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伴髋臼骨折,怎么手术好
髋臼骨折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因其并发症多,预后不良,加之手术本身较四肢手术难度大,往往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希望各锋行位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经验学习。先说点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从X线片及CT看,患者诊断明确,左侧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及股骨头骨折,股骨头骨折的分型应该属于PipkinII型。结合患者病情,手术指征具备,首先排除手术禁忌症及治疗合并伤,行大重量骨牵引,完善检查后,应该尽早手术,早日为骨折提供血供,尽量减少后期股骨头坏死机率。手术入路可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股骨头骨折及髋臼后壁骨折及脱位的髋关节。内固定选择,髋臼骨折重建骨盆钢板、股骨头骨折可以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此手术方案入路的优点是显露方便、彻底,最主要是可以在一个切口内同时解决这几个问题。患者因所受暴力较大,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股骨头软骨面损伤较重,后期股骨头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术后继续维持患肢骨牵引6~8周,期间间断行髋关悔斗节的磨糙练习,减少后期的并发症。术后可辅助高压氧、中医中药等治疗,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减低股骨头的坏死率。术前一定要和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让其充分认识这种病情的严重性及不碧基磨良的预后!
2. 关于成人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怎么治疗效果好
人体的髋关节作为主要承重关节,特别容易因为一些劳损而引发髋部的疾病,那么关于成人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应前巧该怎么治疗效果最好呢?
3. 髋关节脱臼合并髋臼后壁骨折
你好,这种骨折属于复杂性骨折,一般需要经过复查确认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逐渐负重活动,但是由于髋臼后壁骨折的部位血运差,因此愈合起来较为缓慢,单纯从骨折愈合的角度讲12周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负重,但因为股骨头坏死这种情况发生较晚,过早负重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普遍原因;减少负重应一直坚持到1~1.5年后再完全负重;现在刚3个月如无疼痛、跛行,可弃拐行走但应避免外出或长距离行走,并可从事日常较轻的家务劳动。对于预防股骨头坏死主要是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其次,不可动酒和烟,另外,短期内可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勤复查X线片,即使骨折愈合,也要追踪3~5年。因为85%的股骨头坏死发生在骨折后3年内,总之原则上尽量推迟负重时间,及早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定期拍x线片进行跟踪复查,一般3个月拍片一次以便动态观察恢复情况.祝早日恢复健康。
4.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治疗费用是多少
本病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治疗越早,效果越佳。随年龄的增大,病理改变越重,治疗效果越差。 1岁以内,使用带蹬吊带法。生后8-9周,发现髋关节有半脱位或脱位,可使用带蹬吊带6-9个月。仅限制髋关节的伸展活动,其他活动均不受限。除个别髋关节内有阻碍复位因素外,绝大多数患儿都可达到复位治疗,亦不会发生股...骨头无菌坏死。也有用连衣袜套法及外展为襁褓支具法,维持4个月以上。 1-3岁:对一部分轻型患儿,仍可使用带蹬吊带法治疗。若使用4-6周后不能复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法。 整复方法:全麻下,患儿仰卧位,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沿大腿长轴方向牵引,同时压迫大转子部位,使股骨头纳入髋臼内。达到整复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响股骨头发育及产生缺血性改变,故目前国内、外小儿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为“人字位石膏”,即髋关节仅外展80°左右,膝关节微屈,上石膏后允许患儿带石膏踩地活动。 4岁以上:此时脱位程度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也较严重,手法整复难以成功,应采用手术治疗。行沙尔特骨盆截骨术。股骨颈前倾角大于45°者应加作股骨旋转截骨术。
5. 髋关节脱位如何诊治
按股骨头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后和中心脱位,以旅森后脱位最为常见,占全部脱位的85%~ 90%。
(1)髋关节前脱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
①分类闭孔下、髂骨下与耻骨下脱位。
②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强大暴力所致外伤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腹股沟处肿胀,可以摸到股骨头;X 线片可以了解脱位方向滚镇中。
③治疗复位以Allis 法最常用。固定和功能锻炼方法同髋关节后脱位。
(2)髋关节后脱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
①髋关节后脱位的分类按有无合并骨折可以分为5 型。
单纯性髋关节后脱位,无骨折,或只有小片骨片;髋关节后缘有单块大骨折片;髋臼后缘有粉碎性骨折,骨折块可大可小;髋臼缘及壁亦有骨折;合并有股骨头骨折。
②临床表现与诊断。明显外伤史;明显的疼痛,髋关节不能活动;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以在臀部摸到突出的股骨头,大粗隆上移明显;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经损伤表现;X 线检查,了解脱位情况及有无骨折。
③治疗。
第1 型的治疗:复位宜早,最初24 ~ 48 小时是复位的黄金时期,最好尽可能在24 小时内复位完毕。常用的复位方法Allis 法,即提拉法。复位后,用绷带将双踝暂时捆在一起,于髋关节伸直位下将患者搬运到床上,患肢作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2 ~ 3 周。不必石膏固定。需卧床休息4 周。卧床期间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2 ~ 3周后开始活动关节。4 周后扶双拐下地活动。3 个月后可完全负重。
第2 ~ 5 型的治疗:考虑到合并关节内骨折,日后产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主张早期切开复位与内固定。
(3)髋关节中心脱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
①分类。髋关节中心脱位可分为下列各型。单纯性髋臼内侧壁骨折(耻骨部分),股骨头脱出于骨盆腔内可轻可重;后壁有骨折(坐骨部分),股骨头向后方脱出可有可无;髋臼顶部有骨折(髂骨部分);爆破型骨折,髋臼全部受累。
②临床表现与诊断。强大暴力外伤病史;后腹膜间隙内出血甚多,可以出现出血性休克;伤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大腿上段外侧方往往有大血肿;肢体短缩情况取决于股骨头内陷的程度;合并有腹腔内脏损伤的并不少见;X 线检查可以了解伤情,CT 检查可以对髋臼骨折有三维概念的了解。
③治疗。髋关节中心脱位可以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合并腹部内脏损伤,必须及时处理。
第1 型的治疗:轻度股骨头内陷,髋臼骨折不重的可不必复位,需卧床休息10 ~ 12 周,作短期皮肤牵引以缓解症状。内移明显者,需用骨牵引复位,一般牵引4 ~ 6 周。3 个月后方能负重。
髋臼骨折复位不良者,股骨头不能复位者,同侧有股骨骨折者都需切开复位,用螺丝钉或特殊钢板作内固定。
第2 ~ 4 型的治疗:这类损伤髋臼损毁明显,治大山疗比较困难。
一般主张切开复位和合适的内固定。第4 型病例,髋臼损毁严重往往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必要时可施行关节融合或全髋置换术。
6.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的手术步骤
1.陈旧性脱位术前应作持续骨牵引1周左右。
2.显露途径的选择:髋关节脱位的显露途径可选用前外侧显露途径或后侧显露途径。前者取仰卧位,手法复位比较方便,但脱位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的后面,比较深,分离有一定困难。后侧显露一般取俯卧位,显露股骨头、坐骨神经及髋臼比较直接,容易;但手法复位不方便。如将体位改为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则可克服此困难。因此,前脱位及某些不须探查坐骨神经,不须内固定髋臼的新鲜后脱位;或虽为陈旧性后脱位,但股骨头的活动度较大者可考虑用前外侧显露。反之,后脱位并有坐骨神经损伤或大块髋臼骨折,或脱位的股骨头在髋臼以上,而且活动度甚小者,可考虑用后侧显露途径。 1.体位、切口与显露采用前外侧显露途径(见下肢骨关节显露途径),病人仰卧,将患侧腰背部及臀部垫高,与手术台面成20°~30°。作前外侧切口,近侧于骨膜下剥离髂骨翼内、外侧的肌肉,远侧自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之间进入,下翻股直肌,即抵髋关节的前面。采用后侧显露则病人取侧卧或侧俯卧位,使病人腹部与手术台成45°角。作后侧切口,裂牙臀大肌,先探查坐骨神经,予以分离和保护。自大转子切断梨状肌、闭孔内肌及上、下孖肌肌腱,并翻向内侧,即可见脱位的股骨头。
2.分离股骨头和颈部一般髋关节后脱位时,股骨头穿破后侧关节囊,位于髋臼的后上方。前外侧显露时,助手轻轻转动伤肢,术者用手指查明股骨头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新鲜脱位在清除血肿后,仔细寻觅妨碍复位的原因。一般多为移位的骨折块阻挡复位,或大片关节囊卷入髋臼。陈旧性脱位则需沿股骨头及颈部分离周围的粘连。先扪清颈部无条索状物,即可在颈部切一小口,而后紧贴骨质逐渐向股骨头分离,直至股骨头及颈部游离。分离时应注意:①不要切开剥离股骨颈远侧1/3的关节囊,以免伤及供应股骨头及颈部的血管;②关节囊尽可能T形切开,使附着于髋臼的关节囊保留0.5~1.0cm,以便修复。③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偶有脱位时将坐骨神经套在股骨颈的前面,分离时如触及索状物,应仔细分离辨认,或用针刺激,如无肌肉收缩,以清差防损伤。后侧显露时,由于坐骨神经已被分离和保护,而且股骨头和颈部显露比较直接,可在直视下切开关节囊,逐渐分离股骨头和颈部周围的粘连。如有髋臼后上缘骨折,可于骨膜下向上剥离臀小肌,扩大显露。
3.清理髋臼将伤侧大腿外旋,使股骨头不遮盖髋臼,即可将髋臼内的血肿、肉芽、瘢痕组织、小骨片及圆韧带等,用刀、剪或刮匙全部清除。清除时注意勿损伤关节软骨。
4.骨折处理髋关节后脱位并发骨折常有三种情况:①完全游离的小骨块,应清除之。②股骨头骨折:常为圆韧带的撕脱骨折,它在股骨头上造成的缺损不在负重的关节面上,应连圆韧带一起切除,以免妨碍股骨头的复位。即使是负重关节面的骨折块,也以切除较复位为佳。因为复位后骨折块必将引起缺血性坏死,而致损伤谈并性关节炎。③髋臼骨折:常为髋臼后上缘的三角形骨折块,向外侧和前侧旋转移位。复位后用1~2枚螺钉固定。螺钉应斜行向上,指向髂嵴中线,以免穿透关节。
5.复位在分离股骨头和颈部的粘连,彻底清理髋臼以后,助手固定骨盆,屈髋牵引,术者用手指向髋臼方向推股骨头,即可复位,并无困难。如不能复位,应查明原因。一般多为瘢痕和粘连剥离不含正迹够,或股骨头被挛缩的关节囊夹住,应进一步松解。此时切忌强行手法复位或利用剥离器等器械的杠杆作用进行复位,以免造成骨折或关节软骨面的损伤。
6.修复关节囊及缝合复位后,专人维持位置。修整关节囊,尽可能缝合修复。止血后逐层缝合。 1.未并发骨折的脱位术后行皮牵引或骨牵引4周。4周后开始持拐行走,6~8周后逐渐开始负重。
2.并发骨折的脱位术后行骨牵引,尽早作股四头肌舒缩的功能锻炼。术后6~8周去牵引,并锻炼髋关节功能。有股骨头骨折者,术后12周才能负重。
7. 小孩一岁七个月,双髋关节脱位需要做手术吗,可以用绑带固定吗
根据问题的描述不可以判断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要根据X片和化验单得出病情的严重程度,得出结果,一般情况下双髋关节脱位是需要做手术的。
可以绷带固定:
股骨旋转截骨术及股骨短缩截骨术股骨旋转截骨术适用于前倾角在45°~60°以上者,应与上述手术同时进行。一般于小转子下截骨,通常用线猛粗锯,截骨后近截骨端内旋或远截骨端外旋,用4孔钢板固段握定,但要注意矫正不要过度。股骨短缩握知庆截骨术适于年龄偏大,Ⅲ度脱位,特别是术前牵引未到位者,亦在小转子下截骨,短缩2厘米左右,也可同时矫正前倾过大,然后也用4孔钢板固定。
8.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常见的先天畸形疾病之一芦汪或,患儿出生后如发现部分或少数股骨头脱出髋臼,就可能属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矫正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
小儿髋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特点是婴儿在出生时,多数为部分或少数全部股骨头脱出髋臼。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本病有两种类型,即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畸胎性髋关节脱位。
1、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轻者仅为髋关节松弛、不稳,重者有半脱位或完全脱位。
2、畸胎性髋关节脱位
这种类型极少见,为胚胎器官生长时的畸形性疾病,常合并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先天性脊椎半椎体畸形等。
小儿髋关节脱位以后脱位多见,出生时即存在,女多于男,约6:1,左侧比右侧多一倍,双侧者较少,主要由于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肉陪伍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异常,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此外,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常,髋关节过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在本病中,遗传因素也较明显,可能是一种单基因或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
另外,原发性髓白发育不良及关节囊、韧带松弛因素,女性腺激素的不平衡,环境因素及产后因素等,都有可能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出现有关,但直至目前仍难以明确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症状
1、初生至一岁患儿的临床表现
症状并不明显,此时患儿还没有开始行走,往往难以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注意,但如果发现有下列体征者,应引起密切注意并高度怀疑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能。
(1)一侧下肢活动少,蹬踩力量低于另一侧。
(2)双侧大腿内侧皮肤绞折不对称,患侧皮纹较健侧深陷。
(3)在为患儿更换尿布或洗澡时,在髋关节部位可闻弹响声。
(4)下肢伸直位或屈髋位,髋关节外屉受限。Ortolani试验及Barlow征阳性。检查方法为检查者双手握住患儿双下肢,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其他手指放在股骨大粗隆处。首先要保持双髓、膝关节屈曲90°,然后轻轻外展双髋关节,并用手指向前方推顶股骨大粗隆,此时,检查者可感到股骨头滑入髓日内时的弹动声音,即为Ortolani试验阳性。
Barlow征与Ortotani试验操作相反,检查者被动使双髋关节内收且用拇指向后方推压股骨大粗隆,此时检查者可感到另一个弹动声音,说明股骨头从髋臼中滑出去,即为Barlow征阳性。这二项体征是在一次检查中同时完成的,并且要反复做几次。在操作时,动作要求轻柔,切勿强力推压,最好是在患儿熟睡时进行。
这二项体征,在新生儿期最为可靠典型,因为刚出生的罂儿肌张力较低,易引出这项体征。当年龄大时,患儿肌张力已增强,在检查时肌肉下能松弛,很难引出典型体征。因此,上述体征只适应新生儿期的检查,超过8个月者即使检查阴性也不能排除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5)Albo征
双髋、双膝关节各屈曲90°,两腿并拢,双足跟对齐,患侧膝平面低于健侧。
(6)X线片所见
这一年龄组的患儿,特别是新生儿的髋关节尚未完全骨化,软骨成分较多。因此。在髋关节的X线片卜,不能全部反映出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关系,在确定是否有髋关节脱位时应注意测量下述变化。
1)髋臼指数(也称髋臼角),如大于 30°应怀疑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髋臼发育不良。测量方法:在双髋关节平位X线片上,通过双侧髋臼Y”形软骨顶点画一直线并加以延长,再从Y”形软骨顶点向骨性髋臼顶部外侧上缘最突出点连一直线,此线与陵李骨盆水干线的来角即为髋臼角或髋臼指数,正常应小于30°。
2)测量股臂近端干骺端中点与骨盆水干线(H线)及髋臼底的距离(0线)。在这一年龄组,正常者H线不超过1cm,0线不超过12cm。
3)Perkin方格,正常髋关节,股骨上端干骺端的鸟嘴状突起应在内下象限内。
4)Shenton线中断:沿闭孔上缘划线并向外侧延伸与股骨颈下缘相连,正常髋关节呈一连续性弧线,如该线中断随明股骨头上移。
2、行走之后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临床表现
(1)步态跛(单侧髋脱位)或擂摆,即所谓鸭步”(双侧髋脱位)。
(2)臀部扁而宽,股骨大粗隆突出,如为双侧脱位,表现为会阴部增宽,臀部后耸,腰前突增大,腰部突出。
(3)触诊可见脱位侧股三角空虚而凹陷,股动脉搏动减弱,髋关节外展受限,内收肌紧张。
(4)检查者一只手放在患侧股骨上端大粗隆处,另一手被动旋转患侧,可以感到脱位的股骨头滑动。
(5)Allis征及望远镜(Telescoping)阳性。
(6)(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儿用脱臼侧单腿站立,对侧骨盆下降,因髓外展肌力量较弱,而正常侧单腿站立时,对侧骨盆保持稍抬高位,即阴性。
(7)绝大多数患儿没有髋部痛症状,只是主诉髋部疲劳无力,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有一部分患儿主诉髋部和下腰部疼痛。患侧肢体轻度肌肉萎缩,骨盆倾斜,脊柱侧弯。
(8)X线片所见
股骨头脱出髋臼,根据脱位股骨头与髋臼关系,可分为臼上方脱位及臼后上方脱位。前者一般在髋臼上方髂骨上形成继发骨性凹陷,称为假髋臼”,后者则不明显。根据股骨上移高度不同可分为高、中、低或I、Ⅱ、Ⅲ度脱位。髋臼指数(髋臼角)大于30°,股骨颈干角大于135°。骨性髋臼上半部失去正常的弧形(拱形)结构,变为斜坡状,股骨头骨骺发育落后于健侧,坐耻骨弓联结慢于健侧。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检查
小儿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出生时就已形成。主要原因是母亲在怀孕2~3个月时,正逢胎儿髋关节形成时期,因孕妈妈的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导致胎儿生长停顿了一下,关节未正常发育,就出现了脱位。该病男女比例约为1:5,女孩儿出生时,年轻的爸爸妈妈必须注意检查一下。
有一个简单的检查方法:宝宝躺着,将她的双髋朝两边展开(膝盖呈直角,大腿与身体垂直)。如果宝宝的双腿硬硬的,不能展开,基本可肯定是此病;如果宝宝两条大腿的条纹不对称、腿有长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于有些轻度脱位、半脱位的很难靠手法检查确诊,而且宝宝腿上脂肪多、腿的长短也较难明确。因此,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做超声波检查确诊。要注意的是,由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骨骼未钙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现,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让宝宝白白遭受X光的伤害。10个月以上的宝宝可用X光确诊。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3~6个月的宝宝诊断明确后,可用专用吊带固定,3个月后95%以上可治愈,这种治疗方法不损伤关节、并发症少。1岁左右、开始走路的宝宝,则需要先将脱位的关节整复,然后上3个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2岁以上的孩子则要动手术、再上石膏。4~7岁的孩子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痊愈。做同样的手术,宝宝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手术创伤越大且效果越差。
如果髋关节脱位不予治疗,就会导致腿部残疾,走路瘸腿,长大后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时就会感觉酸痛难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出生后一旦确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应立即开始治疗,可望获得一个功能接近正常的髋关节。治疗开始时的年龄越大,效果越差。
一、保守治疗
1、手法复位和各种夹板、石膏固定:手法复位后,对年龄在1岁以下的患者可应用各种可调式夹板或支具固定;而对1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复位易活动且力量较大,造成夹板与支具不稳而发生脱位,需用石膏固定2~3个月后再改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若可实现手法复位,为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一般要采用以下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首先,要进行复位前牵引,以克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使肌肉松弛,以减轻复位后头臼间的压力。通常行悬吊皮牵引,对年龄2~3岁的Ⅲ度脱位者亦可选用骨牵引,一般牵引2~3周。
其次,切断内收肌。旋股内动脉走行于内收肌与髂腰肌之间,当处于蛙式位时,此动脉受压而影响股骨头血供,因此切断内收肌不仅可克服内收肌挛缩,对防止股骨头坏死也有一定作用。
第三是在全身麻醉下轻柔手法操作。全身麻醉后肌肉松弛,有利于复位,但手法要轻柔,应采用一次复位的原则,即一次复位未获成功,切忌反复进行整复,这样会使股骨头反复创伤,所以对一次复位未成功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
第四,用人位(human position)固定法,即从外展、外旋90°起,逐渐内收至发生脱位的角度,这两个角度间为安全范围,选择这个角度的中间值。如外展、外旋90°,内收至60°时发生了脱位,其安全范围为30°,故人位为外展、外旋75°位。
Ramsey指出,其安全范围与内收肌挛缩程度有关,挛缩程度越重,安全范围越小。人位有利于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一般需固定6个月。
2、影响复位的因素:影响复位成功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髂腰肌挛缩横过关节囊前方,使股骨头与髋臼分离,久而久之使关节囊粘连,甚至形成葫芦状关节囊,或形成皮鼓状覆盖着髋臼口,因此复位难以实现。
(2)盂唇过大,阻塞了髋臼,影响股骨头的复位。
(3)头臼不相称,通常是髋臼过小、过浅,包括圆韧带过长、增宽,影响了股骨头的回纳,造成复位失败。
(4)复位后髋关节发育的观察:股骨头与髋臼同心,创造了髋臼三角软骨与股骨头骨骺发育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复位后股骨头发育较快,经观察,复位后1~2年内两侧股骨头发育相等,达到正常水平。
二、手术治疗
1、Salter骨盆截骨术:Salter手术除了使股骨头复位之外,主要是使异常的髋臼方向变为正常的生理方向,相对增加了髋臼深度,使股骨头与髋臼达到同心。
适应证:年龄在1~6岁的髋关节脱位者,包括手法复位失败者。髋臼指数应在45°以下,股骨头大小应与髋臼基本适应。
2、Pemberton髋臼成形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是通过髋臼上缘上1~1.5cm平行髋臼顶斜坡进行截骨,将髋臼端撬起向下,改变髋臼顶的倾斜度,使髋臼充分包容股骨头,使髋臼达到正常形态。
适应证:年龄超过7岁,或6岁以下髋臼指数超过46°者可选用本术式。
3、股骨旋转截骨术及股骨短缩截骨术:股骨旋转截骨术适用于前倾角在45°~60°以上者,应与上述手术同时进行。一般于小转子下截骨,通常用线锯,截骨后近截骨端内旋或远截骨端外旋,用4孔钢板固定,但要注意矫正不要过度。
股骨短缩截骨术适于年龄偏大,Ⅲ度脱位,特别是术前牵引未到位者,亦在小转子下截骨,短缩2cm左右,也可同时矫正前倾过大,然后也用4孔钢板固定。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饮食
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应增进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及适当增加钙质。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宜吃食物1、猪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对于本病具有促进病变部位血管组织生成的作用。
食用建议:100g与萝卜同炖食用。
宜吃食物2、鱼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皮肤组织的修复。
食用建议:100g清炒食用。
宜吃食物3、阿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元素,具有增加组织的修复,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的作用。
食用建议:20g与红枣同炖食用。
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香烟、饮酒等嗜好应戒除。另外,患者应忌吃高脂肪的食物、忌吃厚味重的食物、忌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1、猕猴桃:猕猴桃在关节性损伤的患者中,可诱发组织过敏的现象出现。所以对于有体质过敏或者比较差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建议患者宜吃杨桃。
忌吃食物2、小麻椒: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可增加血管的厚度,降低血管管壁的直径,从而影响组织的修复以及恢复。建议患者宜吃精瘦肉。
忌吃食物3、咸鱼:属于比较厚味的食物,对于本病而言可以降低组织的免疫功能。可能会抑制髋关节功能性的恢复。建议患者宜吃新鲜的淡水鱼。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预防
孕妇怀孕期间不要弯腰曲身干活。尽量让丈夫干活。以避免出生后的孩子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怀孕期间的10个月里,孕妇要仰坐,孕妇不要弯腰曲身干活。
此病为新生儿期的常见畸形疾病,做好早期发现,诊断,及时处理,大多可获得良好疗效。
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注意:自行检查的方法
首先观察新生儿下肢的外形,可见两侧,臀部增宽,大腿短粗,小腿细长,如为单侧脱位,我们可看到两侧腹股沟的皮纹长短不一,而且患侧臀部及大腿皮纹也会增多、加深,会阴部增宽。如发现上述情况,可再进行以下试验,以进一步确定有无髋关节脱位。
1、新生儿平卧,将其两足齐平,两踝部靠拢,然后屈膝约90°。如发现双膝高低不平,则是由于股骨脱位后上移引起,高侧则为脱位侧。
2、新生儿平卧,使其屈膝、屈髋各90°(成直角),然后握住毛毛双膝外展,如为正常,应双膝外侧能够触及床面。如有脱位,则不能触及床面。有的在外展至75~80°时会突然有一弹跳感,以后才触及床面。
如果在孩子走路后才发现此病,那么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越早越好,如果在婴儿期治疗,孩子将来走路正常,也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耽误了治疗,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髋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