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特色智能製造落地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智能製造是製造業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長遠角度來講,智能製造是必然的選擇。那麼智能製造該如何落地呢?國內智能製造專業研究機構中發智造總結,智能製造落地需要具備「一二三四」四類共十大要素:
1.智能製造落地的一大條件:時機
智能製造的時機,籠統地講,無非兩個——
其一,產業發展滯後,市場萎靡不振、利潤微乎其微,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改則生,不改則亡。
其二,產業發展前景良好,競爭飽和,急需引入新的發展方式,打破當下市場格局與競爭方式。智能製造改革已經成為獲得先機的必要手段。
2.智能製造落地的兩大關鍵: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指的是智能化的生產方式與製造流程,這里有兩個關鍵,其一,關注的領域必須是製造領域的製造環節,而不是生產、經營、營銷、生活。
其二,必須是實現智能化生產與製造。智能是一個相對前言,尚不成熟的高新科技,智能製造主體,必須明確智能製造的現狀,以及每個階段能夠達到的智能程度,野冊不要做大且空的妄想。
3.智能製造落地的三個要素:資金、技術、規劃
一句話概括,就是增加多少投入,應用何種技術,在哪一階段,實現到何種程度的「智能製造」。
4.智能製造落地的四大主體:企業、行業、地區、國家
不同主體在討論智能製造落地問題時,自然有著不同的考慮。
企業實現智能製造,一方面要考慮自身的實力,可以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來實施智能製造改革方案;另一方面,要考慮智能製造的前景問題,是否對當下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影響,是否可以在維持經營的同事,開展智頌知宏能製造落地行動,短期盈利與長期發展兩不誤。
行業實行智能製造,一方面要靠產學研三個方力量的共同配合,產業提供環境,學界提供理論支持,研究機構提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則需要示範帶動,乃至市場倒逼——即行業有可能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臨界點,優先邁出改革步伐的,在行業中收獲改革的紅利,再利猛虛潤刺激和行情倒逼的局勢下,促使行業形成改革浪潮,全面實現智能製造。
地區和國家想要實現智能製造落地、改革與升級,必然要為智能製造企業優化環境,提供政策支持,比如稅收優惠、用地支持、財政獎補等等;還要出台一系列的指導意見,引導、規范地區、國家領域內的智能製造落地方案,形成良性發展的局面,避免失序、失控、有失公平的現象。
B. 智能製造業發展趨勢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這個很多
最常見的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自動機器人
還有各種高自動化生產流水線
C. 什麼是智能製造實施智能製造的目標是什麼
智能製造是指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感測器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和網路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靈活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製造模式。
實施智能製造的目標包括:
1.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實現生產過程的高效率和喚磨高質量。
2.降低成本:通過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實現生產過程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3.提高產品質量:通過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實現產和芹斗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4.提高生產靈活性:通過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手段首御,實現生產過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5.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實現生產過程的環保、節能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D. 鋼鐵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2018年,全國鋼材產量為11.06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53%;2018年我國鋼材需求量回升,銷售量為10.90億噸。綜合來看,隨著鋼鐵行業的復甦,鋼材產能逐漸提高,2018年鋼材供需基本平衡實際基本持平。
2018年中國鋼材生產情況:鋼材產量全面回升,河北、江蘇、山東居前三
2010-2017年,我國鋼材產量從8.03億噸增長到10.48億噸。2010-2014年,鋼材產量呈現上升趨勢。2014年鋼材產量為11.25億噸創歷史記錄;2015-2017年受國家供給側改革、去產能以及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影響,鋼材產量呈下滑趨勢,2017年鋼材產量為10.48億噸,同比增長0.8%。2017年生鐵產量為7.11億噸,粗鋼產量為8.32億噸。
2018年,全國鋼材產量為11.06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53%,全國粗鋼產量為9.28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1.54%;生鐵產量為7.7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30%。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E. 鋼鐵業將怎樣適應《中國製造2025》總體要求
就是將鋼鐵製造流程與互聯網高度融合,形成一個全世界的資源,全世界的技術,全世界的市場,全世界的客戶,高效率的工藝,低消耗的能耗,低排放的環保。「互聯網+」與鋼鐵如何融合
原創 2016-07-27 《中國冶金報》 冶金傳媒
《中國冶金報》記者 郭俊國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互聯網+」與鋼鐵應當有怎樣的「親密接觸」?「互聯網+」在鋼鐵行業有著怎樣的新任務?鋼鐵行業發展的新動能是什麼?鋼鐵行業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應當有怎樣的新思考?
帶著這些問題,7月23日,在由中國冶金報社主辦的2016(第二屆)中國鋼鐵產業鏈電商高峰論壇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詳細解讀了「互聯網+」助力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任務、新動能和新思考。
新任務: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鋼鐵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考慮『三去一降一補』,同時考慮如何培育新的動能。」安筱鵬表示,推動鋼鐵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促進形成新動能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安筱鵬指出,《國務院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具體來講,在互聯網與各個環節的融合中,製造是關鍵環節,製造業是主戰場,製造企業是主力軍,構建一個智能製造的生態系統是制高點。
互聯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目前互聯網正在從消費環節向製造環節擴散,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從人人互聯到人物互聯,再到物物互聯。目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面臨著挑戰,傳統的工業網路是各自封閉、諸侯割據的;同時,工業互聯網也面臨著思維方式的碰撞,互聯網與製造業的融合帶來了新舊思維的碰撞和新舊秩序的更替,以及新規則的重建。
安筱鵬分析認為,從互聯網與消費領域和製造領域的融合的特徵來說,消費環節更多的是價值傳遞,製造環節更多的是價值創造;消費領域的融合帶來的是交易效率的提高,製造領域融合帶來的是生產效率的提升;消費領域既要考慮「踩剎車」又要考慮「踩油門」,處理好業務創新與加強監管的關系,製造領域與互聯網融合,更多的是如何鼓勵、支持,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踩油門」的問題;消費領域的融合關繫到各種社會利益如何調整,製造領域的融合將帶來國際巨頭傳統勢力范圍的重構;消費領域活躍主體主要是互聯網企業,而製造與互聯網融合的主力軍仍是製造企業。
新動能:深化鋼鐵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安筱鵬介紹,從2009年開始,工信部對29個行業的兩化融合水平進行了分期分批的評估。基於評估的結果、經驗和結論,工信部組織編制了《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以下簡稱《評估規范》)。基於《評估規范》,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分成了基礎建設階段、單項應用階段、綜合集成階段和協同創新階段4個階段。在《評估規范》中,綜合集成是企業兩化融合邁向中高級階段的標志,其中,包括產品設計與製造集成管理、經營管理與生產控制的集成管理、產供銷的集成管理、財務與業務的集成管理、決策支持的集成管理等方面。
綜合集成是推進兩化融合的核心理念,德國的工業4.0的核心理念也是推進企業橫向集成、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因此,工業4.0和兩化融合在核心理念、主要任務和具體做法等諸多方面,是殊途同歸、如出一轍、異曲同工的。
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是當前兩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務。「過去幾年,鋼鐵行業大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走在了相關行業的前列。」安筱鵬結合工信部兩化融合服務平台上5萬多家製造企業兩化融合的評估數據,詳細介紹了中國鋼鐵行業在這方面的進展情況和主要特點。
1
一是鋼鐵行業基礎自動化全面普及,已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持續創新的基礎。裝備和工藝信息化水平是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生產過程優化控制的關鍵環節,產品創新能力的提升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新工藝、新流程、新設備和新技術。中國鋼鐵行業基礎自動化在燒結、煉鐵、煉鋼等主要生產工序和流程中應用已得到廣泛普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分別達到64%、47%。
2
二是鋼鐵行業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企業經營決策質量。信息技術正融入鋼鐵行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營銷等各個環節,其能源管理和質量管理普及率明顯高於其他傳統行業,企業資源管理和製造執行系統在重點企業全面普及,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已經成為鋼鐵工業裝備、工業能力、工業素質、工業活動的內生要素,實現了決策的及時、高效和科學。
3
三是鋼鐵行業的大型企業整體處於單項覆蓋向集成提升發展的階段,綜合效益開始體現。「綜合集成是企業邁向中高級階段的重要標志。」安筱鵬表示,從行業整體的兩化融合水平來看,鋼鐵行業在傳統行業中,大概處於中游水平。企業的信息化投入與收益之間是有階段性的,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只有從單項應用邁進綜合集成之後,企業信息化的收益才會呈現指數化的增長。
4
四是鋼鐵行業大型企業智能製造就緒度高。根據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發布的全國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報告,企業智能製造就緒度是指智能製造就緒企業與全部企業的比率。其中,智能製造就緒企業是指同時滿足關鍵工序數控化率不小於50%、實現管控集成和產供銷集成,處於集成提升或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鋼鐵行業大型企業智能製造就緒度為14%,在10個傳統行業中位居前列(僅次於汽車工業)。
新思考:推動鋼鐵行業電子商務創新發展
安筱鵬介紹,工信部也在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範,並從供給側的角度來考慮如何在製造企業的「雙創」平台、工業大數據服務平台、工業電子商務平台、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和信息物理系統等方面推動和支撐製造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和營銷服務,特別是工信部准備推動工業電子商務的試點示範,重點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製造企業自身的銷售采購平台,其二是工業電子商務的第三方平台。
關於如何推動鋼鐵行業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安筱鵬提出了以下建議:
1
一是加速普及在線采購,構建高效、透明、協同、低成本的新型采購體系。在線采購可提高企業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是降成本的重要手段。同時,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鋼鐵企業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據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台上5萬多家製造企業兩化融合的評估數據,目前,鋼鐵行業大型企業在線采購額佔比為18.19%,中型企業為32.74%,遠高於小型企業的14.21%。但與此同時,鋼鐵行業大企業在線采購額占采購額的比例(18.19%),在鋼鐵、建材(21.5%)、醫葯(22.3%)、采礦業(24.3%)、石化(36.2%)、機械(28.6%)六大行業中,比例最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
二是推動線上線下銷售一體化,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產銷一體化營銷體系。隨著客戶對交貨周期、產品質量、庫存配送要求越來越高,鋼鐵產業正在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營銷體系,是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去庫存的有效手段,並已成為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大企業已建立起的完整的線下銷售網路體系相比,中小企業對線上銷售網路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線下渠道向線上渠道轉型的步伐更快。目前,鋼鐵行業網上銷售率平均為14.45%。其中,大型企業為12.77%,中型企業為16.68%,小型企業為17.97%。
3
三是積極培育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推動傳統鋼貿流通體系變革。當前,鋼鐵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迅猛發展。據有關機構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鋼鐵電子商務平台已累計300餘家,在全國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台中佔比48%。在成交量1000萬噸以上的鋼貿商中,第三方平台交易量超過70%。第三方交易平台推動鋼廠直營,促進生產流通一體化;跨越多級代理商,大幅縮減鋼鐵流通層級,簡化交易過程;融合物流、加工、金融等多方服務主體,實現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統一,加快構築新型鋼鐵流通生態圈。
4
四是引導電子商務平台從「產品」交易向「能力」交易轉變,構建產業新生態。互聯網拓展了交易的空間和對象,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實現從信息交互的互聯網到產品交易的互聯網,再到能力交易的互聯網的轉變。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解決了能力交易的交易主體(誰和誰交易)、交易對象(交易什麼)和交易過程(怎麼交易)3個最基本的問題。要積極推動鋼鐵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促進交易對象從產品向能力拓展,有效提高閑置設備、空間、人員的利用率,積極化解過剩產能,促進鋼企服務化轉型;同時使大量中小企業可以低成本、低門檻地使用一些更優質的製造資源,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新型生產體系。
安筱鵬認為,對於鋼鐵行業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未來的發展有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通過流通環節的電商化構建新型的鋼鐵流通體系;第二個階段,引進製造環節的互聯網化,鋼鐵行業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的智能化,並與電商的數據進行對接,實現加工配送等能力的在線交易;第三個階段,隨著技術、數據、業務流程以及組織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發展,會出現一個面向新型能力、面向上下游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新的產業生態。
5
五是培育定製化生產等新型能力,催生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定製化生產是工業4.0的邏輯起點。安筱鵬表示,面對鋼鐵行業當前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的的形勢,在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需要加快培育鋼鐵行業定製化等新業態、新模式,這也是去產能、去庫存的重要手段。鋼企要提高附加值高、製造周期長、工藝要求復雜的汽車板、家電薄板、不銹鋼板、硅鋼片等產品的製造水平和供給能力,建立面向市場、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生產組織體系,根據產品市場行情和盈利水平,調整產品結構,優化配料,快速生產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縮短交貨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庫存配送,提高市場應變能力。
F. 寶鋼股份:發力智慧製造,未來「城市鋼廠」值得期待
掃描下二維碼,每一塊鋼板都能追溯出「前世今生」;廠區里,無人駕駛的運輸車在有序運送鋼卷;偌大的冷軋熱鍍鋅「黑燈工廠」機器不停運轉,現場工作人員屈指可數……這是近日記者在寶鋼股份采訪時看到的一幕幕場景。
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冷軋廠C008熱鍍鋅智能車間(圖片均由寶鋼提供)
作為中國寶武的核心旗艦子公司和中國鋼鐵業的引領者,寶鋼股份面對國內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等挑戰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提出,力求通過踐行智慧製造戰略,提升成本、品質和服務競爭力,形成競爭新優勢,繼續引領中國鋼鐵行業成功轉型升級並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智慧工廠,助力常規作業「零人工」
2019年上半年,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第四智慧工廠建成投產,它不僅是硅鋼事業部推進智慧製造的試驗田,也是寶鋼股份「ONE MILL」理念的策源地。
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第四智慧工廠
有著「鋼鐵產品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硅鋼,一直以來都是寶鋼股份手中的一張「王牌」。而硅鋼的研發過程異常艱苦卓絕,當時的寶鋼股份,隨著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已為全球同行所矚目,被國際鋼鐵「巨頭」視為在中國本土的第一競爭對手,而取向硅鋼技術是他們僅存的「秘密武器」。「就算你想花大價錢購買,人家也不賣。」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總經理劉寶軍苦笑道。
「不能一直被國外企業卡脖子!」面對國外鋼鐵企業的技術封鎖,寶鋼從1997年就著手開始了取向硅鋼製造工藝技術研究。2008 年5月15日,第一卷合格取向硅鋼的產出,標志著寶鋼歷經十年艱辛,通過自主集成創新,掌握了代表鋼鐵業頂級製造能力的取向硅鋼工藝技術。
如今,以建設「未來鋼廠」為目標的智慧工廠投產運行,昭示著寶鋼股份硅鋼的自主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劉寶軍說,「對硅鋼而言,智慧製造的目的,是構建智慧時代下與未來鋼鐵、未來鋼廠高度契合的『智慧決策中心+智慧工廠』的新型管理模式,從而實現組織變革、流程再造、管理創新,進而形成新的品牌溢價能力,使得寶鋼股份取向硅鋼產品從技術領先發展到全面領先。」
第四智慧工廠在組織架構上實現了由「廠部→分廠→作業區→班組」這一傳統的金字塔型四層結構向「一個智慧決策中心+若干個智慧工廠」網路型結構的跨越;通過智慧鏈接,應用大量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技術,解決了生產全要素分段式管理的弊端,實現了無縫的全流程一貫制智慧管理;取消現場操作室,生產運行由原「機旁散點」式作業變革為「集中操作+異常干預」的新形態;實行操檢融合,進行崗位再造,藉助智能診斷和遠程運維,配套「操作室一律集中」的新模式。
記者在智慧大屏上看到,質量信息、能耗指標、訂單狀態……鋼卷的所有信息都能被找到。同舉裂畝時,硅鋼智慧決策系統將市場用戶需求導入,為研發人員自動生成最優方案,為製造端自動設計生產工藝、安排生產計劃,最終實現面向用戶的實時交互服務。市場、源漏研發、製造、用戶服務全流程的智慧決策系統被打通,集中控制模式得以實現,大大提升了現場勞動效率,減少了人員的工作負荷。
走在第四智慧工廠車間里,完全看不到鋼鐵工人的身影。第四智慧工廠成功研發的20套機器人、7套質量檢測、5套智能識別、3套自動配液、2套遠程診斷系統以及2套無人庫區助力常規作業的「零人工」;自主開發的質量檢測控制正森系統,通過對10萬張以上缺陷樣本40層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實現質量檢查、判定、分析、改進的「AI」化,讓第四工廠最高端取向硅鋼的質量控制「如虎添翼」;依託5G技術支撐,實現用戶服務的實時交互,讓硅鋼產品用戶服務實時在線。
談及未來,劉寶軍說,在硅鋼事業部智慧製造的藍圖中,構建了「一個智慧決策中心+若干個智慧工廠」的網路型新組織。硅鋼事業部開發的硅鋼智慧決策系統,才是其智慧製造的「CPU」。智慧決策系統覆蓋了產品從市場、研發、製造、用戶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打通了實驗室、製造現場和用戶使用之間的數據交互。「一個智慧決策中心+若干個智慧工廠」的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了硅鋼產品市場、研發、製造、用戶全過程的PDCA「智慧決策」新流程。而第四智慧工廠則是若干個智慧工廠中已經先期投運的一個。
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第四智慧工廠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第四工廠建設的基礎上,目前硅鋼事業部第三、第二、第一智慧工廠已在規劃落實中,而無取向硅鋼產品結構優化工程將建成更高質量的第五智慧工廠,進一步挖掘、豐富智慧製造內涵,進而帶來潛力巨大的改革空間。
雲倉儲、無人車、智慧港,物流也可以這么智慧!
在智慧物流方面,寶鋼股份起步較早。近年來,在無人倉庫、少人港機、智能庫場、車輛調度、無人框架車等方面進行攻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現了產成品從末端庫出庫、框架車智能調度和無人運輸、成品庫無人倉儲、碼頭港機智能遠程作業等全流程智慧管控,寶鋼股份運輸部部長助理蔣偉將其總結歸納為「雲倉儲、無人車、智慧港」。
據蔣偉介紹,目前寶鋼股份已建成兩個產成品無人化智能倉庫,分別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無人化倉庫。「無人化智能倉庫經過了十餘年的技術攻關,期間實現了無人化倉儲技術多次優化和升級。採用小波浪鞍座布置,通過機器學習最大化利用三維存儲空間,增加堆存面積25%以上,勞動生產率提升70%以上。自動化作業率大於99.7%,平均單卷作業時間3分30秒,已經低於人工作業時間。」
寶鋼股份寶山基地產成品自動化智能倉庫(一期)
蔣偉提到,寶鋼股份智慧倉庫在此次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6萬平方米的產成品智能倉庫(一期)內,無人吊機用「鋼爪」將一卷卷銀色的成品鋼卷精準調運,與一輛輛駛來的無人駕駛重載框架車緊密協作,不斷將一卷捲成品鋼材運往全天候成品碼頭。在這個無人倉庫里,智慧化的運作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每天10萬噸的鋼卷在這里周轉並發往全球。在產成品智能物流管控中心,僅需要少數幾名操作人員,戴著口罩、分開而坐,就可以完成對整個廠區物流的監測操控。
寶鋼股份寶山基地產成品物流智能管控中心
行駛在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廠區的無人重載框架車,已成為一道靚麗風景。蔣偉說,寶鋼股份自2015年開始在無人駕駛領域進行 探索 和研究,目前已率先在鋼鐵冶金行業實現了工業化運行,與無人倉庫、智能化碼頭實現全物流鏈的無人化應用貫通。無人框架車採用磁釘定位、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定位及慣性導航等多感測器融合技術,「能夠識別周圍環境,避讓障礙物,結合需求隨時做出動作決策,完成自由行駛、跟車、變道、停車、穿框架、停車入位等操作策略,實現高精度、高智能的自主導航與無人駕駛。」
寶鋼股份無人重載框架車
如今,在寶鋼股份鋼製品自動化碼頭,配置了2台少人化行車、3台少人化港機、6台無人框架車,實現倉庫至碼頭無人化運輸和少人化裝船,年作業量在450萬噸以上。
蔣偉介紹,自動化碼頭管控系統是一種基於邊緣計算的運輸流量控制系統,實時跟蹤區域范圍的行車、港機和框架車設備作業信息,動態平衡全港區車輛、道路、倉庫和碼頭資源,實現上下游聯動。少人化港機是目前國內唯一商業化應用於件雜貨碼頭的先進裝備,實現了定點裝船無人化,「一個人就能控制兩台以上港機,減少了50%以上的人員配置,也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大家都說『讓世代彎腰操作的港機司機直起了腰』。」
據悉,未來寶鋼股份將持續在出廠物流AI管控、工藝鐵路機車無人化、港機少人化無人化、廠內鋼製品無人運輸等領域拓展,智「繪」未來。
智慧製造賦能業務,做全球鋼鐵行業引領者
寶鋼股份運營改善部高級經理沈立明告訴記者,早在2014年,寶鋼股份就開始了對智慧製造的 探索 ,並組建虛擬團隊對鋼鐵製造的核心環節——熱軋開啟了試點。2015年,寶鋼股份組織開展智慧製造的系統籌劃和戰略布局,進一步推進智慧製造。
在沈立明看來,智慧製造會顛覆人們對傳統鋼鐵企業的認識,是鋼鐵企業轉型升級的一條主幹道。「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就必然被淘汰。正是出於這種對智慧製造重大意義的深刻認識,寶鋼股份全力以赴進行 探索 和嘗試,成為國內鋼企中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沈立明還提到,在智能製造成為寶鋼股份重點戰略之一的大背景下,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成立了智能製造研究所,研發隊伍中95%以上為碩士和博士,致力於研發面向鋼鐵領域極致產品質量和極致生產效率的關鍵瓶頸技術,Bao Vision-WSIS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即寶鋼熱態高速線材表面檢測技術,目的是實現鋼鐵製造全流程產品表面質量的智能化管控,通過軟體定義和機器決策的方式來保證產品表面質量。目前,該技術在行業內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毋庸諱言,智慧製造的目的是提質增效,通過智能化手段賦能業務,提升了各項業務運行效率,同時讓員工從現場解放出來,進一步改善了勞動環境和工作條件,切實保障了員工職業 健康 。如寶鋼股份建設厚板連鑄智能產線,機組產能提升10%,勞動生產率提升30%,噸鋼能耗下降12%,質量提升超過30%,加工成本降低25%。而寶鋼股份熱軋1580智能產線,智慧化改造之後,也實現了工序能耗下降7.6%,廢次降下降15%,勞動效率提升11%。
站在新的 歷史 方位上,寶鋼股份將繼續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和綠色智慧製造,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培育領跑全球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中國品牌」和「金字招牌」,為中國寶武打造成為全球鋼鐵業引領者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編:唐小麗、韓慶)
G. 什麼是智能製造如何發展
智能製造(Intelligent ,IM)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雹殲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談起智能製造,首先應介紹日本在1990年4月所倡導的「智能製造系統IMS」國際合作研究計劃。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歐洲共同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參加了該項計劃。該計劃共計劃投資10億美元,對100個項目實施前期科研計劃。
毫無疑問,智能化是製造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在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幾乎都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專家系統技術可以用於工程設計,工藝過程設計,生產調度,故障診斷等。也可以將神經網路和模糊控制技術等先進的計算機智能方法應用於產品配方,生產調度等,實現製造過程智能化。而人工智慧技術尤其適合於解決特別復雜和不確定的問題。但同樣顯然的是,要在企業製造的全過程中全部實現智能化,如果不是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至少也是在遙遠的將來。有人甚至提出這樣的問題,下個世紀會實現智能自動化嗎?而如果只是在企業的某個局部緩解實現智能化,而又無法保證全局的優化,則這種智能化的意義是有限的。
從廣義概念上來理解,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敏捷製造等都可以看作是智能自動化的例子。的確,除了製造過程本身可以實現智能化外,還可以逐步實現智能設計,智能管理等,再加上信息集成,全局優化,逐步提高系統的智能化水平,最終建立智能製造系統。這可能是實現智能製造的一種可行途徑。
互聯網是個神奇的大網,智能製造和大數據開發和軟體定製也是一種模式,這里提供最詳細的報價,如果真的想做,可以來這里,這個手技的開始數字是一八七中間的是三兒零最後的是一四二五零,按照順序組合起來就晌肆芹可以找到,想說的是,除非想做或者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如果只是湊熱鬧的話,就不要來了。
共有幾種先進製造模式:
多智能體(Multi-Agent)系統
Agent原為代理商,是指在商品經濟活動中被授權代表委託人的一方。後來被借用到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以描述計算機軟體的智能行為,稱為智能體。1992年曾經有人預言:「基於Agent的計算將可能成為下一代軟體開發的重大突破。"隨著人工智慧和計算機技術在製造業中的廣泛應用,多智能體系統技術對解決產品設計、生產製造乃至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多領域間的協調合作提供了一種智能化的方法,也為系統集成、並行設計,並實現智能製造提供了更宴畢有效的手段。
整子系統(Holonic System)
整子系統的基本構件是整子(Holon)。Holon是從希臘語借過來的,人們用Holon表示系統的最小組成個體,整子系統就是由很多不同種類的整子構成。整子的最本質特徵是:
●自治性,每個整子可以對其自身的操作行為作出規劃,可以對意外事件(如製造資源變化、製造任務貨物要求變化等)作出反應,並且其行為可控;
●合作性,每個整子可以請求其它整子執行某種操作行為,也可以對其他整子提出的操作申請提供服務;
●智能性,整子具有推理、判斷等智力,這也是它具有自治性和合作性的內在原因。整子的上述特點表明,它與智能體的概念相似。由於整子的全能性,有人把它也譯為全能系統。
整子系統的特點是:
●敏捷性,具有自組織能力,可快速、可靠地組建新系統。
●柔性,對於快速變化的市場、變化的製造要求有很強的適應性。
除此之外,還有生物製造、綠色製造、分形製造等模式。
製造模式主要反映了管理科學的發展,也是自動化、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它將對各種單元自動化技術提出新的課題,從而在整體上影響到製造自動化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21世紀的製造自動化將沿著歷史的軌道繼續前進。
H. 一分鍾了解智能製造未來的十大方向
在智能製造的關鍵技術當中,智能製造的十項技術之間是息息相關的,製造企業應當漸進式、理性地推進這十項智能技術的應用。那麼,智能製造十大方向是怎樣的?
1、智能產品
智能產品通常包括機械、電氣和嵌入式軟體,具有記憶、感知、計算和傳輸功能。典型的智能產品包括智能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智能汽車、智能家電、智能售貨機等,包括很多智能硬體產品。智能裝備也是一種智能產品。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產品上加入智能化的單元,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2、智能服務
基於感測器和物聯網(IoT),可以感知產品的狀態,從而進行預防性維修維護,及時幫助客戶更換備品備件,甚至可以通過了解產品運行的狀態,幫助客戶帶來商業機罩歷會。還可以採集產品運營的大數據,輔助企業進行市場營銷的決策。此外,企業通過開發面向客戶服務的APP,也是一種智能服務的手段,可以針對企業購買的產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鎖定用戶,開展服務營銷。
3、智能裝備
製造裝備經歷了機械裝備到數控裝備,目前正在逐步發展為智能裝備。智能裝備具有檢測功能,可以實現在機檢測,從而補償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還可以對熱變形進行補償。以往一些精密裝備對環境的要求很高,現在由於有了閉環的檢測與補償,可以降低對環境的要求。
4、智能產線
很多行業的企業高度依賴自動化生產線,比如鋼鐵、化工、制葯、食品飲料、煙草、晶元製造、電子組裝、汽車整車和零部件製造等,實現自動化的加工、裝配和檢測,一些機械標准件生產也應用了自動化生產線,比如軸承。但是,裝備製造企業目前還是以離散製造為主。很多企業的技術改造重點,就是建立自動化生產線、裝配線和檢測線。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總裝廠已建立了U型的脈動式總裝線。自動化生產線可以分為剛性自動化生產線和柔性自動化生產線,柔性自動化生產線一般建立了緩沖。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業機器人、吊掛系統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應用越來越廣泛。
5、智能車間
一個車間通常有多條生產線,這些生產線要麼生產相似零件或產品,要麼有上下游的裝配關系。要實現車間的智能化,需要對生產狀況、設備狀態、能源消耗、生產質量、物料消耗等信息進行實時採集和分析,進行高效排產和合理排班,顯著提高設備利用率(OEE)。因此,無論什嫌耐么製造行業,製造執行系統(MES)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
6、智能工廠
一個工廠通常由多個車間組成,大型企業有多個工廠。作為智能工廠,不僅生產過程應實現自動化、透明化、可視化、精益化,同時,產品檢測、質量檢驗和分析、生產物流也應當與生產過程實現閉環集成。一個工廠的多個車間之間要實現信息共享、准時配送、協同作業。一些離散製造企業也建立了類似流程製造企業那樣的生產指揮中心,對整個工廠進芹悶春行指揮和調度,及時發現和解決突發問題,這也是智能工廠的重要標志。智能工廠必須依賴無縫集成的信息系統支撐,主要包括PLM、ERP、CRM、SCM和MES五大核心系統。大型企業的智能工廠需要應用ERP系統制定多個車間的生產計劃(ProcTIon planning),並由MES系統根據各個車間的生產計劃進行詳細排產(procTIon scheling),MES排產的力度是天、小時,甚至分鍾。
7、智能研發
離散製造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已經應用了CAD/CAM/CAE/CAPP/EDA等工具軟體和PDM/PLM系統,但是很多企業應用這些軟體的水平並不高。企業要開發智能產品,需要機電軟多學科的協同配合;要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需要深入應用模擬技術,建立虛擬數字化樣機,實現多學科模擬,通過模擬減少實物試驗;需要貫徹標准化、系列化、模塊化的思想,以支持大批量客戶定製或產品個性化定製;需要將模擬技術與試驗管理結合起來,以提高模擬結果的置信度。流程製造企業已開始應用PLM系統實現工藝管理和配方管理,LIM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系統比較廣泛。
8、智能管理
製造企業核心的運營管理系統還包括人力資產管理系統(HC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企業資產管理系統(EAM)、能源管理系統(EMS)、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SRM)、企業門戶(EP)、業務流程管理系統(BPM)等,國內企業也把辦公自動化(OA)作為一個核心信息系統。為了統一管理企業的核心主數據,近年來主數據管理(MDM)也在大型企業開始部署應用。實現智能管理和智能決策,最重要的條件是基礎數據准確和主要信息系統無縫集成。
9、智能物流與供應鏈
製造企業內部的采購、生產、銷售流程都伴隨著物料的流動,因此,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在重視生產自動化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物流自動化,自動化立體倉庫、無人引導小車(AGV)、智能吊掛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在製造企業和物流企業的物流中心,智能分揀系統、堆垛機器人、自動輥道系統的應用日趨普及。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倉儲管理系統)和TMS(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運輸管理系統)也受到製造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普遍關注。
10、智能決策
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一方面是來自各個業務部門和業務系統產生的核心業務數據,比如與合同、回款、費用、庫存、現金、產品、客戶、投資、設備、產量、交貨期等數據,這些數據一般是結構化的數據,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和預測,這就是BI(Business Intelligence,業務智能)技術的范疇,也被稱為管理駕駛艙或決策支持系統。
I. 鋼鐵企業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推進智能製造
鋼鐵行業在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當前的重點就是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即藉助智能製造技術,轉變生產管理模式,實現敏捷製造和精細化管理,進而推動鋼鐵行業的轉型升級。
智能製造引領新一輪製造業革命,也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深刻的工業革命。《中國製造2025》明確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推進鋼鐵行業智能製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實現鋼鐵強國的必由之路。
時下,我國鋼鐵行業正在全面貫徹實施《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將進入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的發展階段,也是鋼鐵工業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階段。鋼鐵行業要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鋼鐵工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化解過剩產能為主攻方向,堅持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質量為先、開放發展,加快實現調整升級,提高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專家同時強調,推進鋼鐵行業智能製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資金、技術、人力等諸多方面,系統策劃是確保目標一步一步實現的有效方法,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而要穩扎穩打、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即針對我國鋼鐵行業和智能製造的特點,逐步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諸如,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鋼鐵製造工藝的模擬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等的發展。同時,在此基礎上全面實施高級計劃排程(APS)系統,實現敏捷製造和精準交貨。
專家表示,在推進企業決策智能化方面,目前主要以兩化深度融合為載體。鋼鐵智能製造的核心是對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和高效利用,目標是提高資源的全局利用效率,其重點在於決策的智能化。為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鋼鐵企業應採用系統優化的思想,建立具有冶煉技術和經濟成本的雙重模型,實現單部門局部優化與多部門一體化全局優化的平衡。
大數據是傳統資料庫、數據倉庫、商業智能概念外延的擴展和手段。推進大數據的集成應用,關鍵在於健全鋼鐵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整合冶金數據資源,突破鋼鐵行業大數據核心技術,提升鋼鐵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培養復合型大數據人才,組織實施製造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以推動製造模式變革和冶金行業的轉型升級,培育發展冶金產業新業態。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