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鋼材嚴重過剩,鋼廠為什麼不聯和減產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說:中國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就應該認為是產能充分利用了。鋼鐵行業現在處於輕度過剩狀態,外界不要妖魔化鋼鐵業產能過剩問題。最近有媒體記者問我:您怎麼看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問題?
這個問題實質上關繫到只有把產能過剩問題放到市場關系中認識,才能有正確的對策出路。很長時期以來,我國關於鋼鐵產能過剩問題的爭論中,一直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也讓政府控制過剩產能的工作陷入尷尬處境。
早在本世紀初就有人提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但是正是許多人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鋼鐵消費規律性認識不足,沒有想到我國的粗鋼消費會從一億多噸猛增到接近7億噸。正是這種呼喊讓大鋼鐵企業忽視了國內布局問題。也給民營鋼鐵企業提供了歷史性的快速發展機遇。
2006年政府針對產能過剩和節能環保要求,提出要淘汰300立方米小高爐。記得國際鋼協北京代表處成立那天,新日鐵駐華代表小谷藤偐問我:政府規定要淘汰300立方米小高爐的要求能實現嗎?我回答說:按目前我國螺紋鋼需求增長態勢,現在這些小高爐要完全淘汰,中國螺紋鋼缺口3000萬噸,鋼材價格瘋了誰來管,政府管得了嗎?
不過政府淘汰小高爐的產業政策還是收到了效果。淘汰落後產能的壓力,特別是我國鋼鐵需求仍處在快速增長時期,2008年之前的世界又面臨通脹上升期和鋼價上漲趨勢。在這種形勢下,企業淘汰落後的、小的高爐,上大型設備,增加產能,也符合企業發展的規律。據統計2006年-2012年累計淘汰的煉鋼能力有1億噸,煉鐵能力1.6億噸。2012年底,國內鋼鐵產能約9.76億噸,實際生產粗鋼產量7.31億噸。但這期間,國內累計新增的粗鋼產能達到4.4億噸。根據中鋼協的調研,目前在建產能規模依然很高,今後三年分別新增1.1億噸的煉鐵產能和1.3億噸的煉鋼產能。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在建項目多是前期計劃的實施。目前的市場形勢,已經很少有鋼鐵企業繼續擴大新建煉鋼產能計劃。新增加的粗鋼產能是已淘汰掉產能的近六倍。僅僅從2012年的實際產量和新增產能的數字看,相當大的部分產能補充了國內鋼材需求的增長。
這種發展過程必然導致地方性鋼鐵企業產能增長很快,但體制因素導致全國布局合理性問題,產能總量增長合理控制問題很難解決。也正是伴隨鋼鐵企業快速發展和政府控制產能建設,使得許多鋼鐵企業的建設項目,政府部門不敢批。才出現了60%的新建產能沒有獲得政府審批的怪現象。
❷ 廣西為啥建鋼廠津西
河北津西、九江線材近期先後將重大鋼鐵項目落戶廣西防城港市、梧州市,兩大項目年產能均超千萬。不僅如此,去年下半年起,包括柳鋼等多家廣西鋼企也新增了鋼鐵項目,其中,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一、二期預計將形成鋼產能高達3000萬噸。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廣西每年鋼鐵產量不超過4000萬噸,如果上述規劃如期落地,到2021年,廣西每年鋼產能預計在目前基礎上至少增加6730萬噸,實現翻倍。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表示,產能增加的同時也對市場形成較大的供給壓力。因此未來需要嚴格實施產能減量置換、嚴禁新增產能。
一大批巨型項目落戶廣西
11月16日,梧州市政舉行項目簽約儀式,雙方共同推進千萬噸冶金新材料(鋼鐵)基地加快建設。梧州市主要領導指出,九江線材精品高效鋼材生產及配套建設項目是梧州歷史上投資額最大的一個工業項目,也是梧州建設千萬噸冶金新材料(鋼鐵)基地的首期工程。
工商信息顯示,河北九江線材成立於2002年8月2日,注冊資本40億元,經營范圍包括煉鋼、煉鐵;線材、白灰、中小型型鋼、鋼筋、礦渣微粉等。
九江線材只是多家鋼企南遷廣西的其中一個,除此之外,還有河北津西鋼鐵集團、廊坊等企業在廣西布局鋼鐵項目。
9月3日,河北津西鋼鐵集團防城港綠色高效智能化型鋼生產基地項目簽約儀式在防城港市會議中心舉行,總投資達300億元的重大鋼鐵項目落戶防城港。
津西是華北鋼鐵巨頭,年實現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是集鋼鐵、非鋼、金融三大板塊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
此次在防城港投資建設的1000萬噸/年全流程鋼鐵項目擬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投資約170億元,轉移鋼鐵產能500萬噸左右。
2018年6月11日,廣西工信委印發了2018年自治區重點工業項目分級協調工作方案的通知,在自治區重大工業項目表中,4大鋼鐵項目也出現了河北企業的身影——廊坊市的勝寶新一代鋼鐵生產加工基地項目、敬業集團的570萬噸鋼鐵產能異地轉移項目。
其中,的勝寶新一代鋼鐵生產加工基地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擬建項目減量置換後煉鐵產能為405萬噸、煉鋼產能為393萬噸。項目總投資160億元,預計2020年12月完成建設;敬業集團的570萬噸鋼鐵產能異地轉移項目預計2020年完成,總投資209億元。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向記者表示,長期以來我國鋼鐵產業布局存在北重南輕的現象,原先的老鋼鐵企業基本建設在有鐵礦基礎的區域,但隨著鋼鐵工業的規模擴大,更多的鐵礦石原料需要依賴進口,因此在後續的鋼廠搬遷、新建以及產業轉移過程中,較多的鋼鐵企業建在沿海、沿江、沿河等水路交通發達地區,便於原料的運入和產成品的運出,減少物流成本費用的支出,同時也能保障鋼鐵工業用水。
「其實不只是廣西,廣東湛江這幾年也吸引了寶鋼的投資,但廣東的項目數量遠少於廣西,」一位鋼鐵央企人士告訴記者,北方鋼企南下一方面是出於成本端的考慮,距離澳大利亞等鐵礦石產地更近,另一方面是華南地區長期都是鋼鐵凈進口區,和鋼鐵過剩的北方全然不同;另外,華北地區這幾年環保壓力非常大,搬遷也是一些企業迫不得已之舉。
「這幾年鋼企盈利普遍非常首姿態好,銀行貸款條件改善很多,這也是很多鋼企、特別是民營鋼企敢於大規模投資的前提」,他表示。
廣西的鋼鐵雄心:產能未來2年有望翻倍
記者注意到,除了北方巨頭之外,包括柳鋼集團、廣西桂鑫鋼鐵等不少本地鋼鐵集團目前也加快擴張。
2018年7月,柳鋼集團披露了上馬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新項目的信息。該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按照年產850萬噸鐵、920萬噸鋼的產能規模建設,總投資340億者源元,預計2019年底出鐵水,達產後產值預計380億元。一期、二期預計將形成鋼產能3000萬噸。
防城港市政府網站顯示,截至2019年7月15日,柳鋼防城港基地項目1、2號高爐已完成50%,正朝著「年底出鐵水」的目標邁進。
此外,2018年12月,藤縣與廣西桂鑫鋼鐵集團簽訂年產量1000萬噸鋼材項目戰略框架協議,梧州首家鋼材企業將落戶藤縣,廣西桂鑫鋼鐵集團計劃在該縣投資263億元,生產1000萬噸鋼材。冊搜
廣西工信委發布的2018年自治區重點工業項目中,4大鋼鐵項目中,除了兩個北方鋼企的項目,還包括上述柳鋼集團的防城港鋼鐵基地一期項目和的產業升級技術改造項目。
王國清表示,廣西地區鋼鐵產業作為區域內傳統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但依然存在有效供給不足、各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廣西的鋼鐵產業在產品結構、產業鏈延伸、多元發展、智能製造等方面與全國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王國清表示,就拿產量來看,據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廣西的粗鋼產量2262萬噸,佔全國粗鋼產量的2.4%;鋼材產量僅為2891萬噸,佔全國鋼材產量的2.6%。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如果上述規劃均按計劃落地,到2021年,廣西每年鋼產能預計將在目前的基礎上至少增加6730萬噸,相比於目前每年不超過4000萬噸的年產量大幅增長。
廣西近年對鋼鐵產業頗為重視。
記者注意到,《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中提出,廣西將實施產業集群發展行動,打造包括鋼鐵在內的10個產業集群,加快柳州鋼鐵基地、貴港鋼鐵基地、北海鐵山港不銹鋼基地、玉林龍潭不銹鋼製品基地、梧州不銹鋼供應基地。
王國清向記者分析稱,廣西大力發展鋼鐵產業,主要基於廣西地處南部,可以輻射南方區域及東南亞區域,廣西希望將自身鋼鐵產業發展成為區域化的產業集群。
產能過剩之憂
事實上,廣西鋼鐵產量這幾年已經持續上漲。
2018年6月,廣西鋼材產量217.35萬噸/月,2018年12月上漲至253.6萬噸/月,2019年6月上漲至285.47萬噸/月,2019年9月突破300萬噸/月,產量達到311.67萬噸/月。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廣西鋼材產量達到319.3萬噸/月。
然而,在眾多巨頭加速布局廣西之際,國內鋼鐵市場已經告別了號稱「史上最高盈利年」的時期。
對於過去幾年取得巨額盈利的鋼鐵企業而言,廣西的增產絕非孤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為6.12億噸、7.48億噸、9.09億噸,同比分別增長6.3%、8.4%和10.6%。
產量急劇增長令鋼價承壓。
1-9月,中國鋼材價格指數(CSPI)綜合指數平均為108.58點,同比下降7.17點,降幅為6.2%。其中,長材指數平均為114.61點,同比下降5.0%,板材指數平均為104.81點,同比下降7.5%。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9月份,會員企業銷售收入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實現利潤總額1466億元,同比下降32%;銷售利潤率4.6%,較上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
王國清對記者表示,產能的增加同時也對市場形成較大的供給壓力,使得今年的鋼材價格出現下滑,鋼企盈利有所縮水。未來隨著各地新建產能的進一步釋放,產能過剩的現象或許進一步顯現,因此需要嚴格實施產能減量置換、嚴禁新增產能。
中鋼協日前呼籲,廣大鋼鐵企業要合理控制生產節奏,保持供需基本平衡。全行業要對增產保持清醒認識,千萬不能再重回增產不增效怪圈。
前述鋼鐵央企人士告訴記者,對於目前這些在廣西投資的企業來說,可以期待的除了華南市場外,就是東南亞了。如果東南亞市場能夠在未來十年以上保持目前的旺盛需求,大家就有得賺。但如果需求不如預期,那這幾千萬噸的產能如何消化,不僅要拖垮鋼企自己,還會把整個行業拖回到2015年。
❸ 鋼鐵產能過剩是什麼
中國鋼鐵為什麼會產能過剩 高分!!!!
目前,我國的大工業,幾乎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里的產能過剩主要是指技術水平不高的中小型企業過多,而且不斷在建設。例如,小煤礦、小鋁廠、小鋼廠等等,只要是能夠就地取材的,都會因高額利潤的吸引而大量涌現各種小廠。另外一種是包含了大型企業在內的重復建設,比如帶材賺錢,那麼各大企業就同時新上各種冷軋生產線;型材賺錢,就海現大量擠壓線,等等。
這是我個人所切身體會到的兩點,再次總結下就是:
1、低端中小型企業過多導致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仍舊是不足的;
2、大型企業重復建設某一類型的生產線,缺乏創新。
至於你寫論文,建議你還是中規中矩,沒有經歷和切身體會的東西是寫不出創新觀點的,而且很多具體的細節需要論述,很麻煩,搞不好就是弄巧成拙。
中國鋼鐵行業 什麼時候開始產能過剩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的鋼鐵產能急劇增長,鋼鐵需求量增長幅度沒有同步跟進,開始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鋼價下滑,鋼廠效益下降,甚至出現了局部虧損乃至後來的全行業虧損。
根據材料一概括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危害
未來兩年中國鋼鐵市場不會樂觀,產能過剩4億噸左右這是業內人士的共識,並且民營企業大量的沒有生產的鋼鐵生產線並沒有拆除,都在等待時機開爐冶煉,由於有環境保護成本較低當地 *** 不嚴格監管,用人採取隨意性的彈性工作制,稅收採取包稅制,產品生產工序簡化,質量要求降低檔次等成本優勢,這些虎視眈眈的民營企業就像春天的蒼蠅,季節一到立即冒出來繁殖,使的稍微改善的市場立即打壓回去。所以,鋼鐵工業的回暖是要經過國家層面的刮骨療毒的治理才能實現的。商品的價格決定於商品的價值和供需關系,鋼鐵產品作為一個普通的商品,也不例外遵循這一規律。目前,我國鋼鐵經過多年的高盈利期,誘導了這個行業的無序過度膨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都投資涉足鋼鐵廠建設,造成了目前實際上超過十億噸的產能。隨著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基建規模的大幅度壓縮和基礎建設投資強度的降低,以及國有企業投資慾望的萎縮,民營企業迴流資金的加強,外資企業撤資的加快,鋼鐵需求不再大幅增加。這必然造成了嚴重的過剩,鋼鐵廠為了維持基本的合同量,就相互搏殺,降低價格,使得熱軋薄板低於1750元【含稅】,棒線材1800元左右盤整,這就是所謂的低於白菜家。這種局面將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不會立即轉變,也不符合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環境。作為一個鋼鐵行業的從業者,經歷了輝煌到衰落的過程,真是感慨萬千。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局面如果國家不進行干預,將會長期下去。很多鋼鐵廠目前是在堅持之中,等待時機。鋼鐵火爆不再來,規模十億變白菜;莫怨市場進嚴冬,私自上馬互拆台;昨日還在當農民,搖身一變鋼廠開;炫耀自己能暴富,鋼鐵老闆傳後代;收破賴的也建廠,軋棉花的也進來;娶了戲子投股市,資產轉移到海外;十代用不盡私財,永遠也不去還貸;冰凍期限有多長,我先停爐去躲債;工人生活怎麼辦,自己想法真活該!
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現在到底有多麼嚴重
目前經過一年多的的供給側改革和化解落後產能工作,已經削減了近一億噸的落後產能,但是目前的產能還有11億噸多,鋼鐵的需求量8億噸,出口一億噸,還有將近2億噸的過剩產能需要淘汰,這還不包括0.8億噸的地條鋼非法產能。
鋼鐵產能過剩 對哪些行業有影響
鋼鐵產能過剩危害最大的還是鋼鐵行業本身,其次是相互競爭壓價拖累了煤炭行業經營環境,擠死了礦山行業的利潤,打擊了航運市場的發展,干擾了港口和鐵路行業正常的收費標准,摧毀了鋼鐵貿易商的資金鏈,也使得低價格的劣質鋼材進入建築領域,留下後患。
鋼鐵產能過剩,多出來的鋼鐵怎麼處理?
出口,產能越過剩,則出口價格越低。牛奶是直接倒掉,這種情況中國也已經發生了。
中國為什麼鋼鐵會產能過剩
目前,我國的大工業,幾乎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里的產能過剩主要是指技術水平不高的中小型企業過多,而且不斷在建設。例如,小煤礦、小鋁廠、小鋼廠等等,只要是能夠就地取材的,都會因高額利潤的吸引而大量涌現各種小廠。另外一種是包含了大型企業在內的重復建設,比如帶材賺錢,那麼各大企業就同時新上各種冷軋生產線;型材賺錢,就出現大量擠壓線,等等。
這是我個人所切身體會到的兩點,再次總結下就是:
1、低端中小型企業過多導致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仍舊是不足的;
2、大型企業重復建設某一類型的生產線,缺乏創新。
至於你寫論文,建議你還是中規中矩,沒有經歷和切身體會的東西是寫不出創新觀點的,而且很多具體的細節需要論述,很麻煩,搞不好就是弄巧成拙。
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為什麼還研究其生產
鋼鐵行業和鋼鐵產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只要人類不消亡,在可預見的幾十年內,還沒有什麼材料能可靠、廉價地全面替代鋼鐵,因此,既然鋼鐵行業還要與我們人類並存許多年,那鋼鐵行業的技術進步就是人類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況且這個行業太大了,裡面商機無限,目前的產能過剩並不代表這個行業要滅亡。況且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產能過剩背後隱含的重要意義:人類的技術進步已經徹底超越了可憐的「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時代,奠定了進入商品極其豐富的時代,人類已經有能力為自身製造使用不完的產品,為了這一天,人類奮鬥了200多年(甚至是2000年),終於實現了這個目標,這是人類值得驕傲的一天。可某些人卻簡單無知的認為產能過剩是洪水猛獸,太失之偏頗了。以我總工程師的經歷和參與過省級工業經濟管理的體會,產能過剩,無非是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必需有競爭危機意識、必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產品技術含量、降低價格、獲得消費者滿意的這樣一個重要機會而已。繼續研究鋼鐵生產技術,優化產業結構,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內容。
鋼鐵產能過剩,為什麼越減越多
主要是一些地方和一些民營鋼鐵企業,一邊享受著削減產能帶來的結合升高利好,一邊釋放已經關停的產能,個別的不法企業還在擴建產能。目前,我國鋼鐵12.6億噸產能,8.5億噸消耗量,1.4億噸極限出口量,過剩產能2.7億噸過剩產能。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 *** 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拆除。
鋼鐵行業從什麼時候開始全行業虧損?
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在內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出口,大量的鋼鐵出口又造成了鋼鐵價格下跌,最終使得全球鋼鐵行業越來越不景氣。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鋼鐵行業並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bg.qianzhan/...b統計,2014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達8.227億噸,是日本的7倍以上。2015年1到9月的粗鋼產量為6.09億噸,比上年同期減少2.1%。由於需求下滑超過產量減少,為了確保銷量,各鋼鐵廠商展開了激烈的價格競爭。其影響不僅限於中國國內。受中國國內需求低迷影響,中國產鋼鐵大量流向海外。
中國2013年鋼鐵出口量為6200萬噸,到2014年猛增至9400萬噸,創歷史新高。預計2015年全年將超過1億噸。日本2014年度的粗鋼生產量約為1.1億噸,估計中國的出口量將逼近日本的產量。中國產鋼鐵的平均出口單價方面,2015年上半財年為每噸620美元左右,同比下跌逾兩成。
產能過剩的嚴重性毋庸置疑,鋼鐵行業想要翻身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❹ 什麼時候引進鋼鐵行業
我國引進了多個鋼鐵項目,具體情況如下:
鞍鋼新軋是與德國克虜伯合喚塌資的,建於上世紀80年代。該項目於1990年全面建成投產,總投資22.9億元人民幣閉弊,年設計能力為280萬噸。
邯鄲鋼鐵公司經過增發股票等資本運作,於2002年吸收澳大利亞金達必集團參股後,更名為「河北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該項目總投資203.7億元人民幣,設計規模500萬噸,其中一期工程300萬噸於2004年底建成投產。
首鋼京唐二次創業搬遷調整改造工程從2003年10月正式開始,2005年1月實現冷連軋機組投產。該項目由韓國浦項制鐵投資興建,總投資32.4億元人民幣,年設計生產能力為220萬噸板材。
2012年9月,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項目在山東省日照市舉行開工奠基儀式,該項目總轎鏈族投資約460億元,規劃年生產粗鋼1800萬噸,未來將成為全球最大的H型鋼生產基地。
2014年4月,寶鋼湛江超級不銹鋼項目動工,項目總投資額高達490億元人民幣,設計年產量130萬噸,計劃於2021年建成投產。
以上僅為部分鋼鐵項目的引進情況,除此之外還有武漢鋼鐵、海南昌盛、福建三明化工、華菱漣源薄板、攀枝花鋼鐵等項目。
❺ 當前鋼鐵產業有哪些好的市場需求項目或者轉機
當前鋼鐵行業處於深度嚴冬,殘酷的競爭局面使得鋼鐵製造流程每一分成本都要細算精管嚴要求。物料采購實用化,原料儲存低量化,物流環節簡單化,產品銷售直供化,勞動定員最佳化,能源環保節省化,各個崗位定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刺激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關掉,拆除。鋼鐵產品作為一個普通的商品,也不例外遵循這一規律。目前,我國鋼鐵經過多年的高盈利期,誘導了這個行業的無序過度膨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都投資涉足鋼鐵廠建設,造成了目前實際上超過十億噸的產能。隨著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基建規模的大幅度壓縮和基礎建設投資強度的降低,以及國有企業投資慾望的萎縮,民營企業迴流資金的加強,外資企業撤資的加快,鋼鐵需求不再大幅增加。這必然造成了嚴重的過剩,鋼鐵廠為了維持基本的合同量,就相互搏殺,降低價格,使得熱軋薄板低於2000元【含稅】,棒線材2000元左右盤整,這就是所謂的低於白菜家。這種局面將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不會立即轉變,也不符合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環境。作為一個鋼鐵行業的從業者,經歷了輝煌到衰落的過程,真是感慨萬千。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局面如果國家不進行干預,將會長期下去。
❻ 請問武鋼防城港鋼鐵項目現在的建設進展情況怎麼樣了
沒怎麼樣,根本就沒在建,還在等待中央批文。
❼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從建國初期,國家以重點發展重工業以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起,鋼鐵工業即被作為重工業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視,從而有了從幾乎是空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鋼鐵產業的可能。從一五計劃時起,國家就不斷地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上為鋼鐵產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的資金,並不惜花很大的代價用於技術的開發和創新。同時,鋼鐵工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之一,與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息息相關。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鋼鐵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戰爭廢墟上艱苦創業,既有順利發展的機遇,也有探索前進的挑戰;有過三年「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的沉痛教訓,也遭遇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挫折。盡管如此,中國鋼鐵工業仍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滿足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鋼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不斷改善品種質量,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基礎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前人的躋身於世界鋼鐵大國的夢想。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粗鋼產量的3164倍,鋼產量佔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程
回顧新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大體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以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兩個黃金發展期」、「三次基本建設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轉變
從建國初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大力支援下開展的,幾乎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經驗教訓基礎上,轉變到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大、中、小相結合之路。這一轉變,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2.兩個黃金發展期
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年均增鋼80萬噸,年均增長31.6%,到1957年達到了535萬噸。
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63~1965年),年均增鋼185萬噸,年均增長22.4%,到1965年達到了1223萬噸。
3.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第—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蘇聯156個援建項目中的八大鋼鐵項目的建設,包括新建武鋼、包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熱河釩鈦廠,改擴建了鞍鋼和本鋼等。同時還進行了大冶鋼廠、太鋼、唐鋼等近20個企業改擴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規劃並開始建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繼續進行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大型鋼鐵基地建設;五中是擴建、新建五個中型鋼鐵企業,即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鋼;十八小是新建十八個小型鋼廠,即邯鋼、濟鋼、臨鋼、新余、南鋼、柳鋼、廣鋼、三明、合鋼、長特、新疆八一、杭鋼、鄂鋼、漣鋼、安鋼、蘭鋼、貴鋼、通鋼等。
第三次是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主要是新建了攀鋼、長城特鋼、峨嵋鐵合金廠、水城鋼鐵廠、遵義金屬製品廠、樂山軋輥廠等:恢復建設了酒鋼、蘭鋼、略鋼;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鋼、重特、昆鋼、貴鋼、遵義鐵合金廠,還有鞍鋼援建寧夏石嘴山鋼繩廠。這三次基本建設高潮的開展,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日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躍進」的高指標、大辦鋼鐵、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壞、整頓、再破壞,以及其後的「鬧翻番」、「洋躍進」等脫離實際、違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的行為,使中國鋼鐵工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國鋼鐵工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中,國家對鋼鐵工業的總投資為615.2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6.46億元,佔85.6%;更新改造投資88.8億元,佔14.4%。中國鋼鐵工業在跌宕起伏中,經過數百萬鋼鐵人的頑強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焦化、耐材、鐵合金、碳素等要素結構比較完善,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設施工、設備修造、科學研究、冶金教育等門類比較齊全,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冶金工業體系。鋼產量由1949年的15.8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3178萬噸,年均增鋼100萬噸;鋼材板管帶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鋼材自給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2.54噸標煤。這30年取得的成果,為後3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第二階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鋼鐵工業從國外引進了700多項先進技術,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特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新建了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兩座現代化大鋼廠,並對老鋼廠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改造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發展鋼鐵工業生產規模上,除新建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以及一些鄉鎮鋼鐵企業外,主要是抓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抓老企業技術改造、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面,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第二步:重點解決發展速度(數量)、品種結構、產品質量都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需要的「三個不適應」問題。第三步:鋼鐵工業要上「四個新台階」: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上現代化工藝裝備水平的新台階,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上綜合經濟效益的新台階,以增強鋼鐵工業的發展活力。
在這十幾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使鋼鐵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978~199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共計1465.4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59.72億元,佔51.8%,更新改造投資705.71億元,佔48.2%。建成投產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二期和天津無縫鋼管公司。1983年鋼產量突破4000萬噸,1986年突破5000萬噸,1989年突破6000萬噸,1991年突破7000萬噸,1992年達到了8093萬噸。1978年到1992年,鋼材板管帶比由32.3%提高到37.4%,連鑄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鋼、低合金鋼比由16%提高到21.6%,鋼材自給率由72.7%提高94.7%,噸鋼綜合能耗由2.54噸標煤降低到1.57噸標煤。
(三)第三階段(1993~2000年)
從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著力「一個適應」,實施「二個轉變」,即著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由發展數量規模為主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轉變,由鋼鐵產品長期數量短缺向控制總量轉變。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是深化內涵式擴大生產的階段。
這一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調整、優化結構,推進和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促進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個轉變:由長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出把「結構優化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同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大力推進淘汰落後,採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由此拉開了採用高爐噴煤粉、連續鑄鋼、濺渣護爐、熱裝熱送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的大幕。
第二個轉變:鋼鐵產品由長期數量短缺轉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開始實行總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間,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了大量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方針,並在全行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展開了壓縮生產總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76.06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446.14億元,佔41.6%,更新改造投資2029.87億元,佔58.4%;鋼產量由1993年的8954萬噸增加到1996年10124萬噸,2000年鋼產量達到了1285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鋼材板管帶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22.8%提高30.9%,連鑄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爐鋼比下降到0.9%,轉爐鋼比提高到87.5%:鋼材自給率達到93.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1.18噸標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平爐、化鐵煉鋼、多火成材、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的進程,大大縮小了中國鋼鐵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2001~2008)
2001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
在這一階段中,中國鋼鐵工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滿足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新挑戰,不斷解決新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的台階,2008年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2001~2008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0%,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鋼鐵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中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見表1。
技術裝備國產化、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品種質量得到優化。鞍鋼、武鋼、首鋼、馬鋼、太鋼、濟鋼、萊鋼、安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廣泛採用了高效鐵礦采選技術,鋼鐵冶煉技術、軋鋼技術、高端產品開發、大型冶金成套技術集成、節能節水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鞍鋼、武鋼、太鋼、馬鋼、邯鋼、包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新區、新基地的建設和相繼投產;鞍鋼營口鮁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項目、首鋼與唐鋼集團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鋼鐵基地項目也於2008年和2009年投產;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寶鋼集團的廣東湛江項目和武鋼集團的廣西防城港項目等一批沿海的現代化鋼鐵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節能減排取得巨大進步。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876千克標煤降到628千克標煤,這一指標意味著目前冶煉1噸鋼的綜合能耗僅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4,噸鋼耗新水下降到5.31噸,SO2、COD、工業粉類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類鋼材中有18類鋼材的自給率超過100%。
產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2008年,全球年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2家,其中中國佔5家。2008年與2001年相比,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24家;此間,唐鋼整合宣鋼和承鋼,唐鋼集團與邯鋼集團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組建為山東鋼鐵集團;寶鋼重組新疆八鋼和控股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鄂鋼、昆鋼和控股廣西鋼鐵集團;馬鋼重組合鋼;沙鋼重組淮鋼、江蘇永鋼和河南安陽永鋼等等。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逐步呈現加快之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增強,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素質提高。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寶鋼、河北鋼鐵、江蘇沙鋼等三家中國大陸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寶鋼已經連續5年入圍,並由2005年的第309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國鋼鐵工業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代鋼鐵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有效地支撐了國民經濟主要用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發展紀錄,鑄就了鋼鐵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需要鋼產量不斷增加,自1996年以來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後,自2003年以來,鋼產量又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5億噸的台階,並在200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速度方面和發展規模方面均創造了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中國鋼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7.8%躍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之和。
2003年我國鋼產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萬噸、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萬噸、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萬噸、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萬噸、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萬噸。從2004年開始,中國鋼材市場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鋼材進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續增加。
到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鋼坯和鋼材均實現了凈出口,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凈出口鋼坯(錠)867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3463萬噸。
到2007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鋼材6265萬噸、出口鋼坯(錠)645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凈出口鋼材4578萬噸、凈出口鋼坯(錠)606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5476萬噸。
(三)鋼鐵工業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整體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依託自身技術實力,在部分引進國外高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裝備設計和製造的自主集成與創新,主要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有些先進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鞍鋼不僅實現了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線(ASP),並實現了向濟鋼的技術輸出:首鋼自主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全乾法除塵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現代化高爐;太鋼自主集成與創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
2001~2008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505.6億元增加到3903.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投資16329.58億元。大量的投資不僅使鋼鐵工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裝備大型化、自動化、連續化為代表的冶金工藝技術裝備現代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煉焦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機械化焦爐從193座增加到291座,年產能從5128萬噸上升到9961萬噸,每座焦爐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從26.6萬噸上升到34.3萬噸。
在燒結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的年產能從7184萬噸增加到45404萬噸,其中130m2及以上燒結機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能的比重從38.5%提高到52.3%。
在煉鐵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鐵高爐的年產能從12152萬噸增加到36629萬噸,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爐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長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爐的年產能從6433萬噸增加到19118萬噸,增長了1.97倍。
中國鋼鐵行業的高爐在大型化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煉鐵先進技術,高風溫熱風爐、無料鍾高壓爐頂、富氧大噴煤、高爐長壽、自動控制、節能、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先進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攀鋼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技術和寶鋼高噴煤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煉鋼方面,中國煉鋼工藝裝備圍繞以連鑄為中心,包括鐵水預處理、大轉爐、精煉、連鑄,工藝配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高效化、自動化煉鋼生產的模式。轉爐煉鋼和50噸以上電爐煉鋼己基本實現了煉鋼一精煉一連鑄一對一的最佳經濟規模的工藝裝備配置。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轉爐的年產能從11803萬噸增加到38749萬噸,增長了2.28倍。其中100噸及以上轉爐從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長了3.67倍,而100噸及以上轉爐的年產能從3602萬噸增加到19875萬噸,增長了5.49倍;占重點企業轉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30.5%上升到51.3%。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電爐的年產能從2574萬噸增加到4764萬噸,增長了0.85倍。其中100噸及以上電爐從11座增加到21座,增長了0.91倍,而100噸及以上電爐的年產能從727萬噸增加到2012萬噸,增長了1.77倍;占重點企業電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28.2%上升到42.2%。
中國100t以上轉爐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電爐基本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中國煉鋼生產的主體設備,寶鋼、武鋼、鞍鋼和國內大企業新建的大型化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鋼鐵產品品種優化,質量明顯改善
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工業根據我國鋼材消費結構及其變化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質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缺品種。板管帶材比例從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從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國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凈進口的鋼材只剩下冷軋薄板帶、電工鋼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種,而這些品種的增長很快,預計不久也能實現自給。目前我國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使用的鋼材絕大多數是國產的,其質量能夠滿足這些行業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開發的船用高強度寬厚板、高強度海洋結構用鋼板、高檔汽車用板和汽車零部件用鋼、工程機械和高層建築用高強度厚鋼板、X80以上高等級管線鋼板、百米在線熱處理鋼軌和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鋼軌、高速動車組用鋼、高端壓力容器用鋼板、高牌號取向和無取向硅鋼、高檔不銹鋼新品種、高強度角型鋼等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機電產品出口對鋼鐵材料的需求。我國出口鋼材結構也從以長材為主逐步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為主,說明我國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五)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隨著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工藝優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鋼鐵工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與發達產鋼國的距離大大縮小,大中型企業的很多指標已經接近、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產鋼國的水平。如大中型企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從1978年的1.43噸/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噸/m3·天,高爐入爐焦比從600千克/噸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噸:轉爐鋼鐵料從1184千克/噸降低到1085千克/噸:軋鋼綜合成材率從74.8%提高到95%以上;噸鋼綜合能耗從2.52噸標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標准烷噸鋼耗新水從2000年的25噸以上降低到5.3噸;鋼鐵職工實物勞動生產率從33噸/年·人提高到370噸/年·人。
(六)鋼鐵工業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78年鋼鐵行業利潤只有34億元,此後雖有增長但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300億元;1997~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全行業利潤很少;進入新世紀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改善。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3793億元提高到20700億元,增長4.5倍;實現利潤從163.8億元提高到1599.6億元,增長8.8倍: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積極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鋼鐵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為早日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而拚搏努力。
❽ 鋼材市場出現火爆行情,這是為何
由於近年來鋼市的火爆,引起了鋼材的投資熱潮,由於慣性的作用,鋼市價格高位運行,激發了鋼廠擴大產能,和新項目的投入。在此,鋼材產量再創新高,在市場的影響下,在產量迅猛增長下,本來正常的市場需求,就顯得特別疲軟,帶來嚴重的連鎖反應,市場價格的暴跌是難免的。
❾ 鋼鐵工業的發展方向
鋼鐵工業「十二五」期間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規劃提出,大幅度回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國答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佔全國總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加快鋼鐵企業兼並重組步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有鋼企兼並重組,重點支持優勢大型鋼鐵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加強鋼鐵企業信託網建設。
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將發揮帶動作用,形成3~5傢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鞍鋼與攀鋼、本鋼、三鋼等企業,寶鋼與廣東鋼鐵企業,武鋼與雲南、廣西鋼鐵企業,首鋼與吉林、貴州、山西等地鋼鐵企業兼並重組將得到重點推進完善。區域兼並重組方面,將形成6~7傢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為提高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規劃鼓勵鋼鐵企業建立與資源所在國利益共享的對外資源開發機制,實施投資區域多元化,在具有資源優勢國家和地區以及周邊國家,有序建立穩定、可靠的鐵礦石、鉻礦、錳礦、焦煤等原燃料供應基地和運輸保障體系;還將重點建設一批廢鋼加工示範基地,研究制定進口廢鋼的優惠政策措施,在海外建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基地。
❿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的原因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從1953年開始,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激歷劃,當時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興建、施工了一萬多個項目,形成了東北工業基地,其中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也在其中,這些成就頌鍵的取得主要得益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所以鞍山鋼野鉛巧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的原因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