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攀钢的与鞍钢重组
2010年7月28日,鞍钢与攀钢重组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会上宣布了国务院国资委《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通知》明确,重组后新成立鞍钢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鞍钢与攀钢均作为鞍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不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钢铁行业的央企数目正式由四变三。 攀钢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965 年至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1970 年出铁、1971 年出钢、1974 年出钢材,1980 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15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1981年至2000年是攀钢建设二期工程,规模迈上新台阶,品种结构实现调整,实现从“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战略性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二期工程新建了四号高炉、板坯连铸、板材等三大主体系统,总体装备水平达到 80 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铁、钢、坯、材各 100 万吨,后经挖潜达到年产 400 万吨钢的规模。2001 年至今是攀钢推动实现“材变精品”战略性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重要时期。目前,攀钢已形成年产铁830万吨、钢940万吨、钢材890万吨、钒制品(以V2O5计)2万吨、钛精矿30万吨、钛白粉9.3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攀钢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深度开发和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具有独特地位、独特优势,独具三大显著特色:
2. 四川四大钢厂是哪四家
攀钢集团、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集团均为西南地区知名钢铁企业,4家钢企几乎是四川省钢铁行业的支柱。
其中,四川最大的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其中攀钢最为著名,年产铁830万吨,钢940万吨,钢材890万吨,钒制品2万吨,钛精矿30万吨,钛白粉9.3万吨。攀钢依靠科技进步深度开发和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在中国的钢铁工业中具有独特地位、独特优势,独具三大显著特色。
具体信息:
目前,全国粗钢产量持续下降,钢材出口大幅回落,钢材价格指数再创新低,全行业亏损加剧,钢铁企业经营形势异常严峻。面对钢铁行业的窘境,钢企救赎各出奇招,向来“各自为政”激烈竞争的钢企也慢慢走向联合。
据《攀钢日报》报道,12月18日下午,攀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大德参加了四川省部分钢铁企业在成都举行的座谈会,同期参会的还包括达钢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江善明,德胜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宋德安,川威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党委书记王劲。
值得注意的是,四家钢铁巨头的“抱团”颇为低调,此前鲜有市场媒体报道此事。攀钢集团内部媒体《攀钢日报》对于座谈会的内容也并未披露详情,报道中称各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发展进行了交流。”
行业寒冬之下,昔日竞争对手坐在一起并非易事。张邦绪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四川都是内陆钢厂,原料和运输成本高,钢企的情况比东部地区企业更加艰难,而以前企业都是各自为政,没有抱团。
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四川并非过剩省份,甚至是钢材净进口省份。但四大钢企却面临着外地企业及本地小企业的市场冲击。张邦绪介绍,有经营不规范的外地企业进行倾销扰乱市场秩序,本地也有小企业贴牌、冒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部门也一直在组织打击不正当竞争。
3. 攀钢集团的发展
攀钢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965 年 至 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 1970 年出铁、 1971 年出钢、1974 年出钢材, 1980 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 15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1981 年至 2000 年, 是攀钢建设二期工程,规模迈上新台阶,品种结构实现调整,实现从 “ 钢坯公司 ” 到 “ 钢材公司 ” 战略性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二期工程新建了四号高炉、板坯连铸、板材等三大主体系统,总体装备水平达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铁、钢、坯、材各 100 万吨,后经挖潜达到年产 400 万吨钢的规模。
2001 年至今是攀钢建设三期工程,实现 “ 材变精品 ” 的战略性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重要时期。现已形成年产铁720万吨、钢780万吨、钢材700万吨、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2万吨、钛精矿30万吨、钛白粉8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4. 攀钢的现状怎样
发展不错。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原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前身是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四十多年来,攀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及近年来的技术改造和资本运营,已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化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发展历程
1965 年至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1970 年出铁、1971 年出钢、1974 年出钢材,1980 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15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5. 攀钢炼钢厂简介
攀枝花新钢钒股份公司提钒炼钢厂从1970年3月动工建设、1971年10月1日第一座转炉建成出钢、回1972年11月22日3座转炉全部答建成投产,先后经历了一、二、三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品种不断拓展,现已具备年产钒渣20万吨、钢60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钒生产基地。提钒炼钢厂由最初的转炉、模铸生产,到2003年底实现全连铸,到2007年底已有2座120T提钒转炉、5座120T炼钢转炉、2台1350板坯连铸机、2台大方坯连铸机、4套LF炉、3套RH真空处理、5套铁水预处理设备、5套扒渣设备等设备,至2007年底,炼钢厂钢产量已达483万吨,钒渣20万吨,转炉冶炼品种多达200余种。
6. 钢铁行业现状
钢铁行业,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
从钢铁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属于中游行业,上游主要为铁矿石、煤炭、动力(电力)等,钢铁的下游应用广泛,钢铁产品作为基础原料,在地产、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几乎所有行业中被大规模使用。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 废铁前景如何
【了解废品行情就上废品之家,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生产性废钢铁一部分是各个使用钢材制造终端使用商品的边角余料;这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回到钢铁企业进行再次冶炼。另一部分是各钢铁企业自产的返回废钢铁,是企业内部各个生产单元诸如,车间、分厂在生产过程中下来的边角余料例如:切头、切尾、铸余、废品、试样、钢屑、下脚料等。生产性废钢铁的特点是:质量很好,钢水收得率高,钢种明确,化学成分清楚。管理好这部分废钢铁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愈义。但是,随着各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对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追求,以及钢铁企业实现转炉(电炉)+全连铸以来,成材率提高,自产返回废钢铁减少,生产性废钢铁趋于减少趋势。
2020废铁行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
我国的铁路建设发展很快,随着高铁、动车组、铁路提速的大发展,原有的铁路设施与之越来越不相适应。因此,淘汰报废了许许多多的铁路设施,如机车、车厢、道轨等。
这部分废钢铁质量优越,绝大部分是重型料。且化学成分清晰,钢水回收率高。这部分废钢铁是各钢铁企业的抢手货。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废钢铁会越来越多,应当引起废钢铁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关注。来自铁路的废钢有碳素钢和合金钢。
我国钢铁行业下游需求分布广泛,主要包括房地产、基建、机械、汽车、家电五金、造船、管道、集装箱等。在2013年以后,我国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结构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2014年和2015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分别下降了2.9%和5.1%。彼时,钢铁产业界普遍预计我国钢铁需求在2013年已创消费峰值(86280万吨),今后将逐渐震荡走弱。
但事实上,多元化的下游行业分布,以及中国制造、“一带一路”、基建开发等宏观经济持续利好,使我国钢铁需求极具韧性和增长潜力。2016~2017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恢复增长,产量分别达到81042万吨、85423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9%、5.4%。根据粗钢真实产量和净出口量推算,2018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高达88655万吨,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
据世界钢铁协会最新初步统计,2019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69亿吨,同比增长3.03%。受供给侧结构调整、环保督查、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共同作用,2018年钢材价格高位运行,进口铁矿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行业效益达到历史最佳水平。2019年由于钢铁产量增幅加快,钢材价格呈窄幅波动下行走势,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回落。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废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达64969.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677.1亿元。其中,2019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1889.94亿元,同比下降30.9%。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12月生铁产量80937万吨,同比增长5.3%。2019年1-12月粗钢产量99634万吨,同比增长8.3%。2019年1-12月钢材产量120477万吨,同比增长9.8%。钢铁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包括地产和基建)、机械、汽车等。根据2019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钢材存量结构计算,2019年下游行业钢材需求量结构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钢材产量快速增加并且常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开始中国钢材产量呈增长趋势,2015年后钢材产量有所下滑。2019年中国钢材产量为120477.4万吨,同比增长9.0%。
2019年中国钢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相较于2018年,2019年四个季度的销售量累计值均有所增加。至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钢材销售量累计值达118967.2万吨,同比增长9.2%。从钢材产销率累计值看,2019年基本稳定在99%以上。
8. 2018年中国钢材产量是多少
11.06亿吨。
1月2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钢铁行业运行数据。2018年,中国生铁、粗钢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6.6%和8.5%。
拥有超过10亿吨产能基数的中国钢铁行业,大于5%的年增速就被认为“很高”。2017年,中国粗钢产量8.32亿吨,同比5.7%的增速已让业界很担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在2018年的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曾认为,照这种速度的扩产会对钢价形成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2月,粗钢日均产量为245.55万吨,环比下降5.1%,同比上升8.2%。
“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明显上升,但在冬季需求逐步进入淡季以及环保力度提升的共同作用下,自2018年9月达到最高点269.5万吨以来,持续三个月回落,12月日产较最高点回落8.9%。”王国清说。
兰格钢铁网统计的全国百家高炉开工率调查数据与全国粗钢日产趋势吻合。2018年12月,全国百家中小企业高炉开工率均值为76.48%,较11月下降了2.28个百分点,同样创下当年4月以来的新低。
王国清预计,2019年中国粗钢产量增幅将有所收缩,产量将达到9.5亿吨左右,增幅约3%,较2018年回落3个百分点。
王国清分析称,今年中国钢铁行业将继续稳固供给侧改革成效,在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效推进,重点省份将进一步推进钢铁去产能,钢铁产能置换方案将开展专项抽查,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将持续推进等。
9. 钢铁现在的发展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程度分析
——钢铁产量逐年增长
受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钢铁产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从钢铁主要产品的产量来看,
2020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3.25亿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9.96%;生铁产量为8.88亿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9.90%;粗钢产量为10.65亿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7.04%。
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钢材、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3.29亿吨、2.21亿吨和2.71亿吨,较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0. 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钢铁行业,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
从钢铁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属于中游行业,上游主要为铁矿石、煤炭、动力(电力)等,钢铁的下游应用广泛,钢铁产品作为基础原料,在地产、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几乎所有行业中被大规模使用。
钢铁产品包括生铁、粗钢、钢材等三大类,按照不同的冶炼工艺,钢铁产品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工艺定义产品细分
炼铁指用高炉法、直接还原法、熔融还原法等,将铁从矿石等含铁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高炉生铁、直接还原铁、熔融还原铁、球墨铸铁;铸铁管制造。
炼钢指通过热轧、冷加工、锻压和挤压等塑性加工使连铸坯、钢锭产生塑性变形,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的钢材产品的生产活动。连铸坯、模铸钢锭和铸钢水。
钢压延加工指通过热轧、冷加工、锻压和挤压等塑性加工使连铸坯、钢锭产生塑性变形,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的钢材产品的生产活动。钢坯、铁道用钢材、大型钢材、中型钢材、小型钢材、冷弯型钢材、线材、特厚钢板、中厚钢板、薄钢板、硅钢片、钢带、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等。
铁合金冶炼铁合金根据产品品种和质量要求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主要有碳还原法(高炉、电炉)、金属热还原法和电解法;并可采用脱硅精炼、吹氧、真空固态脱碳等方法进行精炼。普通铁合金、特种铁合金;高炉铁合金、电炉铁合金、转炉铁合金和炉外法铁合金等。
1、2019年我国钢铁主要生产企业实现营收4.27万亿元、利润总额1890亿元
钢铁工业曾经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在过去的100多年中,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在产值、产品结构,还是工业技术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21世纪,钢铁仍然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原材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2014-2019年中国钢铁主要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波动中下降,利润总额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62亿元,同比增长10.12%;实现利润总额1890亿元,同比下降30.90%。这主要是由于国产铁精矿、进口铁矿石、废钢、炼焦煤等主要原料价格普遍上涨,持续高位运行。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区域集中度高
从钢铁主要产品的产量来看,2013-2019年,我国钢材产量呈现波动变化,生铁和粗钢均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2.05亿吨,同比增长8.95%;生铁产量为8.09亿吨,同比增长5.06%;粗钢产量为9.96亿吨,同比增长29.35%;2020年1-6月,全国钢材、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6.06亿吨、4.33亿吨和4.99亿吨,较同期均有所增长。
从生产区域来看,2019年华北地区钢材生产量为4.22亿吨,占全国钢材生产总量的35.02%,其中河北省实现钢材产量2.84亿吨,占比为23.58%;其次是华东地区,实现钢材产量3.85亿吨,占比为31.94%;中南地区实现钢材产量1.79亿吨,占比为14.87%。产量排名前三的地区所占比重之和为81.83%,可见钢铁产品产量区域集中度高。
3、需求快速增长,华东、华北以及中南地区为主要销售区域
从需求规模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9年,全国钢材销售量呈波动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其中2017年为10.31亿吨,为近几年的最低值,2019年为11.90亿吨,同比增长9.17%。
从销售区域来看,2019年,我国六大区域重点钢铁企业在国内共销售钢材6.30亿吨,比2018年增加6338.77万吨,同比增长11.19%。其中华东地区钢铁企业共销售钢材2.19亿吨,占总销售量的34.75%;其次是华北地区钢铁企业共销售钢材1.81亿吨,占比为28.72%;中南地区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量1.01亿吨,占比为16.03%。
4、2019年钢材、粗钢产销率达10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2019年主要钢铁产品的产销率呈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粗钢和钢材的产销率均为100%。这主要是由于各地不断推进去产能和产能置换的进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逐渐显现所致。
5、各地响应国家政策,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方法,助推钢铁超低排放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化解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以及淘汰落后产能,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严控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促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一批关键钢材品种有效供给,即推动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2019年4月29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意见》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未来5年钢铁产能超低排放的改造进度提出具体目标:预计2020年底前,对上述重点区域完成60%产能改造;2025年底前,对上述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全国范围内完成80%的产能改造。
6、未来几年钢铁主要产品产量将逐年增长
尽管国家不断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进程,但由于生产设备等沉没成本较高,钢企为降低成本及亏损程度,选择继续生产,致使整个行业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背景下钢铁产品产量仍呈增长的态势。因此,基于目前国内钢铁生产装置量及近几年的钢铁行业的生产规模,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几年钢铁主要产品产量呈逐年小幅度攀升的态势。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注:本文来源于矿业俱乐部,如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处理,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