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去济宁市王因镇找个工作,不知道哪里有什么工厂,知道的给说说,待遇比较好点的
那边的钢结构厂家比较多的,都是私营企业,待遇不好说,自己有兴趣的话去看下。一般能攀高的青年做安装工,工资150元/天左右吧。
❷ 王因镇属于那里管理
这个找找度娘就搞定了吧!
王因镇在山东省济宁市济宁高新区,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59个行政村,7.1万人,是济宁市城市规划的东城区所在地;是大汶口文化前期北辛文化的发祥地;是济宁高新区招商引资、安置项目的主要承载地。
http://map..com/?newmap=1&s=con%26wd%3D%E7%8E%8B%E5%9B%A0%E9%95%87%26c%3D286&from=alamap&tpl=mapdots
❸ 王因的王因街道 - 历史沿革
王因街道是济宁地区的经济强镇,大汶口文化发祥地.“王因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位于山东省济宁高新区东部,鲁南大都市的金三角地带。北依巍巍泰山,南望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东临孔子故里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全镇辖59个行政村,人口5.8万.总面积72平方公里。
1948年解放初期,本镇为本县第八区;1949年称王因区;1956年撤区分属王因、柳沟、黄屯三个大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与曲阜分治后称王因公社;1966年5月,改王因公社为区;1968年底又撤区仍称王因公社;1984年5月,行政区划改革时,与娄庄公社合并改为王因区。1986年12月撤区改为王因镇。
本镇驻地王因村历史悠久,相传古时候,有个王子因为被人侮告谋反,被大王囚禁于此村贬为庶人永世不得出村,此村因得名王囚。后来觉得囚字不雅,加一横改作王因。 刘台庄:本村原名中郯庄,清代顺治年间刘姓发展成大户族,出了个进士刘布春,村名改称刘家郯庄,后讹为刘家台庄。1964年“四清”时改名刘家村。1980年因与他处重名,命名为刘台庄。
晏家村:本村历史悠久。据传晏姓于宋代来此建村。此村原称晏家郯庄,转音为晏家台庄。后因泗河决口,多次被淹,逐渐衰落,晏姓仅存两户人家,习称晏家村。
梁家营:据传明初梁、路两家表亲同由山西迁来落户,始建此村。因系两姓,称两家营,亦称梁路营,后梁姓繁盛,改称梁家营。
前侯家营:据村内明崇祯九年(1636)创建娘娘庙碑记载:此村原名刘者营,后来刘家地权转卖给侯家,村名改为侯家营。与北面的后侯家营相对称前侯家营。
北许:本村许姓祖居南部距此二公里的许家庄。清朝中期,泗河发水被淹。有几户迁此居住,周围筑了土堰,始建此村。因地处北部,称北许家庄。今简作北许。
东郭家营:此村临近泗河,过去经常决口。明、清时驻有防汛的兵营,带兵的将领姓郭,故村得名郭家营。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黄屯镇的郭家营同名,更名为东郭家营。
南许:据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庙碑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许姓最早来此定居,村名许家庄。到了清代中期,一部分人家迁至北边重新建村,称北许家庄,此相对称南许家庄。今简为南许。
后韩家堂:本村原名韩家堂。韩姓于明初由邹县韩寨村迁来,系唐代文学家韩愈后裔。建有家祠,称韩家祠堂,村以此得名。后分出一支于南边立村,此村相对称后韩家堂
前韩家堂:村内原有三圣堂庙宇一座,明崇祯三年(1630)建。庙碑记载,此村系由后韩家堂分支而来,因在南,称前韩家堂。
程家街:据村内《程氏家谱》程氏始祖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由泗河东迁此落户。村中只有一条主要街道,故村得名程家街。
吕家庙:据本村清代康熙年间(1736—1795)立“关圣帝君庙碑”记述,吕姓于清初最早来此居住,并出资建了一座关帝庙,故村得名吕家庙。
周庄:本村原名周家柳沟。周姓于明末由曲阜地初迁至本市今黄屯镇蒜园村,再迁至此村。村名改称周家庄,今简为周庄。
西仁美庄:此村始建于宋代。明代明嘉靖、万历年间出了任瀛等父子三进士,明朝末期,任姓迁走、村内读书人根据《论语·里仁》篇的句子:“里仁为美”,改村名为仁美庄。后分为四个村委会。本村居中西部,称西仁美庄。
东娄庄:本村历史较悠久。此村为北魏娄昭攻打瑕丘屯兵之处。此村农历一、六日有定期集市。村内久无娄姓。村近置集市,后改为娄庄集,今简为娄庄。
河口:本村李姓于明代末年来此建村,原称李家河口。因地处泗河向西转弯的地方,过去有通往邹县的渡口,故名。今简称河口。
业庄:本村建于清初。相传当时有个南方人买药,留居此地,四乡群众都来买药,称此村为“药庄”。因“药”、“业”音近,后渐讹为业庄。 ·优越的位置
系济宁市城市东城区,位于济宁任城区、兖州区、曲阜、邹城四个城区的中心位置,距任城区6公里,兖州区7公里,曲阜市区15公里,邹城市区18公里。
·一流的园区
整个工业园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划分为六大园区: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A区、B区、C区、雪花工业园、山推重工科技园、杨村工业园。已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七通一平”。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A区、B区、C区已建成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配套的产业
生物医药、机电加工、汽车零部件、木业板材、金属容器与轻钢网架、纺织纺纱等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区域内工业年产值达到110亿元。
王因镇
·良好环境
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山东省最适宜人居乡镇,全面建设“经济强镇、特色园区、生态城镇、和谐王因”。
硬件环境: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配套齐全,价格优惠。区内拥有13.5万千伏安的热电厂,日供水量15万吨的水厂,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日供气量2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站。以崇文大道、黄王路、济微路、中心路等集绿化亮化、给排水于一体的“五纵五横”,交通路网日益完善。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30%以上,镇驻地行政商务区、林荫绿地、杨村城市居住区、仁美城市居住区、崇文城市居住区、泗河生态休闲观光带等城镇建设已全面展开。
人文环境:干部群众支持项目建设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王因镇交通便利,济微公路、崇文大道(济宁——曲阜)纵贯南北,太白路(嘉祥——济宁——高新区——邹城)纵贯东西,是济兖邹曲嘉的中心区域,距离济宁、兖州、曲阜、邹城均在10分钟以内。京沪、兖石铁路,日荷高速公路在镇北交汇,东靠10 4国道,西邻327国道、济宁港和济宁机场。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通讯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❹ 王因镇的新农村建设
济宁市高新区王因镇充分利用济宁市区边缘乡镇的优势,严格按照城区高标准规范,推进城镇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高起点规划,引导合理布局。该镇按照王因作为济宁市东城区的定位,结合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镇驻地商贸居住区和仁美商贸居住区两个集中居住区,修订完善片区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以镇驻地六村合一,刘村五村合一,仁美四村合一,张村、戏楼等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稳步推进旧村改造。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全镇59个村主要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安装了路灯,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以清理清除村内“三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为重点,实行村级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清运,净化了村内环境。200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秸秆还田作为阶段性重点工作,财政补贴260余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和政策兑现,连续四年确保秸秆还田率100%,彻底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
扎实推进“一新两改”。该镇把推广太阳能,农户改厨、改厕,作为当前和今后新农村建设,改变群众生活方式的重点,在深入调研,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政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对安装太阳能的户,每户补助500元;对改厕的户,每户补助300元;对改厨的户,每户补助100元,各村也根据经济状况,相应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全镇太阳能用户达3000余家,改厕户达到1200余家,改厨户数达到7000余家。形成了以道路为主,以村居为重的绿色长廊。
王因镇
搭建“三个平台”,构筑“五道保障”。为提高农富水平,培训新型农民,该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信息化教育,群众文化性活动”三个平台,并精心构筑“低保、养老、医保、防疫、征地补偿”等五道保障。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立足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大,王因油罐、钢构传统产业的实际,投资20余万元组建了新型农民就业培训学校,聘请技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授、老师授课,免费进行岗前技术培训,130人的电气焊和180人的远程教育微机培训班圆满结束。今后,还将根据企业用工的需要,相继举办生物发酵、机械制造、纺织等培训班,力争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加快村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实行“三网合一”,建立农民信息化教育网络平台。镇财政每年投入20余万元,实施了远程教育、宽带、有线电视“三网合一”,建立了完善的镇村两级远程教育信息化网络。对入户率达到50%以上新开通有线电视的村,免除初装费及一年的收视费,提高了群众积极性,全镇入户率达到70%以上。全镇广大干群上网学习、上网了解致富信息蔚然成风,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狠抓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全镇建成高标准、开放式村级广场3处,村村建有文化大院,配备了文体设施,刘村、柳沟等村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等,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科学、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实行贫困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农村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投入1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从2007年起,为全镇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元的养老金,投入150万元,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由镇财政补贴,成立了120余人的卫生医疗和80余人的畜牧防疫专业队伍,制定预算,增强了突发性事件的防控能力。全镇工业占地、建设占地做到即征即补、及时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