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骨折钢板是什么材质的
一般都是合金和钛合金材料制作而成。用于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这种手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以保持折端的复位。
Ⅱ 骨折用国产钢板固定和进口钢板固定有什么区别
骨折用国产钢板固定和进口钢板固定的区别:
1、价格回
进口钢板价格高,国产钢板价格低答。
2、质量
进口钢板的质量标准高,强度和韧性高,不容易发生断裂。
国产钢板质量参次不齐,小厂钢板质量差。
3、排斥反应
进口钢板组织反应小。
国产钢板排斥反应比进口钢板大。
锁定钢板,是一种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骨折固定装置。锁定钢板使得骨与钢板结合的更牢固,让复位后的断肢更稳定些。锁定钢板最早在20年前使用于脊柱外科和颌面外科,稳定骨折的同时减少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和损伤。
钢板的固定是不依靠骨摩擦力来实现连接,而是完全依靠钢板自身的交锁结构来实现。钢板与骨头表面可以留有一定间隙,消除了钢板与骨重压接触的不良作用,极大改善了血运和骨膜的生长和恢复。与传统钢板的主要生物力学差异是后者依赖于骨-钢板界面的摩擦力来完成钢板对骨的加压。
Ⅲ 颌骨的颌骨骨折
颌骨骨折后,主要是复位与固定。颌骨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即牙齿的广泛接触关系。否则将影响骨折愈合后咀嚼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三种:
1.手法复位:在颌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颌骨骨折后,经过较长时间(上颌骨三周以上,下颌骨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愈合,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引复位法。下颌骨骨折多用颌间牵引,就是在下颌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夹板,然后在与上颌的牙弓夹板之间,用小橡皮圈作弹性牵引,使之逐渐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上颌骨骨折后,如骨折段向后移位,可在上颌牙列上安置牙弓夹板,在头部制作带有金属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夹板与金属支架之间作弹性牵引,使上颌骨骨折段向前复位。需要较大牵引力时,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牵引。
3.切开复位:切开复位的适应证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合或骨性错位愈合,手法和牵引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行手术切开复位。将骨折断端间错位愈合中所形成的纤维组织切除或凿除骨痂,重新离断,使颌骨恢复正常的位置。手法复位困难的或复位后不稳定的新鲜骨折或开放性骨折,一般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颌骨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板(miniplate)或微型钢板(microplate)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方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板固定法等。
1.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是用直径2毫米的铝丝或成品带钩牙弓夹板,按牙弓形态成形,然后用较细的金属结扎丝穿过牙间隙,将牙弓夹板结扎在骨折线两侧的部分或全部牙齿上,以固定骨折段。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如下颌骨颏部正中线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颌间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颌牙齿安置带钩牙弓夹板,然后用小橡皮圈作颌间固定,使颌骨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此法稳妥可靠,适用于多种下颌骨骨折,优点是能使颌骨在良好的位置上愈合,有利于恢复功能,缺点是伤员不能张口进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应加强护理。
3.骨间结扎固定:手术切开复位的病例,可在骨折两断端钻孔,然后穿过不锈钢丝作结扎固定。这也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儿颌骨骨折和无牙颌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4.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在手法切开复位的基础上,将适当长度和适合形态小钢板或微型钢板跨置于骨折两断端的骨面上,用特制的螺钉穿骨皮质固定钢板,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小钢板一般用于下颌骨,微型钢板适用于上颌骨。
5.颅颌固定法:上颌骨横断骨折,不能单纯依靠下颌骨进行固定,可利用颅骨进行固定,否则面中部易发生拉长变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颌牙齿安置牙弓夹板,然后用不锈钢丝一端结扎在后牙区牙弓夹板上,另一端经口腔内穿出颧颊部软组织,悬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同时加有颌间固定。
颌骨骨折固定的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伤情、年龄、全身情况等决定。一般是上颌骨3~4周,下颌骨4~8周。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缩短颌间固定时间。方法是,固定2~3周后,在进食时取下橡皮皮圈,允许适当的活动。采用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坚强内固定后可以适当提前进行功能训练,促进骨折愈合。 根据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上颌骨骨折有三种经典类型。第一型骨折(Lefort Ⅰ型骨折)其骨折线通过梨状孔下缘、上颌窦下部,横行到双侧上颌结节;第二型骨折(LeFort Ⅱ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下方,达到上颌骨后壁;第三型骨折(LeFort Ⅲ型骨折)的骨折线也通过鼻骨、泪骨,但横过眶窝及颧骨上方,向后到上颌骨后壁,使上颌骨、颧骨与颅骨完全分离,因此又称为颅面分离。下颌骨是头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在解剖结构上也有它的薄弱部位,如正中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颈部,这些都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下颌骨由于其突出的位置与解剖形态,是颌面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骨骼。
颌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骨断端异常动度或移位、功能障碍等,还具有其临床特点,这是由颌骨的解剖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1.骨折段移位:颌骨骨折后发生骨折段移位主要取决于有骨折类型、撞击方向、肌肉牵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上颌骨如发生横断骨折,骨折段常因重力而发生下垂移位。如撞击方向是由前向后,骨折段可向后移位,使面中部凹陷;由下向上的撞击,常造成嵌顿骨折。
下颌骨骨折段的移位,主要是因肌肉牵拉所致。颏孔部骨折时,前骨折段常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常因升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上移位。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牵拉而向后移位。两侧骨折段由于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的牵拉向中线移位,使下颌骨前部弓形变窄。这种骨折可引起舌后坠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应特别注意。髁状突骨折,多因间接受力所致,可与颏部骨折同时发生,应注意检查以免漏诊。髁状突骨折后,常因翼外肌的牵拉,向前内方移位,同时下颌升支因升颌肌群牵拉而向上移位,出现前牙不能闭合的状态。如双侧髁状突骨折,则前牙开牙合更明显。
2.牙齿咬合错乱: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常因颌骨骨折段移位而发生错乱,这是颌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对诊断颌骨骨折有很重要的意义。上颌骨横断骨折,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颌后牙与下颌后牙发生早接触,使前牙呈开牙合状态。下颌骨骨折后,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现牙齿的咬合关系错乱。若无骨折段移位,则牙齿咬合无明显错乱。
3.骨折段异常活动:上颌骨是不能活动的骨骼,如出现活动,则为骨折的征象。下颌骨在正常情况下是通过关节作整体活动。出现分段的异常活动时,则表明存在骨折。
4.异常感觉:上颌骨骨折时,如有眶下神经受伤,眶下部、上唇和鼻部可出现麻木感。下颌骨骨折时,如伴发下牙槽神经损伤,同侧下唇可出现麻木感。
5.张口受限:颌骨骨折后,可因疼痛、骨折段移位、咀嚼肌运动失调和反射性痉挛、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原因,使张口受限。特别是下颌骨骨折,对张口运动影响较大。
6.影响呼吸和吞咽:颌骨骨折可因骨折段移位,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7.视觉障碍:上颌骨、颧骨骨折波及眶部,有眼球移位时,可出现复视。有动眼神经和肌肉损伤时,可出现眼球运动失常。
Ⅳ 骨折需手术在骨头上装钢板,是钛合金的好,还是一般的好他们的副做用都是什么
如果必须手术的抄话,一般来说的话钛合袭金的要相对好一点,因为一它的排异性要小一点,二是钛合金的钢板比普通的钢板要薄这样的话对骨折的复位也有好处。一般来说他们也都属于民异物,也都有一定的排异性,不过钛板要小一点。这个是主要的,其余的也不太重要了,祝你早日康复哦。。
Ⅳ 骨折用的钢板有哪些
呃,桥接板
锁钉板
还有钢板和钛板之分
普通板
LISS板
Phylos板
好多的,不知楼主要这个干吗用?说出来好给你相应的解释
Ⅵ 去年颧弓骨折做的手术,用的那个钛钢板钛螺丝国定住,医生说不用拆卸,想问下
不是很厚。确实不能拆。因为拆的过程当中,对你的组织结构损伤会更大。
Ⅶ 我前年车祸上额骨骨折 用了钛合金钢板 我26岁了 不取出来可以吗
病情分析:
你好,一般上颌骨骨折使用的均是微型钛板,钛板本身相容性就好,要是没有不适可以不用取出的
指导意见:
你的情况2年没有任何不适,建议不要取了。取钛板毕竟也是一个手术,对人也是一种创伤的
Ⅷ 骨折固定的钢板是什么材质的
目前来手术固定骨折的接骨板材料自主要包括不锈钢、钴合金以及钛合金,其中医用钛合金是金属中最理想的体内内置入材料。从接骨板材料学特征来看,其弹性模量应接近骨骼,以减少应力遮挡效应。不锈钢接骨板有较高的机械性能,价格较低,但在体内抗腐蚀能力一般。钴合金更耐腐蚀,对组织几乎完全惰性,但其机械性能不如不锈钢。钛合金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断裂性能,组织相容性良好,弹性模量接近骨骼,但价格较高。
Ⅸ 骨折用的钢板分几种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这种内固定术多用于长管骨骨折,比较牢靠,临床应用较多。但缺点是切口长,软组织分离和骨膜剥离较广泛,骨折端的血运受损较重,愈合较慢。
1.四肢长管骨骨干横折或短斜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或其它原因不能行手法复位、外固定者。
2.全身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处骨折,全部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处理有困难者,可考虑对1~2处手法复位困难或外固定不易维持对位的骨折,施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3.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施行手术治疗时(如切骨矫形、骨移植等),多需同时应用钢板作内固定,以恢复骨支架。
4.骨畸形切骨矫正术(如股骨转子下切骨术或股、肱骨髁上切骨术)后,可用预制的成角钢板或加压成角钢板(如髁钢板等)固定。
5.某些长斜形、螺旋形、蝶形粉碎性骨折亦可用加压螺钉及平衡钢板固定,可有效地抵消扭转、剪刀和弯曲应力。
6.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或缺损,为保护移植骨及碎骨片,以防压缩,用支柱钢板固定,可起到架桥作用,保症植骨愈合。
[编辑本段]
术前准备
1.钢板要求 钢板的横断面应呈弧形,与圆形骨面可密切贴合,钢板孔应有倾斜的凹陷部,使半沉头式的螺钉头可以相应嵌入,增加固定效果,并可减少螺钉头突出而引起疼痛图2。
2.钢板的选择 钢板种类甚多图3,应根据骨折部位、形态及骨的直径选用固定效果好的品种。钢板按其性能分为普通钢板和加压钢板两种,后者有圆孔(静力加压)和自身加压钢板(动力加压)及多种特制规格钢板。现举几种常用的钢板种类如下:
直形长钢板:多用于长骨干骨折。选择钢板的长度应是断骨直径的4~5倍。一般股骨用8孔,胫骨用6孔,肱骨用4孔钢板。
成角尖形钢板:多用于股骨髁上骨折或股骨转子间切骨术。
成角钢板:用于长骨切骨矫形术。
转子钢板:用于股骨颈骨折转子间切骨术后内固定。
三叉形钢板:用于髁部Y或T形骨折。
加压钢板:较普通钢板宽厚,使用时配以加压皮质骨螺钉,利用加压器或利用特殊设计之钢板(自动加压钢板),对骨折端产生加压作用及坚强固定作用。
3.螺钉选择 同螺钉内固定术。
4.加压器 由加压器孔、钩及加压螺丝组成,配以活动板手和钻头导向器(导钻)使用图4。
[编辑本段]
手术步骤
(一)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
1.安置钢板 骨折复位后,根据钢板大小,剥离局部骨膜,用骨折固定器套入骨折后方,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并将骨折端加压靠拢,然后拧紧骨折固定器的滑动部分,骨折部与钢板即可暂时被固定在一起,但应注意露出全部钢板孔以便钻孔。
2.钻孔、拧入螺钉 先在钢板两端各钻一个骨孔。钻头需在钢板孔的中心垂直进钻。钻透两侧皮质骨后,用骨孔测深器测量骨的直径,加上钢板的厚度,按此长度选择与之等长的螺钉(除钉尖外),顺钻孔方向拧入。再按钢板各孔钻骨孔,拧入螺钉,并顺次拧紧。钻孔及安置螺钉方法同“螺钉内固定术”。
(二)加压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
在骨折复位,放好加压钢板并用持骨器固定后,在短骨折段距骨折线约1.0cm的钢板孔上,钻一个直径为3.2mm的孔洞,要钻透两侧皮质骨。用测深器测定孔洞的深度,以便选择长度合适的螺钉。用丝锥攻出骨孔的纹路,拧入第1枚皮质骨螺钉。再次复位和固定骨折端与钢板后,置放加压器的钻头导向器,并钻3.2mm的骨孔。调整加压器,使其钩钩住加压钢板的端孔,并使加压器的孔对准骨孔,拧入1枚普通螺钉,以固定加压器。维持解剖复位下,用套管扳手轻轻拧紧加压器,使两折端初步纵向加压。然后,用40mm长3.2mm直径的钻头经导向器钻孔,用丝锥攻出骨孔纹路,将第2、3枚皮质骨螺钉拧入加压钢板剩余的2个孔洞内。注意钻孔时一定要对准钢板孔的中心,攻纹时一定要用丝锥套保护,以免丝锥被卡或周围软组织卷入而损伤。用扳手进一步拧紧加压器,使骨折端紧密连接,压力可达40~50kg。加压后复查骨折端有无移位,如无移位,用相同方法,在有加压器侧的钢板上拧入第4、5枚皮质骨螺钉。最后,松开、取下加压器拧入第6枚短皮质骨螺钉固定一侧皮质骨,以减少应力启遮挡。对短斜面骨折,须辅以加压螺钉经过钢板孔斜穿骨折线,以加强固定效果图7。
(三)自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
应用自动加压钢板时,则勿需使用加压器。由于钢板孔是按两个半圆柱图案设计制造的。其原理是利用球形滑动原则,即当螺钉由倾斜圆柱端拧入后,其螺钉头沿钢板孔之倾斜承重平面向水平滑动平面移动,骨折端即产生向心性水平方向的移动,从而产生加压作用图。
安置钢板后,于近折段的骨折端,在中立导钻引导下钻孔,旋攻螺纹道,拧入第一枚皮质骨螺钉,但不拧紧,准确复位骨折,并用钩子插入钢板孔向远端牵拉钢板,这样,使第一枚螺钉处于钢板孔的偏心位上。然后于远折段骨折端用偏心导钻(承重导钻)引导,钻偏心位孔,钻孔位置宜尽量靠近该钢板孔远端,同法拧入第二枚皮质骨螺钉并拧紧,接着再拧紧第一枚螺钉,即可使骨折端靠拢,产生加压作用。然后,于钢板孔的中心或略偏心位拧入其余螺钉。
(四)植骨
伤后超过3周以上的骨折,特别在不易愈合的部位(如桡骨下段、尺骨上段、胫骨下段),内固定术的同时应施行骨移植,促进愈合。
[编辑本段]
术中注意事项
1.软组织的分离和骨膜的剥离应尽量减少,显露以能供钢板的安置即可,以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损害。
2.钢板宜放在骨干较平的一面,必须与骨面紧贴,才能保症骨折端的密切靠拢;如桡骨不应放在后面。尽量不将直钢板变形去适应骨的弯度,以免降低其强度。
加压钢板的安放,要根据张力带原则,即钢板置于骨折的张力侧,钢板即承受张力,经钢板施行加压后,使骨折张力侧的张力转变为压力。在负重条件下,张力侧在人体重心线的对侧,例如股骨干骨折,其张力侧在股骨颈对侧,即外侧略偏后;在不负重条件下,则根据肌群作用、骨折特点以判断其张力侧。如误将钢板置于张力侧的对侧,必将增加张力侧的张力,使骨折端分离,既容易造成钢板折断,也影响骨折愈合。
3.钢板要安置在有肌肉覆盖的骨面,不致使钢板与皮肤直接接触产生疼痛。
4.钻头必须在钢板孔中心垂直进钻,应用加压钢板时需用导钻见,如有偏斜,螺钉头就不能紧密拧入钢板孔的凹陷部,固定效能必将减弱。
[编辑本段]
术后处理
术后应即外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应用加压钢板则勿需外固定,拆线后开始扶双拐负重练习,X线显示骨愈合阴影时改用单拐1~2月后再弃拐行走。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通常加压钢板于术后1½~2年取出。
[编辑本段]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钢板弯曲、断裂 发生的原因多由于不用外固定或外固定时间过短,过分依赖钢板有限的固定力量去负重或活动,以致造成钢板弯曲或断裂。一旦发生应重新手术,取出钢板并另行内固定。
2.钢板取不出 有时取出钢板会遇到很大困难,主要原因是螺头凹槽损坏,旋凿不能发挥作用。应将一端螺钉周围的骨皮质凿除少许厚度,用钢丝钳下压钢板,露出少许螺钉,就可用钢丝钳夹住螺钉旋出,然后将钢板掀起,依次同法取出其它螺钉。
3.用加压钢板行坚强内固定后,由于钢板与骨的弹性系数相差悬殊,肢体负重应力大部分通过钢板而不通过其下的骨质,造成钢板固定部位的骨萎缩,在钢板末端正常骨质与萎缩骨质交界处容易折断或在去钢板后发生再骨折。故钢板出出后,仍需适当保护3~6 个月,以免折断。再骨折多发生于钢板最远端钉孔部位,为预防其发生,钢板最远端螺钉可只穿过一侧皮质骨。这样,可避免肢体负重应力集中于钢板端而是由骨逐渐向钢板过渡,以缓冲钢板固定下的骨质与正常骨质间弹性系数的突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