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邵武度所有度假村,農家樂的電話號碼是多少有知道的望告知。謝謝各位!!!
邵武素有「鐵城」之稱,地處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稱南武夷。1983年10月撤縣建市,現轄12鎮3鄉4個街道,全市總人口30萬,其中,城區人口14萬,全市土地面積285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15平方公里。
邵武是歷史文化名城。邵武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為福建八府之一,歷史上曾出了2個宰相、7個兵部尚書、 271位進士,邵武和平還是世界黃氏宗親尋根謁祖之地,後唐工部侍郎黃峭後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各國。宋代名相李綱、文學評論家嚴羽均是邵武人,革命戰爭時期曾先後設立過閩贛省委、閩中特委、福建省委等黨的領導機關。
邵武是重要交通樞紐。鷹廈鐵路入閩第一大站在邵武,316國道縱貫全境,距武夷山機場僅70餘公里,福銀高速公路入閩第一個互通口設在我市境內。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中,建成後,邵武至武夷山和泰寧金湖均只需半個小時。邵光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已通過預可。
邵武是綠色產業之鄉。邵武是福建省規劃建設的閩西北綠色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均耕地面積1.21畝,是福建重點林區和四大林產加工中心之一,有林地面積325.6萬畝,其中竹林面積55萬畝,林木蓄積量150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2%。農業主導產業為優質米、煙葉和林業,同時積極培育茶葉、種苗園藝和葯材種植新興農業產業。
邵武是閩北工業重鎮。邵武工業基礎較好,原是國家「小三線」工業建設基地,工業基礎和配套能力強,勞動力資源數量充足,且素質較高,擁有一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主導產業有精細化工、林產加工和紡織服裝,擁有邵武化肥廠、華電邵武發電、中竹紙業、王斌裝飾材料、正興武夷輪胎、三嘉鋼鐵有限公司、雙友金屬、永飛化工等一批產值超億元企業。
邵武是武夷旅遊勝地。邵武地處閩西北「綠三角」之旅的中心,北接「雙世遺」武夷山,南鄰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境內山川秀美,景觀眾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天成奇峽是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的重點組成部分,和平古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邵武是投資興業熱土。全市人口中,本地人、本省人、外省人各佔三分之一,大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是福建省山區改革開放中最具活力的縣級市之一。投資環境優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鼓勵到邵武投資的優惠政策,放低行政門檻,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推行一個窗口辦公,實行一條龍服務,限時辦結;放低經濟門檻,市本級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免收,省地收費取低限;提高服務質量,對投資500萬元以上和納稅30萬元以上的企業主發放「客商證」。人居環境良好,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54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1.56平方米,城市化率達48.68%,水、電、路、訊、氣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環境衛生保潔率達100%,。
邵武是協調發展城市。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南平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富民強市的第一要務,著力打牢工作基礎,強化項目帶動,突出突破工業,壯大縣域經濟,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促進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全市上下呈現出「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勢頭。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縣域經濟第13位。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被國務院批准規劃為福建省二級城市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科技、教育、衛生、體育、計生、民政等項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被省委、省政府評為首屆省級文明城市。
❷ 邵武的經濟
從綜合實力上看,2007年邵武市實現生產總值66.19億元,是1978年的57.56倍,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4.57倍,年均增長9.9%;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3.67億元、25.38億元、27.14億元,比1978年增長5.3倍、26.7倍、20.8倍,年均增長6.5%、12.1%、11.2%。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21元,增長11.8倍,年均增長9.2%;財政總收入5.58億元,比1978年增長41.9倍,年均增長13.9%,地方財政收入達3.15億元。2002、2004、2005年,邵武經濟發展速度三次進入福建省「十佳發展縣市」行列,2006年邵武綜合經濟實力位列福建省縣(市)13強。
2013年,邵武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20億元,同比增長12.7%,增幅位列南平十縣市第一位。三次產業比重為17.6:50.0:32.4,二產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85.01億元,增長17.2%,實現增加值75.01億元,增長18.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13億元,增長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20億元,增長5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82億元,增長2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0元,增長8.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1915元,增長13.8%。
2013年,邵武市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突破15億元,完成150153萬元,完成年初預算104.49%,比2012年增收22995萬元,同比增長18.08%,其中:地方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完成105243萬元,完成調整後預算的114.13%,比2012年同期增收23644萬元,同比增長28.98%。公共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在南平十個縣(市)中排名第一位。 邵武是綠色產業之鄉。邵武是福建省規劃建設的閩西北綠色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均耕地面積1.21畝,是福建重點林區和四大林產加工中心之一,有林地面積325.6萬畝,其中竹林面積55萬畝,林木蓄積量150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2%。農業主導產業為優質米、煙葉和林業,同時積極培育茶葉、種苗園藝和葯材種植新興農業產業。
2007年,邵武市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糧食、水果、肉類、水產品分別比1978年增長1.7倍、127.9倍、12.4倍和275.7倍。特色產業得到發展,煙葉由1990年最初的1067畝發展至2007年的6.2萬畝,增長55.4倍,實現煙葉總產量8644噸,比1990年增長94.7倍,2007年煙葉畝產152公斤,比1990年增長78.8%。「三高」農業、創匯農業發展加快。2007年,全市已建立千畝連片無公害茶園基地10個,各類生態食用菌示範基地12個,發展百畝連片台灣優質水果示範片6個。
2013年,邵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7.1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1.51億元;林業產值12.59億元;牧業產值5.34億元;漁業產值6.2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5億元。 邵武是閩北工業重鎮。邵武工業基礎較好,原是國家「小三線」工業建設基地,工業基礎和配套能力強,勞動力資源數量充足,且素質較高,擁有一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主導產業有精細化工、林產加工和紡織服裝,擁有邵武化肥廠、華電邵武發電、中竹紙業、王斌裝飾材料、正興武夷輪胎、三嘉鋼鐵有限公司、雙友金屬、永飛化工等一批產值超億元企業。
1978年,邵武市工業總產值僅為1.31億元,其中輕工業0.42億元,重工業0.8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邵武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金塘、下沙、曬口、拿口等工業園區項目建設迅速推進,為工業發展後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7年,邵武市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41億元,比1978年增長463.2倍。至2007年,全市已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7個,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01億元,是1978年的51.9倍,2007年,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75.6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42.1倍,30年間,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以13.9%的速度遞增。2007年工業增加值達21.12億元,佔GDP總量的31.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0%,拉動經濟增長7.3個百分點。
2013年,邵武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實現298.4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85.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01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產值131.64億元,重工業產值153.37億元。 工業特產 武夷牌膠版印刷紙、武夷牌漂白硫酸鹽竹漿板、武夷牌漂白馬尾松漿板 常溪牌硝酸銨 武夷牌輪胎 漳龍牌工業草酸 永飛牌有水氫氟酸、氟化銨、氟化氫銨、氫氟酸 福蓮牌洗滌日用品 福人牌刨花板 綠源牌中密度纖維板 16坑染色紗燈芯絨、雙坑紡絲絨特細條燈芯絨 雪花燈芯絨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撥亂反正,貫徹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方針,邵武逐步改革商業體制,改變過去統得過死、少渠道、多環節的封閉式的流通體系,建立「三多一少」即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減少環節的流通體系,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市場繁榮,方便了人民生活。1985年底,邵武市社會零售網點(包括商業、飲食服務業)2970個,從業人員5301人,分別比1953年增加3.1倍和3.93倍;每萬人中有198個商業服務人員,比1953年105個人員增加88.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34萬元,比1953年增加38倍多,全市人均購買金額504元。
1987年後,由於市場經濟機制不健全,加上社會商品供求矛盾擴大,價格改革不配套等原因,導致1988年夏邵武出現了「購物熱」、「搶購風」。1989年通過貫徹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使商業工作開始向穩定、協調的方向發展。全市社會零售網點(含飲服業)達5393個,從業人員9627人,分別比1953年增加6.43倍和7.96倍;平均每萬人口有343個商業人員,比1953年的105個人員,增加2.2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954萬元,比1953年增加67倍半,全市人均購買金額為888元。
2013年,邵武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82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1.5%。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33.15億元,增長40.9%;限下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4.67億元,增長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