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一堆梯形钢管,下底100根,上底比下底少3根,共有20层,一共多少根
其实就是求梯形的面积。
B. 怎样求排成梯形的钢管个数
最上面一排的个数加上最下面一排的个数的和乘以层数除以2= 排成梯形的钢管个数
C. 梯形摆放的钢管数量怎么算好像有个公式,请教
(最上层数量+最下层数量)÷2×总层数
跟计算梯形面积的算法一样
D. 一堆钢管堆成一个梯形,共12层,最上面6根,最下面17根,总共有多少根
均用下面算法,堆成了梯形的样子最上面有4根,每相邻两层象这种每层差1求总数的例子,最下面有10根有一堆钢管:
求中间层的根数
E. 一个材料公司堆了一堆梯形的钢管上面一层是九根,下面一层是18根,每层相隔一个人一共有多少层一共有多
(9+18)×10=270(根)
F. 建筑工地放着一堆钢管(如图),请运用梯形知识什算共有多少根钢管.
这不很简单吗,需要最上一层和最下一层及共有多少层三个数值就行了,(上层数+下层数)×总层数÷2=总根数
G. 钢管厂有一堆钢管堆成下图的形状,请你用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
“小明参观钢铁厂时看到许多钢管堆成图一的形状。最上层有2根,最下层有6根,共有5层。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多少根?(它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联系吗?)”
陈老师在教学时,有学生很快地就回答出正确的计算方法:(2+6)×5÷2=20(根)。 老师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因为钢管堆成的横截面近似梯形,所以可以直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老师听了,十分满意,觉得这本来就是一道不太难解决的习题,尤其是有后面括号里的提示,学生是很容易想到的。
谁知,就在教师想结束本题的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老师,我不同意,用面积公式算出的是面积大小,怎么会是钢管的根数呢?这题得数虽然对了,但可能是巧合。”
陈老师愣住了,心想:“我在备课时,就这一点,我也没能说服自己。”但老师马上想到“穷举法”,列举了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以的;此时,老师感到同学们再也没有疑义了。
第二天一早,这位同学来到陈老师办公室,指着图二阐述道:“这堆钢管堆成的横截面近似三角形,如果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应该是6×6÷2=18(根),但是,实际是21根。所以,我还是不同意用面积公式直接计算钢管的根数。”
是啊,相差的3根钢管哪儿去了?陈老师一下子兴奋起来,为出现的奇怪现象而兴奋,也为有这样追根究底的学生而兴奋!同时,也渐渐感受到这一“探索与实践题”的教学意义。
后来,陈老师就“计算钢管根数的方法和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展开了一场“追根究底问面积”的探索与实践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柳暗花明。
如果用求面积的方法算,就必须找到面积与钢管数量(根数)的关系。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应该是含单位面积的多少。如果每根钢管的横截面面积为一个“单位面积”,那么,钢管堆成的横截面有多少个单位面积,钢管就有多少根。这就是这两种数量的相等关系!
我们可以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图一转化为图三:
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圆的面积=一个单位面积。我们用割补法将横截面转化力规则的梯形,这个梯形的上底为2个单位长度,下底为6个单位长度,高为5个单位长度。自然,梯形的面积=(2+6)×5÷2=20(单位面积),即这堆钢管共有20根。
而图二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它的横截面就不是近似的三角形,而是近似的梯形,如图四。
计算根数的方法不是三角形的6×6÷2=18(根),而是梯形的(1+6)×6÷2=21(根)。因此丢了的3根,不是不能用面积公式计算,而是用错了公式。
H. 一堆钢管梯形堆放上层,有跟下层16根两层差一根共有几根
钢管层数;(16-10)÷2+1=3+1=4
钢管有多少根:即求梯形的面积:
(16+10)×4÷2= 52(根)
I. 建筑工地上运来一批钢管,堆起来是梯形。最上层有6根,最下层有14根,共9层,计算出这堆钢管有几根吗
6+7+8+9+10+11+12+13+14=90根
因为梯形从上底到下底肯定是越来越长,并且都是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