这是日本第一次发射月球探测器。
上个世界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将人类的登月计划做到了极致, 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登上过月球的航天员有且只有 美国 的。 受到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启发, 1999年,日本决定开启自己的 登月计划 ,命名为“月亮女神”。 原本计划在2006年就发射,由于出现了故障,计划被迫推迟到了2007年。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 嫦娥一号 月球探测器,可以说从时间上来看,二者几乎是同时开始的探月计划。 然而差不多15年过去了, 中国已经成功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日本的探月计划几乎是在原地踏步 。可以说中国探月技术领先日本一大截。
另一方面,他们在小行星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隼鸟2号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登陆C型小行星。 从这一点看,日本的小行星探测技术超过了中国。 那么日本为何会放弃发展自己的登月计划,而转投小行星的怀抱?登陆小行星技术比登月难度更大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登月和登小行星完全是两种概念,因此技术没有可比性。 日本隼鸟2号 的成功只能说明它的小行星技术成功,但不能说它的这个技术就比中国的探月先进,对比也要是同目标来看待。 日本能登上小行星,不代表它能登上月球,因为在这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是不一样的。
月球属于地球的体系里面,想要登陆月球,不仅要考虑月球本身的引力,还有地球引力的影响。 而小行星所处的环境复杂,周围密密麻麻全是其他小行星,如何精确定位是关键。 而且小行星极易受到更大天体的影响,说不定还没有到达,它就被挤出了轨道。 地球和月球在 历史 上没少被小行星撞击,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白垩纪末的那颗,直接导致 恐龙 王朝被拦腰折断。
月球 的表面积更大,因此需要对月球上的每个地方都做好研究,这需要付出时间、人力以及大量的经费。 我国有强大的经济作打底,因此可以在探月上放手一搏。 而日本的经费紧张,他们需要将钱花在刀刃上,探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没有那么多资金在这上面。 小行星的面积小,可以定好目标之后,专注进行。
作为一个小国,日本没有美苏中的充足经费,如果它想要在航空航天上取得成绩,就必须另辟蹊径。 当大国的目标都在大型天体上时,它选择了小行星。
苏联解体以后,太空不再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探寻之中 ,除了大家熟知的美国 NASA ,还有欧盟的欧空局ESA、日本的JAXA以及中国的国家航空局。 由于很多领域已经被美苏捷足先登,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拓展空间, 比如 嫦娥五号 的着陆地点是在月球背面,之前从未有探测器到达过。
欧空局则选择与美国合作,最具代表的计划就是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 日本航天局想要在这些力量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选择一个之前无人踏足的,于是他们找到了小行星1999 JU3,又名 龙宫 。 决定在这上面进行尝试,最后获得了成功。
很早之前就有科学家预测,未来的地球会拥挤不堪,资源也支撑不过百年,因此,太空才是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著 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去世前也说过,人类最终会离开地球,前往宇宙开始移民。 这是新时代的“大航海运动”,谁先抓住了太空,谁就抓住了未来。 因此很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 航空航天 上,就连印度都没有放过这轮风口。
我国在 历史 上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结果在近代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积极开展航空航天计划,在1970年完成了第一枚人造卫星的发射。 从那之后,中国跻身世界航空强国之列,直到今天, 中国已经完成了当年制定的计划,准备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进,这一次我们不会再错过。
人类从非洲一隅出发,到足迹遍布世界,用了大约10万年,而人类从站在地上 仰望星空 ,到飞向太空触摸星辰,100年的时间都不到。 人类发展得越快,所需要的能源就越多,可地球目前所存在的化石能源,是完全不够未来使用的。
化石能源是地球在5亿年的时间里,通过能量转换,将曾经的古生物的能量封存在地壳中。 人类将这些能量释放了出来,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 我们不仅面临资源短缺,还面临环境恶化,全球变暖。 今天的 地球 是人类的摇篮,明天的地球可能就是人类的地狱。
人类是 太阳系 唯一的文明体,可是根据文明等级,我们连最初级都没有达到, 科学家预测人类还有大约200年的时间达到一级文明,然而地球上的能源只够人类再使用50年。 人类看似时间很充裕,其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无法彻底解决能源问题,我们就无法继续文明。
每一个国家在太空中取得的进步,对于全人类都是一次机会,不管是中国的嫦娥计划,还是日本的隼鸟2号。 由于两者的目标不尽相同,因此相互比较难度没有任何意义。 宇宙“大航海”与 历史 上的大航海不一样,它带来的不是掠夺与殖民,而是新的新的希望。
不管是38万公里的 月球 ,还是52亿公里的小行星,都是人类未来的候选, 因此有成功是值得庆祝的,因为受益的是全人类。
D. 以人类目前的航天技术,能够实现木星登陆吗
航天大国往往都希望登陆宇宙中的各个星球,以探索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在八大行星中,航天大国从来不敢考虑登陆木星,这是为什么呢?
E. 稳得一匹!毅力号成功登陆火星,美国行星探测的幕后团队做了什么
美国的毅力号探测器已经成功在火星的耶泽罗撞击坑成功的着陆了,这个地形相当复杂。现在有证据表明,这个大坑是在36亿年前形成的,直径不到50公里。这个地方过去曾经有大量的水,预计水深曾经达到了250米深。也就是说这里实际上是个很大的湖泊,而且这个湖泊有河流注入,甚至能分辨出河流形成的三角洲。正因为地形复杂,所以这里才成为了毅力号着陆的首选地点。
我相信毅力号的操控团队一定是非常紧张的,毕竟在火星上着陆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因为地球和火星之间距离太远,无线电有很长的延时,不可能靠人来操控,着陆火星只能完全依赖自动化操作,操控团队有时候也没辙,只能干瞪眼傻看着。美国人自己曾经失败过,苏联人基本上没成功过。我猜,美国的操控团队可能开了一大包花生米在吃,这样可以帮助减压。遇到紧张时刻就开一包花生米压压惊,这也是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一项老传统了。
没错,毅力号背后的研发和运营团队就是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说起这个JPL,基本可以算是美国火箭技术的开端。早年间,加州理工大学古根海姆实验室有几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他们从1934年开始研究飞机的高速飞行。他们发现螺旋桨是难以胜任高速飞行的。所以,加州理工的教授,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让自己的研究生马林纳开始研究喷气推进技术,其实就是火箭技术。
正巧,冯·卡门的助手做了一个有关火箭的讲座,主要讲的是奥地利工程师桑格尔的研究,当地的报纸刊登了相关的新闻。结果这则新闻又招来两个醉心于火箭研究的年轻人。一个叫帕森斯,一个叫福尔曼。他们用火药制造过简易火箭,但是他们想搞液体火箭的时候遇上了难题,搞不定,于是来找加州理工学院帮忙。
这一下,马林纳、帕森斯和福尔曼几个人碰了头,他们决定组成一个火箭研究小组。后来学习天体物理的阿诺德也参加了这个小组,他甚至带资入组,自己捐了1000美元。再后来又来了一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他成了冯·卡门的学生。火箭研究小组最早也就是这么几个年轻人。
其实,钱学森在没去美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对火箭技术非常了解了,他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写过有关火箭技术的文章,当时是1935年8月,时间非常早。参加了火箭小组以后,他主要负责理论上的事儿。他提交了一份114页的报告,对液体火箭做了深入的分析。里面提到很多关键的问题,比如喷嘴的发散角度对火箭推力的影响。还给燃烧室和喷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数学物理模型。有了理论的指导起码大家不用再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了,效率大大提高。
火箭实验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大概是附近的居民都认为这几个学生是祸患的源头,因为这几个人做实验的时候发生了爆炸,把宿舍的墙炸出了一个大洞。这事儿不是闹着玩儿的,在舆论压力之下,学校只能把他们撵到郊外的一片河谷地带来做实验,这地方宽敞,怎么炸都没关系。这个地方后来就成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所在地。
就这样,这些人一直在私下里自己鼓捣火箭实验,一直折腾到1937年。到了1938年,冯·卡门教授收到陆军航空队的信函,陆军表示对火箭很感兴趣。当时美国军方已经感觉到和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在太平洋的那些小岛上起降大型飞机,跑道不够长,要是有火箭助推一把,应该能大大缩短起飞距离。
到了1939年,火箭小组在拿到了资金以后,要变成一个正经八百的实验室。鉴于当初火箭小组总是弄出爆炸,在当地“火箭”二字基本上成了贬义词,冯·卡门绕个弯儿,起名字叫“喷气推进实验室”,这样起码大家不反感嘛。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这个喷气和航空喷气发动机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喷气指的是火箭。因为涉及军方事务,钱学森是外国侨民,也就没有再参与。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中美成了盟国,冯·卡门就帮钱学森弄到了权限。军方也不得不让钱学森重新参与火箭方面的研究,因为当时火箭人才少得可怜,你放着这么个顶尖专家不用,那简直是暴殄天物。
所以,钱学森也是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世界级的火箭专家。但是谁也想不到他不仅仅是美国火箭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后来还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所以他能有这么高的成就,那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火箭专家,而是一个战略科学家。他参与过美国网罗德国 科技 人才的回形针行动,和他的导师冯·卡门一起接触过大量德国方面的技术人才,其中就有冯·布劳恩。
布劳恩带着一大帮德国的工程师来到美国,在阿拉巴马州的亨斯维尔红石兵工厂的旧址建立起了归属美国陆军的导弹研究机构。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可把美国人给惊到了。美国马上要应对这一挑战,本来想让海军的先锋号打头阵,没想到先锋号在众目睽睽之下炸了,弄得美国人很没面子。海军栽了,那就只能看陆军方面的布劳恩团队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进度了。
布劳恩负责朱诺号火箭的研发,卫星的研发则是JPL负责的。两家机构加班加点,终于把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环绕地球的轨道,算是找回了一点面子。JPL就此开始了转型,也就是从专注于火箭的研制,偏向了卫星和探测器的研发。
后来嘛,JPL被划归到了新成立的NASA麾下。根据NASA和加州理工的协议书,喷气推进实验室由加州理工代管。从60年代开始,JPL就不再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行星探测器。几乎美国发射的所有月球和行星探测器全都是JPL负责的。 水手号、海盗号、麦哲伦号、伽利略号、旅行者号、勇气号、机遇号……你能数出一大串的著名探测器,全是JPL出品的。
JPL最出名的项目是旅行者1号和2号。因为80年代有一次罕见的九星连珠现象。也就是太阳系的几个大行星排成了一条线。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颗探测器就能拜访4颗巨大的气体行星。旅行者1号和2号带给人类大量的有关这木星、土星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详细信息。而且这两个探测器已经成了人类飞得最远的探测器了。最著名的那张照片暗淡的蓝点就是旅行者1号在1990年拍摄的。
JPL 这样的机构 历史 不算短了,也就留下了不少的文化传统,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在重大、危险的飞行活动期间吃花生米,毅力号着陆,大家手边肯定少不了这东西,这是多年来的习惯传统了。
在 60 年代,JPL 搞得徘徊者月球探测器接连失败,他们被弄得灰头土脸的。徘徊者探测器的主要目标是撞击月球,连续失败 6 次,到第 7 次,大家分了点花生来分散一下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刚巧徘徊者 7 号成功了。于是吃花生就和成功联系在了一起,成为 JPL 的一种文化。没办法,火箭啦,探测器啦,都是极其复杂的东西。出了问题很难查找,甚至有点玄学的意思。到现在还有程序员在服务端新版本上线的时候,给服务器烧香上供的嘛,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刚才毅力号在经历那恐怖的7分钟时候,肯定有 JPL 的工程师在大把地吃花生豆,这帮工程师还是挺可爱的。
JPL 的成员可不都是一帮“理工直男”,JPL 居然下设了一个艺术工作室,有不少文理兼修的艺术家,他们公布的每一张画面都是经过精心修饰的。他们甚至能给科幻电影提供精美的海报,可见实力有多强。
国家花了纳税人的钱养着 JPL 这样的科学机构,到底你们干出什么成绩,也要传达给公众才行。所以,他们对科普非常上心,提供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剪辑也是一种公关活动。公众兴趣大,呼声高,对 NASA 向国会的老爷们要钱也是大有帮助的。所以,JPL 经常搞开放日活动,有不少的孩子们看到这些精美的行星照片,看到这些好玩的探测器模型,立刻就爱上了天文,爱上了日月星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付出了无数的青春与汗水,投身于航天事业。
对于宇宙和太空的 探索 和研究,暂时看不出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总是有人在问,花这么多钱在行星探测上,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我们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族群,我是汉族,汉这个字的含义,你往前追溯,你会发现其实就是指的天上的银河。以银河为名的这个族群在太空时代当然是不能缺席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不可能永远睡在摇篮里,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