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對歐盟關稅對中國有何影響
1,調整關稅,由於稅費的提高,首先像蘋國這種生產線在中國組裝代工的相關企業成本會相應增加。而企業成本的提高,直接導致市場上物價的提高。普通居民對一些類似蘋果的高科技產品的購買能力估計會有所下降。
2,特朗普這一調整關稅的決定遭到歐盟等其他國家的反對,不利於國際間的合作,如果歐盟等其他美國的貿易合作夥伴也針對美國同樣調整稅務的話,直接會對美國造成沉痛影響。而中國也可以對美國進行適當的反擊,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
3,不利於國家間的合作共贏的關系,增長了貿易保護主義情緒,直接不利於科技的發展。
目前來說,國家間都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全球化也越來越明顯,特朗普此次調整關稅,明面上雖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從長遠來看對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對其貿易合作夥伴也有著不小的傷害。中國也會受到很大損失。
(1)美國對歐盟是什麼鋼鐵擴展閱讀
對美國影響
美國罔顧國際貿易規則,接二連三挑起貿易爭端,揮舞關稅大棒,對全球多國實施貿易制裁。一時間,貿易戰硝煙四起。美國的霸道做法,激起國際社會強烈不滿。國際輿論批評美國一意孤行實施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不僅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嚴重損害,也對美國經
濟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受美國欺凌的國家紛紛以自己的方式對美國實施反擊。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以及土耳其等國先後出台反制措施。
美國帶著「貿易戰容易贏」的心態,把單邊貿易措施「武器化」(weaponize),對中國產品加征懲罰關稅,將會產生什麼後果呢?以美國的邏輯,懲罰關稅將使中國的出口受到「制裁」。但事實表明,這只是美國的一廂情願。
受害者之一:美國消費者。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援引美銀美林經濟學家的分析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將使美國消費者成為全球最大輸家。美國經濟學家測算,美國關稅措施將引發國內物價上漲,可能抵消大多數美國民眾從特朗普稅收改革中享受到的減稅紅利。美銀美林分析了上世紀80年代美國
對日本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此次對中國採取的征稅措施,認為對華措施只是30年前一幕的重演,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買單。僅在1984年,由於進口限制,美國消費者就多支出了530億美元。
受害者之二:美國企業和全球供應鏈。關稅措施表面上是針對貿易,實際上牽動的是整個全球供應鏈。受到此前美國鋼鐵關稅措施的影響,一些美國本土企業或計劃「出走」,或面臨關閉危險。美國製造標志性產品之一的哈雷·戴維森公司在6月25日宣布,將把面向歐洲的摩托車生產轉移到美國
之外,以避免受到歐盟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的影響。美國最大的鐵釘製造企業——中洲鐵釘公司也表示,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加征關稅,導致成本上升,公司不得不解僱了500名員工中的60名,並計劃在7月底再解僱200名員工。
② 美國實施201條款後(鋼鐵保障措施案),對本國經濟和鋼鐵產業又什麼影響
關稅徵收帶給鋼鐵消費行業的失業人數可能會多於鋼鐵生產行業。我這樣說,不僅是因為三項獨立研究報告(包括克蘭德爾的一項研究),已得出結論,這種情況幾乎肯定發生。只要想想,每生產一噸鋼鐵所需的工人沒有生產等量的含鋼鐵產品那麼多。因此,因關稅徵收而導致鋼鐵消費行業訂單流失而導致的失業人數,將多於鋼鐵製造行業因關稅保護而獲得的就業人數。
為支持關稅徵收,布希發表了一份聲明,這份聲明要比他的撰稿人准備的官方聲明更加切中要點。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布希告訴記者,「我們是一個自由貿易國家,為了繼續實現自由貿易,我們必須實施法律。這就是我所做的。我認為,進口正在嚴重地影響……一個重要的行業,因此,(我們)提供了臨時性的保護政策,以使這個行業得以自我重組。」聽明白了嗎?正如林塞所說,柯林頓總統於2000年10月告訴同一個行業,他不會考慮採取保護主義行動,可能就是由於這個疏忽,才使戈爾失去了西弗吉尼亞州的支持,而把布希推上了總統寶座。因此,此次關稅行動只是總統表示感謝的一點小小心意。美國總統公布對進口鋼鐵201保障措施調查案最終救濟方案後,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認為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將對中國鋼鐵企業對美正常出口造成嚴重影響,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中國政府表示強烈不滿;美國鋼鐵產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外來進口,中國鋼鐵產品的少量對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對美國鋼鐵企業構成損害或損害威脅;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中國政府將保留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提起申訴的權利。[12]
中國政府根據WTO保障措施的有關規定,於3月14日向WTO提出就美201鋼鐵保障措施案與美國進行磋商。中國政府同時發表聲明指出,美國作為世界主要貿易大國之一,對維持國際貿易秩序負有重大責任,應當充分考慮到此舉對國際貿易秩序造成的重大損害。事實上,美國鋼鐵產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外來進口,而是其內在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只會阻礙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況且,中國向美國出口相關鋼鐵產品佔美國進口同類產品比例很小,根本未對美國鋼鐵業造成嚴重損害,中方要求美方應充分注意到中國的具體情況,妥善解決該問題。中美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經濟具有很大的互補性。中方希望通過雙邊磋商盡快解決中國關注的問題,避免中美經貿關系受到損害。[13]
11月19日,外經貿部發布公告:一、 自2002年11月20日起,對熱軋普薄板、冷軋普薄板(帶)、彩塗板、無取向硅電鋼、冷軋不銹薄板(帶)等5類進口鋼鐵產品實施最終保障措施。最終保障措施採取「關稅配額、先來先辦」的方式。在規定數量內進口產品仍執行現行適用關稅稅率,規定數量外進口產品在執行現行適用關稅稅率的基礎上加征關稅(10.3-23.2%)。最終保障措施在實施期間將逐步放寬。二、最終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為3年(包括臨時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自2002年5月24日至2005年5月23日。 三、 不適用最終保障措施的臨時保障措施涉案產品在臨時保障措施實施期間加征的關稅將予以退還,有關辦法另行公布。四、 對進口份額不超過該類產品進口總量3%的原產於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產品不適用最終保障措施,但進口商需提供來自不適用最終保障措施國家/地區的產品原產地證明。五、最終保障措施實施期間,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可以根據有關情況的變化,依法審查最終保障措施的形式和水平。[23]至此,中國正式採取了第一個保障措施。
附錄一:費加羅報的評論
美國對眾多的鋼鐵產品徵收重稅,布希是要「發動一場新的世界經濟大戰」,他的這一措施對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造成了嚴重損害。從北京到莫斯科、布魯賽爾,都及時對此做出了強烈反應。報道指出,布希的這一政策是「政治性的,既不合法也不經濟」,他其實是在利用這一政策,安撫國內的鋼鐵行業,因為已經有數家美國的鋼鐵企業申請破產法的保護,布希希望此舉能為將在今年11月將進行的美國國內的立法選舉,有的報道則猜測,布希其實是想通過此項措施,來換取通過一項白宮在今後的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有自由決斷權利的授權,這項法案目前在反對派民主黨佔多數的國會參議院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歐洲和亞洲的鋼鐵生產者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是雙刃劍,隨著關稅的提高,鋼鐵價格的上漲,最後將是美國國內的鋼鐵消費者,如汽車、機械製造、航天航空等行業將承擔這些費用,成為受害者。
世界第一大鋼鐵企業、歐洲的ARCELOR和EUROFER董事長GUY DOLLE在接受費加羅報經濟版專訪時表示,美國的鋼鐵企業之所以陷入現在的困難境地,主要是由於它們的社會負擔(主要是退休職工)太重,在美國的某些傳統的鋼鐵企業,每噸鋼鐵的社會成本達到50美元,而歐洲只有27-29美元,如LTV 廠,一個在職工人需要負擔7個退休人員!因此,把美國鋼鐵企業目前面臨破產的困難只歸咎於外國產品的沖擊是不公平的,主要是美國的傳統鋼鐵產業已經沒有競爭力。去年,美國的鋼鐵生產已跌了20%。美國的這一政策出台是單方面的,與世貿組織原則不符,尤其是從去年以來,在經合組織框架內,各國已在就削減生產能力進行了數次多邊磋商。在回答美國因如何重整其鋼鐵行業時,GUY DOLLE稱,歐盟曾向布希政府提出建議,對所有在美國銷售的鋼鐵增收2%的附加稅,將此收入注入社會福利系統,歐盟曾經採取類似措施來幫助歐盟的煤炭和鋼鐵工業,並取得了成功。可惜的是,美國並沒採納歐盟的建議,而寧願採取保護主義措施。
他還認為,其實歐盟受到美國的這次措施影響的鋼鐵產品只佔了2%-3%,並且由於歐盟的產品比美國的產品要便宜20%-25%,加之美國國內的鋼鐵價格仍在上漲,歐盟的產品仍可以越過關稅壁壘進入美國市場,但真正的威脅是,1200萬噸其它國家生產的、從此不能進入美國市場的鋼材會不會轉而流向歐洲。歐洲的鋼鐵進口量近年來逐年增進(去年進口量比1999年增加了500萬噸,比1996年則增加了1300萬噸)。在鋼鐵領域,歐盟已是純進口國(進出相抵後,凈進口量為500萬噸),而五年前,歐盟還是鋼鐵的凈出口國(凈出口量達100萬噸)。他建議,必須馬上採取保障措施,如設立鋼鐵配額,使進口量不超過2001年的水平。受限制的將主要是斯洛伐克和亞洲國家,因為歐盟同俄國、烏克蘭已經有了協議。保障措施需要馬上採取,因為現在是鋼鐵價格最低的時候,馬上將進入鋼鐵消費旺季,各個鋼鐵廠的高爐就要開足馬力生產了。
作為歐盟負責貿易事務的專員拉米(LAMY)已經發表數次談話,他的態度無疑代表了歐盟目前對美國這一政策的官方立場。他表示,歐盟將同其它受害國(如日本、中國、韓國等)協調立場,歐盟的戰略是雙重的,即一方面要同美國的單邊主義斗爭,另一方面需要保護好歐盟內部的鋼鐵市場不受到沖擊。歐洲將肯定會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並且歐盟內部將啟動保障條款,手段為加稅和實施配額制,他稱,歐盟將採取的措施是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則的。
3月6日,歐洲各大鋼鐵企業股票告跌,但跌幅不大,世界第一ARCELOR跌1.13%,世界第六THYSSENKRUPP跌1.67%,與日本的NIPPON STEEL下跌 4.39%相比,歐盟的企業算是幸運的。
在經濟回聲報的報道中,重點報道了法國政府對此事件的態度,還分析了美國國內的支持者和批評者。報道指出,布希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將主要是80萬鋼鐵工人(20萬在崗,60萬退休),其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就有30萬人。記得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人們應該還記得最後在佛州清點票數的緊張情形,布希那次當選實在是如履薄冰。為了在今年底的國會選舉中,改變佛州在上次總統選舉中民主黨的戈爾總票數微弱領先的局面,布希的這一政策可以說是一石二鳥。可為佐證的是,最大的美國鋼鐵勞動者協會已發表聲明,祝賀布希作出了有歷史意義的一個決定。在勞工者中占傳統優勢的民主黨人也承認布希「得了一分」,國會的民主黨領袖甚至稱,應該把關稅提高到40%,才可以有效阻止外國鋼鐵產品。布希所在的共和黨則有人對此政策持批評態度,認為將損害其它產業的利益,尤其是需消費鋼鐵的中小企業主的利益。布希政府則為其政策辯護,稱「美國是最主張自由貿易的,只是自由貿易應該符合有關法律,美國的鋼鐵業已受到了嚴重損害,需要時間進行結構調整」雲雲。針對歐盟的指責,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則反唇相譏:「在鋼鐵行業,歐盟自己的手並不幹凈,要記得歐洲聯盟是從歐洲煤鋼聯營才開始建立的(意指歐洲在煤鋼方面最早進行排他性的貿易保護)」。
附錄二:美國鋼鐵企業面臨的形勢及問題 (2002-06-27)
近25年來,美國鋼鐵工業一直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生產能力曾從年1.5億t下降到1億t左右。尤其1997年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大量的鋼材湧向美國,沖擊美國的鋼材市場,1998年進入美國的鋼材達到最高點,為3760萬t,比發生危機前幾年進口鋼材的年平均量增加了1000萬t.隨後兩年美國的進口鋼材保持在3570~3790萬t的高水平上,加劇了美國鋼鐵企業的困難處境。正像伯明翰鋼鐵公司董事長Dr Correnti指出的,「美國鋼鐵工業的經濟狀況是25年來最差的時期。鋼鐵生產者承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進口鋼材的大量涌進、高的庫存量、銷售價格下降,而能源價格上漲使美國鋼鐵工業更是雪上加霜」。據統計,從1998年底到2001年初,美國已有近20家企業破產或申請破產,其中包括美國排行第四、國內最大的制管公司LTV鋼鐵聯合企業在2000年末宣布申請破產。
一年前進口鋼材猛烈沖擊美國的鋼材市場,而2000年上半年鋼材市場還很堅挺,但到了下半年,形勢急轉直下,市場疲軟,鋼材價格下降以及反進口貿易導致月度進口量減少。今年年初進口鋼材比2000年月度平均值的310萬t約低30%。
據國際鋼鐵協會(IISI)的統計,美國2000年粗鋼產量達1.015億t,鋼材0.98億t,達到了近幾年的最高水平,但進入2001年1月份,北美的鋼產量是世界范圍內唯一的與同期比較下降的區域,其中美國下降了16%。到2月份,美國鋼產量繼續下降,但預計今年下半年將稍好於上半年。
為了走出逆境,鋼鐵生產商採用了很多方法,例如,LTV公司加速關閉了年產630萬t的Hoyt Lakes礦山,把鍍錫廠出售給美國鋼鐵公司,並貸款7億美元,以維持公司的生產,保持公司在用戶、供應商和債權人的信譽度等。但由於LTV長期負債11億美元之多,公司退休職工醫療費及保險金負債超過15億美元,退休金和其它負債還有10億美元,再加上近三年來凈虧損超過6億美元,使公司長期陷入困境,在這種大環境下,終究沒有逃出申請破產的厄運。除了LTV鋼鐵公司外,傑尼瓦鋼公司、格而夫斯泰茨鋼公司、阿克梅金屬公司、西北鋼和線材、短流程鋼廠Trico(其50%的股份由LTV公司所有)及美國最大的工程用鋼生產廠家-共和技術國際公司等13家公司進入聯邦破產法11條的保護。
市場環境的惡化迫使一些短流程鋼鐵生產廠廉價出售其產品,使其銷售額急劇下降,甚至使部分鋼鐵廠倒閉,例如伊利諾州年產35萬t的奧本鋼鐵公司受到關門的威脅,西北鋼和線材公司去年12月也申請了破產保護。盡管在破產前,西北鋼和線材公司採取了財務重組和降低成本的措施,而且已經得到6500萬美元的財政貸款,但由於國內特殊鋼市場的過量生產和進口棒材沖擊,終於資不抵債,宣布申請破產。
美國第二大聯合鋼鐵公司伯利恆雖沒有進入第11條款的保護,但它的境遇具有代表性,它證明了整個美國鋼鐵工業受到惡劣貿易環境沖擊的狀況。但伯利恆公司一直表示很有信心,能夠渡過當前的困難處境,他們努力尋找合作夥伴和合資經營的機會。盡管2000年虧損了1.18億美元,比1999年虧損1.83億美元稍好,但今年第一季度仍將出現虧損局面。為使凈資產減至最小,伯利恆公司決定出售一些財產,包括占生產球團的Hibbing Taconite公司70%的股份、巴西生產鐵礦石的MBR公司5%的股份及紐約州南布法羅鐵路的股份。在過去兩年裡,還減少了2000個工作崗位並將進一步裁減冗員。
美國鋼鐵公司由於板帶價格降到了20年來的最低點,1999年還贏利0.44億美元,而去年凈虧損達0.21億美元。
在進口鋼材和相應低價位的猛烈沖擊下,也不是所有的鋼鐵廠都受到嚴重挫傷,仍有一些公司具有活力並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包括短流程的紐柯鋼鐵公司、動態鋼公司和生產扁平材特殊鋼的聯合企業AK公司等。短流程俄勒岡鋼鐵廠今年第一季度交貨量加倍增加,並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他們認為,按這種形勢,下半年的貿易條件會更好。紐柯鋼鐵公司盡管去年第四季度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8個億,但2000年銷售額達46億,利潤達3.11億美元,超過1999年銷售額40億美元。利潤2.45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平。作為美國第五大鋼鐵聯合企業的AK公司,通過設備改造和技術更新,致力於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去年生產碳鋼650萬t,並成為美國最大的不銹鋼扁平材生產商,其產量達90萬t(100萬短噸)。此外還有電鍍板、電工鋼板等,2000年銷售額達45.2億美元,純利潤達1.324億美元,是1999年的2倍。這些公司之所以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能夠成功的生存,在於他們努力了解市場和滿足鋼材用戶的需求,開發用戶需要的產品,從而改進工藝和提高生產技術。
在這種形勢下,也有些美國鋼鐵企業試圖通過提高價格彌補銷售額下降的損失,尤其短流程鋼鐵廠,他們打算熱軋帶卷每短噸提價40美元,冷軋薄板和鍍鋅板提價30美元/短噸。紐柯鋼鐵公司和動態鋼公司宣布熱軋和冷軋帶卷7月1日交貨價格每短噸上漲20美元,同時AK鋼公司、國家鋼公司、惠林-匹茲堡鋼鐵公司和WCI鋼公司也相應減少供貨量以保持上述產品提價。去年冬天天然氣和電價為主的能源上漲,使今年第一季度鋼鐵業雪上加霜,伯利恆鋼鐵公司宣布從2月份開始,每噸鋼上漲8美元。隨後國內許多特殊鋼生產商也做出了類似的決定,但這些舉動是否能夠成功,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多年來,來自國外的進口鋼鐵產品一直是美國鋼材市場的「緩沖器」,在國內鋼鐵產能不足時,進口產品有效地予以補充,但目前美國市場不同產品的價格幾乎都高於其他市場,直接吸引各國大量鋼材向美國輸送,據AIIS統計,美國國內的鋼材產品僅能滿足75%的需求。美國鋼鐵工業本身就是最大的進口鋼材用戶,僅鋼鐵工業內部的深加工每年就需要進口約1000萬t,其中包括850萬t半成品,以彌補鐵水的不足、合適的價格、質量,以及國內沒有的特殊鋼種。目前美國市場需要進口鋼材的四分之三是由鋼鐵協會的成員單位提出的。
最近,為了阻止國外的鋼鐵產品進入美國市場,14位來自鋼鐵生產廠所在州的參議員日前致信布希總統,要求其動用201條款,以保護美國鋼鐵工業。這是繼去年10月份國會議員致信柯林頓總統以來,第二次要求美國總統啟動201條款。他們認為外國鋼鐵在美國傾銷激增,使美國的鋼鐵工業陷入極度困境,只有啟動1974年美國貿易法案中201條款才能使美國鋼鐵工業從進口的沖擊中得到暫時解脫,一個強大的、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國內鋼鐵工業對美國經濟十分關鍵。如果不能阻止美國鋼鐵產業的死亡,未來的美國就只能依賴外國鋼鐵的進口。據分析,布希總統很有可能會考慮這些參議員的請求,動用201條款。一旦美國決定動用201條款展開調查,可採取的行動包括進口救濟、調整措施、配額、有序銷售協議、國際談判、立法建議等多項行動。屆時不僅是目前被訴傾銷的鋼鐵生產企業,其他的鋼鐵出口生產商和經銷商都將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上述行動的影響,而且這一影響將會持續8年之久。
針對美國鋼鐵企業一味地尋求政府的保護,不求進取,並採用反傾銷政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引起了世界鋼鐵生產商的不滿,歐盟警告美國進口鋼材不是美國鋼鐵工業出現問題的原因。不要對進口鋼材實施限制政策,否則會引發歐盟、拉美、亞洲和獨聯體國家的鋼鐵生產出現問題,同時歐盟要求美國削減不良產能,與歐盟競爭在同一起跑線上。
總之,對於美國鋼鐵工業的現狀及企業大量申請破產的事實,我們分析原因如下: (1)近30年的貿易保護,美國政府寧願採取行動抵制廉價商品鋼材進口,也不願採取根本的解決措施,致使美國鋼鐵企業的競爭能力嚴重下降; (2)美國鋼鐵公司相對於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的鋼鐵企業,規模小,產量低。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美鋼聯2000年產量為1068萬t,僅佔世界排名的第十三位,遠遠落後於新日鐵、浦項、於齊諾爾、甚至寶鋼公司,而現在已經破產的美國排行第四-年產量只有700萬t左右的LTV鋼公司,2000年排名僅為世界第二十三名; (3)美國鋼鐵工業不論是設備還是技術嚴重老化,研究、開發能力差。與世界排名前幾位的大公司相比,技術、設備、規模遠遠落後,從而導致產品品種單一,成本居高不下; (4)大量進口鋼材沖擊美國的鋼材市場,2000年進口鋼材量相當於美國國內粗鋼產量的37%; (5)能源價格上漲,導致鋼材產品成本價格的提高; (6)美國經濟近幾年增長明顯減緩,使市場需求受到一定影響。
鑒於美國鋼鐵企業的發展現狀,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自由貿易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貿易壁壘將無法阻礙這一發展潮流。美國鋼鐵企業如果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實力,強化經營的競爭能力,只依賴政府的補貼和貿易保護,必然是進一步衰退。
在鋼鐵工業發生困難的時候,也正是鋼鐵企業兼並、重組的好機會,尋求廣泛合作,開發、研製新產品,拋棄落後的生產工藝和產能,共同采購廢鋼、能源,改善財務狀況,並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使生產規模更趨於合理化。這是鋼鐵企業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失去這個時機,美國鋼鐵企業將無出頭之日。因而如果美國總統考慮參議員的意見,動用201條款,實施保護政策,未必是挽救鋼鐵工業的上策,也不能徹底解決美國鋼鐵工業的問題。
附錄三:鋼鐵關稅給美國帶來什麼影響?(2002-06-27)
1999年,鋼鐵價格低迷,鋼鐵生產商受到沖擊。鋼鐵行業工會組織了「支持鋼鐵的集會,旨在保留該行業的工作職位。當時,鋼鐵行業的工資水平已經比私營產業的平均水平要高出95%.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通過了一個議案,決定對進口鋼鐵施加配額,但令人高興的是,這個議案最後在參議院遭到了否決。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同年,石油價格處於歷史性低點,原先受雇於各個獨立生產商的數萬名工人失去了工作。但沒有一個地方出現「支持石油」的集會,也沒有什麼國會議案計劃限制石油進口。
Cato Institute的布林克。林塞最近新出版了一本有關全球化的書,名為《Against the Dead Hand》,其中提到了對這兩個行業的處理截然不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很快就會在加油站以及他們自己的暖氣帳單上感受到油價上漲的影響。因此,政府並不插手,而是在鋼鐵等其他產品上做手腳。對於普通選民來說,鋼鐵等產品價格上漲所造成的影響遠遠沒有那麼明顯。
3月5日,布希總統宣布,對某些種類的進口鋼鐵徵收30%的關稅(對其他種類鋼鐵徵收的關稅稍低)。這一保護性措施主要針對的目標是歐洲、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30%的關稅從本周開始生效,明年將降至24%,後年降至18%,之後便被取消。布希同時還表示,他將監督該行業實行的結構調整,鋼鐵行業被認為應該在關稅帶來的高價格保護傘下完成結構調整。
但正如Brookings Institute的羅伯特。克蘭德爾在1月份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那樣,響應關稅而進行的任何重組,可能會讓缺乏經驗的人們感到意外。在克蘭德爾看來,效率更高的小鋼鐵廠,如Nucor、Quanex和Steel Dynamics,將受到價格上漲的鼓勵而進行投資,進一步從效率較低的、綜合性鋼鐵公司(如USX, Bethlehem和LTV)那裡搶占更多的市場佔有率。事實上,自從Nucor自稱其市值大於任何主要鋼鐵公司以後,「小鋼鐵廠」這個詞已部分地失去了其原有意義。除了可能出現上述結果以外,克蘭德爾在上周四的一次采訪中說,提高關稅肯定會帶來的一個影響是:犧牲全球削減冗餘產能的機會。現在,唯一的問題在於其他鋼鐵生產國是否會提高自己的進口關稅,進行報復。
在林塞看來,美國國內的冗餘產能,存在於一些完全閑置的公司,如LTV、Wheeling-Pitt和Bethlehem,這些公司全都處於《(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的破產程序之中。正如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加里。赫夫鮑爾指出的那樣,自從2000年的總統大選以來,21家美國鋼鐵公司已申請破產保護。林塞說,「如果不是政府幹預,這些公司中的多數今天早已不復存在了。」據赫夫鮑爾稱,在華盛頓處理的各種貿易爭端中,處理鋼鐵爭端的律師最多。
克蘭德爾特別強調產能過剩。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並沒有失去鋼鐵業,相反,它正在重新建設,允許小鋼鐵廠替代效率較低的綜合性公司。
鋼鐵業的說客們,希望我們相信「整個國內鋼鐵業的命運系於一發」的觀點,但這種觀點是沒有意義的。舉個例子,在經濟衰退的2001年,鋼鐵業生產了1,000萬□成品鋼,比1980至1995年間哪一年都多,比上一次經濟衰退的1982年產量增長了60%.小鋼鐵廠目前占據了國內產能的40%以上,高於70年代的10%.曾出版有《Up from the Ashes: The Rise of the Steel Minimill in the United States》等行業研究報告的克蘭德爾,上周四告訴我們,他堅信小鋼鐵廠將逐步掌握整個鋼鐵市場,不管政府將採取什麼樣的保護措施。
消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石油關稅調整帶來的影響,而鋼鐵關稅直接影響的是鋼鐵消費公司,包括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福特汽車(Ford)等。但有近10萬家的小型鋼鐵消費公司,為這些巨無霸供應元件,如剎車配件、彈簧和油箱。
這些小公司會真正感受到痛苦,因為他們中的很多需要進口國內沒有的一些鋼鐵產品,這樣就會面臨關稅帶來的價格提升(30%)。或著更糟糕的話,他們可能會發現國外的供應商已決定徹底撤出美國市常還有更糟糕的是,不管他們是從哪兒采購鋼鐵,在生意競爭中,這些公司都可能會輸給海外競爭者,後者突然獲得了因關稅而帶來的成本優勢。這些也能生產剎車元件和油箱等配件的公司,沒有美國國內公司的鋼鐵關稅壓力。至少,就目前而言,布希總統還沒有對含鋼鐵的進口商品施加關稅,這項關稅僅適用於進口鋼鐵。
綜合上述所有理由及其他原因,關稅徵收帶給鋼鐵消費行業的失業人數可能會多於鋼鐵生產行業。我這樣說,不僅是因為三項獨立研究報告(包括克蘭德爾的一項研究),已得出結論,這種情況幾乎肯定發生。只要想想,每生產一噸鋼鐵所需的工人沒有生產等量的含鋼鐵產品那麼多。因此,因關稅徵收而導致鋼鐵消費行業訂單流失而導致的失業人數,將多於鋼鐵製造行業因關稅保護而獲得的就業人數。
為支持關稅徵收,布希發表了一份聲明,這份聲明要比他的撰稿人准備的官方聲明更加切中要點。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布希告訴記者,「我們是一個自由貿易國家,為了繼續實現自由貿易,我們必須實施法律。這就是我所做的。我認為,進口正在嚴重地影響……一個重要的行業,因此,(我們)提供了臨時性的保護政策,以使這個行業得以自我重組。」聽明白了嗎?正如林塞所說,柯林頓總統於2000年10月告訴同一個行業,他不會考慮採取保護主義行動,可能就是由於這個疏忽,才使戈爾失去了西弗吉尼亞州的支持,而把布希推上了總統寶座。因此,此次關稅行動只是總統表示感謝的一點小小心意。
③ 歐盟和美國之間的矛盾為什麼開始加深了
因為歐盟和美國之間的領域產生疊加了,所以才會矛盾加深。
同時,歐盟一直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系,強調歐盟願意與美國進行談判,討論美國所關注的問題,但前提是必須獲得永久性的鋼鐵和鋁關稅豁免。歐盟領導人於5月中旬達成協議,同意永久性地免除鋼鐵和鋁的關稅,他們願意與美國討論汽車關稅,液化天然氣出口,政府采購和世貿組織的改革。但是隨後,馬爾姆斯特羅姆對媒體說,美國認為歐盟的提議“還不夠”,不能為其永久性地放棄對歐盟的鋼鐵和鋁的關稅提供足夠的理由。
④ 2003年美國實施鋼鐵保障案
2003年美國實施鋼鐵保障案
一:背景
根據2002年3月5日頒布的總統令,3月20日,美國限制鋼鐵進口的「201條款」正式啟動,美國對包括鋼材、長板在內的主要進口鋼鐵品種採取保障措施,實施為期3年的關稅配額限制或加征高達8%-30%不等的關稅。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對進口鋼鐵產品採取的最為嚴厲的貿易限制措施。和以往出台的保護鋼鐵產業的貿易救濟措施相比,此次鋼鐵保障措施具有涉及國家眾多、被調查產品范圍廣、保護措施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在國際社會,受到保障措施限制的有關國家,如歐盟、日本、中國等,採取了相應的報復或變相報復措施;世界貿易組織於2003年3月26日裁定,美國去年對 進口鋼鐵徵收30%的關稅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 這個由三人組成的世貿專家小組在中期報告中指出,導致美國政府開征這些關稅的調查報告中的論點不符合世貿組織有關保護的條款。
二:「WTO皇冠上的明珠」——爭端解決機制
(一)我國首次通過多邊機制處理中美貿易爭端
我國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中美鋼鐵貿易爭端,就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要求世貿組織設立專家組,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第一次運用多邊機制來解決雙邊貿易爭端。爭端解決機制的一個主要作用,是能夠確保經濟弱國對經濟強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挑戰,這當然包括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制解決與發達國家的貿易爭端。
通過多邊機制解決雙邊貿易摩擦和爭端,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一項重大權利。而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對這類爭端,我們只能通過雙邊談判和訴諸對方國家法院,很難獲得公平處理。由於我們加入世貿組織對美國這種行為共同提出挑戰的或者是不滿的是大多數的世貿組織成員,最主要的鋼鐵產品的貿易夥伴基本上都加入到中國這個陣營,那麼這樣一來毫無疑問在談判中,美國處於一種很明顯的不利的狀態。 由此可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是WTO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多邊貿易機制的支柱,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頗具特色。因此WTO爭端解決機制 被稱為「WTO皇冠上的明珠」。
(二)爭端解決機制的特點:
1.磋商程序:在關貿總協定及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程序方面與法庭有一定的相似的地方,但最大的區別在於首先在引起貿易爭端的成員國之間進行磋商,並自行解決貿易爭端。因此,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第一階段是由國家政府之間進行貿易磋商,甚至當案件已經發展到其他階段時仍然可以進行磋商和調解.
2.報復機制,對違反WTO規則的政府有一定的懲戒性。當違背義務的一方未能履行建議並拒絕提供補償時,受侵害的一方可以要求爭端解決機構授權採取報復措施,中止協議項下的減讓或其它義務。這意味著,當一方違背其在1994年關貿總協定或一個有關協議項下的義務時,受侵害的一方在爭端解決機構的授權下,可以提高從違背義務的一方進口貨物的關稅,所涉及產品的貿易額應相當於被起訴的措施所帶來的影響.爭端解決程序規則規定此類報復行為應由爭端解決機構授權,並盡可能在專家小組或上訴機構判定在違背義務的關貿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或知識產權協定的同一部門內採取。但當爭端解決機構認為這樣做不可能時,則可以授權在同一協定項下的其它部門採取報復措施。只有在極個別的情況下,並且作為最後的辦法,爭端解決機構才能授權採取跨協定的報復行為,如對於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或知識產權協定項下的義務時可授權採取提高貨物關稅的辦法,予以報復。但是,提供補償和由爭端解決機構授權採取報復是臨時性的措施。最終的結果應是違背義務的一方實施建議。爭端解決程序規則要求爭端解決機構對案例進行審議,以確保建議的全面實施。
3.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世貿組織成員承諾,不應採取單邊行動以對抗其發現的違反貿易規則的事件,而應在多邊爭端解決制度下尋求救濟,並遵守其規則與裁決。
(三)鋼鐵案中看到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執行期限過長
在世貿的框架內解決爭端問題,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磋商:這一階段最長的時間為60天。發生貿易爭端後,在採取措施之前,爭端各方面都必須進行磋商,以尋求自行解決貿易磨擦的辦法。專家組:如果磋商失敗,起訴方可以要求任命專家組。在貿易爭端雙方提交仲裁申請後,專家小組提出裁決報告的期限一般是6個月,可以延長但無論如何不能超過9個月 上訴 : 任何一方就專家組做出的裁決均可提出上訴,上訴必須根據有關法律的問題及與上訴有關的事由提起上訴,上訴不審理現有的證據或審查新的證據。上訴可以確認、修改或推翻專家組的法律調查結果和結論。一般情況下,上訴不應超過60天,因特殊原因可以延長到90天。 爭端解決機構必須在30天內接受或否決上訴報告.裁決的執行 :裁決以後,敗訴方應立即糾正,如果不按裁決執行,那將做出補償或者承擔對它的處罰。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已經對各個環節的時間進行了限制,比較GATT時期的爭端解決程序大大縮短了時間。但是,從向DSB提出訴訟開始到做出裁決的過程達近1年。………..如果不服裁決,可以申訴。從立案到申訴結束做出最終裁決的整個過程將要有15個月。但是,商機往往一閃即逝,經過如此漫長的等待,即便最後公正的裁決下來,並且得到了執行,對於一個國家,一個行業尤其是那些對外部經濟依賴性很強的國家和部門而言影響可能已經是巨大而難以彌補的了。
三:」雙面佳人」-保障措施
(一)保障措施概述
關貿總協定所致力於創建的多邊貿易體制,要求各成員在處理它們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時,應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穩定增長,實現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擴大貨物的生產和交換為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具體手段是通過談判達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實質性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但關貿總協定起草者們認識到,要想讓各國積極地參與這場「運動」,必須減少它們對由此而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的擔憂,即由於關稅的降低和其他貿易壁壘的減少,外國有競爭力的產品可能大量湧入,對本國的產業造成沖擊,進而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因此,他們就為關貿總協定設計了一個特別的保障性措施,即「對某些產品進口的緊急措施」(關貿總協定第19條)。根據這一規定,成員國在因不能預見的情況和進行關稅減讓而導致外國產品進口大量增加,以至於對本國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生產者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時,可以對該產品全部或部分中止談判中所承諾的義務,或撤銷、修改關稅減讓,即該成員可以恢復已承諾取消的配額等限制貿易的措施,或者重新提高已經降低的關稅。
保障措施是給WTO成員一種機會,即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在特殊情況下援用一種有效的救濟,以臨時保護國內產業。 反傾銷與反補貼不同的是,針對對象是這一產品的所有進口方,涉及面很廣。關貿總協定在近50年的歷史中,成功地組織了八輪談判,使各成員的關稅大幅度降低,其他貿易壁壘也大大減少。應當說,這里也有「保障措施」的一份功勞(據統計,從1950年至1994年,各成員共採取了150次保障措施),因為正是有這個「安全閥」,各成員才放心大膽地降低外國貨物進入本國市場的門檻,使多邊貿易談判結出了累累碩果。採取保障措施所必備的這些法律條件規定在WTO《保障措施協議》和與GATT1994第19條.
(二)保障措施實施的條件:
1進口增長(such increased import)
協議第2條第1款規定,進口增長指「數量增長」,而非進口價值或金額的增長。這種增長包括兩種情況:絕對增長和相對增長。 絕對增長是指產品的進口數量在某一段時期內的絕對增加,如去年進口1000件,今年進口2000件。相對增長是指在某一段時期內產品的進口數量相對於進口方內部生產而言的相對增加,這往往反映在市場份額的變化方面。如,去年進口某產品1000件,同期國內產品的銷量為5000件,今年進口仍為1000件,但國內產品的銷量卻下降到了3000件。這種情況就屬於相對增長。在相對增長的情況下,進口量並不一定發生變化。一些學者指出,「相對增長」這一概念不盡合理,因為它等於是把國內產業調整的負擔轉移到外國產品身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體現。而在美國鋼鐵措施保障案中, 按照美國法律的規定,實際增加和相對於國內生產增加,都屬於增加. WTO專家組否認了美國實施保障措施的兩個前提條件,即「進口已經增長,這種增長既可以是相對於過去進口量的實際和絕對的增長,也可以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的增長」,以及「這種增長正在對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存在嚴重損害的威脅」。 報告指出,美國誇大了進口增長的數量,把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量也計算在進口的總量中,實際上協定國之間不存在進口數量的限制。
。
2國內產業存在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狀況
協議第4條第1款規定,「國內產業」應理解為在進口成員方領土內生產相似產品(like proct)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全體,或相似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總體產量占該成員國內總產量主要部分的生產者。與《反傾銷協議》不同的是,《保障措施協議》沒有對後一種情況下產量的百分比規定下限。需要注意的是,關稅同盟既可作為一個整體實施保障措施,也可以僅代表同盟的某個成員實施保障措施。當關稅同盟作為一個整體實施保障措施時,對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認定則應以整個同盟存在的情況為基礎;而當代表某一個成員實施保障措施時,則應僅以該成員的產業情況為基礎來確定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保障措施的實施也僅限於該成員。
「嚴重損害」是指對國內某一產業的狀況造成重大的總體損害。由於各成員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相關產業的成熟度也有所差異,因此不可能事先就何為「嚴重損害」確定一個非常明確的量化標准,而且這樣做也並不科學。但是從東京回合和烏拉圭回合的談判可以看出,標准問題是談判各方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標准過高則會迫使成員在多邊規則之外去尋求一些不正當的解決途徑,而標准過低則會導致保障措施的濫用,進而嚴重扭曲國際貿易。為了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統一各成員的實踐,協議規定,在評估國內某一產業是否存在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時,進口成員的調查機構必須評估與該產業狀況相關的所有客觀的和可量化的因素。協議還特別列舉了一些必須評估的因素,包括絕對或相對條件下的有關產品進口的比例和數量,增加的進口所佔有的市場份額,銷售水平、產量、生產率、設備利用率、盈虧及就業的變化情況。從實踐角度講,要評估「所有相關因素」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美國小麥麵筋保障措施案專家小組以一種很務實的方法確定了「所有相關因素」的最小范圍,即協議第4條第2款所明確列舉的因素和保障措施調查中利害關系方所明確提出的其他因素。「嚴重損害威脅」應理解為危急且顯而易見的威脅,必須有事實依據,不能僅根據指控、推測或極小的可能性便裁定「存在嚴重損害威脅」。 在確定嚴重損害或者威脅是否存在時,ITC考慮它認為相關的所有經濟因素,包括,但不限於:一、嚴重損害:國內產業生產設備重大閑置,相當數量的公司無法在一個合理的利潤水平進行國內生產經營活動,在該國內產業內有重大的失業或者待業。二,嚴重損害威脅:銷售或市場份額下降,庫存多並且增加(不管保存者是國內生產商,進口商,批發商還是零售商),國內產業生產,利潤,工資,生產能力或者就業下降的趨勢;國內產業中的公司無法獲得充分的資金對其國內工廠和設備進行更新,或者無法維持現有研發支出的水平;由於第三國市場上的進口限制而導致美國市場成為該產品出口轉移的主要目標.
3、進口增加與嚴重損害或威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保障措施協議》第4條第2款)
保障措施協定》第4條第2款(b)項明確規定,調查機關應根據客觀證據,確定進口增加與嚴重損害或損害威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causal link)。對於如何確定這種因果關系,第4條第2款(b)項的第二句話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標准:如果進口增加之外的因素同時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則這些因素造成的損害不得歸咎於進口增加(such injury shall not be attributed to increased imports)。這常常被稱為「不得歸咎要件」(non-attribution)。美國法律對"實質性原因"的定義是:重要並且不比其他原因次要的原因(a cause which is important and not less than any other cause)。因此,進口增加必須既是嚴重損害或者威脅的重要原因,同時與任何其他原因相比,又必須相等或者較大。在調查中,ITC確定了幾個進口增加之外的給鋼管產業造成損害或威脅的因素。在適用實質性原因標准時,ITC分析了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確定這些其他因素與進口增加相比是否更為重要。ITC特別注意了鋼管需求下降這個因素。ITC雖然承認需求下降導致了嚴重損害,但並不比進口增加重要。ITC因此得出結論,認為滿足了實質性原因的標准,進口增加與嚴重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存在。
4、是否存在未預見的發展(unforeseen developments,GATT第19條)
專家組認為,在採取保障措施時,必須證明未預見的發展,這在WTO法中已經得到確定。但在鋼管案中,ITC報告沒有提及這一點;美國後來提出的油價下降和金融危機,在ITC報告中都未予以審查。ITC報告提到油價下降,是為了審查造成損害的另一因素。關於金融危機,美國稱ITC報告中說過,有些生產商認為,進口增加的一個原因,是亞洲金融危機在該地區所造成的需求下降。但專家組認為,這很難說證明了未預見的發展。
5、是否為緊急行動(GATT第19條)
專家組認為,盡管第19條名為"對特定產品進口採取的緊急行動",但條文中沒再提及緊急行動一詞。該規定的通常含義並不要求成員在採取保障措施之前,證明緊急狀況的存在;緊急行動一詞只是說明了保障措施的性質。盡管標題提到了緊急行動,可能會給GATT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議》帶來實質性的義務,但標題本身並不構成實質性義務。《保障措施協議》第11條雖然也提到了緊急行動一詞,但它同樣沒有給成員增加什麼義務。
(三) 你提高關稅我以牙還牙 保障措施護身利器可能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美國的保障措施,不但引發連鎖反應,掀起新一輪向我國出口鋼材的浪潮,而且歐盟、泰國、委內瑞拉等國家和地區也提出了限制鋼鐵進口的措施,有些國家還威脅將採取涉及農產品和其他工業品的報復性措施。如此循環下去,可能引發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救濟以及交叉報復。只是「冤冤相報何時了」,貿易戰一旦開打,很有可能波及多種產業。從經濟上看,保障措施的目的是保護低效而無競爭力的企業,對其他國家有競爭力的企業是一種抑制,而且處罰了最有效率的出口國,實踐中也常常導致貿易額下降,政治摩擦增加(美日汽車爭端就是個例子)。從關貿總協定的紀律上看,這種協議是兩國間數量限制的安排,逃脫了多邊體制的監督,此風若長,勢必對多邊體制產生破壞性作用。但由於關貿總協定並未對這個問題有明確規定,所以一直拿它沒有辦法,此措施也因而被稱為「灰色區域措施」。
四:產品排除——平衡要求採取保障措施的國內產業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而採取的方法
美國在201鋼鐵保障措施中採取產品排除,實際上是一種利益平衡的需要。與反傾銷和反補貼一樣,保障措施作為一種貿易救濟措施,其目的是為因國外產品進口而遭受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一國國內產業提供救濟。但是保障措施的調查和實施往往涉及眾多利害關系方的利益,除國內產業外,還有被調查產品下游產業的利益、最終消費者集團的利益以及可能受他國貿易報復影響的產業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實際上,產品排除就是在國內產業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提供了一種利益平衡的機制,在保障措施過於嚴厲可能損害公共利益的情況下,通過產品排除來弱化保障措施的效果,以取得各利害關系方之間利益的重新平衡。自美國政府啟動產品排除措施以來,多達數百種的產品得到了豁免,其主要受益方為歐盟和日本,這有效地緩解了美國與其主要貿易夥伴之間因201鋼鐵保障措施所產生的貿易摩擦。事實上,自美國公布產品豁免清單以來,歐盟和日本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進行貿易報復的計劃,而轉向爭取更多產品豁免的談判。從美國鋼鐵保障措施的實踐來看,產品排除成為美國政府與其主要貿易夥伴進行貿易談判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美國的鋼鐵保障措施引起了其主要貿易夥伴歐盟和日本的強烈反對,歐盟和日本均要求美國對其進行貿易補償,並擬定了數億美元的貿易報復清單。但是在雙方談判的過程中,美國配合談判的需要,陸續公布了八批產品排除的清單,將若干歐盟和日本對美出口的重要鋼鐵產品排除出本次保障措施調查范圍之外,通過減輕歐盟和日本鋼鐵生產商對歐盟和日本政府的壓力,美國政府為自己在貿易談判中贏得了更多的主動性。實際上,在這八批產品豁免清單發布後,歐盟和日本實際已經放棄了其貿易報復的計劃。
五:在規則中游戲,而非游戲規則
(一) 我國在WTO規則中游戲的第一次成功的實踐
1中國的反應
我國是美國的鋼材主要供應國,關稅突然提高,所受沖擊可想而知。中國數億美元的對美出口鋼鐵產品受到美國保障措施的影響。 因此,2001年6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式決定立案對鋼鐵產品進口進行調查後,中國政府即發表聲明,表示中國政府對此嚴重關切,並將全力維護中國鋼鐵行業的正當權益並密切關注事態的進展。 隨後,中方聘請美國律師,於7月24日,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的名義,代表中國鋼鐵產業向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式遞交了參加201條款調查的申請文件以及對企業提供的生產數據予以保密的申請。這兩份文件的按時遞交,確保了我鋼鐵產業可全面參與後續程序的調查,並在後續程序中為自身合法利益進行有效抗辯。
美國總統公布對進口鋼鐵201保障措施調查案最終救濟方案後,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認為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將對中國鋼鐵企業對美正常出口造成嚴重影響,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中國政府表示強烈不滿;美國鋼鐵產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外來進口,中國鋼鐵產品的少量對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對美國鋼鐵企業構成損害或損害威脅;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中國政府將保留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提起申訴的權利。
中國政府根據WTO保障措施的有關規定,於3月14日向WTO提出就美201鋼鐵保障措施案與美國進行磋商。中國政府同時發表聲明指出,美國作為世界主要貿易大國之一,對維持國際貿易秩序負有重大責任,應當充分考慮到此舉對國際貿易秩序造成的重大損害。事實上,美國鋼鐵產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外來進口,而是其內在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只會阻礙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況且,中國向美國出口相關鋼鐵產品佔美國進口同類產品比例很小,根本未對美國鋼鐵業造成嚴重損害,中方要求美方應充分注意到中國的具體情況,妥善解決該問題。中美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經濟具有很大的互補性。中方希望通過雙邊磋商盡快解決中國關注的問題,避免中美經貿關系受到損害。 3月22日,中國與美國的201鋼鐵保障措施在華盛頓進行了磋商。磋商中,中國代表團嚴正聲明美方的做法違反了WTO的有關協議,並著重要求美國政府正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事實,對中國輸美全部鋼鐵產品適用發展中國家待遇。此外我代表團還向美方提供了貿易補償要求,並聲明保留根據WTO協議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 3月26日,中國正式要求與美國進行WTO《爭端解決諒解》項下的磋商。 4月11、12日,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瑞士和挪威6方就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在日內瓦與美方舉行了WTO《爭端解決諒解》項下的磋商。磋商中,6方均對美國違背WTO有關規定、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保障措施表示遺憾,要求美國立即終止該措施。中國代表團還就涉及中國實質利益的問題重點闡述了中方立場。磋商結束後,6方發表了聯合新聞聲明。
鑒於中國政府已根據WTO的有關規定與美就有關問題進行了保障措施和爭端解決機制項下的正式雙邊磋商,但美方未對中方提出的關於補償、排除等要求給予明確答復。按照WTO相關程序規定,我駐WTO代表團於5月17日(日內瓦時間)向WTO貨物貿易理事會遞交了中國對美部分產品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清單中包括自美進口的部分廢紙、豆油和電動壓縮機。中國將在WTO爭端解決機構最終裁決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違反WTO有關協議後,對來自美國的上述產品加征24%的附加關稅,加征後的關稅額為9400萬美元。 5月27日,中國正式向WTO請求設立專家組。 WTO於6月24日設立本案中國專家組。後根據WTO的有關規定,爭端各方進行協調,由同一專家組審理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瑞士、挪威、紐西蘭和巴西8方提出的請求。
此外,中國自5月21日開始,對部分鋼鐵進口產品進行保障措施調查,並從5月24日起的180天內,對9種鋼鐵進口產品(普通中厚板、普薄板、硅電鋼、不銹鋼板、普盤條、普通條桿、普通型材、無縫管和鋼坯)實施關稅配額;關稅配額內進口產品仍執行現行進口關稅稅率,關稅配額外進口產品在執行現行進口關稅稅率的基礎上加征7-26%的特別關稅。
2中國為保護國內鋼鐵產業實施的保障措施
2002年1到5月份,日本向美國出口的冷軋薄鋼板下降了61•24%,但與此同時,日本向中國出口的鋼材上升了39•8%,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鋼材上升了45•16%,歐盟對中國出口的鋼材上升了44•13%。他們的進口鋼材大量的轉移到中國來對我們鋼鐵產業已經構成了嚴重的損害和威脅。 為防止國際鋼材市場的過剩鋼材沖擊國內市場, 2002年11月19日,外經貿部發布公告:一、 自2002年11月20日起,對熱軋普薄板、冷軋普薄板(帶)、彩塗板、無取向硅電鋼、冷軋不銹薄板(帶)等5類進口鋼鐵產品實施最終保障措施。最終保障措施採取"關稅配額、先來先辦"的方式。在規定數量內進口產品仍執行現行適用關稅稅率,規定數量外進口產品在執行現行適用關稅稅率的基礎上加征關稅(10.3-23.2%)。最終保障措施在實施期間將逐步放寬。二、最終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為3年(包括臨時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自2002年5月24日至2005年5月23日。 三、 不適用最終保障措施的臨時保障措施涉案產品在臨時保障措施實施期間加征的關稅將予以退還,有關辦法另行公布。四、 對進口份額不超過該類產品進口總量3%的原產於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產品不適用最終保障措施,但進口商需提供來自不適用最終保障措施國家/地區的產品原產地證明。五、最終保障措施實施期間,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可以根據有關情況的變化,依法審查最終保障措施的形式和水平。 至此,中國正式採取了第一個保障措施。
通過這個被譽為中國入世第一案的鋼鐵保障措施案,中國學會了怎樣在了游戲中生存,完成了從守門員到主力前鋒的角色轉變.以前「在世貿大門之外,中國往往是只能守、不能攻,進了大門,就可以變守為攻,利用WTO規則來保護自己.
(二) 美國的敗訴啟示我們要慎用保障措施
上述保障措施,有些被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至2002年7月,在WTO已經審結的5個保障措施案件中,所有採取保障措施的國家都敗訴了。 實施保障措施所必須遵守的條件的嚴格性是顯而易見的。採取這種措施必須遵守嚴格的紀律。這些紀律體現在以下的基本法律問題:一、關於調查的問題:進口是否增加,是否存在嚴重損害或者嚴重損害威脅,進口增加與嚴重損害或威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是否存在未預見的發展,是否為緊急行動;二、關於措施的問題:措施是否在必要限度內,措施是否遵守了最惠國待遇原則,措施是否遵守了對等性原則,措施是否遵守了關於發展中國家豁免的規定;三、關於程序問題:是否提供了事先磋商的充分機會,是否提供補償。
WTO對進口增加與國內產業嚴重損害因果關系的要求非常嚴格;每一個案件都敗在這個點上。特別是因果關系的論證,如何將其他因素造成的損害與進口增加造成的損害區別開來,成為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難題。 這向我們提示:保障措施一定要慎用。
⑤ 1.為什麼美國要實施鋼鐵保障措施案
1),中美鋼鐵保障措施案是我國入世後利用WTO 爭端解決機制解決貿 易糾紛的第一案,此案雖然美國敗訴,但其國內鋼鐵產業得到了保護,我 們不應單從表面上看此案,從該案中我們應該有所啟示,即利用WTO 規則 保護本國利益。 [關鍵詞]保障措施;WTO 爭端解決機制;WTO 規則;本國利益 2002 年3 月5 日美國總統宣布:對10 種進口鋼材保障措施,在為期3 年的時間里,加征最高達30%的關稅。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WTO 成員將 本案提交WTO 爭端解決機構。爭端方經過磋商、專家組審議、上訴審階 段,上訴機構於2003 年11 月10 日作出最終裁決,認定美國的措施不 符合WTO 規定,至此,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落下帷幕,從宣布採取保障措 施起歷時21 個月。美國對外宣稱,美國鋼鐵行業在美國經濟中起著重要 作用,但其他鋼鐵生產國一直對鋼鐵市場進行干預,對其鋼鐵業直接提供 財政支持,造成全球鋼鐵產量嚴重過剩,世界市場供大於求。因此,美國 鋼鐵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財務困難,利潤大幅下降,投資和市場份額收 縮,許多企業已經尋求破產保護。美國對鋼鐵進口實施暫時的保障措施, 是為了給美國鋼鐵產業提供一個機會,使之調整適應外國鋼鐵的大量進 口。但人們普遍認為,在將於2002 年11 月舉行的國會中期選舉中,總 統為共和黨爭取鋼鐵工人的選票,在OECD 中向久拖不決的鋼鐵全球限產 談判施加壓力,並且利用保障措施給鋼鐵業提供產業調整的機會等,是美 國採取保障措施的真正原因。 2),美國依據201條款對進口鋼鐵產品實施為期3年的保障措施,歐盟以及中國、日本、歐盟、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巴西等受到限制和損害的國家紛紛與美國磋商,並向WTO提出申訴.上訴機構對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做出最終裁決,裁定美國對進口鋼鐵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違反了其在GATT 1994及《保障措施協定》下的義務.此案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第一次運用世貿規則來解決貿易爭端,具有重要意義. 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首次在WTO框架內實施貿易保障措施,對國外鋼鐵產品的進口進行限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3),歐盟、中國等七個世貿組織成員將美國實施進口鋼鐵保障措施行為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透過美國鋼鐵糾紛案,我們看到了完善保障措施立法,保護國內產業免受進口產品損害的重要性。通過對關國鋼鐵保障措施實施的合法性進行析評,論述了該案對我國的影響與啟示,最後提出完善我國保障措施立法的建議。 作為WTO及其爭端解決機製成立以來處理的最大、最復雜的案件,同時作為中國加人WTO後首次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本國貿易和產業合法利益的"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①,也是涉及法律問題最多的一個案件.並且其所涉法律點幾乎涉及了WTO<保障措施協定>中對每一個實質性條款的適用和理解.本案中,美方所實施的保障措施是否滿足"未預見發展"的要求條件是決定本案成敗與否的重要因素.作為本案中一個重要的法律焦點問題,本文將時"未預見發展"如何進行認定也即其確定標准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期讓其更好的作用於實踐. 4),由鋼鐵措施案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利用WTO 規則「一箭多雕」,美國是WTO 中的一匹狼,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對 WTO 規則的精深掌握以及法律談判經驗和談判人才是我們暫時無法相比 的,但是從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和其他一些涉及WTO 的案例如中美大蒜傾 銷、蜂蜜傾銷、自行車傾銷案以及中美集成電路增值稅案中,我們應思考 一些問題:運用WTO 規則保護本國產業是不是就不是WTO 良民?是不是 我們一味地遵守WTO 規則,一味地被動接受人家的指控人家就會良心發現 不為難我們?我們應不應該學著運用WTO 規則來維護我們國[1]家的利 益?我們能不能也學學美國,也「玩」一下WTO 規則?當然要「玩」就要對 WTO 規則真正的吃懂、吃透,才能真正地利用它,變不利為有利
⑥ 美國宣布將對從歐盟進口鋼鋁產品實施關稅配額制
具體來講,美國為歐盟鋼鋁產品設定的年度進口配額分別是54種鋼鐵產品總計330萬噸和16種鋁產品總計38.4萬噸,超過進口配額限制的歐盟鋼鋁產品仍需分別繳納25%和10%的「232條款」關稅。
作為交換,歐盟方面宣布,將暫停實施2018年6月因美加征鋼鋁關稅而出台的反制措施,同時暫停實施原定於今年12月1日生效的進一步反制措施。此外,美歐雙方同意在世界貿易組織暫停與「232條款」關稅相關的貿易訴訟。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美方有關鋼鋁關稅的決定緩和了阻礙歐美貿易關系的一項棘手問題。
美國商界和製造商歡迎美歐暫緩鋼鋁關稅爭端,但對於關稅配額製表達擔憂。美國全國對外貿易理事會會長傑克·科爾文說,關稅配額制會削弱競爭和增加供應鏈成本,對中小企業的不利影響更大,將繼續給大西洋兩岸的工人和企業帶來不確定性。
美國金屬製造商與用戶聯盟擔心用關稅配額取代「232條款」關稅會損害美國製造商利益。該聯盟表示,美國政府對原材料進口的限制和干預會造成「市場操縱」,小型製造商將更處於競爭劣勢。
2018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根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遭到美國業界及國際 社會 的廣泛反對,並引發美歐鋼鋁關稅持久爭端。
(原標題:美國宣布將對從歐盟進口鋼鋁產品實施關稅配額制)
⑦ 美國是否將對歐盟等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5月31日表示,美國將從6月1日開始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特朗普3月8日宣布,由於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美國將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關稅措施於3月23日正式生效。
白宮3月22日同意暫時豁免對歐盟、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墨西哥、韓國等經濟體的鋼鋁關稅直到5月1日。此後白宮又於4月30日同意暫時延長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鋼鋁關稅豁免期限至6月1日,繼續展開30天的談判,但相關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來源:新華網
⑧ 美國歷史上曾發動過哪些貿易戰
1、拖垮蘇聯的貿易戰
蘇聯和美國這一場貿易戰可謂曠日持久。雙方自二戰結束後開始就明爭暗鬥,1949年正式開始,80年代進入白熱化。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暫時穩住美元霸權後,開始對蘇聯發動更加全面的貿易戰。
具體做法是,抓住每一次機會限制西方對蘇聯的技術出口,遏制並打擊蘇聯可以換取外匯的經濟領域。經過精心策劃,美國把蘇聯的石油產業作為打擊對象。
2、四招重創日本
盡管美國和日本現在是貿易上的好夥伴,兩者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間也曾產生過貿易摩擦,而且與現今中美貿易摩擦有相似之處。日本在1955年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後逐步實行「走出去」戰略,伴隨著製造業的迅速崛起,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與美國頻繁發生貿易摩擦。
在出口導向經濟戰略引導下,日本連續10多年對美保持貿易順差,並且數額逐年增加。1970年,日本出口貿易額為189億美元,16年後增至2108億美元,基本與美國(2173億美元)持平。在此期間,日美之間貿易摩擦進一步尖銳,范圍也逐步擴大。
50年代摩擦的焦點是紡織品,60年代轉而變為鋼鐵,70年代時,彩電成為摩擦的中心。美國不斷對日本實行貿易限制的同時,日本也同樣限制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進口,包括牛肉、有機食物等。
80年代,美日貿易的摩擦對象導向汽車產業,嚴重觸及美國國內的支柱產業。1978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超過150萬輛,在1980年達到192萬輛。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占汽車總進口的80%,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0%。
來自日本的競爭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為本國汽車行業提供10億美元的補助。1979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完全開放國內汽車市場,日系汽車製造商在美國建廠以及自願接受出口規模限制。
1980年5月,日本政府統一減少對美汽車進口關稅,並在1983年同意對出口美國汽車輛數設定上限,1981年的出口上限為168萬輛,1991年為230萬輛。盡管如此,日本對美出口仍然優勢巨大,恰逢美國國內經濟出現衰退,經歷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重創,還面臨著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的雙重困擾,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優勢逐步喪失。
3、因香蕉和歐盟齟齬
相比東歐和日本,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摩擦的起源更「生活化」一些,雙方因香蕉進口配額的矛盾在食品領域展開貿易戰。
1993年,歐盟成立統一的內部市場,制定了一整套香蕉進口制度,通過許可證制度、配額制度等對香蕉進口進行限制,並給予歐盟國家原來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國家以特殊優惠待遇。
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認為歐盟的規定偏袒了與歐洲國家關系密切的一些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香蕉生產國,因此向世貿組織起訴歐盟。
(8)美國對歐盟是什麼鋼鐵擴展閱讀:
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爭端,又稱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貿易爭端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領域;二是中國沒有優勢的進口和技術知識領域。前者基本上是競爭性的,而後者是市場不完全起作用的,它們對兩國經濟福利和長期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
中美貿易關系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系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國待遇審議,與貿易有關或者無關的人權問題,正是中國「入世」前中美貿易關系特點的真實寫照。
中國「入世」隨著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貿易摩擦出現的頻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國成為了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國家。美國公司對海外競爭對手提出的傾銷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國。
盡管龐大的美國市場和迅速崛起的中國市場,以及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使得這兩個國家相互之間存在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貿易摩擦,不禁讓人擔心中美經貿關系的前景。美國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決策,而是經濟利益和政治現實的平衡。
⑨ 70年代美國為抵制歐洲和日本低價鋼材出口,採取的非關稅壁壘是什麼
大概是廣場協議吧 使其歐洲和日本的貨幣 對美元大幅上升 使其出口困難